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三傻大闹宝莱坞(上)
三个傻瓜/三傻大闹宝莱坞(3idiots),印度宝莱坞电影,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由阿米尔?汗、马德哈万及沙尔曼?乔什主演,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讲述了三位主人公Farhan法汗、Raju拉杜与Rancho兰乔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的故事。(百度百科)
《三傻大闹宝莱坞》地图,蓝色为法汗、拉杜寻找兰乔的路线
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一样,《三个傻瓜》的主题仍然是高等教育。“三个傻瓜”尤其是男一号兰乔,以自己的天才和异类,不停的挑战印度大学中死板僵化、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体系。片子是一系列小故事组成的,兰乔关于的教育故事主要有12个,为了节约文字,每个故事1-2张截图:
01、反抗老生欺负新生的恶习:
02、质疑“病毒”主任的太空笔:
03、挑战死板僵化的课本定义:
04、帮同学完成创意毕业设计: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39:43 |
|
05、反对病毒主任的高压教育:
06、主张教育培养学生求知欲:
07、戏弄只会死记硬背的同学: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41:12 |
|
08:巧妙交卷通过期末的考试
09、拿到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
10、鼓励同学选择喜爱的职业
11、用新发明帮助新生儿出生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42:20 |
|
终于感动系主任病毒博士认输
12、在偏远山区创办新式小学
整个电影的主题,仍然是支持启发创造力的素质教育、反对死板僵化的应试教育。用一个被网上“公知体”用滥了的词:
要问中国最好的大学,无疑是清华北大、北大清华,分别是文理科和工科的翘首。这几年文科看涨,北大有超过清华的态势,但是在稍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清华无疑是高考状元的首选,别的不说,数数最近20年间国家领导人的工程师数量,再数数有多少文科出身的就知道了。IIT这个印度清华在印度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病毒”主任说的很清楚:这所每年只招收200人的学校:
中国学生出国留过学的,都知道在“大学”起源的欧美国家,理工科并不是最吸引人才的地方,一流的人才都挤着去法学院和医学院,理工科院系中倒是很常见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为什么在中国和印度,理工科的地位却如此高呢?答案也在电影里。
拉乔的爸爸急病需要住院:
大家注意,这是在印度的首都德里。(准确的说,IIT由好几个独立性很大的校区组成,工科方面最好的是IITKHARAGPUR,不过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地明显在德里,也算是一点文艺虚构吧)。120救护车两个小时都叫不到,居然要用这种办法送病人。这能体现兰乔的聪明和挑战规则,但是,是不是有点太危险了。关键是:车呢?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46:18 |
|
病人住院这种大事,救护车叫不来也就罢了,拉乔出去找了半天出租车,居然叫来这么个东西。大家别笑,印度的“出租车”,相当多属于中国的“电动三轮”,这种东西在北京城区是不能上路的。
不仅没有车,也没有路。片子高潮处“病毒”的大女儿难产:
只是下了一场雨,全城的道路都不能通车,连IIT的系主任这个级别的大人物,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面临生命危险。这不是偏远小县城,这是印度的首都德里。
印度的路的问题不仅仅是首都城市交通,全国交通状况更加糟糕。片中开车的镜头也不少,没有一条按照中国”全封闭全立交“标准的高速公路。据说印度这种标准的高速公路仅有80公里(数据可能有点旧)!城际交通高度依赖铁路,而印度铁路的状况大家想必也有所了解,不要说高铁、动车,连中国的绿皮车水平,往往都不能达到,还有很多老式的蒸汽机车,很多穷人可以轻松的爬火车蹭票。这种图片网上不是一张两张了:
还有什么比没有车没有路更糟糕的?
没有电!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47:24 |
|
这是印度的清华的校园!下一场雨就会停电。没有电,还有什么IT产业?连生孩子都有危险。当然,最后问题还是靠聪明的兰乔解决了,可是,如果有路有车有电,用得着兰乔的冒险吗?
