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沙坪坝。
其实原来这里属于巴县管辖,与璧山把青木关街巷一分为二。
缙云山脉跨过嘉陵江,向西南逶迤,到青木关处,突然断裂,形成这样一个山口。
东北面称为宝峰山,西南面称为虎峰山,那山口就自然形成一个关隘。
这关隘自古就是重庆通璧山、合川以及川北乃至陕西西安的嘉陵古道上重要的要隘,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经商。
青木关地形如马鞍状,南北两侧山岭海拔均在500米以上,
两峰对峙,天堑浑成,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朝末年,官家在此高筑墙,设关卡,故得名关口。
嘉陵古道在重庆与合川之间这一段驿站,在清代被称为“渝合道”。
沿途设置了十塘(武备设施),用来保护客商官民的往来。每塘均设有塘兵、营房、哨楼。
“渝合道”的头塘在浮图关,二塘在井口镇,三塘在歌乐山金刚坡,四塘在土主镇。
五塘,就是设置在此,穿越缙云山的青木关。
以后六、七、八塘都在璧山境内,而九、十塘则在合川境内了。
塘与塘之间相距约20里的距离,按此计算,青木关距离重庆城有100里路程。
上个世纪20年代修成渝公路,苦于缙云山脉的阻隔,只好绕上一圈,从青木关越过缙云山脉。
后来,又修建了青木关到北碚的公路。
解放前,因嘉陵江北庙峡挡道,渝碚路一直没有修通,
从重庆主城开车去北碚,只能翻越歌乐山到青木关,然后再向东北去北碚。
这样的交通地位,使青木关很快就繁荣起来。
青木关中学校就在青木关镇。
抗战期间,全国各地高、中等学府、文化名流纷纷齐聚陪都重庆。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迁入青木关的机关、学校就有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国立艺专、
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童子军师范学校、劳作师范学校、民众教育馆、滑翔总会、宪兵学校、
国立教育学院以及私立明志中学、青木关镇小学等。
一时间,关口内外,弦歌不绝,书声朗朗,教坛蔚为隆盛。
1946年10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学附中、社会教育学院附中的基础上,
兼容其它13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建立“教育部特设青木关中学”,后更名为“国立青木关中学”。
取名“工农兵”的商家,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了,倒是青木关上还有保留。
真正的青木关老街,其实是在这条青北上街,它横穿在缙云山隘口上,现在还有一些老式建筑。
青木关温泉早几年就有听说,现在还处于初始开发阶段。
这座老桥,不知道具体的建筑年代。
但看桥面上的青石板磨损状况,就可以知道它的历史已经不短,现在已经不容许车辆通行了。
这个酒馆,是80多岁的王婆婆开了几十年的,如今仍然有人前来品尝,并坐下来在屋内闲聊。
青北上街虽然不算太长,原来大约就只有300多米,但租碟的、卖草药的、开茶馆的,等等,现在还有些遗存。
不过,青木关老街虽然勉强还在,但关隘已不在老街里。
(本文文字参考了网络有关资料,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