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邢昺的《孝经正义》,首先是给我们解释本章的章题“三才章”, “《正义》曰: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这是告诉我们这一章的章题为什么称“三才章”,三才讲的是天、地、人三才。这里说的“天地谓之二仪”,道家说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最初的就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是道,也就是宇宙的本体,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词来描述这种本体。有本体,本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六根没办法能够接触到的,唯有它现相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得到。它现相,首先生阴阳,阴阳称为两仪,也可以称为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这里说“天地谓之二仪”,就是道家讲的两仪,有了天地然后再有人,所以“兼人谓之三才”。
人立于天地之间,何以能够与天地并称三才?天地之间的不仅是人,还有动物、植物、矿物,为什么偏偏把人单提出来与天地并称?这是因为人能够将天地之德行出来。我们看天,天有日月星辰,有包括四时寒暑的交替变化,恒常的运行没有间断。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能量的来源,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雨露这是滋润万物,所以天之德是仁爱、是好生。大地负载万物,随顺著天时而能够成熟万物,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无私的来施与万物这些恩德。这种天地之德只有人能够把它行出来,所以人能够效法天地,而行仁爱、行恭顺。仁爱和恭顺是什么?就是孝。所以当人能够行孝,这就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这一章孔老夫子是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这里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的人、一切的物,做到圆满能与天地合一,这叫做回归本性。与天地合一就是与太极合一,就是与道合一,这种人就称为圣人,他的本性本善圆满的流露,佛家就称为是佛,儒家、道家称为是圣人。
《正义》里说,“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曾子见到孔子为他讲述五等之孝,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孝,讲完以后,曾子听了非常的感动,所以发表议论赞叹,“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原来曾子对孝的含义,虽然理解,但是理解不够透彻,体会不够那么深,现在夫子给他阐述出来,原来孝的意义这么广大,他赞叹说孝实在是太伟大!这个大是赞叹之词,不是说的大小那个大,有大有小那个大就不是绝对的大,它是相对的大,它是相对于小对面称为大,但是曾子在这里说的大不是大小相对的那个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没有对立的。这是什么?赞叹圆满的意思。什么东西是没有对立的?本体、道、太极、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这就有二。二从哪生的?二从一生的。一从哪里生的?一从道生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里讲的“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指这个道,所以称为大,这是极尽赞叹,在这些人类的语言里面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称赞本体、称赞孝,所以就只好用一个大字。佛家的经典里面也常常用大来称赞本体,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你看第一个字就是大,大就是赞叹本体的。孝就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而且它给我们显示出来凡人能通过行孝而回归本性,所以并不是说唯有圣人才能够行孝,凡夫、每一个人都能行孝,一旦当他行孝的时候便与本性相应。所以这个大不仅是赞叹本体,也赞叹这种修学的方法。怎么修学?就是行孝。天子乃至于庶人,五等之孝统统都是与本性相应的,可见得真的人人都可以行,所以曾子赞叹。
“夫子因其叹美”,孔老夫子因为曾子发表这种赞叹,“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于是就给他讲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天经,经是指恒常的意思,天是恒常;地义,义是利物的意思,真正利益万物,滋润万物,成熟万物,但有利他没有利己;人行,这是讲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行称为孝行。所以说这三事,天、地、人三事,“可教化于人”,用这种孝道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训于万世。所以《孝经》流传到现在二千多年,历代都在学习,都在传诵,真的是可以教化万世之人。夫子在这一段给我们讲述了这种深刻的孝的含义,把天、地、人合起来,所以以这个三才做为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把它讲于五孝之后。
唐玄宗的《御注》解释很简单,每一句话都是直讲。首先解释第一句经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玄宗的《御注》说,“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这是解释第一句。曾参,曾子他的名字叫参,参闻行孝无限高卑,这是夫子为曾参讲述五孝的道理,曾子就明白了,原来行孝不分你的高卑贵贱,上至天子,我们说国家领导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谁都有父母,天下没有说没父母之人,没有父母你怎么能到世间上来,既然有父母就该行孝,这叫做天经地义之事。所以行孝不局限于你的身分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贱,也就是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行孝,都应该行孝,这叫做性德,人本来本性就该如此,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虽然没有道理可讲,但是夫子了不起,竟然在这本不可说的境界里面说出这么大篇的道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说,佛家讲的,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讲到本体,讲到道,讲到自性,最后真的无可说,凡所说的都落到对立、相对的概念当中,所以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不能用语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识、思惟、想像去达到,所以叫离心缘相,这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都讲不出来,连你心想都想不出来,这是道。
既然道本不可说,那圣人在此地为什么为我们说出来?这是因为圣人怜悯我们这些凡人,如果不给我们说个大概,我们是永远不能够体会道,所以圣人在这不可说的境界里面,善巧、巧妙的说出这些道理,让我们明白之后,就要去依教奉行。而行的时候,一开始是勉强的,就好像我们要孝顺父母,原来习惯于对父母不恭敬,现在学了孝顺的道理,就要咬著牙,甚至硬著头皮去孝顺父母,原来是父母给我们做饭,我们现在主动的给父母做饭,原来是父母给我们端洗脚水,我们现在反过来给父母端洗脚水。一开始就得勉强而行之,慢慢慢慢自然了,自然以后就不要去用意识,不必落在自己的思想,更不可以落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行孝已经是自然、本分,应该这么做。就像田世国,我们前两次说到的,这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他把他的肾都捐出来给他母亲换肾。当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这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真想不到别人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你看他已经行孝行得自然,到这个地步,行孝已经不在他的心里当一回事,他就是这么做的,不这么做就不应该,这就是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直下做去,不用经过说服自己、分析而勉强照做。所以曾子听到孔老夫子讲到行孝无限高卑的这种深刻的义理,赞叹孝之为大,他说“始知孝之为大也”,才知道原来行孝是这样的伟大。虽然是伟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行的。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唐玄宗的解释说到,“经,常也。利物为义”。“天之经”的经就是指恒常的意思,“地之义”的义就是利物,利益万物。天地是恒常的利益万物,不求回报,毫没有私心,毫没有造作之意。这是什么?这叫做性德自然的显现。人如何能把天地之德行出来?用行孝。所以,“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所以行孝,古人称为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也是百善之先的意思,就是任何的德行都以孝为本。而人能够行孝他的善心就能够开了,孝心一开,他的善心善行就跟著来,因此称它为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这个常是恒常。为什么叫做恒常?因为孝这种德行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文化、不分贵贱贫富、也不分年龄。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有这种本性带来的性德,这个德不会因为人的年龄变化而变化,它永远存在,它不生不灭,人的身体虽有生死,但是这种常德没有生死,不会因为人的身体的生死而生灭的,这叫本来如是。所以你看到,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中国人能行孝,外国人也能行孝,这个称为常德。常德也就是性德,跟自性相应,人如果能够把性德开发出来,保持终身不变,这种人就是圣人。
