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行走江湖
稻森悠平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人物!
稻森悠平博士,日本水污染治理研究领域里国际著名的环境专家。
他以其在湖泊水质净化技术、地球温暖化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显著贡献,先后在日本、中国、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巴拉圭、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多边、双边合作项目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获得主要的奖励奖项超过10多项次。他在杂志上发表过论文300篇,学术交流论文830多篇,专著25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10多项日本国内和国际间(中、日、韩)的大型研究课题,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经历丰富的事业征程一路走来,让他在治学严谨且竞争激烈的日本科学界,依然靠实力获得了一大串令人目眩又颇具含金量的响亮头衔: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水环境研究领域原主任研究员、综合研究官、主席研究员(现为客座高级研究员);日本总理府中央审议会湖泊富营养化委员会专门委员;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日本福岛大学教授。
环境省CDM微生物研讨委员会委员、环境省净化槽登记专门委员会委员、独立行政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技术评价审查委员、农林水产省有机物质循环利用促进实验事业研讨委员会委员、九州农政局谏早湾干拓调整池等水质委员会委员、福岛县环境审议会委员。
日本产业用水调查会编辑委员会委员、水质总量控制检讨委员会委员、农业集落排水协会污水处理技术研讨委员会和生态工程研讨委员会委员、日本水处理生物学会副会长、日本水处理生物学会杂志编委会委员评议员、日本水环境学会生物膜法研究委员会委员长、日本建筑中心净化槽技术委员会委员长
近年来,随着中日环境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深入,稻森悠平“行走江湖”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的江、河、湖、泊。
作为JICA专家,他主要负责太湖、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百花湖等多项中日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在中国工作期间,他还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学术见地,赢得了中国科学家的推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信任。在广泛参与对华环境交流与合作中,先后应邀担任了中国太湖水质改善“863”课题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理洱海水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顾问教授等多项有名有实的头衔。
就说上海交大这个顾问教授吧。
在稻森悠平的协调推进下,在日本和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于2000年3月,与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签订了“校所合作协议”及“关于湖泊水质改善生物生态技术国际共同研究的协定”。之后不久,稻森悠平“顾问教授”先后4次来交大进行专题交流,还与学院又签订了“中国太湖、贵州红枫湖合作计划”。此计划其中一项是:稻森代表日方每年提供400万日元(约合28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提供2名短期访日名额。
上海交通大学评价说:稻森先生为促进学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稻森悠平的想法则是:一切为了让环境科技能够最大化的造福人类。
人的命运总是存在着差别。
1947年1月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的稻森悠平,在30岁之前的经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1971年在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专业毕业;1973年在鹿儿岛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硕士课程毕业;之后,稻森进入日本五大重型电器制造厂家之一的株式会社明电舍正式参加工作。
拥有4000多名职员的日本明电舍,创立于1897年,是住友集团所属的39家企业之一。公司总部设在日本东京,主要业务包括能源、环保、信息、通信、产业系统、汽车测试功能设备等的制造和销售。
稻森悠平在这里干了七年。
在此期间,他于1979年9月获得了日本国立东北大学理学博士。
1980年,33岁的稻森悠平迎来了一次新的人生转折机会,他进入了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今国立环境研究所)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付公害问题的日本,于1971年设立了环境厅;1974年设置了国立公害研究所,以强化针对公害防止的政府研究。另外,为了强化公害规制,相应的推进对亚硫酸废气、窒素酸化物的排出抑制对策的开发,大幅度增加扩大了公害防止设备的投资。而且,还强化了汽车尾气的排出规制,推进了相关技术的开发,有力促进了环境科学技术进步。
遥想当年,作为先发达国家的日本,正走在一条被眼前经济利益驱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高速发展之路上,并率先制造了诸如“水俣病”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重大环境灾难性事件。
或许,这就是在今天,很多有良知的日本“过来人”,对中国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或身体力行的基本根源。
就说日本的水污染吧。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日益扩大和严重。这促使了中央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水污染。1970年《水污染控制法》颁布。然而,70年代期间,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越来越集中,赤潮频繁的濑户内海周围的环境污染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政府回应以更强硬的措施来制止水污染。1973年颁布的《濑户海环境保护临时法》,在1978年改为永久正式法。此外,1978年颁布了一系列全面长远的法律,规定了有机物污染重复发生的濑户内海、东京湾、伊势湾和其他水体的污染物标准。后来,还在1984年颁布了《湖泊水质保护措施法》,以利抗击淡水水域的水污染。
但是,到今天为止,尽管在这些多年前就有了这么多健全的措施,仍为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影响水环境的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重组升格为环境部,也标志着日本在水污染反击战中的更进了一步。
经历了切肤之痛的稻森悠平,以专家的立场,在中国的多个场合不止一次现身说法大声疾呼:“一个湖泊受到严重污染之后,其治理修复的周期需要数十年;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污染)这个湖泊所得到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几百倍。”
不知道这些振聋发聩的忠言能够唤起多少中国人的责任和良知?!
