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向日葵》赏析--深度挖掘大量图片 梵高向日葵赏析



自画像

梵高1887年作于巴黎

向日葵之巴黎部分

F 377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Two Cut Sunflowers

三合板布面油画 21.0 x 27.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376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Two Cut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50.0 x 60.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伯尔尼: 伯尔尼艺术博物馆

F 452四朵剪下的向日葵



Four Cut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60.0 x 100.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375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Two Cut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43.2 x 61.0 cm

巴黎: 1887年8-9月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早些时候画的一幅风格细腻的向日葵已被明朗和绚丽的调子所取代,同时,细心敷设的一层层颜色也比过去更加厚重。

向日葵之阿尔部分

F 459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ive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98.0 x 69.0 cm

阿尔: 1888年8月

二战时毁于火灾

——1888年8月文森特·凡·高开始描绘向日葵。在保罗·高更到达阿尔之前,凡·高开始构思向日葵系列作品。在给埃米尔·伯纳德的信中他写到”我在用半打向日葵装饰我的工作室时想到,这未经粉饰的铬黄燃烧在蓝色的背景之上,从孔雀绿到品蓝。

文森特最终于计划在他和高更作为工作室的黄房子里开始画12朵向日葵的工作。”我想为墙壁搞点装饰,只用向日葵……好,如果我完成了计划,那将做为墙的表面。所有的东西将因此成为蓝与黄的交响乐。我每天从日出开始工作,因为那些花会很快凋零,哪怕中间有一朵打蔫都很麻烦”(L526)。不巧,文森特竞争不过多变的季节,在1888年的8月,他仅完成了四朵向日葵,包括这幅作品。

毫无疑问地,研究凡·高这项工作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他给提奥的信。用他典型的详尽和精确的描述习惯,凡·高描述了这次创作的开始三幅画:”我画了三次,第一次,三朵大向日葵在一只绿花瓶里,明亮的背景(15′)(A);第二次,三朵,一朵枯萎并掉了叶子,另一朵是蓓蕾,背景是品蓝(25′)(B);最后一幅是明亮的,我希望,开始创作第四幅。这第四幅有14朵花,黄色背景。”(D)

这幅有五朵向日葵的静物画是值得注意的作品。它的遗失是个悲剧。

F 454十四条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93.0 x 73.0 cm

阿尔: 1888年8月

伦敦: 国立美术馆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像中的幻像。

“作为一个因不平等和社会罪恶而发疯的失败的’传教士’,凡·高是19世纪写实主义的替罪羊之一;而他称为’可怕的清醒’的心境的调子是那么高,直到现在,所有人都能听到它,这说明了为什么1888年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一幅以植物为题的《蒙娜丽沙》”(休斯)

F 453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Three sunflowers in a Vase

布面油画 73.0 x 58.0 cm

阿尔: 1888年8月

美国: 私人收藏

F 456十二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91.0 x 72.0 cm

阿尔: 1888年8月

慕尼黑: Bayerische Staatsgem?ldesammlungen, Neue Pinakothek

——”我现在正以马赛人吃蒸鱼的热情拼命画画——当你听到我画的是一些高贵的向日葵的时候,会不会感到惊讶呢?”(凡·高)

F 455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92.0 x 72.5 cm

阿尔: 1889年1月

费城: 费城艺术博物馆

——乍看起来,花似乎有一种糕点的色彩效果,一点没有花的娇嫩。明白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我们会立刻感到被背景托出来的片片叶子的厚实形式与扭曲线条,一个精神柔弱无力的人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布雷默)

F 458十四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95.0 x 73.0 cm

阿尔: 1889年1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凡·高在阿尔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

1888年8月,凡·高画了大量的向日葵写生,他打算用这些习作装饰”黄房子” 内他自己房间。他在12月病倒后,借绘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次年1月,他根据早先的写生,绘制了这幅令人叫绝的作品。无论在原作还是后来的复作中,凡·高的用意都是利用色彩表现自我,”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高更前几天对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凡·高)

“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高更)

F 457十四朵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

布面油画 100.5 x 76.5 cm

阿尔: 1889年1月

东京: Seiji Togo Memorial Sompo Japan Museum of Art

——凡·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被认为是凡·高在黄色小屋里面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注:标题前F开头的数字是J.B.De LA Faille的“The Works of Vincent Van Gogh: His Paintings and Drawings”一书中所用的编号。

