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改革的核心是
杏华
2009-07-09 22:24:01 发布
文化 社会 报告 教育 政治 学科
15个回答
回答
电脑维修厂 | 2009-07-09 22:24:47
本月底,安南秘书长将向联合国提交第一季度工作报告,其中,一份有关联合国机构将被外包的改革方案浮出水面。而美国再次对方案提出主导意见,由此在联合国内部引起纷争。一时间,联合国机构“瘦身”似乎超出了改革本身的范围。
拿事务性机构开刀
作为联合国常驻记者,本报记者常常去联合国大厦三楼,那是各大新闻社常驻联合国记者办公室集中地,长长的走廊两侧摆着两张长条桌,桌上扔放着几百种联合国日常会议文件,但除了在联合国发生重大新闻时同行们会争相取用这些文件外,更多时候,它们往往被原封不动地扔进回收站,常让记者感慨不已。
这也许是当前联合国机构管理不够高效和合理的一个侧面。
目前联合国事务性机构确实存在着效率问题。负责联合国各部门协调、会务安排、文件翻译的“联合国大会和事务管理部”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有1200多名工作人员,其开支占联合国总预算17%。该部门许多的文件起草、翻译和打印工作存在着浪费现象。
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西方成员国公开表示联合国应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使联合国各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能更有效地使用,同时提高联合国的工作效率。在压力之下,联合国秘书处的有关部门聘请了一家美国和一家加拿大咨询公司对“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进行改革研究,正式提交了“联合国文件外包选择的报告”。
“外包”存在弊端
报告中说,改革主要集中于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及管理,提出了四种改革的选择方案:(一)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机构、人员及隶属关系不变,但积极推广运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改善文件翻译与管理,并估计到2009年翻译及管理人员可能缩减200多人;(二)参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通行做法,扩大文件翻译 “外包”给私有企业的比例,这种比例由联合国成员国决定;(三)现有文件翻译部门及人员彻底脱离联合国,另成立独立的法人公司,承包联合国翻译任务; (四)现有文件翻译部门与联合国的隶属关系不变,其办公地点可设在不发达国家,主要在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国家中进行选择。
联合国纽约总部地区生活补差是很高的(联合国一个普通公务员的年薪约为4万美元,还有40%的基本生活补贴,孩子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这是联合国一笔巨大的开销。),办公地址设到其他国家可以减补差,甚至不予以补差。如果联合国文件翻译部门外迁到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有关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确可以减少联合国费用开支,同时还能减轻总部办公大楼的拥挤程度。目前,外迁目标国家包括非洲、阿语国家和中国。然而,职员额外补贴减少,夫妻分居,家庭关系必将受到影响。
此外,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的改革不只是涉及本部门及职员的利益,实际上牵动着联合国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各成员国的不同利益。联合国的“ 外包”文件涉及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机密,如果不该泄露的被泄露出去,不仅损害成员国的利益,而且对国际政治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如果一些技术性或服务性工作外包给私有企业,许多联合国的非洲籍雇员就可能下岗,联合国历经60多年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办公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逐年降低人力成本是首选
综上所述,第一种改革方案成为联合国大部分成员国“众心所向”。今年2月9日,联合国职员工会举行了征询意见会,也基本倾向选择第一种方案。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部的有关副秘书长和其他高层官员也表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成员国的关系和工作人员的利益,人员的数量将以退休方式自然减少,今后工作人员将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
目前文件翻译是“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改革的重点。推进文件翻译及管理的现代化,提高翻译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可以说受到了联合国职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联合国在推行文件翻译数字化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依据联合国六种语言文字,设有六个文件翻译处,中文翻译处的电脑数字化水平居首,目前已进入语音翻译输入阶段,翻译比例已达到90%-95%,比键盘输入速度增加1倍。今后俄语、阿语和西班牙语翻译电脑数字化是重点,工作速度将增加一倍后,其相应文字输入人员将减少一半。
美国目标招来质疑
对于第一种方案,美国觉得力度不够。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表示,联合国应改革成为公司一样的高效,而秘书长一职则可转换像一个首席执行官(CEO)。美国和跟美国想法类似的国家要下定决心,推动联合国改革行动。
对此,代表134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在去年10月的一项声明中对联合国这项企业化改革提出质疑,批评安南接受这项改革设想有取悦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之嫌。
77国集团的主席、南非大使库马洛2月6日代表77国集团加中国致函联合国大会,指出联合国有关官员聘请咨询公司进行改革研究,事先未经联合国大会协商和批准违背程序;相关调研资源未得到大会授权;咨询报告的结论必须提交大会评估。77国集团和中国认为,联合国的改革只有不断加强多方式多层面对话,才能促使改革利进行。联合国成员国应该履行集体责任,不应让改革受到个别行动的破坏。
美国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致信77国集团,指责77国集团竭力阻挠联合国改革。该委员会警告说,联合国假如不能恰当处理改革问题,会加深美国国会的担忧。美国国会正密切注视77国集团的行动,且会让这些国家承担行动责任。一些国会议员威胁提出在2006年把美国所承担的联合国4亿2千9百万美元经费的一半扣留不发。
美国的要求和指责,使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引起愤怒,很多驻联合国的外交官抱怨说,美国试图夺取联合国的控制权。
而在联合国内部,一些员工对此充满忧虑。2月9日,1000多名联合国员工在纽约总部大厦举行集会,抗议安南对联合国雇员养老金、医疗保险改革措施的出台。工会领导人沃特在会上大声疾呼:“联合国不是一个私有机构。”他要求安南在制订事务性机构改革时,全面征询联合国雇员的意见。
面对内部的人心浮动,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出面辟谣称,“任何针对联合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说法目前都是谣言”。
结论留待大会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企业化改革一旦开始,很可能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和掌控,这会引发国际社会新的疑虑和不安。
美国作为缴纳联合国会费的最大户,要担负22%的联合国开支。它总是觉得联合国花了太多美国人的钱,却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美国。而联合国的惊人耗资、管理不善和丑闻迭出,为美国对联合国管理机制痛下重手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改革方案尚在草案阶段,已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引起轩然大波,表明在改革过程中联合国将面临的两难境地。改革方案最终呈现何种模样,必须由联合国大会讨论确定,也许只能“且听下回分解”。(文/驻联合国记者唐宇华)(来源:文汇报)
杨木小子 | 2009-07-22 08:00:33
大家好,我是XXX,我这次想竞选的是纪律委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班,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更应该需要一个来帮助你们的人.我会发现你们的优点,更会指出你们的缺点.这不是监督,而是一份对你们真诚的帮助与发现.我认为,做为一个纪律委员,首先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能行,我能胜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总体这样,中间你可以加一些幽默的话语,或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我没写过纪律委员的,却也写过班长啊,其他委员之类的,希望大家顶!!!
