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 科学精神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
目
录
1简介
实质
内涵
2精神运动
3影片
4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
编辑推荐
目录
1简介
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时代精神集中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并不是任何意识形态中的现象都表现着时代精神,只有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客观潮流是第一性的,时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柢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实质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内含以及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活动中所发挥出来作用的大小,可以透视其国民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因而成为衡量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
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取得共识的时代精神。
内涵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二: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三: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四: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精神运动
时代精神运动组织是一个主张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截止2012年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共有大约五十万名志愿者,服务于1000多个地方分会。每个小组都致力于传播有关新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思想,寻找创建一个真正进步,和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社会所需的方法和思考。
时代精神运动(ZM)的核心宗旨为通过科学方法(TheScientificMethod)实现最广泛的人类福利。在社会体系上,ZM倡导以资源基经济(Resource-BasedEconomy)取代过时的金融市场经济,以适应人类的真实需求与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模式上,以全面的电子自动化取代重复枯燥的人力劳动,以达到物资的极大丰富与人的肉体解放;在精神层面上,撇除一切基于意识形态的隔膜,回归人性本真。基于已有的科技基础,通过理性的思维模式转变,我们完全能够合力消除一切的战争、贫困、环境破坏、所谓的犯罪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压力来源,建立起一个人人可以享有安全、健康、快乐以及充分自主选择的理想社会。
3影片
时代精神1
影片概述
【原片名】:Zeitgeist:TheMovie
【中文名】:时代精神
【出品年代】:2007
【IMDB链接】:IMDB
【IMDB评分】:8.8/10(5,687votes)
【国家】:美国
【类型】:历史/战争/纪录
【语言】:英语
内容简介
基督教,911事件和联邦储备系统有什么共同点?《时代精神》以基督教的历史开端,分析了当代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由来,并讨论当代各国政府的形态和终极目标。社会控制伴随着恐惧和分裂的产生,人们因为对权利和现实的不同观点而彻底分道扬镳。(by喵喵驴驴)
WhatdoesChristianity,911andTheFederalReserveallhaveincommon?ZEITGEISTdetailsthehistoryofthecurrentgeo-politicalstructure,startingwiththehistoryofChristianity,anddevelopingthroughtheformationofcurrentGovernmentsandtheireventualgoals.Thesocialmanipulationofsocietythroughthegenerationoffearanddivisionhascompletelydetachedhumansfromtheirsenseofpowerandreality.
时代精神2
影片概述
【原片名】:ZeitgeistAddendum
【中文名】:时代精神2
◎年代2008
◎国家美国
◎类别记录/历史/战争
◎语言英语
◎IMDB评分9.1/10717votes
◎文件格式XviD+AC3
◎视频尺寸624x352
◎文件大小2CD2x50x15MB
◎片长123min
◎导演PeterJoseph
◎主演JidduKrishnamurti....Himself(archivefootage)
JacqueFresco....Himself
RoxanneMeadows....Herself
RonPaul....Himself(archivefootage)
JohnPerkins....Himself
简介
ZeitgeistAddendum是第二套讲述全球阴谋的纪录片。于2008年10月3日公开。这个世界的科技进步得如此快,生产力大幅提升,所有产品的成本理应相当之低。矛盾的是房屋、食物的价格贵得不合理。因为其供应量受人为操控,令可以非常充足的供应变为不足,从而推高楼价、物价。致使人民需要为其生计奔波,需要牺牲其生命(时间)为上层的人赚钱,这不是奴隶制是什么?Imagineer明白推翻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实」是难以接受,但请尝试怀疑...