用一个比喻,“若三辰运天而有常”,这是形容这种常德。三辰是日、月、星,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不断的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恒常不变,自古至今皆如此,所以把三辰运行的这种恒常而有规律的这种现象来比喻这种性德的恒常。实际上性德的恒常比日月星辰更为恒常,日月星辰还有成住坏空,我们知道现在太阳系的寿命大约是五十亿年,五十亿年前太阳系生了,现在太阳系是到了中年,大概再过五十亿年太阳系也就灭亡。所以日月星辰它也有成住坏空,也有生灭,但是自性不生不灭,所以性之德是不生不灭的,恒常的,每个人都本来具有的这种性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行不出来?性德显现不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后天染上习气,把我们本性的性德覆盖住。虽然覆盖住它,但是它还是存在的,还是这样的恒常,不生不灭的。我们通过行孝,把这个性德显现出来,这是成圣成贤之道。
“五土分地而为义也”,这五土我们昨天有讲到,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和原隰。坟衍就是指的沿河的高地以及山坡,原隰是平原和新开垦的田地。这五土,分五土来进行耕种,这是利用土地的性质来进行生产,这是分地之利,让土地也能够利益人民,这叫做义。义是什么?利物,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众生。又讲到,“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是一句的经文,玄宗皇帝的解释说到是“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这是解释“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的意思。天有常明,日月星三辰都是光明的来源,都是自古至今恒常不变的,这是讲到光明是恒常。地有常利,大地是恒常的利益万物的,自古至今都不变的,你播种,只要种瓜,必定得瓜,种豆,必定得豆,土地完全根据你播下的种子而成熟果实。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大地没有改变,恒常的利益众生。这常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能够关怀照顾别人能做一日、两日,这个容易,做一辈子就难了,行孝能行孝一天、两天容易,能行孝一辈子难了。所以玄宗《御注》里面说,“言人法则天地”,我们人要效法天地,法就是效法,则就是以天地为榜样,学习天地那种恒常的德行。所以行孝称为叫做常行,要恒常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能够这样恒常,才显出真诚,真诚是永恒不变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去行孝,孝心不改。
山东电视台播放过一个“天下父母”的系列节目,表彰父子有亲的感人事例。其中有一位叫做王希海的例子,王希海这位年轻人,在二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过了四分之一的世纪,到二00六年是二十四年,到二00七年已经二十五年,照顾在病床上的父亲。他父亲因为脑出血,二十五年前成为植物人,躺在病床上要人照顾,当时王希海二十三岁,本来有出国的机会,也有机会恋爱成家,但是他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统统舍弃,一晃就是二十五年,到今年已经快五十了,伺候病塌上的父亲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他怎么样伺候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是植物人,从衣食到睡眠、翻身,乃至吐痰等等,所有的生理的这些活动都要靠王希海来帮助。譬如说王希海每天给他父亲喂饭,从早晨六点到七点这个时间就开始喂饭,然后中午一点到两点又喂一次饭,到晚上六点钟又给喂一次饭。父亲因为躺在床上,王希海担心他身上会长疮,所以每隔一个小时为他父亲翻一次身体,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是如此。给他父亲洗衣服、换衣服,每天必是换一套衣服,换一次床单。为什么?因为他担心父亲躺在床上出汗,床单搞湿对他父亲会有不好,会觉得很难受,所以每天都换一次床单,必定是用干爽的床单和衣服给他父亲换上。当他的父亲有时候口里有痰的时候,因为植物人是没有任何的活动能力,痰如果哽在咽喉里面可能会造成窒息,所以王希海每次看到父亲有痰的时候,马上用一条吸管塞入他父亲的喉咙里面,这边他用嘴就把父亲咽喉里的痰吸出来,每天干也都干习惯了,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他唯一有一次做了不够的地方,他自己说,说是有一次到晚上十二点钟,给他父亲喂完饭以后,结果因为自己太劳累,让父亲坐的时候,自己在旁边一坐也就睡著了,一睡就睡了三个小时,当他起来的时候,他一看父亲还坐在那里,因为植物人自己不能够自主的活动,因为他坐著,父亲坐著坐得很累,浑身都出汗。王希海这时候非常痛心,立即把父亲扶倒躺下,而且忏悔发誓,说以后如果父亲坐著的时候我绝对不能坐著睡觉,非要父亲躺下来我才能够做一个休息。他每天给他父亲擦身,因为父亲出汗,需要身体要清洁,一天擦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让他皮肤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做习惯了,等有一次王希海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时候,一位老医生检查了他父亲的状况,就不相信他已经照顾他父亲二十多年,他不相信,他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有这么样的恒常的心,而且把一个植物人的病人照顾得这么好。当这位老医生细细的看完二十多年来这位老父亲的病历以后,才感动得流下热泪,说我没办法想像你这二十多年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你对于你父亲的护理,比任何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专家护理得还好,你能够在医学院里面开一门护理专业。
王希海他凭著什么来做得这么好?就是凭著一颗孝心,而这颗孝心是恒常不变,如日月星辰恒常的运行,如大地恒常的来负载、来荷担。当记者采访王希海的时候,王希海说,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而我这一生下定决心,一切一切都可以抛弃,只有让父亲能够活著,这就是我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位王希海家境很贫寒,穷得甚至结不起婚,因为为了照顾父亲,舍弃工作,靠著救济金来生活。虽然他长得一表人才,但是为了照顾父亲,拒绝了多少上门来求亲的机会,他把照顾父亲当成是人生最大的、唯一的心愿,这是让人非常的感动,他真正做到如天地一样,把孝行做得圆满。确实能够把孝行做圆满,这不就正是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吗?所以王希海他的生活虽然是贫困的,虽然别人看起来根本没有什么享受的,但是他活得非常的充实,自己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而能够用自己力行孝道,不知不觉的感化天下的人民,所以当亿万的观众看到“天下父母”的王希海的这种事例的时候,多少人都热泪盈眶,多少人立志行孝。这正是《孝经》上所说的,他的教化“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他默默的在做,所做的自己并没有去认为自己好像做的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刚才所说的,真正行道,这个道是什么?是不可以用言说,更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惟,有言说、有思惟已经落到造作那里去了。王希海孝顺父母,为他老父亲这样的服务,没有丝毫的造作,完全出于天性,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大的感动力、震撼力,他的这种行为教化了天下的人民,这就是“其教不肃而成”,不用严肃的教化,没有用说教,完全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化。山东电视台选择用孝子的这些故事,真人真事来进行播放,来教化大众,当然这本身也是能够让这些百姓人民能够回头行孝,社会就自自然然能和谐。所以政治,真正最高级的政治,不需要用军队,也不需要用法律,这叫不严而治,老子称的“无为而治”,完全是用性德教化大众。所以我们很希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能够在电视台用媒体大力的宣扬孝道,播放这些孝子的感人故事,这些采访的内容能够唤起民众的孝心、天性,那么中国也能够不严而治,真是得到和谐社会这是垂手可得。这是古圣先王给我们说出的这种治理天下的好方法,所用的都是性德,都是这种天地常行。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正好说到这句。”玄宗注解说,“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法就是效法,效法天之明,天之明这个明是光明的来源,日月星辰总是这么恒常的运作,早上太阳必定是从东边升起,傍晚必定是从西边下山,月亮也是这样,到了晚上就从东山升起来,然后从西山落下去,天天如是,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天明以为常,常是这样的恒常。王希海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照顾他的老父亲,天天如此,这就是常行。“因地利以行义”,这是讲到效法地之德,地,大地利益万物,成熟万物,这是行义。也就是我们能够照顾人、帮助人,像王希海对他老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恒常的照顾,这就叫做“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以顺天下”就是讲到“顺此以施政教”,顺此就是顺著这种常行、这种性德。孝是天性,所谓天性,不是人为创造的,是天生下来就具有的德行。你看看小婴儿一生出来,对他的父母这样的依恋,对父母那种毫没有保留的投靠,跟父母一体,这是天性。五伦关系里面说到的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天性的亲情。国家能够顺应著这种天性而施政教,施政这是搞政治,教是讲教育,实际上政和教在古来是一体的,所谓政教合一,教不是讲宗教,是讲教育。《礼记·学记篇》就说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我们要搞政治,政治就是让整个国家能够得到安定和谐,大众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叫政治。用什么来达到?