班干部竞选演讲——我想竞选纪律委员
从一年级起,我就没有竞选过班干部。那时候,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管别人的能力,在纪律上,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学习也不怎么好。但现在,我想:我也是五五班的一员,也想为五五班作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决定竞选纪律委员。
如果我能够当上纪律委员,我想:
1、让老师和同学们多多向我提意见,毕竟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
2、我可以让班里的纪律更好,争取每一次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
3、我可以管住自己,也可以管住别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文明礼貌。
4、我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用幽默的语言跟他们讲道理,大家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快乐。
5、我还会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老师分忧解难。
如果我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不过,我有信心竞选上纪律委员。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光看爱情”。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 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 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 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 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浴球 | 2009-08-01 20:50:06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光看爱情”。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 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 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 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 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三界芭蕉扇 | 2009-08-12 23:02:19
大家好,我是XXX,我这次想竞选的是纪律委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班,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更应该需要一个来帮助你们的人.我会发现你们的优点,更会指出你们的缺点.这不是监督,而是一份对你们真诚的帮助与发现.我认为,做为一个纪律委员,首先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能行,我能胜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总体这样,中间你可以加一些幽默的话语,或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我没写过纪律委员的,却也写过班长啊,其他委员之类的,希望大家顶!!!
班干部竞选演讲——我想竞选纪律委员
从一年级起,我就没有竞选过班干部。那时候,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管别人的能力,在纪律上,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学习也不怎么好。但现在,我想:我也是五五班的一员,也想为五五班作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决定竞选纪律委员。
如果我能够当上纪律委员,我想:
1、让老师和同学们多多向我提意见,毕竟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
2、我可以让班里的纪律更好,争取每一次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
3、我可以管住自己,也可以管住别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文明礼貌。
4、我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用幽默的语言跟他们讲道理,大家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快乐。
5、我还会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老师分忧解难。
如果我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不过,我有信心竞选上纪律委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儿子大了吧 | 2009-08-13 06:12:03
本月底,安南秘书长将向联合国提交第一季度工作报告,其中,一份有关联合国机构将被外包的改革方案浮出水面。而美国再次对方案提出主导意见,由此在联合国内部引起纷争。一时间,联合国机构“瘦身”似乎超出了改革本身的范围。
拿事务性机构开刀
作为联合国常驻记者,本报记者常常去联合国大厦三楼,那是各大新闻社常驻联合国记者办公室集中地,长长的走廊两侧摆着两张长条桌,桌上扔放着几百种联合国日常会议文件,但除了在联合国发生重大新闻时同行们会争相取用这些文件外,更多时候,它们往往被原封不动地扔进回收站,常让记者感慨不已。
这也许是当前联合国机构管理不够高效和合理的一个侧面。
目前联合国事务性机构确实存在着效率问题。负责联合国各部门协调、会务安排、文件翻译的“联合国大会和事务管理部”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有1200多名工作人员,其开支占联合国总预算17%。该部门许多的文件起草、翻译和打印工作存在着浪费现象。
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西方成员国公开表示联合国应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使联合国各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能更有效地使用,同时提高联合国的工作效率。在压力之下,联合国秘书处的有关部门聘请了一家美国和一家加拿大咨询公司对“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进行改革研究,正式提交了“联合国文件外包选择的报告”。
“外包”存在弊端
报告中说,改革主要集中于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及管理,提出了四种改革的选择方案:(一)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机构、人员及隶属关系不变,但积极推广运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改善文件翻译与管理,并估计到2009年翻译及管理人员可能缩减200多人;(二)参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通行做法,扩大文件翻译 “外包”给私有企业的比例,这种比例由联合国成员国决定;(三)现有文件翻译部门及人员彻底脱离联合国,另成立独立的法人公司,承包联合国翻译任务; (四)现有文件翻译部门与联合国的隶属关系不变,其办公地点可设在不发达国家,主要在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国家中进行选择。
联合国纽约总部地区生活补差是很高的(联合国一个普通公务员的年薪约为4万美元,还有40%的基本生活补贴,孩子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这是联合国一笔巨大的开销。),办公地址设到其他国家可以减补差,甚至不予以补差。如果联合国文件翻译部门外迁到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有关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确可以减少联合国费用开支,同时还能减轻总部办公大楼的拥挤程度。目前,外迁目标国家包括非洲、阿语国家和中国。然而,职员额外补贴减少,夫妻分居,家庭关系必将受到影响。
此外,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的改革不只是涉及本部门及职员的利益,实际上牵动着联合国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各成员国的不同利益。联合国的“ 外包”文件涉及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机密,如果不该泄露的被泄露出去,不仅损害成员国的利益,而且对国际政治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如果一些技术性或服务性工作外包给私有企业,许多联合国的非洲籍雇员就可能下岗,联合国历经60多年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办公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逐年降低人力成本是首选