试想像如果房屋及食物的供应像空气、互联网一样不受限制,那么其价钱将会接近成本价。而每个人生存的成本理论上可以非常低,低得足以让大家不用工作那么长的时间,把生命(时间)放于更重要的地方上,做一些人类该做的事,例如:学习、创作、改善世界、思考、爱等。那些金融、会计、投资等,消失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呢?即便有影响,都只是影响到一小部分地球上有钱的人。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导致资源分配更不平均。但无奈的是即使自然资源如水的供应都已经开始受操控,逐渐沦为商品,我们要以生命(时间)贡献给「他们」来换取。可能要等到100年后才有人废除这不人道的货币奴隶制,而现今大部分的人民就如同当时赞成奴隶制的苏格拉底一样觉得并无不妥。怎样才是理想的社会呢。
这份记录片是面对美国观众的,但对于我们理解现行的金融体系同样极有参考价值。记录片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以印证《货币战争》和《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其中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系统的原理叙述简明的指出了其本质。第三部分所提出的“资源基础经济”与共产主义社会相似,但记录片指出在现行金融体系下(交换和分配仍然以货币为媒介的时代下绝难实现“按需分配”)是不能实现的。记录片第四部分点到了现行金融体系崩溃的爆发点。
时代精神3:迈步向前
影片概述
中文名:时代精神3:迈步向前
英文名:Zeitgeist3:MovingForward别名:时代精神:维纳斯计划
IMDb:8.7/10(2,969votes)
资源格式:DVDRip
发行日期:2011年
导演:PeterJoseph
演员:AdrianBowyerColin
CampbellColinCampbell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内容简介
这是《时代精神》的第三部,本纪录片提出转变对当前国际社会的经济社会旧范式。从不变的自然法则中推理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于资源的经济”的范式。
一个长篇纪录片,列举了当前社会经济货币支配整个世界出社会所需的过渡情况。这一主题将超越相对主义与传统思想的核心问题。
理论一:中性社会政治或者叫做现代社会政治是研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共同点与相异点,从而形成的利他或利己的主观观点,进而由此观点划分利益团体,自反组成阶级社会。
理论二:良性社会政治或者叫未来社会政治的终极意义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共性和独立性,基于此状况而产生的利于个体独立的,所有人的良性社会【(物质前提:自动化与循环资源经济的建立)良性社会是有一群不固定的志愿者组成的推动人类科学发展的公益社会,并不强迫他人加入社会劳动而是鼓励将个人劳动的成果与社会分享。其他不固定的不参与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发展成果。】
理论三:科学影响人类这个生物群体,而社会政治影响生命个体。【长期来看,我是说自然科学对于我们的整个社会科学产生了缓慢而巨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原则,生产关系上的变动总是因为起到最终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速所引起的。而现代社会政治只不过是在研究如何分配利益,保护利益而已,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进而形成了主观的束缚他人思想的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总是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表现的主观臆想,(例:社会进化论就是典型代表,就是通过从自然世界的某些现象中提炼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理论。)】
理论四:纵观人类文明,人们总是在不断超脱自然法则。(这股超脱力量的源泉总是来源于自然科学,重来不是基于毫无物质基础的社会理论。)
理论五(重点):现代社会政治逐渐成为了对信息社会产生莫大影响的“新宗教”.【大量人力物力投用到了维护“新宗教”的斗争当中,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例:军人等)违背了良性社会政治的意义,必然会像王权一样被人们遗弃。】
理论六:现代社会政治牢牢控制着个体思维模式,都不约而同的影响或抑制自然科学的发展。(“新宗教”的斗争与现代社会政治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个体所臆想出来的产物。人们越是接近真理就越发觉得这个幻境濒临破灭。)
结论:科学的进步必然会淘汰现代社会政治。
4图书
基本信息
原书名:L'espritdutemps
原出版社:GrassetandFasquelle
作者:(法)埃德加.莫兰
[作译者介绍]
译者:陈一壮
丛书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7920
上架时间:2011-7-7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开本:16开
页码:232
版次:1-1
内容
《时代精神》是一本探讨现代娱乐文化的学术经典。
时尚、休闲、影视、广告,美容、女性产业、电子游戏、体育竞技等等,这些现代人生活和娱乐的重要方面,到底是现代人自我陶醉的领域,还是灵魂升华的领域?
现代娱乐和传媒与古典时代的宗教与艺术有什么关系?现代人能在娱乐和媒体中得到救赎和升华吗,还是渐渐麻醉并且成为商业和资本的俘虏?
《时代精神》是从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这—宏大主题进行研究的经典。
作者译
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埃德加·莫兰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在近50年的研究生涯中涉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他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在两个领域之间相互映发,提出了独特而富于启发精神的“复杂思维范式”,给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学术注入了很大的活力。陈一壮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哲学博土(1995),并随埃德加·莫兰进行过博士后研究(1995—1999)。现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复杂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有专著《埃德加·莫..<<
编辑推荐
电影、明星、传媒、赛事、度假胜地……
这一切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的精神世界。
我们在这文化工业生产的世界中,到底是在吸着鸦片,还是创造着新的天堂?
目录
《时代精神》
前言:《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埃里克·马塞)
序言
第一篇文化的融合
第一章第三种问题
1、理性的批判或知识分子的批判
2、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化产业
1、两个系统
2、生产-创造:官僚管理体制的-工业生产的模式
3、生产和创造:产业化的创造
第三章广大的受众
1、新的受众
2、中等水平的人
3、文化消费
第四章艺术和中等水平
第五章巨大的裂解和重组
1、文化的延伸:资产阶级小说
2、民间小说
3、民间创作,此时和此地的文化
.第六章休闲的文化
第七章审美的领域
第二篇现代的神话
第八章亲切感和happyend(美满结局)
第九章沟通的渠道
第十章奥林匹斯诸神
第十一章暴力
第十二章日常的情欲
第十三章幸福
第十四章爱情
第十五章提升女性的价值
第十六章青年
第十七章全球性的文化
第十八章时代精神
1、探询
2、地上的神话
3、大众文化的力量和弱点
4、技术的灵魂
5、独自的个人
6、时代精神
7、未来的进程是什么?