延伸閱讀----1

“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展览亮相首都博物馆



水罐里的羊须草

威廉·威森作



马火炮部队

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作



北荷兰省的农庄

爱德华·卡尔森作



瓷盘中的苹果

威廉·德·茨瓦特作

日前,“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展览亮相首都博物馆。展览共展出了包括梵高在内的7名19世纪末期荷兰印象派画家的11幅油画,作品中包括梵高最著名的画作1887年作于巴黎的《自画像》。梵高一生中创作了30多幅自画像,这幅画是其中之一,也被公认为梵高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画中的梵高头戴灰色毡帽,长着红胡子的脸颊骨瘦如柴,身穿棕绿色的外衣,画家在这幅画中用明亮的色彩代替了之前作品中暗沉的颜色,笔触厚重,富于节奏感,流露出印象派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画作还包括: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的《马火炮部队》《木鞋》,伊萨克·伊斯瑞尔斯的《海滨骑毛驴的女孩》《雪地中的姑娘》《商店的窗户》以及爱德华·卡尔森、威廉·威森等6位荷兰画家的作品,这些画作都以印象派风格描绘了19世纪末期荷兰的市民生活。

(赖睿)



延伸閱讀----2





作品简介:

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生活在法国,他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画家,与高更、塞尚齐名。《向日葵》,布面油画。创作于1888年。现藏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作品赏析:

对凡·高而言,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是他内心涌动的火热情感的写照,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凡·高同类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幅。整个画面以黄色作为基调,再以青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宛如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画家用激情奔放的笔触,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活力。单纯的色彩、坚实的造型,也显示出了他非凡的绘画技巧。

关于《向日葵》,凡·高自己写道:“我正试着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笔法,它不需要用点描法或其他手法,而就只是多变化的笔触而已。”在他的笔下,每一朵向日葵都像是一团炽热的火球在燃烧牞各种黄色组成的响亮鲜明的调子和奔放不羁、挥洒自如的笔触牞使画家涌动的创作激情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

凡·高曾说要用半打《向日葵》作品来装饰自己的画室牞并为其配上精致的橙黄色的画框。这幅《向日葵》就是凡·高1888年为自己的画室而作的。凡·高早年在完成学业后开始经商牞后因失恋和热衷于宗教,放弃了这项工作。

1878年牞他参加布鲁塞尔的一个新教会组织的短期培训班之后,在矿区做了一名福音传教士,又因口才不好被教会解雇。在其兄弟的帮助下,开始学习绘画。由于受荷兰传统绘画与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早期绘画风格比较写实。

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结识了许多印象主义画家,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至此,他的视野大为开阔,画中的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不久,由于向往法国南部明亮灿烂的阳光、强烈瑰丽的色彩,他来到了阿尔勒。在阿尔勒期间,他开始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风重新认识,并提出了画家在忠实原对象的同时,应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观点。

作品背景:

凡·高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当时难以为世人接受。但是,他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有意识地把握这种绘画的新形式,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了东方绘画的因素———这是凡·高的艺术对后人的启示。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曾经受益于凡·高的艺术。

凡·高给贝尔纳和提奥的信件于1893年开始公之于世。在这些信件中,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艺术见解,也对以后的现代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左手的掌纹》 :余光中

凡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凡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凡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文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

其次,凡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凡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太阳、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体。

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Stranger on the Earth:by Albert Lubin)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从认识凡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

凡高的向日葵:

那是很偶尔的一次,我随手翻一本介绍世界名画的书,看到了一幅名叫向日葵的画。

这幅画很与众不同,它不是画在太阳底下绽放的花朵,而是几束插在花瓶里但快要调谢的花。虽然要死亡,但它还是那么灿烂,金黄的颜色,让人一看就忘不了。但那是苦涩的悲哀的金黄,是失去希望的金黄。那束向日葵,像是在燃烧着它的生命一般。

我看了深有感触,看看署名,是凡高。画家的资料里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但在他的时代没有名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自杀了,死在麦田里。(他开枪时没立刻死亡,他回家跟他各个讲了话)

我很惊讶,但心里又有几分肯定,你看这向日葵,它终是生命终结时的模样啊!

