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大全 高中人物传记文言文

——东华高中 陆波(原创)

文言文阅读§1

管仲相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辞:告诉

D.故请之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B.管仲之惠泽C.叔牙之荐能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文言文阅读§2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②wi为了

B.①yo 要挟②wi主持

C.①yo 要挟②wi为了

D.①yo 重要②wi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文言文阅读§3

介推拒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②俸禄B.①绝望②粮食

C.①断绝②吃D.①截断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②主晋祀者③推从者怜之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①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②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文言文阅读§4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背叛

C.共其乏困共:供应D.若不阙秦阙:缺少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

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

6.①敢以烦执事②唯君图之

A.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B.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C.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D.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7.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文言文阅读§5

晋 灵 不 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又称宣子)、士季(又称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L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故而患之  ②公患之  ③人谁无过  ④过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2.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作《师说》以贻之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晋灵公不君”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B.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子何恃而往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A.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去

B.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谏

C.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谏

D.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去

6.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A.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

B.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

C.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

D.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

7.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①厚敛以雕墙       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③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⑤犹不改,宣子骤谏    ⑥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灵公残暴狠毒,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

B.晋灵公残暴狠毒,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

C.晋灵公骄奢残暴,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

D.晋灵公骄奢残暴,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

文言文阅读§6

宣 子 索 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安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左传·昭公十六年》)

1.与“吾子何爱于一环”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

B.韩子买诸商人

C.与商人皆出自周

D.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

2.与“是教敝邑背盟誓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非官府之守器也

B.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 求而与之(何)

B.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 (财物)

C.立而无令 名之患(美好)

D.今吾子以好来辱(谦词,指使对方受屈辱)

4.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

吾且为敝邑郑,鄙邑也

A.“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

B.“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

C.“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

D.“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

下列5、6题句子的译句,正确的项是

5.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A.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B.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

C.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

D.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6.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A.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B.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谨敢私下告诉您。

C.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D.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谨敢私下告诉您。

7.子产不给韩宣子玉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韩宣子太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就会破坏两国邦交原则;

B.因为大国贪得无餍,如果满足他们不合邦交礼仪的要求,郑国就会逐渐失去诸侯国的地位;

C.韩宣子是郑国的使者,所提要求不合邦交的法则,如果不予以拒绝,就会破坏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

D.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满足了韩宣子的要求,会使韩宣子蒙上贪婪恶名,子产也会失去执政的地位。

文言文阅读§7

晏 子 易 行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6;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B.子退而自察也      退:返回

C.寡人将大于子      诛:责问、谴责

D.景公乃下席谢之     席:座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请”在意思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属托不行——上级嘱咐的事情不去做

B.货赂不至——送礼行贿没有发生

C.便事左右——随意送给侍从

D.避贤者之路——给贤能的人让出位置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子强复治东阿    ②寡人无复与焉

A.①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

B.①您务必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

C.①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

D.①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

5.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⑤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

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事实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文言文阅读§8

晏 子 辞 鱼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喝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颜色y,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M。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说苑·君道》)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作色太息         ②公射出质

A.①颜色②超过          B.①脸色②飞出

C.①颜色②飞出          D.①脸色②超过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③皆欲若鱼者也

②今日之言           ④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与“则臣服之”句中“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幼好此奇服兮        B.曲罢曾教善才服

C.朝服衣冠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与“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一句属于同一种句式的一项是

A.大王见臣列观       B.亮见权于柴桑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A.(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后才知道您的不足,(他们的)勇气不足触犯了您的神情

B.(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后才知道您的不足,(他们的)胆量不足触犯了您的神情

C.(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胆量不足以冒犯您的威严

D.(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您的脸色

6.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A.从前晏子用辞赏的方法来使国君公正,所以国君的过失就掩盖不住

B.从前晏子用辞赏的方法来使国君公正,所以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过失

C.从前晏子辞赏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过失

D.从前晏子辞赏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国君的过失就掩盖不住

7.对弦章辞鱼不受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怕违反了晏子的道义。

B.他怕失去进谏的意义,掩盖了景公的过失。

C.他怕顺从了阿谀奉承的人的欲望。

D.他怕自己辅佐国君的功劳不被民众知晓。

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实际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认为,晏子死后十七年来,自己没有什么事做得不好。

B.弦章认为,公射出质而众口唱善的原因是众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味顺从。

C.弦章暗示:众臣之所以唱善,这与国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D.弦章含蓄地提醒景公要谨防谄媚。

文言文阅读§9

晏子之晋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晏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C?”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吕氏春秋·观世》)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①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②越石父怒,请绝

A.①割草②截断B.①草把②横渡

C.①喂牲口的草②绝交D.①谦辞②自绝

2.下面的三个句子中都有“辞”字,对词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弗辞而入②观行者不讥辞③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A.①③告辞②说话B.①②③都是告辞

C.①告辞②③谢罪D.①告辞②言辞③谢罪

3.与“以为君子也”中“以为”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晏子遂以为客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⑤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⑦吴广以为(然⑧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③④⑦⑧

4—6三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A.我晏婴可以向你谢罪而不被拒绝吗

B.我晏婴可以向你谢罪而不被你抛弃吗

C.我晏婴可以向你告辞而不被拒绝吗

D.我晏婴可以向你告辞而不被你抛弃吗

5.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

A.现在免除了你的忧虑,我对你不可以吗

B.现在免除了你的忧虑,我对你还没有尽力吗

C.现在把你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我对你不可以吗

D.现在把你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我对你还没有尽力吗

6.婴闻察实者不留声

A.我晏婴听说考察人的实际的人,不留意人的声名

B.我晏婴听说讲究实际的人,不留意人的声名

C.我晏婴听说讲究实际的人,不留意自己的声誉

D.我晏婴听说考察人的实际的人,不留意自己的声誉

7.对“越石父怒”的原因的分析,最深刻的一项是

A.责怪晏子至舍后未向他告别。

B.责怪晏子没有对他的去向作明确表示。

C.责怪晏子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知己者看待。

D.责怪晏子没有平等地待他。

8.对文章主旨分析得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晏子不以救人而居功自傲,反而对被救之人很谦卑的美德。

B.文章告诉人们,不应以貌取人。

C.文章批评越石父的贪得无厌。

D.文章告诉人们,对待贤士应取正确的态度。

文言文阅读§10

穰苴治军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佞大夫亲戚送之。不佞:不才,自谦之词。

B.百姓之命皆悬于君。悬:牵挂。

C.行军勒兵。勒:整顿。

D.士卒次舍。次:驻扎。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申明约束

大说之,以为将军临军约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约束”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约束”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约束”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约束”也不同。

3.“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晋师闻之,为罢去。

B.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C.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D.斩庄贾以徇三军。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从“/”前后文字的语意关系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

②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③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

④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以下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①与语兵事。②何谓相送乎?

A.①让他参与讨论军队之事。②何必说给我送行呢?

B.①让他参与讨论军队之事。②说什么给你送行呢?

C.①跟他谈论军事。②说什么给你送行呢?

D.①跟他谈论军事。②何必说给我送行呢?

6.①立表下漏。②身自抚循之。

A.①站在木表下观察漏壶计时。②亲自安抚慰问士卒。

B.①设置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亲自安抚慰问士卒。

C.①设置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亲自安慰犒赏士卒。

D.①站在木表下观察漏壶计时。②亲自安慰犒赏士卒。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

①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②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③身与士卒平分粮食。④(病者)争奋出为之赴战。

⑤燕师闻之,度水而解。⑥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B.穰苴极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忤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D.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已屈人之兵。

文言文阅读§11

孔子为人

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观仲尼庙堂②景行行止

A.①参观,看②大B.①道教的庙宇②景仰

C.①景象②同“影D.①观察②景致,景色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山仰止 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②景行行止④可谓至圣矣

A.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也相同

B.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也不同

C.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不同

D.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相同

3.对“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一句中的“折中”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即调和。

B.“折中”犹言判断,“折中于夫子”即以孔子的理论作为检验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C.“折中”即折衷主义,指孔子把错误和正确的调和起来。

D.“折中”犹言“决断”,“折中于夫子”即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决断。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时则荣②学者宗之

A.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

B.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C.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D.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

5.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话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B.形容品德崇高,令人景仰,又明察事理,值得仿效。

C.仰望着高山,可以向上攀登;遵照着大路,可以向前迈进。

D.巍峨险峻的高山,令人仰望而却步;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流连而忘返。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达作者对孔子推崇心情的一组是

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②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③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⑤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⑥可谓至圣矣。

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④⑤⑥

7.本文中心意思是

A.司马迁批评孔子折衷主义思想,认为超过孔子才“可谓至圣”。

B.司马迁肯定孔子折衷主义思想,并把他推崇到“至圣”的高度。

C.司马迁评述孔子的一生,表现了他对孔子的向往尊崇。

D.司马迁直接评论孔子的为人,抑恶扬善,有褒有贬。

文言文阅读§12

田婴善剂

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剗②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宣王薨,闵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闵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辞而行,请见闵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闵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闵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③,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闵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衣宣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闵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吕氏春秋·知士》)

[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号静郭君,战国时齐相,受封于薛,又称薛公,田文(孟尝君)之父。②剗(chn):铲除;消灭。③过颐豕视:古人认为的不仁之相。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虽恶于后王②谢病强辞

A.得罪qiang坚决B.讨厌qiang坚决

C.讨厌qiang极力D.得罪qiang坚决

2.下列四句中都有“听”字,对其用法理解正确的项是

①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②爱则有之,听则无有。

③必听之。④三日而听。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必无今日之患”一句中的“患”指的是

A.辞而之薛B.公往,必得死焉

C.恶于后王D.藏怒而待之

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4.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A.暂且可以满足剂貌辨的需要,我无话好说。

B.只要能让剂貌辨满足,我无话可说。

C.只要能让剂貌辨满足,我什么也不拒绝。

D.暂且可以满足剂貌辨的需要,我什么也不拒绝。

5.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闵王。

A.静郭君的交往处世,很不被闵王赞许。

B.静郭君结交的朋友,很不被闵王赞许。

C.静郭君的交往处世,对于闵王很为不利。

D.静郭君结交的朋友,对于闵王很为不利。

6.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静郭君与剂貌辨、士尉之间是主子与门客的关系。

B.静郭君与孟尝君、御是父子关系。

C.闵王、婴儿校师是兄弟关系。

D.宣王与闵王、婴儿校师是父子关系,与卫姬是夫妻关系。

7.对剂貌辨所说的“爱”“听”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不采纳士尉和孟尝君的谏诤。

B.不采纳更立太子的建议。

C.不应允剂认为可行的以数倍之地易薛的主张。

D.让剂貌辨住上等客舍,并派长子侍奉,早晚进献食物。

8.下面的评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知人善任。

B.静郭君的用人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C.剂貌辨的精神:士死知已。

D.闵王对缺点、错误的态度:朝闻夕改。

文言文阅读§13

小主夫人

秦小主夫人①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②,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

(《吕氏春秋·当赏》)

[注]①小主:战国秦国君,即位时年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

②翟:通“狄”,指狄人所居之地。

1.“百姓郁怨非上”句中“郁”和“非”的正确词义是

A.忧郁反对B.郁结指责C.忧郁指责D.郁结反对

2.“故复右主然之罪”中“复”的词义是

A.恢复B.免除C.报复D.更改

3.下列句中的“因”字与“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中的“因”词义、用法相同的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因释其耒而守株D.高帝因以成帝业

下列4—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臣有义,不两主

A.小臣我有义务,不能容许有两个国君。

B.小臣我有义务,不能同时侍奉两个国君。

C.小臣我要坚守道义,不能容许有两个国君。

D.小臣我要坚守道义,不能同时侍奉两个国君。

5.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A.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这对您是很不利的。

B.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进来消灭公子了,这对您是很不利的。

C.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您就没有便宜可占了。

D.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进来消灭公子了,您就没有便宜可占了。

6.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A.这是先王治理乱世,安定危局的方法。

B.这是先王治理乱世,安定危局的原因。

C.这是先王使乱世转为太平,使危局转为平安的方法。

D.这是先王使乱世转为太平,使危局转为平安的原因。

7.从文章的内容看,归纳“公子连立”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小主夫人用奄变②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③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④菌改入之

⑤中道,因变曰:“非南寇也,迎主君也。”⑥公子连因与卒俱来

⑦夫人自杀⑧献公可谓能用赏罚

A.②③④⑥⑧B.①②④⑤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⑤⑥⑧

8.对节选部分的主旨剖析不当的项是

A.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奖赏或处罚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喜爱他或是厌恶他,而是他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B.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只有从行为导致的结果来进行奖赏或处罚,才是正确的。

C.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不从行为导致的结果来奖赏或处罚,而只凭个人的好恶来奖赏或处罚是不对的。

D.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对奖赏的人不一定要爱他,对处罚的人不一定要恨他,关键要看他最后变得如何。

文言文阅读§14

:梁北黎丘

梁北有黎丘①'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1。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②1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③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夫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X《吕氏春秋·疑似》

[注]①部,即“乡”。②孽,妖孽,怪异,这里作动词用,即遇到妖孽了。

③端,故意。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酒醒,而诮其子曰②昔也往责于东邑

③知之审也④喜 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4A.①责备②讨债③清楚④善于B.①嘲讽②询问③详细④喜欢

C.①谴责②责备③确实④爱好D.①怪罪②责罚③审察④乐于

2.下列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喜效人之子侄昆弟

之状昆弟:兄弟

B.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丈人:古人对老者的尊称

C.明日端复饮于市明日:明天

D.明旦之市而醉明旦:第二天天刚亮

3.与“有奇鬼焉”中“焉”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B.且焉置土石

C.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D.余收尔骨焉

4.与“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中“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上古竞于道德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①扶而道苦之②遂逝迎之

A.①黎丘之鬼搀扶他,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②他的儿子就前往市里迎接他

B.①黎丘之鬼搀扶他,他们在路上走得很辛苦

②他的儿子就前往市里迎接他

C.①黎丘之鬼搀扶他,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②他的儿子于是就跑着去迎接他

D.①黎丘之鬼搀扶他,他们在路上走得很辛苦

②他的儿子于是就跑着去迎接他

6.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A.被像贤士的人弄糊涂了,因而真士就不相信他,这和黎丘老者的聪明是一样的呀

.B.被像贤士的人弄糊涂了,因而不能识真士而失去了他们,这不是和黎丘老者的见识一样吗

,C.那些被假冒的贤士迷惑了的人,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不是和黎丘老者的见识一样吗

-D.那些被假冒的贤士迷惑了的人,因而真士就不相信他,这和黎丘老者的聪明是一样的呀

7.下面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是黎丘奇鬼用来惑人的手段。

B.“智惑于似其子者”是黎丘丈人刺杀真子的思想根源。

C.“察之必于其人”是辨察疑似的方法。

D.“知之审也”是母亲能够识别孪生子的原因。

8.下面是对这篇短文的寓意的剖析,正确的一项是

A.鞭挞以假象迷惑他人的丑恶行径。

B.嘲讽遇事不辨真假的糊涂人。

C.告诫人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D.强调察疑辨似的极端重要。

文言文阅读§15

9报怨以德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反,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s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b(刘向《新序·杂事四》)

[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劳。③窳(y):懒惰、④惄(n):忧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窃:盗窃B.楚亭怪而察之怪:感到奇怪

C.因具以闻楚王闻:听说D.梁王以为信信:相信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尉以

请宋就乃谢以重币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C.瓜日以美。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

4.下列关于文中部分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子”常常用做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如本文中“若我教子”的“子”。

B.“尉”作为一种官职,专指武官,如本文中“因请其尉”的“尉”。

C.“征”有“征召”的意思,特指君召臣,如本文中“征搔瓜者”的“征”。

3D.“令”作为官名,一是指县令,如本文中“楚令”的“令”;二是指政府部门的长官,如“中书令”。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A.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B.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为什么都干出这么偏激的事呢?

C.人家可恶,你也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做出这么严重的事呢?

D.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我们的错误是何等严重啊

6.①此梁之阴让也②楚王时则称说

A.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B.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C.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D.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

②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③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④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8.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A.宋就做边区县令时,教导属下的人不要破坏楚国人的瓜,使魏楚的关系得以重新修好,受到了世人称赞。

3B.楚国县令对自己边区人种的瓜不如魏国很不满意,当魏国人浇灌楚国人种的瓜后,他又感到非常高兴。

0C.宋就不仅教导属下的人为楚人浇灌瓜田,而且还叫他们在夜里偷偷地浇灌,不要让楚国人知道。

D.本文通过魏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文言文阅读§16

张仪说秦

:张仪说秦王曰:“又臣闻之曰:‘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O,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智伯帅三国①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钻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部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②于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

[注]①智氏、韩氏、魏氏三国的军队。②徇,巡行示众。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襄主钻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

②泰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

③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A.两个“利害”不同,两个“所以”不同

B.两个“利害”不同,两个“所以”相同

C.两个“利害”相同,两个“所以”不同

D.两个“利害”相同,两个“所以”相同

2.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A.朝四邻诸侯之道B.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

C.大王斩臣以徇于国D.举赵、亡韩、臣荆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试听其说其:我

B.以此与天下以:凭借

C.何以知其然 也然:必然

D.于是乃潜行而出于是:才、就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帅天下将甲百万——将帅、天下士兵共百万之大军

B.大王试听其说——大王如果试着采用我的那些说法

C.反智伯之约——违背了与智伯的约定

D.破封之国,禽其身——攻破了纣王的国都,活捉了他本人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②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③武王将素甲三千领

④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

A.两个“道”字意义相同,“将”和“帅”意义相同

B.两个“道”字意义不同,“将”和“帅”意义相同

C.两个“道”字意义相同,“将”和“帅”意义不同

D.两个“道”字意义不同,“将”和“帅”意义不同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主能击败智伯并活捉他,完全是依靠占卜,把握住了有利的时机。

(B.纣天子以百万之众却败给武王,国破被捉,就是因为他轻于用兵,从政不慎。

*C.广阔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公正的赏罚,有利的地形,凭借这些秦足以兼有天下。

D.如能谨谨慎慎地遵循正确的政治原则,就可以占有天下。

文言文阅读§17

7昭王招贤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主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十己者至;人趋而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隗始。隗且被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I。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i(《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注]①嘿:同“默”。②呴(x)籍叱咄:作践人,呵斥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安事 死马②士争凑燕

A.①侍奉②聚集B.①侍奉②奔赴

.C.①用②奔赴D.①用②聚集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卑身厚币”中“卑”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A.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D.成以其小,劣之

3.与“寡人将谁朝而可?”句式特点相同的一组是

6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沛公安在?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是谁之过与?⑥时人莫之许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豫州今欲何至?

,A.①④B.③⑤C.②⑧D.⑥⑦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A.我郭隗都将要被任用了,何况那些比我郭隗还强的人呢?

B.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

C.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还强的人呢?

