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阻挠中国在国际空间站中发挥作用 国际空间站作用
6月16日18时37分21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送入太空。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社纽约6月16日电 美国媒体当地时间16日纷纷发表文章,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九号飞船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及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33岁的宇航员刘洋。
美联社16日发表题为“中国首位女性奔向太空”的文章,认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实施的最具雄心的太空活动。
文章说,神舟九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6日18时37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0分钟后准确入轨。截至目前飞船运转正常。
美联社说,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射显示中国的太空技术继续向前跨越,认为中国未来应能独立建造出永久的大型空间站。
美联社还指出,正因为美国的阻挠,中国才无法在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联社把神舟九号与美国宇航局早期的载人试验飞船作了比较。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展开“太空实验室”计划,先后将多批宇航员送入太空,从而极大推动了美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美联社还回顾了神舟飞船的发射历程,认为神舟八号与天宫飞船的成功对接将奠定神舟九号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
神舟八号作为无人目标飞行器,于去年11月发射,并和天空一号两次对接,返回舱返回地球。
《洛杉矶时报》16日形容当天的发射是中国太空技术的“重大突破”。但文章也指出,中国的太空技术和美国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纽约时报》16日对中国首位女太空人作了详细报道。报道说,刘洋生于河南,这次将承担神舟九号的科研任务。
《纽约时报》同时比较了刘洋和美苏首位女宇航员。文章说,苏联是1963年将人类首位女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首位女宇航员萨莉?莱德是1983年进入太空的。
人类首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于1963年6月16日进入太空,她来自苏联空军。萨莉?莱德则是一位物理学家。
杨利伟称中国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合作难点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7日02:59 新京报
“礼炮”号空间站,长16米 总质量19吨 退役时间1991年 建造国:前苏联/俄罗斯
天空实验室 长36米 总质量约80吨 退役时间1979年 建造国:美国
“和平”号空间站 长32.9米 总质量约130吨 退役时间:2001年 建造国:前苏联/俄罗斯
原标题:星空筑巢 不怕路遥
历史 美国掌握太空主导权
在太空领域,美国始终有着主导权。1993年12月,美国与俄罗斯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参与建设的除美俄外,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国,是有史以来最受瞩目的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总投资达1500亿美元,历经十余年才建成,主要目的定位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太空轨道实验室。国际初始设计寿命到2015年。此前,美、俄等参与国已同意延长其使用寿命到2020年为止。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3月30日表示,航天署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波波夫金说,俄航天署考虑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即使作出了延长使用期的决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
现状 民间企业太空“淘金”
目前,由于经济原因及太空发展策略的转变,民间企业积极参与,成为欧美发展太空探索的一大亮点。
2012年5月31日,全球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美国“龙”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制造“龙”飞船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与航天局签署了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向空间站发射12次货运飞船。
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宣称,“龙”飞船的成功标志着“美国再次成为太空探索的领头羊”,其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当然,太空“企业化”还在萌芽状态,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进军太空领域的企业仍需要政府合同,一旦政策变化它们即“钱途”堪忧;目前的太空企业能否仅依靠发射盈利还是问号,投资者不可能无限“烧钱”;企业削减成本是否会损害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未可知……
未来 太空探索合作是主流
有数据表明,当今运送1千克物品到国际空间站的费用为2.2万美元。“养”一个国际空间站据估计每年需10亿美元,若在轨工作10年则为100亿美元。尽管成本高昂,但毕竟国际空间站的费用由16个成员国分担。未来,合作仍将是全球航天领域的趋势。
此前,美国一直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不过,中国长期以来都不曾放弃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努力。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前夕,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透露,未来中国将积极寻求国际空间站合作。杨利伟说,“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的飞船和国际空间站进行合作并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难点。但因为我国空间站的对接标准和国际空间站并不统一,因此,标准统一化将是未来开展空间站合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称中国航天具有后发先至潜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7日09:13 中国新闻网
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受命出征太空。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6月16日18时37分21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送入太空。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神九飞天,举世瞩目。神九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四个第一”:第一次实施飞船与空间站手控交会对接,第一次航天员进入空间站驻留,第一次有女航天员加入飞行队伍,中国航天员要第一次完成十多天的太空飞行。这一项项第一,将会永远载入中国航天探索的史册。
中新网6月17日电 神舟九号飞船于16日傍晚成功发射,搭载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海外华文媒体纷纷刊发评论指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一日千里,随着火箭下的黑烟袅袅,再翻开新的一页。中国航天发展,比起美国和俄罗斯,反而有“后发先至”的潜力。这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与航天员勤奋不懈的努力。
香港《星岛日报》17日前两版醒目大幅报道神九发射。香港电台网站显要位置报道神九,在16日13:51分开始到23:08分刊出21条报道,并18点37分第一时间刊出快讯《神舟九号准时傍晚6时37分升空》。
香港《成报》17日刊出头版头条新闻《龙飞凤舞跃九天》的文章说,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一日千里,随着火箭下的黑烟袅袅,再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虽身在丹麦,不忘发贺电祝贺,强调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
香港中通社刊出报道注意到,分析人士指,过去航天产业的发展,常常作为“大国崛起”的一部分,主要考虑政治、战略意义。未来航天产业将更多成为“太空经济”的一部分,在刺激相关市场的同时也保持自身高速增长。
香港《大公报》17日刊出了采访香港市民的文章《港人: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文章引述市民李先生的话说,作为香港人,看到国家的火箭发射成功,心中涌出一股民族荣誉感。
香港《明报》刊文说,尽管苏美上世纪70年代已有这种技术,中国却是自行摸索自行制造,这条科技自主的道路得来不易,显示了中国当今的科技水平。
《澳门日报》17日头版整版报道神九发射成功,并刊出社论《神九访天宫 天路自从容》说,澳门广大同胞与全国13亿人民一样,对中国航天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无比自豪,欢欣鼓舞。
台湾“中央社”从19时09分起,播发《神舟九号顺利升空》、《神九升空 多项任务待完成》等多条消息,17日刊文《神舟九号顺利升空 创四个中国第一》等报道。
台湾《联合报》连日来刊出系列报道神九发射,17日刊出《大陆航天“三步走” 惊人第二步》的评论说,大陆用8年多时间走到第2步,要的就是跻身航天强国之列。大陆航天发展,比起美国和俄罗斯,反而有“后发先至”的潜力。这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与航天员勤奋不懈的努力。
台湾《中国时报》17日刊出特稿说,“敦煌飞天”的佛教经典壁画,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期望飞天的千年梦想。作为实现千年飞天梦的中国载人航天基地:东风航天城,它的命名或任务代号,就处处流露着顺着“东风”、搭乘“神舟”、交会“天宫”的浪漫情怀。
台湾“中广”新闻网刊出《酷!第一位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很光荣》的一则报道,成为该网站过去12小时被浏览最多的新闻。
台湾《苹果日报》的报道关注到,“神九”升空不仅缔造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先例,更将挑战中国宇宙飞船在高速飞行下与“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手动对接”的技术,为中国未来架设太空站奠基。
该报还刊文《“现代的嫦娥” 有才气爱下厨》注意到,刘洋成为中国首位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她家乡河南掀起“刘洋热”,大家对这位“现代的嫦娥”充满好奇,包括她的恋爱史都成话题。
台湾TVBS、民视、台视等电子媒体在晚间新闻节目中播出了“神九”腾空而起的画面。
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的报道关注到,神舟九号的发射引来中国民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多家媒体奔赴三名航天员的家乡,报道航天员家属观看发射的情况以及航天员的成长经历。美国《侨报》网站推出“神九”专题报道,并推在显着位置体现。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16日刊文说,这将是大陆航天史上首次达成航天员手控对接任务,代表大陆航天发展再往前跨大步,为后续太空实验室、建立太空站做好准备。神舟九号这次还搭载大陆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升空,意义重大。
环球时报:中国需要加强在外太空的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6日09:16 环球时报
神舟九号飞船定于今天升空,预祝这次任务的执行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走到建立空间站这一步,成为航天“第二梯队”的佼佼者。但跟航天员已能在太空生活1年多,以及把探测器送到银河系边缘的一流太空成就相比,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能一直往前走吗?
