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性原则,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恰当地把握教育的分寸,既要给予适度的关心、爱抚,又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正当的教育。
凡事都要适度,要注意掌握分寸。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里,6.4%的少年儿童经常挨打,17.5%的少年儿童有时挨打,很少挨打的少年儿童有47.3%,从未挨打的少年儿童仅有28.8%;经常或有时遭到父母训斥和吓唬的孩子有19.8%,经常遭到父母挖苦和嘲笑的孩子也有11.4%。[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带着孩子逛商场时,有的孩子看见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就向父母要,倘使不给,就赖在地上哭。于是父母便“大发慈悲”、“慷慨解囊”。这种做法,无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也好,还是出于对孩子的严格管教也罢,都是不科学的。追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把握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的“度”。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要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爱而有度。真心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性,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孩子也要爱的得法、爱的适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用不尽的满足去代替耐心的说服,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脆弱的性格。有的家长对孩子陪伴、理解、尊重等心理需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导致孩子形成孤独、自卑、报复、嫉妒等不良心理。家长们可以从“孟母断织”、“岳母刺字”这些古代教子佳话中吸取教益,对子女教育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结合。
第二、要宽而有节。“宽”,宽容;“节”,节制、限度。“宽而有节”说的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讲宽容,不要管得过死。因此,家长要有宽容之心,要讲民主,让孩子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宽容,学会与人沟通。但,“宽”不等于放任不管,“民主”也不能一切由孩子说了算。有的家长对子女既不管束,也不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有的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由孩子做主。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寻找“宽”与“严”、“民主”与“集中”的结合点,在理解、尊重、信任孩子,保证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学会倾听父母长辈及他人的教导和意见或建议,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沟通,但决不能放任不管,听其自然。应当把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做到宽而有节、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适度,保证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要管而有限。“管”,管理;“限”,限度。“管而有限”,就是对孩子的管理要讲究限度,既不能管得过多、过严,也不能管得过少,甚至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特别是对于未成年子女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自治能力、自控能力及道德判断能力还不强,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把孩子管得很严,事无巨细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一切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宏伟蓝图”和“程序”进行。有的家长同样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或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事无大小均要求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往往会使孩子或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从而导致不良的教育效果,甚至引发悲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理性的管理应当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被孩子——被管理者接受、认可的“规矩”才有利于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因此,作为家长应当通过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生活制度(规范、规矩),恰当运用说理、疏导、规劝、督促、表扬、惩戒等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力争做到管而有限、爱中有管、管中有爱、扶放得体,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养育了孩子就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
第四、要严而有格。“严”,严格、严厉;“格”,划分成的框子,范围,限度。“严而有格”,就是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实施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因此,严格是以尊重孩子的人格,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为前提的教育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习惯于运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和风细雨的教育,结果越打亲子关系越紧张,亲子间的心理距离越远,教育效果越差。有的家长则信奉“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却不知少年儿童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或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要求;或对孩子的“小毛病”视而不见,不能及时的进行教育,给予纠正,等到“小毛病”变成了坏习惯或酿成大祸,自饮教育失误的“苦酒”,已悔之晚矣。“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原则,宽容对待,严格要求,并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而有格、严爱结合,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棍棒侍候”。
★相关链接
教育的18个分寸
著名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首批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家庭教育应把握18个教育的分寸。
1.爱的分寸。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的“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2.管理的分寸。在管理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又不能放任,任其自流,而应找到给孩子自由的“度”。做到宽严适度,既给自由,又要权威。
3.听话的分寸。在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不听话,胡反胡闹,又不能让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而应找到让孩子听话的“度”;使孩子既听大人话,又有独立见解。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4.民主的分寸。在对孩子的民主问题上,既不能专制,一点民主都不给,又不能搞绝对民主,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而应该找到民主集中的“度”。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5.表扬的分寸。在对孩子表扬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进步,又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去,而应找到表扬的“度”;既鼓励了孩子,又不使其骄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6.批评的分寸。在对孩子的批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又不能揪住不放,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批评,而应找到批评的“度”。既批评了孩子,又不使其情绪低落,破罐破摔。
7.说教的分寸。在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说服教育,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又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找到说的“度”。干净利落,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8.独立的分寸。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既不能不敢放手,总是背着抱着,又不能大撒把,爱怎么着怎么着,而应该找到孩子独立的“度”。先领着走,后看着走,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可以让孩子升帆划船,就是不能让孩子跳海。
9.关心生活的分寸。在关心孩子生活的问题上,既不能不管孩子的生活,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找到关心的“度”。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营养的分寸。在对孩子营养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营养需要,又不能整天都是高营养,让孩子“消化不良”,而应找到营养的“度”,适度营养。
11.劳动的分寸。在培养孩子劳动的问题上,既不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又不能把孩子当劳动力使用,逼着孩子整天干活,而应找到劳动的“度”。适度劳动,主要是为了锻炼。
12.提要求的分寸。在对孩子提要求时,既不能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迁就孩子,而应该找到要求的“度”。使孩子“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13.培养兴趣爱好的分寸。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时,既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逼着孩子整天弹钢琴、练书法,而应该找到培养兴趣的“度”。适度引导,既不早期定向,又不放任自流,而是积极引导,启发培养兴趣爱好。
14.培养耐挫折的分寸。在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上,既不能怕孩子失败,在孩子面前铺上红地毯,让他事事顺利,又不能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状态,而应找到失败的“度”。创造一定的失败机会,使其受到锻炼,提高耐挫折的能力。
15.刻苦的分寸。在督促孩子勤学时,既要让孩子刻苦,又不要逼着孩子苦学(痛苦的苦),而要找到勤学的“度”。把苦学(刻苦的苦)与乐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6.鼓励的分寸。在鼓励孩子时,既不能完全依靠金钱,又不能一点物质鼓励都没有,而要把握好“度”。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以精神鼓励为主。
17.开放的分寸。在开放的问题上,既不能把孩子封闭起来,使他成为“纯而又纯”的人,又不能任其到外边随便接触,随便交往,而应找到开放的“度”。既要开放,又要适当限制与引导,防止不良影响。
18.消费的分寸。在金钱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高消费,又不能让孩子与钱隔绝起来,而应掌握住“度”。适量给点零花钱,教他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1] 资料来源:《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第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