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晏子谏齐景公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3者有罪,戚4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公曰:“寡人固5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译文】齐景公到麦丘游玩。问当地官员说:“你年岁多大了?”封人回答说:“我年龄八十五岁了。”齐景公说:“长寿啊!先生为我祝福吧。”封人说:“让君主的年龄比胡公还要长,有利于国家。”齐景公说:“善哉!先生再为我祝福。”封人说:“让君主的后代,都像我一样长寿。”齐景公说:“善哉!先生再为我祝福。”封人说:“让君主不要得罪于民众。”齐景公说:“只有民众得罪于君主才有可能,哪有君主得罪于民众的呢?”
晏子劝谏说:“君主的话错了!那远方的官员有罪,有您的近臣去惩治,低贱的人有罪,有高贵的人惩治;君主得罪于民众,有谁能惩治?请问,夏桀王商纣王这样的国君,是当国君的去诛暴,还是民众去诛暴?”
齐景公说:“我的认识太禁锢了。”于是赏赐给封人麦丘之地作为食邑。
【说明】齐景公地位高人一等,便自认为智慧也高人一等,这种思想现代人都有。地位高人一等的人,往往听不进下级的话,听不进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的话,其实这种人是最愚蠢的人。《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按照宋儒的解释,“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解释猛一听似乎有理,但却大错特错。什么人不如自己?难道社会地位低的人就不如自己吗?一个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分工各不相同,你懂好几样,不可能懂得上百上千样知识。所以你不懂而别人懂的,这个人就比你强,他就可以当你的老师。一碗饭,从育秧到端到饭桌上,总共四十九道工序。想一想,你在其中懂什么?!万事万物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以一个人的思维来揣度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是不可能的。所以,宋儒解释的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在所交的朋友中,没有一个是不如自己的。这是让人要学会谦虚,谦虚才能使人进步。骄傲自满,必然也就是固步自封了。所以,有了错误,“过”,就不要畏惧、害怕改正。错了就改,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会犯错误,在人生这几十年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新问题,每天都必须学习,所以每天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学习而且经常调节自己,也就会少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马上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心服口不服。齐景公还好,敢于认错。
——————————————————
【注释】1.封人:官名,主掌典守边疆的长官。被分封在边界的官员。《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荀子·尧问》:“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
2.胡:人名。姓胡名公静。《诗·齐谱·正义》:“胡公历懿王、孝王、夷王,是其享国久也。”
3.疏者:指远臣,即远离朝廷的地方官员。
4.戚者: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属、亲戚。又指近臣。《管子·山至数》:“以戚始。”《吕氏春秋》:“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5.固:(gù故)通“锢”。禁锢。《管子·国准》:“立祈祥以固山泽,立械器以使万物。”《管子·轻重丁》:“君谷藉而务,则农人独操国固。”
更多阅读
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铭记师恩 感恩于行
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真理多元化时代,有时也感到自已的学识太浅,碰到自称为小左小右们争得面红而赤时,我实在难以判断。常感到“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的东西方差异或许值得研究。地上的人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五种解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以前没有读过论语的时候,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理解很是狭隘,也认为这是对女性歧视的句子,后来读了《论语》,知道了意思不是这样的,再上网搜索,居然有五种译法,我把它们收集起来,读起来颇有意思。到底哪种才是
纏解論語2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楊伯峻: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解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錢穆: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自己的不能。李澤厚:孔子說: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沒才能。詳解:以上三個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中国历史感应故事·宋弘》 重生之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原文】宋弘[1],封栒邑侯,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2],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3]。主曰:“宋公威容德器[4],群臣莫及。”帝因谓弘曰:“谚曰贵易交[5],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6]。”帝谓主曰:“事不谐矣[
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习。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学”而学,是为了“习”,为了实践,而且要时时处处,要在“当时眼下”实践,就是我们常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