应当说,中国并没有摆出在太空技术方面全面追赶美俄的姿态,而且我们的确没把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放进一个与美俄竞争的战略框架。中国航天首先是量力而行的,即使业内人士,也从未听说有过在多少年内“赶上美俄”的官方规划。
但对外太空重要性的认识已在全人类“一体化”。外太空已是人类现实生存空间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环境的最大纵深。有人认为外太空的综合开发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面貌,使迄今为止的全部科学技术缩小到宛如小学生的一堂课。
中国作为有大量社会发展现实任务的大国,必须处理好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同谋取国家未来更好战略位置的关系。任何只顾一头不顾其余的选项都是短视、不清醒的。
中国目前需要适当加大航天投入,原因是,第一,中国目前航天技术的总规模和总积累仍比较小,中国目前做的事大多是美俄几十年前就做过的,前面的经验很多,中国航天有较清晰的“下一步”,而且实现这些“下一步”的技术比当年要多得多,也可靠得多。
第二,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的战略完整性急需外太空的补足,中国巩固这几十年的战略收获,不仅需要拥有更多海洋和空中的行动能力,也需要这个国家在外太空的更多存在,形成对国家利益多层面以及多支点的伸张和保护。
第三,人类有可能处在开发外太空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前夜,开发外太空的各种规则也在酝酿之中。中国作为资源匮乏的大国,只有拥有了在外太空行动的较强能力,才谈得上实质参与这些利益攸关规则的制定。
从今天科学技术及前沿经济加速发展的现实来看,我们面对来自外太空的各种紧迫很可能就是不久之后的事,今天的很多人都将经历国家对那些问题的抉择。因此今天发展航天技术决非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完全不关当下人利益的事,它就是我们当代人“自己的事”。
但造空间站再怎么重要,与国民利益的关联也没有盖安居房那么直接,一目了然。因此在中国舆论快速开放的当下,对航天事业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也越来越经常能够听到。在未来,国内争议的阻力兴许会超过西方杂音带给中国航天事业的骚扰。
还没有过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航天探索的最前列,中国在逐渐靠近那个既光荣、又将承受各种争议的位置。13亿中国人的视野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心胸和魄力将受到外太空大尺码的测量。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它更多被看作一个政治符号,没人想到GPS通信系统会在短短几十年后出现。神舟系列将带给未来的中国什么,我们只能慢慢想。
希望三名航天员此次太空之旅给我们带来启示,也祝愿他们此行顺利、愉快。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解读神舟九号飞行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5日14:15 新华网
新华网酒泉6月15日电(记者徐壮志、白瑞雪、赵薇)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15日上午接受了记者采访,全面介绍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有关情况和特点。
牛红光说,神舟九号将瞄准16日窗口发射,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三名航天员执行这次任务。
神九身负三大使命
按照交会对接任务总体安排,在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去年,在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后,经过认真评估,决定神舟九号执行载人飞行,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试验。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航天员手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对接,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二是全面验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三是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和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等单项关键技术试验。
?八大系统参加,均已准备就绪
这次任务中,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等八个系统参加任务。
航天员飞行乘组由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天员组成。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与神舟八号飞船及遥八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飞船和火箭均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由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4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远望测量船及北京飞控中心、西安测控中心等组成陆、海、天基测控网,完成飞行任务的测量、控制与通信支持。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飞船发射上升段设置了3个陆上应急着陆区和3个海上应急溅落区,均配备了相应的应急搜救力量。
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分别于今年4月9日和5月9日进入发射场。截至目前,各飞行产品在发射场的所有测试工作均已全部完成,各项测试数据合格,出现的问题均已妥善解决,产品状态稳定,性能良好;地面各参试系统准备就绪,满足发射条件;各系统预案及应急处置措施均已完成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和3名备份航天员在完成了全部训练科目后,已于6月9日进入发射场,飞行乘组参加了神舟九号发射演练等任务准备,目前,精神饱满,心理稳定,状态良好。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稳定、工作正常,已进入到交会对接轨道。
三大特点: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入住“天宫”,女航天员首飞太空
与神舟八号任务相比,这次任务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首次实施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将首次考核飞船手动控制系统,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敏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二是首次进行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在轨飞行10余天,将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三是首次安排女航天员执行任务,将填补我国在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保障以及女航天员乘员设备等方面的空白。
按照计划,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一次自动交会对接,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组合体飞行后,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撤离,飞船返回着陆场,目标飞行器转至自主飞行轨道。
“神九”任务飞船系统将承载7大任务验证4个项目
2012年06月17日0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酒泉6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神舟九号载人飞船16日傍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将与天宫一号实施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记者从承担“神九”飞船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在“神九”任务中,飞船系统将肩负完成交会对接飞行等7项任务,并进行航天员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等4个项目验证。
“神九”飞船此次太空之行的7大任务包括:作为追踪飞行器,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配合下,完成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进一步验证改进型神舟飞船的性能;在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有效载荷提供上行、下行传输条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后,支持航天员和物品的舱间转移;确保航天员在完成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地面;飞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故障,在其他系统的支持或航天员的参与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并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神九”飞船系统将在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验证的4个项目分别是:全面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验证航天员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验证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载人环境支持技术、进行组合体驻留能力和在轨试验验证。通过这4个项目验证,神舟飞船将第一次全面真正完成载人天地往返运输任务,天宫一号也将第一次应用空间载人飞行的中期驻留支持技术执行任务。
据介绍,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要求,“神九”飞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搭载3名航天员,共在轨飞行13天。其中,飞船入轨后自主飞行2天,与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航天员穿过飞船舱门进入目标飞行器,组合体在太空中联合飞行10天,并在飞行第6天时进行第2次交会对接,此次对接是在飞船自动撤离后,由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结束后,飞船由航天员手控撤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说,去年9月底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200多天,进行载人交会对接之前,天宫一号已进入到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轨道,完成它自身系统的在轨检查并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目前状态良好。