过了很久,我从读者上看到一篇介绍凡高的文章,我才知道,他的向日葵的颜色。

凡高孤独而自卑,虽然他优秀,但根本没人知道他。凡高甚至羡慕那些三流的画家,毕竟他们可以被人注意啊!凡高有个爱他的哥哥,他是唯一欣赏他的人。为了凡高,他四下奔波,想让人们认识凡高,但却亏了本,穷得要命。凡高知道这一切,他内心痛苦不堪。

他渴望让人们了解他,渴望有好朋友,这种热情让人恐惧,甚至以为他是神经病。但这不是的,这不过是凡高孤独太久的表现罢了。

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而且是他哥哥为了安慰他而托人去买的,虽然价格低得不能再低,但这已经使凡高高兴得不得了。啊,凡高,该说他可怜还是世人无眼光呢?

凡高最终还是失望了。一个自卑到了顶点的人竟敢拿起枪自杀,此时的凡高也算一个大胆的人了吧。他死在麦田里,也许那声枪声连小鸟都没惊醒。

他最后还是出名了。他可知道,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人们是用怎样的眼光看他的画,他生前渴望的目光。

向日葵在死亡时是绽放光芒,燃烧生命的,但是凡高却是在一片黑暗中死去的。就像他画的麦田上的乌鸦一样在一片黑暗的天空下,一群乌鸦飞过,是悲哀无尽的画面,是凡高死时看到的画面。

凡高的向日葵的颜色………

《凡高与<向日葵>》

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印象派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有一幅极有名气的《向日葵》。

《向日葵》现在的拍卖价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是超过了7000万美元。

我不知凡高当年卖这幅画时底价是多少。但当年的凡高却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终于在1890年7月23日自杀,29日身亡,享年只有37岁,他的苦难也从此结束了。

据说《向日葵》有一种奔放热烈的气势,所以越来越有名气越来越值钱。

可我却觉得《向日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什么了不起。要不凡高当初为何不成超级富翁?《向日葵》的奔放热烈为何没感染到画它的凡高?

可能凡高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所以当时他的画也不出名,也很少人买,从而很少被保留在世上。因为没人收藏一些一般化的作品,

这样无价值。于是凡高穷死疯死。凡高一死,他的作品便少了,想买也买不到了。某人便拿出《向日葵》来吹捧,指指点点,发现了美的所在。我想这应该是“稀”的所在,物以稀为贵。于是《向日葵》升值了。

反过来想:一些不错的甚至很精美的画却不甚值钱,原因可能就在于画家的本领高,画好,买的人多,存世的作品自然也多。这画家作古了,画却随处可见,也就不稀罕了。

相比之下,别人的都是好作品,好作品太多了,不稀罕了。凡高的作品少,《向日葵》之类的画却是一幅特别的作品了,于是少而稀,稀而成为珍品了。再被炒作一翻,名画就出来了,名家也出来了,凡高也成名了,只可惜也死了。

人世间往往就这样:努力最多的是自己,获利最多的是别人。 梵高《向日葵》赏析(图)



梵高《向日葵》作品 1888年 91x72厘米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这个数据还有待商榷,因为不断有真品问世,同时不乏赝品得到证明)

凡·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凡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凡高《向日葵》赏析(1)

凡高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虽然在世界历史上有众多艺术家,但我对他始终情有独钟。我记得我第一次看他的传记的时候,我还很小,我哭了,我为凡高哭了。这个伟大的天才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了不起与坎坷呀。我觉得世界上最善良最敏感的人就是艺术家,而他们生前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赏识,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艺术家的悲哀!!!

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而在凡高短暂坎坷但也灿烂的一生中,他的〈〈向日葵〉〉也是我最爱的一幅画。有人说看见他的向日葵就觉得自己很渺小。我觉得这无不是对凡高的艺术的高度赞赏。我的感觉是生命的燃烧。那其实就是他的精神气质。一个火热的,神经质的人表现。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8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这幅(见纪念凡高之一的向日葵)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 是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 )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他设想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一组以黄色或蓝色为背景的向日葵静物画,并用它们来装饰他在阿尔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组画。在这些画中,他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黄花的绚丽光彩。这幅<向日葵)作于1888年8月,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凡高表现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别出心裁,他采用1简化的手法描绘物象,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和装饰的意味。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动人心弦