第十九章大众文化的演变
1、幸福的危机
2、实在的"世外桃源"
3、私人生活的问题
1962年初版中的参考文献目录说明
参考文献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目录
1基本概念
2追求体现
?理性精神
?实证精神
?求实精神
?可重复和可检验
?求真精神
?探索精神
?创新改革精神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协作精神
?民主精神
?开放精神
?功利精神
?实践精神
?批评精神
3相关名言
4语义分析
5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
?社会关系层次
?价值观层次
6现实意义
?科技的价值
?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道德
?科技的社会伦理
1基本概念编辑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
2追求体现编辑
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的说来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可重复和可检验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
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同时,话语拓展之下也具有以下特点: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民主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功利精神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实践精神
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批评精神
要勇于质疑传统、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向其挑战。
3相关名言编辑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0.人借助于科学,就可以纠正自然界的缺陷。---梅契尼科夫(俄国)
21.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中国)
22.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23.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因此,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费尔巴哈(德国)
4语义分析编辑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 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 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 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5三个层次编辑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
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
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由混沌到文明,由弱小到健硕,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6现实意义编辑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
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漠视,不推诿、不“踢皮球”,真正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带来了大量的反映社情民意的议案、提案,有的具有前瞻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力求早点解决;有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可以尽快解决。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这几年,政协的提案工作、委员视察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全国政协仍然进行改进、创新,几次讨论研究,以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往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全面、扎实,今年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常委会所做的报告又作改进,字数压缩到7000字,做到短而实。在本次会议上,一些委员提出,我们不仅要完善经济立法,还要完善社会管理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也使我国的协商民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科学精神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既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曾受漫长的封建文化浸润。在一些地方,封建落后意识还有一定市场,官场腐败也不必讳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代表委员研究的焦点问题几成共识,文明进步的呼声推动社会前行。可见,科学精神不仅仅限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她是抵制缪误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确实关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灵魂,她将长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首先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那么这就叫一种精神。那么我们说科学精神就是首先是指的一种科学的观念,就是我们不仅有这个观念,而且我们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一种勇气,所以它透着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
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也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1978年3月18日到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率先在科技界进行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端正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奏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3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科技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战略不断地与时俱进。邓小平同志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江泽民同志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伟大设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这一论述是对科技价值当代特征深刻而全面的阐述,既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中的作用,也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3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新时代、新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科学技术的价值与精神,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将有助于深刻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动员全社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观念、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我想着重谈一谈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科技的价值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比如,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而地理大发现不光促进地球科学、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甚至现在谈的全球化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又如,牛顿力学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力学基础,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社会的序幕。再如,麦克斯韦方程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促进了电器化和通讯业的发展,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人类开始进入电气化时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动力系统从人力、畜力、水力逐步向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了核能的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性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孟德尔、摩尔根基因理论基础上的育种理论,导致了农作物品质的优化和产量的大规模提高;维纳的控制论为当代工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催生出智能生产线。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数学和系统科学揭示了事物复杂表象底下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自然的数量与形态韵律;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了人们对快速变化的微小物质世界的认识;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增长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是对客观世界系统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工程和管理创新的源泉与基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知识基础和根本的支撑;也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不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一著作,抨击了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进化。我们的党中央通过科学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倡导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和唯物主义在推动欧洲国家由封建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先进文化的基础;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文化;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已经渐成社会风尚。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比起发达国家来,还有一定的距离,还要继续努力。
