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济南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十三五时期三大战役




华野关于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的请示电与中央军委的复电影印件

为什么说济南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汪洋

“济南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把秋季攻势引向战略决战的起点。周恩来后来说道:‘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865页)

原因何在?

一、1948年秋季的战场态势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秋,这是我军经历的自内战以来的第三个年头。我军历经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两个阶段的作战,改变了敌我兵力对比:

至1948年6月底,国民党军总兵力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非正规军53万人,特种兵和海空军45万人,后方机关、学校69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地方部队125万人,南方游击队4.1万人。与国民党军同期兵力对比由战争初期的1:3.4,下降为1:1.3,其中正规军的对比为1:1.32。(统计数字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四卷1-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东北战场:东北野战军经过冬季攻势,迫使卫立煌集团向锦州、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收缩;

华东战场和中原战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经过山东大反攻、豫东和襄樊等战役,迫使王耀武集团孤悬济南、青岛、烟台,山东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并使徐州刘峙和华中白崇禧两大集团屡受挫折,不得不转攻为守;

华北战场:晋中战役的胜利迫使阎锡山集团向太原收缩;

西北战场:澄(城)合(阳)等战役钳制并削弱了胡宗南集团,使之不能作战略机动,西北野战军已经能够独立担负西北战场的作战任务。

综上所述,国民党军的正规部队只能担任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上要点的守备,只能在其附近地区作战役性机动,能做战略性机动的兵力极为有限,我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战略决战的关键与突破口的选择

至此,国民党军重兵屯集于大城市,解放军虽然攻占了许多中小城市,提高了攻坚作战能力,但是还没有攻克敌10万以上部队守备的、并具有坚固的外围和城防工事的大城市。因此,战略决战的关键所在就是,我军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敌军10万以上兵力守备的、具有外围和城防多层防御体系的大城市,这也是我军由运动战向运动战和攻坚战结合的战略战术方针的转变。

1948年秋季,相对较为好打的大城市有三:东北野战军包围的长春、华东野战军孤立的济南、华北野战军一兵团包围的太原。三者择其一而攻之,克者必将为全军提供宝贵的经验,也必将为战略决战拉开胜利的序幕。

中央军委及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当然看好了实力最强的东北野战军。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胜利结束冬季攻势,东北军事态势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解放军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军政素质上,都远远超过国民党军。到辽沈战役前的8月,我军总兵力已达到103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人。敌卫立煌集团总兵力55万人,其中正规军48万人,分布态势为:锦州、义县、锦西一线15万人;孤城长春10万人;沈阳、铁岭、抚顺、辽阳一线30万人。战略决战的突破口理所当然非东北莫属,战略决战序幕的拉开也非东北野战军莫属。

6月7日,毛泽东在同意东北野战军打长春时,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长春胜利将给你们尔后南下作战逐一攻克各个大城市开辟道路,各个大城市的攻克将从长春战役取得经验。希望你们精心组织这次战役,预先估计到战役中将要发生的各种困难,逐步总结经验直至完全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四卷第221页)。毛泽东对林彪的期望溢于言表,但林彪却让毛大失所望。

7月1日,朱德在华北军政大学开学典礼大会上评价我军的攻坚能力时,说:“20年来我们在军事上所苦恼的,即对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无法攻破,但近半年来学习的结果,已经能够攻破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了。”(《朱德军事活动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717页)朱德这里讲的“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显然还不是指屯兵10万以上的大城市。

中央军委领导人的眼光都集中到我军有没有决心、有没有能力攻克敌人重兵10万以上屯集的大城市。之所以同意东北野战军攻击长春,也是为了希望从攻占长春的战斗中解决大城市的攻坚问题,为全军取得经验,直至实现战略决战的战略意图。遗憾的是,东野在试打长春后,林彪认为“部队对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攻坚作战,在技术上存在不少问题,认为目前即正式攻长春,成功的可能性较小”;“长春守军在10万人以上,设防坚固,如攻长春又可能遇到沈阳、锦州北上的20万增援之国民党军的威胁,所以这一仗带有很大的勉强性和冒险性。如攻长春不成功,则对今后作战会产生严重影响”。(《四野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301-302页)因此改攻击长春为围困长春。