神九与神八 十大不同任务
2012-06-17 00:00:0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神九在方案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神八任务相比,主要有十大不同。
●由无人参与到有人参与
由神八不载人到神九载3名航天员的全乘员组飞行,是最大的不同。由于神八不载人,因此,舱内装载了一些与载人无关的设备。神九为了实现载人的需要,飞船舱内取消了与载人无关的设备。
●组合体飞行方案不同
神八不载人,神九与天宫一号将载3名航天员,进行组合体停靠30人∕天(3人×10天)的最长飞行任务验证。神九独立飞行时间与神八相同,正常情况下独立飞行3天,在应急情况下可以独立飞行5天;神九组合体停靠时间由神八的14天变为10天,目的是验证组合体最长飞行支持能力(3人10天)。
●交会对接进入方向不同
神八两次对接全部采用从后向进入对接,也就是说飞船在后,向前追赶天宫一号,在逐渐接近的过程中,与天宫一号对接,同时,第二次对接采用飞船撤退至140米的地方进行对接的方案。神九将进行前向对接,也就是说,飞船在前,由天宫一号追赶神九进行对接,在第二次对接中,采用飞船自动撤离、撤退至400米的地方进行前向对接的方案。
●交会对接方法不同
神八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采用的是在飞船上的交会对接设备的引导下自动交会对接,而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在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同时,还将采用人工手动控制方法进行,以验证航天员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
●交会对接环境不同
由于神八是我国第一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为减小空间各种光波对交会对接设备造成的干扰,根据技术上的考虑和设计上的安排,神八交会对接任务设计上采用的是在阳照区开始自动交会对接,待对接完成的时候,已经处在阴影区,而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则在全阳照区间进行。由于太空各种光波对交会对接测量设备会造成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交会对接,其难度要远比神八大得多,交会对接设备将接受一次严峻异常的考验。
●由自成一体到联成一体
神八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只是完成了两个飞行器的刚性连接,连接两个航天器的舱门并没有打开,因此,在舱内环境上来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整体。
由于神九的航天员要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进行工作、生活和组合体载人环境的全面验证,因此,神九的航天员将打开两个航天器的舱门,这时,神九将首次实现与天宫一号的空间连通,成为运行在太空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大房间,航天员穿过神九舱门,进入天宫一号,进行相关物品转移、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下,天宫一号内的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微生物控制装置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设备将开机,为航天员创造一个与地面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飞船内搭载设备不同
在神八飞行任务中已完成了在轨力学环境参数的测量,因此在神九上,取消了相应传感器和设备;还取消了神八专用于图像记录和下传的辅助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相机存储单元;返回舱配备了乘坐3人的座椅。
●紧急故障处置预案不同
为应对目标飞行器和飞船发射、空间交会对接、分离返回等过程中出现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神八针对交会对接任务,新增加交会对接过程的对接机构、交会对接敏感器等200多项故障预案。
在神九研制期间,研制团队设计了300多种故障模式与对策,进一步完善了其中与航天员操作相关的100多种故障模式。特别是针对载人航天情况下,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增加了手控交会对接故障模式与对策、手动控制禁止指令无法正常发出等故障预案等,进一步确保航天员安全。
●控制方案局部改进优化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制导导航控制系统在总结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经验的同时,针对神九的任务,对自动交会对接与撤离、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与撤离、返回控制等进行了局部改进和优化,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
●返回方案变化
与神八相比,神九返回的控制方案中,对打开回收主开关关键指令相应增加了手动控制指令作为备份,返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神九”入轨后,与“天宫”自动交会对接
“神九”与“天宫”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
航天员返回“神九”
“神九”先自主撤离至距“天宫”约400米处,后自主控制接近“天宫”,在140米处停泊
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驻留
航天员返回“神九”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神九”撤离至140米处
“神九”转为自主控制,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
返回着陆场
天宫一号自备预警机制躲避太空垃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6日21: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宋丽芳 刘淮宇 张子扬)对于“天宫一号”在轨飞行时如何保持稳定、确保航天员进入后的安全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在受访时说,他们的研究团队已做好了多重“防御”,确保“人在'天宫’中一切平安”。
李兴乾表示,“天宫一号”在太空生活的两年中,除去分别与三艘无人或有人的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外,多数时间都是无人状态下的自主飞行。
外界所关注的“天宫一号”发射上天时所携带的资源是否会向外泄露,李兴乾对此回应说,其实科研人员早已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设计研制中对舱体密封性提出很高要求,保证所携带资源的泄漏微乎其微,同时携带足够的气源进行泄漏补偿,不会影响航天员的正常使用。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我们还在'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娱乐的设施,笔记本电脑里存储了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说。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对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十分关键。李兴乾说:“我们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万次以上,就为了提高设备可靠性。”
据了解,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统、到分系统、到单机,各级、各层面上都做了备份,保证各部件的正常运转。“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还设计了'双保险’,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有人时还可让航天员参与人工控制。”李兴乾补充道。
他还介绍说,“天宫一号”中有人时的生活自然丰富多彩,无人时也并不“寂寞”,除了进行空间探测、空间技术应用试验外,它还要时刻警惕太空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粉尘,大到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有超过11万个。由于这些太空垃圾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研制人员为此制定了应对措施,在舱体上设计了特殊防护装置,较小的太空垃圾几乎不会造成影响,”李兴乾说,遇到体积较大的太空垃圾时,“天宫一号”会提前启动预警机制,躲开危险物以保证自身安全。
他还说,“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运行的轨道高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飞船交会对接时会飞得低一些,大约距离大气层340公里;无人期间则会飞得高一些,约370公里,因为越高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小,轨道衰减越少,从而更节约能源。
美进太空50年 屡提中国航天成就 忧“中国月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2日08:56 环球时报
环球网综合2月22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在2月20日纪念了首次实现宇航员围绕地球轨道飞行50周年,但关于美国曾经独霸太空的风光已逝的感叹充斥各大媒体的纪念文章。同时,中国成为国际舆论在提到美国太空雄心衰减时的关键词。各国媒体均称,面对中国、俄罗斯日渐进步的航天技术,美国越来越担心自己优势不再、将来可能会输给中国或俄罗斯,在“中国月亮的月光下睡觉”。
日本时事通讯社21日评论称,美国在迎来进入太空50周年的日子里,不得不面对太空探索事业衰退、将来有可能会输给俄罗斯和中国的现实。日本朝日电视台21日评论称,美国现在对于要依靠俄罗斯载人进入太空,又对中国日益进步的航天技术十分不安,看到中俄等国家积极探索太空的样子感到焦急。
奥地利《提罗尔日报》21日指出,“50年前,美国铺平了通往月亮的道路”,并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现在美国正面临被中国和印度所取代,“美利坚民族的时代将结束,不仅在地球上,也在太空中。”《纽约时报》20日刊出的读者来信说,约翰?格林50年前“史诗般的飞行”提高了美国的地位,但是如果到了2020年,我们看到中国或者印度的太空人,而不是美国人登上了月球,人们一定会问,“谁让我们失去了太空?”瑞士新闻的文章也称,与中国积极探索太空相比,这“实在令人悲哀”。
美国《亚历山德拉城论坛报》20日题为“美国,别在太空竞赛面前退缩”的文章说,只有看到中国“拥有”太空以及在宣示月球和火星的征途中时,我们才可能如梦初醒。美国需要太空项目带来的兴奋。这不仅是因为它鼓舞我们抬头仰望星空,人类总是需要更宏大的项目推动下前行。
美国《奥斯汀纪事报》21日评论称,虽然冷战结束以来,已经不再有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紧迫性,但中国载人航天已经改变了太空探索的面貌,难道我们愿意在“中国月亮”的月光下睡觉吗?