用教育,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治理天下的手段就是靠教育,什么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用伦理道德教育大众,大众就以不善为耻;用因果报应教育大众,大众就不敢造恶。所以教育得以实行,政治就清明。教育从哪里下手?从孝道,所以孝叫做“教之所由生也”。因为孝是天性,是性德,随顺著性德可以帮助人回归本性,当人回归本性社会也就回归和谐。人本来是善的,社会本来是和谐的,所以根本不是要创造一个什么和谐社会,只要回归到本来的面目,就自然得到和谐。和谐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把不善去除,把人心通过教育转化过来,这社会就和谐。所以这里说的,“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需要用严厉的治理国家的手段,什么手段?我们一般说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律、司法部门、公安,这些国家机器实际上可以不用,为什么?因为教育产生效果,人人都能够回归本性本善,谁还去造恶?没有人造恶就没有人犯法,没有人犯法用不著这些司法,用不著监狱,用不著警察、军队。我们一国做出好样子来,然后能够影响到别国,让其他国家也能够效法我们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国,就能够真正得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和谐世界也就得到。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治理国家的法宝,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个理就是治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真是天下大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用孝道的教育就能得到。
邢昺《正义》,解释玄宗的《御注》,“《正义》曰:夫子述上从天子下至庶人五等之孝,后总以结之,语势将毕,欲以更明孝道之大,无以发端,特假曾子叹孝之大,更以弥大之义告之也,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经,常也。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节,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义也”。邢昺这段话又更加发明玄宗的《御注》,把意思讲得更加的具体。这是讲到孔老夫子在讲完天子至庶人五等之孝,这一章是总结,“总以结之”。这章总结也是发明孝的深意,所以“语势将毕,欲以更明孝道之大”,语势是讲到上一章,“庶人章”末后“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是总结五孝。又承上启下,把孝道这个深广的道理在这一章为我们讲述出来,“欲以更明孝道之大”。这个孝道之大刚才我们讲到,它是本性本善,以大来赞叹。这个经文用问答的形式,曾子赞叹这是一种发端。本来这个经文可以一直顺下来,但是孔老夫子在写《孝经》的时候,为了突出显示这一章的深意,所以他以曾子的赞叹来进行发端,就是发起。所以“特假曾子叹孝之大”,这是假借曾子赞叹,实际上这都是孔子自己本人写《孝经》的意思,用曾子做为一个当机者,发起对孝的深意这种议论。
“更以弥大之义告之也”,弥是更,更大的。所以前面讲的五孝只是把孝的相说出来,把孝的理点出来,但是点得还不够透彻,在此地就讲得更透彻,意思讲得更深、更广、更大。他说“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把孝做为人与天地合称的这种标准,人只有行孝才能够跟天地并称三才,如果不行孝,哪里有资格跟天地合称?换句话说,如果不行孝他就没有人的资格,因为人之行必定是效法天地,假如不效法天地之德,不行孝、不行善,他虽然还有个人身,但是已经没有人的资格,人的资格叫人格,没有人格,说得难听一点,这就叫衣冠禽兽。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真的要很好的行孝,蓄养我们本有的孝心,而且把孝心发扬光大,恒常的保持不变,这就是夫子让我们法则天地的意思。所以经就是常也,常是恒常。“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节”,天地的气节刚才我们讲到,就是恒常,就是无私的利益万物,仁爱、恭顺,这些都是天地之气节、天地之德行。所以“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义也”,人应该效法天地,天的常,地的义。这是讲到行孝的道理讲到圆满,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也就是因为他能够效法天地之常义,恒常的利益大众,毫没有私心,与天地、与众生一体,这叫真正的行孝,孝代表的意思就是一体的意思。
《正义》里有一段解释说得很好,“故须则天之常明,因依地之义利,以顺行于天下。是以其为教也,不待肃戒而成也;其为政也,不假威严而自理也”。这是讲到我们应该则天之常明,则就是效法、学习天的常明,常是恒常,明是光明,光明普照万物,普照是没有私心的、没有分别的,完全是平等的来仁爱万物。因依地之义利,这是学习地的那种利益万物的精神,以顺行天下,天下的人民每一个人他都是有平等的本性,在本性上说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圣人没有增加一点,凡人没有减少一点,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就是我们平常人说的,人都有良心,这个良心是什么?是性德,人人皆有,只是圣人把他的良心发扬光大,完全圆满的显露,凡人把良心蒙蔽,或者是完全蒙蔽,或者是蒙蔽一部分,不能够完全显发。所以凡与圣不同的唯有在此,没有别的不同。我们现在推行教育就要随顺著天下人本有的良心,这叫顺行于天下,随顺著人本有的良心能够容易叫人们回头。
所以“是以其为教也”,你推行的这种教化,“不待肃戒而成也”,不用说要等到很严肃的时候,不需用那种严厉的手段,可以不用法律,不需要用那些惩戒的手段,也能够教化好人民。为什么?因为你能够随顺著人民的天良,他们就乐意行孝、乐意行善。“其为政也”,如果治理国家,推行政治,政治实际上还是用教化。夫子在本经里面就是强调用教育的方法来为政,随顺著人的良心、性德,让大众回头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假威严而自理也”,假是假借,不用假借那种很威严的方式,譬如说严格的法律或者是刑罚,乃至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等等,这些可以不用,你自然能够让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社会很和谐,人民百姓各得其所,过上幸福的日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他懂得用教育,天天让这些员工们来听课,假如每天学习一个小时的孝道,学一个小时的《孝经》或者是《弟子规》,不知不觉的员工就有改变。就像我们听说在北京有一个企业,企业的老板在自己单位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每天就在员工工作时间,要求所有员工一定要听《弟子规》的课,听孝道的课,结果不出二、三个月,就发现员工们都起了变化。在他企业的员工都是住在企业宿舍里面,大家学习以后都写心得,说自己过去不孝父母,不知道感恩,现在学了《弟子规》以后,知道自己错了,想到以前父母对他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关怀,心里很感动,发誓要行孝,要好好的工作,不让父母担心。有的人写的心得说,在这个宿舍里面,原来跟同事这些员工朋友矛盾很深,互相之间也不懂得照顾,发现大家学了《弟子规》,都能够互相照顾,老板看了之后很感动。以前叫这些员工做事情,员工都做得不认真、不负责任,老板是很操心,也很窝火,现在员工自己就能认真负责做好他的本分工作,以前员工会常常偷盗公司里的财力,譬如说常常拿一些发票回来充假帐报销,老板没办法制止,现在大家也不会这么做了,都知道这么做是可耻的。所以看到这个企业短短的几个月就能够用教育改观这么大,真的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所以治理企业也是教学为先。
一个学校,老师们常常抱怨这些学生很难教化,中学的老师、小学的老师都常常愁眉苦脸,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听话,常常都违逆老师,跟老师顶嘴,不尊重老师,当然他也就不尊重自己的学问。甚至还有行为不轨的,在中学、小学搞谈恋爱的,晚上到网吧里一夜不回来的。还有吸毒的,结帮结伙打架斗殴的,都很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还是没有很好的用教育的方法。真正用孝道的教育,用这种顺应人良心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很快的回头。但是这里面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是领导者,企业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乃至国家的领导,自己本人要做到。自己本身要做到什么?“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他才能以顺天下,他才能够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所以都是要自己先做到。刚才那个企业的老板,他是自己先做到,他自己认真的学习《弟子规》,他自己认真的忏悔,而且向员工们道歉,说过去没有学圣贤之道,亏待了大家,不知道关怀、照顾大家,常常是作威作福,现在学了圣贤教育,从《弟子规》做起,从我做起,好好的力行《弟子规》,也让大家一起力行。老板首先向员工们鞠躬,所以员工们也就懂礼,也就向老板鞠躬,能够珍惜跟老板的这种缘分,很好的工作,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教化的效果。
邢昺《正义》里面引用《周礼》的一段话,说得好,说“《周礼》:五土十地之利,言孝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运行于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别土地而为利,则知贵贱虽别,必资孝以立身,皆贵法则于天地”。五土十地这是出自于《周礼》。刚才我们也提到这五土,上一次也有说明,这是包括山林,山和林这是两个,所以五土其实是十种,十种土地,叫五土十地。一是山林,二是川泽,三是丘陵,四是坟衍,五是原隰,不同的土地就有不同的用处。这是讲到土地是利益人民的,利益众生的,取利益这个意思。利益,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照顾、帮助,就是尊重、爱护。从哪里做起?从父母做起,对于父母要做到尊重、敬爱、关怀、照顾、帮助,进而对一切人皆如此。所以这讲到,“言孝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这是讲到孝,百善之首,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人的常德古往今来都不变的,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这样的恒常。
