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课(续)
六道,还是术——听吴欣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吴欣歆,是又一个从一线教学走向高校研究的语文老师。原在顺义一中教高中语文,现在是北京教育学院的
副教授,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室兼职教研员。
二零零六年,沈阳,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吴欣歆以《项脊轩志》一课夺得金
奖。评委李震评其课“探究性与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教者带领学生对文本细节反复品味和
深入探究。
这次现场听的是她执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的一篇童话,再次感受了她的这一特点。
她一开口,就感慨于她的表达,语文老师的天赋和基本功,近似于丹的圆润嗓音,和于丹不相上下的流畅表
达,让人听起来特别舒服。
直接导入之后,进入课堂第一板块:探寻词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圈划的词句中选择一处,按照事例提供的思路谈谈你的感受:
“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这几个
叠词也是拟声词,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当时的声音,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盲孩子身
处其中,心中荡漾着欣喜、欢愉。
学生默读,勾画。
紧接着是学生展示,在学生展示之前,教师出示交流要求:
一提示所选词句的页码和位置;
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和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四记录其他同学发言的关键词。
然后学生开始交流发言。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选择了文章末尾“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他还看
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赏析完毕,教师点评:注意结构,注意节奏,要求学生再读读一遍试试,读出“看见了”“还看见了”“还
看见了”“还有”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紧接着,又有数量不少的学生站来来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赏析,教师点评,师生互动。
这部份学生所花的时间太多。
同时有一个疑问,在没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局部赏析,是否合理和有效?同时这样的赏析过于
散乱,教师应该如何变散为整呢?虽然赏析体验过程很重要,但是赏析过后的归纳和提炼也不能忽略。
课堂第二板块:梳理盲孩子的变化过程。
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梳理记录的关键词,用一句话概括盲孩子的情感变化过程。
第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就出了差池。她提炼了从文章开头到文章结尾的表心情的关键词,教师提示:请注意我
所提出的要求。女孩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概括完成。
坐在台下的我也挺纳闷,如何从梳理的关键词里用一句话来概括盲孩子的情感变化过程。是将关键词糅合在
一句话里吗?
这版块行进得较为匆忙。
课堂第三板块:探究角色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完成图画。在盲孩子的情感和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角色,你认为谁是主角?谁是配
角?请画图呈现你的思考。
这部分探究角色之间的关系意义何在?价值指向哪里?同时,是否一定要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没有形
式大于内容之嫌?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从局部赏析,点滴感悟过渡到前后串联,整体理解的话,那这部分“探究
角色间的关系”是准备做什么呢?是对主题的理解吗?那和图画的关系有多大呢?
学生埋头创作完毕之后,学生陆续开始展示。第一个展示的学生用的是盲孩子和影子牵手的图画,第二个展
示的学生呈现的是以盲孩子为中心的同心圆,第三个展示的学生呈现的是一个序列图。每个人分别解说了一番。
无关对错,只要言之成立即可。除了鼓励学生表达之外,这样的展示是否还应该有点什么?尤其是教师在这个时
候还需要做些什么?
时间快要结束,教师要求学生重读和反思:你喜欢课文的结尾吗?试着改下结尾。
充满质疑精神,但是这个时候的出现由于前面缺乏铺垫,显得突兀。
一堂好课也应该如经典的诗歌或者电影一样,整体逻辑严密,局部细节精美。虽然现在极力提倡学生学习主
动性和过程体验问题,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在自己的领地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三个环节之间,前两个环节联系较为紧密,第三个环节和最后的结尾显得就比较突然,同时形式还可以更优
化一些。
学生的赏析很精彩,教师的点评也很到位,但是在赏析和点评最后,是否应该交给学生一点什么,百川到
海,总归有海洋的呈现,学生散乱赏析之后,如何进行归纳和提升,如何进行规范和引导,是否应该是一个课堂
里需要的问题呢?不能碎玉遍地,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丝线。
在最后的讲座里,吴欣歆老师将其这种做法概述为“主题——探究——表现”的三步走策略。在这课堂结构
中,“主题”由谁确定?如何确定?如何“探究”?“探究”什么?“探究”的形式可否再优化?“探究”之后
怎么办?最后的“表现”,应该用什么来评判?还有一点,课堂的进程是否需要一个很自然的情感和逻辑的暗
线,而不是教师为主的拿出三个板块,凑在一起?
吴欣歆老师在讲座里提到应该将“问题推进”改换为“活动推进”,我倒觉得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活动更
多的是形式,而问题可能更接近内容,好问题加上好活动,历来是语文课堂所需要的。当我们没有好活动的时
候,我们宁可要有好问题。因为好活动更多是外围的聚焦和激趣,而好问题是内在的思维的启迪和引导。
好课如好酒,过唇留香。
感谢最近一段时间听到的这些好课,如好酒一样将人麻木退化的心灵慢慢浸润激发,酒后的言语也许是胡
说,但绝对来自心灵,充满真诚。
感谢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