综上所述,第一种改革方案成为联合国大部分成员国“众心所向”。今年2月9日,联合国职员工会举行了征询意见会,也基本倾向选择第一种方案。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部的有关副秘书长和其他高层官员也表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成员国的关系和工作人员的利益,人员的数量将以退休方式自然减少,今后工作人员将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
目前文件翻译是“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改革的重点。推进文件翻译及管理的现代化,提高翻译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可以说受到了联合国职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联合国在推行文件翻译数字化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依据联合国六种语言文字,设有六个文件翻译处,中文翻译处的电脑数字化水平居首,目前已进入语音翻译输入阶段,翻译比例已达到90%-95%,比键盘输入速度增加1倍。今后俄语、阿语和西班牙语翻译电脑数字化是重点,工作速度将增加一倍后,其相应文字输入人员将减少一半。
美国目标招来质疑
对于第一种方案,美国觉得力度不够。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表示,联合国应改革成为公司一样的高效,而秘书长一职则可转换像一个首席执行官(CEO)。美国和跟美国想法类似的国家要下定决心,推动联合国改革行动。
对此,代表134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在去年10月的一项声明中对联合国这项企业化改革提出质疑,批评安南接受这项改革设想有取悦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之嫌。
77国集团的主席、南非大使库马洛2月6日代表77国集团加中国致函联合国大会,指出联合国有关官员聘请咨询公司进行改革研究,事先未经联合国大会协商和批准违背程序;相关调研资源未得到大会授权;咨询报告的结论必须提交大会评估。77国集团和中国认为,联合国的改革只有不断加强多方式多层面对话,才能促使改革利进行。联合国成员国应该履行集体责任,不应让改革受到个别行动的破坏。
美国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致信77国集团,指责77国集团竭力阻挠联合国改革。该委员会警告说,联合国假如不能恰当处理改革问题,会加深美国国会的担忧。美国国会正密切注视77国集团的行动,且会让这些国家承担行动责任。一些国会议员威胁提出在2006年把美国所承担的联合国4亿2千9百万美元经费的一半扣留不发。
美国的要求和指责,使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引起愤怒,很多驻联合国的外交官抱怨说,美国试图夺取联合国的控制权。
而在联合国内部,一些员工对此充满忧虑。2月9日,1000多名联合国员工在纽约总部大厦举行集会,抗议安南对联合国雇员养老金、医疗保险改革措施的出台。工会领导人沃特在会上大声疾呼:“联合国不是一个私有机构。”他要求安南在制订事务性机构改革时,全面征询联合国雇员的意见。
面对内部的人心浮动,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出面辟谣称,“任何针对联合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说法目前都是谣言”。
结论留待大会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企业化改革一旦开始,很可能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和掌控,这会引发国际社会新的疑虑和不安。
美国作为缴纳联合国会费的最大户,要担负22%的联合国开支。它总是觉得联合国花了太多美国人的钱,却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美国。而联合国的惊人耗资、管理不善和丑闻迭出,为美国对联合国管理机制痛下重手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改革方案尚在草案阶段,已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引起轩然大波,表明在改革过程中联合国将面临的两难境地。改革方案最终呈现何种模样,必须由联合国大会讨论确定,也许只能“且听下回分解”。(文/驻联合国记者唐宇华)(来源:文汇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准没错!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国家间和平以及国内和平等,因为和平的威胁来自战争,所以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 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亿万万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但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无疑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书)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板书)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1988年11月举行的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1990-200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板书)想念大家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一件大事: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请学生讲述这一事件,教师也可以展示有关的相片等资料显示其巨大的破坏性),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和给这两个地区造成了严重“后遗症”。可见,由于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威力,核大国如果发生核战争,只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而不可能有胜利者。科学研究表明,一场核战争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其后果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灭绝。核战争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轻易发动世界战争。
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板书)战后,帝国主义被削弱,法西斯主义彻底被打垮,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大批的民族独立国家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减弱;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互相渗透,使得各国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哟,各国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维护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卡片)据统计,战后世界共发生15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和冲突几乎都是由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发动、策划或背后操纵的。
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制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投影)二战以来,美苏争霸不断升级,从地面、海洋发展到外层空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为此美国政府拨巨款发展宇宙空间反导弹,反卫星武器。80年代,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多枚,其爆炸当量达130至160亿吨TNT,如果使用起来,那就意味着全世界50多亿人口,每人平均得随两吨烈性炸药。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严重的威胁!