D.我郭隗都将要被任用了,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

5.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A.燕国富足了,士兵们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畏惧为雪耻报仇而战。

B.燕国富足了,贤士们终于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畏惧为雪耻报仇而战。

C.燕国富足了,士兵们心情愉快,再也不轻意谈论为雪耻报仇而战。

D.燕国富足了,贤士们终于心情愉快,再也不轻意谈论为雪耻报仇而战。

)6.文中“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假如……那么……B.都……何况……

C.既然……就……D.倘使……就……

7.“帝者与师处……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郭隗的这一段话要表达的主旨是

A.国君只有谦恭下士,有才能的贤者才会争相奔赴。

B.国君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会来到他的身边。

C.向燕昭王介绍自古以来得人才的方法。

D.向燕昭王说明古代君王行王道的方法。

8.下面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刻画的燕昭王,是一个虚心求教、励精图治的国君的形象。

?B.燕昭王关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的“同其甘苦”使他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这是他能复兴燕国、打败齐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6C.郭隗虽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人,但他要燕王先从尊重他做起,这未免有些自傲之嫌。

7D.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的方法同中有异:写燕昭王主要写他的言和行,写郭隗则完全写他与昭王的对话。

文言文阅读§18

8貂勃说王

4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T?”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i。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俗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语于王曰:“夫一人之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i?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6,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貂勃从楚来,王觞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 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仲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又自天地之辟,民人之始,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Y(《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故常见誉于朝见:表被动

B.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乃:就

C.王觞诸前诸:当“之于”讲,“之”代酒类

D.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亟:急忙,赶快

2.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徐子不肖不肖:不贤、不才

B.何不使使者谢

于楚王谢:答谢

C.外怀

戎翟怀:怀恨

D.子临百姓子:把……当做自己的孩子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貂勃常恶

田恶得此去国之言乎



为酒而召貂勃故常见誉于朝

A.两个“恶”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

B.两个“恶”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

C.两个“恶”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

D.两个“恶”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

4.下列句子有的有通假字,有的没有,全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8①振穷补不足②布德于民,外怀戎翟③犹是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

3④王乃得反,子临百姓⑤禽其司马⑥敝卒七千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①明日,任之于王。②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

*A.①第二天,貂勃就被齐王任用。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

)B.①第二天,貂勃就被齐王任用。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报答安平君。

*C.①次日,安平君请求任用貂勃。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

)D.①次日,安平君请求任用貂勃。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报答安平君。

6.夫一人之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

A.田单派貂勃出使楚国不归,这难道不是想仗着强大的楚国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吗?

)B.貂勃这个人,留在楚国不回齐国来,这岂不是仗恃田单的势力才敢这么干的吗?

C.田单派貂勃出使楚国不归,这不是想拉拢楚国,借此加强自己的势力吗?

,D.貂勃这个人,留在楚国不回齐国来,这岂不是想仗着楚国的势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吗?

7.对文中的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常见誉于朝”是一句反话。

"B.“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是说田单承认了错误。

C.“子无罪于寡人”,说明齐王信任田单,没有听信九人的话。

D.“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中的“亡国之言”是指“且其志欲为不善”。

8.选出对文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貂勃以狗为喻是为了解释自己“常恶田单”的原因,“公孙子”与“徐子”不一定真有其人。

B.“幸臣九人”推荐貂勃使楚,其真正目的是想伺机除掉田单。

3C.安平君对貂勃不计前嫌,知人善任,貂勃后来犯颜直谏,拯救田单,就是为了报答安平君的知遇之恩。

.D.齐王虽受人蒙蔽,对田单心存疑忌,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貂勃的意见,改变了对田单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19

梁有疑狱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J,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新序·<杂事>四》)

1.“臣,鄙民也”一句中的“鄙”的词义是

A.郊野B.庸俗C.浅陋D.谦词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梁尝有疑狱 ③虽粱王亦疑

②不知当狱

④虽 然,臣之家有二白壁

A.两个“狱”相同,两个“虽”也相同

B.两个“狱”相同,两个“虽”不同

C.两个“狱”不同,两个“虽”不同

D.两个“狱”不同,两个“虽”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群臣半以为当罪”中“罪”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B.云青青兮欲雨

C.先破咸阳者王之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5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

A.陶朱公因为布衣富得与国家等同,原来是他有出人意料的智谋

B.陶朱公因为布衣富得与国家等同,这一定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智谋

(C.陶朱公凭平民的身份拥有的财富与国家等同,这一定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智谋

D.陶朱公凭平民的身份拥有的财富与国家等同,原来是他有出人意料的智谋

5.故狱疑则从去

A.所以案子有疑难时就听凭它去

B.所以案子有疑难时,就采取免罪的政策

C.所以判案时如有疑难(不易定罪),就采取免罪的政策

D.所以判案时如有疑难(不易定罪),就听凭它去

6.“由此观之”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A.“善”

B.“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C.“梁国大悦”

D.“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7.梁王为什么曰“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陶朱公告诉了梁王断疑案的办法。

,B.因为梁王从陶朱公的回答里明白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差别的道理。

C.陶朱公换一个角度观察问题的见解,给梁王如何断案以很大的启发。

D.梁王从陶朱公区分白壁厚薄的方法中领悟到,待人要以宽厚为原则。

8.自“由此观之”至“宜厚之而可耳”一段议论的主旨是

A.“薄”的东西想要旷日持久,可能性极小

B.凡是“薄”的东西都会很快毁坏。

C.最高统治者对待人要宽厚仁爱

D.各级当权者对待人都要宽厚仁爱。

文言文阅读§20

蒙恬被诛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而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N!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

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6扶苏发书,……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于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2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资治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

[注]①扬子,即扬雄。②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说胡亥②系诸阳周③毅当高法应死

A.shu劝说x捆绑dng

应该B.shu劝说x拘禁dng判处

C.yu

取悦j拘禁dng

适宜D.shu 说服j捆绑dng符合

"2.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数以不能辟地立功②胡亥然其计

数*上书斯以为然

0A.①读音相同,意思相同②用法相同B.①读音不同,意思不同②用法相同

0C.①读音不同,意思不同⑨用法不同D.①读音相同,意思相同②用法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赵高既雅得幸

于胡亥素来得到宠幸

以兵属裨将王离兵权移交给副将

B.扶苏发书*打开接到的诏书

材能、谋虑、功高、无怨功勋、人缘

C.无节行之人节制自己的行为

名为忠信忠诚的大臣

D.虽无罪见

诛被

以不忘先帝指秦始皇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

A.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是很明显的啊

B.那时,您不再希望带着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才是明智的啊

C.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去光宗耀祖了

D.那时,您不再希望带着通侯的印信,去明理断案了

5.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A.日日夜夜抱怨,希望不被罢免,等回来作太子

B.日日夜夜抱怨被罢免,不能回来作太子

C.日日夜夜抱怨,不能获准免去原职,希望回来作太子

D.日日夜夜抱怨,不能获准免去外职回来作太子

6.①其势足以倍畔②忠奚可为也

A.①我的势力仍然足可以反叛②忠诚怎么可以做到呢

B.①那形势仍然足可以背叛②忠诚怎么可以做到呢

C.①我的势力仍然足可以反叛②忠诚还有什么用呢

D.①那形势仍然足可以背叛②忠诚还有什么用呢

7.表明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2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

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⑤其势足以倍畔

A.①③B.②③C.④⑤D.①④

8.对扬雄、司马光关于蒙恬的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FA.扬氏认为,蒙恬之“忠”,不足以辅佐君王,是无用之“忠”;司马氏认为,蒙恬之“仁”,是为始皇所驱使,行的是不仁之事,不可谓“仁”。

B.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修筑长城暴敛伤民、荼毒百姓的批评是一致的。

C.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是否“明人臣之义”的评价大相径庭。

3D.扬雄与司马光评价蒙恬的着眼点不同:扬雄论“忠”,司马光论“仁”“义”,因而结论也完全不同。

9(二)两汉21.高祖击布

(甲)高祖击布时,为流失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意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乙)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悔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惟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I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悦服。

(《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读音、词义判断正确的项是

得地而

不与人利 与天下同利也

此后亦非而所知也战胜而不与人功

A.两个“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两个“与”读音相同,意义相同。

B.两个“而”读音不同,意义相同,两个“与”读音不同,意义相同。

C.两个“而”读音相同,意义不同,两个“与”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D.两个“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两个“与”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2.“萧相国即死”中的“即”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A.立即B.如果C.当天D.就要

"3.下列各句中,与“吕后复问其次”一句中“其次”语法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①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②若入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③欲居之以为利,高其值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成以其小,劣之⑧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⑩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A.①⑤⑨B.②⑧⑩C.③⑥⑦D.④①⑤

4.“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各位诸侯,各位将军,不允许敢于蒙骗我,都要说各人的实际情况

B.各位侯爵,各位将军,不可以隐瞒我,都要说各自的真实想法

C.各位侯爵,各位将军,不允许敢于蒙骗我,都要说各人的实际情况

D.各位诸侯,各位将军,不可以隐瞒我,都要说各自的真实想法

5.“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镇守国家,抚慰百姓,供应给养,不让粮草耽搁在路上……

B.镇守国家,抚慰百姓,筹备军用物资,保证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方……

C.安定后方,抚慰百姓,筹备军用物资,保证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方……

D.安定后方,抚慰百姓,供应给养,不让粮草耽搁在路上……

6.“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的含义是

A.这以后的事“上”也不能预先知道了

B.这以后的事“上”也管不着了(意为“上”就要死了)

C.这以后的事你(吕后)也不需要知道了

D.这以后的事你(吕后)也管不着了(意为你(吕后)恐怕也活不到那时候了)

7.高起、王陵与“上”在得失天下的看法上的根本分歧是

A.领导者自身的品质

B.领导者能否与天下同利

C.领导者对有功者、对贤者的态度

D.领导者能否正确使用人才

8.甲、乙二文都写了“上”对于手下大臣的评论,分析正确的有

A.“上”对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在任用他们时,能够做到用其长,避其短。

B.“上”认识到正确使用人才是建立不朽之业的关键所在。

C.“上”很懂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D.“上”知人善任,强调人才的重要,对今天的领导者们仍有借鉴意义。

@22.季布赦免

d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又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①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②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③。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a(《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②轺(yoE)车:轻便的小马车。③伍子胥鞭荆平王之墓:春秋末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后逃亡吴国,后率吴军攻破郢都,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报父仇。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

①敢有舍匿②鞭荆平王之墓

A.①sh家舍②xng通“刑”惩罚B.①sh 舍弃②xng通“刑”惩罚

C.①sh舍弃②jng楚国的别称D.①sh家舍②jng楚国的别称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之鲁朱家所

卖之布数为项羽窘上

意季布匿其所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A.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所”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所”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愿先自刭②髡钳季布

A.①希望你先自杀②让季布束起头发,反绑双手

B.①希望你先自杀②让季布剃去头发,带上颈箍

C.①情愿先在你面前自杀②让季布剃去头发,带上颈箍

D.①情愿先在你面前自杀②让季布束起头发,反绑双手

4.①乃买而置之田②果言如朱家指

A.①就买下来藏在田庄里②果然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进言

B.①就买下来放到田庄去耕作②果然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进言

C.①就买下来放到田庄去耕作②果然像朱家指示的那样说了

D.①就买下来藏在田庄里②果然像朱家指示的那样说了

5.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A.仅凭个人的私利怨恨并追捕一个人,怎能向人们显示汉朝的天下不广阔呢

B.仅凭自己的私怨来追捕一个人,怎能向人们显示汉朝的天下不广阔呢

C.仅凭个人的私利怨恨并追捕一个人,怎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胸襟狭窄呢

D.仅凭自己的私怨来追捕一个人,怎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胸襟狭窄呢

6.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

B.正因为季布很贤能,皇上才这样紧急地追捕他。

C.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

D.忌恨壮士,逼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荆平王之墓的缘由。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能摧刚为柔”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②髡钳为奴③听任买卖④置之田⑤必与同食⑥北走胡或南走越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8.对汉高祖刘邦先追捕后赦免季布一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二人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

)B.汝阴侯滕公答应向高祖刘邦求情,是因为他知道朱家好侠重义,决意藏匿季布。

C.季布被高祖召见,并任命为郎中,是周氏、朱家、滕公共同努力的结果。

'D.既赞扬了季布身受屈辱、隐忍以待的坚强意志,也显示了高祖的王者气度。

B23.郦生献策

郦生食(y3)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x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龌龊,好苛札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p。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即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即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f((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龌龊,器量狭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徇:巡行

B.溲溺

其中溲溺:撒尿

C.夫陈留,天下之冲

冲:交通要道

D.于是沛公辍洗,起摄

衣。摄:整理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②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大多略

B.①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②不宜倨见长者

C.①且欲率诸侯破秦也②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D.①使人召郦生②请得使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某)未可以儒生说(之)也B.(若)弟言之

,C.足下……欲以(之)径入强秦D.(陈留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为我先——没有哪个人能赶在我前面

B.臣善其令——我善于发布军令

C.此真吾所愿从游——这真是我所希望结交的人

D.令下足下——陈留令(的能力)在您之下

55.郦食其谒见刘邦时,以自己的言行使刘邦从瞧不起他转变为请他上坐。下列句子中,表现郦食其这方面言行的一组是

①入,则长揖不拜……

②因言六国从横时

③“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④“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⑤“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⑥“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B.①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⑤⑥

6.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度是“深自藏匿”,不屑与交;而对“慢而易入”但“多大略”的刘邦,却认为“此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cB.郦食其有才干.很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是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fC.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面对傲慢的刘邦,他“长揖不拜”,并故意提出了足以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但也表现出他有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B24.萧何荐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子,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d(《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上,指刘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度:估计B.不及以闻自追之闻:听说

C.若亡,何也若:你D.王素

慢无礼素:一向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德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是常见的文言句式。下列各句中画线部分与“上不我用”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欲予秦,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一句的意思是

9A.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为王,那就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霸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4B.大王如果想长期统治汉中,那就用不着善待韩信;如果想争霸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计议事的人了。

9C.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为王,那就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霸天下,不信任他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5D.大王如果想长期统治汉中,那就用不着善待韩信;如果想争霸天下,不信任他就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

5.下列四组句子都没有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⑤顾王策安所决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

6.从上下文看,“王欲召信拜之”表现了刘邦

A.虚怀若谷,从谏如流B.求贤若渴,闻过则喜

C.随心所欲,喜怒无常D.善纳忠言,素慢无礼

7.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根本原因是

A.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引起了萧何的重视

B.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一向言听计从

C.萧何发现韩信具有帮助刘邦争天下的才干

D.诸将多有逃亡,刘邦为稳定军心,急欲拜将

B25.陈平少时

陈丞相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R,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

陛下不知其弩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i(《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游学:远游异地,从师求学

B.及吕太后崩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

C.天下一岁决狱

几何决狱:判决案件

D.平徙为左丞相徙:降职

2.与“益封三千户”中“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

B.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C.先王之法……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D.死何裨益

3.与“陛下即问决狱”中“即”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即

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B.即患秦兵之来

C.即

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D.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陈平欲让勃尊位勃又谢曰:“不知。”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

陈平曰绛侯谢病请免相

A.两个“让”字相同,两个“谢”字也相同

B.两个“让”字不同,两个“谢”字也不同

C.两个“让”字不同,两个“谢”字相同

D.两个“让”字相同,两个“谢”字不同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A.陈平的嫂嫂恨他不顾家,不从事生产劳动

B.陈平的嫂嫂恨他不审察家里的生计、产业

C.陈平的嫂嫂嫌弃他不顾家,不从事生产劳动

D.陈平的嫂嫂嫌弃他不审察家里的生计、产业

6.陛下不知其弩下,使待罪宰相

A.陛下不知道我们能力低下,而让我们担任宰相

B.陛下不认为我们能力低下,而让我们担任宰相

C.陛下不认为我们能力低下,而让我们等候惩处宰相

D.陛下不知道我们能力低下,而让我们等候惩处宰相

7.对孝文帝为什么“称善”的分析,不正确的项(不止一项)是

A.陈平的回答有具体内容,比周勃的回答强多了。

B.陈平回答时态度谦虚。

C.陈平的回答明确地阐明了各种官吏的职责。

D.陈平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宰相的职责,内容具体,回答得体。

8.下面各项是对选文所涉及的内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伯在“家贫”的情况下,“纵平使游学”,反映了他在培养人才上的远见卓识。

B.陈平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审时度势。

.C.孝文帝掌权后,陈平认为周勃的功劳比自己大,就主动谢病让位,这表现了他的禅让精神。

)D.周勃曾立大功,但不居功自傲,且不失自知之明,这一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6.陈平之用

E西汉陈平,阳武户牖人。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也=。”平初事魏王,咎不用、去事项王,得罪亡。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言于上曰:“臣闻平居家盗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又不容Q,亡归汉。今大王令典护军,愿王察之。”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大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之信,孝己之行,无益成败,大王何暇用之乎?”王拜平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由是六出奇计,佐高帝定天下,靖内难。其计颇秘,人莫能知之。或云如请伪游云梦,蹑足附耳语,反问疑楚君臣等是也。后为右丞相。尾生,事见信忍,孝己,殷王中宗之子,事亲一夜五起。《集览》载,平以金反间楚,一计也。易馔享楚使,二也。请伪游云梦,三也。 以女进单于解平城围,四也。蹑足附耳,五也。夜出女二千人,楚因击之,王得西遁,六也。

e(《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让魏无知让:责备B.臣闻平居家盗 嫂盗:偷窃

C.靖内乱靖:平定D.易馔

享楚使馔:食物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里中社,平为宰 由是六出奇计

使平得宰天下反间疑楚君臣等是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中社,平为宰社:指祭祀土地神

B.拜为都尉参乘参乘:指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父老曰:“善,陈孺子为牢。”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

D.平以金反间楚反间:利用间谍间敌方内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胜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亦如此肉也②亡归楚又不容

A.①也像这肉一样②跑到楚国又不被楚国容纳

B.①也像这肉一样②不能归顺楚国又不被魏国宽容

C.①也像这样吃掉②不能归顺楚国又不被魏国宽容

D.①也像这样吃掉②跑到楚国又不被楚国容纳

5.①尽护诸将②以女进单于解平城围

A.①尽力保护诸将②因为女兵进攻单于而解了平城之围

"B.①尽力保护诸将②把美女献给单于而解了平城之围

C.①诸将都受他统辖②把美女献给单于而解了平城之围

.①诸将都受他统辖②因为女兵进攻单于而解了平城之围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3①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也②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

③今有尾生之信,孝己之行,无益成败④楚因击之,王得西遁

1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平居家时,村里举行社典,他主持并帮助屠户分肉,分得很公平,受到主事人的赞扬。

KB.起初陈平为魏王做事,因魏王咎不重用他,就跟随了项羽,后因罪而跑掉,通过魏无知谒见汉王,可是周勃以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为由反对任用陈平为将。

=C.魏无知以尾生守信,孝己事亲为反喻,证明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节,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故向汉王力荐陈平。

;D.汉王不以陈平盗嫂见疑,力排众议,始终坚持重用陈平,而陈平亦不负汉王,六出妙计,帮助汉王打下天下,平定内乱。

@27.萧何恭谨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G,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4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Z,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T。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因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汉书·萧何传》)

[注]①贳:sh ,赊买。②貣:t,向人求物。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召平独吊吊:慰问

B.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C.非被矢石之难被:通“披”,蒙受

D.吾故

系相国故:故意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数使使问相国何为③君自谢民

②后何为民请曰④徒跣入谢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谢”字不同

B.两个“何”字不同,两个“谢”字相同

C.两个“何”字相同,两个“谢”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谢”字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韩信谋反关中关中: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一带

B.使使拜丞相为相国拜:指授予官职。

C.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淮阴是韩信的籍贯

D.上林-中多空地。上林:指上林苑,皇帝游乐打猎的地方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民所上书皆以与何②毋收稿为兽食

A.①百姓所以写信告状都是因为你萧何

②不铲除野草把它当做野兽的饲料

B.①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都丢给了萧何

②不要收取禾杆,留下禾秆作为野兽的饲料

C.①百姓所以写信告状都是因为你萧何

②不要收取禾杆,留下禾秆作为野兽的饲料

D.①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都丢给了萧何

②不铲除野草把它当做野兽的饲料

5.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A.做皇上的在军中,安抚军士,勉励百姓,熟悉所有辅佐的军官

"B.做皇上的在军中,我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熟悉所有辅佐的军官

*C.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的所有财物来资助军用

-D.因为皇上在军中,安抚军士,勉励百姓,所以我就在后方拿出自己的所有财物来资助军用

6.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A.尽职尽责,暂且方便百姓也要为他们请求,这才是真正宰相的事业

B.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就替他们请求,这是真正宰相的事业

C.尽职尽责,暂且方便百姓也要为他们请求,这才是真正宰相应做的事情

,D.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②(何)让封辞赏③(何)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⑤后何为民请⑥(何)跣入谢

A.②③⑥B.①②④C.①⑤⑥D.③④⑤

8.根据文意,下列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4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十分感激,“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高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筹措军粮,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而且还勇于承认错误。