美媒:中国航天发展令质疑者不舒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4日13:22 国际在线 微博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30日文章,原题:太空报告赞扬技术,悄悄回避军事用途自从中国在2007年用导弹摧毁一颗废旧卫星让世界震惊后,中国努力使其他国家相信,其太空计划出于和平目的。
这就是中国航天白皮书出台的背景,12月29日发布的白皮书透露了中国未来5年在太空开发上野心勃勃的计划。作为2006 年发布的类似白皮书的后续,这次发布白皮书的部分原因是要缓解外国对中国因军事考虑发展航天计划的担忧。
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取回月球表面样本的月球探测任务:建立新空间实验室:建立国产卫星导航系统。伴随这些任务而来的是频繁的发射计划,有100颗卫星等着被送入轨道。
虽然白皮书的基调很乐观,但中国明显意识到,迅速崛起为太空大国需要向局外人作出解释。军事分析人士担心,中国用导弹摧毁自己的卫星打响了太空军备竞赛的第一枪。由此形成的太空碎片在很长时期都将对航天器构成威胁,外国政府对此感到恼火。
白皮书重申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承诺,提到中国将继续加强空间碎片监测、减缓和航天器防护工作。该报告还表示,中国将“推动航天器的空间碎片防护系统建设”,但没有给出详细说明。
如果中国的太空计划得以实现——从过去10年的进展情况来看成功的机会很大——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强大最复杂的空间系统之一,在许多方面能够应用于军事。这将让许多对中国航天发展有疑虑的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也有理由相信,一个从事航天活动的中国将会稳定发展。由于中国越来越依靠太空,中国更容易遵守该领域规则,并在制定该领域的国际准则中发挥积极作用。
印度智库心态复杂看待中国航天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6日08:04 环球时报
印度防务研究与分析研究所网站1月13日文章,原题:从印度视角看中国航天白皮书过去10年,人们目睹中国带着新的热情和激情进军航天领域,中国政府对开发航天科技表现出持续的兴趣。过去几年在航天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尤其令中国感到满意。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11年三次就其航天活动和未来计划发布白皮书。最新的白皮书表明,中国决心崛起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航天大国,最终很有可能在导航、深空探测任务等重要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北京还利用这些航天成就来增强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感情,载人登月计划尤其如此。此外,中国还发展在战略和经济上双重受益的科技。这已经由成功地测试北斗系统和参与伽利略系统所证实。
对印度来说,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关联性。但此时印度还无需加入到竞争中,而要对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分析。中国载人登月的雄心壮举不会使印度不安,美苏在40年前就已经开发出这些技术,中国尚未取得新突破,它的载人航天任务没有直接的社会或战略意义。
而且,像空间站这样既昂贵又具技术挑战性的实验只取得有限成功。中国的空间站计划显然是它科技力量的展示。然而,需要数十年才能清楚这类计划的实际具体利益。不过,这类计划有助于发展航天产业和促进开发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军事领域。因此,出现了关于中国在航天领域里超过印度的大量讨论和担忧。为了理解中国超过印度的优势,重要的是不要进行盲目对比,尤其是在载人航天和空间站这类计划上更是如此。印度应该克制自己,不要效仿中国,也没必要实施像载人登月这样纯粹为了提升民族主义感情的炫耀项目。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成就不值一提,相反,印度应该制定基于未来需求和总体增长预期的优先任务。印度还需要注意中国是如何利用这个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航天市场的商业可行性。重要的是要制定出好的商业战略,不要让美国、中国等国垄断商业航天领域。重要的是新德里要制定出自己的路线,而不是让中国的路线图牵着鼻子走。▲(作者甘杰恩?辛格,陈一译)
个别日韩媒体贬损中国神九天宫对接是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9日03:4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昨天14时许顺利完成,3名中国航天员从神舟九号“走入天宫”,第一次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实验舱中“留下脚步”。在世界媒体热议中国人向太空梦想又迈出一步时,人们也在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00%成功的骄人纪录。
然而发生在两艘中国飞行器间的“太空一吻”在地球上激起的议论必然不会单纯,美国学者对它最夸张的称赞是,“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中国甚至被想象成“世界唯一有能力实现空间采矿的强国”;个别日韩媒体则贬损说,中国电视台对外直播的是威胁而非自信,暴露了中国是“宇宙强国、幸福小国”。
“指引中国太空之路的从不是外界的褒贬”,中国军事专家彭光谦18日说。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称,让中国人不放弃的是太空探索的军事、科研、经济意义和它所激发的民族自豪感。澳大利亚学者莫里斯的看法则相对简单:“中国只是在展示他们对实现空间探索的目标是如何认真”。
美专家称中美太空竞争像龟兔赛跑中国有耐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 11:45 环球时报
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谭利娅】中国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九号” 6月19日已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这一重要太空进步随即在美国引发关注和讨论。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际安全事务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泽认为,虽然中国太空计划正在快速进步,但目前仍未达到在太空领域赶超美国的水平。她还认为,不管中美是否是“天生的敌人”,为了更好了解中国的“太空发展意图”,美国都应该与中国展开太空合作。
“中美太空竞争似龟兔赛跑 中国正在前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6月20日刊登了弗里泽撰写的中美太空实力对比分析文章。文章认为,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并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的对接,“的确是一大进步”,但现在中国并没有赶上美国的太空水平,相反,中国只是在“进步”。中国对太空计划的执行也促使人们开始用“龟兔比赛”的说法来比较两国太空努力。
弗里泽在文中说,在阿波罗计划阶段,美国曾执行多次太空发射任务,并最终在10年时间抵达月球,进步速度非常之快。相比之下,中国大约每隔两年才执行一次任务,不过每次任务都有较大的进步。中国也设置了较长的时间期限用于完成目标。美国所不具备的正是中国的耐心,而这一点可能会从长期而言给中国带来优势。
不过,中国的太空之路也并非没有障碍。中国要完成自己的大型空间站的发射,就需要具备一个新的推力更强的发射火箭——长征5号。但现在该火箭还仍然处于研发过程,落后于其预定计划。同时,中国也不是拥有无限制的预算来支撑其太空雄心。
“要防止中国成为太空老大,NASA应与中国合作”
质疑中国太空及“太空军事”战略不透明一直在美国大有市场。弗里泽在这篇文章中更是就此提出,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太空发展的目的”,美中应展开太空合作。
弗里泽称,美国大致了解中国所掌握的太空技术,但是它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意图。美国应尝试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太空目的。但由于法律禁止,美国宇航局并未与中国展开合作,这是“没有道理的”。
她说,如果一个人认为中美并非注定是敌人,那么两国就应该展开太空合作,包括技术转移控制,这会令双方都受益;如果一个人认为中国注定将是美国的威胁,那么请记住这么一句谚语:“接近你的朋友但要更接近你的敌人”。
弗里泽认为,美中关系的脚本,特别在太空方面两国的关系正在持续演变。美国可以影响其走向,但前提是美国要“接触,并说服中国与我们接触”。这是“避免中国在银河探索阶段成为世界领头羊”的一种方法。
美发射一颗绝密间谍卫星未公开是否抵达轨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 10:56 新华网
美国空军20日上午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使用“宇宙神Ⅴ型”火箭将一颗绝密间谍卫星发射升空。
美国空军称,这是美为在2030年前确保“可靠、可负担”发射手段的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计划分别采用波音公司的“德尔塔IV型”火箭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宇宙神Ⅴ型”火箭,由这两家公司合资组建的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运营。
这颗绝密间谍卫星为美国国家侦查局所有,代号为NROL-38,美方没有公布其任务等信息,甚至没有公开它是否安全抵达轨道。相关报道称,这是一颗通讯卫星,为美方发射的第18颗同类型军用卫星。
据悉,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将于28日使用“德尔塔IV型”火箭为国家侦查局再发射一颗代号为NROL-15的卫星。(记者王丰丰 孙浩)
相关报道:
印度成功发射雷达成像卫星被疑为间谍卫星(图)
印度26日成功发射首颗自主研制“间谍卫星”
美称间谍卫星显示伊朗在秘密进行核试验
日本第三代间谍卫星性能先进 成像分辨率0.6米
中国正加紧研制千吨推力运载火箭预计2年后首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3日 12:38 中国广播网微博
资料图:中国系列运载火箭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千吨推力的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预计两年后首飞,而运载能力上百吨、是现役运载火箭五六倍的重型火箭也进入论证。
在起飞推力为600吨的长征2F运载火箭顺利将神州九号送入太空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自行研制的1100吨推力的火箭长征5号已经在研制生产过程中,赶超目前发达国家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
