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最新消息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工程总投资:140亿元人民币以上

工程期限:2004年——2020年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探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以美国阿波罗号为例,当时美国登月虽然投资高达260亿美元,但其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和2000亿美元的效益,并带动整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很多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间接效益是难以计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例如,现在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初就是为航天员设计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据计算,美国在航天上投资1美元平均能得到4~5美元的回报。

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计划,但在深空探测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在国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启动探月工程将极大推动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探月计划

早在1962年起,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1986年3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之后,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这就是“863计划”。

由于航天技术是863计划选定的第二个高技术领域,因此“863-2”至今被冠在其研究子课题编号之前。航天专家在论证该领域的研究目标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但在载人航天方面仍是空白。

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场争论一下子又进行了5年。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的10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而且是“那种反反复复的论证”。

“首先一步,我们要论证开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干什么?做哪几件事情?于是我们制定了探月20年大规划,也就是现在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总结的‘绕、落、回’三个阶段。而科学目标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否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都需要进行科学且复杂的论证过程。”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经过数年的研制工作,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探月工程目标

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覆盖整个月面的影像;中国如能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对于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将争取比国外已有的此类图像做得更完整、更精细。

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美国已做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布与含量,嫦娥1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14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中国将首次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目前月球上已知矿物有100多种,其中有5种连地球上都没有。尤其是氦3。它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可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见。每100吨氦3原料足可以解决全球一年的电力供应,而月球上的氦3储量据估算有500万吨,可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每克黄金价值11美元,而每克氦3是400美元。月球潜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已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组织重返月球和开展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动力。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上述前三项工作国外还未曾进行过,第四项为中国首次在地球静止轨道以外获取空间环境数据。

中国探月卫星工程还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二是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三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四是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五是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为此要突破月球探测卫星的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的深空探测工程大系统;验证有效载荷和数据解译等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研制体系;培养相应的人才队伍。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嫦娥一号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立体相机由光学系统、支撑光学系统的结构件、CCD平面阵列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子系统组成。卫星飞行时,三个平行的CCD线阵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三维重构后,再现月表三维立体影像。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以获取月球表面多光谱图像。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光学子系统:Sagnac干涉计、傅立叶变换透镜和柱形透镜。

激光高度计系统

激光高度计系统用于测量卫星到月表星下点间的距离,激光高度计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及接收器两大部份组成,其中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于接收被后向散射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给出了卫星到月表的距离信息。

γ/X射线谱仪

γ/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月球表面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线粒子的轰击而激发,会产生特征的X射线和γ射线;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发射核γ射线,不同的元素可释放不同能量的特征γ谱线。通过γ射线谱仪测量这些特征γ谱线的能量和通量,科学家可以推导出月表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作为月面成份研究,γ射线谱仪和X射线谱仪的测量结果可以很好地互相补充。

微波探测仪

微波探测仪是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之一,设计成多频段微波辐射计。微波探测仪的科学目标是利用微波信号对月球表面物质的穿透传播特性,从表征月球物质微波辐射的亮温数据中,获取月球月壤的厚度信息;获得月球黑夜的微波遥感信息和获得月球两极的微波遥感信息。利用微波辐射计对月球探测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月球微波遥感信息的获取和月壤信息的反演将大大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空间环境探测系统

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包括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用以分析地月空间和绕月空间环境的质子、电子和重离子。高能离子探测器包括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子系统。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用以分析地--月和月球空间环境的太阳风中的低能离子。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传感器由准直器、静电分析器和微通道板组成。

载荷数据管理系统(PDMS)

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PDMS)是一个基于1553B总线的分布式系统,系统由总线控制器(BC)、大容量存储器(SSR)、高速复接器(HRM)、远置终端(RT)及载荷配电器(PPD)组成。大多数有效载荷通过1553B总线实现与PDMS间的通讯,激光高度计和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则被连接到了RT上。载荷的科学数据和工程参数可由PDMS通过1553B总线获取并存储到SSR中。当卫星在地面站可接收范围内时,所存储的数据及实时数据将由HRM根据CCSDS 标准组装为编码的虚拟信道数据单元(CVCDU)串行序列,然后下行到地面。PDMS是一个灵活、高效的系统,如果任务中某个载荷停止了探测,则其它载荷可分享其存储及传输资源。



嫦娥工程十大关键点

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开始奔月之旅。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过程中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

关节点一:运载火箭发射

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来发射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最合适。在中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10月26日,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10月29日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嫦娥一号卫星选择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所谓近月制动,就是给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需要进行减速制动,完成“太空刹车减速”,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来到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时,卫星飞行速度达到每秒约2.4公里,如不及时有效制动,卫星将飞离月球,与月球的再次交汇将更加困难。如果制动量过大,将会撞击月球。。“减速制动”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中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

关节点七:绕月

11月5日11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科学仪器将开始为完成4项科学任务目标展开工作。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嫦娥一号卫星,需要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两座大口径天线,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嫦娥工程后续进度表

嫦娥2号,也就是1号的备份星,2011年发射,不绕行直接奔月,100千米轨道高度,7~10米分辨率精确成像,主要用于月表精确成像测绘,为二期工程精选着陆地域,验证二期工程的某些关键技术——应该主要是通信、轨道控制等,也不排除嫦娥2号会进行有控制模拟降落等技术。

