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兴庆宫遗址的另一个目的是看一看立在这里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在唐代这个中日交流的鼎盛时期, 有两个人不应该被忘记,一个是中国的和尚鉴真大师,一个是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鉴真大师的纪念碑在扬州,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碑就在西安的兴庆宫遗址公园。
阿倍仲麻吕来到唐朝后起汉名晁衡,到长安以后不久,仲麻吕就入了国子监太学,攻读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仲麻吕作为一个外国人,不用十年寒窗苦读就取得进士的桂冠,说明他的学识确是何等的出类拔萃的!酷爱学习中国文化的仲麻吕,不以自己的成就为满足。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心留在长安而暂不回国。其实当年唐朝时很多日本的来华留学生都像阿倍仲麻吕一样滞留长安不归,因为那时的唐朝实在是太强大、太先进了,就像今天的中国留学生一毕业后就留在美国一样。不过这位仲麻吕的确是太优秀了,他的才华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开元19年(731年),仲麻吕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职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仲麻吕担任这个职务,使他在宫廷中经常有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因而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
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市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著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仲麻吕不仅学识渊博,才华超人,而且感情丰富,性格豪爽, 也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唐代著名诗人名士,如李白、王维等人都有密切交往。看来在唐朝那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只要有文化,想不成为诗人都难呀。由此看来,那时的仲麻吕已经完全融入了唐朝的社会,在中国娶妻生子,完全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据说仲麻吕的儿子直到二十几岁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日本人!真是神了,看来那时的唐代也没有户口本或者护照一说,外国人来去自由,真是个无比开放的社会!
仲麻吕在唐一呆就是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但是,仲麻吕眷恋乡士之情未尝稍减。开元21年(733年),仲麻吕曾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因玄宗皇帝挽留,未能实现宿愿。天宝十一年(752年),仲麻吕入唐已经三十七年,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这一年终于同意他随日本遣唐使的船队回国。但在回国途中,因为遇到海上的风暴,加上那时的航海技术差一点儿,仲麻吕的船队竟然被吹到了越南沿岸,登陆后又遭海盗劫杀,只有仲麻吕等几个人侥幸逃脱。
唐朝时通讯不发达,仲麻吕的船队未能按期到达日本,于是长安城里风传仲麻吕在海上遇难了,那时的李白早已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了,但他在外地也听到了仲麻吕遇难的消息,十分悲痛,立刻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那首著名的诗篇: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侧壁上就题有李白的这首著名的《哭晁卿衡》的诗篇。 这首诗入选了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公元755年(天宝14年)6月,在越南侥幸脱身的仲麻吕一行几人历尽艰险,再次返回长安。好友们见到仲麻吕脱险归来,不胜为之惊喜。仲麻吕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但此时的李白正在安徽宣城一带游历(大概就是他写《赠汪伦》一诗的时期) , 不可能再与这位老友相见了。
然而,曾几何时,又遇兵燹。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蒙尘四川,仲麻吕随往避难。直至肃宗至德2年(757年)12月,玄宗自蜀还幸长安,仲麻吕亦随之返还。是年仲麻吕已六十一岁。以后再度仕官,历任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年)终于长安,时年七十三岁。代宗为了表彰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这位大半生都思念家乡的仲麻吕至死也没能回到日本的土地上, 最终客死异乡。
我站在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前沉默良久。今天的中日之间太需要像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大师这样的民间人物了,但愿天下永远和平。中国只要自身强大了,当年那种万国来朝的景象还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