梁小虹:我们现在低轨道大体是十吨,高轨道大体是5吨。发达国家它的低轨道大体是二十吨,高轨道大体是十吨,正好比我们大一倍。而我们的将于2014年首飞的长征5号火箭的低轨道可以达到25吨,高轨道可以达到13吨。就和质子号、能源号、阿里安火箭都同步了。
在此基础上,推力3000吨,运载能力百吨以上的重型火箭也已经在论证当中:
梁小虹:8米直径芯级,3米35直径的助推器,火箭从这头到这头15米直径大家伙。8个发动机同时推动,3000吨起飞,非常大的火箭。
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将满足未来我国空间活动的所有需求:
梁小虹:你不管是深空探测还是登月,还是火星探测,我都可以满足。不仅能满足未来国内的对航天事业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国外所有的发射需要。
美媒称中美航天相互猜忌 神九和X37B首当其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8日 09:35 环球时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迎着太阳飞行,场面壮观,犹如观看科幻大片。新华网 翟子赫 摄
X-37B的载荷和任务细节仍然是机密
原题:美智库支招应对“中国航天威胁”
关注中国太空能力进步 提醒美国警惕优势丧失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卢陶勇 环球时报记者 刘 扬】中国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两次成功对接,使得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实现了载人航天对接的国家。对于中国航天高速发展对美国形成的挑战,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网站26日的一篇文章为美国提了4点建议,希望借此保持美国的航天优势。
美担心航天大国地位遭挑战
传统基金会的文章称,当美国人仍在反复研究未来航天计划的时候,中国已经在稳步实施自己的航天项目了。特别是在中国发射了神舟载人飞船,并和天宫一号实现对接后,这一点就更明显了。这使得中国朝着获取更大的太空存在迈出了第一步,因为对于任何空间站和月球任务来说,进行太空对接并且扩展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称,北京正在利用其空间能力,包括载人航天计划,展示其技术的高超,搭建外交桥梁,并且传达其日益增强的军事能力的信号。尽管美国拥有更为强大的空间能力,但是似乎却无法高效利用。“对于美国来说,其在太空中领先的公众印象,已经受到一个远比它落后的国家的持续挑战的侵蚀”。这篇文章称,太空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象征,美国应该在公众中重新确立其航天形象。
四招应对中国挑战
为了应对中国的“挑战”,传统基金会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四条建议。首先,要将空间项目融入战略交流和公共外交中。对中国而言,航天不仅仅被视为工业政策的一个领域,而且是外交和公共关系的工具。相比之下,NASA虽然拥有良好的名声和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但它却没有很好利用 。尽管在神舟九号升空的同一个礼拜,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射的“旅行者”空间探测器抵达了太阳系边缘,成为目前航行最远的空间探测器, 但是它却很少受到关注。
其次,要加强与商业部门的合作。在神九上天之前几个星期,一个私人公司的SpaceX载货飞船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补给。文章认为,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最基本的探索应该是NASA和其他美国航空航天部门的主要任务。但是致力于降低成本的商业公司,要比政府机构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有更好的刺激机制。空间探索当然需要政府,但无论是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还是进行太空旅游,都不需要政府。
第三是在空间领域与中国谨慎对话,但是强调合作需要双方受益,而不仅仅是中国。此外,文章还强调要加强对中国航天项目的评估,包括载人和无人项目。文章称,中国的航天项目并没有和美国竞赛,其航天计划进展并不快。但那不是美国自鸣得意的理由,因为中国拥有一个经过筹划的、持续的、长期的航天计划。对于中国的航天挑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更为持久、连续的美国计划。这需要在了解中国的空间项目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中美航天不应相互猜忌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揣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并提出应对之道时,美国媒体也注意到了中国对美国空间计划的不安。美国“空间”网站26日一篇题为“中国高度怀疑美国空军X-37B航天飞机”的文章称,X-37B的载荷和任务细节仍然是机密,不过,一位美国专家认为美国空军关于这架航天飞机进行技术试验的说法总体上没错。他认为,这架航天飞机或许使用某种全新的间谍器材(或许是一种多光频谱观测器材)来监视阿富汗和中东地区。不过,中国对美国的解释表示怀疑,报道援引一家中国媒体的报道称,“工业界分析人士说X-37B或许是一种轨道武器的雏形,能够投掷炸弹或者使敌方的卫星失效。”
一名中国军事专家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美国对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过度解读,可能导致一些战略误判和不必要的航天军备竞赛,当年苏联就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产生过误判。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我国将建成第1代中继卫星系统 全球组网运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6日 09:04 中国新闻网微博
7月25日夜间,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中新网西昌7月25日电 (张利文 孙自法)北京时间7月25日23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天链一号03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其成功发射后,将实现“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中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同时,还将为中国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航天专家介绍说,“天链一号”01星、02星两颗中继卫星组网运行以来,先后参加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并发挥出重要作用。任务过程中,中继卫星发挥高码速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的优势,提升了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天链一号03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该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6次航天飞行。
美媒称美国渐失太空优势 呼吁与中国合作
2012年11月29日 14:28 环球网
美国航天飞机经过洛杉矶上空
美国《探索频道》11月28日刊文表示,在当前美国因国内预算问题渐失太空探索领域优势之际,美国应推动中国加入到国际空间站计划,因为这种合作对对美国而言也有好处。
据报道,这篇文章由美国航天领域专家、约翰逊航天中心前负责人乔治·阿贝,和美国前宇航员、华裔专家焦立中联合撰写。文章写道,通过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国今年向世界展示了其载人航天对接技术。中国未来将计划逐步发射更大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飞行器。相比而言,美国现阶段在人类太空探索领域,至少在认知意义上已丢失其 “领导地位”,不过,美国或许可以通过与中国合作,来继续保持美国在载人航天飞行领域的领导位置。
文章继而建议称,美国可以发挥“领头羊”作用,将中国拉入到国际空间站计划之中,也可以引领各方工作,使中国“神舟”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兼容。与此同时,美国也将继续为三项航天探索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满足空间站物资补给等需求。
通过这个途径美国仍可保持在当前人类太空飞行计划中的领导作用。而且,如果美国使用当初整合俄罗斯太空计划到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的模式,美国也不会将一些军事机密技术转移给中国。
文章称,欧洲宇航局官员托马斯·莱特此前曾表示,欧洲宇航局计划与中国举行会议商讨加强太空领域合作事宜;加拿大此前也已表示支持加中两国太空合作。“很显然美国的国际伙伴们已经认识到与中国在太空领域进行合作的好处。现在是美国发挥领头羊作用,将此变为现实的时候了。”
外媒关注中美太空合作前景:中国受益更大成霸主
2013年06月08日 15:29青年参考
6月3日,神舟十号飞船、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这标志着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根据计划,我国将于6月中旬择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
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令“对华接触”的声音在美国航天界内部重新看涨。多家媒体指出,有冷战时代美苏携手太空的经验供借鉴,美方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存在调整的可能。
对中国航天来说,2013年称得上是承前启后的一年。6月中旬,“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升空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10月前后,将实施“嫦娥三号”发射及其落月巡视勘测任务;同期,“北斗二号”导航定位系统也将开始扩展服务范围……
在肯定中国航天计划又上台阶的同时,西方媒体就“是否应视中国为太空探索的伙伴”的话题掀起了新一波讨论。尽管“防范中国”的声音不小,美国颇具权威性的《航空周刊》称,中美太空合作的确障碍重重,但这不等于不能就两国联手的可行性加以探讨。
2013年,中国航天忙碌依旧
综合各国公开信息,2012年,全球共进行78次太空发射活动,其中俄罗斯29次,中国19次,美国13次。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在世界航天发射排行榜上稳居亚军,中国去年上半年更是以10次发射一度“领跑”群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19次发射全部成功,100%的成功率好于以量取胜的俄罗斯。
