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张义敬
文:姚忠先
张义敬,有很多人知道他,他就是《太极拳理传真》的作者。现在还有很多人想了解他的现状,了解他真实的太极修为。因为张义敬老师为人比较低调,除在《太极拳理传真》再版时增加几篇文章外,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宣传和消息,所以首先我可以告诉那些关心他的读者们,张义敬老师还健在,身体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可以。”他老人家今年85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妙语连珠。只是和前几年比起来有些衰老,背有些驼。他老人家自己说:“腿上没了力量,精神在走上坡路,可身体在走下坡路。”可是推起手来,仍是收放自如,变幻莫测。
一语惊人,促使我拜师
我认识张义敬老师是我获得黑龙江省和全国传统武术比赛的奖牌之后。我虽然获奖了,但自己知道身上没有任何超出常人之处,只是由于自己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比一般人在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上有一点点优势,虽有“第一”的奖牌,但代表不了真正拥有了中华武功。古代先贤们记载的神武绝不是欺骗后人的,只是我还没有练对。2004年朋友送给我一本《太极拳理传真》,我如获至宝、天天拜读、天天求松,又通过出版社找到作者张义敬老师的电话,和张老师探讨拳理。可是,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进步,所以决定去找明师求“口授”。
2005年秋,我踏上了南行寻师之路。“取法乎上,得乎中”,第一站是天子脚下、太极拳的始发地——北京,在北京我拜见了很多名家,包括两位太极《内功解秘》的作者,特别是在周世勤老师的收徒仪式上,北京武术各大门派的名家云集,但没有和我结缘的。我很上火,嘴上都起了泡。于是,我一路西行,最后落脚于巴渝之地重庆,拜访张义敬老师,当时他还在重庆大礼堂旁边的人和街89号住。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普通而慈祥的老人,经过交谈后,我便想展示一下我“规范”的太极拳架,结果我一个搂膝拗步还没定式,他老人家便不客气地说:“你练错了,手不是推出去的,是掉下去的,太极拳是上下的力,没有横力。”我惊住了!经过短时间的攀谈,我就认定这才是我的太极拳老师!
八年通信,画龙点睛
“张义敬书写得好,但没有功夫”,“张义敬只会教小提琴”,“张义敬是个拉小提琴的,没有什么功夫”,“他只是和李雅轩通了八年信,没什么功夫”……当我把有些不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评价告诉他时,他笑了,笑得那样的慈祥、灿烂。
他说,其实我跟李老师学拳前已经练了十三年太极拳,我最早的老师是我大哥(张义尚),那时谈不上喜欢,是我大哥让我跟他学,等他上学走了我也就“放假”了(当时张义尚先生在复旦上大学),他寒暑假回来我再跟着练。后来是我的身体不好才真正地主动练拳。我大哥是我的第一任老师,第二任是黄星桥(现在成都,今年97岁,现在还能打羽毛球)。第三个老师是周子能,李(雅轩)老师可以说是我的第四任老师。促使我和李老师学拳的原因我已经在书上说了,当时我看别人发人都很精彩,我却搞不来,便写信跟李老师请教,可信中又说不清楚,所以他让我去成都,我去了,李老师指出我的关键所在。从成都回来四个月,我就能把人发出去了。所以说李老师在我学拳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准确的说法是画龙点睛,但这话又不能我说。每一次写信向他提出问题,他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而且是最彻底的,是最高标准的,再很难找到理由比他的答案更彻底,这就是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如果没有太极拳我就活不了这么久,所以还是要感谢李老师。
对我影响最多的是我大哥,他比我大16岁,很早他便练“金家功夫”,也就是“心意六合拳”的另一支,他可以用“金家功夫”应付任何拳,“金家功夫”也可以把人打起来,他还练过形意拳、八卦掌。抗战期间他就练太极拳了,后来拜李(雅轩)老师为师,那时我就已经认识李老师了。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我大哥一直是住在李老师家里学拳。因为我大哥的文化水平高,所以李老师特别喜欢他。
太极拳是少数人享受的艺术
当我和老师谈到太极拳训练和推广问题时,张老师沉重地说,我在北京出版的新书里谈到,太极拳不是肌肉的运动,是经络系统的运动,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运动,差别就在这个地方。拳谱上讲:“以身行气,以气运身。”就说明它不是肌肉运动,很多人读拳谱的时候没有重视它,或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没有高明的传授,所以是目前太极拳水平不高的原因。太极拳开始要从轻入手,慢慢地丢掉力量进入经络运动,但是初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离开了力量是无法练拳的,多少还是要带着力量练拳。如果说,从高标准要求带着力量练拳是错误的,那就要尽快丢掉力量,谁要是丢掉力量谁就进入了太极拳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当务之急,越是主观主义严重的人他越难丢掉这个力。每个人用力其实很简单,不用力反而不会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我现在回忆自己练拳的过程,其实都是肌肉在运动,先是用手慢慢地影响身体,身体逐渐地灵活、逐渐地减少力量,哪一天练对的我也说不清楚,总而言之用手上的运动来影响身体运动,慢慢转变成身体躯干的运动,最后反过来用身体影响手上的运动。所以做事一般都是相反的,开始是反的,后来正确了,用身体运动带动手上的运动,手上是被动的,或者说被动多,主动少。所以李(雅轩)老师强调在练拳时要先多站一会儿,站上几分钟,等手指上有了发胀发麻的感觉才开始练拳,在练拳时不要丢掉这种感觉,李老师这一点要求是正确的,但一般人可能没这个耐心,也就是说你自己不去主动地进入这种状态,而是让它自然进入这种状态是很难的,也就是自己不主动地追求,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进入状态。所以李老师说百分之九十九都弄错了,这是个主要原因,归根到底太极拳用力的方法和任何运动都不同。可是一般都是将其它的运动方法带进太极拳里的,所以太极拳都练错了。
张老师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拳,思想认识决定拳的程度。练太极拳要讲道理,不讲道理是练不好的,所以要求文化水平要高一些,心胸要开阔,太极拳是智者的运动,是一种高级享受,但这种高级享受不是能够普及的,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到,还是那句话“代不数人”。
张老师还说:太极拳最大的乐趣就在推手上,打出别人是一种快乐,自己被打也是一种享受,因为被太极拳的劲打出去是很舒服的。太极推手是为了练化劲,不是用来比赛的,我们现在都不能像古人一样用功,太极拳练到会的时候,也就是对太极拳有了真正的认识都是到了中年,也就过了好胜的年龄,自然也就不会争斗。所以参加比赛的都是些年轻人,这些人又没把太极拳弄明白,只能变成用拙力的蛮斗,那就违背了太极拳的真正含意,也就使太极拳走向了歧途。太极拳是道法,道家崇尚的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以闲为自在,以寿补蹉跎
“以闲为自在,以寿补蹉跎”,唐人刘禹锡的这句诗被张义敬老师自己用毛笔字写完贴在了墙上,这也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张老师告诉我他是从六十岁开始练书法的,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中间没练的日子算起来不超过十天。他说:“我练书法就像练太极拳一样,都不是想要当什么书法家和武术家,只是一种爱好,把它们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真实生活中的张老师就是这样,我师兄张宏在昆明市工作。他一个人在重庆生活几十年,素以写字读书为乐,他说看一篇好文章比吃一顿红焖肉还香。他几十年一个人享受着这种孤寂和自在,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也不是谁都能够享受的,这“自在”只有把名利看似薄云的人,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愉悦,无法和别人分享。
老师和我说,曾在他的《太极拳理传真》出版后,重庆日报的一个记者要采访他,要把他捧成武术家,他说他不是武术家,他拒绝了。还有一次广西省《金色童年》的一个编辑,通过张老师成都的一位师兄弟写了封信要采访他,他回绝了,理由是怕编辑的话太多使太极拳变味。
张老师在“文革”前就从西南人民艺术剧院辞职自己教琴,靠自己教琴和教太极拳来维持生活,清贫简单,但是他说做人要有底线。他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一个石家庄练吴式拳的人只跟我学了一天拳,然后对我说:‘我可以再给你五千块钱,但你必须承认我是你的徒弟,再把你的徒弟的联系方式都给我。’我没要他的钱,我虽然很穷,但我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他又没有和我学好杨式太极拳,我干嘛要承认他是我的徒弟。”
我做张老师弟子整整五年了,五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每年我只能和老师见上两面,多数都是通电话向老师请教“太极老论”的含义与体会,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这个笨学生讲解道理。每次见面看完我练的拳后,都要为我想一些适合我更正错误的方法,再讲一些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比拟性道理,用他的话说就是改造思想,为的是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
五年来,我和老师的谈话也不算少,在他的言语中表现的是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幽默睿智、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并且处处能体现他那低调处下的优秀品格。今年我去重庆学拳,见到老师写的“以闲为自在,以寿补蹉跎”,我认为很有意境就向老师讨要。第二天老师就给了我,我问落款中的“忠先补壁”的“补壁”怎么解释?他说就是只配糊墙。
我要讲张老师的话太多太多,但我永远无法完全描述老师那深邃的思想和高深的拳艺,只能祝福他健康长寿,“自在”长久,让更多的人来感受他的思想、继承他的拳艺。
《精武》2011年01期
真传一张纸
张义敬
在学习太极拳的人中。青年、中年渐渐多起来了。其中单纯为强身而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是仰慕太极拳有极为高深的技击内容,想攀登这一高峰,看看它的究竟,想有朝一日成为当今的“杨无敌”。在所有学太极拳的人中,这仅仅占很少数,但继承、发展太极拳的希望,却只有他们。
要想学到太极拳技击方面的内容,除了强调要有真传,要拜明师学到高质量的拳架之外,还得在理论上不断深入研究。这就要认真对待拳谱。
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学太极拳时,总希望找到太极拳拳谱,我也不例外,好像以为有了拳谱,就是“真传一张纸”,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学好太极拳了。
记得当年自己得到拳谱的时候,真以为其中的道理,都能懂得了。因为有文化,会识字,哪有不懂的道理?谁知学了十多年拳之后,如梦方醒。才知道拳谱上写的,是有功夫的人对功夫的记录。没有功夫的人,即使天天读拳谱,也依然拳是拳,谱是谱,并不相等,也未必相通。即使文化程度很高,末得明师真传,或者实践功夫不够;是学不懂拳谱的。
有了拳谱,容易使你犯自以为是的错误,助长你的主观主义。不如多亲近良师益友,教诲切磋,更为有益。
如此说来,拳谱岂非多余?不,我是说初学拳的人,不可能理解拳谱,“入门引路须口授”,还是找老师具体指教,对症下药,才是上策。
前人写拳谱,难免有用词含混之处,如果只从字面上去解释,是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的。例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两句,各家的解释,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原因就在于拳谱末对偏沉和双重这两个名词作注解。对随字的含义,也有人说是好,有人说是病,究竟听哪一家的解释呢?此外,对“刚柔相济”的理解偏差,也导致了不松不柔的病疾。文化浅深有异,人的智慧不齐,本不能强求一致,但关键在于拳谱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练拳的指南针。一句的误解,甚至一字的错解,就会误入歧途。例如:很多人就因为误解了弸劲的弸字,以“顶”为“弸”,用力去架住、抗住对方,就会贻误终身,成就不大。
古人写拳谱,本是对功夫的正确记录,并不是给后人写的语文教材,无奈后人懂语文的多,懂功夫的少,既末得到功夫上的真传正授,就难免不主观主义地对拳谱乱解释一通。这大约就是现在的太极拳成了干门万户的原因。
其实,拳中的道理并不神秘。在拳谱上,本来也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只因我们功夫不到,才如雾里看花,总隔一层。我一再强调,太极拳不是常识,更忌拙力(硬力);而是要丢掉常识和后天的拙力,才能去学到的智慧。可一般人总是用常识的眼光去看它,先就自己带了有色眼镜,哪里还能见到太极拳的真容,不愿去深究“舍己从人”的真义,以主观代替客观,以力量代替智慧。看到你一脑袋的主观,一身的力气,太极拳早就隐藏到更为虚无缥缈的地方去了。性格上如此粗糙,又怎么可能去寻得细致的太极拳的踪迹?
