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1、985、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录“211工程”高校名单(共107所) 教育部直属211

中国211、985、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录 “211工程”高校名单(共107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11部协办2005[6]号》文件精神,自2005年9月8日起,增补合肥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列入国家正式211工程建设行列,这12所大学是: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贵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详细]

北京(23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9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5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四川(共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6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1所)

新疆大学

军事系统

(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注:加粗的黑色字体代表是2005年9月8日起新增的211高校(共12所)

小贴士:什么是211工程高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985工程院校名单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4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列入“985工程”院校的名单如下。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湖南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石油大学(校本部)

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211工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目录

【历史背景】 1991—1992 1993—至今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遴选条件】 【实施阶段】 【建设成果】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建设资金】 【建设程序】 【进展情况】 【学校名单】  211或985工程院校名单

【历史背景】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

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点办好一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年12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211工程”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专门报告。1992年 8月 26日,国务院第 111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会议原则同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规划意见。”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重点大学,这很重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至今

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为高层次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

【建设目标】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

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整体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遴选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比较落实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实施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校申报、部门预审、预备立项、正式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作为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211工程”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投入财力,物力最多的一次。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11工程”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指明了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211工程”建设的根本方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直接关心“211工程”建设,并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李岚清同志直接领导工程建设,确立了“211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党和政府对“211工程”建设的关心和指导,为“211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保证了“211工程”建设健康顺利的发展。

【建设成果】

通过十余年建设,中国211工程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使“211工程”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渠道。中国“211工程”是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对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英国、法国等24个国家与我国签定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已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与“211工程”类似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

十年来,“211工程”学校累计培养了本科生242万人、硕士生50万人、博士生12万人、留学生11万人,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211”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11工程”注重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以项目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调整优化了学科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211工程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211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1、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经过十年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

2、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创新学科建设模式,重点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使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3、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高水平大学随着学科水平的显著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211工程”学校为例,“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并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4、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在“211工程”建设中,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十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观念。

5、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可以说,这些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标任务】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

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全国一流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1、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

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少数重点学科及其他建设项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学校中进行。

【建设资金】

“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按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要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当安排有关高等学校上水平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

1995年到2005年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368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4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55%。

“十五”期间的建设成果,如今已经完成验收,目前进入“十一五”阶段。

【建设程序】

“211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从1995年起实施。

1、国务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的主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办公室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同志组成,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2、“211工程”按国家基建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商国家教委对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备选院校和学科点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有关主管部门需向国家教委报送预备立项备案材料。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和国家财力可能,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国家计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标准,部门、地方和院校自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专项资金的安排,进行综合平衡和审核,条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经审定批准进入“211工程”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在年度计划中滚动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并付诸实施。对符合“211工程”建设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自筹资金落实不需要中央专项支持的高等学校,也可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3、“211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进展要求,具体负责本部门和本地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认真抓好所属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协调领导下,“211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顺利。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学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人文社会62个,占10%;经济政法57个,占10%;基础科学89个,占15%;环境资源42个,占7%;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占42%;医药卫生66个,占11%;农业31个,占5%。

“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学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11工程”学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十五”期间建设即将开始。

宁夏大学列入“211工程”第三期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三期建设的大学。

在青海大学庆祝50华诞之际,传来国家将青海大学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的喜讯。这是青海大学的盛事,是青海省教育界的大喜事,也是青海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青海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实现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必将对推进学校本身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竣工暨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庆祝大会在拉萨举行。西藏大学是西藏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已形成涵盖经济、法学、理工、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办学规模达到8000人。西藏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召开了国务院的讨论会议,听取“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工作汇报,会议同意 温总理主持国务院讨论会议

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在三期中将建设一千个左右重点学科。公共服务系统方面也适当地加强。同时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这方面在原来十年的“211工程”建设中没有太多投入,这次“211工程”建设将有较强的投入。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主要用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和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仍然鼓励社会和地方政府做进一步的支持和中央资金一起配套建设。 最后,杨玉良说,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211工程”十年建设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把“211工程”建设下去,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十一五”比“十五”做的更好,一定能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让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学校名单】

【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 211工程大学之一——北京大学

北京(27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211工程大学之一——南京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陕西(8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11工程之一---华南师范大学

211工程大学之一——武汉大学

湖南(3所)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宁夏(1所)宁夏大学

青海(1所)青海大学

海南 (1所) 海南大学

西藏(1所)西藏大学

军事院校 (3所)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第四军医大学(陕西)

特别注明:广东省汕头大学是省属211工程院校。跟全国的211工程不一样。故不属211工程学校.