2013年内,中国航天计划实施16次发射,将20枚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最大的看点,要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号”本次将携三名航天员执行任务,旨在巩固和优化“神舟九号”实践过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对“神舟九号”和“神舟八号”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加以改进。“神舟十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望顺利转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阶段。
今年下半年,中国还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巡视勘测任务。它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地外天体上实现软着陆的航天器,对中国航天来说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将目光放得远些,中国中长期的航天计划更加庞大——到2020年,实现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约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的两成;那时,中国年均航天发射数量将达到30次左右,约占全球发射数量的30%;“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投入商业运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将覆盖全球,与美国GPS的效果基本相同。
美苏合作的经验可资借鉴
探索并开发广袤的太空,国际合作已被证明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20年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从蓝图走向实物,在各国支持下飞速成长。
美国《航空周刊》在其文章中指出,曾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大部分美国宇航局人员表示,他们支持中国作为更重要的角色加入进来,并且非常希望同来自中国的航天员合作。该刊强调,由美国牵头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几乎把相关领域所有重要的国家都拉进去了”,可是,因美国法律限制,中国一直被拒之于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外。
中美航天合作受阻的肇始,是1998年出台的《考克斯报告》。这份名噪一时的文件指控中国“利用发射商业卫星的机会窃取美国机密”。此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商业授权法》,从法律上彻底禁止美国卫星、甚至是包含美国零件的航天器在中国进行发射。
如今,中国航天发射的活跃程度有超越美国之势,让一些美国观察家颇有“芒刺在背”的感受。但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意识到:单纯依靠防范无法阻遏中国航天能力的进步,不如采取合作姿态,在交流中引导中国,力求使其按照尽可能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被认为立场偏保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也对中美航天表现出积极态度。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太空竞争也是美国的机遇》的文章提醒读者:即便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刻,美苏这两个对手也开展过太空合作,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1975年“阿波罗”与“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同时,中国与欧盟也存在广泛的太空合作,这并没有给欧洲国家带来任何意外。文章进一步对比说,在政治层面时而存在尖锐分歧的美俄两国,仍在国际空间站和商业航天领域密切往来;相比之下,同为主要航天大国,中美现在“似乎很不正常”,两者潜在的太空合作领域严重受限,几乎处于全面中断的状态。
《航空周刊》则提出建议:美国现在愈发关注亚太,鼓励中国在解决政治和经济分歧时发挥建设性作用;从长计议,华盛顿应认真考虑美苏合作的经验能否适用于中国。
合作愿景与“威胁论”并存
目前,中国是美、俄之外惟一一个能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美国《太空》网站指出,无论怎样,中国的航天计划“值得各国政策制定者严肃对待”。如果中美航天器在实现合作后具备在轨对接能力,那么,中国的飞船不但能扮演美国宇航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乃至承担救援任务,其他国家的飞行器也能对中国航天员及其他重要设备提供紧急援助。有了这样的现实需求,双方合作的基础将更加深厚,合作的前景也会更美好。
一些外媒的报道反映出美国自身的矛盾心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称,在美国,是否该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总会引发激烈争吵。赞成派认为太空原本就是全世界的,谨小慎微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则害怕技术转移会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对自身构成威胁。
《华尔街日报》则援引部分观察家的论调称,中国的载人登月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军事意义,中国军队可藉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和反卫星等方面的经验。在这种逻辑下,美国成了中国太空计划的“剑锋所指”。五角大楼也猜测,中国正通过太空计划摸索美军的软肋,并断言,“一旦发生冲突,解放军能在第一时间摧毁美国卫星”。
当然,同样有不少人相信,美国在太空领域仍保持明显优势,只不过受财政因素限制无法兼顾太多,必须有所取舍,这也正是中美在太空领域进行合作的潜力所在。
针对中美航天合作的现状和愿景,德国《柏林日报》以旁观者姿态进行了总结:中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许多美国业内人士企盼中美重启航天合作。然而,相比具体技术,外界更关注中国此后会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其军事目的。同时,的确有不少人相信:双方一旦合作,中国将比美国更能从中受益,有朝一日取代美国的航天霸主地位。
相关新闻
美涉华报告称中国继续打造太空反制武器
日本打造世界最强太空监视网侦察中国军舰动向
美报告称中国在为星球大战做准备阻止其进太空
日媒:美日拟加强太空合作监视中国舰船(图)
港媒称太空军备竞赛已来临 中国执意打造王牌
媒体称中国同时开展两大尖端项目令美国尴尬
2013年06月13日 17:10世界新闻报
视频:神舟十号发射全程精彩回放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3-06-11/181162536189.html
http://video.sina.com.cn/news/ch/ssfs/#107063615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上天入海”让中国增雄心
全球舆论聚焦中国高科技成就,令美对华限制措施显得尴尬
赴酒泉特派记者/杨琼 记者/赵津
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奔向太空与“天宫一号”相聚。几乎与此同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也起航奔赴南海。中国“上天入海”的两个尖端科技项目同时开启应用时代。一位中国国家重大项目的一线工作者对《世界新闻报》特派记者感慨道:“我们既要有抬头看天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要低头走好应用阶段的每一步。”
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面对如此神速的中国科技脚步,美国却依然采取鸵鸟政策,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不愿放开与中国的高科技合作;到头来,美国很可能落得作茧自缚,既不能阻止中国的发展,又损害了本国企业的利益。
高科技展示中国雄心
6月11日17时30分,中国西北大漠的天空湛蓝,夏风轻拂。此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被世界眼光注视,发射场上,湖蓝色的发射塔架完全打开,神舟十号飞船和乳白色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向天矗立,格外精神。几分钟后,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这里拉开了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的序幕。神十载着3名航天员升空,开始了长达15天的在轨飞行,并将与中国实验性空间站“天宫一号”对接。
有人描述说,遥望着冲天而起的火箭,不禁会想到离酒泉不远的敦煌莫高窟;那里壁画上的飞天仙女已经婀娜地飞翔了上千年。中国航天员有一个专属英文名字“Taikonaut”,这个自从神七飞天后就频繁见诸外国媒体的新单词,由汉语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员)合成,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在航天员出发之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航天员公寓,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壮行。他说:“这次执行的是我国第5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也展现了我们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你们使我们全体中国人都感到骄傲。”
神舟十号升空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应用飞行的新时代。这是世界上目前除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系统。印度《商业线报》评论说,除中国外,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将独立维护的空间站送入太空。此次太空任务是巨大的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彰显了中国跻身于世界领先国家的雄心。英国《金融时报》称,神十成功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里程碑,从神一到神九都是试验性飞行,而这次则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进行应用,这表明中国已基本掌握建立空间站的核心技术。中国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现在这一步仅用10年时间,显示了中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国《解放报》报道说,2012年,中国就已成为航天发射成功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航天领域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就在神十引发举世关注的同时,中国高端科技的另一标志——“蛟龙”号项目几乎同时进入了应用阶段。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6月10日起航奔赴南海及北太平洋作业海区。“蛟龙”号去年6月成功下潜至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深处,创下新的载人深潜世界纪录。专家指出,和此前的海试不同,“蛟龙”号这次作业的看点不是下潜深度,而是其试验性应用。