"向日葵"是凡高后期特别喜欢的题材, 也是他的艺术的一个高峰,更无疑是后印象派画作中最值得注目的系列,它们将凡高的激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凡高热烈而狂躁,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那强烈地色彩的发源地代表着磅礴的志气.为了追求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来描绘向日葵.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和天空.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辉煌而崮?凡高把心中全部的爱赋予可爱的向日葵,"向日葵"是凡高心中强烈的感情的象征,令人感慨.这就是太阳的魅力。

凡高每天采集金黄色的向日葵,"我让提炼的或混合的铬黄在从淡蓝到深青色调不一样的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着的火焰"(凡高语).他怀着强烈的感情不厌其烦地画他最喜欢的向日葵,强烈地表现画家对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凡高使用强烈的色彩,充分发挥色彩的感情.色彩是他表达思想的手段.

凡高画的向日葵不计其数,但常见的有六幅.最好的是《两支剪下的向日葵》与1887年8月9号,法国巴黎,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面上流动的金色被明亮刺眼的蓝色吸收而形成漩涡,从透明的闪闪发亮的浅蓝到夹杂着黄色碎片的暗蓝,到深不见底的黑色的蓝,黑洞一般让人挪不开视线,金色的向日葵火焰一般无穷无尽的发着光,华美,艳丽的不可方物,充满智慧和灵气,画面优雅和谐而旋转不停,富有运动感.可以想象阿尔的无可比拟的蓝色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金色流动的大地,激情四溢,在明晃晃的黄色阳光下,只能看清凡高的金色的轮廓.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宗教色彩。

这样的宗教是凡高对太阳的崇拜,对色彩的崇拜.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多的是热情和感恩,和苦苦追随太阳的壮烈的志气。

八月阿尔太阳下的一块块炽热的黄色狂放地表现出凡高对生命的尽情体验和激动.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即使穷困潦倒,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对艺术的追求而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只是色彩,而更加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充满激情的色彩和粗犷豪放的线条,造就了这个色彩和精神的魔鬼。

作为凡高的永远追随者,为他的艺术得到承认,是我欣慰不已的事情。他的传记不同版本的看了又看,他的作品翻了又翻。他的〈〈向日葵〉〉总是叫我振奋。那种人生的激情。使我知道如何看待生活与艺术。虽然他走了,但他永远在我的心里----那个永远激励我的伟大的高贵的艺术家凡高,那永远灿烂的《向日葵》。

《向日葵》赏析(2)

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思考:画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梵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梵高是何人,何人是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自杀身亡,享年只有37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向日葵热烈无比地向往光明和太阳,向日葵闪烁火一样热烈的光芒,但为什么要把向日葵折来插入瓶中并且放在阴郁的角落里呢?!画面中渗透的强烈悲剧意识或许是本幅作品经久不衰最有价值的玩味之处.

他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以前听过台湾某艺人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的报道,心想未免夸张,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这样拼了老命出力地画,不疯才怪,不短命才怪。

自从梵高画了一组11张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梵高嗜画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可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百年之后还能深刻感受到。百年前的向日葵不是更加金黄炙热吗?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梵高的十一幅《向日葵》中,有十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梵高总是一人独自生活,在他为爱徘徊的时候,唯一伴随他的只有强烈的孤独感。而象征梵高化身的《向日葵》,在他死后则被西奥家人珍藏,一直保留至今……

梵高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疯狂天才”,其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竟能引来蜜蜂驻足花蕊,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

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希图卡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光学与激光技术》杂志上。希图卡说,用进化的观点很容易解释“花朵类”油画的吸引力。他相信人类对颜色的选择是由进化而来的。希图卡指出,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对颜色的分辨是从吃水果开始的,而梵高的画吸引蜜蜂的原因也和颜色有关。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所作。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的向日葵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一种存在着压制和反压制关系的生命。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无法与神经崩溃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与梵高生前卖画所比,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七十三亿及一二七亿日圆卖出。如果说现在画价飞涨是由梵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延伸閱讀----3

梵高《向日葵》的深度挖掘(大量图片)



这是英国BBC对梵高的《向日葵》的深度介绍。



在英国国家艺廊里,有一幅画,总是有人驻足欣赏,久久不肯离去。这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每年有几百万人来看这幅画。