F28.释之执法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zh)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资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半,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令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耶?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弊徒文具,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手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上不拜啬夫。

i(《汉书·张释之传》)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①吏争以亟疾相

高②臣恐天下随风靡

A.①互相xing

②倒下m

B.①互相xing

②流行m

C.①帮助xing

②流行m

D.①帮助xing

②倒下m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资为骑郎②以故不闻其过

③陛下以绎侯周勃何如人也④欲以

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A.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③句相同,②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③句不同,②句与④句相同

3.“以故不闻其过”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虎圈啬夫B.刀笔之吏C.秦皇帝D.秦王朝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十年不得调,无所知名乃请徒释之为补谒者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 之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A.“调”和“迁”相同,“徒”和“拜”不同

B.“调”和“迁”相同,“徒”和“拜”也相同

C.“调”和“迁”不同,“徒”和“拜”相同

D.“调”和“迁”不同,“徒”和“拜”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A.你的职位低下,不要尽说些宏论,我只要听在目前可以推行的意见

B.你的职位低下,不要尽说些宏论,这样才可在今天做一个称职的官

C.你要讲得平易浅近些,不要高谈阔论,这样才可在今天做一个称职的官

D.你要讲得平易浅近些,不要高谈阔论,我只要听在目前可以推行的意见

6.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也

A.况且下面同化上面,产生的影响很坏,任免官吏不可不详细考察啊

'B.而且下面受上面的同化,比影子和回响还要快,任免官吏不可不详细考察啊

C.而且下面受上面的同化,产生的影响很坏,措施不可不明察啊

D.况且下面同化上面,比影子和回响还要快,措施不可不明察啊

7.释之不同意拜啬夫为上林令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以周勃、张相如作比,说明考察官吏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B.以秦二世而亡为教训,说明秦任命啬夫这一类人为掌管文书的官吏为害匪浅。

C.仅凭能说会道就越级提拔,恐天下人争着夸夸其谈,不讲求实际。

D.上行下效,仿效极快,任免官吏要慎之又慎。

8.不完全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不能因某人说话说得漂亮就举荐,不能因某人口才不敏捷就罢免。

B.任免官吏当从大处着眼,看其在实际行动中为人是否忠厚。

,C.张释之非常讲究语言艺术,既言辞委婉,又仗义执言,使得文帝不得不听从他的意见。

D.文帝知错能改,虚心接受臣下忠谏,不失为开明贤君。

?29.冯唐谏诤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①,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②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③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④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⑤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人,尚率车骑击之8,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⑥,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7。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⑦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D[注]①朝那:汉代县名。②阃:门槛。此指都城外郭门中的阃。③彀:张弓。④支:支援。⑤倡:乐家之女。⑥莫府:幕府。⑦罚作:一岁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卒复问唐曰卒:士卒B.是以兵破士北北:北方

C.五日一椎牛椎:锥刺D.皆自用飨

士飨:稿劳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兵破士北乃卒复问唐曰

上以胡寇为意卒诛李牧

A.“以”和“以”不同,“乃“和“卒”不同。

B.“以和“以”相同,“乃”和“卒”不同。

C.“以”和“以”不同,“乃”和“卒”相同。

D.“以”和“以”相同,“乃”和“卒”相同。

3.“陛下下之吏”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魏尚B.首虏差六级C.士卒D.文吏

4.“坐上功首虏差六级”一句与下面哪一句话相对应

A.所杀甚众B.安知尺籍伍符

C.一言不相应D.赏太轻,罚太重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A.凡赏赐均可在外决定的,不再由中央去干涉他

B.赏赐是决定在外人员的,就不去打扰

C.赏赐可决定在外的,不从中打扰

D.赏赐可在外决定,从不去打扰他

6.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

A.匈奴曾经一度进入,魏尚就率领人马击退他们

B.匈奴曾经侵略过一次,魏尚率领人马击退他们

C.匈奴曾经一入侵,魏尚就率领人马追击他们

D.匈奴曾经一度入侵,魏尚率领人马击杀他们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将尽其智能。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④其赏不行而吏举法必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冯唐并非法官,但能出以公义,慷慨进言。

.B.司马迁歌颂冯唐高尚品质的同时,也赞扬了文帝的善于纳谏。也蕴含着司马迁的政治理想。

C.冯唐认为,陛下不能重用魏尚,就是因为不重用廉颇、李牧。

;D.冯唐用类比手法说魏尚与李牧一样,均能爱护士卒,尊重宾客军吏舍人,从而证明因不能用魏尚而就不能用廉颇、李牧。

A30.李广退敌

R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纵:纵骑赴敌

B.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从:带领

C.中贵人走

广走:逃

D.是时会暮会:适逢

2.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而复还至其骑中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A.两个“还”字读音不同,两个“从”字读音不同

B.两个“还”字读音相同,两个“从”字读音不同

C.两个“还”字读音不同,两个“从”字读音相同

D.两个“还”字读音相同,两个“从”字读音相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今如此以百骑走杀其骑且尽

今皆解鞍以

示不走虏多且近

A.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且”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且”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且”字相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且”字相同

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胡兵亦以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A.匈奴兵又认为汉朝有伏军在附近,想趁夜偷袭汉军,因而匈奴人领着兵冲了过去

)B.匈奴兵更认为汉朝有伏军在附近,想趁夜偷袭汉军,因而匈奴人领着兵冲了过去

C.匈奴兵又认为汉朝有伏军在附近,是想趁夜偷袭他们(胡兵),因而匈奴人领着兵撤离了

-D.匈奴兵更认为汉朝有伏军在附近,是想趁夜偷袭他们(胡兵),因而匈奴人领着兵撤离了

5.①三人亡马步行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A.①三人没有马,徒步行走②李广于是带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B.①三人丢了马,徒步逃走②李广于是跟随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C.①三人丢了马,徒步逃走②李广于是带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D.①三人没有马,徒步行走②李广于是跟随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坚其意坚:使动用法B.胡兵终怪

之怪:意动用法

C.大军不知广所之之:往D.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所:通“许”

7.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广令“皆下马解鞍”,目的是迷惑敌军,诱敌深入,以配合大军全歼敌人。

B.匈奴数千骑,看见李广的军队,以为是诱兵,故上山布阵,准备先发制人,消灭李广的军队。

3C.李广令“皆下马解鞍”,目的是迷惑敌军,使敌军坚信李广率领的骑兵是诱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D.李广射杀“白马将”,使匈奴兵发现李广百发百中,故不敢击李广。

?31.薄昭被诛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6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而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令自引分引:引咎B.于义则未安 也安:妥当

C.而用之典兵典:统辖D.不取其杀薄昭取:满意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唯一弟薄昭B.文帝不为置贤师傅

C.至于杀汉使者D.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汉文帝诛薄昭使公卿从之饮酒

法又不得不害若又从而赦之

A.“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不同

B.“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也相同

C.“诛”和“害”不同,两个“从”相同

D.“诛”和“害”不同,两个“从”也不同

4.“斯言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帝之始不防闲昭B.法者天下之公器

(C.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D.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

A.讽刺汉文帝起初不妨让薄昭担任闲职

B.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C.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D.批评汉文帝起初不妨让薄昭担任闲职

6.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

A.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B.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C.薄昭若一错再错,几代先主创下的基业就将毁在自己手里

D.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几代先主创下的基业就将毁在自己手里

7.汉文帝诛薄昭,李德裕和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A.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FB.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BC.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HD.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8.魏文帝曹五对薄昭被诛一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魏文帝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B.魏文帝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还在文帝,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C.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但并不欣赏处理薄昭一事,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D.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并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他自己,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32.李陵之降

甲文: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注]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D,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W(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媒孽: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乙文: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又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X(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提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B.抑数万之师抑:遏止

C.遽加厚诛诛:杀D.设使陵不苟其生设:假如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苟听流言

身虽陷败陵不苟其生

A.两个“虽”字相同,两个“苟”字不同

B.两个“虽”字相同,两个“苟”字也相同

C.两个“虽”字不同,两个“苟”字相同

D.两个“虽”字不同,两个“苟”字也不同

3.“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A.李陵投降决非真心B.报告情况尚待核实

C.李陵所为已属不易D.李陵毕竟功大于过

4.“虏救死扶伤不暇”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对于俘虏已无时间顾及他们的伤亡情况

B.敌人没有时间顾及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

C.敌人大量死伤的情况已来不及进行统计

D.对于俘虏不计时日实施必要的人道帮助

5.“遂加厚诛,岂非负德”一句中“负德”的含义是

A.不合乎帝王的德行B.辜负了皇上的恩德

C.断绝了君臣间应有的关系D.对不住李陵的巨大功劳

6.对“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一句中的“死重于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不应生的情况下死去B.不应活的情况下求生

C.死的价值比活着意义大D.死的意义重于活下来的理由

7.“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这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爱惜自己的生命;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勇于献身。

-B.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不轻易活着;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会不珍惜自己的死。

C.所以不是为了义,君子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旦为了义,君子会不珍惜自己的死。

D.所以不是为了义,君子不轻易活着,一旦为了义,君子勇于献身。

(8.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6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7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7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B33.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缇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炎。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Y(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候:拜

B.虞常果引

张胜引:牵扯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当:应当

D.而收

系张胜收:逮捕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

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前后十余辈②汉亦留之以相当

'A.①前后十几代人②汉朝也扣留他们,人数与(被匈奴扣下的)相等

'B.①前后十几批人②汉朝也扣留他们,人数与(被匈奴扣下的)相等

C.①前后十几批人②汉朝也扣留他们以作抵押

D.①前后十几代人②汉朝也扣留他们以作抵押

5.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何以女见为

A.①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②要见你干什么

"B.①受到侵犯而死,是又一次背弃国家②为什么你要见我

C.①受到侵犯而死,是又一次背弃国家②要见你干什么

D.①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②为什么你要见我

6.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0③副有罪,当相坐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7.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O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资助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2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34.徐福上疏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废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g(《资治通鉴》)

7[注]①霍氏:指西汉大臣霍光家族。②报闻:汉制,上书言事,皇帝不纳曰“报闻”,以示事情已知,就此作罢。

文言文阅读大全 高中人物传记文言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必害之害:害怕B.客有过主人者过:拜访

C.主人乃寤而请之寤:醒悟D.臣无逆乱诛灭之败败:祸害

2.比较以下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又行以逆道②宜以 时抑制③余各以功次坐④后以为郎

A.①与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B.①与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与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与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而亡

②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④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

1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不逊必侮上②余各以功次坐

A.①不谦逊必然会欺骗侮辱上级②其余的人各按出力大小顺序落坐

B.①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慢待上级②其余的人各按出力大小顺序落坐

C.①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慢待上级②其余的人各因功劳大小而依次落坐

D.①不谦逊必然会欺骗侮辱上级②其余的人各因功劳大小而依次落坐

5.陛下既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A.陛下您即使非常爱护他们,也应及时控制他们,别让他们逃出法网

B.陛下您即使非常爱护他们,也应及时控制他们,别让他们走向灭亡

C.陛下您既然爱护优待他们,也应及时控制他们,别让他们走向灭亡

D.陛下您既然爱护优待他们,也应及时控制他们,别让他们逃出法网

6.文中的成语“曲突徙薪”,其比喻意义与下列成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防患未然B.防微杜渐C.亡羊补牢D.居安思危

7.文中为徐福上书的人运用“曲突徙薪”这一故事的目的是

A.告诫统治者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

B.提醒统治者要赏罚分明,奖励那些有功之臣

C.告诫统治者要尊重有益建议,广开言路

D.提醒统治者要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B35.朱云直谏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客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故丞相安昌侯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

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1)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2)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 因而揖之,以旌直臣。”

b(班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

Y[注](1)《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亡所不至矣。”(2)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他们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

客报仇借:凭借

B.当世以是高 之高:尊敬

C.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厉:通“励”,劝勉

D.此臣素著狂直于世素:向来,一向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B.年四十乃变节

C.故丞相安昌侯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D.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因而揖之,以旌直臣”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容貌甚壮,以勇力闻B.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C.臣敢以死争D.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上不能纠正君王的过错,下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

B.鄙夫不要与事君——地位低下的人不可交给他事奉君王的大任

C.其言非,固当容之——他的话说得不对,姑且应该宽容他

D.因而揖之,以旌直臣——按照老样子把它修好,以便用它来表彰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5.对辛庆忌以死相谏赦免朱云死罪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年四十乃变节”。

B.朱云“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C.朱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D.朱云“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6.最能验证朱云“变节”的事实是

A.他先后跟白子友学习《易》,后又跟萧望之学习《论语》。

B.他能活用孔子的话廷谏国君。

C.他自比龙逢、比干,暗讽成帝是夏桀、商纣。

D.他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而忧虑朝廷的未来。

E36.豪侠原涉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杰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礼毕,扶风②谒请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周阁重门。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居谓其道为京兆仟③。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仟。费用皆卬富人长者,然身衣服车马具,妻子内困。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侯,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撤④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⑤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⑥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宾客多犯法,罪过数上闻。王莽数收系欲杀,辄复赦出之。涉惧,求为卿府掾史,欲以避客。涉欲上冢,不欲会宾客,密独与故人期会。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今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谐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涉此言谢,复服遣去。

e(《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V):送财物助人为丧事。②扶风:疾风。③仟:同“阡”,田间南北向的通道。此处指墓前神道。④撤:通“飧”“享”,享受。⑤饭含: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钱、米等物。⑥劳俫:劝勉。

1.对“扶风谒请为议曹”和“涉未谒也”二句中“谒”的词义解释正确的项是

A.都是“请”B.都是“进见”

C.请进见D.进见请

2.比较下列两组词中加点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涉亲阅视已奴乘涉气与屠争言

茂陵守新视事会涉与所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也相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不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也不同。

3.与“从宾客往至丧家”中“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项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愿受赐矣

'A.现在愿意接受你的赏赐了B.现在愿意接受你赐的酒宴了

,C.现在希望你接受赏赐D.现在希望你接受赐给的酒宴

5.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A.专门把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急的地方去当做自己的任务。

B.专门把救济穷人,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C.专管救济穷人,把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D.专管救济穷人,把往人们着急的地方做当作自己的任务

6.宾客争问所当得

A.宾客们抢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B.宾客们抢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C.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D.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7.对原涉显名京师的原因分析得正确的两项是

A.原涉的祖父曾是有名的豪杰。

B.原涉的父亲是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南阳太守。

C.原涉将南阳人送的丧礼钱财全部退还。

D.原涉遵从传统,在庐冢守孝三年。

8.对原涉这个人有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比较客观准确的项是

A.原涉重传统,守孝道,是封建社会中一般民众的代表。

B.原涉重义轻生,解人急难,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

C.原涉的身上既有某些美好的品德,又染有较重的游侠习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D.原涉虽有某些好品德,但他是太守之后,任侠使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纨绔子弟。

B37.严光归隐

4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大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斗。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后汉书·严光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使聘之聘:探问B.司徒侯霸与光素旧

旧:旧交

C.是以不获获:能够D.昔唐尧著德著:显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咄咄子陵咄咄:叹词,表示惊叹。

B.位至鼎足鼎足:鼎有三足,这里比喻官位。

C.区区欲即诣造区区:自称的谦词。

D.帝从容问光曰从容:不慌不忙。

3.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乃变姓名②乃

耕于富春山③乃投札与之④良久,乃张目熟视曰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隐身不见②舍于北军

③霸得书封奏之④我竟不能下汝邪

⑤后人名

其钓处为严陵濑⑥三反而后至

⑦愿因日暮自屈语言⑧阿谀顺旨要领绝

A.①⑥/②③/④⑦/⑤⑧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⑥⑧/②⑤/③/④⑦D.①⑦⑧/②⑤/③/④⑥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A.光武帝想重用贤能的人,于是下令按他的形貌特征寻找他

B.光武帝想到严光的贤能,就命令按严光的标准去寻找那种人

c.光武帝想到严光的贤能,于是下令按他的形貌特征寻找他

D.光武帝想重用贤能的人,就命令按严光的标准去寻找那种人

6.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A.士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志向,何必要相互逼迫呢

B.士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志向,为什么要弄到逼迫他(的地步)呢

C.士人原先就有志气,为什么要弄到逼迫他(的地步)呢

D.士人原先就有志气,何必要相互逼迫呢

7.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对下面句子分类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①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光不答,乃投札与之

③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④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列八句话编成四组,全都表现严光藐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的一组是

①及光武帝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帝疑其光……三反而后至

*③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④光又眠不应

,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⑥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⑦除为谏议大夫,不屈⑧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A.①③④⑦⑧B.①③⑤⑥⑦C.②④⑥⑦⑧D.②③⑤⑥⑧

(三)魏晋南北朝

=38.荀彧献策

荀彧①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N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

自太祖③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④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诏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⑤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⑥,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大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P(《三国志·荀彧传》)

[注]①荀彧(y4):三国时曹操的谋士。②守宫令:官名,管皇帝用的文具及尚书财用诸物。③太祖:曹操。④钟繇(yo):三国时魏大臣,书法家。⑤恡(ln@):同“吝”。⑥九锡备物:锡,即赐;九锡:即赐予车马衣物九种物品。权臣篡位前一般都要加九锡。“备”通“服”;备物,服用之物。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1.①举孝廉②求出补吏

@A.①推荐②脱离B.①荐举②出任C.①选拔②出发D.①考中②出使

2.①秉

忠贞之诚②兴义兵以匡朝宁国

2A.①执持②帮助,救助B.①执掌,主持②帮助,救助

C.①执掌,主持②正,纠正D.①执持②正,纠正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3.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A.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他)有王佐那样的才能。”

B.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C.南阳人何颙以他为与众不同的人,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D.南阳人何颙以他为与众不同的人,说:“(他)有王佐那样的才能。”

4.①应变无方②行己谨俭

-A.①对付变化的情况,拿不出什么办法②对自己的要求谨慎而俭朴

(B.①对付变化的情况,灵活应付,不守成规②对自己的要求谨慎而俭朴

C、①对付变化的情况,灵活应付,不守成规②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

,D.①对付变化的情况,拿不出什么办法②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

5.与“出入动静变于常”中“出入动静”用法相同的项是

①盖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可烧而走也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⑦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⑧南阳何颙异之

'⑨斫其正,养其旁条⑩死生,昼夜事也

A.①⑤⑦⑨B.②⑥⑧⑩C.①④⑤⑩D.②③④⑧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南阳何颙所说“异之”的佐证的项是

A.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B.认为颍川为兵家必争之地,不宜久留。

C.举孝廉,拜守宫令。

D.不认为曹操的反常举动是败于张绣所致。

E.认为曹操在度、谋、武、德四方面远胜于袁绍。

'7.荀彧在分析曹操和袁绍的长短时,显示了独特的见识。对荀彧的分析理解不当的项是

A.荀彧的分析特别强调了人的才能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力量强弱变化的关键。

,B.荀彧的分析特别注重从气度、谋略、用兵、品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判断优劣。

C.荀彧的分析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由弱变强,而项羽却由强变弱。

/D.荀彧的分析认为,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对吸引人才、执行法令、鼓舞士气等都有巨大的感召力。

8.对“太祖由是心不能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几项是

A.荀彧曲解了曹操兴义兵的目的。

B.荀彧不赞同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

C.曹操怨怪荀彧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D.曹操怨怪董昭等不该将自己想进爵国公,九锡备物的想法告诉荀彧。

9.曹操最后对荀彧的态度,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一个侧面,这就是

A.只能共难,不能共福B.是己就喜,非己就恨

C.刚愎自用,一意孤行D.器度不宏,不容大才

A39.毛玠献策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①,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②,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③,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④,议所并省⑤。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固赐君古人之服。”

P(《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注]①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②曹:指分职治事的官署;掾:副佐官吏。③文帝:即曹丕,后为魏文帝。④邺:当时曹操的封地。⑤并省:合并减少(官署)。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为县吏,以清公称称:称颂

B.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耕植:指农桑

C.与崔琰并典选举典:主管

D.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幸:宠幸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A.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B.与崔琰并典选举

