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周日,相应苗外婆号召,去铜官。
铜官这个地名是长沙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佐证之一。原是“铜棺”,远溯至三国时期,关羽战长沙,铸铜棺,抬棺上阵以明志。后来就衍变为铜官。铜官窑(又名长沙窑)是唐朝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近年来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也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铜官现在属于长沙市望城区境内。首先经过彩陶源村,顾名思义,中国釉下彩的发源地。铜官窑后来虽然没落,但作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湖南醴陵,今天“独步武林”的技艺之一也还是釉下彩。
村口的阙很有特色,还是仿唐风格,旨在强调铜官窑是唐代时期的名窑。
在阙两侧的公路边,放置的是铜官窑出土的唐代器皿的放大版,壶和水瓶居多。
铜官窑的核心景区谭家坡遗址博物馆。整个古窑遗址是分布在一片山坡上的,所以博物馆就斜倚着山坡修建上去,造型挺有特色。
捏制造像。莲花底座是拉胚成型的,上面的雕像是捏制的。
陶罐。铜官窑时期的器皿还处在粗陶、精细陶向瓷器过度的阶段,这也是铜官窑后来没落的原因之一。陶器的精致程度和耐用程度都不及后来的瓷器,加之长沙地处内陆,铜官虽毗邻湘江,但是运输相对来讲还是不甚方便,种种原因,铜官窑后来就没落了。
博物馆内的陈列很有特点。因为修葺在遗址原址之上,一方面要保留原址风貌,一方面又以现代高科技的展示手段来给观众更形象生动的观感。苗苗就趴在一片当时的“废品区”之上。一些有瑕疵的成品当年被工匠们集中堆砌在这里,今天看来,当中也不乏精美者。这足以证明,10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人,是很重视“质量”和“诚信”的。
陶枕-净瓶-水盂-香炉盖
参观完博物馆,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亲自体验”了。这也是苗苗老早就期待的事情。自打她去了宜兴看紫砂壶后,她就很跃跃欲试要自己做把壶。但是苗妈水平有限,是不能帮她“自己做一把壶”出来滴。这是苗苗的第一次,也是苗妈的第一次陶艺经历。好在苗妈当年看了数遍《人鬼情未了》,又有捏橡皮泥的经历,初次玩泥巴还不是很难看。拉胚——捏塑——落款。苗苗完成的部分就是把泥巴搓成小球递给苗妈压制成花瓣,以及在精神上给予苗妈支持
这就是苗妈和苗苗共同完成的第一件玩泥巴作品:盘子。还是半成品,要留在陶艺馆后期经过烧制和上釉,大约15天之后才会通知我们到市区去取成品。经过讨论,我们选择的绿色的釉色,期待15天后看成品。
玩完泥巴出来我们去附近吃农家菜,苗外婆的步子却迈不开,因为她被四周的田园风光吸引得“发烧”症状爆棚。
首先,苗外婆“跟踪拍摄”到了一只捕鱼吃的白鹭,后来又“跟踪拍摄”到了一只捕鱼吃的灰鹭。
接着,苗外婆又拍到了两个很有爱的“小朋友”。
再然后,苗外婆还拍了俩撩撩打打的“小伙伴”……苗外婆自己拍得心满意足,觉得此行超值。
从博物馆出来,驱车去了铜官镇。铜官镇在湘江边,但是为了旅游,把临街的房子弄成了这样的风格。苗外公苗外婆说“像六、七十年代湘江边的小镇子”。之前曾经探讨过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求同存异”的问题,没想到铜官镇的“存异”走的是这么个路子。
铜官镇上的铜官(老)街。还是以体现铜官“陶”特色为主。连街口的地面上都别出心裁地砌着几排原应呆在屋顶正脊两端的螭兽,陶制的,也是铜官“陶瓷业”复苏的现在,铜官出产的主要产品之一:建筑装饰类陶瓷品。
老街的风格还是文革风,苗外公说“这(旅游规划的)决策者一定是个在文革中受益的进了城的‘泥巴腿杆子’”。这艘静置在墙上的龙船,苗苗见了大声说:“妈妈,那是小日本的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