985工程

百科名片

创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

目录

985工程简介 985工程一期名单 985工程二期名单 985工程二期重点共建名单 985工程拨款 985工程高校进展 985工程相关法规 “985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说明 “985工程”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名单

985工程简介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 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985工程一期名单

学校共建部门协议签署时间

清华大学教育部、北京市

北京大学教育部、北京市

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1999.7

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1999.7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1999.7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陕西省1999.9

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1999.11

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2000.12

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2000.12

山东大学教育部、山东省2001.2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2001.2

吉林大学教育部、吉林省2001.2

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2001.2

武汉大学教育部、湖北省2001.2

东南大学教育部、江苏省2001.2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2001.2

湖南大学教育部、湖南省2001.2

中南大学教育部、湖南省2001.2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2001.8

重庆大学教育部、重庆市2001.9

四川大学教育部、四川省2001.9

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2001.9

中山大学教育部、广东省2001.10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广东省2001.10

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2001.12

东北大学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2002.1

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2002.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北京市2002.8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北京市2003.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1999.7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1999.11

北京理工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2001.4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2001.9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陕西省、西安市2002.1

985工程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985工程二期重点共建名单

学 校共建单位文件签署时间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2004.10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2005.3

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2005.6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2005.6

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2005.6

重庆大学教育部、重庆市2005.7

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2005.7

山东大学教育部、山东省2005.8

吉林大学教育部、吉林省2005.8

中山大学教育部、广东省2005.9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广东省2005.9

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2006.4

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2006.9

东南大学教育部、江苏省2006.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2006.9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2006.12

985工程拨款

定位与拨款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中国科技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未签约、经费未公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西北工业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陕西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 2002年1月22日

武汉大学 8亿 (4亿+4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山东大学 12亿 (4亿+8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四川大学 7.2亿 (4亿+3.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两校共1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吉林大学 7亿 (4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中山大学 12亿 (3亿+9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南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华中科技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

厦门大学 6亿 (3亿 +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

同济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重庆大学 5.4亿 (3亿+2.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兰州大学 4.5亿 (3亿+1.5亿+土地)(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3 中央资助经费为2亿的大学:

中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湖南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大连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辽宁省、大连市拨款)

华南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东北大学 4亿(2亿+1亿+1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沈阳市拨款)

电子科技大学 3.6亿 (2亿+1.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中国海洋大学 3亿 (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

985工程拨款明细

以下是“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列表,其中共有39所院校

名称签约时间签约金额所在城市所属部门所在省份

北京大学1999年7月教育部拨款18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教育部北京市共8所

清华大学1999年7月教育部拨款18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9月未有公开渠道信息北京市教育部

北京理工大学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国防科工委拨款3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拨款4亿元人民币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9月23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工业和信息化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拨款3亿元人民币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8月24日教育部拨款6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拨款6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教育部

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未有公开渠道信息北京市教育部

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未有公开渠道信息北京市国家民委

南开大学2000年12月25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校共同进入985工程,共获教育部+天津市14亿元人民币拨款天津市教育部天津市共2所

天津大学同上同上同上

东北大学2002年1月23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辽宁省拨款1亿元人民币+沈阳市拨款1亿元人民币沈阳市教育部辽宁省共2所

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8月8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辽宁省拨款1亿元人民币+大连市拨款1亿元人民币大连市教育部

吉林大学2001年2月22日教育部拨款4亿元人民币+吉林省拨款3亿元人民币人民币长春市教育部吉林省共1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年11月14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国防科工委拨款3亿元人民币+黑龙江省拨款4亿元人民币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黑龙江省共1所

同济大学2002年6月26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拨款3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教育部上海市共4所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7月27日教育部拨款6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拨款6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教育部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10月上海市5亿教育部1亿上海市教育部

复旦大学1999年7月27日教育部拨款6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拨款6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教育部

南京大学1999年7月26日教育部拨款6亿元人民币+江苏省拨款6亿元人民币南京市教育部江苏省共2所

东南大学2001年2月12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江苏省拨款3亿元人民币南京市教育部

浙江大学1999年11月8日教育部拨款7亿元人民币+浙江省拨款7亿元人民币杭州市教育部浙江省共1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7月25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中科院拨款3亿元人民币+安徽省拨款3亿元人民币合肥市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共1所

厦门大学2001年2月22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福建省拨款1.5亿元人民币+厦门市拨款1.5亿元人民币厦门市教育部福建省共1所