C.难以持久.亲自诣玠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3.①以能守职②凡人言方

A.①用才能尽到职责②大凡人说方位

B.①因能坚守自己的职责②大凡人说方位

C.①用才能尽到职责②平常人说话的方法

D.①因能坚守自己的职责②平常人说话的方法

4.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A.致力用节俭做人们的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不能不以廉正节俭勉励自己

B.致力用节俭做人们的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谁不以廉正节俭勉励自己

C.致力以节俭为先选用人,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谁不以廉正节俭勉励自己

D.致力以节俭为先选用人,因此天下的士人不能不以廉正节俭勉励自己

5.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A.现在所说的人不在提升的等次,因此不敢接受命令

B.现在所说的人不在提升的等次,因此不敢献出生命

c.现在所说的人不能迁移等次,因此不敢献出生命

D.现在所说的人不能迁移等次,因此不敢接受命令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一组是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②太祖敬纳其言

)③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④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⑤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⑥太祖知其情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A.毛玠被太祖辟为治中从事,向太祖进言:出兵作战应合道义,不要贪恋官位,积聚财物,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4B.毛玠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受到太祖信任。这时文帝任五官将,于是也亲自拜访毛玠,向他求教。

3C.商议合并减少官署时,官员找借口要减东曹,实际是不让毛玠做东曹掾,而太祖信任他,下令减西曹。

4D.太祖平柳城时,分发所获器物,赐给毛玠素屏风素冯几。为表彰他有古人之风,因此赐给他古人的衣服。

C40.司马抑强

司马芝字子华,少为书生,避乱荆州。太祖①平荆州,以芝为菅长②。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③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④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

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薄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k《三国志·魏书十二》

A[注]①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掾史: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奉:执行

B.节家前后未尝给徭给:提供

C.芝乃驰檄济南,具

陈节罪具:具体

D.昭犹惮芝,不为通惮:担忧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③而宾客每不与役

②因芝妻伯父董昭④勋与芝书,不著姓名

A.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也相同

D.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3.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昭犹惮芝,不为通犹:由于

B.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乃:于是

C.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以:把

D.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而:并且

4.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A.百姓已经怨恨责怪,有些流言已经传到朝廷那里

B.既然百姓怨恨失望,或许流言已经传到朝廷那里

C.百姓已经怨恨责怪,有些流言已经四处传播

D.既然百姓怨恨失望,或许流言已经四处传播

5.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A.后来刘勋因为胡作非为被杀,与他相勾结的都受处罚,但司马芝则因有远见为人称道

)B.后来刘勋因为阴谋作乱被杀,与他相勾结的都被贬官,独有司马芝则被上司嘉奖

C.后来刘勋因为胡作非为被杀,与他有关系的都被贬官,独有司马芝则被上司嘉奖

D.后来刘勋因为阴谋作乱被杀,与他有关系的都受处罚,但司马芝则因有远见为人称道

6.把下列句子编为四组,从分句间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2①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②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

③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④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⑤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A.①⑤B.①③C.②④D.②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9A.司马芝在菅县任内,不畏仅势,为了削弱主簿刘节的势力,他不听下属的劝阻,征调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入伍当兵。

:B.当刘节将王同等人藏匿起来时,司马芝让督邮到县追责,又向太守报告刘节的罪状,在太守支持下打击了刘节的势力。

<C.对于刘勋以旧部下属名义的请托,司马芝虽然仍然按他的要求照办,但却留有一手,并不复信,所以能避过了后来的灾祸。

=D.司马芝教育下属奉公守法,不要因为君主软弱而违犯法令,并且认为违犯法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尽心于政事。

?41.曹植失宠

G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顾当面试,奈何倩人?y”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大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m”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Z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扬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b(《三国志·陈思王值》)

8[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③袁氏:指袁绍、袁术。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

①每进见难

问②公车令坐死

A.①疑难nn ②因为zu

B.①疑难nn ②犯罪zu

C.①质问nn ②犯罪zu

D.①质问nn ②因为zu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B.都指文帝C.曹植、文帝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诵读诗论③植既以才见异

②言出为论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仍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对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因此重视对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仍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不勉与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义足智多谋。

D.杨修又是政敌袁绍、袁术的外甥。

A42.常林治绩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常)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备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5并州刺史高干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州界名士林及扬俊、王凌、王象,太祖皆以为县长。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R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c(《三国志·常林传》)

1.“扶王室之微”中的“微”字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黑暗B.衰败C.弱小D.卑贱

2.下列句中“克”字的意思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克乱在和,何征不捷B.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C.遣将往伐,应时克灭D.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

之③考责钱谷赎罪

②匡怒收,治,举宗惶怖④彪即书责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匡原林叔父②银、伯犬羊相聚

A.①王匡释放了常林的叔父②田银、苏伯等人是一群乌合之众

B.①王匡原谅了常林的叔父②田银、苏伯等人是聚在一起的犬羊小人

C.①王匡原谅了常林的叔父⑨田银、苏伯等人是一群乌合之众

D.①王匡释放了常林的叔父②田银、苏伯等人是聚在一起的犬羊小人

5.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A.如果对百姓缺乏恩德,用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哪里还顾得上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呢?

B.如果对百姓缺乏恩德,用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他王匡哪里还顾得上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呢?

:C.如果对百姓缺乏恩德,任意妄为,失去我叔父那样的贤能之人,就会自取灭亡,哪里还顾得上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呢?

=D.如果对百姓缺乏恩德,任意妄为,失去我叔父那样的贤能之人,就会自取灭亡,他王匡哪里还顾得上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呢?

6.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9A.常林杀了豪强南和,地方太平,教化有成效,被破格提拔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凡是他任职的地方都留下了政绩

1B.常林杀了豪强南和,因为治理教化有成效,破格提拔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5C.常林做了南和县长,因为地方太平,教化有成效,被破格提拔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7D.常林做了南和县长,因为治理教化有成效,破格提拔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凡是他任职的地方都留下了政绩

7.下列各项是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系者不救”中的“系者”指“林叔父”。

B.“贼臣虎据”中的“贼臣”指董卓。

C.“方今大军在远”中的“大军”指“五官将”所率军队。

D.“轻动远举”中的“远举”即“亲自讨之”。

8.下面是对常林的事迹叙述和评价,准确的一组是

①拯救叔父,表现了不凡的辩才。

②规劝王匡择用贤能,辅佐王室,表现了对天下形势的深刻体察。

③救济乡邻,为国分忧。

④历任县长、太守、刺吏等职,政绩突出。

⑤鼓励文帝亲征田银、苏伯,体现了处理军国大事的杰出才干。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⑤

C43.高柔断案

.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表言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连至州府, 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辞诣廷尉。柔问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对曰:“夫少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恭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家室者也。”柔重问曰:“汝夫不与人有怨仇乎?”对曰:“夫良善,与人无仇。”又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营士焦子文,求不得。”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于文,问所坐。言次,曰:“汝颇曾举人钱不?”子文曰:“自以单贫,初不敢举人钱物也。”柔察子文色动,遂曰:“汝昔举窦礼钱,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柔曰:“汝已杀礼,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头,具首杀礼本未,埋藏处所。柔便遣吏卒,承子文辞往掘挖,即得其尸。诏书复盈母子为平民,班下天下,以礼为戒。

d(《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表言逐捕表言:公开宣布

B.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坐:因为

C.柔察子文色动色动:脸变色

D.具首杀礼本末具:具,通“俱”,全部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辞诣廷尉③言次,曰……

②承子文辞往掘挖④知事露,应对不次

A.两个“辞”字不同,两个“次”字也不同

B.两个“辞”字不同,两个“次”字相同

C.两个“辞”字相同,两个“次”字也相同

D.两个“辞”字相同,两个“次”字不同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B.汝已杀礼,便宜早服

C.初不敢举人钱物也D.子文于是叩头

4.下列各句有的有通假字,有的没有通假字。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莫有省者②汝何以知夫不亡③事甚恭谨

)④汝颇曾举人钱不⑤何言不邪⑥班下天下

A.①④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③⑤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称冤自讼,莫有省者

A.喊冤为自己申辩,没有人对她的案情进行考察

B.鸣冤叫屈,都不能省察案情

C.喊冤为自己申辩,没有谁来察明案情

D.鸣冤叫屈,没有一个人能够省察案情的实际情况

6.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家室者也

A.又哀叹儿女,抚养看顾不忍分开,不做那种浪荡奸滑不顾念家庭之事

B.又很怜爱儿女,抚育照顾舍不得离开,不是那种轻薄奸滑不顾念家庭的人

C.又很怜爱儿女,时刻不离地抚育照顾,不做那种浪荡奸滑不顾念家庭之事

D.又哀叹儿女,抚养看顾时刻不离,不是那种轻薄奸滑不顾念家庭的人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最能体现高柔断案严明的一组是

*①非是轻狡不顾家室者也②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③柔察子文色动

6④汝昔举窦礼钱,何言不邪⑤应对不次⑥承子文辞往掘挖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A.窦礼是扩军营的士兵,出军营没有按时返回,误认为逃兵而遭追捕。

B.窦妻盈是个坚强不屈的女性,对丈夫的为人有真切的了解。

C.子文是个忘恩负义,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的势利小人。

D.高柔,能受理下层人的案件并多方查证,是个执法公平的司法官。

>44.蒋琬被荐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s,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往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W(《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奄至广都奄:忽然

B.以殄百姓殄:通“腆”,使……好

C.亮教答曰教:指上对下的告谕

D.思惟背亲舍德惟:希望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琬见推之后见推:被审讯罪状

B.呼问占梦赵直占梦:根据梦中情景预测吉凶

/C.举茂才,琬固让刘邕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D.后事宜以付琬后事:指诸葛亮的丧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表示受任官职的一项是

A.除广都长B.辟琬为东曹掾

C.举茂才 D.迁为参军

4.对下列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意甚恶之②背亲舍德

A.①心中非常厌恶②离开家乡亲朋,放弃侍奉父母的义务

B.①心中非常厌恶②背弃亲朋好友,舍弃高尚德行

C.①神情很难看②背弃亲朋好友,舍弃高尚德行

D.①神情很难看②离开家乡亲朋,放弃侍奉父母的义务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以是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A.因此您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B.这样因为你向天下人显示了你的功业和举措,因此证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C.这样因为您向天下人显示了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因此表明这次选举是清明而慎重的

)D.因此您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功业和举措,以此来表明这次选举是清明而慎重的

6.公琰记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A.公琰志趣高洁,应当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

B.公琰立志忠正,他是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C.公琰立志忠正,他是赞同与我共同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D.公琰志趣高洁,他赞同与我共同完成统一大业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成为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②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③君位必当至公,大言之征也④背亲舍德,以殄百姓

,⑤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⑥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A.①④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③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主刘备出访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喝得大醉,要给他定罪,但诸葛亮为他求情,说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方圆百里的小才。

B.蒋琬被免职以后,曾向赵直占梦,得知主公一定会秉公办事,这是大福将至的预兆。

,C.蒋琬坚辞茂才之举,诸葛亮认为这样做既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又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AD.蒋琬深得诸葛亮赏识与器重,以州中小吏而最终成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处理政事以大体为重,而不追求表面形式。

B45.张归吴

O初,张奉章诣许,讨逆送之曰:“北朝留卿,谁复与孤共定天下?”曰:“度臣之才,必留;度臣之心,必不能留。”遂往。曹公知可与计,乃优崇,而留为侍御史。心恋旧主,而外结曹公,时进密谋,日见亲信。会讨逆薨,曹公欲因丧伐之。曰:“不可。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遇之。”曹公从其言,表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大守。思归益急,因言于曹公曰:“将军既表拜权,权必感将军而思戴天子。臣请往觇权,以天子之命,将军之重,权必听臣而内附。是不折一兵,不费斗粮,而坐有三郡。将军虽失臣数辈何损?而可以坐有三郡。将军何爱一人,而委三郡也昔张仪请出相楚,秦从其计,卒以弊楚。将军何不遣而令归命将军也?”曹公然之。出为会稽都尉。吴主迎,执其手曰:“子纲可谓不食言矣”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度臣之才,必留度:估量、推测

B.张奉章诣许诣:到……去

C.臣请往觇权觇:看,窥看

D.将军何爱一人爱:爱护、疼爱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表权讨虏将军曹公知可与计

将军既表拜权秦从其计

A.两个“表”字相同,两个“计”字不同

B.两个“表”字相同,两个“计”字也相同

C.两个“表”字不同,两个“计”字相同

D.两个“表”字不同,两个“计”字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在句式上与其他三句有不同特点的一句是

A.曹公知可与计

B.时进密谋,日见亲信

C.而留为侍御史

D.何不遣而令归命将军也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人物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讨逆送之曰讨逆:孙策

B.曹公欲因丧伐之曹公:曹操

C.吴主迎吴主:孙权

D.子纲可谓不食言子纲:鲁肃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将军虽失臣数辈何损

A.您即使失去几个大臣又有什么损失

B.您即使失去几个像我这样的人又有什么损害呢

C.您即使失去几代大臣又有什么损失

D.您虽然失去了大臣,但对几代人说又有什么损失呢

6.①成雠弃好②而委三郡也

A.①成了对头,丢掉朋友②却(把大权)委托(给)三郡呢

B.①成全仇家抛弃朋友②却丢弃三郡呢

C.①变成敌国,丢掉友邦②却丢弃三郡呢

.①成全仇家抛弃朋友②却(把大权)委托(给)三郡呢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与“必不能留”有关的一组是

①乃优崇②心恋旧主

③思归益急④曹公从其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奉孙策之命,出使许都,临行向孙策表白:尽管曹操会留住他,但他还要返吴。

B.张在许都,备受曹操优崇,但他仍不知满足,故百般联络曹操,以便得到更大信任。

(C.孙策死后,曹操欲因丧伐吴,张竭力劝阻,使国主新丧的东吴避免一次打击。

D.张思归益急,主动请命曹操官吴地,以使说权内附。曹操许之,张卒归东吴。

K46.吕蒙好学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客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弧?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①、诸兵家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急,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②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饮,盖不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三国志·吕蒙传》)

d[注]①三史:魏晋六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以后《东观汉记》失传,即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②穰侯:即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曾四任秦相,权倾一国,威震诸侯。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研究经学

B.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涉猎:涉水猎兽

C.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勉勖:鼓励、勉励

D.更能折节好学折节:强自克制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学问以自开益③权谓蒙及蒋钦曰

②终夜不寝以思④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A.吕蒙看过的书很多,连旧儒也赶不上他

B.吕蒙看过的书很多,连旧儒都不胜钦佩

C.吕蒙读书见解深刻,连旧儒也赶不上他

D.吕蒙读书见解深刻,连旧儒都不胜钦佩

4.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A.后来鲁肃升任周瑜的职位,探访吕蒙时言谈议论,常常感到受委屈

B.后来鲁肃代表周瑜,探访吕蒙时言谈议论,常常感到受委屈

C.后来鲁肃升任周瑜的职位,探访吕蒙时言谈议论,常常差点儿被难住

D.后来鲁肃代表周瑜,探访吕蒙时言谈议论,常常差点儿被难住

5.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在说明

A.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人进步很快,因此不能凭老印象,而应从发展的观点去看。

B.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对离别日久的朋友强烈的相思之情。

C.对于离别很久的朋友,今日久别重逢,就应当更加热情相待。

D.虽然才离别三天,却更急切地等待着他的早日归来。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权、吕蒙读书好学的一组是

/①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兵家书②意性朗悟,学必得之③当兵马之急,手不释卷

3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⑥折节好学,耽悦书传

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7.对本文中心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兵治军之人,只要坚持看书学习,也能成为饱学之士。

B.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才能清楚地了解过

C.公务再忙,只要挤时间读书学习,就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D.只要下决心读书学习,即使年事已高,也能有所成就。

D47.袁乔伐蜀

8袁乔字彦叔,初拜佐著作郎。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拜尚书郎,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

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天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此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道,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寻卒,年三十六,温甚掉惜之。

Z(《晋书·袁乔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以为不可。乔劝温劝:劝阻

B.蜀虽险固,方胡为弱方:比较

C.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有:占有

D.万一偏败,则大事去矣偏:部分,有一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斗绝:即“陡绝”,地势险峭

B.恐大军既西,胡必窥窥:犹言凯,窥伺可乘之机

C.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越逸:逃跑,实指侵犯

D.士无反顾之心反顾:造反观望

3.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蜀人自以斗绝一方。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A.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34.“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果在译文中加上一组关联词,最好的是

A.虽然……但是……B.确实……但是……

C.如果……那么……D.果真……那么……

下面各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①故非常情所具②然后举无遗算耳

A.①所以不是一般的情况所具有的②然后行动就没有遗留的计策了

)B.①本来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才能②然后行动就没有失策的地方了

C.①所以不是一般的情况所具有的②然后行动就没有失策的地方了

)D.①本来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才能②然后行动就没有遗留的计策了

6.①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②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

A.①从前诸葛亮想凭借它同中原相对抗

"②有人建议要分成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

B.①从前诸葛亮想同中国对抗

"②有人建议要分成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

C.①从前诸葛亮想同中国对抗

②有人建议要分成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辨敌兵的形势。

D.①从前诸葛亮想凭借它同中原相对抗

"②有人建议要分成两路齐头并进,以便分辨敌兵的形势

7.下面6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乔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D①桓温请为司马,不就②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

"③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④不如全军而进

8⑤乔因麾而进,声气愈厉⑥乔击之,破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8.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5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开始桓温请他担任司马,他不去。后来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他才去。

E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寇中,蜀国李势又是最大的危险。而蜀国物产富饶,形势险要,又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攻下来。

2C.有人担心桓温如果攻蜀,胡人就会乘隙进攻;袁乔认为胡人必不敢动,即使来侵犯,留守诸军也能抵御。

:D.当去敌已近,有人主张两道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之。

@48.兴宗直言

U兴宗幼为父廓①所重,与亲故书曰:“小儿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兴宗行己恭恪,光禄大夫北地傅隆与父廓善,兴宗常修父友之敬。

后拜郎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②新年拜陵,兴宗负玺③陪乘。及还,上欲因以射雉,兴宗正色曰:“今致虔园陵,情敬兼重,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上大怒,遣令下车,由是失旨。又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时在直,请急④诣朗别。上知尤怒。

x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上)遣辅国将军刘攻围之。四方既平,琰婴城⑤固守。上使中书为诏譬⑥琰,兴宗曰:“天下既定,是琰思顺之日,陛下宜赐手诏数行。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非真。”不从。琰得诏,谓刘诈造,果不敢降,久乃归顺。其先今如此。

^(《南史·蔡兴宗传》)

=[注]①廓:指察兴宗的父亲蔡廓。②孝武:指宋孝武帝。③玺:皇帝的印鉴。④请急:请假。⑤婴城:调兵绕城。⑥譬:晓谕。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所顾惮惮:害怕

B.致虔陵园虔:拜祭

C.请急,诣朗别诣:前往

D.果不敢降果:果然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业尚素立见称③上欲因以射雉

②其先见如此④周朗以正言得罪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得失:正确与错误

B.亲戚故人元敢瞻送瞻送:探望送行

C.陛下宜赐手诏数行手诏:亲自写诏令

D.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为逆:造反,叛乱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

A.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B.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C.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D.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5.①神气似可②由是失旨

A.①神态似乎还可以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B.①神情气质还不错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C.①神态似乎还可以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D.①神情气质还不错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6.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非真

A.现在仅让中书省写诏令,他就一定怀疑(您)没有诚意

B.现在直接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怀疑(您)没有诚意

C.现在仅让中书省写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D.现在直接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7.《南史·蔡兴宗传》写了蔡兴宗的下列品行,节选的文字所涉及的一组是

3①好学勤奋学识渊博②讲究礼法行己恭恪③处事公允宽大为怀

3④正言得失无所顾惮⑤秉性刚直不畏权贵⑥风流儒雅不拘小节

"⑦明晰事理剖断精确⑧遏恶扬善静默自守

A.①④⑤⑧B.②③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⑧

8.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兴宗自幼为父亲器重,遵循父亲教导,不与小人游,故在朝能直言劝谏,无所畏惧。

