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的"张飞墓"
今天下午我到华西医科大学住院部去看望病人,站在十四层楼的窗前看着楼下的风景,绿化颇好的大院里有一个很大的长满绿草山包,看起来煞是奇怪,先生告诉我那是张飞墓,“张飞墓!”我不禁大呼了一声,这个张飞衣冠墓对于我来讲是太熟悉了,它是在六十年代初修建华西医院时挖掘出来的“张飞衣冠墓”,因为重要,所以当时就把它保留下来了,只是真的没有想到四十年后它居然还在。
那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一个荒诞的年代,许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许是因为前苏联的威胁,全国人们都要为“战备”做贡献,也就是每一个城市人口、每一个家庭都要按每月给政府交一定数量的“战备砖”,那是我还只有十多岁吧,哥哥姐姐都已经下乡了,父母都关起来了,家里只有我和一位带大我们几姊妹的老阿姨,她不忍丢下我一个人而留了下来陪伴我。按街道的干部的要求,我们必须每月交上几十匹“战备砖”,我们和院子里的阿姨们一起用木头做了木模,跑到郊区去挖来泥土,和上水压紧在木模里,再倒在院子里晾干,第一批就这样做出来了,街道干部来验收时全部不合格,那是因为泥土不合格,泥土不是粘土,砖一倒出来就断成几节。穿着中山服的干部严肃的批评了我们,就差点就是破坏“备战备荒”,于是院子里的大人们开会讨论在那里去找粘土,一位在华西医院上班的阿姨告诉我们,华西里有一座张飞墓,很高很大,那里全是粘土,好多人都在那里去拉土,于是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晚上就借上一辆班车,去好远好远的华西医院拉土,我那时还小,大人们就让我拉“飞轮”(就是拉边杠),到了白天我们就把泥土和上水伴起来,像和面一样,然后抓起一大块高高举起摔在木模里,再压紧磨平,稍干以后就从盒子里倒出来,排成一排一排的晾干,等待干部来验收,通用拉走去烧成砖,“战备砖”就这样炼出来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那座“张飞墓”早已被做战备砖给挖平了,文革后母亲解放了,又回到华西医科大学担任院长工作,我们也又搬到校园里居住,但学习工作的压力和忙碌,我始终没有再看过“张飞墓”,这些年来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光是华西里面的大楼都拆了修,修了拆的,我以为它早已不在了,结果今天在故地又见到郁郁葱葱的“张飞衣冠墓”,不禁又勾起了我尘封了四十年的记忆,历史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记录着,也许现在的人们都无法想象那些荒谬的事,但它就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