东野既然难负众望,毛泽东就把这一难题就交给了华东野战军。

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主力胜利结束豫东战役,山东兵团攻克兖州、泰安等城市,尚未结束津浦路中段战役,14日毛泽东就发电指示华野指挥员粟裕等人,要求乘胜连续作战,发起攻济打援战役(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37页)。16日又连发4电指示华野粟陈唐张和许谭,对攻济打援提出具体方案,如:抢占济南机场,准备攻克济南,准备打邱清泉和黄百韬兵团的援济部队等等(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39、240、242、243页),对于攻打济南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8月25日到29日,粟裕、谭震林主持华野曲阜会议,讨论攻济打援问题。粟裕指出:济南战役将是一场严重的艰苦的战役,济南是徐州的屏障,敌人会死守济南,增援也会猛烈。战役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攻占济南飞机场,歼敌5~6个旅,第二阶段攻济打援。并严肃指出:不能轻敌,济南不比潍县、兖州和开封,守敌王耀武能力较强,手上有正规军3个师9个旅,非正规军5个旅,共有11万余人。济南市区分为内城、外城和商埠,从日军时期长期设防,构成基本防御地带;济南郊区白马山、茂岭山、砚池山等制高点为重点防御地带,在日伪工事的基础上构筑碉堡、壕沟、铁丝网和鹿砦,形成160多个支撑点,纵深10多公里的防御阵地。

毛泽东在华野曲阜会议期间,于8月26日、28日连电华野指挥员,对济南战役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对攻济打援的部署作了指示,指出:“攻济打援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可能情况:(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你们应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对付第三种。”(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67页)。

曲阜会议上,对如何攻济打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战役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攻克济南。毛泽东曾在7月16日的电报中说:“争取10天内外夺取济南”(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42页)。

后来又在8月28日的电文中说:“攻克济南之时间不能预先只规定一种,而应预先规定三种,即20天、一个月、两个月。这三种时间中,我们固然要争取第一种,其次是第二种,但这在战役发起之前只是一种理想,是否能实现要依攻击过程中敌之防御能力如何才能确定。或者20天左右即可攻克,这样我阻援兵团是有把握阻得住援敌的(包括歼敌一部分);或者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攻克,这样我必须歼灭援敌几个旅,虽然不一定是6个旅,但歼其3至4个旅是完全必须的,否则就不能阻住援敌,我攻济必功败垂成。但最重要者是一个月左右还不能攻克济南,必须大量歼灭援敌,例如6个旅、8个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敌前进,给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时间,例如一个半月,两个月,或更多些(打临汾曾费去72天)才能克城,你们的根本出发点应放在这种情况上。”(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68页)。这就有了攻克济南“20天不行就一个月,一个月不行就2个月”的说法,这也说明我军从中央军委最高决策层,到华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层对我军攻克大城市的能力的估计以及重视程度。

8月29日,这是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华野商定济南战役的部署,决定以攻占济南为主要目标,力争短期内攻克,将部队分为攻城和打援阻援两大集团。

9月16日至24日,华野14万人攻城,18万人打援,历时8昼夜,攻破敌人外围、外城和内城坚固的防御体系,胜利攻占济南,充分显示了华东野战军的攻坚能力。济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军的援军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兵团还在成武、曹县一带磨磨蹭蹭,畏缩不前,听说济南城破,急忙回撤。

济南战役后,山东敌军受到极大震慑,临沂、烟台、菏泽等地之敌军弃城逃跑,山东除青岛和鲁南边缘少数据点外,均获解放,使我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后来的淮海战役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战略后方,为淮海战役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后勤保障。

济南解放,证明我军的强大攻坚能力,我军在炮兵攻坚、步炮协同、障碍爆破、城市巷战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任何一个国民党军占领的城市都无法逃脱我军的攻击了。粟裕将军说:“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手中虽有3个兵团,但不敢坚守设有坚固工事的徐州,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济南,是一个重要原因。济南战役结束了,这仅仅是一个序幕,更大的胜利正等待我们去争取。(《粟裕战争回忆录》596页)