稻森悠平总是希望大家能借前车之鉴以免重蹈覆辙。
在日本特别熟悉“江湖规则”的稻森悠平作为权威的“过来人”之一,他曾经是很多“补漏洞”工程的参与者。
1984年,日本通过的《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纳入了《水污染控制法》。这么做,其旨在对日本全国10大湖泊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现状,实施综合性的、有计划的水环境保护。
根据新的法律,要求这10个湖泊所在的各区制定并执行一个水保护计划,以此来改进湖泊水质。计划中每个执行期为5年。
稻森悠平直接参与的霞浦湖的4期计划已经在2005年告一段落。
霞浦湖,日本第二大湖(第一大为滋贺县的琵琶湖),位于日本茨城县东南部到千叶县东北部之间(距离东京东北部60公里),由沙丘、沙洲与外海隔开而形成的淡水湖。它是数个湖所组成,总面积达2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水体体积8.5亿m3,平均滞留时间200天。流域面积2157平方公里,大约有100万人口居住在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和畜牧业,没有大型化工业。因此,水主要用来灌溉和用作清洁水,尚有日益下降的捕鱼业存在。由于鲤鱼疱疹病毒的爆发,曾经繁荣的鲤鱼养殖业早已停止了。
依国土交通省的定义,霞浦是由西浦、北浦、外浪逆浦、北利根川、鳄川、常陆利根川等所构成的水域总称,其中西浦是其中最大的湖泊,面积为172平方公里,所以有时候霞浦也专指西浦而言。包围湖的陆地上有45%的地区属于自然风景地;43.5%的地区是农业用地。在自然风景区,游客不仅可以乘坐游览船观光,而且还能在水乡潮来乘坐女船夫掌舵的“沙巴”船,沿着水路观光游览。尤其是到了初夏时节,周围的菖兰花争奇斗艳,引来众多游人观赏。
然而,科学家眼里似无风景。
由于滋贺县人口剧增和工业发展,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流入琵琶湖,使该湖逐渐从一个贫营养湖变为富营养化湖。由于过量氮和磷及Aoko(污染湖区的蓝藻异常生长产生藻类聚集)现象。造成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厂,家庭,牲畜和渔场。最高污染负荷来自生活污水排放到公共水体中,占整个污染负荷的50—80%。
于是,从1986年开始不得不经历历时25年、耗资185亿美元、工程浩大的治理过程,以期使该湖水质从V类恢复到可饮用的水质标准。但是,尽管调动了日本拥有很多的“第一”因素,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霞浦湖也只是将外源污染降到历史最低,内源负荷还远未削减到位,Aoko现象仍时有发生。
科学家认为,面对这种相持僵局,需要重新审查保护的规划和方法。
社会的看法则不同,控制局面并且没有继续恶化已经是不易的胜利。
2003年1月,鉴于稻森悠平先生所主持的生物—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到“霞浦湖水环境修复工程”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茨城县知事桥本昌先生特地为稻森悠平颁发了“霞浦湖水环境奖”,以表彰他多年来的杰出贡献。
或许得益于农学的基本功底,又研修了环境生态工程、水处理工程、微生物生态学专业,稻森悠平前后用20多年的时间,探索出来“应用生物——生态工程技术实施水环境修复的策略”,并将此研究课题运用在“霞浦湖水环境修复工程”中获得极大成功,并且作为范例在茨城县和日本其他地区实施。
在此前后,稻森悠平一直不断地对此技术进行了更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