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 雁门关之役

“金波曾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万古山河雄朔塞,四时风月入南楼。汉家战伐云千里,唐季英雄土一邱。系马朱栏重回首,烟波谁在钓鱼舟。”这是金代大诗人赵秉文跃马雁门关时写下的一首豪迈诗篇。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过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清、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予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达200余起。古代国灭亡、汉高祖被围、雁门之变、雍熙北伐……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李牧、李广、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以及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等等一代代英雄及帝王们,在雁门关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悲歌的英雄壮剧。

历史的帷幕已经落下,血与火的碰撞也烟化成一个遥远的过去。

登上残破的雁门关城头,遥望苍茫历史,心中自会涌起一种无边的感动。

一、烽火雁门

雁门关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西北的雁门山上,历有三晋咽喉、中原锁钥之称。

雁门关不单纯是一座名词意义上的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雁门关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的先祖围绕雁门关,构筑了世所罕见的前有两关四口十八隘、中有雄浑雁门关长城、后有代州古城及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为防御纵深的宏大国防军事工程。

1、天下显塞

西周时候雁门关还是自然意义上的一座关。到战国末期,雁门关已成为天下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形》篇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勾注即雁门。九塞指“河北的井陉、令疵、居庸,河南的大汾、渑陀、荆阮、方城、淆阪和山西的勾注”。在这一时期,雁门关上发生了几起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周穆王西巡;二是赵襄子灭代;三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周穆王西巡。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在雁门关上最早的一次大型活动。这件大事发生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这次活动因有周天子的参与而在浩瀚的史籍里留下了让我们探索的痕迹。公元1000多年前,正是我国周王朝的兴盛时期。年轻有为的周穆王在他主政期间,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壮举,他把强盛周王朝的影响力通过雁门关扩展至遥远的西域诸国。

《穆天子传》卷一云:“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天子于磐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癸末,雨雪。天子猎于钘山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隧,循滹沱之阳。乙西,天子北升□,天子北征于犬戎,犬戎□胡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战。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蹬。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

这是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正是这段刻在竹板又埋于地下上千年的竹简,让我们知道了3000多年前周穆王的那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周穆王是在戊寅那天开始出发的,那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队伍,华丽的仪帐、威猛的军车、蜿蜒的队伍,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大周朝的强大繁盛。队伍渡过漳水一路北上,过磐石,穿钘山,沿着滹沱河一路前行。竟管天公不作美,又是雨,又是雪,但这些困难丝毫也动摇不了这位叫满的周天子的坚定决心。

在翻越雁门关前,周朝的军队打了一个大胜仗。从都城出发以来,大军还未遇到过真正的敌手。这一次,强悍的戎部落阻挡在了周期大军的前面。乙酉这天,双方展开了厮杀。周朝士兵一点也瞧不起那些仍未开化的戎人们,以至连记载这段史实的史官也鄙夷地在戎字的前面加了一个羞辱戎人的字眼:“犬”。战争很快就以周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穆天子很高兴,恰好气候变冷,大军在滹沱河北岸驻扎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穆天子在甲午这天率大军穿越雁门关,并到达雁门关北面的焉居等国家。穆天子这次走得很辛苦,一直走到今新疆一带的西域诸国,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等部落首领会晤后才返回中原。

穆天子穿越雁门关时,雁门关还没有雁门关这个名词,当时的雁门山叫隃。晋人郭璞注云:“隃,雁门山也。”穆天子翻越的那座关,后人称其为勾注塞、西陉关、雁门关,当地老百姓则因其黑石并峙而称其为“铁裹门”。

赵襄子灭代。周穆王西巡500多年后,雁门关上又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这件事就是赵襄子灭代。赵襄子灭代,《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均有记载。只是这个时候的雁门关仍不叫雁门关,而叫勾注塞。

《战国策·燕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谓燕王曰: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乃令人作为铜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饮,即因反斗而击之。’于是酒酣乐,进取热饮,厨人进斟,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其姊闻之,磨笄以自刺之,故有磨笄之山。”