三、济南战役不仅是淮海战役的序幕,而且也是辽沈战役的序幕

9月24日晨7时,济南内城刚被我军突破不久,粟裕向军委和华东局电告我军战况的同时,就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次日中央军委电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粟裕文选》第二卷571-573页)因此,说济南战役是淮海战役的序幕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周恩来的结论是“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这就说明:济南战役不仅是大决战第二个战役——淮海战役的序幕,而且也是大决战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的序幕。

有人质疑:辽沈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12日,而济南战役开始于9月16日,哪有“序幕”在“正剧”之后拉开的?

让我们回顾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就可以知道上述的结论是多么可笑!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就致电林罗刘,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186页)

3月,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东北敌军基本龟缩到长春、沈阳和锦州,一个崭新的问题摆在从中央军委到东野各级领导面前,就是敢不敢、能不能攻克敌人重兵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按理说冬季攻势结束之后,休整30天到40天后就应开始对东北大城市的攻击。按毛泽东的意图是攻占锦州,封闭东北敌军,各个歼灭。但是东野领导人林彪却选定攻击长春,4月18日东野给军委的电报就不同意打锦州,说打长春好(《罗荣桓年谱》542页)。军委22日的回电,话就不甚好听了:“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210页)

5月下旬1、6纵打长春,这叫“试打”,就没有下定决心打,打了两天就停了,说对长春“久困长围”。6月初,毛、周、朱分别就打长春事与林、罗电商,6月5日林罗致电军委,提出3个方案:1、正式进攻长春;2、少数兵力围长,主力南下北宁线;3、长期围长、打援,同时练兵。并说倾向于第3方案。

15日罗荣桓在吉林高干会上说:“长春是我们进攻的第一个大城市,如果打不下来,会影响士气,影响群众情绪”(《罗荣桓年谱》550页)。这说出了东野领导人的心结。

中央军委毛、周、朱对攻打大城市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同意、尊重东野的意见,这也属正常,他们也不了解我军的攻坚能力到底有多强。林罗认为,“5万人以下的守城部队,我们均有歼灭他的相当把握;10万人的守城部队,只要不受大的增援威胁,我们亦有歼灭他的相当把握”。如果林罗下定决心攻克长春,那么,就不会有“济南第一团”了,就是“长春第一团”或者“锦州第一团”了。中央军委对打大城市没有把握不仅对东野,对华野打济南也吃不准,所以才有打济南“一个月不行两个月”的说法。

电报往来,一会儿要晋察冀配合,一会儿说大雨,一会儿说粮食困难。直到8月24日,东野才决定在9月6日,南下北宁线。林彪决定东野南下,只是想打北宁线上的中小城市,而不是决心攻占锦州。东野9月12日令2、3、6纵和炮纵在四平、梅河口登车,秘密西运辽西。9月17日东野2兵团程子华、黄克诚部指挥11纵和3个独立师,打响北宁线,克昌黎、北戴河,切断秦皇岛和锦州的联系。这一北宁线之战当时称为“秋季攻势”,为和1947年的有所区别,又叫“秋攻战役”。后来打了锦州,演变成决战,才改称辽沈战役。这样,前面的小打小闹也成了辽沈战役的一部分,那么从12日算起就顺理成章了。

9月12日冀热辽在北宁线打响之后,21日林罗致电各纵说:“此次秋季攻势,各种条件皆对我有利。锦州附近之敌,在我攻势发动前已调走5个最强的师,使此线由不好打变成好打”,这才同意打锦州。但是打锦州的部署又受到4纵、7纵打锦西建议的影响,直到28日打锦州的部署才定下,真是多灾多难。29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指出:“若你们能够迅速攻克义县锦州两点,则主动权便可握在你们手中,否则,你们可能产生如像过去半年那样处在长沈两敌之间,一个也不好打的被动姿态。”并批评东野“我军从9日出动至今日已21天,尚未开始攻击义县,动作实在太慢,值得检讨。”(《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5卷12页)这样,林罗刘才认识到:“此次攻锦打援战役带有全东北的决战性质”。