世界仍然存在诸多的矛盾、斗争和不稳定因素。如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等。
可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学习了和平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探讨另一主题——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板书)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挂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七大工业国等发达国家和阿富汗、尼泊尔、索马里、海地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发展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球的北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方,因此,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原因。(板书)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并思考: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板书)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请同学们带着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是:第一,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由1982年6260亿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亿美元,仅利息一项,每年就要支付1.4千亿美元,有的国家每年还债额占国民收入的40%;第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据权威机构统计,1988年与1977年相比,初级产品价格仅涨2.7%,而制成品价格却上涨了33%。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板书)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的。(板书)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提问: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观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这里,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板书)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书)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板书)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板书)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板书)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请同学们思考:“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那我们能否说,有了和平,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学生讨论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虽然互为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虽然互相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要按照各自的原则和途径来处理。
巩固新课: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要弄清以下问题:
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
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思路:
1.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 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战争,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理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准没错!
猴子国 | 2009-08-13 22:35:23
本月底,安南秘书长将向联合国提交第一季度工作报告,其中,一份有关联合国机构将被外包的改革方案浮出水面。而美国再次对方案提出主导意见,由此在联合国内部引起纷争。一时间,联合国机构“瘦身”似乎超出了改革本身的范围。
拿事务性机构开刀
作为联合国常驻记者,本报记者常常去联合国大厦三楼,那是各大新闻社常驻联合国记者办公室集中地,长长的走廊两侧摆着两张长条桌,桌上扔放着几百种联合国日常会议文件,但除了在联合国发生重大新闻时同行们会争相取用这些文件外,更多时候,它们往往被原封不动地扔进回收站,常让记者感慨不已。
这也许是当前联合国机构管理不够高效和合理的一个侧面。
目前联合国事务性机构确实存在着效率问题。负责联合国各部门协调、会务安排、文件翻译的“联合国大会和事务管理部”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就有1200多名工作人员,其开支占联合国总预算17%。该部门许多的文件起草、翻译和打印工作存在着浪费现象。
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西方成员国公开表示联合国应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使联合国各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能更有效地使用,同时提高联合国的工作效率。在压力之下,联合国秘书处的有关部门聘请了一家美国和一家加拿大咨询公司对“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进行改革研究,正式提交了“联合国文件外包选择的报告”。
“外包”存在弊端
报告中说,改革主要集中于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及管理,提出了四种改革的选择方案:(一)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机构、人员及隶属关系不变,但积极推广运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改善文件翻译与管理,并估计到2009年翻译及管理人员可能缩减200多人;(二)参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通行做法,扩大文件翻译 “外包”给私有企业的比例,这种比例由联合国成员国决定;(三)现有文件翻译部门及人员彻底脱离联合国,另成立独立的法人公司,承包联合国翻译任务; (四)现有文件翻译部门与联合国的隶属关系不变,其办公地点可设在不发达国家,主要在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国家中进行选择。
联合国纽约总部地区生活补差是很高的(联合国一个普通公务员的年薪约为4万美元,还有40%的基本生活补贴,孩子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这是联合国一笔巨大的开销。),办公地址设到其他国家可以减补差,甚至不予以补差。如果联合国文件翻译部门外迁到使用联合国六种语言的有关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确可以减少联合国费用开支,同时还能减轻总部办公大楼的拥挤程度。目前,外迁目标国家包括非洲、阿语国家和中国。然而,职员额外补贴减少,夫妻分居,家庭关系必将受到影响。
此外,联合国文件翻译及管理的改革不只是涉及本部门及职员的利益,实际上牵动着联合国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各成员国的不同利益。联合国的“ 外包”文件涉及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机密,如果不该泄露的被泄露出去,不仅损害成员国的利益,而且对国际政治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如果一些技术性或服务性工作外包给私有企业,许多联合国的非洲籍雇员就可能下岗,联合国历经60多年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办公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逐年降低人力成本是首选
综上所述,第一种改革方案成为联合国大部分成员国“众心所向”。今年2月9日,联合国职员工会举行了征询意见会,也基本倾向选择第一种方案。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部的有关副秘书长和其他高层官员也表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成员国的关系和工作人员的利益,人员的数量将以退休方式自然减少,今后工作人员将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
目前文件翻译是“联合国大会事务和会议事务部”改革的重点。推进文件翻译及管理的现代化,提高翻译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可以说受到了联合国职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联合国在推行文件翻译数字化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依据联合国六种语言文字,设有六个文件翻译处,中文翻译处的电脑数字化水平居首,目前已进入语音翻译输入阶段,翻译比例已达到90%-95%,比键盘输入速度增加1倍。今后俄语、阿语和西班牙语翻译电脑数字化是重点,工作速度将增加一倍后,其相应文字输入人员将减少一半。
美国目标招来质疑
对于第一种方案,美国觉得力度不够。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表示,联合国应改革成为公司一样的高效,而秘书长一职则可转换像一个首席执行官(CEO)。美国和跟美国想法类似的国家要下定决心,推动联合国改革行动。
对此,代表134个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在去年10月的一项声明中对联合国这项企业化改革提出质疑,批评安南接受这项改革设想有取悦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之嫌。
77国集团的主席、南非大使库马洛2月6日代表77国集团加中国致函联合国大会,指出联合国有关官员聘请咨询公司进行改革研究,事先未经联合国大会协商和批准违背程序;相关调研资源未得到大会授权;咨询报告的结论必须提交大会评估。77国集团和中国认为,联合国的改革只有不断加强多方式多层面对话,才能促使改革利进行。联合国成员国应该履行集体责任,不应让改革受到个别行动的破坏。
美国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致信77国集团,指责77国集团竭力阻挠联合国改革。该委员会警告说,联合国假如不能恰当处理改革问题,会加深美国国会的担忧。美国国会正密切注视77国集团的行动,且会让这些国家承担行动责任。一些国会议员威胁提出在2006年把美国所承担的联合国4亿2千9百万美元经费的一半扣留不发。
美国的要求和指责,使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引起愤怒,很多驻联合国的外交官抱怨说,美国试图夺取联合国的控制权。
而在联合国内部,一些员工对此充满忧虑。2月9日,1000多名联合国员工在纽约总部大厦举行集会,抗议安南对联合国雇员养老金、医疗保险改革措施的出台。工会领导人沃特在会上大声疾呼:“联合国不是一个私有机构。”他要求安南在制订事务性机构改革时,全面征询联合国雇员的意见。
面对内部的人心浮动,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出面辟谣称,“任何针对联合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说法目前都是谣言”。
结论留待大会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企业化改革一旦开始,很可能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和掌控,这会引发国际社会新的疑虑和不安。