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为破坏燕国与赵国的联盟而向燕王打的一个小报告。赵襄子灭代是赵国建国初期干得最不体面的一件事。赵襄子为谋取姐夫代王的江山,在一次会盟的宴会上将姐夫干掉。而这个宴会就设在雁门关东面的夏屋山上。那本是两国经常举行会盟的地方,作为姐夫的代王,一点也没有想到这次会盟竟是自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次演出。这是小舅子举办的宴会,代王一点也没有看出小舅子甜言蜜语里的阴谋。正当代王喝得红头涨脸的时候,死神已悄悄降临到他的头上。赵密令厨人乘给其姐夫代王进食时将代王杀死,赵夺代地。代王稀里糊涂的死成就了小舅子赵襄子的一段强国梦。代王的夫人赵子卿是一位非常刚烈的女性,在“以夫怨弟非仁也,以弟怨夫非义也”的两难抉择中磨笄自杀,直至现在夏屋山上还遗有纪念代王夫妇的代王庙、磨笄石。

赵襄子灭代200多年后,张仪为离间燕赵又抖出赵国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赵国是个连自己亲姐姐、亲姐夫也不放过的虎狼之国啊,与这样的国家结盟,燕王您能睡得安稳吗?

张仪的说辞最终打动了燕国上下的心。燕与赵分道扬镳,为秦王朝最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只是赵襄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那次谋杀案,竟会成为强大赵国最终覆灭的因由。其兴也由此,其亡也由此,历史向这位争强好胜的赵襄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面对这种结局,隐入历史深处的赵襄子也只能仰天叹息了。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到赵武灵王执政时,赵国其实已很虚弱了。由于七雄连年争战,赵国无暇北顾,楼烦等少数民族乘机占领山西北部地域,雁门关成了赵国的北部边塞。赵武灵王是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执政后对内进行了重大改革,穿胡服、学骑射,国势日盛。为了加强雁门关一线的防御,除加固长城外,又在雁门关下建起了屯兵御敌的广武古城,在代县的赵村一带亲自训练士卒,其后统帅大军先后攻灭中山、林胡、楼烦等国,将国势扩展至外长城一线。代州人对这位有作为的君主十分欣赏,把其驻扎过的地方命名为赵村,并在村中建起规模宏大的赵武灵王庙,对其进行永久膜拜。赵武灵王变革图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代州人。

战国末期,赵国除面临西部的强秦、南部的韩魏、东部的齐燕外,还有北部日益强盛匈奴的侵扰。战国末期的名将李牧就常年征战在雁门关周围。《史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作战勇敢,智谋出众,多次打败来犯的匈奴。有一次,匈奴再次犯境,李牧佯北不胜,等匈奴骑兵进入伏击圈,李牧大军四面出击,“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王迁七年,秦使王剪攻赵”,李牧率军拒敌,秦人不得入。后秦使离间计,李牧被赵王屈杀于阵前。赵王自毁长城。李牧被杀三个月后,强盛一时的赵国走完了自己最后的岁月。李牧是先秦时期雁门关成就的最有名望的一位将军,其保家卫国、英勇对敌的精神一直绵延至今。代县境内有三处李牧祠,一为明雁门关上的镇边寺,一为代州城内的将军庙,一为城东聂营镇内的李牧祠,三处李牧祠遗存、遗址尚在,足见代县人对这位战国名将的尊崇和爱戴。

2、汉室门户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雁门关始终是刘汉王朝防御北部匈奴的边防要塞。雁门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两汉时期,对雁门关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有四次明确的记载,两次为西汉时期,两次为东汉时期。

《山西通史》载,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为了加强雁门关一带的军事防御,在雁门关北面,构筑起屏护雁门关天险的阴馆城。这是西汉时期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涉及雁门关军事防御的军事建设。第二次大规模的建设为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势日盛。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为了北伐匈奴,发万人开凿雁门关天险,修建起铁裹门古道,凿通凿宽铁裹门。铁裹门为底宽3米,谷深20米,东西长50米的巨大壑口,沟底为石砌古道,两边人工凿痕明显,附近有许多战国瓦当及汉以来遗物。