谁是拳谱最有权威的解释者呢?这正是我们要找明师的理由。
本书收录了张义尚先生丹道方面的著作,包括养生蠡测篇、气功保健的研究和实践、气功溯源集、仙道漫谈、心气秘旨诀中诀、养生极则、顶批《金丹真传》等部分。本书为张义尚先生亲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孚琛研究员整理。
张义尚,1910年生于四川忠县,193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2000年12月5日逝世,享年91岁。生前为忠县政协委员,县中医院中医师。张尚义多才多艺,于丹道、武功、中医、佛密四门绝学皆有过人之处。主要著作有《丹道薪传》、《武功薪传》、《中医薪传》和《禅密薪传》。
序 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先生来电话,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拟出版其先师张义尚遗著,可否请我写篇序,我高兴地同意了。
义尚是我的大哥,生于1910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长我16岁。他从小缺奶,到了七八岁时,得了五心烧(肺结核),医师对祖父说:“您的孙子,要长大了才能算数呢!”这话却被他自己听见了。“才几岁,难道就要死了?”当时,还没有有效的西药,在我们乡下,连西医也还没有。当他的私塾老师知道这事之后,就给他灌输了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以振作其精神;再告诉他,身体不好,通过坚持锻炼,就能够转弱为强的道理。从此,他开始习武,先是爬竹竿、举石锁,继之习外家拳,再继习金家功夫,进入复旦大学后,就学杨式太极拳,一直坚持到晚年。
在我的印象中,大哥总是胖瘦适中、精力充沛、脸色红润、行步如飞的,凡与他同行,我总得加大脚步,才不落后。在读大学时,他跟银道源先生学过道家的内功,还跟王元吉先生学过“地理”,跟黄炳南先生学过易筋经……
1947年,大哥在成都参加过高考,录取之后,就在南打金街挂牌行医。当时,他也正寄居在锦江边上李雅轩老师家学太极拳。同时他在报上登广告数月,寻访道家明人,找到了周明阳(一三)老师。到1948年下半年,将周一三老师迎到重庆北温泉,借居邓少琴先生寓所,准备做一些周老师的南宗功夫,终因时局动荡而未果。
1948年秋,学校放寒假,大哥叫我去过年,初次见到了周一三老师。周老师瘦高,90多岁了,精神健旺,手上的静脉血管突出很高,好像要脱离手背而独立。他清早要做一次拍打功夫,拍得很响,我住他楼下,都能听见。有一次在江(嘉陵江)边玩耍,他竟然从江水中拉出一条斤多重的鱼来。当时我年轻,认为他就是神仙。他有时一睡就两三天,不吃饭,我们不放心,上楼去看他,他却说:“不要打扰”。他还告诉我,在清朝,他当过四川盐运使,从四川运食盐到拉萨,他去过两次,言下颇为自豪。他死在重庆中兴路他的学生周戈安家里,时间大约是1951年,享年百岁左右。大哥跟他学了道家南宗的人元丹法,后来写成《东方绝学》。初稿我见过,既惊异于前人之想得出,也慨叹于大法之难于行,然而在学术上的价值,自当永存。
大哥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读了两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了,复旦迁到重庆北碚,他是在北碚毕业的。毕业之后,在邓华民的蜀华实业公司当过会计主任,大约有四五年之久。此后大哥就终身以医为业。
大哥每学一门技艺,都留有著作。我曾问他:“你的著作为什么不联系出版呢?”他说:“我写书是为了做学问,提高自己,也不愿别人把我的书稿改得面目全非。”他的书多是蝇头小楷、线装成册,与古籍出版社的线装书一样精美,见者无不赞叹。除了著作之外,他还抄录、整理了大量佛道方面的资料,估计近两百本。可惜大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被烧,空余浩叹而已。四川的夏天相当热,他不睡午觉,午饭之后,拿一把大蒲扇,挥扇退热片刻,就又开始工作了。
大哥十多岁时跟周之德老师学了几年金家功夫,到上海进入复旦之后,就改学太极拳了。但对于周老师,大哥依然极为关注,曾从上海寄三百银元给他,使他重振家业。在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时代,大家都穷,但每逢年节与生日,大哥总要给李雅轩老师寄钱、寄粮票,从不间断。
从上述两件事看来,与今日之学生相比,能如此尊师者,恐怕已为数不多了。
在我十多岁时,大哥教过我古文和金家功夫。在他的引导下,我终于爱上了太极拳。大哥是我的第一位太极拳老师,后来的几位老师,也是由于他的引荐。
这一生中,与大哥通信不断,在思想、学识诸多方面,受益良多。古人说长兄代父,义尚于我,足以当之。大哥于2000年年底辞世,享年91岁。
谨就我所知的一些情况,略述于此,谨代序言,或为读其书而想知其人者所乐闻吧!
张义敬
2010年4月
本书收录了张义尚先生武术方面的著作,包括金家功夫述略、武术杂谈、武术阐微、太极漫谈、真传易筋经、气功七论、峨眉宗气功摘录、心气秘旨修习口诀等部分。本书为张义尚先生亲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孚琛研究员整理。
回忆练拳六十年(代序)
张义尚
中国武术包括拳术、气功和各种器械。拳术是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就用以御侮自卫的斗争技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深知体弱力薄,难以征服自然,赤手空拳,难以战胜强敌,因而逐渐积累了锻炼体力和利用器械的经验,这就是武术的起源。
中国拳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源远流长,门派复杂,功深莫测,各有千秋,在历史上名扬四海,功绩卓著。今日来谈拳术,从御侮方面讲已经过时,但从健身方面讲仍不无价值。这里将我练拳六十年的经历和感受作一概略记述,敬请有关行家批评指教。
我幼年时体弱多病,受业师启发,向往拳术和气功,当时苦于无处问津,深感遗憾。十四岁那年,我进入县立高小读书,访知本县南岸王场(现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拳师王鲁璠,并拜其为师,开始练拳。师擅长字门拳,主张练拳多不如专,贵在精炼实用,在教授套路方面,只是一个正桩十六手;在教授裁手(亦称散手)方面,也只有五六个动作。我练了半年,兼习少林深呼吸法,竟使我那病弱的身体强健了起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开始练拳后,我接触了一些人,看到会拳术的人总比不会拳术的人强,与人较量起来总是占上风。我悟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就决心对它作一些探讨。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我终于弄清楚了一般人所以敌不过会拳术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力气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受指挥,所以动作迟钝,当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制人、如何防护了。学有心得,使我对技击产生了兴趣,勤奋练了两年字门拳后,我不仅身体强壮了,技击本领也有了很大进步。原来班上我战胜不了的同学,可以一一制服了,即使受到三五个人围攻,我也可以从容应付了。
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我的一点功夫在强手面前不堪一击,对力大汉子粗的人也难操胜算。因而我亟欲继续提高拳术。十八岁那年,我有幸认识了梁平县的周之德先生,我真诚拜师,当即被列入门墙。周老师是内家拳法形意支派的金家功夫第五代正宗传人,我虚心受教,潜心钻研了七载,费了不少精力和金钱,终于把功夫学到了手。
我对金家功夫的总结是五个特点、两个秘密和两个缺点。五个特点是:第一,进攻如走路,自身随随便便,不摆任何架式,对方一点也看不出形迹;第二,打人不现形,对方尽管挨了打,甚至被击倒,但却不知道是怎样被打的;第三,逢人须夺位,以攻为守,守即是攻,不像其他拳种,把攻守分成两截;第四,拳出不空回,出手过后,如未能达到目的,不是收回再打出去,而是立即因势变换攻击手法,不给对方以喘息反扑的机会;第五,拳法变换无穷,不拘什么动作,都可以随对方的情势而不断变化,一直到对方彻底溃败为止。两个秘密是:第一,练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疲劲、抖松劲、急劲、灵急劲到快利粘连随合劲,一气贯串,自然而然,练出真功。对于外家拳法利用外物,如插沙、举重、打桩板、掼沙袋等,则认为是吃人饭做牛活路,它虽然可以增长蛮力,但却把本身的灵活力练僵死了,于身体的健康与技击的巧妙都是南辕北辙、有损无益的,因而不采用那种使蛮力的练法;第二,教气功只有一开一合两个动作,但内中包罗万象,所有金家功夫的各种奥妙都含摄在内,隐而不发。但这个功夫也有两个缺点:第一,不容易学习,难得真实受用,动作虽然简单,做得是否正确,外形上难以判断,任你怎样聪明,如不虚心接受名师真传,只能是有外无内,没有真功;第二是这个功夫技击性太强,真正练到了家,出手就会伤人,导致不良后果,历代传授,慎之又慎,故功夫难以广泛流传。
我在初中阶段,就开始看太极拳谱,当时我对那读起来还感到高深的论述却很感兴趣。初中毕业后,我到上海去读复旦大学预科(即高中部),恰好学校请了杨澄甫先生的嫡系传人吴云倬先生做太极拳教练,我当即参加了学习。由于我已有了一点儿内家功夫的基础,学习起来接受得快,领会得深。练了半年,脚下很明显的有了根劲,每盘架子后,身体非常舒适自在,精神特别清爽愉快,有即将乘风飞去、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一时期,我的拳技进展很快,功夫一天比一天不同。一年过后,老师就要我做助教辅导别人练拳。那时,我与人推手,已可以轻巧地把人平空抛出了。
不幸抗日战争爆发,我与吴老师分手后就音讯隔绝了。我除了自己重点地钻研太极拳,对形意、八卦也作了一些研究。此外,又学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这就把劲路弄乱了,自己明知不对,但总找不出科学的道理。直到1942年,从李雅轩老师学习,费了一年左右的探索,才又走上了正路。