片中的情节有些恶搞,但在印度停电确实是家常便饭,今年暑假各位同学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着奥运会的那几天,我看到另一个印度新闻:
大家设想一下,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从黑龙江到河南的半个中国,6亿人口,接连两天全部停电,会是什么结果?恐怕网上早就把中国政府骂翻天了。哦,不对,网上什么声音都没有,没电了,连互联网都没有了。
我小时候经还曾经赶上电力短缺的年代,当时政府定期停电,每周停一个晚上。最可恨的是总是从下午六点半CCTV播“米老鼠唐老鸭”的时间开始,因此印象深刻。大概从90年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停电的印象了,除非是异常气象造成的事故,家里连蜡烛都不再准备了。各位90后的同学,恐怕更加不知道什么叫停电了。
为什么中国不停电呢?
选三峡工程这张图片是因为好看,实际上,中国的电网建设,尤其是火电,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领先的。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的电力建设居然还算是好的!因为他们至少还有“全国电网”这个概念。在很多亚非拉小国,根本没有全国性的电网,只有单独的城市发电站,甚至只能靠自备的柴油发电机来发电。西非国家马里独立之后的10年内,马里总统常驻邻国塞内加尔,因为马里的首都没有电,他没法打电话。
作者:sniperbai1993 回复日期:2012-10-0509:48:25 |
|
作者:@E4S 回复日期:2012-09-10 01:20:35 回复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篇洋洋洒洒凡几万字的文章完全是穿凿附会么 猛一看头头是道 细琢磨越琢磨越不对劲
这位老师就跟走火入魔了似的 觉得自己完全明白了作者意图 其实估计连原作都没怎么仔细通读过 有点跟刘心武解读红楼似的不过好歹人家刘心武是仔仔细细研读过的啊
就算哈利波特没红楼那么大影响那么高造诣 也不能强把作者根本没...........
-----------------------------
+2012!!!原先在人人上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多理论靠不住脚
别人质疑的时候PO主就来了句“我没看过原著只是就电影分析”
……我勒个去啊原著都没看过怎么还能分析的一包带劲啊orz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49:23 |
|
铁路:
公路:
桥梁:
机床:
石油:
天河超级计算机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51:01 |
|
我不懂工科,材料引用的不好请不要见笑,网上这种资料很多,比如“中国逆天工程”之类,大家可以自己百度。
上面一切基础设施,都要靠工程师来完成。在“9个常委7个是工程师”的政治局领导下,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工程师身上,才能成为“世界工厂”,我也才能通过互联网、和大家闲聊哈利波特。欧美顶尖大学主要是培养领导人的地方,因为人家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工业基础设施都完备了。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是一穷二白,培养工程师远比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更加重要。没有煤电钢油、坚船利炮,再优秀的领导人也不过是李鸿章这种“裱糊匠”,这就是中国和印度工科非常吃香的原因。
可是工程师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文理分科、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大学行政化的应试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不仅文理分科,还要理工分科,就是为了突出工程师的培养。而工科教育,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都不可避免。我曾经和工科为主的天津大学的一个老师交流过教育学,他对启发式教学那一套不以为然,从工科的角度来说,四年教育就是讲公式、做习题、考啊考啊考啊考,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师走人。工科的教科书全世界都是统一的,谁写都是那些公式。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意味着讨论“公式本身”是否正确,不可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推翻这些数学物理定律的几率比彗星撞地球还低呢。至于行政化,大家应该注意到,《三傻》中,“病毒”主任并不是行政官员,而是教授,应试教育正是工科教育专家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印度的基础设施如此之差,不是有IIT吗?
除了经济原因,单讲教育,恰恰因为印度的教育体系中,文理分科、填鸭教学、统一教材、考试本位做得不够好,没有从娃娃抓起。印度只有一所IIT,中国每个省都有理工院校,是一大群大大小小的清华,而支持这些工科院校的,则是我们历史悠久的科举/高考体系。这种教育体系的优点,在于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少数特别优秀的精英身上。
我在前面留个张照片,让大家看看有什么漏洞。
留言中各种分析都有,连阳光、影子、衣服、教堂前的花坛都分析出来了。麻烦大家不要再继续了,保护一下照片上同学们的隐私。
我的答案其实挺简单的,唯一有用的信息,就是照片上的人数。我故意把照片尺寸调的很小,因为数人头,这个尺寸已经够了。
有人数过照片里有几个人吗?
12个学生,1个老师,在教堂门口。什么意思?