科学的道德
科学研究因为是创造性的人类智慧活动,高尚的道德标准必然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科学严谨的行为规范、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国际公认的制度伦理,为科学体系提供了一种自我进化的机制,形成了科学的道德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化的宏大事业,成为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一定利益追求的事业,科研当中的不端行为也开始滋生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在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的学术荣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科学道德规范应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是诚实守信的原则,诚实守信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范。诚实原则要求科技工作者在项目设计、数据资料采集分析、科研成果公布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尊重他人已有的贡献。在求职、评审等方面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对于研究成果的错误和失误,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公开承认。
第二是信任与质疑互补的原则。科学是一种不断积累与进步的人类创新活动,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前进。因此,所谓信任,就是相信和尊重他人或者前人的知识创造,把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错误归咎于寻找真理过程中的自然的困难和曲折。质疑就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始终保持警惕,即使这种错误是由著名的科学家或者所谓权威提出来的(其实科学并不承认权威),也要毫不犹豫予以纠正。信任与质疑还要求科学家始终保持警惕,不排除某些人有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第三是公开性原则。科学是建立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被同行认可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全人类,因此公开性原则强调只有公开了的知识和发现在科学界才被承认,才具有效力。在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科学界仍要强调维护公开性的原则,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和促进全民共享公共知识产品。这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第四是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互尊重是科学合作的基础。科学研究要求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引证给予其研究以承认与褒奖;对于他人的质疑采取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尊重他人对自己的科研假说的证实和辩驳以及质疑;合作者之间要承担彼此尊重的义务,尊重合作者的尊严、能力、业绩和价值取向。
严谨的科学道德规范不仅有助于我国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应该自觉履行科学的社会责任,珍惜职业荣誉,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对自己工作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检验与评估,一旦发现存在弊端或者是可能带来危险,应改变甚至中断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独自作出抉择,应该暂缓或中止相关研究,并及时警示,最大限度规避或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讲信用,重承诺。中国科技界应当大力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践行我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谨的作风,促进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科技的社会伦理
现代科学与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它必将引发人类未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譬如说,信息技术将继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商业与社会管理等产生积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可能带来或已经带来网络欺诈、黑客攻击、信息泄露、数据作伪、虚假、赌博与色情信息的非法传播等问题。而且,由于各国、各地区和个人间信息获取与应用的不平衡,产生新的贫富差距——数字鸿沟。
又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农业、医疗保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革命性变化和作出无可衡量的贡献。但是,也有可能发生个人生命信息的泄露,人的社会属性难以界定等伦理问题,并且导致生态安全受到人为的攻击,人类的遗传发育健康面临新的威胁等伦理挑战。
又如纳米技术的发展,当然会导致信息、电子、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和环保产业的新的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如果在没有科学防范的情况下纳米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也有可能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引发诸多挑战。研究表明,一些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纳米颗粒与纳米碳管可能引发肿瘤,而且有能力穿透动物包括人的脑血屏障。纳米材料废弃物的处理也将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一旦纳米技术成为攻击性的武器,至今人类还尚未准备好防范的办法。
又如认知科学的进展将为计算机、通讯、脑神经科学,乃至学习和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脑与精神系统的健康、发育和精神疾病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但是,一旦认知科学被滥用,有可能引发心理诱导、心理伤害、认知误导等对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控制,带来人的隐私权、行为自主权受到非法侵害等新的严重伦理问题。
又如空间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全球信息系统和遥感系统)的完善与广泛运用,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视野,促进了地球、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农业生产、监察生态环境的变化、预测预报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建设数字地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在新的空间监测手段下,个人的隐私难以保障,企业的商业机密容易泄露,掌握先进空间技术的国家自然就把握了信息的优势,从而造成国与国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新的不对称,生存发展新的不公平等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这些伦理问题,我认为并非是由于科技发展本身所致,主要是源于对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伦理并不能成为人类放弃或者限制科技发展的理由。探索未知世界,创新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是科学与技术发展永恒的动力与追求。科学技术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与基石。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全人类的共同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新的人类伦理准则。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具有可积累、可共融、可分享、可再创造等特点,理应造福于全人类。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安全、不和谐、不可持续,甚至带来人为的灾难。
所以,人类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更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应该要尊重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以及生物生命,尊重自然法则;科技创新应该尊重人的平等权利,不光是当代人的平等权利,还要尊重世代人之间的平等权利,我们不能光为了我们当代人的福祉而牺牲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生存权;科技创新应该尊重人的尊严,不应该分种族、财产、性别、年龄和信仰;科技创新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坚信只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只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只要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公约和规范,加强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监督;只要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迎接挑战,加强交流,充分合作,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一定能共铸中国科技新的辉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12月3日作者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9场报告会上所作的演讲)
更多阅读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天生圣人周武王以黄老之术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年四百。中国历史上最长治久安的两个朝代周朝八百年天下、汉朝四百年国运靠的都是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缔造一代之盛世。在中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 法治的核心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
日本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人性”的核心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人性”的核心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张岂之《孟子与现代人生》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 《孟子》与现代人生,我首先谈
有一辆车子叫做“切尔西” 一辆车子的核心是哪里
我既非车粉,也不迷拜仁,今年欧冠看过这两个队的唯一比赛就是半决赛分别淘汰大热门巴萨和皇马的惊心对决。切尔西对巴萨的那两场球我是支持巴萨的,但精神意志加运气站在了切尔西一边,对他们的晋级我毫不嫉妒,只是心中徒增对喜爱的巴萨的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