山东大学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拨款4亿元人民币+山东省拨款8亿元人民币济南市教育部山东省共2所

中国海洋大学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3亿元人民币青岛市教育部

武汉大学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拨款4亿元人民币+湖北省拨款4亿元人民币武汉市教育部湖北省共2所

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3亿元人民币武汉市教育部

湖南大学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湖南省拨款2亿元人民币长沙市教育部湖南省共3所

中南大学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湖南省拨款2亿元人民币长沙市教育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未有公开渠道信息长沙市中央军委

中山大学2001年10月26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广东省拨款6亿元人民币广州市教育部广东省共2所

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10月26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广东省拨款4亿元人民币广州市教育部

四川大学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拨款4亿元人民币+四川省拨款3.2亿元人民币成都市教育部四川省共2所

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拨款2亿元人民币+四川省拨款1.6亿元人民币成都市教育部

重庆大学2001年9月28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重庆市拨款2.4亿元人民币重庆市教育部重庆市共1所

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9月11日教育部拨款6亿元人民币+陕西省拨款3亿元人民币西安市教育部陕西省共3所

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1月22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国防科工委拨款3亿元人民币+陕西省拨款3亿元人民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未有公开渠道信息咸阳市教育部

兰州大学2001年12月9日教育部拨款3亿元人民币+省拨款1.5亿元人民币+土地兰州市教育部甘肃省共1所

985工程高校进展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南京大学第2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3位,复旦大学第4位,清华大学第5位,兰州大学第6位,南开大学第7位,山东大学第8位,武汉大学第9位,吉林大学第10位。

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2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3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85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5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1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世界第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列世界高校4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北京大学位列世界第52位,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0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位。

2009年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网站Webometrics中,北大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清华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位,上海交大第3位,浙大第4,南大第5,复旦第6,山大第7。

2009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2010年China Education Center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09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大学校友会2010年发布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复旦位列第3位。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清华位列第2位。

985工程相关法规

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项目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 2004-06-02 教重〔2004〕1号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决定,为确保2004-2007年“985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实施“985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我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我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二、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三、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四、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二)队伍建设

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配套保障条件,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大学高级管理人才,重视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通过提高水平、营造氛围、严格培养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生力军的创新力量,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三)平台建设

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有机衔接。在平台建设中,要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资源共享,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立开放、共享、竞争、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改善平台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所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互渗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中心。

(四)条件支撑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改善所建高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985工程”建设资金由多方共同筹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共建有关“985工程”学校。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其他资金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985工程”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985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财政部成立“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协商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985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有关高等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负责本校“985工程”规划和实施。

(三)“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985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从学科水平与覆盖面、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进入“985工程”建设学校的基本条件,即学校在优势领域的数量和水平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四)有关高等学校按照统一部署,根据“985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编制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和布局,组织有关战略和学科专家对学校申报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审核,通过公平竞争,确定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论证;学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立项后安排建设。

(五)教育部、财政部将加强对“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高等学校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六、985工程大学的最高党政领导的任命机制

985工程高校中,除了中国海洋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湖南大学等6所学校,其余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都是由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即国务院)联合任命,中组部传达,是中央部属高校的佼佼者,其余的中央部属高校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大学校长、校党委书记。 “985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说明

(一)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规模 显著增加,结构逐渐优化,培养质量得到基本保证。

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完成和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不断深化,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调控机制已经不能够 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宏观、微观协调配套的长效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教育经费、招生计划等资 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还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紧密结合还需 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还有待于充分调动和提高。

在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不断加大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同时,重点推进培养单位内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构建研究生教 育质量保证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微观基础,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培养单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以建立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为核心,改革研究生选拔 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

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06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 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2007年,实行培养机制改革的高等学校增至17所;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计划至2009年, 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国家安排培养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对改革工作给予支持。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实施改革学校贯彻了我部关于培养机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这一核心, 普遍实行了下述一些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强调科研主导。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 结合。学科和导师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和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2.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实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在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负有资助和指导责任的同时,赋予导师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 力,调动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招生计划。采取与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挂钩以及调整导师资助标准等办法,有效调控导师招生数量和学科(或学院)的招生规模,优化了学 校的研究生培养结构。

4.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着“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思想,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各种创新与扶持基金等途径,以及实行 动态评定和导师参与评定等机制,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强化奖助的激励作用,研究生的生活保障程度和学习、科研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5.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政策。如对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给与倾斜和扶持。