宅老师要殉难?领大家吃最后的晚餐?
http://s.xnimg.cn//imgpro/emotions/tie/6.gif?ver=1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52:22 |
|
这张旗子上写着“法学系”的同学合影里,只有12个学生。问题是,本科阶段有12个人的系吗?就算这个系只有一个班,一个正常的教学班,也要30-40人左右吧。
事实上,我这个课堂是法学系的两个班,一共73名同学。因为外出参观涉及人身安全,不能强制点名,只是鼓励同学们主动参加,可是真正到现场的只有12个同学。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对少数同学有意义。
实践确实能检验真理。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关于素质教育的很多说法,往往是似是而非。比如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还是以讨论为主的问题。大家都反对“照本宣科”、“满堂灌”,是不是“鼓励发言”就好呢?我实践下来,一个班中真正爱发言的总是少数同学,每次就是几个人说来说去。老师当然可以强行点名,但这种自主式学习,如果发言者就是不主动思考,点名发言也没什么意义,如果我再主动提供结论,那又重新回到“灌输”的道路上去。
素质教育的原理类似于遗传学上的近亲结婚,优势叠加,强强结合,对最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发挥潜力,对于平均线以下的学生来说,就是弱弱结合,学了半天什么都学不到。从“魁地奇和飞行课”讨论体育教育的时候就分析过,素质教育有利于上层,不利于下层,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定化。
印度的高等教育传统,主要是继承英国,比如片中兰乔的第一个故事,老生捉弄新生,其实这是英国院校的小传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手法有点下流,其实正是通过这种下流手段,打破学生的心理界限,形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英国教育的基本重心在上层,培养少数优秀的统治者,以及质疑和创新数学物理公式的大科学家,至于对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主要靠中印留学生提供。本国的社会底层人群,更多的是靠社会福利供养,保证其不闹事而已。
对中国/印度这种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这种条件。中国的教育理念和英美恰恰相反,根本不是培养优秀的上层,而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基层。就算在工科教育内部,也是忽略“少数卓越的工程师”,而是提供“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关键是先把数量搞上去再说。作为对照,坚持英美教育理念的印度,现实中就成了一场大灾难。 现实中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
大家都知道,印度独立没有经过中国式的土地革命和国内战争,基本上是趁英国殖民势力撤退的时候,和平建国的。结果就是,印度社会保留了很多旧传统。如果你喜欢“民国范儿”,不用穿越,买张机票到印度去看看,就能找到很多民国特色的东西。除了前面分析的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电影里还有更多社会层面的东西:
首先是非常严重的贫困。
片子中“病毒”提到三个人的家庭收入,其中法汗的是:
法汗家是穆斯林,他爸爸是工程师,在印度算是“富人”。按照今天印度卢比对人民币1:7计算,约等于3000元(下面都换算成人民币)。这个数字,在首都德里生活,其实并不轻松
法汗的爸爸也是IIT的学生。一个老清华、四五十岁正当年的工程师,一个月挣3000元,只能装一台空调、骑电动车,买个手提电脑当件大事,在现在的中国可算是够可怜的。可法汗家却是印度的高收入家庭。
拉杜是印度教徒,他家比法汗家穷,还生活在“50年代的黑白电影”里。
可是,很抱歉,在印度的国民收入概念中,拉杜家不是穷人,至少能供一个孩子上清华,拉杜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父亲是邮递员,母亲是退休教师。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职业的家庭,都归入“中产阶级”,可是印度的“中产阶级”收入多少呢?
全家收入才350元,还是在首都德里!这点钱在北京怎么过日子呢?难怪他家最显眼的地方就是神龛,拉杜在宿舍里也天天烧香拜神。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每个月收入350元的话,这个国家的“穷人”该是什么样子呢?
在印度的12亿人口中,法汗家大概有不足1亿,拉杜家大约1-3亿。剩下的8-9亿印度人,才是穷人。比如:
现实中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
大家都知道,印度独立没有经过中国式的土地革命和国内战争,基本上是趁英国殖民势力撤退的时候,和平建国的。结果就是,印度社会保留了很多旧传统。如果你喜欢“民国范儿”,不用穿越,买张机票到印度去看看,就能找到很多民国特色的东西。除了前面分析的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电影里还有更多社会层面的东西:
首先是非常严重的贫困。
片子中“病毒”提到三个人的家庭收入,其中法汗的是:
法汗家是穆斯林,他爸爸是工程师,在印度算是“富人”。按照今天印度卢比对人民币1:7计算,约等于3000元(下面都换算成人民币)。这个数字,在首都德里生活,其实并不轻松
法汗的爸爸也是IIT的学生。一个老清华、四五十岁正当年的工程师,一个月挣3000元,只能装一台空调、骑电动车,买个手提电脑当件大事,在现在的中国可算是够可怜的。可法汗家却是印度的高收入家庭。
拉杜是印度教徒,他家比法汗家穷,还生活在“50年代的黑白电影”里。
可是,很抱歉,在印度的国民收入概念中,拉杜家不是穷人,至少能供一个孩子上清华,拉杜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父亲是邮递员,母亲是退休教师。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职业的家庭,都归入“中产阶级”,可是印度的“中产阶级”收入多少呢?