在未来100多天的航程中,“蛟龙”号将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根据安排,每一次下潜将有两名潜航员搭配一名科学家进行任务。此次作业将分三个航段进行。第一是在南海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功能试验;第二是在东北太平洋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等。第三是在西太平洋,利用照相、摄像、声学地形测量等手段进行近底测量和取样,获取海山区环境参数。分析人士指出,“蛟龙号”让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也间接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随着它逐步转向应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将迎来一大助力。
美国限制不能阻挡中国
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结束了全球关注的“庄园会晤”,而中国马上进行神十和“蛟龙”号任务,中国在外太空以及深潜领域的进步,也可能成为推动中美关系上台阶的力量。分析人士称,中美两国走到今天,两国元首能够坐到庄园里谈话,是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然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在航天、无线、芯片、软件、安全、雷达等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设置了很多门槛。例如,美国《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就规定,即便放宽了卫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但对中国仍保持严控,不仅禁止对华出口、再出口或转移,而且也不允许在中国发射。据消息人士透露,美国绝对不允许其公司与中国在太空和深潜两个领域进行合作,“哪怕是一个螺丝钉都不可以”。
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中国科技实力发展引起美国的紧张,但是美国却采取鸵鸟政策,把脑袋缩起来,不愿与中国合作。这种限制不仅未能阻止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更“作茧自缚”,影响了中美贸易增长。中美两国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应携手维护在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稳定交流。
神舟飞船总师:中国有望2015年发射火星探测器
2013年06月04日 15:44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透露,我国有望于2015年后发射火星探测器。
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曾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于2011年11月9日在哈萨克斯坦发射,然而“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升空后未能按计划变轨,导致“萤火一号”探测计划最终夭折。戚发轫表示,火星大约每隔两年才能抵达距地球最近的位置,这意味着最佳发射时机每两年才有一次。上次任务失败后,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时间来重新决策部署、开展准备工作,再次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时间可能在2015年至2020年间。与发射“萤火一号”时相比,目前我国深空测控能力大大增强。据了解,2012年我国完成了喀什35米和佳木斯66米两个大型深空测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长线射电干涉测量站的建设。随着这三大站投入使用,我国深空测控网已正式建成。这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对火星探测器的自主测控。
我国航天专家正在酝酿一项小行星探测计划,将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据悉,美国已有登陆小行星进行探测的计划,而戚发轫表示,我国计划的探测方式有所不同,不是登陆,而是让航天器伴随小行星一起飞行。
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举行的院士报告会上,戚发轫以《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天空外,人类生活的第四空间。目前,我国已具备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能力。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主要致力于在三个方面继续提高。一是提高空间探测能力,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探月及其他深空探测工程,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二是提高对地观测能力,比如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首颗卫星“高分一号”于近日发射;三是提高信息利用能力,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代表,确保2020年按计划建成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
美媒评天宫一号:比美国几十年前空间站还小90%
2013年06月17日 16:14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今日佛罗里达》网站6月16日刊载其专栏作家约翰-凯利的文章,对中国航天业的发展做出评论。凯利为《今日佛罗里达》从事航天领域报道长达8年,针对中国日前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他评论说,尽管中国在航空航天上取得可喜成绩,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很远。
凯利承认,中国载人航天已取得了极大成就,6月11日“神十”的发射、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以及航天员在空间站的长时间驻留都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要里程碑。但他同时指出,千万别以为中国已经赶上并很快会超过美国、俄罗斯或是两国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的合作伙伴;同时美国人也不要担心中国独立运送宇航员到太空的系统,而美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系统。
凯利称,中国确实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比起在太空发射技术早已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苏联,中国还落后几十年。中国没有像国际空间站一样的大型轨道式实验室,而是将“神舟”系列飞船与一个单舱室的小型空间站对接,它的体积仅仅是几十年前美国“空间实验室”和俄罗斯“礼炮”号空间站的十分之一。
在凯利看来,即使中国的人类太空计划加速发展,同时资金充足,所有数据显示中国要赶上目前国际空间站各参与国的水平也需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努力。由此,各种关于中国可能威胁到美国太空霸权的政治噱头甚至是媒体炒作,要么是为了愚弄缺乏地缘政治知识的选民,要么是向触发“冷战”思维,要么就是为了给NASA或军方的太空计划争经费。
另外,凯利认为,关于中国何时才能加入到探索太阳系的进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究。大部分问题都应基于合作层面而非竞争,就如同美俄一样——在太空项目上,俄罗斯一度是美国的对手,而现在两国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美国专家谈神舟十号:相当于俄美40年前水平
2013年06月21日 13:01环球时报
低调的威慑:揭秘中国太空授课背后的强大实力
神十太空授课:为何在外军看来是威慑?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温 燕】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3名中国航天员20日成功进行太空授课,外界对中国载人航天项目发展的关注热度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大国,美国航天界的专业人士对于中国神十任务以及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怎么看?他们之前的经验是否会对中国的载人航天进程具有一些借鉴意义?未来中美之间是否存在着进行空间合作的可能性?两国的航天器、航天员是否能在太空中实现“对接”?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20日对3位重量级美国航天专家进行了专访。
