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漫 谈 鎏 金 古 钱 古代有鎏璃镜吗

[转载]漫谈鎏金古钱

  (2014-03-26 16:48:46)转载▼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漫谈鎏金古钱作者:潇潇雨勰

漫 谈 鎏金古钱【1】

近见孤品圣宗先生连续在网络上发帖,重拳推出精品古金币数十枚。从隋五铢、开元通宝到金泰和,直至近代晚清和民国金币,数量甚丰,品类多样,品相俱佳,包浆沉厚。因无缘开眼,如果不是上海、沈阳造币厂开发新项目,足以使古泉收藏圈震惊,瞠目。

笔者眼界、眼力有限,但所见涉猎古钱类书籍,多载明铸币金、银、铜、铁材质,而所见展示甚稀,相信古钱新品定会层出不穷。孤品圣宗古金币使人略饱眼福,不免祈望关注学习一下金币铸造有关史料,但无从查找,只好从冶金谈起。冶金是一项从金属矿中提炼金属、提纯与合成金属,以及用金属制造有用物质过程的技术。金钱铸造大概比铸铜钱工艺要求更为严格,起码熔炼金矿石,取得金块以及再行浇注成钱型树,要求的温度一定会比炼铜水高很多,金钱铸造无论如何是少而精的铸造过程。





这枚金半两径28毫米,厚4.5,内穿6毫米。重28.3克。或可称仅次于战国楚呈爰最早的金钱了。但外观青黄,似乎含金量并不够高。而介于金钱和铜钱铸造之间,既可少用纯金,又可取得相对华丽外表的办法大概就算各类鎏金(镏金)、错金、贴金了。

始皇登基后,逐渐罢黜仲父吕不韦,而封文信侯,徙河南城。所铸金质文信钱小而薄。到了公元9年,王莽所铸小泉直一鎏金钱,直径仅18毫米,厚1.2毫米。重3克。



南唐后主李煜所铸鎏金大唐通宝形似小品大样,大而厚。从斑驳脱落处观察,鎏金层厚约1.5毫米。金质稍纯,颜色橙黄,视觉可人。



北宋徽宗所铸聖宋元宝(长点宋)和大观通宝也采用过贴金工艺。



漫谈鎏金古钱【2】

到了宋辽时期,辽道宗铸咸雍通宝采用的金料配方,或与南方,如南唐的明显不同。金漆厚薄相近,但颜色深黄,或锰的含量稍多之故。



从外观放大观察所见,咸雍金钱地张表面近乎粗糙,或为刷金、涂金之后干燥挥发所致。

有一枚折十宫廷贴金大钱,篆书精美规整,曰:壬子通宝,背圣寿万岁。另有同版红铜品。年代无从得知,谱外待考。





贴金工艺大概在南宋末至元初,已经很盛行了。除了大量的元代喇嘛庙装饰以外,钱币贴金也有尝试。下图所示大朝金合,贴金甚薄,几乎与现代铂金纸相似。





下图,元成宗侼尔只斤铁木耳始铸,折五鎏金大德通宝工艺竟与其130年前的咸雍通宝雷同。可见在北方地区,鎏金铸币所涉矿物、工艺相互影响并传承。



鎏金作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古代对一般器物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

(一)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

(四)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五)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转载】漫 谈 鎏 金 古 钱 古代有鎏璃镜吗
品解一下,大概钱币鎏金只要其中(二)、(三)、(四)项就可以了。

漫谈鎏金古钱【3】

镏金也称火镀金,古人用于青铜器及银饰品表面装饰黄金的方法。这种工艺己有数千年的历史。“宋代长干寺阿育王塔内藏两套金棺银椁,银鎏金的表面,奇珍异宝镶嵌周身。”

在西夏铸币中,也先后采用了鎏金、贴金等工艺。



错金中国古代在金属器物表面镶嵌黄金丝或片的方法。又称金错。镶嵌银或铜,则为错银、错铜。工艺分制槽、镶嵌、磨错三步。多用于铜器或铁器表面装饰。已知出土的有春秋时期山西浑源的红铜镶嵌狩猎纹豆,河北满城汉墓的错金博山炉、错金书刀、错金银豹等。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

贴金是一种传统、特殊的工艺,在现代包金工艺还没有诞生时,贴金与包金是同一意思,它是将很薄的金箔包贴在器物外表,起保护、装饰作用。传统的贴金工艺,是先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金箔片(厚度在0.12微米),此时,金箔具有很强附着性,对一些光滑的材料有着很好的互吸性

发展到现代,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金子附着到金属或别的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金。例如现代十大元帅镀金纪念币。

所列鎏金古钱如下表:

序号古钱名称鎏金类型折当所处时(年)代推测铸地

1金半两表金质小平大样秦初陕或豫

2文信金质小平秦初豫

3小泉直一金质超小西汉初公元9年陕

4大唐通宝鎏金小平大样五代南唐苏皖

5大朝金合表贴金折三宋元初期蒙

6聖宋通宝表贴金小平大样北宋建中靖国(1101)冀豫

7大观通宝金质小平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冀豫

8咸雍通宝涂金折五辽咸雍(1065)蒙辽

9大德通宝涂金折五元成宗大德(1297)蒙

10元德通宝贴金折二西夏崇宗元德(1120)宁

11天庆元宝错金小平西夏桓宗天庆(1194)宁

12皇建元宝金质小平西夏襄宗皇建(1210)宁

13光定元宝错金小平西夏神宗光定(1211)宁

14壬子通宝贴金折十年代、出处待考

从以上涉及到的鎏金(含镏金、贴金、错金、涂金、刷金)铸币来看,可以推测,鎏金钱币产生的时间、地域均与我国古钱铸行的全过程相伴相随。鎏金钱币实在是我国古钱币材质中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鎏金

百科名片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鎏金简介

鎏金人擎铜灯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

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历史沿革

鎏金花鸟孔雀纹银方箱

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过程

鎏金金龙制品

古代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

(一)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

(四)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五)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幕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块玉石和两枚鎏金的铜兽制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

古时鎏金除用于器物表面外,还用来给武器镀金。(如:隋唐时宇文成都凤翅鎏金镗)

在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泽东主席写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就是鎏金大字。

冶炼技术

西汉早期鎏金铜马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这种工艺程序是:

①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oC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却,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此一工艺过程通称“煞(杀)金”。

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铜制,将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汤涂抹后浸入汞内,反复多次,使沾上一层汞,晾干即成)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现代匠师称此手法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通称“抹金”,涂在欲镀铜饰件表面。

③以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如要求金属较厚,即要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约为36微米)。

④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通称“压光”。再经过清洗压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诞生了。

在古代铜饰件装饰中还有鎏银,其工艺方法与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银、汞剂抹于器表。鉴别一件器物表面是否经鎏金,主要是标识其表层是否残有汞。鎏金工艺发展到汉代已达到高峰,汉代贵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战国时期只施于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并往往鎏金工艺与与鎏银、镶嵌等工艺相结合,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

文化介绍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80年代末,海外艺术品市场出现一股鎏金热,1989年11月,美国纽约苏富比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一件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底价为8万元美元,结果以21&127;万美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了全球文物市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把目光瞄上鎏金器,价格迅速上涨,至今的鎏金物已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鎏金人擎铜灯,是一件照明用具,由灯盘、灯柱和铜人三部分组成。通高16.3厘米,灯盘口径8.8厘米,铜人高6.9厘米。灯盘较浅,平沿内斜,斜弧壁,盘外有两周凸棱,盘中有高1厘米的锥状钉,用来插蜡烛或缠绕灯芯,灯盘下为上粗下细的圆形灯柱,中间接口为子母口,拆卸方便。铜人遍体鎏金,身着楚服,头挽右髻,发髹黑漆,宽额,浓眉大眼,直鼻小嘴,圆脸,耳微外移,左手扪胸,右手执灯,犹如擎着一把雨伞,神态典雅。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力学原理的运用和工艺装饰上,都可谓楚文化的精品。鎏金人擎铜灯表明,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铜铸造业已达到极高水平。

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舍利函鎏金银质金涂塔首次在杭州露面。

代表作品

藏于美国的鎏金铜佛像

此像用青铜铸造,高39.7厘米,表面鎏金,铸造于十六国后赵太祖石虎建武四年(338年),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佛座为四足方座,佛像高肉髻,宽额,双手作禅定印,著通肩大衣,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对称的雕出。雕法朴素,衣纹形式化。

金铜佛造像在东汉末年始见于记载,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它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现存早期金铜佛像极少,后赵的这件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秀学者。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在佛教东进的旅程中,十六国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佛教征服中国”的脚步加快了。

鎏金铜佛像

藏于安庆博物馆的鎏金铜佛像

高12.4厘米,底座宽10厘米。

为释迦牟尼铜坐像,束发式肉髻,着佛头青色。通体鎏金,双目微闭,两耳垂肩,结跏趺坐,施降魔印,着轻薄贴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鎏金人擎铜灯

荆门市博物馆之宝“鎏金人擎铜灯”在乾清门门外两侧,陈设著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红色宫墙,富丽堂皇。这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也作储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能盛水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二十二口,加上其他铜缸﹑铁缸,共三百零八口。

收藏馆:荆门市博物馆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出土地:沙洋十里铺镇包山

1987年沙洋十里铺镇包山二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文物———鎏金人擎铜灯。





怎样认识和鉴定鎏金古币

在古币界和瓷器、玉器等各个门类中,实际上共犯一病,就是人们认可和明白的多为普品,而真正的精品,却不被认可。这主题原因,仍是缘于专家。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不仅有金币,并有大量的鎏金古币和银币,而且鎏金古币贯穿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包括历次农民起义军所铸钱币,皆有鎏金币存在,而最多的王朝当属宋徽宗时期。