美国作为缴纳联合国会费的最大户,要担负22%的联合国开支。它总是觉得联合国花了太多美国人的钱,却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美国。而联合国的惊人耗资、管理不善和丑闻迭出,为美国对联合国管理机制痛下重手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改革方案尚在草案阶段,已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引起轩然大波,表明在改革过程中联合国将面临的两难境地。改革方案最终呈现何种模样,必须由联合国大会讨论确定,也许只能“且听下回分解”。(文/驻联合国记者唐宇华)(来源:文汇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准没错!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国家间和平以及国内和平等,因为和平的威胁来自战争,所以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 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亿万万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但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无疑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书)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板书)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1988年11月举行的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1990-200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板书)想念大家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一件大事: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请学生讲述这一事件,教师也可以展示有关的相片等资料显示其巨大的破坏性),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和给这两个地区造成了严重“后遗症”。可见,由于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威力,核大国如果发生核战争,只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而不可能有胜利者。科学研究表明,一场核战争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其后果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灭绝。核战争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轻易发动世界战争。
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板书)战后,帝国主义被削弱,法西斯主义彻底被打垮,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大批的民族独立国家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减弱;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互相渗透,使得各国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哟,各国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维护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卡片)据统计,战后世界共发生15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和冲突几乎都是由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发动、策划或背后操纵的。
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制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投影)二战以来,美苏争霸不断升级,从地面、海洋发展到外层空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为此美国政府拨巨款发展宇宙空间反导弹,反卫星武器。80年代,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多枚,其爆炸当量达130至160亿吨TNT,如果使用起来,那就意味着全世界50多亿人口,每人平均得随两吨烈性炸药。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严重的威胁!
世界仍然存在诸多的矛盾、斗争和不稳定因素。如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等。
可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学习了和平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探讨另一主题——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板书)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挂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七大工业国等发达国家和阿富汗、尼泊尔、索马里、海地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发展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球的北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方,因此,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原因。(板书)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并思考: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板书)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请同学们带着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是:第一,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由1982年6260亿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亿美元,仅利息一项,每年就要支付1.4千亿美元,有的国家每年还债额占国民收入的40%;第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据权威机构统计,1988年与1977年相比,初级产品价格仅涨2.7%,而制成品价格却上涨了33%。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板书)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的。(板书)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提问: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观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这里,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板书)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书)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板书)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板书)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板书)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请同学们思考:“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那我们能否说,有了和平,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学生讨论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虽然互为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虽然互相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要按照各自的原则和途径来处理。
巩固新课: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要弄清以下问题:
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
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思路:
1.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 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战争,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理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准没错!
大闹天宫1 | 2009-08-19 09:22:30
大家好,我是XXX,我这次想竞选的是纪律委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班,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更应该需要一个来帮助你们的人.我会发现你们的优点,更会指出你们的缺点.这不是监督,而是一份对你们真诚的帮助与发现.我认为,做为一个纪律委员,首先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能行,我能胜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总体这样,中间你可以加一些幽默的话语,或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我没写过纪律委员的,却也写过班长啊,其他委员之类的,希望大家顶!!!
班干部竞选演讲——我想竞选纪律委员
从一年级起,我就没有竞选过班干部。那时候,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管别人的能力,在纪律上,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学习也不怎么好。但现在,我想:我也是五五班的一员,也想为五五班作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决定竞选纪律委员。
如果我能够当上纪律委员,我想:
1、让老师和同学们多多向我提意见,毕竟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
2、我可以让班里的纪律更好,争取每一次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
3、我可以管住自己,也可以管住别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文明礼貌。
4、我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用幽默的语言跟他们讲道理,大家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快乐。
5、我还会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老师分忧解难。
如果我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不过,我有信心竞选上纪律委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电视机方法 | 2009-08-20 10:20:32
大家好,我是XXX,我这次想竞选的是纪律委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班,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更应该需要一个来帮助你们的人.我会发现你们的优点,更会指出你们的缺点.这不是监督,而是一份对你们真诚的帮助与发现.我认为,做为一个纪律委员,首先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能行,我能胜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总体这样,中间你可以加一些幽默的话语,或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我没写过纪律委员的,却也写过班长啊,其他委员之类的,希望大家顶!!!