现在,人们都知道太极拳是很好的养生健体运动,但相信太极拳有技击作用而且是高级技击的人是不多的。根据我现在的体会,太极拳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它和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军事科学、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息息相关的。绝大多数拳种,用于与人搏斗时,都难免有盲目侥幸的地方。然而以太极拳与人较量时,人则是清醒的,能知己知彼,根据客观情势的变化采用合理的战术,沉着地利用对手的缺点和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在最恰当的时机制伏对手,没有丝毫盲目的动作,并且出手或轻或重,一任自己权衡,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太极拳技击的妙谛。这种技击本领是凭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松净、轻灵、缓慢、不断”等特殊练法,长时间磨砺出来的。太极拳讲“极柔软,然后极坚硬”,练时缓慢,而用时反而神速。它尊重客观法则,否定主观唯心,有深奥的哲理依据。但它和人们的普通常识——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不同,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太极拳、练好太极拳的人世不多见。
假如有人问我,太极拳与金家功夫比较,哪一个最好?我说,从养生角度上看,各有千秋;从技击角度看,太极拳比金家功夫更细微高妙一些。但要练到有一定水平,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不可讳言,太极拳也比金家功夫更难。
今天,武术在技击作用方面的价值已大大缩小,所以从技击作用着眼去练高明的内家武术如金家功夫和太极拳的人,可说是绝无仅有了。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如棋艺、书法、球赛等一样,你如倾心地去研习它,欣赏它,其中自有特殊的乐趣,使你得到人生稀有的享受。这也就是我已届八十岁高龄,还坚持不懈地练习和钻研拳术,并不断总结经验的原因。
我练拳六十年,只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1938年回到忠县时,在当时的县国术馆表演过太极拳、剑和枪的技术,那是忠县武术界第一次见到太极拳的真面目。当时有不少人求教,但我没有大批教人。新中国成立后,我也只是偶然当众表演过拳术,仍未大批教人。但现在忠县内家拳的学人,大都或多或少和我有一些瓜葛。
前 言
二十多年前,丹道的修持还鲜为人知,内丹学也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然而近些年,内丹学已传遍欧美各国,在国际会议上不难遇到西方教学和科研机构治内丹学的学者。在中国,丹道的修持一直代有传人,内丹学自古至今也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然而,近世真正将丹道公诸于世并推向学术殿堂的却是陈樱宁先生,他在学术史上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我花费30年光阴调研丹道和禅密修持法诀,著成《丹道法诀十二讲》,目的也是要把丹道从江湖术士手中解救出来,推向学术研究的殿堂,并进一步破解人体修炼之秘,使之为人类造福。我的学术研究实际上继承了陈樱宁的事业,因为我和他的目标是一致的。至于某些江湖人士打着陈樱宁的旗号将他苦心开端的学术事业重新拉回江湖以谋取私利,应看作是一种悖离陈氏遗愿的逆流。内丹学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丹道修持要普及于社会,这个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目前海内外对丹道修持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自然需要一些专讲修炼功夫的法本指导实修。拙著《丹道法诀十二讲》共分两部分,其一是正文,其二是附录。正文讲丹道三家四派丹法的特点、丹道学理、修持规律及根本法诀;附录则记载了三家四派丹法各自的修持程序、丹家师徒秘传的修持法诀和对丹家推重的珍本作了导读,显然附录部分是内丹爱好者实修所必需的。此外,尚有拙著《仙道入门》一书,将道教的各类健身方术及丹道的源流、各门派的历史、功法特点、基础理论阐述详明,和《丹道法诀十二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内丹学这门学科。《丹道法诀十二讲》有两种版本,其一是80万字的三卷本,定价 630元;其二是 120万字的八卷礼品珍藏本,定价6300元。我为了完成丹道和佛教禅密法诀的调研,曾跋涉江湖、遍迹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耗资 13万元,历时30年,才写出此《丹道法诀十二讲》,书由发行商承包。定价自然高了一些,广大普通读者无此财力购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根据读者要求,鉴于礼品珍藏本的附录中有千金难求的丹家秘本,不便泄露,遂将三卷本的下册抽出部分内容定名为《丹道实修真传——三家四派丹法解读》,独立成书,连同先师张义尚所著《丹道薪传》、《禅密薪传》、《中医薪传》一并公开发行,读者由此可进入实修之门。
丹道之实修,读者往往受江湖丹师之诱惑,以为只要得到几句秘诀便可成功,这是很错误的。江湖丹师往往拿陈樱宁“重诀不重文”的话为自己辩解,殊不知陈樱宁一生恰恰以“文”擅胜场,故陈毓照先生称他为丹道界的“大文豪”。内丹学要“理、事、法”兼顾,事为修持,法即丹诀,理为学理,理即文也,居内丹学之首。因之丹道之实修,首先要明白学理,不明学理的江湖丹师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学道先学文,修道先修心。《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丹道之修持,入手临炉之前,首先要发菩提心。丹师传法授徒,不发菩提心,但务方术,修法无益。是以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清代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著有《劝发菩提心文》,应该熟读,认真忏悔自幼所犯种种罪业,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修才无魔障。另有密宗迦当派恰卡瓦格西传的法本《修心七要注释》,要按其次第一节一节实修起来,方可进入丹道实修之门。王重阳祖师云“随缘消旧业,无复造新殃”,为实修者必知。吾有四则心法,曰诚信、宽容、放开、感恩;依此心法把心立即放下,彻底放开,等同虚空,则可发出离心,则可发大慈心,则可发大悲心,则可发菩提心,完成丹道修心之程序。
丹道之门派,分为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三家,其中又分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四派。清净丹法修养自身阴阳,虚无丹法炼养虚空阴阳,龙虎丹法和彼家丹法属于同类阴阳功夫,都要用鼎器的。吾在书中,把三家四派丹法的实修程序,逐一交代清楚,又特别撰有《女子丹法传真》一文,以利女修。如果读者真要立大誓愿,实修丹道,必证天仙,则《丹道法诀十二讲》为必读书,此书乃吾30年参访精思而成,应当反复阅读,置于床头,细细揣摩。欲以自身阴阳清净丹法入手者,除熟知吾所撰《自身阴阳清净丹法程序》外,尚需认真阅读《丹道法诀十二讲》之“开悟禅定第九讲”,参以本书所点评导读之各家珍本并先师张义尚的《丹道薪传》和《禅密薪传》。吾之所传,是从入手筑基起就要直奔“无食、无息、无念、无身”的“四无”境界,以见光证空,直入玄关。其火候以“跟着感觉走,步步奔虚无”为口诀,虚无就是空明,即见光证空也。全真道祖师所云“如今说破我家风,太阳落入月明中”,乃丹道修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实际景象。我身之气,色白,其象为月;神则色红,其象为日,丹家神气合一,即现此景象,《玉皇心印经》称之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心经》为奔向虚无的进军号,《心印经》为凝炼精、气、神的领军旗,必反复默诵熟烂于胸。一旦本净妙心的灵明性体赤裸裸、光灼灼地呈现,无修、无整、吾散乱、无名相,多劫业障立即消尽,此便是佛,此便是仙矣。同类阴阳之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因丹家戒律森严,不便直叙其程序,但采用古丹家之著述,并以按语的形式点破。《添油接命金丹大道》所述龙虎丹法已十分详尽,《丹道法诀十二讲》之礼品珍藏本还会再稍作透漏。彼家丹法已收入《金火丹诀》之诗词,此《金火丹诀》亦适于龙虎丹法,礼品珍藏本中更补充进其他珍本。王沐老师以前著文认为南宗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一系,为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只不过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而已。我也在自己的著述中未假深究附合此论,误导了内丹学界二十年。王沐特别肯定白玉蟾为清净派,这是被白玉蟾的文章望文生义地误判了。其实南宗先命后性不假,但其命功多为龙虎丹法。白玉蟾不仅行龙虎丹法,还行彼家丹法,看其与女性交往的诗词可知,因为诗词是最容易暴露真性情的。其实明清之丹师包括民国时期陈樱宁等,都公认南宗为同类阴阳丹法。王沐老师的误判是很明显的,我们只要看南宗祖师历来主张秘传,把丹诀搞得玄妙莫测,岂会全用清修之理呢!至于虚无丹法我已撰出“虚空阴阳之虚无丹法程序”,但必需指出,此程序是见到玄关一窍以后的事,是以无神做主的修持功夫。如果不以先天一炁为药物,以玄关一窍为鼎炉,以元神妙用为火候,望文生义地师心自用进行修持,易出偏差,这是需要特别提醒的。虚无丹法的爱好者要反复阅读《丹道法诀十二讲》的正文和按语,参考张义尚老师的《丹道薪传》,下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才能摸到门径。