东汉时期,汉都城为洛阳。匈奴立卢芳为汉帝,进占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雁门郡治所由现在的右玉县迁入朔州市南面的阴馆城,雁门关又成为东汉王朝抗击匈奴的边防要塞。光绪《代州志》载,“建武七年,诏将军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十二年发边卒筑亭堠、修烽火”。堠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烽火台是预报敌情的高大建筑物。据县志载,代州境内烽火台约有20余处,分布于雁门关下,州城东、西、北三面。这些军事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雁门关的军事防御体系。第四次大规模的建设为雁门关下上馆城的建设。上馆城即今日代州古城,县志曰:“上馆城为汉代城池。”《山西通史》载,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另于塞南立上馆城”。这个时候,由于天下大乱,无暇顾及北部边塞,匈奴、鲜卑等乘机南侵。公元220年,即曹魏黄初元年,雁门郡治所再次南迁,由塞北的阴馆城迁入塞南的广武县城,广武县城成为郡县两级治所。

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雁门关的边防体系建设又得到进一步的丰润和扩展。在边城建设上关南关北出现了三座边城,即关北的阴馆城,关南的广武古城和上馆城。雁门关建设上开凿出铁裹门,铺设了雁门关古道。边防线上修筑了屯兵了敌的“亭堠”及起预警作用的烽火台。

两汉时期,在雁门关上发生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白登之围和昭君出塞了。

汉朝从立国到覆灭,其最大的外患来自于北部强大的匈奴。秦统一六国后,太子扶苏、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匈奴败逃漠北,不敢南窥秦境。秦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地处漠北的匈奴得以发展壮大。至单于冒顿时,匈奴已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威震夷狄,虎视天下。

汉高祖六年,匈奴单于冒顿率40万精锐铁骑大举南下,占马邑、进晋阳,兵锋直逼汉都城长安。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亲帅30万大军御驾亲征。汉军过黄河后连战连胜,一直将匈奴赶出雁门关外。刘邦与冒顿隔山对峙,汉大军屯驻于雁门关下,匈奴骑兵屯扎于雁门关外。这是汉军与匈奴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大决战。汉匈双方的70余万人马屯集在雁门关周围。匈奴将老弱示与刘邦。刘邦不听谋士娄敬劝说,亲率大军,越过雁门关追击匈奴,至大同白登山附近,被40万匈奴骑兵团团围住。这就是震惊整个汉朝上下、被后世史学界称为“白登之围”的汉匈战役。汉军饥寒交迫,七日不食,后靠谋士陈平计死里逃生。“白登之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和亲政策”的出现。白登之围后汉朝上下谈匈色变,被迫实行了以姻亲笼络为主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出现后,雁门关上便不断听到中原女子遥望家国山河的呜咽声。

这种哭泣声延续到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经文、景两朝的治理,汉朝的国势空前强盛起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扬起高昂的头颅,攥紧两个拳头准备北击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以卫慰李广为骁骑将军,统帅32万汉军出关北伐。大军埋伏于雁门关北面的马邑今朔州市旁,单等匈奴前来厮杀。为了引诱匈奴前来,汉军派出马邑人聂壹前去诱敌。聂壹跑到匈奴说,马邑财物极多,我已杀死马邑守将,请匈奴速去占领。匈奴不知是计,起兵10万即刻南下,至马邑百里时,见牛羊遍地而无人放牧,觉得奇怪,便攻下附近一个亭障,浮获了守亭的士兵。匈奴单于亲自审问,一审大吃一惊,急忙掉转马头退出塞外。汉大军无功而返。汉武帝第一次北伐失利。

四年后,也即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把目光投向雁门关外。为了北伐匈奴,汉武帝发万人开凿雁门关。《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五年(前130年)“春正月,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那是雁门关建筑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段日子,成千上万的汉军士兵散布在雁门关古道上,斧凿敲击岩石的声音彻夜不息。

