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所以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这些知觉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距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也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的产生,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结合得非常牢固了,只要其中一个信息的作用就可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映。看到茶杯,尽管视觉提供的可能是一个椭圆形的茶杯口的视网膜像,我们并没有去摸茶杯,也知道茶杯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
(三)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为前,背对为厚;左右也以身体为参照。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来判断方位。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和强度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来自左右的声音,这种差别更大。差别越大判断越准确,来自正前、正后方的声音的方位判断的准确性就比较差。
(四)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的条件:
1.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我们近,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
2.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看起来大、清晰、稀疏;远的物体看起来小、模糊、密集。例如,站在铁路上往远处看,脚下的两根铁轨离得远,越往远看两根铁轨离得越近,在视线的尽头两根铁轨交到一点上了;
3.明暗、阴影: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物体的远近;
4.运动视差:在作相对位移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移动得慢。例如,坐在奔驰的火车上通过车窗看外边的景物,近处的树和电线杆在迅速地往后移动,越往远处的树和电线杆移动得越慢了;更远处的村庄看起来是不动的;很远处的小山头看起来又在跟火车一样在往前移动。不同距离的物体看起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5.眼睛的调节作用:要看清楚物体,总要通过眼肌的收缩或舒张,让眼睛的水晶体变得平些或凸些,以调节焦距,使视像聚集在视网膜上。看近距离物体时水晶体要凸一些;看远距离物体时水晶体要平一些,所以看远距离物体时觉得眼睛松弛,看近距离物体时觉得费劲一点。眼肌的紧张度也是判断远近的信号。
上述五个方面的条件通过一只眼睛就能判断出远近,所以叫做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如果没有单眼的线索供我们利用,例如,没有遮挡、没有明暗与阴影等的条件,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双眼视觉也能给我们提供远近的线索。双眼的线索包括:
1.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的时候,两只眼睛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东西的时候越觉得费劲;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视线越直,看东西越不费劲。所以,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也是深度知觉的线索。
2.双眼视差: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在没有其他条件可以利用的时候,只要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东西,能够形成双眼视差,就会产生深度知觉,所以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例如钟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司机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较长的时间容易估计短了,即产生低估;太短的时间容易高估。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态度和他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着接人同样是一个钟头,在火车在等人的一个钟头会显得长得多。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和活动,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在一定范围的时候,人们才能直觉到运动,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例如,我们能看到手表上秒针的运动,却看不到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因为分针和时针走得太慢了。光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能走30万公里,但人们看不到光的运动轨迹。太快的运动人们也看不到。
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似动知觉的原理。夜晚我们看到月亮从云层里钻了出来,谁都知道是云彩在移动,但视觉的效果却是月亮在动,这叫诱导运动。屏幕上的一个亮点,本来它并没有运动,我们盯着它看时有时会觉得它在移动,这是因为光点比较小,周围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供你参照,容易产生这种自主的运动。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从错觉的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可能找到某一种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有用眼肌运动来解释线段长短错觉的;有用对比的原因来解释面积大小错觉的;也有用知识经验的影响,即心理定势的作用来解释形重错觉的,等等。
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电影、电视的特技镜头,张贴广告中的动感,霓虹灯的变换效果等等,都是应用错觉的例子。错觉有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海军航空兵在海上作翻转飞行时,离心力的作用使飞行员觉得他仍是坐在座椅上的,并没有头朝下,就会把天和海看错了,发生倒飞错觉。这是很危险的,飞行训练的时候就要特别增加防止倒飞错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