B.兴宗为人坚毅正直,“谏射雉”“诣朗别”两件事都能不惜冒杀身之祸而犯颜强谏。

*C.兴宗对待父亲的朋友,能虚心求救,不耻下问,而在朝中敢直言得失,触怒皇上。

)D.兴宗在朝,能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善于分析形势,对朝政大事常具先见之明。

K49.范云识见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瞥,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竟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园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客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曰:“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起。二年果卒。

g(《南史·范云传》)

@[注]: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郡殷琰名知人知:了解;识别

B.时人每疑其宿构宿:文中为“预先”之意

C.方令弼汝弼:辅助

D.文惠改容谢之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政当流之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B.①闻范云谄事汝②事寡嫂尽礼

C.①性颇激厉,少威重②士或以此少之

D.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②子良为云求禄

3.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B.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

C.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D.无一时一事不适耳目之观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范云天生机智敏锐,很有见识,善于作文章

B.曰“公辅才也”——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

C.不意范云乃尔——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

3D.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

5.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④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⑤躬自营,招复如礼⑥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①⑤B.②⑥C.①②D.③④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将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1C.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答如流,时人个个佩服。

1D.范云在武帝即将称帝时突然发病中风,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请求医生为他快速治病。

四、唐代

D50.玄龄见称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壮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徒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喜遇知已,遂罄尽心力。是时,贱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太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迁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赐实封一千三户。即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力,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玄龄佐命之,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赖如此。

b(《贞观政要·论任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贱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B.明达吏事,饰以文学

C.随能收叙,无隔卑贱D.虔恭夙夜,尽心竭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仕隋,为隰城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B.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各致死力

C.玄龄独先收人物累授秦王府记室

D.不以己长格物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玄龄复甲年老请致仕”中的“以”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B.不以求备取人

C.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

D.乃作《威凤赋》以自喻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B.(隐太子、巢刺王)甚恶之

C.(玄龄)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D.(太宗)潜引入阁谋议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恒典管记——长期执掌记室

B.潜相申结——互相接近,申明团结之义

C.不以己长格物——不凭自己的长处研究事物原理

D.当更奏闻——应再下传诏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房玄龄早先在隋朝做官,因事犯罪被革职,迁居上郡。

B.太宗在渭北军门发现玄龄是个将才,便命他做了记室参军,成了唐王朝的军事头目。

.C.玄龄于贞观三年之后任宰相,连任十五年,勤于政务,又会用人,修养也好,故频辞未许。

6D.太宗将写有创业艰难和玄龄辅佐自己创业功劳等内容的《威凤赋》赐给玄龄,表明玄龄深得太宗称赞和信赖。

D51.王珪确论

?王珪①,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②,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隽州③。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胃。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⑥。

^(《贞观政要·任贤》)

n[注]①字叔玠。为人有志量,安于贫贱,交不苟合,高祖入关,引为世子府咨议参军。后转太子中允。②东宫官属,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③武德末,高祖因太子与秦王有矛盾,指责王等不能辅导,被流贬于隽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后连其阴谋事连:牵连

B.戴胄与珪同知国政知:知晓

C.耻君不及尧、舜耻:以……为耻

D.太宗深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品藻:评论人物

B.每以谏诤为心谏诤:直言指出过错劝其改正

C.敷奏详明,出纳惟允出纳:财物的付出和收入

D.谓之确论确论:精确的评论

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以连其阴谋事③臣不如玄龄

②只为不闻己过④耻君不及尧、舜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根据文中的意思,判断下列官职不同类的一项

A.太子中允B.谏议大夫C.黄门侍郎D.侍中

5.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②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A.①每次推诚心尽忠节,采纳不少好意见②我对于他们几位,还有点自己的长处

-B.①每次推诚心尽忠节,采纳不少好意见②我和他们几个相比,稍微年长了一点

1C.①常常推诚心尽忠节,提过不少好意见②我和他们几个相比,稍微年长了一点

.D.①常常推诚心尽忠节,提过不少好意见②我对于他们几位,还有点自己的长处。

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孜孜奉国,知无不为——孜孜不倦地一心为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B.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能文能武,朝中内外武将文臣之中无人能及

,C.敷奏详明,出纳惟允——奏事论理条理分明透彻详明,管理财物的付出和收入平正公允

D.处整理剧,众务必举——处理繁杂重大的问题,所有事务都做得停停当当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A.王珪曾任太子李建成太子府的太子中允,很受太子李建成的器重,后因太子与秦王李世民有矛盾,王珪受到高祖李渊指责而被流贬到外地。

DB.后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太子建成,高祖传位李世民,是为太宗。太宗即位后召用建成的旧臣,魏征、王珪等,王珪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JC.王珪担任谏议大夫以后,参与政事决策,并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共同主管国家大事,他曾多次上奏切谏太宗,深得太宗器重,太宗对他的关顾非常优厚。

VD.太宗曾让王珪评价诸大臣和自己,他认为大臣们各有所长,如总想着进谏,以君王的不及尧舜为耻,这方面他不如魏征,但在去污浊扬清名,斥邪恶护善良这方面他也有自己的长处。

<52.魏征直谏

?贞观十年。越王④,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慄,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于诸侯之上。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已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纲纪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宏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行于色,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法。朕向者愤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k(《贞观政要·纳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在谮侍中魏征等谮:诬陷

B.我有一言,向公等道等:等人

C.三品已上,列为公卿已:通“以”

D.召玄龄而切责之切:责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介弟,聪敏绝伦绝伦:独一无二,无可相比

B.房玄龄等战慄,皆拜谢。拜谢:叩头感谢

C.达官以下,皆不免被其踬顿踬顿:挫折失败

C.若国家纲纪废坏,臣所不知纲纪:法度、法纪

D.越王何得辄加折辱折辱:侮辱、屈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B.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

,C.然在礼,臣、子一例D.为人君言,何可容易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有一言,向公等道③用之为公,即是公

②朕向者愤怒,自谓理在不疑④为人君言,何可容易

A.两个“向”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向”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向”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向”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5.寻以罪黜,不可为法

A.寻求罪名而废黜们,不能据此来制定法令

B.寻找罪名而废黜他们,这根本不值得效法

C.不久因罪又废黜他们,这根本不值得效法

D.不久因罪又废黜他们,不能据此来制定法令

6.为人君言,何可容易

A.替帝王说话,又谈何容易呢?

B.做帝王的开口说话,又谈何容易呢?

C.替帝王说话,又哪能轻率呢?

D.做帝王的开口说话,又哪能轻率呢?

7.以下四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②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

4③五人虽微,列于诸侯之上④若国家纲纪废坏,臣所不知

1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A.有人向太宗告密,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轻视看不起他最宠爱的太子越王李介,其目的是中伤魏征等人,太宗异常恼怒,就召见大臣斥责他们。

BB.太宗引述隋朝公卿以下官员都受诸王凌辱的事实,告谕大臣们我虽然不允许儿子们对你们骄横,但你们也不能一起来共同欺负我的儿子。

CC.房玄龄等大臣听到训斥后十分害怕,连声道歉,而魏征却勇于直谏,据理力争,首先否认有这样的事。再指出效法隋文帝本身就是错误的。

KD.太宗听了魏征的直谏非常高兴,口服心服,认为自己所说的是私爱,魏征所说的是国家大法,做帝王的说话一定要谨慎,随即批评房玄龄等人,赏赐了魏征。

=53.忠良有异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贵。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忽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p(《贞观政要·直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其阿党亲戚阿:庇护

B.温彦博案验此事案:察看

C.寻已悔之寻:随即

D.君受显号显:荣耀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②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

"③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④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虽在无私,亦有可责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

③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④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0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A.不留心于安邦治国的大事,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

B.不能在治国方面主持公道,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

C.不能在治国方面主持公道,只研究如何去对付小人

D.不留心于安邦治国的大事,只研究如何去对付小人

5.①公亦不得遂怀隐避②君陷大恶

A.①你也不要就心怀隐痛而避开我②国君被奸臣们蒙蔽

B.①你也不要就心怀隐痛而避开我②国君蒙受巨大恶名

C.①你也不要就蒙生隐避的念头②国君蒙受巨大恶名

D.①你也不要就蒙生隐避的念头②国君被奸臣们蒙蔽

46.对于“因何不留形迹”,魏征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受身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文过饰非。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9A.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究告发魏征庇护亲戚一案,但告发者却不敢直言,温认为这与魏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9B.温彦博认为魏征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言行不注意检点,而给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因此而劝戒魏征今后要多加注意。

GC.魏征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而谨小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骗。

9D.唐太宗被魏征忠良之分的直谏所动,当面表示,您只要不违背今日之言,我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他。

?54.戴胄办案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误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拒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e(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罪当死当:应当B.准律云准:依据

.C.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议:建议D.臣不敢亏法亏:破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B.太宗令其自首

C.不首,罪至于死D.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监门校尉不觉③而置之以法

②校尉缘无忌以致罪④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陛下若录其功——陛下如果记录他的功劳

B.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这是拿不讲信用给天下人看

C.胄据法断流以奏之——戴胄依法判处其流放到边远地区,并把这情况报告了太宗

D.臣窃为陛下惜之——我偷偷地为陛下您爱惜它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戴胄依法办案精神的一组是

①校尉不觉,无忌误带刀入内,同为误耳②若当拒法,罚铜未为得理

0③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④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⑤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4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6.下面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A.本文通过戴胄两次驳奏的记叙,表现了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歌颂了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B.本文通过戴胄两次驳奏的记叙,赞扬了他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C.本文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之事,表现了唐太宗的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

<D.本文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之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接受批评,屈己重法的美德。

;55.魏征抗言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今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m(《贞观政要·公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A.故以相赏相:辅助B.上然其言然:这样

.C.长乐公主将出降降:出嫁D.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亟:急切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

③每将有言必俟颜色④魏征每廷辱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不同。

3.下列对文中人物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公主与皇后是母女关系。B.上与长乐公主是叔侄关系。

C.长乐公主与长公主是姐妹关系。D.长公主与长乐公主是姑侄关系。

4.下列对文言文中几个习惯用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封建时代君臣上朝时所穿的礼服。

B.田舍翁:俗称老农,有时也指对人的贱称。

C.结发:古时男20岁、女15岁都束发,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

'D.社稷:“社”原指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帝王都祭社稷,故又代称国家。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

③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④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①皆令半楚、淮阳②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A.①都命令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②恐怕和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B.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想法呢

*C.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②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D.①都命令只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心意呢

7.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

A.何况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竟然能这样直言

B.况且他是被疏远的人臣,却能如此直言敢谏

C.况且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敢谏

D.何况他是被流放的人臣,竟然能这样直言

8.下列叙述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征为官,敢于直言,常常在廷上直言劝谏,让皇上发怒说要“令须杀此田舍翁”。

=B.为了劝止皇上改变“资倍于长公主”的做法,魏征引汉明帝封皇子不与先帝比的史实,皇上不以为然,又把此事告诉给皇后。

/C.皇后明大义识大体,她赞赏魏征的直言敢谏,派人赐给魏征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资奖赏。

8D.皇后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她给皇上说明主明臣直的道理,认为魏征的正直应该受到赞赏,皇上听了,也心悦诚服。

D56.正伦忠直

9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l贞现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朕于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①。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②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今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悫,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奏。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搆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驩州。

V(《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8[注]①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②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为当时称美称:称道

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私:有私心

C.臣职当修起居注当:掌管

D.但全无令誉令:美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秀才擢第擢第:科举时代考试登第

B.言存左史左史:官名,唐代左史修记事

C.咸上封事称旨称旨:称赞国君的意

D.承乾抗表闻奏抗表:抵制君命或廷议,上疏极谏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卿能敦直道③以卿忠直,朕今举卿

②非直当今损于百姓④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卿宜勉称所举——你应当尽力工作,和我的任用相符

B.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所以就中止了你的官职,让你到我的身边来帮助太子

C.朕今令举行能之人——我现在命令推荐行为像你这样的人

D.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希望他害怕,或许会返回善良

5.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属于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9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示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也为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因得罪了唐太宗,得罪了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存在,最终落得个“配流驩州”的结果。

D57.居易诤谏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文摘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于,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旧唐书》)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投:迎合

B.箴时之病箴:劝戒

C.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

D.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况能文,而性浮薄③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

)②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④欲以生乎所贮,仰酬恩造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A.后来推荐的文章,没有出乎他的意料的

B.后来推荐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C.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D.后辈的文章,没有出乎他的意料的

5.①谏官上章者十七八②由是多见听纳

A.①谏官上奏章的有十七八位②因此皇上采纳了白居易的很多意见

B.①谏官上奏章的有十七八位②因此白居易的意见大多被采纳

C.①谏宫中上奏章的十有七八②因此皇上采纳了白居易的很多意见

D.①谏宫中上奏章的十有七八②因此自居易的意见大多被采纳

6.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②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③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

7.下列叙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3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7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4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易进谏。

D58.仁杰力谏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①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②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③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m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④是朝廷肃然。

b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进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越王贞⑤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⑥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秦,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定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Y(《旧唐书·狄仁杰传》)

l[注]①黄卷:书本。当时书本用黄纸抄写。②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④繇(yu):由。⑤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⑥诖(gu):连累。

1.与“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句中“见”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坐章台见相如B.移船相近邀相见

C.才美不外见D.君既若见录

2.下列各句都有“坐”字,对其释义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②唯仁杰坚坐读书③停车坐爱枫林晚

J④缘坐者六七百人⑤但坐观罗敷⑥与其坐而待亡

3⑦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⑧因击沛公于坐

A.①④/②⑥/③⑤/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D.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3.下列各句都有活用情况,与“我狄使君活汝辈邪”一句活用情况一致的一项是

2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⑥可烧而走也

;⑦吾终当有以活汝⑧先破咸阳者王之

A.②⑥B.①⑦C.③⑤D.④⑧

下列4—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A.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却被派到远方任职,怎么能让太夫人挂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呢

(B.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却要出使到边远的地方,怎么能不挂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呢

(C.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却要出使到边远的地方,怎么能让太夫人挂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呢

D.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却被派到远方任职,怎么能不挂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呢

5.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A.您可以说是海湾的明殊,被人遗志的东南珍宝

B.您可算是海湾的明珠,东南的珍宝

C.您可以说是未被发现的海湾的明珠,东南珍宝

D.您可算是未被发现的海湾的明珠,被人遗志的东南珍宝

6.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A.请把我抛弃到无人的地方,作为日后忠心报国者的借鉴

B.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作为日后忠心报国者的借鉴

C.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为忠心报国者们的警告

D.请把我抛弃到无人的地方,为忠心报国者们的警告

7.作者写狄仁杰回答县吏的话的用意在于

A.表现狄仁杰对门客的被害无动于衷。

B.表现狄仁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心读书的态度。

C.突出狄仁杰对俗吏强烈不满的性格。

.突出狄仁杰看不惯县吏的办案方式,为下文写他的断案作铺垫。

8、对狄仁杰的评价有四种说法,评价准确公正的一项是

-A.狄仁杰时刻不忘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是统治者的忠实爪牙。

(B.狄仁杰孝友绝人,想方设法为百姓减轻负担,减轻罪行,是一个清官、好官。

>C.狄仁杰一方面苦心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关注民间疾苦,有限度地为百姓做了些好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好官。

D.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主观上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多少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和痛苦。

A59.玄素上书

{乙卯,发卒修治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备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洛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突厥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毂则破,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尽日不过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则其余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也?陛下投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Z(《资治通鉴·唐纪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可轻动哉乘舆:帝王所乘用的车子

B.铁毂则破毂:车轮的代称

C.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赍:携带

D.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恶:厌恶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②且以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也

③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

④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

A.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而”用法也相同

B.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而”用法也不同

C.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而”用法不同

D.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而”用法相同

3.下列各句中,与“皆致之远方”的“致”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下列4—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

A.难道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关中的地理形势优越吗

B.难道洛阳的地理环境不如关中的地理环境优美吗

C.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关中地理形势优越吗

D.难道不是洛阳的地理环境不如关中地理环境优美吗

5.陛下役疮痍之,袭亡隋之弊

A.陛下驱使身体病弱的人,继承隋朝灭亡的弊端

B.陛下驱使极为疲惫的百姓,出其不意地袭击快要灭亡的隋朝

C.陛下驱使身体病弱的人,出其不意地袭击疲敝的隋朝

D.陛下驱使极为疲惫的百姓,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

6.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A.你说我不如隋炀帝,比桀纣怎么样呢

B.你说我不像隋炀帝,像不住桀纣呢

C.你说我比不上隋炀帝,更比不上桀纣了

D.你说我不像隋炀帝,又怎么和桀纣相比呢

7.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构成张玄素上书劝谏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备宫室,非今日之急务

②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

③今处突厥于中国

④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

⑤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

⑥且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也?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

A.③④⑤B.①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⑥

8.下列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9A.张玄素上书充分肯定汉高祖纳娄敬之说、汉景帝用晁错之言,意在希望唐太宗也能效仿他们,从而采纳自己的谏言。

.B.张玄素有忧患意识,讽喻唐太宗采用“处突厥于中国”的政策必将酿成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C.考虑到洛阳“近山无大木”,营造宫室艰难,百姓劳苦,因此上书劝谏。

D.唐太宗对张玄素说他不如隋炀帝,非常恼怒,斥责他竟狂妄到如此地步。

A60.玄宗宴饮

玄宗宴于勤政楼下,巷无居人,宴罢,帝犹垂帘以观。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宫掖①垂鞭按辔,纵横楼下。绚负文雅之称,而复风标清粹,帝一见不觉目送之,问左右曰:“谁?”近臣具以绚名氏对之,帝亟称其蕴藉。是时林甫方持权忌能,帝左右宠幸,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由是帝之动静,林甫无不知之。翌日,林甫召绚之子弟谓曰:“贤尊以素望清崇,今南方籍才,圣上有交广②之寄,可乎?若惮遐方,即当请老,不然,以宾詹③仍分务东洛之命也。”子归而具道建议可否,于是绚以宾詹为清。林甫恐乖众望,出为华州刺吏,不旬月,诬其有疾,为郡不理,授太子詹事员外安置。

V(《明皇杂录》)

J[注]①掖:皇宫旁殿。⑨交广:交州与广州一带。③宾詹:皇太子辅佐官太子宾客、太子詹事的简称。④东洛:唐以洛阳为东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绚负文雅之称负:自恃

B.若惮遐方,即当请老老:年老退休

C.圣上有广交之寄寄:递送或传达

D.诬其有疾,为郡不理理:原则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宫掖贤尊以素望清崇

林甫召绚之子弟谓曰亦优贤之命也

A.两个“谓”字意思不同,两个“贤”字意思也不同

B.两个“谓”字意思相同,两个“贤”字意思也相同

C.两个“谓”字意思不同,两个“贤”字意思相同

D.两个“谓”字意思相同,两个“贤”字意思不同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垂鞭按辔,纵横楼下纵横:指不受拘束

B.帝左右宠幸左右:指帝王身边的近臣

C.今南方藉才籍才:将有才之人登记造册

D.以宾詹仍分务东洛分务东洛:指分到洛阳任职

4.与“若惮遐方,即当请老”句中“请”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战则请从

B.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臣今日请处囊中耳

D.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①巷无居人②垂鞭按辔

A.①街巷里无人居住②放下鞭子,拉紧缰绳

B.①街巷里的人都跑空了②拖着鞭子,放松缰绳

C.①街巷里的人都跑空了②放下鞭子,拉紧缰绳

D.①街巷里无人居住②抱着鞭子,放松缰绳

6.帝左右宠幸,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

A.玄宗左右的人,没有不用大量的金钱财物去行贿的

B.玄宗左右的人,没有不是得到大量金钱财物的贿赂的

C.玄宗的近臣,没有不用大量金钱财物去行贿的

D.玄宗的近臣,没有不是得到大量金钱财物的贿赂的

7.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故事揭露了玄宗生活的侈糜无度。

B.这则故事揭露了李林甫以重金巨财贿赂玄宗近臣的事实。

C.这则故事揭露了李林甫忌贤妒能以固其专权的阴险手段。

D.这则故事刻画了卢绚的贪图享受、逆来顺受的性格。

8.对李林甫的谈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林甫的谈话赞扬了卢绚的品行,流露了欲赋予重任的意向,表现了他对卢绚的器重和关心。

