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李春平的故事 北京慈善家李春平

-人物简历
  
    李春平
  
    出生于1949年,曾当过9年兵,退伍后到北影厂工作。28岁时,因为和人打架,被开除党籍和厂籍,劳教3年。此后,他住在甘家口8号院,生活一度穷困潦倒,还患上肝炎。
  
    1980年,一位年届花甲的好莱坞女影星遇到李春平,并对他一见钟情。随后,李春平以“儿子情人”的身份赴美,与该影星共同生活近12年后,女影星去世,将所有财产赠送给他。1991年,李春平回到北京。15年来,他以平均每天1.5万元的速度,向社会各界捐赠现金5000多万元人民币。
  
    目前,李春平担任北京市慈善协会副会长。今年,他还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称号。

  新京报:当初你为什么会想去美国?
  
    李春平(以下简称李):当时为了一个女孩,和人家打了架,被劳教3年。那时候的社会和现在不一样,工作靠分配,到哪都要看履历。一个人如果劳教了,就没法再找工作了。为了不拖累家里人,我单独生活,没有收入,找不到工作,基本上走投无路。在那种情况下,只有出国这一条路可走。
  
    新京报:想通过结识外国人出国的办法顺利吗?
  
    李:一开始也有很多曲折。第一个认识的外国人还是个间谍,说可以帮我出国,但要我给他弄一些资料什么的,把我吓坏了。后来就遇到那个美国老太太。
  
    新京报:认识那位好莱坞女影星后,你马上决定跟她走?
  
    李:不是。她比我大38岁,以我当时的观念,很难接受。
  
    新京报:是什么促使你下定决心?
  
    李:我记得,有一次,一个邻居12岁的小女孩在门口遇见我,跟我打招呼说:“李叔叔好!”她母亲当着我的面给了她一耳光,把她拉回家,训她说:“你怎么跟劳改犯说话?”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在国内活得没有尊严,我这才决定去美国。
  
    当时也不是直接答应了老太太。我还认识过一对好心的英国夫妇,在他们帮助下,我去了英国,在那里打工。后来,我被出租车撞了,司机停也没停就开走了。到了医院,医生一看我是个穷人,就随便给包了包,也没检查。一气之下,我拄着双拐又飞回来了。回到甘家口8号院,知道美国老太太不断打听我的消息,一直等着我,我这才决定跟她去美国。
  
    新京报:去美国前,你知道这位女影星有巨额财富吗?
  
    李:去之前,我并不知道她有多少钱。当时,我就是想去美国找回做人的自尊,找份工作,也没想到后来能成为亿万富翁……这可能就是命吧。
  
    新京报:现在对当初这个决定怎么看?
  
    李:如果当时我有工作,我绝对不走。
  
    “我们没结婚,是母子关系”
  
    新京报:这个好莱坞女影星到底是谁?
  
    李:有人猜是赫本,有人猜是嘉宝,还有人说是个女教师,其实都不是。大家别再猜了,我答应过她,不把她的名字说出来。难道捐钱还做错了吗?现在我只想把发生过的事实告诉大家。
  
    新京报:但也有人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李:是的,网上有人说李春平就是漂亮的鸭子,他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当初如果我不是贫困潦倒,我不会去北京饭店,不会想认识外国人。这种故事谁会去编造?
  
    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新京报:在美国的那段生活怎样?
  
慈善家李春平的故事 北京慈善家李春平
    李:在美国12年,每天就是陪着老太太,去一些地方玩,或者待在家里,学英语,学管理。每年回国一个月,很单纯。
  
    新京报:你爱她吗?你们关系究竟怎样?
  
    李:她很爱我。坦诚地讲,我对她没有爱情,只有报恩之心。刚跟她在一起时,我就跟她讲得很清楚,你让我有饭吃,有份工作,我会报恩的。你活一天,我就照顾你一天。实际上,我们一直没结婚,是母子关系。
  
    新京报:她为什么会把90%的遗产给你?
  
    李:最后几年她病了,把所有佣人都辞退掉,只让我在她身边伺候她。每天我给她端屎端尿擦身体,推她散步,那段时间特别辛苦,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后来她临去世前说:“我对不起你,我把一个年轻男孩子留在身边这么久,我快乐,你却不快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来天堂见我时还是单身,我会很高兴的。”最后我才知道,她把财产都留给我了。
  
    “我没有违法,不是在洗黑钱”
  
    新京报:对于你捐款的动机,社会上有很多猜测。你怎么看?
  
    李:我没什么动机,就是想报效祖国。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都不接受我的报恩。
  
    我只能把这份恩情回馈给社会。
  
    我捐款的事,有什么可非议的呢?有什么动机呢?
  