环球时报:中国航天员这次进行的各种太空活动与美国相比大概处于什么水平?是否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还只是很初级的阶段?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过的比较复杂的活动有哪些?主要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美国航天基金会总裁、曾担任波音公司副总裁、肯尼迪发射中心新闻发言人及美空军参谋长顾问等职。美国航天基金会曾将美国2009年度“航天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团队):中国神舟十号任务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和美国航天项目的漫长历史相比,中国是在其载人航天项目起始阶段就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美国在“阿波罗”飞船具备承载3名宇航员能力之前曾通过“水星”和“双子星”计划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美国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首位女宇航员送上太空。和美国比,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就快得多了。当然,不可否认,美国今天所进行的太空活动比中国更复杂和精细,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航天发展迅速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美国航天政策知名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美宇航局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空间政策研究院前院长):神舟十号相当于40年前苏联“联盟”号飞船项目的水平。迄今,美国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以“阿波罗”任务为成果的探月工程、完成了135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完成了5次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飞行任务并在轨组建了很大的国际空间站。
焦立中博士(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华裔宇航员):我不认为中国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我认为神十正在执行的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无疑证明它是伟大的。它表明神十较之神九已经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环球时报:对于航天员而言,太空生活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这次中国航天员将在轨飞行15天,已经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最长在轨时间,长时间在太空生活还需要注意些什么?中国这次的垃圾处理采用增加垃圾袋密封的方式,美国航天员在这方面有什么好方法?在空间狭小的舱内,在保证男女航天员的个人隐私方面美国有什么经验?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我认为驻扎太空,航天员将会面临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生活在一个与他人共存的相当局限的空间中是挑战,特别是你不能随意避开他人进行漫步。这是太空探索的严酷性,而太空探索的纪律和规则对宇航员的行为规范大有帮助。在太空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因而需要明确和规范每个宇航员的责任和指令,这样可帮助他们更有秩序地安排太空生活、减少机组成员间的紧张情绪。但是,即使是在国际空间站中,空间也是有限的,隐私也是相对的,与地面上不可同日而语。你带到太空中的每盎司物品都极其昂贵,因而,回收和再利用你能用的一切是非常重要的。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航天飞机也只容许15-16天的飞行。要在太空逗留更长的时间,美国的唯一经验是长期驻扎在空间站上。对于长期生活在太空会对人身体产生影响这个问题,我们也还在探索和学习中。如何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恐怕是航天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了,这需要进行大量的锻炼。
焦立中博士:我想食物、水和氧气不是问题,坚持锻炼对航天员保持太空中的健康至关重要。密封式处理垃圾是个不错的方法。美国航天员对于隐私问题的理解是:给予女航天员一个处理她们隐私的空间。
环球时报:您认为神十任务中,最大的亮点在什么地方?中国航天员进行了天地授课,美国此前也进行过类似的太空教学,进行这类太空教学依靠什么技术?有什么经验可以传递给中国航天员?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我认为,神舟十号最大的亮点是太空授课,它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和正能量输入。神十是中国首次进行太空授课,而美国太空教育可谓历史悠久,如今美国宇航员每次登上国际空间站都会对地面上的学校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授课。
焦立中博士:神舟十号最大的亮点是在进行交会对接中所展示的操作的复杂性。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神十对地球上人们的激励。当然,中国人身受鼓舞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神十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 神十仍具有激励作用,他们看到了中国的航天科技有益于全人类。
环球时报:有报道称,国际空间站2020年即将达到设计寿命,未来美国航天员利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活动的前景如何?以美国航天员的太空经验,中国空间站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他国航天员的生活?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在此更愿预测未来将会有可充气的或可展开的容量更大的太空站的出现。美国商业公司经验日益丰富,他们将或载人或载货的太空舱送入太空并往返于国际空间站,我认为届时由美国商业公司研发的地球低轨道空间设施势将带动政府和私有承租人更多的融合。中国将有可能介入到这样的商业活动中。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国际空间站最早的退役时间为2020年,其寿命还可延长至2028年。天宫一号即将退役, 中国新天宫需要更大的空间和相兼容的对接机制。
焦立中博士:国际空间站将于2020年退役。我坚信国际空间站会扩大国际合作伙伴的范围,将中国吸纳进去。中国应加入国际空间站,美国应引领未来的探索项目。对美国来说,加入未来的中国天宫项目会是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合作将会改进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像当年美苏太空合作改进了两国关系一样。
环球时报:女航天员在参加航天选拔和太空生活时,需要比男性克服哪些方面的额外困难?外界报道往往会提到女性航天员面临很多困难,包括生育问题等。美国航天员如何看待女性在航天事业中的定位,认为女性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我认为,对于男女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适应在微重力下的生活。太空面临强辐射的挑战,但长期的失重会导致人的身体产生重大改变——从脊柱的伸长到骨骼和肌肉量的退化。人在太空是平等的——例如一个90磅的人能像职业运动员和体育健将一样搬动一个300 磅的箱子;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太空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现今已有近50名美欧日俄的女航天员上过太空,应该说,她们均未因为性别出现过情况。
焦立中博士:锻炼会帮助航天员缓解很多副作用,但不同的个体也会面临不同的身体反应。
环球时报:未来中美载人航天合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埃利奥特·普勒姆博士:我认为美中学习在太空领域进行合作非常重要。不幸的是,当前,由于政治原因,阻挡了两国在这一重要领域携手共进。这与当年美苏“阿波罗”和“联盟”号的情形相近,但美苏后来冲破重围在太空领域进行了成功合作。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互信,学习在太空领域携手合作。我认为在这方面,航天基金会可以起到保持两国接触、保证两国航天界公开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的作用。
约翰·劳格斯顿博士:美国航天界强烈希望与中国航天合作并寻求合作契机。但我们的一些立法者因不满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行为而通过了阻止美中航天合作的相关法律。在该法改变之前,美中航天合作尚无可能性。
焦立中博士:我强烈坚信美中应进行太空合作。不幸的是,美国国会的情绪受到几个持孤立主义观点的议员负面声音的影响,使合作成为当前不可能之事。▲
更多阅读
竞争情报的价值---情报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生意参谋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中有10%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90年代已有80%以上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现阶段,500强中已经有90%以上的公司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在企业中的应用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蓬勃发
试论精益生产方式在制造企业中的作用与应用 精益制造系列 pdf
试论精益生产方式在制造企业中的作用与应用[内容 提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精益生产的基本观念与核心要求,精益生产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赢得更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是只做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能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
人大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内容提要:本文对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人民代表大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作了阐述。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人民是我国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在
十神在四柱中的作用和意义 十神在四柱干支详解
正印在四柱中的作用和意义1、正印的含义正印是古代官府的印章,是权力的象征正印代表母亲,正印代表医药,代表文化2、正印的特征印是生命之源,犹如母亲的关照,月令天干最为重要,得父母之助;印绶逢官,为官印相生,必是掌权之人,正印逢财,财能破印,对
浅谈信息反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反馈的作用
浅谈信息反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二中作者:李光辉栾雪梅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时的调控必须时时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