1886年2月,梵高突然的来到了巴黎,提前只给弟弟提奥写了一封短信,两个人相约在卢浮宫见面。(照片上市当时巴黎最火爆的红磨坊,这里成为很多印象派画家的聚集地)



这个阶段,印象派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疯狂的吸收着印象派画家的风格,比如莫奈、毕沙罗、高更等。尤其是修拉的点彩画法成为梵高主要模仿的风格此时的梵高像吸尘器一样吸收着印象派画家的菁华。(照片上是修拉和他的代表< 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



当时的巴黎,红磨坊成为最有名的夜总会,以夜总会的马戏团为题材的画家中,最有名的就是劳特雷克。梵高和劳特雷克也成为好朋友,他们两个人都成为巴黎当时画家中对社会底层的妓女赋予极大同情的。



秋天到来,蒙马特的花园照例满是即将凋谢的向日葵花。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梵高欣喜的开始绘画这些花。

梵高也采摘了一些回到画室,画他的向日葵。



梵高在这些向日葵的画法中,加入了非常多的技法,可见这是梵高着力于探索的那个过程。



1887年11月,刚从马丁尼克岛回来的高更走进夏雷大厦,当时这里正在展出梵高的画,其中《向日葵》受到了高更的关注,这次画展梵高一败涂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高更欣赏这几幅《向日葵》。

高更是当时最大胆和自由的画家,主张不要凭眼睛看到的事物来创作,要用内心的感受来画。

高更敏锐的发现了梵高的《向日葵》里面充满了荷兰风格但又具备印象派风格的独特画风。因此给予了梵高高度的认可。长期以来,梵高是非常崇拜高更的,得到他的认可当然是欣喜若狂。这也埋下了他们将要同住的伏笔。



梵高来到巴黎,这个时期,巴黎也正是绘画材料新技术发明的高峰期。

1908年发明的铬黄是用仅限于西比利亚才有的的一种矿物质研制的。



巴黎新颜料的出现,使得印象派的画色彩鲜艳很多,这个时候的梵高沉浸在研究色彩的狂喜当中,他随身携带的一个日本箱子里,满是五彩的毛线球,是为了寻求更多的颜色配比效果。



梵高的父亲是个传教士,梵高深受父亲的影响,也曾立志要成为传教士。父亲的墙上挂着一幅圣经内容的画,里面就有向日葵。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代表着虔诚的信仰。



向日葵是1956年秘鲁引进欧洲的花,而高更是有一半秘鲁血统的。这可能也是他喜欢梵高《向日葵》的原因之一。



1888年,放浪不羁的高更继续他的探险,梵高来到了普罗旺斯的阿尔。阿尔的阳光非常灿烂,给梵高带来了创作的激情。接下来的五个月里,他每天都完成一张画,进入疯狂的创作状态。



他租下了黄房子,提奥每个月给他250法郎的资助。他梦想在这里成立“南方画室”。但接下来,他面临的就是可怕的孤独。他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我吃不消。提奥担心哥哥寂寞。热切邀请高更和梵高一起居住。当时的高更正好经济困窘,接受了这个邀请。梵高也希望高更成为他的创作老师和伙伴,共同分享理念,分担费用,共同实现梦想。



在等待高更到来的这段时间,他像个小学生等待老师一样充满期盼。为了让老师到来的时候,有个惊喜,他开始创作《向日葵》。这期间梵高画了三幅向日葵。



到了八月,梵高打破了所有对比色的定律,创作出惊世骇俗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画了许多向日葵,有《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唯独没有十三朵的,因为基督教里,13是不吉利的数字。



从X光的探测中得知,左下角的这一朵向日葵是后加上去的。这样看起来的构图就感觉非常均衡了。



梵高非常重视质感,很多笔触式向上提起的,造成花芯怒放的感觉。

尤其是背景中的交叉十字笔触,打破了传统的构图和笔触规则。



很多地方的梵高的笔触充满遒劲的爆发力,只有观看到原作的人才能看见这样的笔法。



梵高的《向日葵》笔触非常粗狂,犹如雕塑一般。很多地方露出画布,说明创作时间非常短。梵高的创作,几乎都是饱蘸激情的,几乎很少有理性的反复描摹,他也成为史上画家里最激情的一个。



