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参加了孙老师在上海的培训课程,本次课程的主题是“说话就是生产力”,可以看的出,这门课程是教我们如何说话的,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如何沟通。但总的听下来我发现,其实在“如何说”的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是在说之前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学会如何看,如何想。
如何看,就是观察细节,描述事实,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如何想,就是基于事实和细节,锻炼自己如何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所有的动作就是基于事实和细节,所以说,我的第一个感悟就是:真理源于事实和细节的把握。
对于沟通,根据场景和要求的不同分为8个层次,每个层次是渐进式的,约到最后要求说话者表达以及思考的能力就越强,总结下来:
讲述:如实的描述事实和细节;
叙述:筛选事实并得出结论(看法,观点)
表达:用道具强化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讨论:听细节,问结论与事实之间的逻辑;
汇报:明确目的,结构清晰,建议和预测;
陈述:目的明确,更加清晰的表达自己的结论。
解释:目标认同,平和的解决问题;
回应:反馈表达自己的立场,对抗性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说话都与事实,细节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莫大的关系,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观察细节。我认为孙老师有一个方法不错,就是写日记,从一个客观的、不同角度的去描述一个事物,比如写上班的路上,可能写一个星期是容易的,但是到了一个月的时候,可能就发现没的写了,但是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说要真诚,可信。但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的感受是:
一是要表达的想法不会因为担心别人的感受而改变,二是如实的描述事实的细节。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信息的交换过程,所以交换什么信息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公开信息,比如名片等,这种信息是我们自己公开的,是你社会的一个属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认识”的程度。二种是半公开信息,比如你的出身,爱好等等,这种信息是互相了解的基础,所以普通的朋友与同事都是基于这个信息交互层面的。三种是隐私,比如自己消极的内容,不好的信息等,这种信息是人不愿意说出来的,如果说给对方听,会大大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所以,我认为沟通其实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如果全面、客观的表达想法必须要靠一个很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而如何赢得信任,拉近距离,人与人直接的沟通就要靠做人的艺术了。
最后,这堂课的收获还有两点:
一是如何育儿,看的出来孙老师是个教育家,对儿童的教育真的是强的,听了他很多关于如何教育小孩的内容:小孩要看《天线宝宝》《芝麻街》;每天晚上给孩子读10分钟的书;3岁之前不能让小孩子吃糖等
二是看电影,孙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影片段来说明问题,深受启发。而且就电影本身也是很有学习意义的。推荐三部电影:《浪潮》《12 Angry Men》《当幸福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