全家收入才350元,还是在首都德里!这点钱在北京怎么过日子呢?难怪他家最显眼的地方就是神龛,拉杜在宿舍里也天天烧香拜神。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每个月收入350元的话,这个国家的“穷人”该是什么样子呢?
在印度的12亿人口中,法汗家大概有不足1亿,拉杜家大约1-3亿。剩下的8-9亿印度人,才是穷人。比如:
作者:魏楚吴2012 回复日期:2012-10-0509:55:33 |
|
如果chhote一直呆在家乡,长大后就是这样:
中国农村的小商小贩也不少,但这种完全不识字的成年文盲已经不多了。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很容易进城务工,因为有从事工业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而这个印度的小贩,连个人名都不能读,就只能靠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小生意谋生了,没有升级成工人的可能。
如果chhote流浪到城市,就成了这个样子:
“毫米”同样是各种零工都做,开学季节扛行李挣10卢比1.2元,可能算是发财了。他其实也是个失学儿童。各位读者都见过国内大学的模样,大家能想象中国的大学里有这样的人吗?
假如“毫米”长大成人,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其实这还不是最穷的,真正的印度贫民窟,贴出来图片吓人,大家自己百度吧。与贫困相伴,是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
“真兰乔”的父亲是农村的地主,月收入三百五十万,住在西姆拉的豪宅里:
家里照样是仆役成群:
农村的地主强到什么地步?他家是个150英亩的庄园,随手有枪。
这在印度不是新闻,如果一个地主能控制几千人或者上万人的生活,哪怕维持最基本的治安,都要有枪。印度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地主的庄园有私人武装、甚至小型军队都不是新鲜事。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否能帮助大家理解宪法上“持枪权”的真实意思。
这座形状奇怪的大楼,是印度首富穆克什褠巴尼的豪宅Antilia,该豪华大楼的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高度相当于40层楼,总共27层。大楼的内部设施一应俱全:9部电梯,三座直升机停机坪,可容纳160辆小轿车的地下停车场,可容纳50人的电影院,规模超大的健身房、舞厅、游泳池、供百人观看表演的舞台,以及数十间起居室、客房。一共雇佣了600名仆人照料。豪宅主人家中几人呢?4口本国经济实力太弱,又导致经济命脉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外资和买办横行。
比如比亚的男朋友苏:
"消音器"是IIT全班第二名,毕业后的工作呢?也是进入跨国公司。
其实“真兰乔”家很可能也是如此。他家虽然住在西姆拉,但是如果大家细心的话,能从比亚嘴里听到“真兰乔”的籍贯:
印度实行联邦制,各邦有如列国,相差很大。古吉拉特位于印度西部海岸线的北端,是印度西海岸的起点,也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地方,通俗的说,古吉拉特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处在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古吉拉特在整个印度经济地理中很特别,甚至有人说印度经济分为两部分:古吉拉特和非古吉拉特,印度独立领袖圣雄甘地就是古吉拉特人。甘地能在独立运动中脱颖而出,和当年的广东人孙中山崛起是一样的道理,也是受外力的影响。片子安排一个住在西姆拉的古吉拉特人地主,只怕也不是偶然。
在这样一个基础落后、贫富分化、外资横行的的国家里,首都德里高高悬着的一个印度理工大学,而这个大学又以“素质教育”做为理想。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是维持并且强化“真兰乔”和苏的地位,而让更多的chhote和“毫米”继续失学而已。其实作为印度人,导演自己很清楚,印度教育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基层农村的小学体系,这是中国教育金字塔的坚实基础,而在印度,“人人都上小学”还只是一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