耑此奉复
老友龚仕文、王素贞夫妇去美国为第三代服务,最近互通信息,我因而有幸踏上了他的博克。他还是那样洋洋洒洒,热情横溢。7月26日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胡锦涛第二天即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名义致电祝贺,马英九当日复电致谢。龚兄居然兴致勃勃地将二人的电文全文照录于博克之上,逐句分析了它们的段落、文句,还引伸到贺词政治、贺词经济、贺词文化,做了一大篇宏论:一副做学问的架势。
我读完之后,立即“删繁就简”,忘掉了其它,只记住了一个字:耑。马英九复电中的“端此奉复”是错的,应该写成“耑此奉复”;起码应该写成“专此奉复”。
龚兄博文显示,马英九在复电的末尾,说了一句:“端此奉复,敬颂时祺。”这是文言书信的套语,学者神乎其神地称之为“格式”。其实,套语之有无,完全视人的学养、关系、甚至语言习惯而定,不必“格”而“式”之。
我一读之下,其实注意力完全不在套语格式上。我只是觉得,这个“端此”很别扭,我记得应该是“耑此”。我想把这个意见写在龚兄博文后边的“评语”栏中。但是没有立即写。朋友在大洋彼岸,汉语的工具书不一定趁手。我先查确实了再写不迟。
首先打开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古代汉语词典》。它竟然没有收“耑”字。它在“端”字下边,连“通‘喘’”这个义项都注出来了,却没有注“古体作‘耑’”。这不禁使我对这个《古代汉语词典》的信任度产生了动摇。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收了“耑”字。解释说义项有二:一,是“端”的古体字;二,是“專(专)”的异体字。“专”字的字头后边,还以括号标出“專、耑”。
四川和湖北的辞书出版社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注出了“同端”、“同專”两个义项。在“耑”的字头后边,引录了古人的一些解释。《说文》:“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玉裁注:“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專矣。”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耑字增··象水形,水可养植物者也。从止,象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之状。”他们以这一段话统摄其后所列的三个义项,可见他们认为,正如段玉裁所说,“耑”字就是古代的“端”字。后来,人们造出了“端”字,而“耑”字就不再与“端”字发生联系,转而等同于“專”字了。
如此看来,“端此奉复”费解。
应该是“耑此奉复”。
也就是“專此奉复”。
现在,“耑”字与“端”字已经没有联系。“耑此奉复”不应该写成“端此奉复”。
把“專此奉复”写作“耑此奉复”,这是近代以来人们写作文言书信的一个习惯,在叙述完毕的时候,写上一句“耑此奉复”,表示我的此信(电)是专门地、严肃地、怀着崇敬和友好之情答复你的来信(电)的。
这是习惯用法;习惯形成的语言结构,可以称为“固定结构”;固定结构所使用的文字,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样。像《古代汉语词典》的那种做法,想要把“耑”字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是完全没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