我们张家的历史,有大量内容是尚书翁同龢保存下来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特别感谢他的记载,虽然当初他并无此意。我一直在猜想,翁同龢写日记,应该和他的妻子汤氏的去世有关,汤氏名汤松,浙江萧山人,她爷爷就是为我们写宗谱序的汤金钊,汤氏与翁同龢婚后恩爱,感情至深,1856年4月,汤金钊去逝,汤氏悲痛万分,自此疾病缠绵,两年后,到1858年3月18日(阴历)即病死,她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为翁同龢留下一子半女,心中悒悒不安。其实,这事情应该不是她的责任,翁同龢后来又娶妾陆氏,似乎也没有生育子嗣,而且感情上从未超越汤夫人。翁同龢的日记从1858年6月21日(阴历)开始,距离汤氏夫人去逝仅三个月。
一般资料都说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瓶生,亦号瓶庐,晚年自署松禅。甚至《翁同龢集》上也是这样说的,其实,翁同龢的字应该是“声甫”,号叔平,《翁同龢日记》持此说,我觉得有道理。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一直想去常熟的翁同龢纪念馆看看,还没找到机会。翁同龢是大学士翁心存之子,翁同龢那么有名,但在官场上从没有超越他老爹的位置,最高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翁心存共有三个儿子,翁同书(1810-1865)、翁同爵(1814-1877)、翁同龢,他的两位兄长都比大很多。
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中一甲第一名进士,官场上如鱼得水,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翁同龢为同治光绪帝师,“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的名字是什么讲究,不清楚,同字应该是辈份,龢字呢?很特别,过去从来不知道,关于这个“龢”,《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龢,调也”,其读音与和同,以讹传讹后,多借和为龢,所以,电脑排版中用“翁同和”替代“翁同龢”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但“龢”的本意应该是指音乐的和谐、调和,所谓“声依永,律龢声”“音声相龢”。作为人名,严格说,它是不能替代的,不惟古代如此,放在今天,更不能随便替代,不然的话,身份证上的“翁同和”和“翁同龢”就是两个人了,呵。总之,“龢”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龢”又演变为和睦,不争执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就用和为好。
“翁同龢”的出处,或许来源于《国语周语》周襄王24年的一段话:“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故立成礼烝而已。饫以显物,宴以合好,故岁饫不倦,时宴不淫,月会、旬修,日完不忘。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顺,容貌有崇,威仪有则,五味实气,五色精心,五声昭德,五义纪宜,饮食可飨,龢同可观,财用可嘉,则顺而德建。古之善礼者,将焉用全烝?”这段话大约是讲王侯宴席上的一种制度,非常郑重其事的一种感觉,其中有:“饮食可飨,龢同可观”的句子,翁心存的儿子是“同”字辈,这个顺序不好变,于是,将“龢同可观”反用了一下?变为同龢?也说不定。如果同龢是他的名,声甫是他的字,那看上去就很恰如其分了,他的名与字是取意义相同、相近、相辅的字,而叔平作为他的字似乎语义上不太贴切,翁叔平的“叔”字,大约是表示翁同龢在兄弟中的排行,伯仲“叔”季,是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