“山川原隰分别土地而为利”,这还是解释常和义,天是有常,地是利益,山、川、原是平原、隰是新开垦的田地,这些统统都是利益人的。“则知贵贱虽别”,贵贱这是承上所述,天子是贵,庶人是贱,贵贱虽然不同,但是“必资孝以立身”,都要通过行孝而立身,立身我们说叫做成圣成贤,做君子、做圣人。立身靠什么?就靠孝,换句话说,孝做到圆满立身也是圆满。而立身“皆贵法则于天地”,这个皆这是指都要这么做,这是讲到贵贱不同的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都要法则于天地,效法天地的恒常利益大众,这叫做立身,这是真正的行孝。这是解释“天之经,地之义”,这个意思很深广,合在一起讲就是讲到常字,真正能够恒常的去做这就是真诚,能够终身不改变这就真正立身。
邢昺《正义》里面有一段引用古人的解释,“《制旨》曰:天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明。地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元。人无立身之本,无以常其德。然则三辰迭运,而一以经之者,天利之性也。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顺之理也。百行殊涂,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这段话讲得很深,《制旨》这是古来的一本著作,它说到“天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明”,这是讲到天地如果没有这些恒常的这样的一种性质,立极实际上是讲到本体。所谓太极生两仪,太极是本体,没有相的,看是看不到的,摸也摸不著的,但是它能生出天地,生出万物。天之所以能够常其明,常其明就是恒常的普照,日月星辰是普照,为什么它有这种常德?因为它来自于太极,来自于生成天地万物的道,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本来就是恒常的。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以后,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讲到生成天地万物。自性,也就是道,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动摇,所以它本身的性质就是常,就是不变,天倚赖这种本体,表现出来的德就是常。地也是跟天一样,由道而生,“地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元”,所以大地恒常的负载万物,利益万物,也是这种本体的性德。“人无立身之本,无以常其德”,立身之本也是讲到这个自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在本经来说,立身之本特指孝道,这是德之本。孝道是什么?就是性德,人本有这种性德,所以他才能够表现出性德,常其德就是把性德恒常的表现出来。实际上性德没有显发出来还是恒常的,不因我们能不能够显发它会有生灭,不会,它是恒常的,圣人把它显发,凡夫他没有显发,把常德给覆盖,唯此而已。
“然则三辰迭运,而一以经之者,天利之性也”,三辰迭运这是讲到日月星辰恒常的运行。这都是什么?讲到经,经就是恒常。这是天利之性,这些天上的日月星辰也是利益万物,普照万物。“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顺之理也”,五土我们根据它的性质不同来进行种植,用它的性质来成熟这些庄稼,来利益人民。这是什么?随顺著五土的性质,用它适宜使用的那种性质,譬如说这个山上可能种植树木比较适宜,在新开垦的田地种植水稻、农作物,用不同的性质的地来生产,这是大顺之理,随顺著它的性。用这个天地来做为比喻,我们要随顺这个性德。“百行殊涂,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百行殊涂,就是百善,这是讲到不同的善,虽然相上讲不一样,但是同出于一个自性,都是性德的显露。这个一也是指自性,就是指道,与道相应这称为善。行孝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善行。
《制旨》里面有一段议论,说“夫爱始于和,而敬生于顺。是以因和以教爱,则易知而有亲;因顺以教敬,则易从而有功”。讲到爱始于和,孝心就是爱心,这个爱从哪里出生的?它的原点在哪里?原点是和。和是什么意思,是一体的意思,真正是一体才能称为和,如果一体给破坏了这就不和。就像在家里面父母和儿女要和,为什么和?他们真正是一家人一体,这和就自然了,假如说一体破坏了,父子就不和。所以人为什么不和?家庭为什么不和?社会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和谐?就是这个爱心,这个一体的观念没有,人们都是在搞自私自利的话,都有损人利己的心,当然把和给破坏了,爱心就没有了。所以要通过教育把这一体的观念讲清楚,大家真正明了自己跟父母一体,父子就和;一家人是一体,家庭就和;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同胞是一体,国家就和;整个地球人是一体,世界就和谐。地球是不是一体?是。我们看到美国一艘无人驾驶的太空船飞到遥远的太空,对著地球拍摄了一张相片,把这个相片传回到地球上来,这个相片在网路上公布了,就发现在遥远的太空看我们地球就是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小星球是我们整个人类居住的家园,大家怎么能够不团结、不和睦?我们真的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正明了,爱心就能够显发,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地球、爱人类、爱万物,这个爱心就是性德。
“而敬生于顺”,人为什么会恭敬人?因为他能够顺从,顺从什么?顺从性德。人本性本善,只要随顺自己的本善,这个人就是好人、就是善人。敬必定是他随顺性德的表现,那就是真的敬。他的敬人不是为了巴结人、讨好人,他必定是自自然然的表现,自自然然表现这叫顺,顺著自己的良心,顺著性德,自然做出来的。从哪里做?从顺自己父母开始,敬自己父母开始,如果父母都不敬而去敬别人,孔老夫子在本经有批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对别人表面上会爱、会敬,但是在家里不爱自己父母,不敬自己父母的,那叫悖德、悖礼,违背道德、违背礼,那不能叫真爱、真敬。
“是以因和以教爱”,这个和就是刚才讲的一体,一体才叫真的和。因就是依据,依据什么?一体的观念而教爱,爱心如何用教育来显发,帮助人们生起来爱心?要把一体的这个道理说清楚,一体就是孝,所以要先将孝的道理、孝的深意讲清楚。所以《孝经》我们要详细的来讲,把这个孝道的深意讲清楚、讲明白,这个爱心就容易显发。所以“因和以教爱,则易知而有亲”。易知是什么?真正知道、明了,明了以后我就能够有亲爱的这种心,对父母、对人民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因为什么?真正知道我跟他们是一体。乃至对地球,我也会真心的爱护,因为我跟地球是一体,乃至对于宇宙,我也真心的爱护,知道我跟宇宙是一体。这是爱,大爱、博爱,而爱心的原点就是父母跟儿女的爱,所谓父子有亲,父子有亲是爱心的原点。“因顺以教敬”,这是因为敬生于顺,顺良心、顺性德,依据这个顺来教导敬,“则易从而有功”,当我们真正明白敬人是随顺性德,这是本性本善,那我就乐意的遵从,这样自然教化就有功,能够做得好,做得出来。如果不明白道理,让我们对人九十度鞠躬就是鞠不下去,如果真正明白道理,我对人九十度鞠躬,恭敬人,这是随顺性德,这是我本善的显露,就很乐意去做,做得就不勉强。
下面还说,“爱敬之化行,而礼乐之政备矣”,爱和敬的教化能够推行,也就是孝道的教育推行,礼乐之政就能够得到。夫子追求的是礼乐的政治,这比法律要更好,用法律来为政,人们不敢造恶,但用礼乐来为政,人们会耻于作恶,他不愿意作恶。所以礼乐之政就比法律之政要好、要高。“圣人则天之明以为经,因地之利以行义。故能不待严肃而成可久可大之业焉”。圣人,尤其是指这些圣贤的君王,当然也泛指所有的人,他能够效法天的恒常普照万物的这种性德,效法地那种利益大众的德行,这样自行化他,自己做好样子,然后推行这种孝道的教育、爱敬的教育,这样就能够不用很严肃的国家机器、法律,也能够成就长久的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三才章”前面一半部分,主要是讲到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就是孝这种德行如天之恒常,经是恒常,如大地平等的利益万物,而天地之德由人去行出来,去表现出来,所以孝道乃是天经地义,而顺乎民情,顺天地、顺人情的。圣人如果能够随顺著天地之德,随顺著人心而行教化,就能得到“不肃而成”,不用很严厉的、严肃的手段教学,也能够成就,如果以孝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大治,“其政不严而治”,不需要用严厉的统治方法,就能够使得社会和谐。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这一句话唐玄宗在《御注》里面解释得很简单,他说“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这句话也就是说,能够顺应著天地而行教化,让人民受到教育以后,转化是很容易的。这是古圣先王很有智慧,他知道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够真正的转化人心,能够使人民和睦、社会和谐。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因天地教,这个因就是顺应、顺著,顺著天地去教育,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道。老子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太极就是道,是宇宙的本体,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就是天地,也是阴阳。换句话说,教育是要随顺著道,随顺著本性,那么教化起来就很容易,因为人人都有本性,在本性上说人人平等的,而这个本性是本善。所以用孝道教化人民,正是开显本性本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所以古人称孝为百善之先,转化民众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现在很多的父母抱怨儿女不好教,老师在学校也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教,企业的老板也在抱怨员工不听话。为什么现在人觉得这么难教?是因为不懂得因天地教,不懂得顺著本性来施教,所以教得很辛苦,效果还不佳。