    我有这么多钱,拿出来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我从网上看到很多传言,有人说我是一只漂亮的鸭子,好莱坞情人的故事是编造的,说我是在洗黑钱,那么多钱都是靠走私文物获得的,让我非常生气。我没做违法乱纪的事,我不是在洗黑钱,我只想让贫苦的人过得好一点。
  
    新京报:可是承德“11·28”特大盗窃走私文物案,你被牵扯其中。
  
    李:他们把文物卖给我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赃物。后来,我向公安机关讲清楚了,有媒体进行不实报道,我和他们打官司,法院两次都判他们输。我是清白的,我只是喜欢收藏文物而已。
  
    新京报:关于你的传奇经历,一直众说纷纭。但你十几年来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为什么这次忽然要出这本书呢?
  
    李:十几年来北京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我本来想就让它去吧。可是最近两年,对我的指责和议论很多。我本想做好事,最后怎么会成这样?我本来是坦坦荡荡的一个人,没什么不可以告诉大家的,所以才决定出这本书。
  
    新京报:这本书为什么要以忏悔为名?
  
    李:并不是我自己需要忏悔,我没什么可忏悔的。所谓“忏悔无门”,实际上是通过我的经历,以及我曾经的迷茫和现在的清醒,向世人发警报:如果一味地追求财富,那是否将“忏悔无门”。
  
    新京报:据作者介绍,这本书是文学传记,事实成分有多大?
  
    李:这本书中90%基本吻合我的经历,但人名都是化名。
  
    新京报:你了解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吗?
  
    李:这本书现在很热销,排行榜的第一名。书一出来,很多人都来找我,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导演、编剧,有人说要拍电视剧,有人说要再出书。我都拒绝了,我想过隐居的生活。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次会引起这么大反响。但我想就到此为止,说一次就够了,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呢?
  
    一味地宣扬钱财,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没有必要。
  
    “希望能把一半家产捐出去”
  
    新京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怎样?
  
    李:每天吃完早饭去游泳,然后开始接待各地来的人。每天都有很多人等在我家门外,要求我帮助。甚至有人天天等我,被秘书挡了很多次还是不走,一定要见到我本人。他们说需要钱,我都会给,也会砍砍价。比如,他说需要5万块,我就说,给你3万行不行?行?ok,给你。
  
    新京报:目前你还有什么经营活动吗?
  
    李:因为我有17年的糖尿病,又有心脏病、颈椎病,所以回国后我没有做任何工作。我刚回国时身体就不太好,美国老太太最后病重期间,我伺候她把身体熬垮了。
  
    刚回国3个月,我就恶心吃不下饭,一直到2000年,我每年要住2次院。我的颈椎病也很严重,走路、游泳时,都可能随时昏倒。
  
    新京报:你一生中失去那么多,也得到那么多,那么什么是你觉得最珍贵的?
  
    李: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我现在想有个家,想有个孩子。但能不能找到一位贤妻良母,我心里没数。我最羡慕夫妻俩带着个孩子这样的欢乐家庭。
  
    新京报:据说你身边有20多名工作人员?
  
    李:现在我有8个司机,5个阿姨,4个护士,4个保镖。主要是身体原因需要这样,另外人数多,是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太累。我的保姆小珍,从最开始一个月只有3块钱工钱起,跟了我二十年。
  
    后来我送她一套价值70万的房子。
  
    新京报: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现在的我,只想做慈善,到自己死的时候,能把一半的家产捐出去。

经查,这位慈善家的钱是好莱坞女星MARYMARTIN所赠予。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个好莱坞演员非常陌生。准确的说,她是百老汇音乐剧演员,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算是她主演的音乐剧《音乐之声》(不是JulieAndrews 主演的电影版),她因此还获得了美国1960年著名话剧、音乐剧大奖——Tony Awards。

人生真是奇妙,让人怎么也猜不透。

附:女主角简介和照片

Musicaltheater star Mary Virginia Martin was born on December 11, 1913, inWeatherford, Texas. She died November 3, 1990. She was the youngerdaughter of Preston Martin, an attorney, and Juanita (Presley)Martin, a violin teacher. She was the mother of Larry Hagman, thefamous actor and star of the hit TV shows I Dream of Jeannie, andDallas.

As a child, Mary performed inlocal theater. She started taking voice lessons at age twelve. Justbefore her seventeenth birthday she married Benjamin J. Hagman, anaccountant in Weatherford, and soon left the Nashville finishingschool she attended for only a few months. After their son, Larry,was born in Weatherford in September 1931, Mary opened a danceschool there. In 1935, she and Benjamin were divorced.

Using her maiden name, MaryMartin began pursuing a performing career singing on radio inDallas and in nightclubs in Los Angeles. Her performance at oneclub impressed a theatrical producer, and he cast her in a play inNew York. That production did not open, but she got a role in ColePorter's Leave It To Me. In that production, she became popular onBroadway and received attention in the national media singing "MyHeart Belongs to Daddy".

