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吉金留影—青铜器全形摹拓捃存》(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
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著称于世。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但人们广泛欣赏青铜器却极为不易。智慧的中国人在照相术出现之前,便发明了以墨传拓青铜器全形的方法。目前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等,收集了大批青铜器全形拓拓片。这些拓片原属公藏的有北京故官博物院藏器拓本,宝蕴楼藏器拓本。原属私藏的有陈介祺(簠斋)拓本、刘体智(善斋)拓本、端方(陶斋)拓本、孙壮(雪园)拓本、陈宝琛(澄秋馆)拓本、罗振玉(雪堂)拓本、王辰(铁庵)等。
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备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近五十年来几乎失传。多少文人墨客、金石学家沉浸在全形拓的乐趣中,相传清嘉庆道光年间文人阮文建公得三代彝器四种,海内金石名家争欲观瞻,他烦于应付,摹拓刻木,拓赠各友。江苏镇江焦山寺僧六舟和尚感觉木刻有失原形,便与其研究手拓全形。初是以灯取形,把原器的尺寸量好画出轮廓,再以厚纸做漏子,用极薄六吉棉连纸扑墨拓之,拓前须先用白芨水以笔刷器上,再用湿棉花上纸,待纸干后,以绸包棉花作扑子拓之。这便是六舟和尚创拓的全形拓。
同治光绪时金石收藏家陈介祺采用“分纸拓”法,将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纹饰、器铭分拓,然后用笔蘸水划撕掉多余白纸,按事先画好图稿相应之需,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拼粘在一起,由于所绘图稿准确,用墨浓淡适宜,使得全形拓技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代民国时期周希丁等人又将西方传入的透视、素描等技法应用到了全形拓之中,墨色更是考究,墨色浓淡相间,所拓器物图像的立体感大为增强。青铜器全形拓的拓法是拓器物前,选择最能代表该器物特征的最佳角度,用铅笔在准备好的绵连纸上轻轻画出一个「⊥」形图,以表示器物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绵连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这样多次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完成全形拓。这种全形拓是在一整张绵连纸上将器物的立体形状多次拓成的,所以也叫“整纸拓”。用该技法手拓之器物全形,器形准确与实物不二,纹饰清晰,丝丝入扣,铭文规范,笔画有秩,效果逼真,赏心悦目,为重铸全形拓昔日的辉煌注入了浓重的一笔。
(图文来自于网络)
责任编辑: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