从哪里下手进行教育?要从教孝开始,因为孝是人的天性,因此夫子在“开宗明义章”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看到在中国海南省海口监狱,那些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结果起到很大的转变,中央电视台特别播放了这个专访的节目。这些海口监狱的领导们很有智慧,他们进行改造服刑人员的探索,尝试著用传统文化来教化那些服刑人员,过去的那种说教式的、机械式的教育他们觉得效果不佳,于是来到汤池,这是我们老师释净空老教授的故乡,安徽省庐江县,在汤池镇有一个文化教育中心,这些海口监狱的领导们带著考察团来参学,然后把《弟子规》的教育带回到监狱里面,并且聘请中心的老师们去担任教育的工作。教育从教孝开始,启发服刑人员的孝心,当这些服刑人员听到孝道的故事,学习到《弟子规》“入则孝”,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是大不孝,他们忏悔,他们流泪,知道自己错了,真是“德有伤,贻亲羞”。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自己却干出违法乱纪的行为,所以在跟父母见面的时候,都跪在地上流著眼泪向父母忏悔、认错,然后给父母洗脚,见面时和临走时都向父母深深的九十度鞠躬,在场的这些干警们看到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这种专访,看到这些镜头,也感动得流眼泪。这些服刑人员从内心深处有了大的转化,真正立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看到转化这些服刑人员,就用孝道的教育,就用《弟子规》的教育,效果很大,为什么?因为这是因天地教,真能够转化民心。连服刑人员,一般说囚犯,这是一般人认为是社会的渣子,都能够转化,所以没有不能够教化的人,每个人都可以用教育教得好的。
这个化它比教的意思又更深一层,教只是在因上讲,化是从果上讲。因为教育而人产生转化、变化,我们说变化气质,从过去的那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嗔痴慢这些习气那里回头,变得现在能够有爱心,愿意服务、愿意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转化。所以先王,这是古代的帝王,他们有智慧,见到用教育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搞教育,单纯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是富裕了,物质生活是发达了,但是伦理道德却在下降,人们愈来愈自私,甚至以伦理、道德、因果的这些传统教育以为是迷信,以为是落伍,觉得这种教育不适合现代,把它抛弃,这就是导致社会出现乱象。所以我们现在要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大力的推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讲伦理道德,人民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底下讲的“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以他耻于作恶,教导他们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们就不敢造恶。所以用教育,请几位老师天天讲学,现在有这些科技,有媒体,把教育送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不是难事,天天如果能够讲课教育,文艺节目也要筛选,要有真正顺应道德的这些节目才能播放,这样天天教,不出三年,社会一定是一片祥和,这比养几百万的军队、警察要强得多,真的不需要那些国家机器也能够让天下大治。所以“其政不严而治”,这真的。我们的师父上人净空老教授在几年前第一次到印尼,这是他们印尼前副总统邀请。到了印尼,副总统请问我们老师,说如何能够帮助解决印尼的经济问题,因为在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机之后,印尼的经济一直都是很糟糕,所以副总统开口就问,如何能够把经济搞上去?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治安也不行,如何能够让社会稳定?结果我们老师告诉他,这两个问题,其实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治安的问题,第二个才是经济问题,社会如果稳定,投资者们就放心,敢来投资,经济自然就能繁荣,自然能够上去。如果想要社会安定,怎么做?我们老师就提议,国家教育部门从这些宗教、从这些文化领域当中精选出一些有德行、有学问的老师来进行教育。印尼是一个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它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人口都是伊斯兰教徒,所以我们老师就建议他,你们就用伊斯兰教的这些教义,把里头的因果、伦理、道德的教育提出来,由这些老师们天天上课,在电视台上课,录制的节目,经过教育部的审核,确定没有那种激进的言论,没有那些误导的言辞,就拿到电视台、电台上播放。印尼国家有一万七千个岛屿,所谓千岛之国,很多地方设立学校不容易,但是通过这种远程教学,很顺利的就把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送到每一个地方。我们老师告诉他,告诉这位副总统先生,不出一年,整个社会的治安会得到很大改观,再过三年,整个社会就一片祥和,这个社会安定,投资者就有信心,他就敢来投资,经济自然就繁荣昌盛。所以我们老师给他这样提议,这真的是治国之道。《孝经》里你看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也是这么说的,这真的是,古人讲的,用教育来治国,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不用很费心思,不用花很大力气,自自然然就能够让社会安定和谐。这是古圣先王的智慧,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育以孝为先。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唐玄宗的注解说的是,“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教育想要真正达到有效的效果,必须要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这里讲“先之以博爱”,这里是讲到领导人,谁先之以博爱?先王,古圣先王,他们做为国家领导人,“爱其亲”,他自己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对自己的父母尽孝,然后把这颗孝心扩展对待所有的人,把年长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尽孝,把年少的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这叫先之以博爱。我自己能这么做,当然人民百姓也就跟著学习、效法,所以“则人化之”,化是转化,看见领导人都这样的尽孝,自己哪敢不尽孝?所以“无有遗其亲者”,这个遗是遗弃,不会有遗弃父母的人。
现在这个社会遗弃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把儿女养大,结果儿女成家以后不管父母,自己挣钱可以买一个很漂亮的小楼,而让父母住在那个很小很简陋的房子里面,这我们都看到,这种现象真的有。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报导,兄弟两人他们自己都经营生意,赚的钱也不少,但对他们的老母亲却是不管,每个月,由于这些邻里邻居的压力,所以只好每个月拿出五块钱人民币,一人拿五块钱出来,算作是给自己老母亲的赡养费。一个月十块钱能怎么生活?结果这位老母亲因为收入没有,没有人照顾,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就这样在郁闷当中死去。死去以后,结果这两兄弟忽然好像良心发现,就想到咱们家的母亲现在走了,我们就应该好好给她办一个后事,别人看到我们俩也不至于说我们俩大不孝,我们要把这个送终后事要办得风风光光的,显示一下我们还是有孝心的,所以每个人拿出五千块钱来办这个后事。结果这些邻居们都骂他们,说他们没良心,如果真能够拿出这些钱来赡养自己的老母亲,他老母亲就不会这么早死。这是什么?遗弃自己的父母,大不孝。
这种现象归根结柢还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亲、尊师,不懂得礼义廉耻,以功利之心来做为做事做人的标准,凡事对自己有利的才做,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的就决定不做,这样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所以产生这种现象。要转变它必须要用教育,其实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很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回头的。怎么教?这里讲要“先之以博爱”,做领导人能够率先表现出孝道,表现出博爱,博爱是以孝心对待百姓,这是爱民。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孝子,在中南海不论多忙,总要挤时间回来陪老母亲吃午饭。在五一二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温总理就在地震发生以后两小时,马上就赶往地震的现场指挥救援,而且是夜以继日,非常的辛苦,忘我的工作,这是博爱。地震的地区还有余震还是很危险的,但是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第一线上。做为国家领导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博爱的精神,人怎么会对自己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是从教育者、领导者本身做起,这就有很好的效果。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玄宗的解释说,“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陈说这是教学,要通过讲课才能够达到正式的教学的效果。讲课讲的内容是德义之美,德是道德,义是仁义,道德、仁义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听到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后,都产生羡慕的心、仰慕的心,愿意来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他真正愿意这么做,他立志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君子,做圣贤。所以教育能够唤起人的善心,这颗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当中会被名利这种贪求所覆盖,当人听到这种德义之美,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那种良心就被唤醒。