B.李林甫的谈话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卢绚竟未识破而受骗。

C.李林甫借玄宗的旨意达到排挤卢绚的目的,反映了他口蜜腹剑的性格特点。

D.李林甫的谈话表面上是为卢绚着想,实际上是为了排挤卢绚。

D61.萧诚造假

C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H(《封氏闻见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诚自矜札翰札翰:这里指书法

B.李邕恒自言别书别书:鉴别书法

C.欲呈大匠大匠:手艺很高的人

D.有右军真迹右军:即书法家王羲之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邕辄不许③遂假作古帖数幅

②许而不出④吾置在某处,遂忘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为”与例句中的“以为”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李诚以为信矣

0A.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B.在坐者咸以为然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B.在坐者咸以为然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宝之已久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B.萧默候邕宾客云集

C.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下列6、7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萧疾其掩己

A.萧诚妒忌李邕遮盖自己B.萧诚妒忌李邕贬压自己

C.萧诚妒恨李邕贬压自己D.萧诚妒恨李邕遮盖自己

7.①令其故暗②前某客来见之

A.①使它故意变暗淡②此前某个客人来看过它

"B.①使它陈旧暗淡②此前我的一个客人来看过它

C.①使它陈旧暗淡②此前某个客人来看过它

D.①使它故意变暗淡②此前我的一个客人来看过它

8.下面是对作者态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批评了萧诚故意弄虚作假的做法。

B.作者客观地看待李邕对同一作品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C.作者认为李邕是著名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鉴赏能力却令人怀疑。

.D.作者借李邕对同一作品前后两种矛盾的评价这一事实,讽刺那些虚有其名而又文过饰非的。

@62.皇甫郎中

皇甫郎中湜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性复褊而直,为郎南宫时,乘酒使气,忤同列者,及醒,不自适,求分务温洛①,时相允之。值伊瀍②仍岁歉食,正郎滞曹不迁,省俸甚微,固悴且甚。尝因积雪,门无辙迹,庖突无烟。晋公③时保釐④洛宅,致人有以为言者,由是卑辞厚礼,辟为留守府从事。

?公信浮屠教,再修福称佛寺,就有日矣。将致书于秘监白乐天,请为刻珉之词。值正郎在座,忽发怒曰:“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且某之文,方白之作,自谓谣琴宝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之音也。然何门不可以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座客旁观,靡不股慄。公婉词敬谢之,且曰:“初不敢以仰烦长者,虑为大手笔见拒,是所愿也,非敢望也。”正郎赪怒稍解,则请斗酿而归。至家,独饮其半,寝酣数刻,呕哕而兴,乘醉挥毫,黄绢立就。又明日,洁本以献,文思古謇,字复怪僻,公寻绎久之,目瞪舌涩,不能分其句。读毕,叹曰:“木玄虚、郭景纯《江》《海》之流也。”因以宝车名马、缯采器玩约千余缗,置书命小将就第酬之。正郎省札大忿,掷书于地,叱小将曰:“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与顾况为集序外,未尝造次许人。今者请制此碑,盖受恩深厚尔。其辞约三千余字,每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小校既恐且怒,路马而归。公门下之僚属列校,咸扼腕切齿,思脔其肉。公闻之,笑曰:“真命世不羁之才也。”立遣依数酬之。

h尝为蜂蜇手指,因大躁急,命藏获及里中小儿辈箕敛蜂巢,购以善价。俄顷山聚于庭,则命碎烂于砧机杵臼,绞取其液,以酬所痛。又尝命其子松录诗数首,一字小误,诟詈且跃,呼杖不及,则擒啮其臂,血流及肘而止。

K[注]①温洛:即洛阳。下文的“洛宅”也指洛阳。②伊瀍:流经洛阳的两条河流的名字。③晋公:即裴度,字中立,唐宪宗时任宰相。④保釐:治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恃才傲物物:他人

B.辟为留守府从事辟:通“避”,躲开

C.再修福先寺,就有日矣就;完成

D,更减五分钱不得更:再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省俸甚微③请为刻珉之词

②正郎省札大忿④尝为蜂蛰手指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皇甫郎中湜气貌刚质郎中:指中医医生

B.为郎南宫时南宫:即尚书省

C.乘醉挥毫,黄绢立就黄绢:喻指好文章

D.命藏获及里中小儿辈箕敛峰巢藏获:奴婢

4.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命藏获及里中小儿辈箕敛峰巢B.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C.寝酣数刻,呕哕而兴D.俄顷山聚于庭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是所愿也,非敢望也

A.这是我乐意做的,可不敢责怪你啊

B.这是我的心愿,可不敢责怪你啊

C.这是我的心愿,可不敢对你有什么奢望

D.这是我乐意做的,可不敢对你有什么奢望

6.近舍某而远近白,信获戾于门下矣

A.丢掉近在身边的我,而远求外地的白居易,我确实是得罪您门下的人了

B.丢掉近在身边的我,而远求外地的白居易,我确实是得罪您了

C.放弃近在身边的某人,而征召外地的白居易,我确实是得罪您门下的人了

.放弃近在身边的某人,而征召外地的白居易,我确实是得罪您了

7.下面八句话编成四组,全都表现皇甫湜狂妄自大的一组是

①恃才傲物

②乘酒使气,忤同列者

③且某之文,方白之作,自谓瑶琴宝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之音也

④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

⑤每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

⑥一字小误,诟詈且跃

⑦然何门不可以曳长裾

⑧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

A.①②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④⑤⑥D.①③⑦⑧

8、下面是对文章的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歌颂的是裴度的宽宏大量,批评的是皇甫湜的狂妄自大,性情急躁。

9B.皇甫湜的文章内容古謇晦涩,文字奇怪冷僻,裴度根本无法点断句读,但却赞扬说是好文章,这反映了裴度的虚伪。

C.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很为突出,对比方法的运用功不可没。

D.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写到座客、僚属对人物的态度,这种写法有力地衬托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63.嘉贞有志

E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彩俊杰,则天甚异之。因奏曰:“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②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翌日,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无及也。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保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之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a(《大唐新语·卷之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室狭小简陋。②阙廷:朝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次:驻扎、停留

B.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具:完全、详尽

C.则天日:“善。”遽命卷帘遽:立即、马上

D.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第:按规定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人莫之知也③及命表,又出意外

"②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④向用稍晚,则无及也

A.①与②意义相同,③与④意义不同

B.①与②意义不同,③与④意义相同

C.①与②意义相同,③与④意义也相同

D.①与②意义不同,③与④意义也不同

*3.下列各句的“以”字,与“因请以己官让之”的“以”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句是

A.张循宪以御史出B.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C.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D.陛下不以臣不肖

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事积时凝滞者②鞫之无状

'A.①他那些事情中拖延多日疑难费解的②经过调查没有(查出)罪状

B.①那些积压多时疑难的事情②经过调查没有(发现)迹象

C.①那些积压多时未能解决的事情②经过审讯没有(查出)罪证

'D.①他那些事情中拖延多日未能解决的②经过审讯没有(发现)迹象

5.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A.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平日就应该及时任用我

B.陛下不认为我志大才疏,就应该及时任用我

C.陛下不因为我志大才疏,平日就应该及时任用我

D.陛下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就应该及时任用我

6.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都表现张嘉贞“不自异,不下人”的言行的一项是

①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②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③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④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

⑤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⑥在职尚简易,善疏决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嘉贞早年犯法被黜,但他不甘心久居人下,凭着随机应变,终能再度崛起。

'B.张嘉贞敢于冒犯武则天,面谏她不应高高在上,行事要合君臣的礼节。

(C.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D.张嘉贞再度任官,除了皇帝的赏识外,也与他的断事机敏、应对得体有关。

@64.思兢洗冤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然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杀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X(刘肃《大唐新语·卷494》)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令俊臣勘,汝毋悔勘:审问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发:发现

C.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访:询问

D.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遗:留给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而其家每议事,则告者辄知之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

.不然,则亦杀汝必矣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两个“则”字相同,两个“引”字不同

B.两个“则”字相同,两个“引”字也相同

C.两个“则”字不同,两个“引”字相同

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引”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从:堂兄。

B.行岌按,略无状无状:毫无结果

C.而侵晨伏于台前侵晨:天快亮时分

D.料其无由至台无由:没有机会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②陛下委臣,须实状。

③不获妾,如何自雪?④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A.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就随便杀他的全家,这哪里是法官应有的操守

B.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就随便杀他的全家,那么法官还应该遵循什么呢

(C.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旨意就随胡乱拘捕他的全家人,那么法官还应该遵循什么呢

D.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旨意胡乱拘捕他的全家人,这哪里是法官应有的操守

6.①令重按②请以闻

A.①命令重新审问②请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B.①命令严刑拷问②请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C.①命令重新审问②请把这件事情向上面报告

D.①命令严刑拷问②请把这件事情向上面报告

7.选出全是直接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②侵晨伏于台前③言行无缺

4④至台赂闻人⑤其人悔谢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⑤⑥D.②③④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的是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思兢被人陷害,说他跟随从兄宣谋反,因而被拘捕下狱,几乎遭受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是一位坚持原则、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并亲自明查暗访,终于为崔氏兄弟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家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请刺客的假消息。

C65.真卿殉国

K唐颜真卿,果卿弟也。任平原太守。禄山乱,起兵讨贼,诸郡皆应。计贼有功,迁刑部尚书,乃为卢杞所恶。德宗建中四年,值李希烈谋逆,陷汝州。至是,上问计于杞。杞对曰:“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至许,欲宣诏旨,希烈使养子千余环绕侮骂,拔刀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麾众令退,馆而礼之。令朱滔各遣使诣希烈,劝进,召真卿示之曰:“四王见推,不谋而同,无所自容也。”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希烈不悦,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对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哉”希烈乃谢之。真卿后自缢,死贼中。位太师,封鲁郡公,谥文忠。

f(《劝忍百箴》)

1.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

①乃为卢杞所恶②希烈麾众令退

A.① 罪恶②hu指挥B.①w厌恶②mo挥手

C.① 罪恶②mo指挥D.①w 厌恶②hu挥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云欲坑之坑:活埋

B.亟以一剑相与相:我

C.岂不快公心哉快:使……痛快

D.希烈乃谢之谢:拒绝

3.分别比较两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馆而礼之可不劳军旅而服

A.“馆”和“礼”相同,“劳”和“服”也相同

B.“馆”和“礼”相同,“劳”和“服”不同

C.“馆”和“礼”不同,“劳”和“服”也不同

D.“馆”和“礼”不同,“劳”和“服”相同

4.“至是,上问计于杞”一句中“是”指代的内容是

A.德宗建中四年B.李希烈

C.李希烈谋逆,陷汝州D.汝州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

'A.实在需要一位儒雅的大臣去列举祸福,那么就可以不劳累军旅而使叛军降服

B.实在需要一位儒雅的大臣去陈述祸福,那么就不要劳驾军旅去降服叛军

C.如果能有一位儒雅的大臣去陈述祸福,那么就可以不劳累军旅而使叛军降服

D.如果能有一位儒雅的大臣去列举祸福,那么就不要劳驾军旅去降服叛军

6.四王见推,不谋而同,无所自容也

A.这四王推奉我称王,他们不谋而合,我没有退身的地步了

"B.这四王被我推举联合进攻,他们不谋而合,我没有退身的地步了

C.这四王推奉我称王,他们不谋而合,我实在是无地自容了

.这四王被我推举联合进攻,他们不谋而合,我实在是无地自容了

7.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颜真卿忠肝义胆的一组是

6①乃为卢杞所恶②忠直刚决,名重海内③此乃四凶,何谓四王

.④掘坎于庭,云欲坑之⑤死生已定,何必多端⑥真卿后自缢,死贼中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卿讨贼有功,但却被贬为刑部尚书,是因为被卢杞所嫉恨。

B.卢杞推崇真卿,力荐他去宣慰,是为嫉妒心所驱使。

C.朱滔派遣使者召见真卿,表示攻唐迫不得已。

D.希烈谋逆叛唐,但被真卿的忠肝义胆所感动,不忍杀死真卿。

>66.太尉逸事

h太尉始为泾州刺使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兼,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w,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分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无忍不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依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Q(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纵士卒无赖B.辄奋击折人手足

C.欲谁归罪D.当务始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尉始为泾州刺使时B.因恬然

4王子晞为尚书因谕曰

C.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D.尚书固负若属耶

;愿奉军以从余固笑而不信也

3.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日群行丐取于市B.晞一营大噪,尽甲

C.椎釜鬲瓮盎盈道上D.朱亥袖四十斤椎椎杀晋鄙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忧虑却不敢过问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皇上把活生生的人交给您管理

C.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太尉从泾州把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

D.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您如果把都虞侯的官职授给某个人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①今不忍人无寇暴死②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1③无伤也,请辞于军④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

6.下面是对文章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写郭晞军队的无法无天,写白孝德的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大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出浓厚的气氛。

8B.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晞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BC.段太尉将郭晞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晞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哗变,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这段文字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晞军队横暴的段太尉写得栩栩如生。

7.下面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A.本文通过记叙段太尉为邠州人民主动制止郭晞军队横暴一事,表现了段太尉的过人见识和勇敢精神。

)B.本文通过段太尉制裁郭晞军队一事,歌颂了段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3C.本文通过段太尉与白孝德在对待郭晞军队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段太尉的大胆果断,白孝德的胆小怕事。

9D.本文通过白孝德与段太尉在对待郭晞军队一事上的不同态度,批评了白孝德的胆小怕事,赞颂了段太尉的大胆果断。

<67.裴公为相

?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A)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b)仕官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佐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乃问人曰:“曾见灵芝、珊瑚否?”曰:“此皆希世之宝。”又曰:“曾游山水否?”曰:“名山数游,唯庐山瀑布状如天汉,天下无之。”晋公曰:“图画尚可悦目,何况亲观?然灵芝、珊瑚为瑞为宝可矣,用于广厦,须杞、梓、樟、楠;瀑布可以图画,而无济于人,若以溉良田,激碾硙①,其功莫若长河之水。某公(c)德行文学、器度标准,为大臣仪表,望之可敬;然长厚有余,心无机术,伤无畏怯,剸割②多疑。前古人民质朴,征赋未分,地不过数千里,官不过一百员,内无权幸,外绝奸诈,画地为狱,人不敢逃;以赭染衣,人不敢犯。虽曰列郡建国,侯伯分理,当时国之大者,不及今之一县,易为匡济。今天子设官一万八千,列郡三百五十,四十六连帅,八十万甲兵,礼乐文物,轩裳士流,盛于前古,材非王佐,安敢许人”

[注]①碾硙(wi):利用水力转磨的石磨。②剸(tun)割:截割。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正确意思是

①报恩奖引不暂忘②实负初心

A.①暂时②辜负B.①暂时②违背

C.①片刻②违背D.①片刻②辜负

2.对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受知:被……了解

B.约他日显达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C.内无权幸权幸:有权势而受帝王宠幸的人

D.易为匡济匡济:扶正帮助

3.文中所说的“白衣时”,指的是

A.任低级吏员时B.未任官职时

C.守孝而未任官职时D.因守孝而辞去官职时

4.文中两次出现“某”字,一次出现“某公”,它们所指代的人分别是

A.“某A)”与“某(b)”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公(c)”指代另外的人。

7B.“某A)”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b)”指代“一二人”中的某一人,“某公(c)”指代另外的人。

C.“某A)”“某(b)”与“某公(c)”都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

1D.“某A)”和“某公(c)”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b)”指代“一二人”中的某一人。

5.“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佐相许”在文中正确意思是

A.晋公当初即有异心,不肯答应去辅佐某人

B.晋公当初即有异心,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C.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去任辅弼之臣

D.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去捕佐某人

6.“以赭染衣,人不敢犯。”在文中正确意思是

A.用赭色染制成囚服,人们就不敢触犯法令

B.穿上赭色染制的服装,人们就不敢冒犯他

C.穿上赭色染制的服装,人们就不敢触犯法令

D.用赭色染制成囚服,人们就不敢冒犯他

7.以下各个词语,用来比喻某公(c)的一组是

①灵芝、珊瑚②名山③瀑布④天汉⑤广厦

A.②④B.①④⑤C.①③D.②③⑤

8.文中自“前古”至末尾一段,裴晋公将古今情况作了对比,主要说明的意思是

A.前古世风淳厚,内无权幸,外绝奸诈。而今世社会风气显然不及前古

B.前古人民质朴,幅员狭小,易为匡济,对于秉政官员的要求不如今世高

C.今世幅员广阔,官吏军队极度膨胀,给国家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D.今世同前世情况不同,倘若没有辅佐君王之才,就不敢答应让他去秉持政事

五、宋元

F68.寇准刚直

寇准,字平仲,华州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受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会召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时对。准对曰:“《洪范》①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可用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明年,召准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进秩。准素所善者多得台省②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③进之。彭惟节位素居冯拯下,拯转虞部④员外郎,惟节转屯田员外郎,章奏列衔,惟节处其下。准怒,堂贴⑤戒拯毋乱朝制。拯愤极,陈准擅权,又条上岭南官吏除拜不平数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亦言:“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准,而昌龄畏懦,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太宗怒,准适祀太庙摄事,召责端等。端曰:“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与数争,虑伤国体。”因再拜请罪。及准入对,帝语及冯拯事,自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体。”准犹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帝益不悦,因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罢准知邓州。

[(《宋史·寇准传》)

[注]①《洪范》:《尚书》中的一篇,内容是陈述天地大法的。②台省:泛指中央。③退序:升官的先后次序是有规定的,本应升到某一级而只升到低于这一级的官,叫退序。④虞部、屯田:都是工部的下属机构,在转官的顺序上,屯田高于虞部。⑤堂贴:宰相所下的判事文书。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每期会赋役(3)准引仲舒为征

(2)百姓莫敢后期(4)吕端……皆准所引

A.两个“期”的意思相同,两个“引”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期”的意思相同,两个“引”的意思不同

C.两个“期”的意思不同,两个“引”的意思也不同

D.两个“期”的意思不同,两个“引”的意思相同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2)逊嗾上其事

A.都指太宗B.(1)指太宗,(2)向上告发

C.都是向上告发D.(1)向上告发,(2)指太宗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准方进取,可欺君耶④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⑥地方数千,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⑧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A.①②⑦⑧B.①③⑤⑥C.②④⑥⑧D.③④⑤⑦

4.古代任命、罢免、调动、升降官职,都有特定的用语,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罢②除③拜④谪⑤授⑥迁⑦徙⑧左迁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③⑤/④⑥/⑧D.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

A.《洪范》中说,天与人交际,应相互顾及影响

B.《洪范》中说,天与人之间,应相互顾及影响

C.《洪范》中说,天与人交际,相互有着影子、声响一样的感应

D.《洪范》中说,天与人之间,相互有着影子、声响一样的感应

6.至道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进秩

A.至道二年,在南郊祭祀后,朝廷的内外官员都升了官爵

B.至道二年,在南郊祭祀后,宫中的内外官员都升了官爵

C.至道二年,在南郊造太庙,朝廷的内外官员都升了官爵

D.至道二年,在南郊造太庙,宫中的内外官员都升了官爵

7.“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宋太宗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

A.鼠类、鸟雀还能够体会到人的意思,人更应该是这样的

B.鼠类、鸟雀还能够体会到人的意思,人难道不应该更是这样吗

*C.婉转批评寇准不顾及执政的体面,不体会别人的意思,只知一味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D.婉转批评寇准仗势压人,一味为自己辩护

8.下列各项是根据选文所作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引用《洪范》上的话来回答宋太宗的提问,这是在宣扬因果报应

B.寇准刚正直率,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但他在用人上有亲疏,不能一碗水端平

C.寇准在皇帝面前的多次争论,反映了他既有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一面,也有一味为自己的错误辩护的一面

D.宋太宗既赞赏寇准的直率,将其比作魏征,也因其当面的顶撞而流露出一定的反感

<69.希文遭诋

前日范希文①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功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始:当初