梵高最后在画作上用蓝色画了一道线,然后在花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非常绝妙的签名和花瓶的花纹一样精致。

梵高这张《向日葵》本身是打破互补色的常规画出来的作品,而这一点点补色却起到了绝妙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画面里最精彩的一点补色。



“我打算画12株向日葵,成为一首蓝色和黄色的交响乐。”梵高为自己的家买了12把椅子。因为耶稣有12个门徒。梵高特意为高更买了一把更精致高贵的椅子,可见他对高更的重视。(左面是梵高的简陋的椅子,右面是为高更买的高贵的椅子)1888年10月,高更终于来到梵高的黄房子。高更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幅向日葵,他说:“这幅画是花卉作品中的极致之作。”



相处的甜蜜期里,他们共同创作,共同讨论,但是个性上截然不同的二人,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很多冲突。雨季来临,两个人不能出去写生,于是争吵、躁动充斥在狭小的画室里。两人的性格不合暴露无遗,他们在艺术上的观点也水火不容。



他们在绘画风格上的分歧也很大。高更主张的是加入自我的感受,而梵高特别重视写生的第一感受。因此,梵高临摹了自己的一张向日葵后,感觉很不喜欢,他没有在给提奥的信中提及这张画,也没有给它署名。



著名的割耳事件发生了,在出事之前,梵高非常不正常,他抱着圣经到处传教,仿佛被耶稣附身。在圣诞节的前两天,他们吵了最后一架。高更离开后两人再没见面。



在梵高住进疗养院两个月后,他回到了黄房子。看见一封高更的信,心中冷冷的要求梵高把《向日葵》送给他。

梵高立刻回信:“在发生这些事之后,我实在不想把画送给你。但你选择这幅画的品味,令人欣赏,我决定画一幅一样的送给你,让这件事有好落幕。”为了挽回他们的感情,梵高画了两幅复制品。但是他没能有机会当面将画交给高更,就去世了。



梵高曾在信中画了一幅构图,将邮递员太太的两边,放上两幅向日葵。他希望能给中间的画带来温暖的气氛,也希望增加感恩的气氛。他一直认为向日葵能给人们带来幸福。



梵高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棺椁上献上向日葵。他在奥维尔的墓地,也经常有人献上向日葵花。

人们怀念画了向日葵的这个画家,他的精神,也被人们视为向日葵精神。



梵高兄弟去世后,在乔安娜的努力下,梵高的画被人们所知道。十年后,梵高的假画就出现在市场上了。为了帮助购买者分辨梵高的画,她出版了一本甄别梵高画的书。



有人开始临摹和造假《向日葵》。因为,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梵高究竟画过多少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究竟有多少个版本。



梵高的名气越来越大,高更也开始说起梵高和他的交往,并标榜《向日葵》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为了怀念梵高,他要求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去向日葵的种子,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他也画下了他种植的向日葵。



《向日葵》最早在1923年借给英国展出。英国国家艺廊几次请求购买下这幅画,乔安娜都以:它是属于我们家的,为理由拒绝了。

但是理事会坚决要求购买,以国家的名义。最后乔安娜终于同意了。

1924年2月6日,它正式落户英国国家艺廊。售价是1325英磅。



1987年3月30日,凡高自己的第一幅复制品《向日葵》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开始以5百万英镑起拍,然后一路飙升,拍卖的11秒后,就打破乐画作的拍卖记录810万英镑,最后,以2250万英镑(3950万美元)卖出。

买家是日本的安田火灾与海南保险公司总裁后藤安夫。

梵高生前,他的画无人问津,死后打破了有史以来画作拍卖的最高纪录。



很多人对《向日葵》致敬,毕加索也在其中。这是跨世纪的两位大师的相遇。



这是苏格兰一个园艺公司的广告,用了46万亩麦地,25万颗种子,才完成了巨型的《向日葵》。



英国的女艺术家在银行里领取了60磅的硬币,制作了一幅金钱版的《向日葵》。然后她将硬币送回银行继续流通,这幅画就成为一个行为艺术,无数的人都可以拥有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在英国国家艺廊的纪念品展厅里,《向日葵》的作品林林总总,有30种之多。明信片是最赚钱的商品,人们总会看完原作,再收藏一套明信片。