班干部竞选演讲——我想竞选纪律委员
从一年级起,我就没有竞选过班干部。那时候,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管别人的能力,在纪律上,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学习也不怎么好。但现在,我想:我也是五五班的一员,也想为五五班作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决定竞选纪律委员。
如果我能够当上纪律委员,我想:
1、让老师和同学们多多向我提意见,毕竟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
2、我可以让班里的纪律更好,争取每一次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
3、我可以管住自己,也可以管住别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文明礼貌。
4、我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用幽默的语言跟他们讲道理,大家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快乐。
5、我还会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老师分忧解难。
如果我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不过,我有信心竞选上纪律委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长廊好长 | 2009-08-24 10:30:26
大家好,我是XXX,我这次想竞选的是纪律委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班,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更应该需要一个来帮助你们的人.我会发现你们的优点,更会指出你们的缺点.这不是监督,而是一份对你们真诚的帮助与发现.我认为,做为一个纪律委员,首先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能行,我能胜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总体这样,中间你可以加一些幽默的话语,或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可以帮助你!我没写过纪律委员的,却也写过班长啊,其他委员之类的,希望大家顶!!!
班干部竞选演讲——我想竞选纪律委员
从一年级起,我就没有竞选过班干部。那时候,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管别人的能力,在纪律上,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学习也不怎么好。但现在,我想:我也是五五班的一员,也想为五五班作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决定竞选纪律委员。
如果我能够当上纪律委员,我想:
1、让老师和同学们多多向我提意见,毕竟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
2、我可以让班里的纪律更好,争取每一次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
3、我可以管住自己,也可以管住别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文明礼貌。
4、我会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用幽默的语言跟他们讲道理,大家象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快乐。
5、我还会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老师分忧解难。
如果我竞选不上,也没关系。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不过,我有信心竞选上纪律委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方法洒洒 | 2009-08-26 09:31:05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哈密”为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基础、出实招、做实事、求实效。着眼创新发展,以开展“法制进机关”活动为抓手,以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核心内容,将学法用法、尊法守法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可行的工作标准和量化指标,建立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将长远目标阶段化、抽象事物具体化,促进交通系统各单位法治建设扎实开展,为构建和谐哈密、法治哈密、平安哈密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建立、实施法治建设评估激励机制,促进工作人员“学法知责”与“依法履责”的紧密结合,提高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以“规范有序、制度健全、公开公证、廉洁高效、群众满意”为目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的职能,为建设法治哈密、构建和谐哈密作出应有贡献。力争到2008年达到“法治机关”标准。
三、工作任务
(一)抓好以履行岗位职责,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目的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及面向社会具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学习宣传内容、“法治进机关”学习宣传内容。
(二)结合“五五”普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交通系统广大干部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使交通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诚信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三)健全机关政务服务承诺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行政权力内部的规范、制约、监督等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真抓好对人、财、物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四)大力开展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的法治实践活动。将交通系统工作人员法律学习培训纳入法制学习的正常轨道,切实提高学法、用法、守法能力;组织好相应的考试,推进学法、用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围绕群众反映的涉法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依法解决事关百姓民生的热点问题。
四、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通过抓学习教育,着力提高交通系统工作人员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质;
(二) 通过抓作风纪律建设,着力培养依法行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
(三) 通过抓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五、方法和要求
(一)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法治进机关”活动由局长负总责,由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法治进机关”活动的领导和实施;各单位要按照交通系统“法治进机关”任务分工,将“法治进机关”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落实各自任务。
2、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建设考评激励机制,认真落实“一抓双挂”制度。为促使依法治系统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务实和有效开展,建立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检查督促机制,与个人年度考核及后备干部考察,先进科室的评比、科室的精神文明、综合治理挂钩捆绑实施,使“法治进机关”活动有效规范开展。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1、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和全体职工的学法制度。根据地区“法治进机关”工作标准,党组每月开展集中学习一次,同时参加全系统“法治进机关”的集中学习。交通系统机关人员每年有针对性的学法时间不少于50小时。干部学法情况将与干部的考评结合。
2、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1)认真安排部署好每年四月的“宪法、法律”宣传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2)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好“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及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节日等法制宣传教育;
(三)努力做好法治实践
1、做到机关办公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办事程序规范、工作严谨。公开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公开每个科室的工作流程,监督电话,使之服务周到热情,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满意率高。机关内无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
2、公务员依法履责,机关办事效率高。严格考勤考绩制度,规范公务员日常行为,完善交通系统政务服务承诺制,推行有效便民举措,提高办事效益、效果。工作拖沓、推诿扯皮、水平低、效率底、不作为等情况逐年减少。
3、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公开单位决策程序,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单位重大事项,公开各项评选、考评结果。认真执行公务消费标准,财产物资管理办法、车辆管理办法、电话管理制度等。
4、领导干部做到带头依法办事,在人、财、物使用和各项决策中无违法违规问题;工作中无滥用职权、办事不公、护私偏袒等问题;对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查处。
5、建立健全对机关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的审查把关制度,出台文件无违法违规问题。
(四)妥善做好民主监督
1、完善交通系统机关民主监督机制。系统机关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讨论通过后执行并主动、虚心接受社会、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2、畅通信访渠道、落实责任制。对群众来信来仿和各方监督意见、建议回复落实率100%。