此后,汉大将卫青、霍去病,十三次北伐匈奴。仗一次比一次打得漂亮。望着直线前进的汉军箭头,汉武帝阴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匈奴大败,逃到漠北,不敢南窥汉境。憋在汉武帝胸中几十年的这口窝囊气最终让这两个剽悍的山西人给痛痛快快地抒发了出来。

是汉武帝用力过猛弄得国库有所空虚,还是匈奴坚韧的生命力过于玩强,总之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再没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和亲这个被搁置了几十年、弄得汉朝上下颜面无光的政策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西汉宣、元、成三朝,是胡汉和亲的全盛时期。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元前33年,已到垂暮之年的呼韩邪单于又长途跋涉来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室后宫美女如云,元帝便将一个名叫王昭君的宫女赐给单于。王昭君是当时大汉朝最为美丽的女子呀,因得罪汉朝的宫庭画师而一直得不到宠幸。年老的呼韩邪单于一点也没想到能得到这么一位貌若天仙的大美女,自是十万个高兴,立刻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直至这时汉元帝才大叫后悔,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汉元帝只能酸溜溜地看着昭君这位大美女远嫁塞外。这是当年汉匈之间最为隆重的一件盛事,汉朝为庆贺这一盛事,竟将年号“建昭”改为“竟宁”。看多了血与火的雁门关也感慨颇多地迎来了中国历史上这位最为美丽的女子。

据《山西通史》载,昭君出塞时所走的路线是,由蒲坂(今永济市)渡河,东北行经河东郡治(今夏县)禹王城,北行过闻喜县,经平阳(今临汾市)、阴地关(今灵石县南关镇)、太原,北越勾注(今代县西北铁裹门),至平城(今大同),转而西行至雁门郡治所(今右玉县),再北出杀虎口至内蒙。

站在当年昭君出塞时所穿过的铁裹门,我们想象不出2000多年前,昭君出塞时是怎样一副凄凄切切的心情。出了雁门关就到了荒芜的塞外,昭君可曾站在关顶凝望美丽的故国山河,可曾幽怨汉皇的无情和冷漠?坚固的雁门关抵挡不住匈奴剽悍的铁骑,家国安危就这样无可耐何地落在昭君这位美丽而柔弱的女子肩上。“西风吹散旧时香,收起宫装换北装。绒帽貂裘同锦绮,翠眉蝉鬓怯风霜。草白云黄金勒短,旧愁新恨玉鞭长。一天怨在琵琶上,试请征鸿问汉皇。”吟着元代诗人高克恭的这首《昭君出塞》,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二千多年前那位在雁门关上一步三叹的柔情女子。

《雁门关》 雁门关之役
3、北魏屏障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匈奴、鲜卑趁隙发展壮大。特别是鲜卑族历经三国、西晋、东晋等上百年的发展,至385年左右,鲜卑族已在雁门关北面建起强大的北魏王国。北魏登国元年正月,15岁的拓跋硅当上了代王。4月,代改国号为魏。北魏正式建国。北魏登国十年(395年)后燕王慕容垂死,诸子争位,国内大乱。拓跋硅觉得时机来了,于第二年亲率40万大军,越过雁门关,向后燕王国发起毁灭性的一击。

左将军李采为雁门人,亲率5万精锐骑兵为前锋,一路过关斩半,势如破竹。北魏大军入关后,前后绵延20余里,旌旗蔽日,杀声惊天动地。后燕兵全线溃退。北魏大军追至晋阳,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后燕辽西王慕容农出战,大败,逃回晋阳城,后燕司马慕容舆嵩闭门不开。慕容农无奈,只得率部下向东南方向逃走。北魏兵穷追不舍,至潞城两军再战,慕容农全军覆没,慕容农只身逃入中山。另一支北魏骑兵略地汾川,俘获后燕丹阳王慕容德。北魏进占山西中部、西部、东南部地域。北魏与后燕的这次决战是十六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为北魏的强盛乃至统一中国北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年后,后燕灭亡,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大半疆域,一个新的王朝崛起于中国的北部。