吾所谓“无食、无息、无念、无身”的“四无”境界入手法门,无食应习辟谷功;无息应习胎息功;无念可参习贡嘎法师的《椎击三要诀直讲》和《恒河大手印直讲》,不需修气脉、明点等四瑜伽方便加行,无修无整直入如来本觉智境,任运安住于灵明性体之妙明净位。无身则是忘身忘形,将身体融入虚无之境以见光证空。其中尤以胎息一着,为实修者一大难关,许多人没有真实达到胎息,境界不真,自欺欺人的虚晃过去,最终不见真实效验,须在自己的身体上体验得真实,否则丹道必无成功。陈樱宁仿照《史记·留侯世家》叙述了一个奇遇胎息异人的故事,相约黄山下相见,故专题研究陈樱宁的博士论文将其称为“黄山道”。孰不知张良是韩国人,不可能到陈樱宁家乡安徽(楚地)的黄山去见黄石公。历史上的黄石公和黄山,《留侯世家》本云是山东济州的谷城山,世传黄石公活动在曲阳境内。曲阳为战国方仙道干吉等人活动的重镇,今河北曲阳流传有黄石公的大量传说,曲阳故称石雕之乡,因之不可能是陈樱宁家乡安徽的黄山。不仅陈樱宁能否达到胎息很可疑,就连内丹学家清代高道刘一明疑未完成胎息功夫,因为《栖云笔记》记载刘一明得诀后在修持中曾患风湿病,治疗两年方愈,此未达胎息通骨脉故也。余访道期间所见丹师,皆教人静坐通任督,走中脉,气血偏在上半身运转,晚年腿脚多不灵便。吾之所以学以站桩通气脉,以闭息求胎息,就是为了纠正此种弊端。张三丰祖师所传法诀,运气必达足底涌泉穴,水火既济,内外交接,通于四肢。胎息成后,骨脉贯通,脚底如哪吒踏上风火轮,才能炼化色身,以成命宝。人之闭息,一般可达30秒,积以时日,3分钟可以达到,如闯过5分大关,至少要习练一年,而后速度加快,达半个小时,两个小时,四个小时,则胎息成矣。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其从祖葛玄可在水中闭息一昼夜,此即所谓“水仙”。入手闭息初见成效启动胎息之后,首见的景象是“内解”、“外解”,这是人体的自发排异过程,多数人是通过腹泄把自己体内积蓄的毒素排出体外。胎息成功,则有通骨脉之景,此时真气通入骨髓,如电钻一般打通各关节,剧痛难忍,此七返九还重造色身之证验也。随之进入丹道程序,驱虎就龙,捉坎填离,必能成功。张三丰《玄机直讲·返还证验说》云:“工夫既得,时候自至,七窍光明,三阳开泰,神剑成形,趁水、顺风、发火,雷轰电闪,方夺外天机。下手擒拿,采吾身外真铅,以龙嫁虎,驱虎就龙。若会攒簇,不失时节,湛然摄起海底之金,即开夹脊,上泥丸,落入晶宫之内,与水汞配合,不过片刻,攒簇已定,真火冲入四肢,浑身骨肉火烧刀割相似,最难禁受,就是十分好汉,到此无一分主张。防危虑险,沐浴身心,水火既济,顷刻间,浑身如炒豆子一般相似,一齐爆开,浑身气血都会成形说话,就在身上闹作一堆。”不仅同类阴阳丹法有如此激烈的景象,各派丹法一旦进入实修皆是一步一景,读者须留意焉。
佛由人成,仙由人修。仙佛之道,皆缘一心。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人能顿除妄念,永绝人我,毕竟空寂,即与佛等。是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但读《华严经》,有无量数的佛世界,无量数佛皆如地藏王菩萨发下度世大愿,地球上70亿人口岂不个个成佛耶?其实佛教只是开启此度人法门,丹道更是一种简明、具体、精妙的实修程序。欲成佛修仙,不能坐等仙佛来度,必须自度,发大愿力自修自证,必能进入仙佛之门。方今末法时代,法弱而魔强,这些年我接到自称得道成仙成佛的江湖人士来函发难及网上发帖骚扰不断,吾之所以甘受困惑和磨难发行此书者,只是以同体大悲心愿将灾难自己承受,将功德回向诸道友,使千万丹道爱好者早登仙佛之舟也矣!
胡孚琛
识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11月15日
成仙之路-般若太极拳法18
(2009-04-24 17:25:19)
二九阳真经-李氏太极精论
郑曼青跟澄甫师只推过两次手,两次推手后的结果都一样,郑曼青受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脑子里想的只有八个字,杨家无敌,名副其实。李雅轩是澄甫师的主要相手之一,陪老师推手是经常之事,虽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上去怎么也能坚持半个多小时,可见李雅轩耐力极好。
蜀中闭塞,李雅轩在四川做太极皇帝,李派传人的后辈称李雅轩的相貌比主席还庄严。据说不管天有多冷,只要李雅轩往弟子们身后一站,李的弟子就身不由己的冒汗。
抗战时期,郑曼青曾对李雅轩的弟子张义尚说,“你的老师在我们师兄弟中功夫很不错,我是打他不过的,但我不佩服,因同杨师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郑曼青不佩服李雅轩的真正原因是,他认为李雅轩的拳架有问题,有碍发展。如果说澄甫师的太极拳架是立体太极的话,李雅轩的太极拳架可谓是太空太极,太空太极,此拳只应天上有,人间打得好的,唯李雅轩一人而已。澄甫师也曾认为李雅轩的拳架打飞了,但澄甫师未究其因。
另李雅轩的功夫在其师兄弟中确实是好的,张义尚云:师身体魁梧,气魄雄伟,练拳架式,特别开展大方,另具一种飘逸之姿态。生平较技,不计其数,从未败北。
立体太极打得好的,只有澄甫师和李雅轩。澄甫师天生细住,行拳走架最初学的是平面太极,功夫出来以后,楷书变行书,走成立体大架。李雅轩学的就是立体大架,功夫出来以后,行书变草书,走成太空太极。
平面太极是体,立体太极是用。学拳一定要从平面太极学起,太极拳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尾闾中正,二是虚实分清,这两点只有从平面太极中找。等到进入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再走立体太极不迟。君不见,吴鉴泉,田绍先一生打的都是平面太极。功夫未到家,走立体拳架,是为事倍功半。
李雅轩天分第一,勤奋第一,但李师直至六十年代才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为拳架所累,如从头到尾李雅轩一直走平面大架,以李师之天分,在三四十年代就应鹤立鸡群,无敌于天下。
李师弟子中,栗子宜最有天分,在网上可看到其清楚的拳架,栗子宜的拳架子,极其秀美,可惜为立体太极,子宜先生若能稍微调整两脚落步时间,化立体为平面,即可事半功倍,化神奇为神明,象其师一样,以武入道。
林教头的架子最接近平面太极,林教头的功夫,多来自苦练站桩。
何其松的功夫源于其常走矮人步。
陈掌门的架子,是不见松软只见大。陈掌门钟爱抖大枪。
以上是余个人所见,学者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得太极真意者,代不数人,在这其中,唯李雅轩境界最高,李师的另一拳架特色,是直脊竖背,此点亦不同杨师的身体前倾,李师晚年,由松得定,推手散手,以定击人,是内家拳最高的境界。何其松徒孙讲李师打栽锤时,不能弯腰是因为内力不足,其实不是这样,得定之人,不喜低头弯腰,李师晚年反对含胸,原因亦在于此。
李雅轩的大松大软,深入人心。李师所写文章,不可不读,李师的太极理论,要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在陈龙骧,李敏弟所编书中,《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最好,张义敬的《太极拳理传真》对初学者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再看瞿世镜的文章:(摘自网上)
李椿年(1894─1976),河北交河县人,14岁拜陈殿福为师学少林,又拜傅昆庭为师学绵掌,20岁时与傅海田先生切磋技艺,一搭手即立足不稳,无计可施,连连跌倒,方知太极沾粘劲厉害。经傅先生介绍,李椿年在北京皇家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投入杨公澄甫门墙,除了在公园学拳架之外,又到杨家武馆研习,被健侯师祖赏识,于1914年嘱其向澄甫公叩头拜师,赐名“雅轩”,亲自代子传艺,除拳剑刀枪之外,师祖授以弹弓绝技。一弹飞出可将数十米外之铁皮大门打烂;以湿土泥丸打墙上的蚊虫,从墙上取下泥丸,蚊虫即粘于泥丸之中。向空中发一弹丸;随即发放第二丸,可将第一丸击得粉碎;雅轩师伯身手灵快,推手善用松沉冷脆之短劲,粘枪功力深厚。1928年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与少林六合门张某比枪,用进步扔枪法将其摔出寻丈之外。十余位门人持竹剑围攻雅轩师伯,他借助身法步法之变化,化中带击,一一点中对方手腕。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雅轩师伯前往襄助。馆中少林拳师周声洪,手掌能开砖碎石,素有铁臂膊之称,与雅轩师伯闭门切磋,师伯右手虚扬,周某举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师伯立即乘势翻掌向其肋部发放寸劲,周某双臂抱胸蹲伏于地,不能出声;师伯搀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养伤。事后周某赞曰:“杨门太极散手,神出鬼没。”澄甫公前往沪、粤授拳,雅轩师伯在杭州襄助牛春明大师伯,仍任浙江国术馆太极拳主任教员。1934年,李师伯任南京太极拳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师伯离南京避难,经徐州、郑州、汉口、沙市、宜昌到重庆、成都,定居四川。国民党骑兵师长徐俊,膂力过人,拜过不少外家拳名师,上门找李师伯比试,以猛虎下山之势猛扑,师伯顺势退步采例,徐俊连摔几个筋斗,翌日即叩头拜师。28集团军融司令郭勋祺亦拜雅轩师伯为师。郭将军在解放战争中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雅轩师伯于解放后亦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体委教练,在四川省广授门徒,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推手、散手技艺,其传人有周子能、栗子宜、林墨根、张义敬及女儿李敏弟、女婿陈龙骧等。张义敬编著《太极拳理传真》,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陈龙骧、李敏弟编写《杨氏太极拳械汇宗》,包括拳法精解、剑法精解及刀枪精解各一册,90年代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再重版添印,备受海内外拳友赞赏。牛镜轩、田绍轩、李雅轩均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三轩”为杨式太极拳南传之开路先锋,数十年来唱中华武林各门派武师比试,从未失手,真乃杨门第四代传人中之翘楚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选自安般太极拳法http://blog.sina.com.cn/liberdate)
(一)
我曾做過作一首糖诗:太极不可学永年,永年没有太极拳。名师操练太极舞,只差功夫不差钱。我这诗不是讲的永年县,而是指的以永年命名的各地的太极协会.但没想到永年县也这么差.我曾见过全国各地的永年的名师在示范视频.那群名师中除了广西的高老庞外,大多一点功夫都没有.泰国的永年是赵幼斌教的,马来西亚的永年协会的老大是杨氏第五代掌门人付声远,这两个组织都是只教健身太极的.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的陳先生有一次在永年,和一群永年的名師攀談,陳先生說,他希望能請一位師傅去馬來西亞,但要試一下推手,至少要能贏過他,陳先生人高馬大,令人生畏。永年係的名師們不敢上前。到是一位练赵堡架的师傅推赢了老陈,老陈也不食言,请了那位师傅去了马来西亚.