B.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说:劝说

C.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闵:同情、谅解

D.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辨:通“辩”,辩白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畏有识者之责己(3)今又以言触宰相得罪

(2)而不责以必能也(4)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A.两个“责”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B.两个“责”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责”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责”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足下诋诮希文为人足下:古人对对方的敬称

B.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通古今:指知识渊博

C.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庶乎:满不在乎的样子,意思是不顾廉耻

D.而不责以必能也必能:这里指的是必须直谏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A.用智谋美化自己的过失,这是君子的大忌

B.耍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是君子的大忌

C.用智谋美化自己的过失,这是君子中的败类所为

D.耍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是君子中的败类所为

5.(1)疑是戏言(2)今乃不然

A.(1)疑心是玩笑之言(2)现在是另一种样子

B.(1)怀疑是不负责任的话(2)现在是另一种样子

C.(1)疑心是玩笑之言(2)现在却不是这样

D.(1)怀疑是不负责任的话(2)现在却不是这样

6.(1)其立朝有本末(2)乃愚者之不逮

A.(1)他为官行事,有始有终(2)是一般人办不到的

"B.(1)他上朝听旨,有始有终(2)是一般人办不到的

C.(1)他为官行事,有始有终(2)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1)他上朝听旨,有始有终(2)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7.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作者指斥高司谏的一组是

①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②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B③庶乎饰己不言之过④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7⑤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⑥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⑤⑥D.①④⑤

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恰当的一项是

2A.欧阳修在信中称颂范希文刚正好学、有政绩,指出高司谏不敢忤宰相、持公道而只惜官位利禄的错误

.B.欧阳修为范仲淹因遭谤被贬而鸣不平,歌颂忠臣反衬朝中以高司谏为代表的佞臣的丑恶行径

3C.欧阳修为范仲淹因遭谤被贬而鸣不平,痛斥高司谏趋炎附势对范仲淹落井下石且以知智文过的卑劣行径

1D.欧阳修在信中揭露了高司谏因懦软而失职反昂然自得的种种错误,以达到为范希文辩其非辜的目的

?70.王缮庇贤

S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时鲁简肃公宗道,方为司户参军,家贫,食口众,禄奉不给,每贷于王,犹不足,则又恳王予贷俸钱。

鲁御下严,库吏深怨之,诉鲁私贷缗钱①,州并劾王。王谕鲁曰:“第归罪某,君无承也。”鲁曰:“某贫不给,以干于公,过实自某,公何辜焉。”王曰:“某碌碌经生,仕无他志,苟仰俸人,以养妻子,得罪无害,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君年少有志节,明爽方正,实以公辅器,无以轻过辄累远业,并得罪何益?”卒明鲁不知,而独受私贷之罪。鲁深愧谢不自容,王处之裕如,无慊恨色。由是沉困铨管二十余年。

晚用荐者,引对吏部,状其功过,奏内有鲁姓名。时鲁已参大政,立侍殿中,仁宗目鲁曰:“岂卿耶?”鲁遽称谢,且具陈其实。仁宗叹曰:“长者也。”先是有私过者,例改次等,由是得不降等,诏改大理寺丞,仕至省郎,累典②名郡。晚年田园丰腆,子孙蕃衍。寿八十九卒,亦庇贤为善之报也。

](《宋书·王缮传》)

[注]①缗钱:指公家的钱。②典:掌管。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食口众,禄奉不给给:丰厚

B.某贫不给,以干于公干:求取

C.过实自某,公何辜焉辜:对不起

D.王处之裕如裕如:此指心胸宽大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治三传《春秋》,中第(3)每贷于王,犹不足

"(2)第归罪某,君无承也(4)某贫不给,以干于公

2A.(1)与(2)不同,(3)与(4)相同B.(1)与(2)不同,(3)与(4)不同

2C.(1)与(2)相同,(3)与(4)不同D.(1)与(2)相同,(3)与(4)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方为司户参军②苟仰俸人,以养妻子③明爽方正

.④并得罪何益⑤鲁深愧谢不自容⑥例改次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

54.文中“鲁御下严,库吏深怨之,诉鲁私贷缗钱,州并劾王”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不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D.由于……,因而……,于是……,而……

C.……,因而……,以致……,而且……

D.……,所以……,于是……,并且……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况以官物贷人,过不及免。

A.况且拿公家的东西借人,过错等不及(处罚)就免除了

B.况且拿公家的东西借人,过错达不到罢官的地步

C.况且用公物抵别人贷款,过错等不及(处罚)就免除了

D.况且用公物抵别人贷款,过错达不到罢官的地步

6.先是有私过者,例改次等

A.先前是有谋私犯错误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

B.先前是有谋私犯错误的,按规定改任下一等职务

C.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的,照例在改正后降级任用

D.在此之前有营私犯错的,按规定改任下一等职务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A.鲁宗道做司户参军时家贫,人口多,俸禄不够开销,常向王缮借贷,还不够用,就挪用了公家的钱

B.王缮一人承担罪责的原因是,他认为鲁宗道年轻,有志向操守,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有用人才

C.王缮晚年因有人举荐,被召到吏部述职对答;由于有鲁宗道的介绍,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

D.王缮庇贤为善,终于得到好报,晚年不但升官发财,而且多子多孙,尽享天年

B71.赵公治越

w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J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a(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知越州赵公知:主持B.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

7C.而谨其备谨:严格地D.再倍之再:两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计官为不足用也(3)计其佣与钱

(2)计其佣与钱(4)又与粟

A.两个“计”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B.两个“计”字相同,两个“与”字也相同

C.两个“计”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D.两个“计”字不同,两个“与”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的“为”字,与“官为责其偿”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书问属县B.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

C.为工三万八千D.为之告富人

4.下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与“告富人纵予之”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0(1)为之告富人(2)计其佣与钱(3)再倍之(4)官为责其偿

*A.(3)B.(4C.(1)(4)D.(2)(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A.僧人道士吃用不完、登记在册的余粮,实存的有多少

B.僧人道士用来赈灾、登记在册的余粮,实存的有多少

C.僧人道士用于赈灾的粮食,都登记在册,还有多少储存

D.僧人道士吃用不完的粮食,都登记在册,还有多少储存

6.(1)当廪于官者(2)无得闭粜

A.在官府看守粮食仓库的人不准停业不卖粮食

B.应当由公家发给粮食的人不准停业不卖粮食

C.在官府看守粮食仓库的人不得闭门销售

D.应当由公家发给粮食的人不得闭门销售

7.都是为“不能自食者”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②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③使受粟者男女异日④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⑤出官粟,平其价予民⑥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灾民尚未拥入赵州境内之前,赵公就已未雨绸缪,行文属下各县,调查了解,周密布置

-B.赵公采取的赈灾措施之一就是,从十月初一开始,每天向每个灾民发放一升米,儿童减半

2C.为了防止灾民向外地流亡,赵公采取“平粜”的措施,并在城市效野遍设免费发放点,方便灾民领取

-D.而对旱灾,赵公采取了多种救灾措施,其中有以工代赈、鼓励借贷和救养遗弃儿童等几项

@72.安世正直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又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3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咨尽心行己之要咨:询问

B.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迁:升官

C.初除谏官,未拜命除:免职

D.啖以即大用啖:利诱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光教之以诚(3)正得罪流放

(2)啖以即大用(4)正色立朝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正”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正”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正”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正”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使在言路言路:指任谏官

B.脱有触忤触忤:冒犯

C.谏官为天子诤臣诤臣:能直言诤谏的大臣

D.粱师成用事用事:用兵打仗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就选——未能被挑选上

B.须明目张胆——定要有胆识,敢作敢为

C.则执简却立——就捧着奏章退一步站着

D.皆则像司马光——就都活像司马光

5.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

B.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C.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

D.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孝正直的一组是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⑤家居未尝有情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7.不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其母,不愿就任此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并表示纵使获罪遭流放,愿随从而往

C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宦官粱师成把持朝政,派人以高官引诱,被他严辞拒绝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F73.张角为师

a赵宋张角,字柔直,福州人。时蔡京宾,改为塾客。柔直以师道自居,待诸生严厉,诸生已不能堪。—日,呼之前来,曰:“汝曹曾学走乎?”诸生曰:“吾先等尝闻先生长者之教,但令缓行。”柔直曰:“天下被汝翁作坏了,非贼晚发,首先到汝家。汝曹若学得走缓急,可以逃死。”诸子大惊,走告京,白先生忽心恙如此。京闻之,惧然曰:“此非汝所知。”即入书院,固访策焉,柔直曰:“今救时已是迟了,宗社危在旦夕,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以开导上心,罗天下忠义之士,分布内外。”京问其人,柔直以杨时对,即荐之靖为秘郎。后靖康元年遭贬,死于潭州,子孙二十三人,分窜远近,遇赦不移。或曰:膏粱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厉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

f(《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引:延请

B.遇赦不移移:改变

C.辄谩其师谩:辱骂

D.其家之败可期期:预料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汝曹曾学走乎或曰:膏梁子弟

吾等尝闻先生长者之教或恃父兄世禄之贵

A.“曹”和“等”相同,两个“或”不同

B.“曹”和“等”相同,两个“或”也相同

C.“曹”和“等”不同,两个“或”相同

D.“曹”和“等”不同,两个“或”也不同

03.《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母”的“父母”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闾阎小儿B.宗社危在旦夕

C.分窜远近D.汝曹若学得走缓急

4.文中“死于潭州”指的是谁

A.张角B.杨时C.蔡京D.皇上

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柔直以杨时对,即荐之靖为秘书郎

A.张角认为杨时合适,就推荐给蔡京,蔡京任命杨时为秘书郎

(B.张角认为杨时合适,就推荐给蔡京,蔡京推荐给皇上,皇上任命杨时为秘书郎

C.张角用杨时来回复,就推荐给蔡京,蔡京任命杨时为秘书郎

D.张角用杨时来回复,蔡京就将杨时推荐给皇上,皇上任命杨时为秘书郎

6.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

A.因此张角用走路来教蔡京之子,这是出于对蔡京的忠爱而报答他

"B.因此张角教蔡京之子如何逃命,这是出于对蔡京的忠爱而报答他

C.张角教蔡京之子如何逃命的缘故,是他忠贞爱国而欲报效朝廷

D.张角用走路来教蔡京之子约缘故,是他忠贞爱国而欲报效朝廷

7.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但令缓行(2)固访策焉

A.(1)先生不妨慢慢走几步让我们来学(2)坚决地向张角询问对策

)B.(1)先生不妨慢慢走几步让我们来学(2)诚恳地拜访他并询问对策

C.(1)只是让我们慢慢地走(2)诚恳地拜访他并询问对策

D.(1)只是让我们慢慢地走(2)坚决地向张角询问对策

8.分析“或曰”中的一段话,理解作者写作意图,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告诫人们对子女切不可娇惯,以免滋长骄傲放纵的心理

B.说明富贵人家子弟如若依仗权势,自我尊大,必将遭祸败家

C.指出老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对学生不尊重师长的行为决不能宽容

D.赞赏张角对蔡京的忠爱及其对其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A74.淮石浮屠

吴名憃①,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4,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有千里役,吾且尔乃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这,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生而有此我也,均也,是不为荣悴有加损焉者也。所寄以见荣悴,乃皆外物,非所谓傥来②者邪?曩卒而今荣,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而顾揖步趋,亦日随所寄而改;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而其自视亦殆非复故我也。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吾故人或骎骎③华要,当书此遗之。

F(《南宋文录录·吴五百》卷20)

[注]①憃:chng愚笨。②傥来:偶然得来。③骎骎:qn马跑得快的样子,这里是骤然的意思。

1.对下列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牧录而械之(3)颓壁而逃

(2)且加之械而絷焉(4)顾壁已颓

A.(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

②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③吾故人或华要,当书此遗之。

④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吴名憃,南兰陵为寓言靳之

A.南兰陵给愚蠢的吴名写了一篇寓言嘲笑他

B.吴人以愚笨著称,甫兰陵因此写了一篇寓言嘲笑他

C.吴地有个号称愚笨的人,南兰陵写了一篇寓言赞扬他(大智若愚)

D.吴人以愚笨著称,南兰陵写了一篇寓言嘲笑他们

4.(1)攘臂突市人(2)吾且尔苦也

'A.(1)挥舞着手臂突然出现在市人面前(2)我将要因为你而受苦

(B.(1)挽起衣袖,伸出手臂,冲撞街上的人(2)我将要给你苦头吃

(C.(1)喊叫着,挥舞手臂,冲撞市场的人(2)我将要因为你而受苦

'D.(1)捋起衣袖,挥舞手臂冲撞街上的人(2)我将要给你苦头吃

)5.“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讲的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发生过

B.虽然寓言中讲的故事未必有过,但类似失浮屠的事确实发生过

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

D.寓言中讲的故事有警策作用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的寓言是对吴人的善意的嘲笑,吴人对此亦不表示反感

7B.当时一些人,一旦偶然集富贵于一身,别人因而刮目相看,自己也认为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这和五百没什么不同

C.作者认为不应因外物的改变而使其本性也随之改变

D.这则寓言反映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做五百那样的看问题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人

D75.天祥就义

7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2,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送,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②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③及宋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魔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张弘范,蒙古汉军都元帅。②蓑:用草覆盖城墙。②瀛国公:投降元朝的宋朝皇帝宋恭帝。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扞父母扞:保卫

B.索之固索:求取

C.处坐达旦处:枯

D.南乡拜而死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文中指史册

B.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南官:原南宋的官员

C.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帝坐:皇帝的宝座

D.遂遣积翁谕旨谕旨:讲明旨意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使为书招张世杰(3)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4)其衣带中有赞曰

A.(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B.(1)与(2)不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不同

D.(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4.下列各个句子的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弘范笑而置之——弘范笑笑,把他搁置一边

B.吾分一死矣——我的职分就是一死

C.吾不能扞父母——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

D.安事二姓——哪里会为不同姓氏的人做事呢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天祥至潮阳B.天祥临刑殊从容

C.天祥死矣D.厓山破

6.下面是对文意的概括或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弘范、元世祖想尽办法威逼利诱文天祥,但始终没有达到目的

'B.中山狂人所说的“欲救丞相”,京城匿名书中提到的丞相,都是。指文天祥

;C.元世祖很爱文天祥的才干,但见他始终不肯屈服,也曾与宰相商量要释放他,只是由于留梦炎的反对,最终才没有释放他

.D.在三年多的被捕岁月里,文天祥不写招降信,忠贞不屈,只求一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76.若水破案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审讯)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毋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劾:揭发罪状

B.留其狱数日不决狱:牢房

C.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诣:到……(拜见)

D.孰观其狱词耶孰:仔细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知州性褊急褊急:指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B.当陪奉赎铜耳赎铜:指用钱赎罪

C.或为元谋元谋:原谋者。元,通“原”

D.富民不胜榜楚榜楚:指刑杖拷打的痛苦

3.比较下列各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已而复然(2)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3)不以为然(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A.(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相同

B.(1)句和(2)句相同,(3)句和(4)句相同

C.(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不同

D.(1)句和(2)句不同,(3)句和(4)句不同

4.下列句子与“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2(1)或为元谋(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欲为之奏论其功(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5)为君翻作《琵琶行》(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A.(1)(2)(4)B.(2)(4)(6C.(3)(4)(6)D.(2)(5)(6)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留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

A.把案件压下了将近十天,知州屡次派人追去都不听

B.把他们留下来将近十天,知州屡次派人追去都不听

C.把他们留下来将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没用

D.把案件压下了将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没用

6.微使君之赐或从而加功

A.如果不是您的恩赐有人跟着当了帮凶

B.如果不是您的恩赐或者从中得到好处

C.要不是您暗中恩典或者从中得到好处

D.要不是您暗中恩典有人跟着当了帮凶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钱若水在审理富民一案中不惧上司威逼、同事责难的一组是

①若水固争不能得。

②留其狱数日不决。

③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

④“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

⑤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⑥“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8.下列是对文中内容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5A.本文开头简介知州为人,后面则详叙富民冤狱及其平反的经过,前后鲜明对照,从而赞颂钱若水的高尚品德

:B.本文先写录事挟私报仇,制造冤狱,后写钱若水办案仔细、公正,不徇私情,人物鲜明对照,突现了钱若水的高尚品德

7C.钱若水办案认真、公正,注重调查研究,他暗中派人寻找女奴。终于弄清事实真相,释放富民父子,平反了冤狱

7D.钱若水办案认真、公正,不畏强御,注重调查研究,为人洗雪冤狱,不图报恩,不计功劳,为官清正,令人叹服

77.仁师断案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收系满狱系:拘囚

B.覆按之按:审察

C.止坐其魁首十余人坐:因为

D.自规免罪规:打算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青州有谋反者收系满狱

足下平反者多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A.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不同。

B.两个“反”字不同,两个“狱”字相同。

C.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也相同。

D.两个“反”字不同,两个“狱”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悉脱去杻械杻械:刑具

B.敕使将往决之敕使:宦官

C.万一暗短暗短:愚昧短浅

D.事无枉滥枉滥:冤屈失实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安喜崔仁师②敕使将往决之

A.“安喜”是崔的名“敕使”指崔

B.“安喜”是崔的字“敕使”指孙

C.“安喜”是崔的籍贯“敕使”不是崔也不是孙

D.“安喜”是崔的谥号“敕使”指崔和孙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的是

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A.用自己一人的生命换十人囚犯的死,也是所愿意的

B.用一个囚犯的生命换十个囚犯的死,也是所愿意的

C.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十人囚犯的死,也是所希望的

D.用一个囚犯的生命换十人囚犯的死,也是所希望的

6.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悉脱去杻械(2)无一人异辞者

A.(1)崔仁师扔掉刑具

(2)没有一个说不同的话的人

B.(1)崔仁师把囚犯身上的刑具全解掉

(2)没有一个说不同的话的人

C.(1)崔仁师把囚犯身上的刑具全解掉

(2)没有一个人奇怪他们的意见

D.(1)崔仁师扔掉刑具

(2)没有一个人奇怪他们的意见

7.以下六句话,与表现崔仁师断案平恕有关的是

①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

②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

③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

④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⑤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⑥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

A.②③⑤⑥B.①⑤⑥C.①②③D.④⑤⑥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崔仁师认为对囚犯要仁爱,不应用刑具

B.孙伏伽认为崔仁师断案不公,定招致报复

C.崔仁师认为审理犯罪案件应该以公正、宽容为原则

D.敕使认为崔仁师断案不公,要将所有罪犯迅速处死

(六)明清

78.吴土夸言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始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Q(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

1.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谓举世莫及及:比得上

B.自高其能高:夸大

C.遇元季乱季:一个朝代的未了

D.兵未决决:决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吾观今天下B.形势莫便于姑苏

C.士诚以为然D.未尝能将兵也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是一项是

(1)王果能将吾(3)于胜小敌何有

(2)未尝能将兵也(4)遂募兵于钱塘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吴士,好夸言B.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C.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俾为将,听自募兵——使吴士为将,听从他自行招募兵士

B.戒粟吏勿与较赢缩——告诫掌管粮食的官吏不要与吴士计较交纳粮食多少

C.暇则斩牲具酒——空闲时间就杀牛备酒

D.吾善孙吴法——我擅长孙权的用兵之法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士利用张士诚想夺取天下的心理,请求任命他为将领,定能夺取中原。其实,他只是个会营私舞弊,纵酒享乐的吹牛大王

=B.吴士善谈兵法,一心想助张士诚夺得天下,然而,他招募的全是无赖懦弱之人,不战自溃,虽想临阵脱逃,最终仍然难免一死

XC.吴士自夸其能,尤其擅长谈论用兵之法。他对当时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深得张士诚的赞同。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更不敢与李曹交战,只落得个被俘被杀的结果

@D.吴士自恃才能当世无人能及,骗得张士诚的信任与重用,但他既不懂用兵,又不善用人,死到临头,还吹嘘自己擅长孙权的用兵之法

79.周新耿直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①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②。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卫、所不能陵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③,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④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分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为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贫甚。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贴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S(《明史·周新传》)

o[注]①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处理重大司法案件。②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官,巡抚州县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②按察使:明代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上司法长官。④千户:卫、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后改为兵马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诸生贡入太学贡:举荐