北魏定都大同,雁门关是其南部屏障。

伴随着北魏王朝的崛起,雁门关的名称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雁门塞之名在雁门郡内迁代州城后就不断出现。《三国志·鲜卑传》载,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授步度根为保塞鲜卑大人、归义王,以保太原、雁门二塞。《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正月,匈奴右贤王刘孟叛晋出雁门塞,十一月还并州,刺使刘钦等击破之。北魏泰常四年(419年),雁门关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北魏的历史书籍上。《魏书·礼志》载:“泰常四年四月,拓跋嗣南巡,幸雁门。五月观渔猎于漯水。八月东巡,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此后雁门关的名称便逐步代替勾注塞的叫法。在这一时期,人类对雁门关的认识也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地道记》载:“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水经注》、《舆图志》则干脆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已成为天下最为重要的一处隘口。

雁门关发展至隋朝时第一次出现了专管雁门关的职官。光绪《代州志》载:“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雁门。大业初置郡,有关官、有长城、有累头山、夏屋山。”到唐朝时出现了建关的记载。《唐书》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这个雁门关就是周穆王西巡时的“绝隃之关蹬”、汉武帝发万人治理的“雁门险阻”、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铁裹门的勾注塞。

至此雁门关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便高高地站在了唐以后的历史烟雨中。

4、大宋边防

唐朝中期暴发了一次足以动摇唐室根本的大乱,这次大乱被后世史家称之谓“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有一个名叫郭子仪的人物出现在历史的视野中。郭子仪是唐朝中后期一位重要的人物。当安禄山的叛军占领山西北部地域时,郭子仪率大军平定云中、朔州等地,并开辟翻越过雁门山上的东陉关,然后过井陉,进入河北境内。这个时候西陉关早已开通,为什么郭不走西陉关,而要另走那条荒僻的东陉关呢?恐怕与郭的用兵有关。

东陉关位于西陉关东7.5公里处,与西陉关同为雁门山上贯通南北的险要关隘。从现有史料看,东陉关之名就出现于这一历史时期。《唐书》载:“雁门山上有东陉关、西陉关。”唐宰相杜佑说:“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东陉关这个被埋于历史深处的亮眼珍珠终于被大唐的战略家、军事家们给挖掘出来,并从此与她的姊妹关西陉关一同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西陉关、东陉关并称为雁门关。两关在历史上演绎的最为精彩的一出大戏发生在北宋时期。北宋时期雁门关的地位凸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雁门山是宋辽两国的国家分界线,雁门关成了关乎大宋朝安危的咽喉要塞。纵观整个北宋历史,雁门关上始终飘荡着浓浓的狼烟。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大辽国皇帝耶律贤亲率10万精锐骑兵向宋王朝发起进攻。雁门关上又燃起滚滚的狼烟。辽兵所走的就是“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所穿越过的那条山路,从今日新广武口进入雁门关峡谷,然后翻越东陉关,过南口,进入代州境内。