我在博文《太極拳架的輪回》中,曾指出,现在练杨氏太极拳的人最多,但很多人因练不出功夫,后来改练陈氏拳.其实这种选择是方向错误,因为以陈氏拳的拳架特点,陈氏拳是很难出高功夫的,当然如果你是啃下功夫的天才,你练什么拳都可能练出来.练杨氏拳的人是不懂什么叫尾闾中正,练陈氏拳的人是根本放弃尾闾中正.
放弃尾闾中正的拳就不是太极拳,不懂尾闾中正的拳很难练出太极功夫.郝月如对尾闾中正的定义也不全对,而从张义敬在他的书中对尾闾中正的描述可以看出,张义敬的尾闾也是不正.李雅轩和武汇川是澄师的两大骑士.这两人都是内功敏感者,内功转出内劲,他们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这两人的尾闾是极正的.武汇川讲屁股要用力向前收,收到不能再收了才叫尾闾中正.这两人在功夫上身之后,都喜欢把拳架改来改去,因此都被澄师骂过.这二人是极尊师的,他们跟澄师的关系也极好.
在拳架的选择一文中,有讲练架子的顺序,四类架即野狐大仙架还是不练的好,即使你已经练到了水上行走的境界,还是练平面太极好.野狐大仙架,留给野狐或大仙.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拳架,我一定推荐郝少如架,武氏太极拳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武禹襄发明的.在此之前,人们把这种拳术叫十三式.
练杨氏拳练不出功夫的,不妨改练武氏拳,练陈氏拳的即便练出一些功夫的,也应学一下武氏拳,如果没练过的想练,更应该先练武氏拳.因为练武氏拳高架,最容易找到尾闾中正.我是练了七个月的杨氏拳后,又来学武氏太极,武氏太极我下的功夫不多,尽管如此,对正身,正尾闾都有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在打杨氏太极拳时也能表现出来.后来去中国看到一些人打武氏拳,都不是郝架,百度博有位博友留下的评论文字如下:
郝少如的另一个主要传人刘积顺在温州有很多弟子,有些练到了很高的水平。郝少如在硅谷也有一些传人。刘师讲郝少如的弟子还在教拳的,大概就只有他和李伟明了。现在中国流行的武式拳,大都不是郝少如传承。
刘积顺在中国有知名度,李伟明在泰国已经有十五六年了,我看的李伟明和郝少如夫妇的照片,上面写着和义父义母留影.不过李师讲,郝少如还有一义子,我有一次在太极网上看到郝吟如的拳架视频,有郝少如的味道.李师为人直率,他说,乔老爷和文瀚师打的根本不是武氏拳.
国家比赛套路的武氏太极是不能学的,它们把武氏拳改成了杨氏拳.这些人真无聊,毁完了杨氏拳,又来毁武氏拳.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武氏拳的梦话,那文字有点刻薄,我本想删掉,但有人说写的好,我就把他留在那里了.
武氏拳动作简单,好学,特点分明,你学了武氏拳,就明白了什么是太极拳,武禹襄创这套拳时,考虑了拳架的实用性.我练拳是以杨氏拳为主,但第一次有八面支撑,丹田饱满的感觉,是练武氏拳.
武氏拳架高,运动量小.我有时打杨氏拳打不动了,就打一遍武氏拳.武氏拳要想练出高功夫来也不容易,非每天打拳十遍以上不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练出高功夫,但我估计可能没有人坚持打拳(武氏)十遍以上.
陈氏太极拳是古代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是经典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专业太极拳,没有专业精神,没有专业素质,没有专业老师,没有专业的学生,杨氏太极拳是学不会的.杨氏太极拳只有打到中层以上的程度才会知道他的好处,太极有手不用手,是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比如发劲,发劲有三种,手臂发劲,以手臂之力,推向对方,身体发劲,靠中心前移,带点整劲的发劲,杨氏太极拳是要练出松沉之劲,头向上顶,腰朝胯上落,膝微屈,脚向下一颤,劲就发出去了.这种东西,没点智慧,是搞不出来的.
李雅轩说,发劲第一是放松,第二是放松,第三还是放松,松那里呢,松腰,腰要怎么松呢?打拳时先正尾闾,然后松胯关节,整个胯还要向下搬正,当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之后,两肩松起来就不会很难,当两肩两胯都松了,腰也就块松了,腰松了以后才知道怎样松腰,松腰以后会发现,这回尾闾是真的正了.
(二)
般若心经与太极拳
我是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练气功的,体会颇深。中国有句古语: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些人是为了健康练气功,有些人是为了求道练气功。南怀瑾说:练气功的成功率是千分之一,人们不能成功的原因是缺少耐心。我的感觉是,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在练功后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练和不练都差不多。有百分之二的人在练气功后发生了质变。而这百分之二的质变又是非常不同的,百分之一的人成功的达到功法的要求,脱胎换骨成了半仙。这是好的百分之一;另百分之一的人走向反面,练功出偏,成了半人加半鬼。这是坏的百分之一。不幸的是,我是在这坏的百分之一中,练功出偏。
一九八八年,辗转找到武术家万籁声先生,万籁声先生帮我调了一下,并且开了一幅中药方给我。然后问我有没有读过神话小说西游记,我说读过。万先生说你再回去读一下西游记第十九回。我回家后马上找来一部西游记,翻倒第十九回,看到如下文字。
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什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看了上面一段文字,我若有所思。想了一下,我再去问万先生:我是否需要持诵心经?万先生说:正是此意。于是我开始背诵心经,刚开始时并没什么感觉。但大概是因我与佛法有缘,在其后的日子里,每天都或多或少的背诵心经几遍。
我练功出偏的症状之一是肚子里结了一个大气揣子,以肚脐为中心半径有十几公分长,为了搞掉这东西,我练了一系列的热门气功。直到90年我离开北京。
跟气功有关的东东,我最早练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几年后曾练过陈氏太极拳。因肚子里怀得这个怪胎。所以练什么也练不好,后又专练气功,先是练鹤翔桩,时间较短;后是练形神桩,时间较长。中间也去学过大雁功,八七年底练了两个月的无极拳,八九年后练的是大自然中心功。因为学的功法式子比较多,所以有了记忆功架式子的能力,学什么功法架子一看就会。只是练来练去我肚子里的气揣子怎么也练不下去,也是因为这气揣子,我练什么拳,练什么功也练不出来。但又不能不练,一天不练就会头昏脑涨,头重脚轻。而且气揣子会越来越大。在所有功法中,能坚持下来的只有二十八式的达摩易筋经。这易筋经主要是抻筋拔骨,虽气感较弱,但练后头脑会清醒。我一九八七年学的这套功法,每天最少练一遍,练了二十一年,一直到二零零八年改练太极拳才停也!