3、高度重视、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涉法热点、难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多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做了几年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尤其是我校春季班的班主任,我发现不少学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举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吧, 例一,我们班两个女生吵架,其中一个女生吵输了,便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哭大闹,要以”死来明志”. 例二有一个同学参加计算机考试,班上大部分过了,遗憾的是他是少部分梅过中的一个,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挫伤,便不想上学了,多次到我这儿来,要求退学.我把学生心理平时不健康的表现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成就动机不强,有混日子心理。一部分职高生只想在职校学习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也有一些职高生在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
2、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的职高生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少数职高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职校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不自觉地缺乏信心,在自信心不足而竭力维护自尊的同时,部分职高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总感到一切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3、有自立愿望,但依赖心理严重。从心理上来说, 对再拿父母钱有些负疚甚至有愧,当父母或其他长辈过多地干预他们的事情时会十分反感,与此同时,因为长期独自子女生活形成的惯性,加上初中阶段父母只要子女成绩好,其他一切包办形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不少职高生的依赖心理十分严重。
4、容易冲动或偏激。有些职高生容易冲动,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但事后往往又表现得十分后悔。如我班一个学生张某与刘某发生了一点口角,晚自习过后在宿舍大吵一顿,言语过激,张某没有吵过刘某,心里十分懊恼,喊了十几个小姐妹把刘某毒打了一顿,因此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矛盾当代职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中期。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面性,而且其两面性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等。 2、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经济来源没有保障,生活压力过大;有些学生属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更多的属于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一人或与祖父辈生活,常常无人看管。
3、现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他们产生问题的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普遍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等现象。
(三)针对职高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来进行正确有效地疏导,维护心理健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职高生会经常向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将来能干什么?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有责任帮助他们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有能力考大学的,教育他们平时就在注重打好基础,有就业愿望的,平时就要练好专业技能,有创业意识的,平时就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 2、正确归因,重塑自我信心 所谓归因,也就是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归结当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职高生往往习惯于用消级的眼光从个人自身去找原因,如认为自己笨,认为自己无能,如果总是从消极的角度去找原因,那么会越找越失去前进的动力,越找越失去发展的信心,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及时敏锐发现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努力从积极角度去寻找问题产生原因,用发展的眼光找到问题解决对策,最忌老师一味数落学生笨、无能,这样就会帮倒忙。
3、掌握方法,帮助学生调控不良心理 (1)学会合理发泄 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时,老师可及时找其谈心帮助其宣泄,或者建议他向同学、朋友,心理咨询人员倾诉或者能过书面形成如写信、写日记等,还可建议他到操场,心理宣泄室成他认为合适地方假想敌人发泄一番。
(2)进行适当转移 也就是通常所说注意力转移法,当心里有困惑时,可尝试听音乐、看电影、电视、读小说、参加体育运动等。
(3)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影响都十分明显,一般可能过三种途径进行自我暗示。一是语言上的,如“我不笨、我能行、我是一个成功者;二是表情、动作、手势上的,如可以保持微笑,多表示乐观神情多做夸张的动作,给自己一个永远活跃的身心;三是施加意念,当你在做事时,想象自己取得成功时情形,当你与同学闹矛盾时,想象自己在换一种心态下的情形。久而久之,心中的难解之结便会慢慢解开。
4、加强实践,锻炼心理品质 老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培养自治能力,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力推广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弘扬个性,体验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职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是非常多见而复杂的。
这也对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教学生文化及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的人格特性,引导其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班主任,身上的责任尤其重大。
总之,职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帮助。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让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出身心健康,技术过硬的新一代职高生而努力。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 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 。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就是 要和平 和 要发展
其实现在的世界还有局部的战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仍然威胁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和平,因为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太大机会发展.
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准没错!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国家间和平以及国内和平等,因为和平的威胁来自战争,所以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 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亿万万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但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无疑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书)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板书)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1988年11月举行的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1990-200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板书)想念大家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一件大事: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请学生讲述这一事件,教师也可以展示有关的相片等资料显示其巨大的破坏性),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和给这两个地区造成了严重“后遗症”。可见,由于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威力,核大国如果发生核战争,只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而不可能有胜利者。科学研究表明,一场核战争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其后果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灭绝。核战争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轻易发动世界战争。
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板书)战后,帝国主义被削弱,法西斯主义彻底被打垮,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大批的民族独立国家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减弱;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互相渗透,使得各国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哟,各国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维护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卡片)据统计,战后世界共发生15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和冲突几乎都是由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发动、策划或背后操纵的。
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制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投影)二战以来,美苏争霸不断升级,从地面、海洋发展到外层空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为此美国政府拨巨款发展宇宙空间反导弹,反卫星武器。80年代,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多枚,其爆炸当量达130至160亿吨TNT,如果使用起来,那就意味着全世界50多亿人口,每人平均得随两吨烈性炸药。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严重的威胁!