当年镇守雁门关的正是北宋名将、号称“无敌将军”的杨业。辽兵来势汹汹。当时杨业只有一州之军,但杨业不畏强敌,沉着应战。他认为雁门山谷深沟窄,在长达几十里的山谷内,辽军车马不能并行,这样辽军数量上的优势就得到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山谷内不利于骑兵作战,辽军擅长的大兵团马战也得不到发挥。因此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率兵阻断东陉关狭谷南口,自己则亲率数千精锐骑兵从西陉关绕出雁门关北口,向行进于峡谷中的辽军实施突然袭击。辽军根本想不到宋军会在这里出现,顿时惊乱。杨业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宋军个个努力,人人争先。辽军首尾不能相顾,阵势大乱。杨业乘胜追杀,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斩于马下,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唐海下马投降。辽军死伤无数,峡谷内到处是辽军丢弃的车马辎重。这次战役以宋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不甘失败的辽国再次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宋朝。东路进攻今河北地区,西路进攻今陕西地区,中路军则向雁门关扑来。杨业率大军出关迎敌。辽军劳师远征,宋军以逸待劳,双方在雁门关北面的金沙滩上展开激烈的厮杀。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个个骁勇善战,加之在家门口作战,众将士奋勇争先,首战便斩辽兵3000余人。宋军乘胜追敌于朔、应等州,连破敌垒36座,俘获辽兵10000余人。与此同时,东西两路宋军也取得了胜利。辽国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在杨业镇守雁门关期间,杨业为了加强雁门关一线的防御,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雁门关两侧的隘口上建起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峪寨、大石寨、雁门寨等9处堡寨。县志载:“雁门十八隘自宋有之”。此后,宋军又在其他9处隘口建起堡寨,形成以西陉关、东陉关为核心的两关四口十八隘防御阵地。据《宋史·李唐海传》载:“雍熙三年,召还,为武州刺史,出为忻、代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雁门十八隘由宋一直延续到明。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筑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在关西者四。又能通敌要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

据光绪《代州志》、《雁门关志》载,十八隘为:

【白草口堡】此即顾炎武所云太和堡。实即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在西陉关南太和岭上。北即白草口堡。此为西陉古关道北口。关废后,于北口筑隘城防御。堡城仍存,在今白草口村北西山腰处。村外骑河筑有三道隘门,暗门洞额匾书“容民畜众”四大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另有一块石横额,现闲置旁边戏台上,上下款同上,中横书“常胜堡”三大字。隘门上东连敌楼,隘城东西均与长城相接。白草口外西侧山腰有六郎城遗址。太和堡,亦有遗迹残存。

【八岔口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其西十里为白草口堡,又西二十里为八岔口堡,一名水芹堡。”《明史·地理志》作“水勤”。光绪《代州志》:“水芹在白草沟西二十里。明设巡检司,今名八岔口,属朔州。”又云:“八岔口在崞县西北一百里,内距老窝八里,外距八岔村二里,属朔州。”八岔口堡今在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第二村南。

【盘道梁口】光绪《代州志》:“庙岭在崞县西北三十里,其北有盘道梁堡,夹柳树堡,今在宁武县境。”又曰:“盘道梁口在崞县西北七十五里,内距南岭二十里,外距朔州水洼村五里,去宁武关百余里,界朔宁。”新编《宁武县志》:“盘道梁堡:在宁武关东北50公里,有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嘉靖32年(1553年),明万历13年(1585年)增修,其位置在长城边墙外侧。明万历23年(1595年)因旧城地势低洼,改筑新城于边内。城周一里多。盘道梁下属5堡,分管内边48里。该堡在太原府以北135公里,阳方口以东30公里,雁门关以西15公里,朔州南30公里处。

【雕窝口】光绪《代州志》:“雕窝口在崞县西八十里,内距西地村五里,外距朔州薛家洼五里,界朔宁。”又曰:“石匣口,亦曰石峡口,有雕窝梁堡,界朔宁。南去崞县八十里。”《方舆纪要》:“翠峰山,在朔州西南七十里,东连石碣峪。”石峡之名,宋已有之,为一重要砦口。石峡峪在今朔州市,薛家洼今属宁武县,西地村今属原平市。

【轩岗口】光绪《代州志》:“轩岗口在崞县西南八十里,外距后口上五里,内距后梁上五里。”《读史方舆纪要》:“堡去宁武关五十里,中间有金家咀为要冲。”

【茹越口】光绪《代州志》“茹越口在马兰堡东二十里,内距繁峙六十里,外距龙湾山十里。”据《宋史·地理志二》茹越为繁峙一砦。《金史·地理志一》茹越为一镇。明正德十四年(1449年),瓦剌由茹越口入侵,知县王三益追之,有斩获。茹越堡,今属应县南泉乡。