鎏金币由于各个时期的含金量不同,鎏金的技术水平不一,有的至今完整,有的却只在棱郭处,可见鎏金痕点,总体来说鎏金币的品相只要是完整的极其好辨。那就是整个币面上如被包裹了一层塑膜,钱币的子口呈现圆弧状,不像一般的普币那样棱角分明,鎏金币由于整体被金水包严,因而出自干旱地区或大漠之地的古币,整个钱币呈现红状(金泛红斑),其币内部铜质等不会流失,因而重量保持不变,不像普币一样,铜质因潮湿而流失,而有轻飘之感。鎏金币碰击为亮铜声,由于鎏金币不易生绿锈,总然后,也是点块状浮锈,这是鎏金时有气体而形成气孔,在漫长的岁月中,内在的铜质,与潮而生锈,沿着气孔溢泛出的绿锈,向外逐渐衍生,由于其他的部位是金,所以只形成了浮锈,这种锈斑稍擦及掉,这种现象包括多数出过书的大名头的作家,见之必以假而断,其实那正是鎏金币的特征。鎏金币由于有的工艺技术不过硬,因而脱落现象严重,如:汉、王莽时代的小板、“国宝金贵值万”其实是鎏金币,但由于它的币面出现了脱落现象,锈斑奇特,反倒四处被认假,其实为鎏金之币。

鎏金之币难以被认可,还是应其稀少,另一方面受到了传统的红斑绿锈理念的影响,当然我们说以红斑绿锈认定古钱币不为错,问题是,我们常会做到了正确的一,却否定了正确的二,形成了一种停滞不前的错误,这种现象,在文博领域中的很多门类都会出现。

鎏金币的另一个鉴定方法,将其放在白矾水中,一会表面浮锈会自行脱落,这时用高倍放大镜观其币面,鎏金币为五彩缤纷之光泽,手感则发软发绵,搓拭币面后,自搓手指会有滑石粉之感,此谓鎏金币也。

鎏金之币多出现在开炉大钱,镇库币以及赏钱,宫廷花钱和名贵币类以及流通的小平类,他们应属极其名贵的品种,很多鎏金之币,古钱币谱中不曾记载,于是它们长时期未被引起重视和注意,事实上,的确真是存在着,并且实为国宝,相信更多的人在掌握了认定方法后,可以一举多得。目前已见到的鎏金钱有:

嘉庆通宝开炉大钱,金光灿烂,宛如金钱,测密度不是金的比重,才知是鎏金钱。

正德通宝花钱。

太平天国背圣宝开炉大钱。

太平天国背圣宝最小直径为 99毫米,最大直径为330毫米大概有20多种规格的大花钱。

除鎏金花钱外,古钱还有金质钱。这些金质钱有的含金量高,如北宋宣和通宝小钱。有的含金量低,如北宋乾道元宝小钱。

有些古钱虽不是金钱或鎏金钱,但含有金的成份。古钱含金的原因,一些是人们铸钱时特地把金加进去,这种钱含金量多些。而大多的是人们把古钱多次消溶翻铸,使金含量扩散到其它古钱中去,这种钱含金量就很微小。判断古钱是否含金及含金多少可测其比重。古铜由于工艺(冶炼质量达不到今天的纯度)和人为(多次消溶翻铸)原因,不象今天的铜那样纯,如其含铁、锑、铝等轻金属较多,比重会低于今天的纯铜比重8、92(实测结果今天有的铜比重只有8、39)。如其含有金、银、铅等重金属,它的比重就较大。经对一批古钱测试,比重小者只有7、75(乾统元宝),比重大者达10、74(同治通宝镇库大钱,在空气中重247克,在水中重224克。)高于白银比重10、5。如果比重大于今天纯铜比重8、92,又呈现黄金色泽,便可能是含金古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1764.html

更多阅读

明珍泉《崇祯通宝背十·二两》鎏金样钱展赏 鎏金开元通宝

崇祯钱式十二两珍版更稀鎏金样 明珍泉《崇祯通宝背十·二两》鎏金样钱展赏 崇祯通宝,为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1644年)铸币。崇祯年铸钱宏量,钱式多样,版式复杂,珍普皆具,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后人专出崇祯泉谱。 在洋洋大观的崇

漫谈鎏金古钱_潇潇雨勰 哪里回收古钱币

漫 谈鎏金古钱【1】近见孤品圣宗先生连续在网络上发帖,重拳推出精品古金币数十枚。从隋五铢、开元通宝到金泰和,直至近代晚清和民国金币,数量甚丰,品类多样,品相俱佳,包浆沉厚。因无缘开眼,如果不是上海、沈阳造币厂开发新项目,足以使古泉

顺治钱里有个满汉福(顺治通宝) 顺治满汉文宝原小平

引言:顺治通宝钱里有不少传说中的品种,而惟独“满汉文福”在史料中是有明确开铸记载,而始终未见实物(后铸花钱除外)的品种,成为顺治钱中的一大疑案。自1998年以来陆续有3枚满汉福面世。本文尝试以实物发现为基础,结合史料记录来论证满汉福

声明:《转载 漫 谈 鎏 金 古 钱 古代有鎏璃镜吗》为网友久坠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