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寻访关天培墓。
寻访淮安名人墓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淮安历史上的名人,个个均是鼎鼎大名。
关天培自不例外,小学、中学的政治、历史教科书中均有讲授,耳熟能详,不必再多介绍。
关天培墓,今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闸口社区,旧名“三里塘”,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自S237省道(铁云路),行至南窑村村口,进村后路两旁均是屋舍,径直往北走,当房后的一片开阔农田显露在眼前时,在一片柏树林环绕之下的关天培墓地,也就随之呈现出来。
只是柏树有尚且挺拔的,其中也有不少倾斜的,不知是不是常年受风吹所致,看上去略显杂乱无章。
绕行至墓南入口处即可进入关天培墓地。
关天培墓,建国后经拨款维修,墓地砖修甬路;坟盘为块石水泥结构,周长76米,直径24米;四周广植柏树。
“关天培祠、墓”于1957年8月30日,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3月25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一、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墓前现立有省级文保碑,但该形制与以往所见省内各时期的省级文保碑不同。
关天培墓,原为土冢,后表面改为砖砌水泥质,冢高1.35米(此为旧载数据,现场目测当更高些)。
冢前有1963年所立“關忠節公天培之墓”(另有记载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之墓”,不知依据何来)石碑一通,碑高(不含底座)1.35米,宽0.39米,厚0.12米。
只是经年不修,除了墓地的柏树东倒西歪之外,坟头上的水泥也已开裂,砖石裸露,与广为宣传的其爱国将领之身份相比,更显凄凉悲怆。
墓碑背面镌刻《民族英雄关天培公墓重修记》,碑文如下:
“关公天培,字滋圃,淮安人。清朝之武庠生,累官参将、总镇。道光十四年(即公元一八三/四年),擢升广东水师提督。时值英商鸦片入侵,钦差林则徐下令焚毁。英帝沮丧,要挟赔偿,不宣/而战。公守虎门,率水师浴血苦战,寡不敌众,阵地失陷,为国殉难,时道光二十一年,亡年六十/二岁。侍卫孙立从战乱中得公遗体,归葬城东。奏闻清廷,立昭忠祠,加骑都尉,谥忠节。鉴于公/之爱国反帝壮举,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可歌可泣,我人民政府重修公墓,植树立碑,以/彰忠烈。
淮安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三年四月十日”
关天培,字仲因,号号滋圃,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晚晴著名爱国将领。
道光廿一年(公元1841年)二月初六日(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关天培坚守靖远炮台,在请求增援而琦善不许的情况下,孤军无援,陷入绝境,“身被数十创”,直至身焦“殒绝于地”,与麦廷章及所部数十人全部壮烈牺牲,终年61岁。谥忠节,入祀昭宗祠。
关天培殉国后,第二天侍卫孙立(即孙长庆)返回战场领取关天培遗体,英舰伯兰汉号鸣炮以示敬意,孙护送其灵柩返回淮安故里安葬。
道光廿六年,其子从龙依关母遗嘱,用朝廷所发的抚恤金和筹措的资金在县东街建造了“关忠节公祠”。
虎门的硝烟早已散尽,老将军尽忠而不能尽孝,马革裹尸而还自是一份荣耀。
教科书中讲地再多,都比不上现场观摩来得印象深刻,不知可有部队组织前往学习。
为国家不言拓疆只说守土,这难道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下一处,周恩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