In 1939, Paramount Picturessigned her to appear in the movie The Great Victor Herbert. Between1939 and 1942 she starred in ten films for Paramount. She alsoperformed on radio programs at NBC and CBS. On May 5, 1940, Martinmarried Richard Halliday, an editor and producer at Paramount whosubsequently became her manager. They had one daughter.

Returning to Broadway in1949, Martin appeared in the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hit SouthPacific. Critics loved her in the comic role of Ensign NellieForbush. She moved to London in 1951 to continue her South Pacificperformance there.

During the 1950s she appearedon stage and in television performances of her roles in suchproductions as In The Skin of our Teeth, Annie Get Your and PeterPan. In Peter Pan, Martin became the actress still most identifiedwith the starring role. She won Tony Awards for Peter Pan and forThe Sound of Music, in which she also played the lead as MaryRainer. She starred in that role from 1959 to 1961.

Following a 1965-66 tour ofHello, Dolly! for military audiences in Asia, she returned toBroadway and appeared with Robert Preston in I Do, I Do. They bothcontinued their performances in the 1968-69 North Americantour.

During the 1970s, Martin andhusband Richard spent much of their time on their ranch in Brazil,where he died March 3, 1973. In 1978, she returned to Broadway inthe comedy Do You Turn Somersaults? She hosted the 1981 publictelevision series on aging called "Over Easy." Following herrecovery from a severe automobile accident, she and Carol Channingportrayed aging actresses in the 1986 touring productionLegends.

Mary Martin was honored bythe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n Washington,D.C., in 1989. She died of cancer at her home in Rancho Mirage,California. Her cremated remains were buried in Weatherford,Texas.

玛丽·马丁(MaryMartin)(1931-1990)是40年代与5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界一颗传奇式的明星,是最有魅力、最具活力和最受人喜爱的表演家。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也是小提琴教师。她孩童时期就接受舞蹈和歌唱训练,她16岁结婚,后业自己创办了一所舞蹈学校。移居好莱坞后,她经常在电影演播室里试唱,并在夜总会和广播电台工作。后派拉蒙公司发现了她签了约演了10部影片,头一个影片是1939年《伟大的维克多·赫伯特》。她参演的电影有《河边的旋律》、《布鲁斯的诞生》、《爱邻居》、《纽约城》、《幸福、好运》、《生活的真相》、《夜与日》以及《通往百老汇的主要街道》(1953)。她在西岸第二次结婚,嫁给了后来成为她的经理人的派拉蒙的董事理查德·哈里代。
  
  1934年她重返舞台,她演的音乐剧《在街上跳舞》未能打入百老汇,但她随后以音乐剧《维纳斯的抚摸》打入百老汇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她主演了音乐剧《古琵琶之歌》、《安妮,拿起你的枪》、《南太平洋》。她赢得了一项托尼奖。50年代余下的时间里,玛丽·马丁出演了几部原创剧,两部受到高度重视的大场面电视节目--一部与艾塞尔·默曼合作(剧中有35首歌),另一部是与诺约尔·考活德合作的《彼得·潘》。1959年11月,马西在纽约的兰特-芳汀剧院演出了一部后来引起轰动的音乐剧,即《音乐之声》,也为马丁又一次赢得了托尼奖,同时她通过"我最喜爱的东西"和"DO-RE-MI"等歌展示朴素的魅力。1965年,她接受劝说,参加了音乐剧《你好,多莉》在全世界的巡回演出,她最后一次出现在百老汇的音乐剧舞台上是1966年,与罗伯特·彼得森一起演出《我愿意!我愿意!》。70年代,她演了较多的原创剧,并因电视影片《瓦伦丁》荣获皮博迪奖。玛丽·马丁最后一次出现在伦敦的舞台上是在1980年的皇家综艺表演中,她演出了欢快的《宝贝》。

年轻时的mary

可爱的mary老奶奶
此文为互联网信息编辑而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4865.html

更多阅读

再读申春玲的故事 申春玲的墓碑照片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知音>杂志刊登后,众多网络社区转载,感动了很多人,今天重读,依然唏嘘,这个弱小的女孩那样地坚毅,让多少七尺男儿都心生敬畏,十六岁的人生虽然短暂,却留给这个世界多少感动,她活的很苦,但心中的信念却一直支持她到逝去的那一刻,无

80后和90后的专属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

如果你是80后或者90后,你一定认识李雷和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是1990~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教材里的两个虚拟主角:LiLei和HanMeimei(2000年的教材改名为HanMei)。有人估计,从1990年至2006年,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中学生,高达上亿人

转载 “郭春海”的故事 郭春海

原文地址:“郭春海”的故事作者:三梅千金最近听说了几个“故事”,把它们写出来,供大家在“笑一笑”的同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人、对事进行思考。①、一个女子,与三名姓高的、姓李的、姓陈的男子发生关系后,生下一小孩。女子父母急忙把算

声明:《慈善家李春平的故事 北京慈善家李春平》为网友却只想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