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表现手法艺术方法 简析5、6 ·动静结合法·正侧结合法 古诗文手法

诗文表现手法(艺术方法)简析(5、6)·动静结合法·正侧结合法

5.动静结合法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

(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

(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分析:此诗第一、二句是静态描写:第一句直接说明水面平明的状态;第二句用“明镜”比喻水面的平静;用“照檐楹”写出湖面清晰的倒影来形容水面的明净。这样的描写,表现了雨后荷花池塘的幽静美妙迷人的静态美。

第三、四句是动态描写:先从视觉描写“东风忽起”“垂杨舞”的情景,再从听觉描写水滴荷叶“万点声”的热闹,从而表现出雨后风起时池塘的动态美。

诗作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清静幽雅的春景图。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此诗首句就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乌啼”是动,“月落”是静,“霜满天”是静而又动,动而又静——寒夜霜降,似静而实动,是动而似静。乌啼声之动,月儿在不知不觉中西沉,寒霜稍然而凝,这夜啊,显得那么凄冷沉寂,真令人悲苦顿生……诗的第二、三句是静态描写,是大环境的静——大静,而最后一句对寒山寺中传扬而来的“钟声”的描写,是动态描写——大震荡的描写,这钟声,沉沉地打破了天地间的死寂,而令人不禁为之颤然心悸!这就使得读者如张继斯人,身在其境:落第落魄,愁肠寸断!此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艺术手法,既将落魄者夜泊的特定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借以深化了诗的主题意蕴,成为千古名篇!

6.正侧结合法。

正侧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就是对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侧面描写的目的使对象更加鲜明突出。正侧结合就是在描写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丽,就是使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

正侧结合的作用:

(1)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2)感情抒发更加充分;

(3)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评价术语也可单用于“侧面描写”的作用。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诗文表现手法(艺术方法)简析(5、6)·动静结合法·正侧结合法 古诗文手法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分析: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1)首联与颔联是正面描写。首联正面描写梅花在“众芳摇落”时节“独暄妍”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引人入胜的“风情”;颔联进一步从正面具体描写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和“暗香浮动”的神韵。

(2)颈联与尾联是侧面烘托。颈联从“霜禽”与“粉蝶”受梅花的吸引进一步烘托梅花的美好形象,尾联从诗人抒情的角度,烘托梅花品格:说只有诗人的低吟品赏才可以与梅花的品格相般配,是容不得世俗的“擅板与金樽”(歌舞饮宴)染杂其间的。这样正侧结合的描写,使梅花的美好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地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5041.html

更多阅读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

一.表现手法考什么从近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方式看,感觉各省好象并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进行考查。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大都是考查的“表现手法”,如江苏卷、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有的考查的是“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简析《孔乙己》 孔乙己原文

简析《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主人公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为了

声明:《诗文表现手法艺术方法 简析5、6 ·动静结合法·正侧结合法 古诗文手法》为网友苏景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