这时,华东野战军早已攻克济南,胜利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决战的序幕战,而进入淮海战役前的休整和准备阶段了。

10月1日东野下达攻锦打援动员令,中有“自我攻克济南歼敌10万后,全国震动”这样的话。不难看出华野攻克济南,对东野攻击锦州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政治影响。

但是第二天,在林、罗南下途中得知葫芦岛增兵之后,又想回头打长春。毛泽东的批评电表现出少有的严厉:“在5个月前(即4、5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7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8第9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5军从山海关、95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5卷15页)。在罗荣桓的干预下,才最后确定打锦州,并具体部署攻锦各部队,这样才有10月4日8纵队锦州外围大小紫荆山的攻击。有意思的是,林彪的心结还是不定,在7日到帽儿山看地形还喋喋不休地说“一桌菜来了两桌客”的话(《罗荣桓年谱》595页)。

济南战役之所以称为三大战役的序幕,正是由于粟裕敢于以32万兵力,展开攻济打援的战役,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济南,为东野打锦州奠定了心理支撑,也“激励”了东野领导人,使小打小闹的“秋季攻势2”、“秋攻战役”最终演变成辽沈战役。虽然东野北宁线打响在济南战役前的9月12日,但林彪的北宁线和毛泽东的北宁线根本不是一回事,毛的北宁线是要打锦州,而林彪却只是要打北宁线上的中小城市,就连义县,也是在毛的批评之下才打的。说济南战役在辽沈战役之后,是不是有点拘泥于时间,而将济南战役的意义置于不顾?

战略决战胜算最多的地区就是东北,东北打了半年的电报战(1948年3月至9月),就是决定决战的方向,长春还是锦州,表现了不同的战略方向,也表现出不同的气魄,更表现出不同的战略远见。电报战将毛、朱、周和林、罗的观点、想法无不跃然纸上。能将敌军消灭在运动之中这是上上策,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指挥员当然自不待言。但是敌人不是呆子傻子,也知道我军的作战方略,所以龟缩到防御坚固的大城市。东北是已经完成了这一战略的收缩,而华东却没有完全完成。打下济南就说明我军有能力攻占敌人重兵屯集的大城市,加上运动战的能力,我军部队也增加了底气,军委领导也可以规划决战方略而不至于担心攻不动10万人守备的大城市了。

综上所述,本文开头的一句话:“济南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把秋季攻势引向战略决战的起点”就很好理解了:9月12日展开的攻势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辽沈战役,只能说是一次“秋季攻势”或“秋攻战役”,济南战役才是将这一战役引向战略决战的起点,而真正意义上的辽沈战役的起点是攻击锦州。

陈云说:“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的这么大,这么快”(《辽沈决战》(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最后的结论就是: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为什么说济南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十三五时期三大战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7710.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说百度是垃圾 百度垃圾公司

原文引自:http://my.donews.com/madeye/2006/11/03/IsKbrnytXkptyYBfvRiMgTfQqbOWMqPvJzxa/最近我在Level的Blog上说Baidu是垃圾,结果她竟然不相信,那我就来详细的阐述一下为什么说百度是垃圾

为什么自己有钱了却没有了幸福的感觉? 幸福的n种感觉

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慨,那就是当我们还过着清贫日子的时候,当我们每天只能粗茶淡饭的时候,似乎比现在大鱼大肉锦衣裹身的日子开心许多,虽然很穷,但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那种没有依附过多物质负担的简单生活让幸福离我

为什么说汉文帝是史上最好皇帝? 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一直很喜欢汉文帝,怀着崇拜心情去了霸陵。霸陵有时候也叫灞陵,因为靠近灞河而得名。一个有道仁政天子,陵寝竟然称“霸”,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从钟楼到霸陵,一路向东,会经过灞河,过去很方便,市里有直达公交车。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

声明:《为什么说济南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序幕? 十三五时期三大战役》为网友江南未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