我们的老师在前年二00六年十月在法国巴黎,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跟他们一起,跟联合国、跟其他的一些和平机构共同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探讨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什么?我们老师点出来,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学,帮助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仅帮助当时的人,还帮助后世的人,他的贡献就是用办班教学。办班教学是陈说,要讲,不讲光是给我们做出个好样子,有时候我们还看不出来,根性未必那么利,所以光看未必看出来,看了以后再听他一讲就真明白。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爱,先要做出好样子,然后才陈之于德义,才跟你讲,做到了再说效果就非常大。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孔老夫子也是这样的,一生就是教学,到最后你看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就专职的办班教学。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还想出仕为官,搞政治,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礼制,推行周公之礼,但是哪一个国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办班教学。虽然只最后教了五年,但是你看他竟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所以教学是最好的转化社会风气的方法,它真是让人觉悟,觉悟之后他就起心而行之。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也是一辈子教学,到今年教了五十年,五十年的教育确实产生很大的效果,大家现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学得很好。这是什么?教育的效果。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玄宗的注解是“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这是讲到一个领导人他自己要做敬让的样子,敬是礼敬,让是谦让,自己能够礼敬、谦让,不跟人争,则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够效法他。人化而不争,化也是转化,争是什么?争名争利,现在人说的竞争。竞争不是个好事情,因为竞争的动力是自私自利,在竞争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断的膨胀,竞争升级就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现在的战争可不得了,用的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弹,一打起来那是全世界的毁灭,没有输赢的,是同归于尽的。所以竞争到最后,人类毁灭,怎么可以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教我们敬让,对人礼敬,自己谦让、退后,让人家上前,让自己少分一点,也让别人多得一点,绝对不能够竞争。是不是说不竞争社会就不进步?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是偏见。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古代圣王他们都以敬让来教化大众,反而能够使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历史上的这些大治时期,远古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干之治”,每一个这种大治时期,这些君王都是提倡伦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则,先之以博爱,陈之于德义,以敬让、以礼乐来教化人民,没有说搞竞争的。现在是西方人提出竞争的概念,好像暂时得逞,看到好像科技是发达了,经济是进步快了,可是产生很多后遗症,科技发达到现在已经产生地球的危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气候反常,地震、海啸频繁,乃至人为的战争愈演愈烈,仇恨愈变愈深,这都是竞争搞出来的。所以英明的领导不提倡竞争,提倡敬让。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玄宗解释是“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礼乐的治理天下比法律治理天下要高,为什么?这里讲的,礼是什么?治身的,礼以检其迹,迹是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行,这是表现在外面的叫迹,可以看得见的。礼是什么?帮助我们收敛我们的言行造作的这些不对的地方,改正这些过失,断这些习气,这是遵循礼可以给我们这些帮助。乐,这是音乐,乐正其心。古代的音乐真是帮助我们提升灵性,不像现在的这些所谓的音乐、歌曲、艺术,很多是叫靡靡之音,乱人心志的。所以夫子过去在删订《诗经》的时候,《诗经》就是古代的那些歌曲、民谣,有一些善、有一些恶的,夫子把它删订,只取善的部分,把恶的部分统统给去掉。删理《诗经》用的标准,三个字,“思无邪”,所以凡是让人的思想走上邪路的那些内容统统给删去,留下来的部分都是纯善的。这种《诗经》,这种艺术,真正是正其心,让人的心纯正善良,没有不善夹杂在其中。当人的身心都能够正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们自己身心和谐,身的和谐是身的言行造作统统符合礼、符合伦理道德,我们心的和谐,心里没有对立、矛盾、冲突,跟一切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就身心和谐。身心和谐人就健康,心和谐就没有心理毛病,很安泰,怡然自得,身和谐身体健康。生活符合礼,礼是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准,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健康的,这都是属于礼的。《礼记》里面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怎么样去生活,包括一年四季吃什么菜。你看《礼记》里面有“月令”这篇,都讲到如何来生活。遵守礼人的身体也健康,身心健康,这是和谐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谐,然后进而影响到家里人,让家人也都能够效法跟著做,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就能影响一个社区,社区和谐,进而广之,社会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所以古人讲的是用礼乐来治理天下。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唐玄宗解释到,“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这个好也可以念成耗,“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这个好恶也就是喜欢和不喜欢,好就是喜好,恶就是讨厌。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用自己的好恶的表现来教育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用喜好的这种表情、言行来引导大家也学好,对待那些不善的、恶的事情,表现出讨厌,表现出不去跟它们亲近,这样就能够帮助大家防非止恶,百姓都能够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见领导对善恶那种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违犯。所以国家,一个领导人,他肩负著是教化整个国民的重任,一个企业的领导也是一样,他肩负著是一个企业的教化这种重担,这些员工就是自己的学生一样,对他们我们要起到一个教育者的这种职责,要教他。怎么教?首先我们要懂得好坏、善恶的标准,处处表现出学好、做好,所谓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那么底下的员工们看到他也就效法。一国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每一个团体都如此。乃至对自己而言,虽然我可能不是家庭的领导,就是家长,或者不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更不是国家领导人,我能不能够做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的这个生活小圈子里面我坚持原则做好事,不做坏事,说好话,不讲那些难听的话。什么是难听的话?一般讲有四种,第一种是妄语,说那些骗人的话,欺骗人也欺骗自己,这种话不说,不打妄语。第二种两舌,是说某某人的是非,张家长李家短,这些人我是非我们不评论。第三种是恶口,恶口是骂人,说难听的话,粗言乱语,统统戒掉。第四绮语,绮语是说那些花言巧语,浮华的语言,不实在的话,这些话统统不说。身体行为不造杀盗淫,杀是杀生,盗是偷盗,淫是淫乱,搞男女的不正常的关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这个思想不起贪嗔痴,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我自己做到自然就能影响周遭的人,周遭的人他就知道有所禁止。譬如说我在单位里面我不滥用公物,我树立这个好形象,周围的人都不好意思滥用公物。我不去那些不好的黄色的场所,那些什么KTV那种带有色情性质的场所,跟我在一起的人他也就不好意思去。我这个家里面我不看那些黄色的网路,那些色情暴力的节目不看,家里人他也受我们的影响他们也不看。这是什么?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自自然然的,不用勉强去要求别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样子拿出来,大家就跟著你行善,跟著你断恶。这是玄宗皇帝解释“三才章”后半部的经文。
邢昺《正义》里面有一段总说的文字,“《正义》曰:言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须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风教,无有遗其亲者。于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恶者必讨之,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这段文字可以做为我们刚才讨论的一个总结。《正义》里面说的这段意思我们刚才都说到。“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这是先王见到用教育可以转化民心,而教育要因天地来教育,也就是刚才讲的,随顺著道,天地是恒常的,道才是恒常的。道在佛家里称为自性,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常。所以随顺著道而行就是德,用道德教育可以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所以叫“不肃不严之政教”。