B.武人为之戢戢:收敛

C.新欲按治之按:依照(法律)

D.新赍文册入京赍:持、带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因以志新字(2)以诸生贡人太学

(3)以善决狱称(4)至以其名怖小儿

A.(1)和(4)相同,(2)和(3)相同

B.(1)和(4)相同,(2)和(3)不同

C.(1)和(4)不同,(2)和(3)相同

D.(1)和(4)不同,(2)和(3)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善决狱称决狱:处决案犯。

B.多所弹劾弹劾:检举官吏的违法或失职行为

C.攫贿作威福攫贿:夺取钱财,收受贿赂

D.荆布如田家妇荆布:指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1)至以其名怖小儿(2)府、卫官相见均礼

A.(1)发展到有人用他的名字吓唬犯罪的小人

(2)同级文武官员相见要用平等的礼节

B.(1)发展到有人用他的名字吓唬犯罪的小人

(2)同级文武官员相见都应讲究礼节

C.(1)甚至有人用他的名字吓唬儿童

(2)同级文武官员相见都应讲究礼节

D.(1)甚至有人用他的名字吓唬儿童

(2)同级文武官员相见要用平等的礼节

5.(1)在道榜掠无完肤(2)奈何罪臣

A.(1)在路旁把周新的财物拾得干干净净。

(2)为什么我成了有罪之臣

B.(1)在路旁把周新的财物拾得干干净净。

(2)怎么判我的罪

C.(1)在途中把周新打得体无完肤。

(2)怎么判我的罪

D.(1)在途中把周新打得体无完肤。

(2)为什么我成了有罪之臣

6.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新耿直清廉的一组是

0①敢言,多所弹劾②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③伏陛前抗声曰

,④生为直臣,死当为直鬼⑤妻未遇时,缝纫自给⑥新死无子,妻归,贫甚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9A.明成祖即位后,周新调任监察御史,他敢于直言,不少官吏被他检举揭发,权贵们都很害怕,把他看做“冷面寒铁”

>B.周新后来被提拔为云南司法长官,但还没去赴任,就又改任为浙江司法长官。到浙江后为许多冤民平反昭雪,深受浙江人民爱戴

GC.明成祖偏听偏信,一时误信了锦衣卫头目纪纲的恶语中伤,逮捕了周新,周新据理力争,触怒了成祖,成祖下令杀死周新,但不久就又后悔冤杀了他

BD.周新的妻子一向衣着简素,生活俭朴,周新死后,妻子生活更加贫困,常受到别人接济。他妻子死时,在浙江做官的广东人一同安葬了她

80.海瑞兴革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疏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b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竣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明史·海瑞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署:代理,暂任

B.令老仆艺疏自给艺:种植

C.发橐金数千发:发放

D.素疾大户兼并疾:憎恨,厌恶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胡公按部按部:巡查部属

B.布袍脱粟脱粟:糙米

C.墨者多自免去墨者:贪官

D.中人监织造者中人:才德一般的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徐阶为齐康所劾(2)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3)为减舆从(4)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足多者——有足够多的优点

B.人韪其言——人们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C.闻瑞至,黝之——听说海瑞到了,把原来的红漆大门漆成了黑色。

D.按问其家无少贷——海瑞审查讯问(徐阶)家的土地毫不宽免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②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③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④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4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

6.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为官刚正不阿有关的一组是

①令老仆艺疏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B.②④⑤⑥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7.下面的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8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81.继盛劾嵩

(杨继盛)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问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侍郎王学益,嵩党也、受嵩属,欲坐诈传亲王令旨,律绞;郎中史朝宾持之。嵩怒,谪之外,于是尚书何鳌不敢违,竟如嵩指成狱,然帝犹未欲杀之也。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其妻张氏伏阙上书,言“……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嵩屏不奏,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临刑赋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V(《明史·杨继盛传》)

1.下列加点的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侍郎王学益,嵩党也,受嵩属B.嵩颔之

=C.将自贻患D.嵩屏不奏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构于帝构:进见

B.诘何故引二王引:牵连

C.乃杖之百杖:用杖责打

D.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休:警惕,文中是“提醒”的意思

3.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

(2)于是尚书何鳌不敢违,竟如嵩指成狱

(3)(嵩)喜,谓可指此为罪

(4)于是尚书何鳌未敢违,竟如嵩指成狱

A.两个“狱”字相同,两个“指”字不同

B.两个“狱”字相同,两个“指”字相同

C.两个“狱”字不同,两个“指”字相同

D.两个“狱”字不同,两个“指”字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欲坐诈传亲王令旨,律绞

A.想以假传两位亲王旨意的罪名,一律判处绞刑

B.凡想假传两位亲王旨意的人,一律判处绞刑

C.想判处他因犯假传两位亲王旨意的罪,依照法律处以绞刑

D.想以诈骗的方法假传两位亲王旨意的人,依照法律判处他绞刑

5.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

A.连续三年,有人为了自己获救而向严横求助

B.被囚禁三年后,有人谋求从严嵩那儿援救杨继盛

C.被囚禁三年后,有人为了自己获救而向严嵩求助

D.连续三年,有人谋求从严嵩那儿援救杨继盛

6.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

A.我丈夫即使被派到边远地区抵抗敌人,他也定会为保卫国土而牺牲生命

B.我丈夫虽然深受魔鬼怪的陷害,但他还是愿意为保卫国土而牺牲生命

C.我丈夫即使被派到边远地区,也定会为开拓国家疆土而献出生命

'D.我丈夫虽然深受妖魔鬼怪的陷害,但他还是愿意为开拓国家疆士而献出生命

7.直接揭示杨继盛敢于直谏的一组句子是

①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②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

③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

④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

⑤临刑赋诗曰

A.①③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④

8.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对杨继盛一案的处理看,“帝”(明世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B.从严嵩等人对杨继盛的迫害看,明朝当时是权奸当道

C.从杨继盛的妻子“伏阙上书”看,明朝的国土经常受到外敌的骚扰

D.从上面文段看,除了杨继盛,朝廷百官均慑于严嵩淫威,不敢抗争

82.文长之才

3(徐)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A。”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抬头;

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4,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s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G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4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Y(《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B.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C.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D.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B.是时公督数边兵

0至期方谒公,偶忘属文长密以数字驰公

(C.一知县以他羁后至D.遂乃放浪曲蘖

@欲以苦之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有沙门负赀而秽,(文长)酒间偶言于公

B.至期方谒公,(知县)偶忘属

C.(公)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

D.(达官贵人、骚士墨客)不与(文长)交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若欲客某者,是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你想要我当幕客,要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待我,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可以出入总督府。

B.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而徐文长凭借自己是胡公部下的一位秀才的身份,却看不起其他人

C.其信任多此类——胡公信任的都是这些事

D.不论书法,而论书神——不说书法技巧,说字的神韵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胡公爱惜人才的一组是

①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②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③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谚,了无忌惮。

④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⑤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问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⑥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6.下面是对材料的评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文长恃才傲物,向聘他为幕客的胡公提出了过高而不切实际的要求。

2B.徐文长虽有才略,对军中形势的分析大多准确,但他却喜欢打小报告,害死了数名军卒和一名和尚。

8C.徐文长科场失意,潦倒一生,是令人同情的,但身为总督的胡公却嘱咐主考官为其开后门,这是严重的犯法行为。

8D.徐文长的诗歌创作独具特色,书法艺术不拘泥于古法,笔下的花草竹石超逸有致,他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

83.应元守城

.当是时,豫王①大军渡江,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距。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计居多。初,剃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夜驰入城,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卬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稿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阝兒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先是,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既连破大郡,济师来攻。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擒不速死,奚喋喋为”会中秋,给军民赏月钱,分曹携具,登城痛饮。而许用德制乐府《五更转》曲,令善讴者曼声歌之,歌声与刁斗、笳吹声相应。竟三夜罢。

b([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注]豫王:清贵豫亲王,名多铎。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奉:拥戴

B.人竿一灯竿:用竹竿挑着

C.比晓比:等到

D.奚喋喋为为:做……事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令户出一男子乘城

(2)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

(3)而江阴以弹丸下邑

(4)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A.(1)句和(2)句不同,(3)句和(4)句不同

B.(1)句和(2)句不同,(3)句和(4)句相同

C.(1)句和(2)句相同,(3)句和(4)句相同

D.(1)句和(2)句相同,(3)句和(4)句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速者功在漏刻漏刻:顷刻。漏是古代以滴水计时的器具,分一昼夜为一百刻。

"B.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闰六月朔:闰六月的最后一天

C.料尺籍尺籍:写军令的册子。

D.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机弩:装有机械的弓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1)应元投袂起(2)大军薄城下者

'A.(1)应元捋起衣袖而起(2)在防备力量薄弱的江阴城外的清军

'B.(1)应元甩动农袖而起(2)在防备力量薄弱的江阴城外的清军

C.(1)应元捋起衣袖而起(2)逼近江阴城下的清军

D.(1)应元甩动衣袖而起(2)逼近江阴城下的清军

5.(1)涕泗交颐(2)竟三夜罢

A.(1)眼泪鼻涕在脸上纵横流淌(2)过完三夜才停止

B.(1)眼泪鼻涕在脸上纵横流淌(2)竟然连续三夜才停止

C.(1)眼泪在脸上纵横流淌(2)过完三夜才停止

.(1)眼泪在脸上纵横流淌(2)竟然连续三夜才停止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具体表现阎应元率军民智勇抗敌的一项是

①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

②料尺籍,治楼橹

③部署甫定而外围合

④束稿为人,人竿一灯

⑤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

⑥分曹携具,登城痛饮

A.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⑤⑥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A.清军压境,名城大县纷纷失守;由于阎应元智勇双全。江阴才能凭借周围的弹丸小县,坚守了八十多天

B.陈明选认为阎应元比自己更适合承担守城重任,因而连夜出城去请阎应元

(C.阁应元命令军民用稻草麦秸扎制假人,诱敌射箭,从而解决了箭枝缺乏的难题

,D.由于贝勒率领另一支请军也来进攻江阴,使得敌我力量更为悬殊,守城的局势更严峻了

84、天一抗清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毋,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清·汪琬《江天一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感到古怪

B.躬畚土筑垣以居躬:弯下身子

C.清军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D.我不死祸且族矣族:同姓家族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躬畚土筑垣以居我为若计

若以我畏死邪若不如杀我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若”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若”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补诸生补诸生:指考取秀才,入学为生员

B.以与他县相掎角掎角:指角落

C.徽为形胜之地形胜:指地势优越

D.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江宁:指令之南京,古有金陵、建业、白下、建康等称

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1)且怨且叹(2)援兵登陴

A.(1)又是埋怨又是叹息(2)带兵登城防守

B.(1)又是埋怨又是叹息(2)援兵登上城头

C.(1)不是怨恨就是赞叹(2)援兵登上城头

D.(1)不是怨恨就是赞叹(2)带兵登城防守

5.(1)或张敝盖自蔽(2)属其母于天表

A.(1)或者打开破被子遮挡自己(2)向天表叮嘱他的老母

B.(1)或者打开破被子遮挡自己(2)把他的老母托付给天表

C.(1)有时打开破伞遮挡自己(2)把他的老母托付给天表

D.(1)有时打开破伞遮挡自己(2)向天表叮嘱他的老母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问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②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

③我不死,必复起兵

④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HA.江天一少年丧父,家庭经济十分贫困,他既要侍奉母亲,又要抚养弟弟,房屋破败,他亲自背土筑墙居住,日晒雨淋,家人埋怨叹息,而他却读书自如

VB.顺治二年五月,请军攻入徽州后,江天一以监纪推官身份向佥事公建议在绩溪筑关拒守,因为这里一面对着大路,地势平坦曲折,与其他县可形成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敌人的有利形势

LC.清军攻打绩溪,江天一率众登城防守,后清军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天一之众,而另从新岭进,因守岭的人先自溃败,于是绩溪城终被攻陷,清军悬赏捉拿江天一

LD.江天一看到抗清失败,局势无可挽回,急忙将老母托付给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被捕,两次谢绝别人的善意劝告,慷慨就义,几天后其弟前往收尸埋葬了他

85.王妻代徒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

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薙(“剃”的异体字)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

I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徒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b(《虞初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隶,能以气节自重隶:奴隶

B.王适值解适:恰好

C.欲脱其妻而无术脱:使……逃脱

D.王乃伏地顿首谢谢:感谢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诚得一人代之可矣(3)然,顾安得其人哉

(2)诚然耳,何戏之有(4)然乎?戏耶

A.(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高”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高德溥之义

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妻当徒——(许元博的)妻子应当迁移

)B.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官吏因为他违抗命令就杀了他,并将他的尸体暴露在街头

C.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您不要认为我们女人会忽视这样的事情

D.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庄严的官差解送犯罪的妇人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义士夫妇“高德溥之义”的举动的一组是

①欲脱其妻而无术②乃终夜欷歔不成寐

③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④此豪杰之举也

⑤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⑥风霜艰苦,甘之不厌

*A.②③⑥B.①⑤⑥C.①②⑤D.①④⑤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义士是泰州如皋县里一个讲气节、好侠义的奴隶

B.王义士的妻子认为丈夫有豪杰之举,所以要求丈夫脱许妻之罪

C.王义士的妻子为了成全丈夫的豪杰之举,自告奋勇地代替许妻流放

D.王义士夫妻被如皋百姓敛金赎回如皋,终老于家

@86、明公破案

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县令明公晟往验。饬棺敛矣。越半月余,忽拘一人讯之曰:“尔买火药何为?”曰:“以取鸟。”诘曰:“以铳①击雀,少不过数钱,多至两许,足一日用矣;尔买二三十斤,何也?”曰:“备多日之用。”又诘曰:“尔买药未满一月,计所用不过一二斤,其余今贮何处?”其人词穷,刑鞫②”之,果得因奸谋杀状,与妇并伏法。

或问:“何以知为此人?”曰:“火药非数十斤不能为伪雷,合药必以硫黄。今方盛夏,非年节放爆竹时,买硫黄者可数。吾阴使人至市,察买硫黄者谁多,皆曰某匠。又阴察某匠卖药于何人,皆曰某人,是以知之。”又问:“何以知雷为伪作?”曰:“雷击自上而下,不裂地,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今苫草屋梁皆飞起,土炕之面亦揭起,知火从下起矣。又此地去城五六里,雷电相同,是夜雷电虽迅烈,然皆盘招云中,无下去之状,是以知之。尔时其妇先归宁,难以研问,故必先得斯人,而后妇可鞫。”此令可谓明察矣。

Y(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铳(chng):旧时打鸟用的火抡。②鞫(j):审问犯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饬棺敛矣饬:通“敕”,命令

B.计所用不过一二斤计:估计

C.雷击自上而下,不裂地裂:使……开裂

D.又此地去城五六里.去:到、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B.其余今在何处

1尔买火药何为其妇先归宁

C.是以知之D.以铳击雀

1是夜雷击虽迅烈何以知雷为伪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饬棺敛矣棺敛:用棺材装敛死者

B.与妇并伏法伏法:服从法律认罪

C.其人词穷词穷:无话可说,无言以对

D.其妇先归宁归宁:女子回娘家探亲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得因奸谋杀状——结果终于得到因奸淫谋害人命的状子

B.何以知为此人——根据什么知道是这个人

C.何以知雷为伪作——根据什么知道雷是假造的

D.此令可谓明察矣——这个县令可以说是很善于调查研究的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非年节放爆竹时,买硫黄者可数②今苫草屋梁皆飞起,土炕之面亦揭起

1③雷电虽迅烈,然皆盘招云中④其妇先归宁,难以研问,故必先得斯人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明公晟“明察”的一组是

:①与妇并伏法②忽拘一人讯之③阴使人至市,察买硫黄者谁多

④又阴察某匠卖药于何人⑤其妇先归宁

A.①③B.②③④C.②⑤D.①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献县城西有一个村民被雷击死,县令明晟前往验尸,发现有疑点,先将死者用棺材装敛,然后明查暗访,抓到一个疑犯审讯

@B.经过一连三次讯问,疑犯终于无言以对交代实情,因为奸淫而与死者之妇合谋用炸药炸死其夫,终于将奸夫淫妇二人一同处以死刑。

>C.明晟依据案发现场的勘察,判断死者并非被雷击死,可能是为火药炸死,终于通过暗访查到到市场买硫黄配制炸药的这个疑犯。

<D.这个案件破得精彩,令人叫绝,不仅是因为县令明晟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还因为他具有雷电和制造炸药的知识。

参考答案

§1管仲相齐

1.D2.C3.B4.A5.C6.D7.B8.C

§2柯邑之盟

1.B2.A3.C4.D5.D6.C7.D8.A

§3介推拒禄

1.A2.C3.C4.D5.B6.B7.A8.D

§4烛之武退秦师

1.C2.A3.D4.D5.B6.C7.A8.A

§5晋灵不君

1.C2.D3.A4.A5.C6.B7.B8.D

§6宣子索环

1.D2.A3.A4.A5.B6.D7.B

§7晏子易行

1.B2.C3.A4.C5.D6.B

§8晏子辞鱼

1.B2.A3.C4.D5.C6.D7.D8.A

§9晏子之晋

1.C2.D3.D4.A5.C6.A7.D8.D

§10穰苴治军

1.B2.D3.B4.C5.C6.B7.D8.D

§11孔子为人

1.D2.C3.B4.A5.C6.D7.B8.C

§12田婴善剂

1.C2.B3.C4.C5.A6.B7.D8.A

§13小主夫人

1.C2.B3.A4.D5.A6.C7.B8.D

§14梁北黎丘

1.A2.C3.D4.B5.A6.C7.B8.D

§15报怨以德

1.B2.D3.B4.C5.A6.B7.C8.A

§16张仪说秦

1.A2.C3.B4.D5.B6.A

§17昭王招贤

1.C2.C3.C4.B5.A6.B7.A8.C

§18貂勃说王

1.D2.C3.B4.A5.C6.B7.A8.C

§19梁有疑狱

1.A2.C3.B4.C5.C6.D7.A8.D

§20蒙恬被诛

1.B2.C3.C4.A5.D6.C7.B8.D

§21

1.2.3.4.5.6.7.8.

§22

1.2.3.4.5.6.7.8.

§23

1.2.3.4.5.6.7.8.

§24

1.2.3.4.5.6.7.8.

§25

1.2.3.4.5.6.7.8.

§26

1.2.3.4.5.6.7.8.

§27

1.2.3.4.5.6.7.8.

§28

1.2.3.4.5.6.7.8.

§29

1.2.3.4.5.6.7.8.

§30

1.2.3.4.5.6.7.8.

§31

1.2.3.4.5.6.7.8.

§32

1.2.3.4.5.6.7.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2447.html

更多阅读

邓茂柏软文高手:人物传记应包括哪些内容

邓茂柏软文高手:人物传记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的说,人物传记应尽可能写明传主的姓名(字、号)、性别、籍贯、民族、生卒、家庭情况、学历、经历,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等内容。为什么传记必须写明传主的籍贯、生卒、家庭情况、个人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人物传记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人物传记一、基本知识回顾:(一)文体概念及特点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

传记阅读训练(接上篇) 人物传记阅读

传记阅读(3)(一)我仰望星座许淇1516年,64岁的达·芬奇[注]离开意大利到法国去。他挥手告别皓顶的阿尔卑斯山,雪峰唇角一朵行云,闪烁一个苍白的微笑,使他想起10年前画龙点睛的佐页多夫人蒙娜丽莎。小小的古城堡拨作工场,度过了他最后的

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htm古代人物传记◎诸子传孔子传 (曹尧德等) 老子传(刘升元 秦新成) 庄子传(王新民)管子传(高连欣) 屈子传 (曹尧德) 吴起传 (孙开泰 孙东)◎帝王权臣传康熙大帝 (二月河)

声明:《文言文阅读大全 高中人物传记文言文》为网友骑士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