6.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培养机制改革以科研主导、导师资助等政策的导向和影响,很多培养单位都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和调整,更加重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有的单位加大了“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希望这些学生能尽 可能早地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增加研究生对科研的贡献。部分培养单位还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应用型等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目标 定位和培养要求,按照分类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7.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通过设置专门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以及吸引国际知 名高校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力度。

8.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对来自国家、学校、导师三方面资金的统筹管理,试点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普遍加大,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进一 步提高。 “985工程”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开始实行学位制度;截至目前,已授予博士学位24万余人,授予硕士学位180万余人。经过30年的 改革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各条战线的高层次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 业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毕业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都突破了百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崛 起的新形势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仅要培养大批人才,更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 养质量,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为此,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目的就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 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尽快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 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几年来,通过发动和组织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管理部门承担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方式,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学改革和优秀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 校、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国内访学以及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等一批稳定的品牌项目,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施概况及主要效果

2003-2007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投入经费8000万元,批准100多家单位承担了300多个项目,内容涉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建 设、教学改革、学术活动、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机制改革、招考制度改革、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导师培训等多个方面。项目承担 单位中,不仅包括部属高校,还包括科研院所、省属高校,以及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这些项目的举办,受到了广大研究生和培养单位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的高度认可和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举办这些项目,提高创新能力、保证培养质量的观念已逐步渗透到了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各个方面;在社会、 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初步营造出了激励和支持研究生创新的良好氛围。

1、五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41个、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3个,论坛主题涉及各大学科门类,征集博士生学术论文近3 万篇,参加的博士生达1.1万余名。并且随着论坛影响的逐步扩大,得到了境外博士生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参加论坛学术交流的境外博士生和专家人数逐 年递增,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此外,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积极组织校内、校际间的博士生学术论坛。如清华大学已形成学科、院系及全校范围等不同规模的博士生学 术论坛,目前已办100多期,2005年还成功举办了由博士生自己组织的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通过博士生间的学术交流、高水平专家为博士生学术报 告所做的点评、知名学者的精彩专题报告以及其他学术活动,有效地开阔了博士生的视野,丰富了博士生的知识,启发了创新思维,在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 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五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66个,开设课程700余门,举行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900余次,参加学员1.2万余 人(次),授课教师1500余人(次),其中为暑期学校授课的院士近200人(次),境外专家学者近500人(次),约占授课教师一半比例。国内外知名专 家学者参加讲学,显著提高了暑期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扩大了暑期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加强了境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践表明,全国研究 生暑期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可行的,办学效益非常突出。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既有利于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 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推动培养单位之间相互承认学分,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3、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国内访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地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批高校精心组织本校重点学 科、重点实验室制定对外开放、接受访学的计划和管理办法,对外发布有关信息,五年间共计接收博士生访学600余人。访学研究生通过接收单位提供的条件和指 导,产出了一批好的科研成果,发表了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

4、从200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依托已有较好基础的教学科研平台,批准建设了55个以开放、共享、自主创新为特点的研究生创新中心, 为研究生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跨学科合作、实现创新思路的场所。各高校也把研究生创新中心作为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自 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相结合;利用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源,加快改善研究生 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与企业及研究开发部门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取得了良好进展。

5、在上述项目之外,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还立项支持了30余项有关培养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创新项目,取得了优秀成果。例如北京大学通过研究生精品 课程系列建设项目,分期在“理论物理”、“世界历史”等一批研究生课程中组织示范教学,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0余名国内外专家授课,吸收校 内外近400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为他们提供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教育部立项支持全国性和示范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委,也积极响应和大力支 持,组织、指导开展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活动并给予经费支持。如陕西省学位办在教育部立项支持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若干重点高校,面 向西部地区研究生,组织了“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提高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良好影响。在经费投入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已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配套投入900万元,原国防科工委一期投入5700万元,江苏省投入2000万元,60余所高校投入超过5亿元。在各方的大 力支持下,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我部统一规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委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初步形 成了国家、地方、学校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量的目的,更加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多种资源,结合并发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效益,把新一期研究生教 育创新计划做大、做强、做实,努力使我国的研究生教

[编辑本段]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名单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

和科技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的综合优势,教育部和财政部自2006年开始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985工程”是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重点,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设,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则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教育部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名单(21所)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211、985、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录“211工程”高校名单(共107所) 教育部直属211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河海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部分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一览

北京化工大学“绿色化工与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院”创新平台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创新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安全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和 “农业科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应对全球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河海大学“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节能环保汽车及其制造装备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636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211、985、教育部直属高校名录“211工程”高校名单(共107所) 教育部直属211》为网友夏茉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