古人,这些古代的圣王,教育和政治是联系在一起分不开的。所以古人你看这些政治的部门,宰相,这是像总理这种位置,宰相底下六个部,头一个就是礼部,礼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育部,教育摆在最先,这是古代君王都知道要搞好政治首先注重教育。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出好样子,所以说可以率先化下人也,率是表率,要先自己做一个表率才能够教化下人。教育是上行而下效,上面人怎么做下面人就跟著怎么做。所以父母假如抱怨孩子很难教,首先回头问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如果我自己都不孝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孝顺我?如果我不能够大公无私,不能够奉献,不能够以博爱的这种存心待人,孩子当然也会自私自利,他也会遗其亲,遗是遗弃。所以不可以养成孩子那种自私自利的习气,这是纯粹于在教育者本身有没有做到。
这里讲到,“故须身行博爱之道”,自己做到博爱,没有自私自利,“以率先之”,这是先自己做,做到好的样子、好的表率,“则人渐其风教”,人民也就受到你的德行的感化,渐渐的也就转化,就没有遗弃父母的。遗弃父母的人那是自私自利到极点,连父母都容不下,你想想他的自私自利到了什么程度。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领导人要做一个好样子,要博爱,博爱来化解自私自利。我认识一位北京的老总,他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事情,说他的员工们对他都很忠心耿耿,自己不用怎么样去管公司的事情,公司自己就很正常的运作,真的是其政不严而治。他就给我讲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员工他的父亲患了病,家里负担很困难,这个员工他没有向老板提出要任何的补助,因为老板平时对他们很好,他觉得已经不能够再对老板要求什么,是他的这个有病的老父亲偷偷的给他老板写了一封信请求援助,看能不能够帮他报销一些医药费。这个老板接到这封信立即就拨款帮他报销医药费,连这个员工自己都不知道,感动得不得了。所以这是什么?先之以博爱,这个员工怎么可能遗弃他的父母?他一定是尽孝,对父母尽孝他必定是对老板尽忠。
下面说,“于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做到以后然后再来陈说,再来教化大众,大家听了服,他也起心来效法。所以当父母的如果希望自己儿女孝顺,很简单,在儿女面前表现出孝敬父母的样子。我的母亲是一位孝女,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我们的家遭到影响,我的外公是属于黑五类之一,他是家里头过去因为有历史的问题,家里过去是大富人家,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遭到压迫,被下放到广东北部粤北山区劳动。我的姥姥跟母亲两个人在家里,我的这些舅父、姨母当时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只有我母亲照顾我姥姥。在那种紧张的政治气候当中,母女俩人相依为命,互相的鼓励、支持,所以能够平安度过。当时我外公的工资被冻结,他在大学里教书,但是工资被冻结,因为要审查他的历史问题。我姥姥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里也没办法开锅,我母亲当时很年轻,就跑到大学里面跟文革委员会的这些领导们要求、谈判,跟他们挖出这些被冻结的工资,一点点的挖,这样度过难关。所以我姥姥在文革结束以后对我们这些孩子说,我跟你妈妈是共过患难的。
我妈妈对我姥姥是非常孝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供给得很充足,而且常常想方设法让老人家开心。老人家最喜欢的是逢年过节这些儿孙们都欢聚在一堂,大家有说有笑,享受天伦之乐。我母亲每次都主动的组织大家在家庭里聚会,让这些孩子们都表演节目。像我小的时候常常表演朗诵诗词给老人家,表演这些节目老人家听了也很高兴,这是让老人欢喜。而且常常自己写诗赞叹母亲、赞叹老人,这是我们家庭一个重要的文化,就是常常赞颂父母的恩德。我在此地也想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母亲在一九七九年,刚刚文化大革命过后,给我姥姥写的一个生日贺诗,当时我姥姥是六十九岁。这个贺诗是这样写到的:“献给亲爱的妈妈——祝贺您六十九岁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著太阳?哪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娘?亲爱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学;有了您,我的户口才能从农村转回城。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您是我们成功的后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栋梁!亲爱的妈妈,您的性格就是:永远给予,不求报酬。您的爱,像大海那样深广,而我们回敬的,却是一滴水啊!您给予我们生命、学识和财富,您给予我们温暖、快乐和幸福。我们说上帝,就是指您——亲爱的妈妈!我们说您,就是指降福于我们的上帝!小女良玉敬呈,一九七九年正月”。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孝道的家庭文化氛围当中我慢慢的成长,也就潜移默化,知道如何来孝亲。在十三年以后,那是一九九二年,当我考上中山大学以后,给我母亲在母亲节的时候献上一首贺诗,我也想把这首贺诗给大家分享一下。“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您和爸爸的爱,长出了我的胚胎,一团模糊不清的心肉,损耗了您的生命精华、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创造了未来的大脑和胸怀。您以痛苦的受难和乳血,使我从无到有,庄严存在!您教我牙牙学语,您教我认识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个字,读第一首诗……您凭著伟大的母爱与超人的远见,在我很小时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以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里的门板上教会了我唐诗、宋词、ABCD。您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您是我人生启蒙的第一个教师啊!您循序渐进,诲人不倦,把一个淘气顽童教养大。您孜孜不倦辅导我升中考试,使我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市一流中学——华师附中。您犹如一位向导,带著我走上了光明之路。我上了大学之后,您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您为我规划一生的道路,给我讲如何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为我做留学的准备。您用心良苦,望子成龙。从衣食住行到书本用具,处处都有您慷慨的给予。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儿子很多很多,这全是基于您无私圣洁的爱!如今孩儿的翅膀逐渐硬朗,羽毛逐渐丰满,然而饮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点没有您的关心、爱护、劳动、智慧、教育和启迪?您是母亲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在母亲节之际,我要深情的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妈妈!’儿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号母亲节”。
教育真的是贵在上行而下效,正己而后化人。当母亲对待姥姥能够尽心孝养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也能学到对父母要尽心孝养。不仅孝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将自己的母亲永远摆在圣洁的位置上,所以我母亲能够说出“母亲就是上帝”。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母亲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大舜终生都慕父母,都敬慕父母,这是一种至孝的心。而我们要养成这种至孝的心,这种纯净纯善的心,这种真挚的爱心,然后以这颗心对待一切人,就能够起到感化大众的效果,正所谓“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因此教育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教育者、领导者他自己有没有做到,做到之后再说。所以这里是讲要先行博爱,然后才能陈说德义,如果先陈说德义,没有去行博爱,大家怎么可能服?就像父母让孩子学习《弟子规》,自己没有学,自己都做不到,孩子怎么可能服气?一个父亲知道孩子准备要期末考试,督促自己的孩子说你赶快上楼去学习,不准看电视。孩子上了楼,自己就在下面把电视打开,里头的情节的声音就传到楼上,这个孩子边写作业边准备功课一边听著情节那种这个电影那些紧凑的情节的声音,你说他的心怎么能安住得下来,可能他偷偷的就打开门下楼瞄几眼。所以当父母的首先要学《弟子规》,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孩子看,孩子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不是让孩子背的,而是让父母做的,它好比是一个剧本,父母把这个剧本演出来孩子就学到。《孝经》,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是孔子的行门。孔子说的很多,这六经都是孔子述说的,真正落实就在《孝经》,所以《孝经》就是孔子的行门落实。《弟子规》又是《孝经》的落实,这真是落到实处,《弟子规》虽然是个蒙学教材,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事当中有大道理,把这些德行都落实,《孝经》就自然能够做到,圣贤也能够成就。