一九九八年,我开始做探险导游,这工作的好处是可以周游世界,探险导游根据客人的要求去不同的地方,又刺激也危险。为了使身心能承受这其中的压力,我开始加大持诵心经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几十遍,或者上百遍,半年后我突然发现我肚子里的气揣子已经不翼而飞。
(三)
杨门十大弟子
瞿世镜先生的文章写得精彩,但却有失实之处,后来我又在网上读到郑曼青写的关于其老师杨澄甫,闭门苦练之事是在杨健侯在世之时,时间也不过是4年之长,而且在1917年到1923年之间,杨澄甫收了多名入室弟子。
杨澄甫于1936年逝世,之后的杨氏太极拳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他的众多弟子,也是根据瞿世镜先生写的杨门弟子素描,例出杨澄甫的十大弟子:
一.陈微明,通达第一。先拜孙禄堂为师学形意拳,八卦掌。再跟随杨澄甫练太极拳。陈翰林人脉极好,且根缘皆厚,能文能武,能打能写,晚年吃斋念佛,由武入道。
二.李雅轩,智慧第一。大松大软,寸草不沾,真太极也,人称四川太极拳王,李雅轩继承杨澄甫师的精神,由松得定,境界第一。一生研究,晚年颇有著述。澄浦师主要三相手之一。
三.郑曼青,多才第一。精诗书画医拳,人称五绝老人,可谓千古奇才,编创郑子简易太极拳,英文有著述,且占英文太极书籍市场的一半以上。能打能推,门徒甚广,有黄性贤太极博士,天下闻名。
四.田兆麟,神勇第一。得杨家两代三人真传,网络世界言论自由,有讲杨澄甫师功夫不好者,但无人讲田兆麟功夫不好者。来者不拒,出手见红,能以一当十,杨门亨哈二将之一。
五.牛春明,通灵第一。太极神功,神乎其神,得他心通,手掌托雀,雀不能飞。
得杨健侯真传。
六.崔毅士,松沉第一。先学武式,后入杨门,澄甫师早期弟子,曾单独替师传艺于南方数地,推手善发松沉劲。
七.董英杰,推手第一。善柔挫之力,功高胆大,擂台赛上,指远打近,以推手斗散手,连胜十场。听劲极佳,懂劲最好,为澄浦师主要相手。
八.褚桂亭,散手第一。自幼习武,精形意拳,并八卦掌,入杨门之前即已是散打高手。
九.武汇川,刚猛第一。自称扬氏首徒,为杨门亨哈二将之一,杨澄甫对练相手。有弟子张玉,德才兼备。
十.张钦霖,内力第一。师承两代,技艺最精,门人中胡耀贞最为有名。
我学练太极拳之后不久,便认为这世间最好的东西,第二是太极拳,第一好是佛法,佛法的传播,是靠佛陀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能做佛陀的声闻弟子,需要无上的福报。佛陀亦有佛陀的十大弟子。
一.舍利弗--智慧第一。
二.目健连--神通第一。
三.富楼那--说法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
五.迦旃延--论议第一。
六.大迦叶--头陀第一。
七.阿那律--天眼第一。
八.优波离--持戒第一。
九.阿难陀--多闻第一。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
佛陀的十大弟子各个有第一,我最热爱的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但大众可能更崇拜的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下面的文章摘自星云大师著的十大弟子传。(略)
(四)
邓眼看佛头面顶礼
一观点佛兵土匪民兵正规军
关于佛法,已经写过两篇博文,般若太极16和般若太极19,抒发了我对佛法的深厚感情,对佛法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觉得佛的伟大。佛是我伟大的导师,佛是我伟大的领袖,佛是我伟大的舵手,佛是我伟大的统帅。
我爱佛,也特别爱佛的两个大弟子,舍利佛和目健连尊者。我是这两大尊者的铁杆粉丝。
爱佛的人很多,佛兵佛将有千军万马,把这千军万马一分类,各归各位,主要有三类,这三类就是土匪类,民兵类和正规军类。
正规军就是南传佛教,他们秉持的教规,所学的经论,都是我佛的金口所言。所谓正法犹存东南亚。
民兵就是中国的大乘佛教,坚持假大空论,把正信的科学的佛法,变成神话加哲学,充斥着迷信的色彩。大乘首先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浑圆教,又掺上儒教思想,道家哲学。就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山寨佛教。
土匪就是自称金刚乘的西藏密宗,但他认我的老大佛陀为老大,所以要称他们为收编土匪,藏密自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不是山寨佛教却是山地佛教。
我们来谈山地佛教,藏密。藏密的传承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我认为应属于道教范围,只是打着佛的幌子。喇嘛们服气修定,修炼神通。有成绩者,历代不缺。但他们的教义教规与原始佛法相去甚远。赵朴初同志曾言,活佛或活佛转世的说法都不符合佛教教规,但为了民族团结和其他原因,赵朴初同志也不敢多话。
按原始佛教教义,藏密的一举一动都是犯戒,大喇嘛生活腐化,坐拥大量金钱财富,政教合一,诵持神咒,(佛陀是不允许诵咒的)。等等等等,数不胜数。但闻名天下的,还是密宗的男女双运合修,藏密的房中术。
我朋友尹达非曾在青海某藏民居住地住过一阵,他对此事的印象极深。他说藏女非常愿意成为喇嘛修炼的工具,藏女信佛,喜欢做功德,另外藏女很少有性冷淡者。
因为提到房中术或男女双运共修,人们就会想到藏密,想到藏密,就会想到佛法,有些人以为这是特殊的佛法,其实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正法是绝对禁止修房中术的。原始佛教对此事看得很重,佛陀认为淫欲是破坏定力的罪魁祸首,首先要戒。出家人一定要戒掉淫欲。
密宗的修持要进行灌顶,这就要找到一位能灌顶的上师,之后,为了能够灌顶,修炼者要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上师,一切当中包括修炼者的妻子和女儿,在藏密修炼双运之时,是可以不考虑伦常的。
藏密有成就的祖师夏哇褛巴,有两个妹妹,这两个妹妹也是他的妻子兼瑜伽双运伴侣,其中一个妹妹,喜欢食他身上的虱子。此时他不是他的哥哥,而是他的上师。
谈到藏密,就要谈到瑜伽师莲花生。莲花生受藏王邀请,于公元746年入藏。莲花生有大神通力,他的第一位瑜伽母的父皇为了她被莲花生带走而用大火焚烧莲花生,莲花生拥抱着他的佛母,突然洪水降下,扑灭了大火。
第二位佛母是在藏王之处所得。传说藏王招来所有美女,在莲师前围绕起舞,请莲师挑选最心爱的一位。莲师说他都喜欢,但真正有缘者自会来献身。说时,美女移喜磋嘉趋前顶礼成了上师的第二位瑜伽母。
藏人视莲花生为神明,但并非所有的上师都修双运,比如宗喀巴达师。在西藏的喇嘛当中,有很多上师对原始佛法了如指掌并以此为基础修行。
(五)
气沉丹田与安般守意
早年练气功出过偏,出得还挺重,精遗,气结,神散,整个是乱了套了.我是坚持练习二十八式达摩易筋经二十年以之抗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丹田这两个字就害怕.还好,跟董老师学拳的时候,董师一般讲沉到脚底.这我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但有一次董师也讲到气沉丹田,我立即条件反射式的大声纠正,不对,是沉到脚底.我是不敢意守丹田的,但我练太极拳一年后,确实有丹田饱满的感觉.我已经不怕气沉丹田之说了.
讲到内功,是一定要讲气沉丹田的.曼师晚年,打拳较少,但功夫不退反进,曼师说,是因为他几十年都能做到心与意相守于丹田.丹田的位置,一般是指脐下气海穴内,很多人练气功,就把意守在那里,这种方法适合一部分人,有些人意守丹田会遗精,据说,有些女人会血漏.尽管如此,如果你练内功或内家拳的话,气沉丹田应该是一个躲不过去的主题.
雅轩师也不只一次谈到这个问题,雅轩师讲: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雅轩师在谈守窍之说时又讲:
在练功未出势之前,在做预备工作时,就要做静心的功夫.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思想,把它收拢来,使其集中在印堂间安定下来,俟其集中安定之后,又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至鼻端,,到达准头间,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下到心间,它在心部要多收一段时间,等到杂念摒除了,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也没有了,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统收回来了,身心也舒适了.在这个时候,口中定有田液生出,身心感觉非常的畅快.有了以上这种情形之后,再将思想意识徐徐地将它放下去,到达丹田.从此就以丹田为家,思想意识在丹田里主导一切,------
從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对于丹田,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开始练拳时,只求心静体松,练体固精,练精化气.待丹田饱满不再空瘪时,功夫有些基础时,方可意守丹田.
田兆麟说:初练太极时,亦觉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发气,能养气,实为人身气之总机关.,若气足,则丹田充满,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与普通人呼吸绝不相同.
我覺的我摘得这三段文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两位前辈高人的的话语中看出,太极拳的内涵都包括了什么.太极拳是武术,也是一门包括调控身,息,心等的综合学问.中国政府国家体委搞的一系列太极野狐套路,对弘扬和普及太极拳,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起了良好的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但是在普及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极具实用价值的技击拳术.
安般太极拳法是以科学安般守意为内功心法,解决了习练太极拳需要极长久的时间才能有内功上身的难题.需要说明的是安般念是一种历史悠久,且为多种宗教共同重视的修道方法,佛教中,安般念和不净观被称为最重要的甘露二门.安般念不是佛教所独有,也不是佛佗发明的,但因为它是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所以有些人称之为佛家功法.
修安般念,达到高层次时是可以证四禅八定,获大神通.这也是印度修行者的修行目的之一,中国没有修习禅定的传统,一般到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都不多.科学安般念主要讲的也是到达禅定以前的基础部分.有位博友看了我的文章后,表示要认真修行,并说,好歹要搞个初禅的层次.希望这位博友早日证到初禅.有些博友问,安般念和练气功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气功呢?气功是修习禅定中最初阶段的一些感觉或觉受,有人拿这些觉受作为目的来修炼,就成了气功.
修安般念最初会有呼吸放缓的状况,当呼吸慢到每分钟六到七次的时候,就变成腹式呼吸的状态.再慢一点就是科学安般守意讲的定义每分钟五次的粗住腹式呼吸.这种东西在安般念里是没有记述的,修安般念到了一分钟一息还是看不到禅那的影子.
但腹式呼吸在练太极拳中却是好东西,這是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的东西.安般太极拳法认为,练太极拳的人,如果呼吸没有改变,不能算高手.从博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经出现了腹式呼吸,有些人已经到了随息的层次.
但在练太极拳时,不要考虑呼吸.让修安般念练出的东西和太极拳的功夫自然结合.
安般太极拳法认为修炼太极拳就要按照郝为真的三层意思,一层一层的向上修去.太极拳的身,息,心三关,科学安般念可以解决息与心的高层次问题.但身体的筋骨变化却只有通过大量的盘架和基本功练习来解决.
我在最初的练习期间每天都要走拳六次以上,每次时间三十五分钟。这使得我肌肉的酸痛在头半年一直随身而伴.半年之后,我找到了水中走路的感觉.我跟我太太讲,如果再让我这样苦一回,我老人家肯定受不了了.之后是松沉之痛.练习拳架的次数一定要减量.当进入如在水中游的阶段,且松沉之痛过了之后,会发现,推手时,如果不用力,还是很难发出去人.我再看在此层次的一些人的发劲,也都很勉强,不很正确,突然明白,到此层次时,一定要有再从零开始的心态,还要兢兢业业,日进纸功,才能再上一层楼.