世界仍然存在诸多的矛盾、斗争和不稳定因素。如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等。
可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学习了和平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探讨另一主题——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板书)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挂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七大工业国等发达国家和阿富汗、尼泊尔、索马里、海地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发展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球的北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方,因此,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原因。(板书)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并思考: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板书)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请同学们带着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是:第一,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由1982年6260亿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亿美元,仅利息一项,每年就要支付1.4千亿美元,有的国家每年还债额占国民收入的40%;第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据权威机构统计,1988年与1977年相比,初级产品价格仅涨2.7%,而制成品价格却上涨了33%。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板书)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的。(板书)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提问: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观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这里,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板书)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书)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板书)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板书)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板书)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请同学们思考:“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那我们能否说,有了和平,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学生讨论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虽然互为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虽然互相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要按照各自的原则和途径来处理。
巩固新课: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要弄清以下问题:
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
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思路:
1.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 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战争,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理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准没错!
135p | 2010-03-10 11:43:11
在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创造的多样性》(Our Creative Diversity, 1995)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指出,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文化应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文化被理解为发展的基础……文化政策的概念就必须相应地扩大。任何针对发展的政策都必须对文化本身保持敏感,并受到文化的激发……”
报告认为,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象。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对发展和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的认识,说到底都集中在人类的大文化观上:文化价值和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文化的繁荣应当成为发展的最高目标。
与此相关,文化创意的理念已经日益作为资本出现于当代社会现实中,这种认识改变了传统的资本理念,而将文化引向了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提高了文化的资产评估价值,增加了创意理念与创意形式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也对文化创意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经济和社会的中心问题将越来越关注怎样激励革新,怎样将一个文化创意理念的独创性转变为文化生产力,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践。这就对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理念认识、政策制定、总体策划和具体部署等不同层面的要求。政府需要对文化、科技、网络等进行高层次的全面改革和整合。
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意成了我们在新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原主席格林斯潘就曾提醒说:近几十年是思想激发了国际贸易增长的浪潮,同样还是思想促进了生产力和国民财富的跃升。他说,我们目睹了一场“思想――新的洞见――替代物质材料和纯人力的投入”。 从社会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成了维系社会并帮助人们适应变化的资本。2001年美国的一项“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项目研究报告认为,“美国文化是美国智慧和创造精神积聚而成的一种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既是人类成就和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美国文化资本在当今全球知识性经济社会中,作为一种关键性社会资源,对于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寻求保存各自的民族特性和达成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正日益显现其重要性。”显然,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政治的竞争,无疑已经是文化的竞争,而经济政治的竞争,本身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世界都有必要重新思考影响文化领域的公共决策。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被重新估量,文化被理解为社会均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逐步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
文化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有一个历史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尚处在国家战略的“边缘地带”,“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那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中流砥柱。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规定了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也指明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必将对当前乃至整个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文化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一历史发展表明,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足鼎立,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文化在国家整体架构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我国的发展也日益科学、全面、均衡与和谐。
今天,我们既面临着建设与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存在着转折与变革的巨大困难与阻力。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fffdddcc | 2010-03-10 19:35:45
在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创造的多样性》(Our Creative Diversity, 1995)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指出,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文化应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文化被理解为发展的基础……文化政策的概念就必须相应地扩大。任何针对发展的政策都必须对文化本身保持敏感,并受到文化的激发……”
报告认为,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象。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对发展和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的认识,说到底都集中在人类的大文化观上:文化价值和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文化的繁荣应当成为发展的最高目标。
与此相关,文化创意的理念已经日益作为资本出现于当代社会现实中,这种认识改变了传统的资本理念,而将文化引向了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提高了文化的资产评估价值,增加了创意理念与创意形式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也对文化创意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经济和社会的中心问题将越来越关注怎样激励革新,怎样将一个文化创意理念的独创性转变为文化生产力,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践。这就对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理念认识、政策制定、总体策划和具体部署等不同层面的要求。政府需要对文化、科技、网络等进行高层次的全面改革和整合。
从经济角度看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创意成了我们在新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原主席格林斯潘就曾提醒说:近几十年是思想激发了国际贸易增长的浪潮,同样还是思想促进了生产力和国民财富的跃升。他说,我们目睹了一场“思想――新的洞见――替代物质材料和纯人力的投入”。 从社会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成了维系社会并帮助人们适应变化的资本。2001年美国的一项“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项目研究报告认为,“美国文化是美国智慧和创造精神积聚而成的一种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既是人类成就和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美国文化资本在当今全球知识性经济社会中,作为一种关键性社会资源,对于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寻求保存各自的民族特性和达成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正日益显现其重要性。”显然,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政治的竞争,无疑已经是文化的竞争,而经济政治的竞争,本身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世界都有必要重新思考影响文化领域的公共决策。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被重新估量,文化被理解为社会均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逐步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
文化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有一个历史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尚处在国家战略的“边缘地带”,“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那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中流砥柱。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规定了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也指明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必将对当前乃至整个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文化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一历史发展表明,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足鼎立,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文化在国家整体架构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我国的发展也日益科学、全面、均衡与和谐。
今天,我们既面临着建设与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存在着转折与变革的巨大困难与阻力。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分享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油画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电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畜牧业新成果推广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试述1978年以来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进程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28项民生工程工程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开淘宝网店存在的问题
更多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理论层面和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讲,人人都可成才,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这个道理。但每个人所成的“才”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素质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合做技术工作;有的学生天生对绘画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对写作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天生圣人周武王以黄老之术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年四百。中国历史上最长治久安的两个朝代周朝八百年天下、汉朝四百年国运靠的都是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缔造一代之盛世。在中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 法治的核心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
“人性”的核心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人性”的核心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张岂之《孟子与现代人生》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 《孟子》与现代人生,我首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