《正义》里面继续说,“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你看都是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做出表率,先自己做到,自己行敬让,“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敬让是德,当我们看到领导能够行敬让之德,我们自然就不争,领导都不争,我们还争什么?争竞就是竞争,不搞竞争。“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这是用礼乐来教化,用乐正其心,用礼正其迹,这心、迹是分别对乐和礼而言的,以礼治身,以乐治心。“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这个被是念披,“被其教”就是接受这种教化,接受礼乐的教化,自自然然就和睦,对自身而言,身心和睦,乃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这个好这是喜好,但也可以当好(音郝)字讲,就是把善的、好的这方面,我们表现出喜爱它,愿意去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恶者必讨之”,恶者就是不好的,它念恶(音饿)、念恶(音悟)都可以,这两个意思都具有,恶(音饿)是不好的,恶(音悟)是厌恶,不好的我们就厌恶,讨是批评,讨伐、批评。通过这种褒贬善恶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让人见到以后,“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人民百姓见到自然他就会收敛,知道这样东西不好,我们领导不喜欢,他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这就是自自然然的禁令。这种禁令比法律的效果更好,更有效率,这是让人在心地上建起一道防火墙,他自己就能禁止恶行、恶的心念,知道这是不符合礼法。所以礼乐之治比法治要高明,当然法治还是要,法治可以做为辅助,礼治做为主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
《正义》里面有一些话,这些议论都非常的好,我们节取出一些片断来进行学习。“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这句话是讲到礼乐,先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乐它是能帮助人治理身心,所以要说礼乐。《诗》、《书》就是《诗经》和《书经》,敦就是遵从。我们提倡礼乐的教育,又遵从《诗》、《书》,《诗》、《书》里面都给我们示出好恶,这个善恶都从《诗》、《书》里能够看到,这叫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也是陈说德义,《诗》、《书》里也把德义讲得很多。这里说的,“《诗》、《书》,义之府也”,《诗经》、《书经》是什么?是义之府,府就是我们说的宅府、住处。义就住在哪里?住在《诗》、《书》里面,换句话说,《诗》、《书》是义的载体。所以《诗》、《书》所称述的,讲的什么内容?义。义,古代称为“义者,宜也”,就是应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也就是说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是非、邪正、善恶、好丑、利害,这些统统都可以归纳成义这个字。这是通过学习《诗》、《书》,我们就能够懂得这些道理,这也是懂得如何做人。《诗》、《书》也泛指一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礼、乐,德之则也”,则是法则、规则,道德的规则在礼乐。礼、乐也属于六经之一,《礼经》、《乐经》,但是它现在也是可以泛指,礼是一切伦理、道德这些教诲,都可以称为是礼,也包括风俗习惯,正当的生活行为的准则,它也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都是规则。规则体现的是什么?是德,德之则也。乐,乐经,这已经失传,我们就知道这可以是做为一种帮助人提升德行的艺术,它也不一定专指音乐,可以泛指艺术,也包括绘画,也包括书法,包括一切有利于调和身心的艺术,都要以“思无邪”做为标准。“德、义,利之本也”,这讲到德、义,德是礼、乐,义讲的是诗、书。这一些是什么?利之本也,利就是利益,利之本是什么?根本利益。德和义才是我们根本的利益,根本利益不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并不一定会带来真正名声的提升。很多人都抱怨、叹息,现在是比以前富有,但是好像生活更烦恼,没有过去的那种洒脱的、安逸的心情。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人都在竞争,竞争过程中德义就没有了。所以根本的利益失去了,皮毛的利益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现在说什么是根本利益?最贴近的,我们人身心健康,这是利益。遵循德义的人他自己身心健康,他没有烦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都是大利益,这种利益不是个人的所谓的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心德义就没了,德义没有了根本利益就失去。
所以自私自利没有好处,带给人们的最终就是烦恼,就是不健康,就是灾难,天灾人祸都是从私心里产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不要为一个我,而要为天下万民,范仲淹先生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想自己,这个小我放下,大我才能现前。大我是什么?整个天下就是自己。这还说得不够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怎么说?整个宇宙是一个自己,那才是真我,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充其量这是我的一小部分。这个身体就像我的衣服,可以利用它给大家做一个示现、做一个榜样,给大众工作做一个工具,但是它不是真我,可以把它放下的。你看人生死不等于把身体放下了吗?人死了以后还去投胎,这个身体没有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就等于脱了衣服又换另一件衣服一样,因此放下小我才得到真我。而现在人在自私自利、在竞争当中迷失了真我,生活就很苦。所以要把这个根本利益找回来就要修德、遵义。
《正义》里面引用《礼记.乡饮酒义》这一篇文章说的一句话,“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言君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你看《礼记》里面就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人要先礼而后财。这个财如果把它放在第一位就会产生竞争,大家都争这个财,争财的过程中就忘了礼,忘了礼就忘了德,那就叫缺德。现在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外国,你看,我在美国大学也教过书,在澳洲大学教过书,都是在商学院,每个大学商学院里头都是最爆棚的,人数是最多的,学费也是最贵的,大家都要来读商学院,为什么?都想发财。如果一个大学要开一个系,专门教礼的,你看有几个人去读?所以现在都已经调过来,先财而后礼,所以问题就很多。《礼记》上讲,“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大家都能够互相尊敬、礼让,不会竞争。如果先财而后礼怎么办?就倒过来,民作竞争而不敬让矣,所以会出现社会的这些现象,大家争名逐利、损人利己,社会不公,怨气很多,这些都是缺乏礼义的教育。做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这里说“言君”,君是国家领导人,“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要改变社会风气,最有能力的是国家领导人,他自己先做出敬让的好样子,尊敬人、礼让人,那这一国之人都能够息灭贪心,不求竞争,都讲礼让,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现。
《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检之谓检束也。言心迹不违于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这一段议论是解释玄宗的“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这句话。《礼记》当中说“乐由中出”,中就是心,所以用乐来治心。“礼自外作”,外就是指我们的身体的造作,造作出来的要符合礼。所以这里讲“中,谓心在其中也”,这是讲我们的心,调心之法用这些艺术,用这个乐,没有邪思的这些艺术,帮助我们提升灵性。“外,谓迹见于外”,这是讲我们的造作可以看到,这个见,古音是念现,见于外,这是表现在外在的,可以让人看到的。“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因为乐是由心出的,所谓艺术都是心显发出来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人能够看一幅艺术作品就能体会到创作者的心态,因为艺术是由心而出,真正圣贤人的心,他们出来的这个乐一定是最美的。所以你看看孔子听“文王操”这个音乐,悟了很久悟出只有文王这样的德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音乐,听这种乐当然心就正。“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这是讲到礼,帮助规范自己的身行。“检之谓检束”,就是约束,本来礼是我们本性本善,现在我们放逸久了,就要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规范久了,习惯了,就自自然然就跟本性相应。所以一开始会有约束感,久了以后就自然了。所以这是“言心迹不违于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身心都符合礼乐这个人身心健康,身心和睦、和谐。
本章最后一句,引用《诗经》,“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个是玄宗皇帝《御注》里面讲的,“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这句《诗经》是讲到师尹,这是周朝三公,所谓太师、太保、太傅,三公之首叫太师,尹是太师的姓,所以叫师尹。做为三公之一,这是很显赫的,所以大家都看著。三公,这是大臣,帮助君王推行教化,这是全国人民的榜样,所以“人皆瞻之也”。这个“民具尔瞻”,民就是人,具就是皆,就是大家都瞻之,尔是你,瞻是看,都看著你,学习你,所以你要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章“三才章”给我们讲到最重要的教化就是自己要做好样子,然后才能够教化大众。所以先之很重要,先之以博爱,然后才要去说,才有“陈之于德义,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国家得到大治。【作者/ 钟茂森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