(杨式太极115式,栗子宜先生演练)
(杨式太极拳林墨根)
太極拳經譜~陳鑫
太極拳經譜清同光時期陳鑫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
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
神龍變化,儲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邿o慌。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繞急相將。
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迎,不涉於虛。
至者動,擒縱由餘,天機活潑,浩氣流行。
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
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
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迴圈,上下相隨,不可空談。
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
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
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反,月滿則虧。
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 界限,勢難轉回。
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
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據形勝,
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
呶姨撿`,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
虛辉p誘,只爲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
宜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
不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沾,
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
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
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
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
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
爲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踰定,無定有定,
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
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
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爲拳經。用力日久,豁然
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迹,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陳 鑫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哽都∧w之上,平時邉雍阌么藙牛逝c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檔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滜r哉!
太極拳總論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
太極拳推原解陳 鑫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言氣而理在其中),醞釀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氣在其中)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極是體,陰陽是體中之氣,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來曰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樞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爲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爲活,不可妄動。其爲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進爲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哂迷谛模耸钦嬖E。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鬥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太 極 拳 拳譜陳 鑫
中氣(即太和之元氣,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貫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養氣),
臨陣交戰,切忌先進;如不得已,渿L帶引,靜以待動,堅我壁壘。堂堂之陣,整整之旗,有備無患,讓彼偷營;一引一進,奇正相生,佯輸詐敗,反敗爲攻。一引即進,轉(轉者,從引而忽轉之。)進如風,進至七分,疾速停頓。兵行詭計,嚴防後侵(前後皆是敵人),前後左右,俱要留心。進步莫遲,不直不遂,足隨手撸瑘A轉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順(用順纏法,其勁順。)或逆(用倒轉法,其勁逆),日光普照,不落邊際(以上是敵侵我)。大將臨敵,無處不慎,任他圍繞,一齊並進;斬將搴旗,霸王之真。太極至理,一言難盡,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僞(學思並用,須下實在功夫),妙理難尋。(拳法有經有權,生機無窮,變化由我,不待思索。)
用武要言陳 鑫
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遊,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爲准,以不見形爲妙。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袊缟埢罨⒅疇睿険魡螖常跃夼谥轟之勢。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雲: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要訣雲: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爲先。戰鬥篇雲: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爲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要訣雲: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爲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爲閃,何爲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爲打,何爲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古人雲: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爲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戰鬥篇雲: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占巧地,是爲戰鬥要訣。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要訣雲: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戰鬥篇雲: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爲遠,近打只在一寸間。要訣雲: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咂穑皂斨磷悖粴庀嘭灐戰鬥篇雲: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先動爲師,後動爲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哂弥睿婧跻恍亩选一而吆醵猓泻跞潱F乎四梢,統乎五行。時時操演,朝朝呋级銖姡枚匀弧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作者: 台灣精武體育會)
张义敬先生
(2013-05-12 13:12:20)
张义敬先生是太极拳一代名家李雅轩的得意弟子,著有《太极拳理传真》一书。该书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好评,已经多次再版。张义敬先生多年来深居简出,与外界交往很少,在网上更是很难看到老先生的身影。老先生每天写写字,练练功,独享悠闲清静的生活。下面是几张老先生的生活照。
恩师与我合影
张义敬老师生活照1
张义敬老师生活照2(杨氏太极拳115式王明柱http://blog.sina.com.cn/taijiwangmingzhu)(王培昌先生弟子张长江、于海亮演练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套路)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bf40d0100dvve.html)
太极拳论
无极气功与内功的练法。
练法有很多而道理只有一个,掌握了正确的练法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了太极道理而不知道练法就像我们看到了高楼而没有楼梯还是上不去的。练法是太极的阶梯,我们知道了太极道理,又掌握了正确的练法,再加上有恒心天天练习,就能到达太极拳艺术的奥堂。
二,太极内功的五宇诀:静、轻、慢、匀、恒 我们在练习无极气功和太极内功时首先要配合太极五字决,练气功与练内功不配合五字诀是很难练成的,因为练太极内功这五字诀是关键。所以练太极内功之前先讲太极五字诀:即静、轻、慢、匀、恒。这五个字的含意与练法;第一个字“静”,静字诀是很重要的。练内功的人多知道要静,只是很难静下来,其原因是人的思想总是在想其他,所以静不下来。要想人的思想静下来,必须找到思想的出路让它不乱想这是关键,思想有了出路它才能静下来。所以我们在练静字决的时候,要配合“轻、慢、匀”这三个字来一起练,让人的思想出路集中在轻、慢、匀上,思想有了轻、慢、匀的出路才能练好静字诀。轻、慢、匀在练功时首先要把思想集中在轻字诀上;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要轻轻的用思想把每一个部位都要松开;第二步要把思想集中在“慢”字诀上,要用意念(思想)来指挥慢慢的运动;第三步要把思想集中在“匀”字诀上,在练功运动的过程中不能有轻有重、有快有慢,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头到脚都要分布的很均匀,人的感觉很舒服没有一个地方僵硬;“恒”是天天练、要坚持、有恒心。在练功时除了五字诀,再加上三调会更有效(调身、调息、谓心)站着练功时首先要会调身,调整好身体,两脚同肩一样宽,不能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轻轻地站稳。调息,人的呼吸耍轻、要慢、要细长、要很均匀,呼吸时设有什么感觉顺着自然。调心,就是心要静,人如果做到了以上五字诀和调身与调息就能达到心静,能达到放松与心静.就能达到练功的目的。 以下的练功方法里都要加卜五字诀,与三调配合一起练。
三、太极拳的气功四句诀与练功方法 一、观内其心。心无其心。二、观外其形,形无其形。三、观远其物,物无其物。四、物我合一,无我无物。以上这四句诀中头三句是静养练习无极气功,后面一句是练习太极内功与发劲。这四句话的练习方法,我们用一句话作一段,分四段来练习,一段一个层次,总共分四个层次。为什么要用四句话来练无极气功与内功?一是让练习者好记,二是让练习者知道自己已经练到第几层。 第一句观内其心,心无其心。第一句是无极气功的第一层。我们在练习第一层的时候,坐着、站着、躺着都可以练习。 首先要丝毫不能用力(注意一定要配合好五字诀和三调),从脚趾开始到脚跟一节一节轻轻地往上松,松一节空一节,一直松空到头顶百会穴,轻轻地闭着眼,其次目光内视从百会穴头顶皮层里面开始一层一层慢慢地水平往下看,往下看一层上面感觉是空空的,继续一层一层看下去一层一层空下去一直看到脚趾,空到脚趾,好像瓶子里的水漏掉一样慢慢的漏空,但是人体的外形感觉只是放大有一个空壳,好像一个气球,而里面感觉是全身透空。 第二句 观外其形,形无其形。 第二句是无极气功的第二层。 第二层的练习方法,坐着、站着、躺着都可以练习。首先也要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配合好五字诀和三调,从脚趾开始到脚跟一节一节往上松,松一节空一节,一直松空到头顶百会穴,全身内部放空,用意念把目光从百会穴开始慢慢地从头皮到身体外形一层一层水平往下看,看到的一层用思想感觉把它松开一直到松空为止,就用这方法从百会穴开始慢慢地往下松空到手趾与脚趾,身体的整个感觉是无形无象。以上的练习方法是先观内几次,然后观外几次(一般的为7次),这样的反复练习每天练半小时左右,大约3至6个月就能见效。 第三句观远其物,物无其物。 第三句的练习方法,首先丝毫不能用力,调整好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很舒服,再把身体内部全部放空感觉只有身体外形。这种感觉只有练好前面两段才有,有了这种身体外形感觉,再把这种身体外形感觉放大好像一个空心的气球接触你身体周围的所有物体,再把身体内部全部放空,目光内视,慢慢的把内部空间放大,一边放大一边用意念把身体的外形感觉推着周边所有的物体向周边推,內部空间越放越大这周边所有的物体随你越来越远,一直推到看不到,好像整个空间没有一点杂物,达到泉清河静的感觉。如果你练出有这一种感觉那你就有了内气,这种内气就叫做无极气功。 第四句物我合一,无我无物。 第四句是练习太极内功与发劲(练太极内家拳的人都想自己练出内功,用内功很轻巧的把彼人发出去,这是每一个练内家拳的追求)。太极内功与发劲,要分两部分来练,第一部分:(太极内功)物我合一,什么是(太极内功)物我合一?物我合一是一种感觉,也就是说练好了第三阶段有了内气,人体的外形感觉有一个空的气球,用意念(大脑的指挥系统)能把自己的球体感觉轻轻的与周边物体接触在一起。放大、缩小,这就是(太极内功)物我合一。我们练好了物我合一就会产生太极内功。第二部分:(发劲)无我无物,什么是(发劲)无我无物?我们与人打手,本身就有彼有我,无我无物是突然间能空掉自己让对方没有着落,朝着对方闪箭般的把内劲发出。这就叫做(发劲)无我无物。
1、静态练习。第四层第一部分(内功)物我合一。预备动作:两脚站子与肩一样宽,膝盖徽曲,两手轻轻的放在丹田(小腹),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做好涵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沉肘、气沉丹田等要领后,再从丹田开始用意念把丹田之气松开与命门对接(气沉丹田、注入腰间、空胸空腹)。用意念把丹田之气丝毫不能用力慢慢的放大,放到人体外形再把人体外形继续放大,外形的感觉像一个气球,里面空空的,而里面每一块骨头接缝里都产生了有一种很微妙的内劲感觉,有了这一种微妙的内劲感觉,从丹田开始用意念把虚的内劲很均匀的延长向四周撑开撑到球体内侧,不能把球体撑破(球体的外围是气里边是意,意代表骨头,气代表肉,意只能在自己的气圈里边运动不能越过气圈,以意带气意长气要大),继续用意念把球体放大接触周边所有的物体,你的球体放大、周边的物体跟着你大,你的球体缩小,带着周边很远的物体一起跟你缩小。每天按这种方法反复练习,练出带着周边物体放大缩小的感觉,有了感觉就有了静态内功物我合一。这种放大缩小是用意不用力叫做太极深呼吸,是一种微妙的内功放大缩小,丹田吸气带着内劲与周边物体一起缩小。这是一种蓄劲能把彼人的劲力吸空,丹田呼气是把内劲放大是发劲能发得出彼人。太极深呼吸,即是“蓄发、开合、收放”,不是人的肺呼吸。放大是丹田呼气,缩小是丹田吸气。吸气有吞天之势,呼气如大海波涛。这两句话纯粹是用意念,在练吸气时感觉把整个天都吞进自己的丹田,练呼气时把丹田之气从腰间向两边顺这带脉向前包抄形成一个圆圈,同时不断的往下沉放大。天上吸、地下放,也叫做吞天之势、接地之力。
2、动态练习。(太极内功)物我合一、动态练习首先要有静态(太极内功)物我合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是一种无极内功,没有阴阳(太极)之分的,动态必需分清阴阳之气(太极阴阳之气),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静态要有物我合一,有预动之感而未动,动态就要分清阴阳,阴阳这么去分这是很重要的。人一动就有前、后、左、右、上、下、阴阳之分,“进、退、顾、盼、定”是五行。电就是说,动态练习必须分清阴、阳,有前先有后、有后先有前,有左先有右、有右先有左、有上先有下、有下先有上。 阴阳、五行的练法是:进前时要把前面的阳气变阴往后面放大向前包抄形成一个气圈包住彼人、空掉自己、感觉自己全身的骨关节缝隙里多伸出一根虚线、带着后面的一大片物体(好像一个降落伞)一起往前,思维意念往前放远(有前先有后、进之则愈远)。 后退时先把前面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前面的一大片物体一起往后,思维意念放到自己的跟前(有后先有前、退之则愈促)。 往左时先把右边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右边的一大片物体一起往左(有左先有右)。 往右时先把左边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左边的一大片物体一起往右(有右先有左)。 往下踩先把上面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上面的一大片空气往下带,而下面的感觉很深(有下先有上、俯之则弥深)。 往上提要轻轻的把全身松开,用皮肤的感觉带着周围的空气往下沉,上面放空、手关节带着虚线往上提,在提的过程中有下垂之意与地下连接(有上先有下、仰之则弥高)。 我们练好了内功、阴阳、五行,后用阴阳、五行与有力的人推手,那就很轻巧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再练习第四句的第二部分(太极发劲)无我无物。(太极发劲)无我无物是一种很高境界的爆炸劲(震荡劲)。没有很高的太极内功(内劲)基础是很难练出爆炸劲。所以练爆炸劲、必须具备很高的太极内功,有了高级太极内功才能练出爆炸劲。练爆炸劲要用四个字弹、抖、蹦、爆。爆炸劲的练法,首先要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空开自己每一块骨头,意守丹田,虚的内劲布满全身,把身体放大,用气把内劲包住,用感觉贴住周边所有的物体与自己放大,断然间空掉自己让彼劲落空(无我无物);身、眼、手、步、精、气、神、闪电般的从丹田朝一个目标爆炸出来。这种爆炸出来的感觉,在爆炸前放大时感觉全身有弹性,空掉时一抖,全身腾空就蹦爆出来,弹抖蹦爆要一气呵成(切记:练爆炸劲,必须意守丹田,否则会伤到自己。