【小石口】光绪《代州志》:“小石口在茹越堡东二十里,内距繁峙八十里,外距应州三十里。”今属应县南河种镇。又曰:“小石口在茹越堡东二十里,城周二里有奇,今设把总驻守,隶北楼营。”

【大石口】光绪《代州志》:“大石口,在小石口东五里,内距繁峙八十里,外距应州三十里。”宋设砦。宋杨业欲出大石路,以避辽锋处也。又《宋史·张齐贤传》云:“辽人自大石路南侵,为繁峙兵所败。”即此。大石口,今属应县下社镇。

【北楼口】光绪《代州志》:“北楼口,在大石口东三十里,内距繁峙一百一十里,外距应州四十里。古北楼关设中军守备驻守。”《繁峙县志》:“北楼堡东至平型关六十里,西至小石堡三十里,南至郎岭关十里,今北楼营中军守备驻之。”《读史方舆纪要》:“北楼口城堡,明正德九年(1514年)筑,嘉靖二十三年(1514年),万历五年(1577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备兵使者驻焉。北楼辖边二百五十三里,东起平型界窑奄,西抵广武界东津口,皆近腹里。山南一带,层峦茂林,为内地保障。”今属应县北楼口乡。郎岭关,旧名狼岭,在繁峙县东北一百里,关城洪武七年(1374年)筑。南出为今繁峙县义兴寨,宋砦也。金在此置都监榷酒,宋时称义兴寨。唐时即为扼要,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愿款北楼关请互市,即此。新编《繁峙县志》云:“义兴寨,位于县城东北43公里的义兴寨村。始建于北宋,为北路口(北楼口)驻守地,城堡建在沿河口两岸的山坡上,相隔里许。河西称义兴寨,河东称义兴城……又称焦赞寨”现存残垣。

【平型口】光绪《代州志》:“平型关在繁峙县东一百三十里,关城周二里有奇,古瓶形岭也。路通灵丘。西去雁门关二百三十里,今设都司驻守。”宋设寨,金置镇。为通京孔道,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筑,万历九年增修,关门坐西向东……门额石匾横刻“平刑岭”三个大字,明代平型关设守备1员,百户1员,征操马军500名,守御旗军184名,又宣化府镇兵3000名,在平型驻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都司,巡检司。

此外,还有水峪口、小莲花口、马兰口、壶峪口、燕儿水口、夹柳树堡、太安岭、团城口等。

雁门关在北宋时形成如此规模的防线,加之又有杨家将等众多骁勇善战的将士,理应固若金汤,但腐朽的宋王朝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覆亡的命运。北宋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王朝终于在金人隆隆的马蹄声中黯然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宋朝宗室3000余人,在金人马鞭的抽打下缓缓走出雁门关。那一天正下着小雨,蒙蒙的秋雨将杨业修建的十八隘淋得是那样的悲壮和凄然。赵佶、赵桓这两个宋朝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不知在看到十八隘上飘扬的金国国旗时会作何感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2326.html

更多阅读

《通鉴》拾零之二------齐襄王的剽窃艺术 拾零

前一段时间,学术腐败之风盛行,其中剽窃之事尤多,同行之间,同事之间,甚至还有导师剽窃研究生的,为人所不齿,不过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在过去,领导要是剽窃了小科员的,就得另说,没准还剽窃出团结,剽窃出效益,用时下的话说,剽窃出正能量来。据《

读《左传》笔记之假虞伐虢 灭虢取虞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诸侯国,称霸时间很长。从前周武王伐殷灭纣,建立周朝。武王崩,成王嗣位,把唐地(今山西太原)封给弟弟叔虞,使其成为诸侯,也称唐叔虞。再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把唐改名为晋,于是此诸侯国就称晋国。后又经五世至晋穆侯姬费生

争鸣探索《密度》教学之我见 探索与争鸣 征文

《密度》教学之我见刘子群 的工作室密度教学之我见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认为应突出以下两个探究要素: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其中重点应探究的要素,也是难点是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一、开门

声明:《《雁门关》 雁门关之役》为网友王者掌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