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来源: 刘君的日志

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为此,我们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有哪些特点。

书是甜的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慧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抢不走的宝贝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从而使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成了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今天,无意中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读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十分佩服这个伟大的犹太母亲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这位母亲生在上海,父亲是犹太人,在她12岁那年去世了,随后母亲也离她而去,她成了孤儿。长大后在上海铜厂做女工,结婚后生下三个孩子,但不久后丈夫又离她而去了。为了逃避痛苦,她成为中以建交后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为了生存,也为了三个孩子能早日回到以色列,她先发奋学习希伯来语,然后,在路边摆了个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一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一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她的春卷小摊每天只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1993年,她接回了三个孩子,大儿子14岁,二儿子13岁,小女儿11岁。开始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依旧做着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她卖春卷,孩子放学,她就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或者面条。这一幕被邻居看到了,就来训斥大儿子:“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转过头训斥母亲:“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

大儿子和她都很难受,但他们都在慢慢地改变,大儿子不但学会了做春卷,还把春卷带到学校卖,每天,三个小孩子能赚到10个谢克尔,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担起生活的担子,但犹太人不这么认为,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于是妈妈不再提供免费的餐食和服务,同时也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带到学校后,可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自由支配。

三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小女儿最老实,按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二儿子则以4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学校餐厅,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大儿子则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结果收入1500雅戈洛。

随后他们琢磨出了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学业并没有收到任何影响。

看到这,我觉得同样作为母亲,我很失败,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为了孩子忙活,做饭、洗衣服、接送、辅导作业,然后才是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忙的团团转,累得筋疲力尽。一发牢骚,孩子还会心生厌烦,根本不理解我的付出。再回头看看,每一位中国母亲不都是这样吗?这样我们就很伟大吗?我们付出了很多,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小皇帝”、“小公主”……

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却又过度的保护他们,使得孩子变得无能无法自立;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让孩子多了很多无奈;过多的指责,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天空,但却发现自己完完全全的占据了创造者的位置,其实,这个位置也要有一部分让孩子承担。现在的照顾,也许会暂时保护着他们,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在长大后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个时候,我们是如何也帮不了他们的……也许,让孩子过早的面对金钱面对名利面对社会,会有不舍和心疼,但他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总有一天要承担。

我们为何不像那位犹太母亲那样,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呢?就让他们渴望的自立自强也同样“赢在起跑线上”吧,也许他们自己创造的前景会比我们铺就的道路更加灿烂与多彩。

读《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有感

周末因北京下雨没法出门,在家翻阅《读者》,看到一篇高峰写得《向犹太人学教育》的文章,主要是讲犹太人如何重视胎教,犹太人妇女在怀孕期间,孕妇每天定时与胎儿说话、朗读、听音乐、弹钢琴,特别是孕妇不断地做数学题等。如此独特的胎教方式激发了我的好奇,我立即上网搜素关于犹太人的教育话题,结果搜素到了《犹太人家庭教育》这本书,在线阅读后感慨颇多,现将其典型的教育方式摘录如下与朋友们分享。

一、书本是甜的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妈妈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重视书本,从而达到人人尊重知识的目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二、智慧是任何人无法抢走的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了,你的财产被抢光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和珠宝,母亲就会十分耐心的教育孩子: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伴随着你。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常常会遭到迫害,往往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于是,追求智慧和汲取知识成了他们一种立身之本。

三、思考是学习的基础

在从小教育孩子尊重知识的同时,犹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视才能,对于那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他们将其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有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出于这样的教育观念,犹太人的家庭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与感情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和探讨,并常常对孩子加以引导,透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使犹太人的孩子拥有了雄辩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优异成绩。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富豪傍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及其后裔,名扬世界的伟大人物中,犹太人也很多,像马克思、爱因斯担就是犹太人。

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是塑造心灵的最佳办法,这就好比育树种花,要想它们长出一片丰美的景色,必须要有优秀的园丁,如果孩子是幼苗,那么,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母就是最初的园丁。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通过“痛苦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独立

犹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一个慈父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这就教育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哪怕那人是你的父亲,一切只能靠自己。

五、母亲的天职

犹太人认为:母爱是看得见的神灵,她的影响是永远和普遍的;母亲的品格状况可以说决定一个民族的品格状况。在犹太民族家庭中母亲是不会将孩子交给佣人去抚养的,哪怕是母亲收入很高,从事着重要的工作,她们为了孩子的教育也宁愿放弃工作。当然,母亲的教育不是无视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强迫接受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母亲的天职就是观察孩子的好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刺激。

六、劳动是幸福之本

犹太人认为: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好像蒙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因此,犹太人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如下家务:

3-4岁的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刷牙、协助父母把干净的衣服放好、帮着收拾房间和整理玩具、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机里;

4-5岁孩子胜任的工作:给家里的植物浇水 、帮助擦桌子、 帮大人拿一些报纸 ;

6-8岁的孩子胜任的工作:会料理大部分的个人卫生、给自己的房间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楼下垃圾箱、会摆放饭桌、把杂物扔到相应的地方去、整理自己的床铺 ;

9-12岁的孩子胜任的工作:料理完全的个人卫生、擦亮家具、 洗一些衣服 、拖客厅地板、帮助妈妈在厨房择菜洗菜;

13-15岁的孩子胜任的工作有:为家人准备几餐饭、清洗自己的全部衣服 、协助父母完成一些比较繁重的工作、为自己的钱做好预算、选择购买自己的衣服、在附近做一些工作、熨烫衣服;

16岁以上孩子胜任的工作:在外面打工赚钱、在大人的监管下出门旅行、做好高等教育的目标计划、负责个人的全部穿着、计划并准备一家人的饭菜。

......

以上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当今中国父母学习和借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6166.html

更多阅读

一档不错的家庭教育节目:《保姆119》

《保姆119》原名Nanny911,是美国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开始在福克斯播映。 2008年2月27日福克斯公司宣布将Nanny911卖给了CMT公司,该节目也曾在ABC家庭频道播出。新版Nanny 911于2009年4月播映。现已被CCTV2引进。播放时间:周日的上午9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 简短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的希望之所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做人的楷模。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左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臂一齐张开,才能托起孩子的教育;如果说孩子是雏鹰的身躯,学校教育培育了孩子的一只翅膀,

家庭教育信条 我的教育信条

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2.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3.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国民安全感 现状 思考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了。鲁迅先生也认为,幼儿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对于这

声明:《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为网友山川情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