梵高的《向日葵》最后成为了他和高更友谊的象征,也成为他一生灿烂和,内心虔诚的象征。人们看到向日葵,就会想起一位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

延伸閱讀----4

梵高作品台湾展全介绍

   说实话,梵高的画来中国,居然去了台湾,实在是让我耿耿于怀。诺大一个中国,那么多艺术专业人士,都翘首期待着梵高来中国,但第一次,居然是台湾。有点讽刺,也有点心酸。听说台湾的观众非常虔诚,头天晚上已经有人半夜来排队了。

我给大家找了很多资料,想去台湾看画展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票价和时间。

台湾历史博物馆“燃烧的灵魂.梵高”特展于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3月28日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行,展出98幅梵高真迹。据悉,这是梵高画作首度在华人地区大规模展出。



展出的梵高作品中,97幅由全球收藏梵高画作两大重镇之一的荷兰库勒穆勒美术馆借展,日本POLA美术馆提供了梵高生前最后一幅油画《蓟花》。其中,油画21幅、素描77幅,包含《自画像》《普罗旺斯夜间的乡村路》《柏树与两个人物》《橄榄树丛》《圣雷米疗养院的花园》等名作。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表示,展品包括梵高从刚开始作画到逝世前一个月的作品,按时间顺序展示,有助于观众全面了解梵高的艺术创作历程。



春節過後,各級學校紛紛開學。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本周湧入許多進行校外教學的學生,第30萬名入場觀眾也在昨天(26日)上午產生。來自南投國中一年級美術班的翁文福,一早與老師、同學搭車北上參觀梵谷展,意外成為第30萬名幸運兒,獲得梵谷複製名畫「餐廳內」。

梵谷出生於3月,今年正逢梵谷逝世120周年,全世界都掀起一股「梵谷熱」;3月也是梵谷特展在台灣最後倒數的一個月。主辦單位表示,從3月1日至3月28日止,與梵谷在3月生日的民眾,憑身分證或戶口名簿,到梵谷展現場以現金購票,便可享有150元的優惠票價。



此次展览还特意布置了一辆专车接送参观者,看来,还真是用心来布置的展览。车厢内的布置让人感觉是梵高的画室,非常浪漫。持有门票的游客,就可以免费乘坐。每天还有100名手拉环纪念卡。

专车每日9:00到下午5:00行驶中正紀念堂捷运站一号出口到历史博物馆,为了鼓励大众搭乘公交,于专车上购票可享250元优惠价,再加送纪念品一份,每日限量500名。

(五)服務班次表

班次

每班次

行徑時段

每班次

載運人數

備註

滿座

可站立

預備

08︰50~09︰00

01

09︰00~09︰30

30

20

左列為各班次最佳載客數,但為避免等候時間過久,只要滿座即發車。

02

09︰30~10︰00

30

20

03

10︰00~10︰30

30

20

04

10︰30~11︰00

30

20

05

11︰00~11︰30

30

20

06

11︰30~12︰00

30

20

預備

12︰00~13︰00

07

13︰00~13︰30

30

20

左列為各班次最佳載客數,但為避免等候時間過久,只要滿座即發車。

08

13︰30~14︰00

30

20

09

14︰00~14︰30

30

20

11

14︰30~15︰00

30

20

12

15︰00~15︰30

30

20

13

15︰30~16︰00

30

20

14

16︰00~16︰30

30

20

15

16︰30~17︰00

30

20



这是展览的时间和门票价格。



门票。



参观者观赏梵高素描画作



12月10日,一名参观者从梵高油画作品《蓟花》前走过。



参观者观赏梵高油画作品《麦束》。



这是历史博物馆的地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137.html

更多阅读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课件

杜甫《登高》赏析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世称杜甫为诗圣,誉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

北岛《回答》赏析 《致橡树》赏析

时间:2010-06-19 14:59来源:北岛 作者:北岛-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 :北岛《回答》赏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

转载 歌剧《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歌剧赏析

原文地址:歌剧《白毛女》赏析作者:张凤林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白

李商隐《晚晴》赏析 李商隐 无题 赏析

转载自 虹之衣人间重晚晴——李商隐诗《晚晴》赏析刘学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这首

声明:《梵高《向日葵》赏析--深度挖掘大量图片 梵高向日葵赏析》为网友我想把你上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