武式郝派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郝月如写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脚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用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这段话的关键内容是要我们明白太极哲理,行功走架时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身体有如悬空,善于用意,巧于用气,不能用力。
根据老师教我的练功方法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及本人的研究与练功的体会,我把它总结出用四句话来盖括。 一、主宰练功是道理; 二、对待有数是目标; 三、推手接点是用意; 四、行功走架是用气。 这四句话的含意:每句话里都有一个关键字,即四个字“理、数、意、气”。
第一句主宰练功是道理。这一句话的关键字是“理”,我们练太极拳是用太极哲理来指挥运动。这一句话的含意:主宰是指挥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练太极拳的每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用太极的阴阳五行之道理来指挥练拳,练太极拳如果不用太极道理来指挥练拳,就是练拳操,那就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艺术,所以练太极拳必须要用太极之“理”。
第二句对待有数是目标。这一句话的关键字是“数”,数是练太极拳追求的目标,因为太极拳是一门武术,它除了强身健体以外还有与人推手(搏斗),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去练习。这一句话的含意:是两个人推手心中要有数。“对”是指自己,“待”是接待彼人。如果两人推手能做到有“数”;达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能权彼的来劲之大小、分厘不错,听彼速度之快慢、毫厘无差,所以与人打手心里一定要有数,有数了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这个“数”字是无止境的,要朝着这个目标去练习。
第三句推手接点是用意。这句话的关键字是“意”,我们与人推手总有一处或者多处与人接触,这接触点就叫做推手接点。这接点一定要用意与人接触而不能用力。推手时彼挨我的皮毛,我用意接入彼的骨里、控制彼的整个运动而我的内在实处始终不能让彼人碰到。彼人碰不到我的力点而碰到的只是我的虚面(阳面),这样我就不被人制,也叫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里用的就是推手接点是用“意”。
第四句行功走架是用气。这句话的关键字是“气”,我们在练推手的过程中感觉全身好似气球,身体有如悬空、身体在走架时好像行云流水,用气包住对方,接点用意听看对方来劲的大小、方向、距离、速度、始终粘住对方不丢不顶、做到粘连沾随.第三句推手接点是用意和第四句行功走架是用气,这两句话的含意是推手的练法和用法。用这句话的内容去练习是为了达到“数”的目标。为了达到“数”的目标,我们在练推手的过程中除了练动作技术以外,意、气、还要分清,意气分清了还要做到分合有度,才能实现真正有数.返回顶端
分享自王小伦博客 《太极拳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eb7730100iih7.html
最经典的练拳体悟
都赢
练拳1
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
学拳性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
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练拳2
练拳套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
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益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拳以打空为能,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最简单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练习整劲和周身协调的方法,亦是最实用的御敌之法。通背摇根尽量把速度放慢,大约一个星期后人就可以觉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蛮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潜意识而爆发的,但后天可以温养使之壮大。
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枪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练拳3
气息经锻练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形意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
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如鎗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性,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精神之处甚多。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猛鹫。不过祗注全于其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练拳4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练拳5
初学拳时,往往会遇到三个关卡。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是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
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等就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练拳6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
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
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
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
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崩拳还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个形意拳。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练到指尖,手指一弯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练拳7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练拳8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心意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臀,本就蹲不低。
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
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
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
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练至劲充足又厚实。
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内家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
练拳9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凡是打完拳气喘吁吁的,或是练完后筋疲力尽的都不对。正确的感觉,应当是一想练拳,就兴奋;练完后,精神振奋。有时能够感觉,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涨了一大块。所谓日日新。打拳练功,关键在于中道,要适可而止,保持兴趣,怡养精神,此为大要。练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时不免粗俗,气反沉不下。练拳练到一定时候,就想练了,不练身上起急。练着练着,很舒服地痛了,说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后得病一场,身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过来,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环往复,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
常练拳为防止脑血管出问题,最好能坚持经常倒走。拳练好了,应该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共八个方向,一般人只练了一个方向,无论你怎幺转圈,你也只练了前边。因此,你的前边就灵敏点,其它的地方不行。关键是督脉不行;意到气到,往前使劲,真东西全跑前边去了。凡是练拳的,大多督脉在后脖子玉枕处都不行,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此处有时因汗而多受风袭,脑袋供应的气血就不通顺。特别是练拳比较专业的人,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试几天,看是不是气往背上贴。这个动作非常简单。
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松开一样,请重复做以下动作:把五指叉开成掌,再迅速握紧成拳,如此连续几次,叉开要带劲,握拳要攥得劳,起落束展不过是用身体来做以上动作。
形意宜从松练和站桩入门,掌握对拳架的要领,到了一定程度再刚练,开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顺,走到位,等熟练了然后开始发力,就是所谓的刚练。其实这时候的发力和刚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发力,为的就是由极紧求松,极刚求柔,这时练出的才是真刚真柔。
练拳10
只要你把头顶脚踩,含胸拔背,膝盖顶拔,胯腰坐提,沉肩坠肘,这些要领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过紧勿过懈,前后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时时注意别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脑留意上述要领,则你从神情到全身的细微动作,都给旁观的人以谨慎,认真的感觉。关键的问题是别撅屁股,屁股一撅,身体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从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体,从而使上下肢劲力串联起来的拳意丧失殆尽。不撅屁股,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时还说不上有什么拳意,要做出拳意应该在不撅屁股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臀部肌肉就会收缩,使髋关节立旋,撬动大腿骨对膝关节产生一个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动背肌下拉。这时,身体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脚踩头顶”形成了对拉的张力,使身体从头到脚变成上下互相牵引的弹性整体,如果你撅屁股,上下的张力顿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记是微翻。每做一个式子,能够在意识的关注下,使处于运动中的
“头脚肩胯腰肘膝手”,同时合乎拳学要领。这个过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两年,视个人的天资和用功而定。通过意识调控达标,还只算入门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觉的自动化上深化。就是说拳式一出,不用脑子想,身体头脚肘胯全部到位。达到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
两个肾脏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翘屁股,大家以命门为中心,横向以一个手掌那么大画一个圆,再前后画一个圆,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圆,上达颤中,下达会阴,前到肚脐,后至命门,我们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会相当的轻灵,如果在你发力的时候你把这个立体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的力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想向前进步就用意念让这个立体大球往前移动,你看看你的前进速度有什么变化。
行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家象水,要练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水的运动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
随着练功的深入,会发现腿的修练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确实有东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脚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后,反而又有一般东西往上走,此时气清神爽。想要桩劲,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觉到下盘,这就要下气,其实就是逐步的放松。这还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还是上盘主动的过程,还不是最高。这只是中间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盘,感觉到下盘沉实,有分量了。那么,立刻转入下盘自主,自己出力,转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说气“沉到脚底下”还不够,还要再升上来才行。但经过此一锻炼,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虽然气又反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体沉实,很明显根在脚上,看上去下盘比上盘有力,有种胯比肩活的感觉。但决不是笨重,要有随时能扑过来的感觉。这才有小成。
练拳11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勿需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练出,终身不退。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象挂在肩膀上,丝毫不能用力,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体上,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练拳1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练拳宜在静处用功,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练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运动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养吾正气周于吾身,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矣。故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分享自顽童《最经典的练拳体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bd15e0102v6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