嫦娥3号、4号2012年相继发射,火箭是长3B,二期工程主要为月表软着陆器和月球巡视车,月球车活动范围半径大约5千米。由于间隔较短,届时很可能会出现嫦娥2号和嫦娥3号对月球联合探测的局面,甚至有可能会进行星际中继通信试验——当然可能性不大。

嫦娥三期工程大约在2018年进行,探测器只有一个,暂定为嫦娥5号,核心任务是月表采样返回,这也是载人登月的基础核心技术。

嫦娥工程三期都完成后,我国会在2020年左右视情况决定是否起动载人登月工程,以当时我国的航天技术基础来看,2025年左右应该能实现载人登月。



  乌鲁木齐天文站2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



太空暗战全球探月之争

人类正掀起新一轮探月热。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也正在打造各自的探月器,将于近几年发射。这些探月器各具特色,如俄罗斯的探月器计划搭载一种无人飞船上天,英国的探月器将把“钉子”射到月球里2米深,而美国的探月器则准备对月球进行“自杀式”撞击。

日本“月亮女神”(已发射)2007年9月

2007年9月14日,耗资2.69亿美元、重达3吨的“月亮女神”探测器升空。这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未来登陆月球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最大的月球探测项目。“月亮女神”共携带荧光X射线分光计、月球雷达测深器等14台观测仪,这在探月卫星中可谓“全身披挂”,其中有些仪器的精度是以往同类仪器的10倍乃至100倍。这些仪器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和岩石的分布、月球重力场分布以及到达月球表面的宇宙射线等,帮助专家揭示月球的诞生和演化之谜。

印度“月球飞船1号”(预计发射时间) 2008年4月(该计划已推迟)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经决定,将在2008年4月发射探月器“月球飞船1号”。这是印度第一颗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制作高清晰的月球地图,并对月球两极是否存在水进行初步探索。“月球飞船1号”重590公斤,并携带“冲击者”登月舱。除此之外,“月球飞船1号”将携带NASA的2个科学装置,一个是微型合成孔径雷达,负责探测月球极地的冰质沉积;另一个是月球矿物测绘仪,负责评估月球上的矿物资源。根据印度的预算,“月球飞船1号”探月计划耗资仅为8860万美元,是各国探月计划中预算最少的。

英国无人驾驶探测器(预计发射时间)2010年

英国对太空的研究历史相当久远,但英国还从未独立向月球发射过探测器,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希望在2010年前向月球发射两颗无人驾驶探测器。第一颗探测器的名字叫“月球耙子”。它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月球表面,对月球的尘土和岩石进行分析,寻找水和有机物存在的痕迹。第二颗探测器叫“月球莱特”。该探测器在接近月球后将沿月球轨道飞行,然后向月球发射出4枚“射钉”,深深地射入月球表面。“射钉”的任务是通过对月球地震信息和温度信息的收集,分析月球的表面构成和地理活动,其最深测量深度,可达到地下2米。

德国月球轨道探测器(预计发射时间)2013年

德国宇航中心探月项目负责人表示,德国计划“绕开”欧洲航天局,独自在2013年前后发射一个携带高分辨率摄像头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它将环绕月球运行4年,为制作世界上第一张详细的月球地图收集资料。据悉,这个月球轨道探测器主卫星重500公斤,次级卫星只有150公斤重。主卫星携带一个微波雷达,其可“窥探”月球表面下几百米的深度,这就可以协助科学家搞清楚月球上的岩石和微粒分布。

美国撞月卫星 2008年10月(预计发射时间)

美国一直是探月工程的执著追求者。他们提出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按照计划,美国宇航局将于2008年10月发射“月球环形山观测与感知卫星”,如果顺利的话,该探测器将会于2009年撞击月球。探测器将以时速9000公里,连续两次对月球南极进行“自杀式”撞击,以确定那里是否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冰,这场剧烈的碰撞将在月球表面产生高达64公里的尘埃,地球上的人们借助望远镜就可目睹“盛况”。美国制定了“重返月球”计划,打算在2020年前将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并建立长期基地。“撞月”就是想了解月球上有多少资源可供登陆后的宇航员使用。

俄罗斯“渗透者”2012年(预计发射时间)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计划在2012年进行首次探月发射,将名为“渗透者”的探测器送上月球,以获得关于月球地质的第一手资料。在其计划中,俄罗斯采用了一种无人飞船,由母船和其携带的“渗透者”探测器组成。“渗透者”探测器又分为高速探测器、低速探测器和极地站三种型号。每艘母船可携带13部探测器。母船将始终驻留在月球轨道上,把探测器发出的信号传回地球。

欧洲机械钻探器 发射时间未定

欧洲航天局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机械钻探器,寻找源自地球早期的陨石,将为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这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上进行大胆的钻探行动。太阳能钻探器将在月球表面钻出一个50厘米宽的孔,对岩石样本进行现场分析,并将结果传送回地球。



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km,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km,像元分辨率120m。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km,长约460km。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CCD相机开机获得的第一轨图像。2007年12月0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数据,包括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三维景观图。

中国公布嫦娥一号拍摄月球背面“万户坑”影像

2007年12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布中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背面部分区域影像图。图为月球背面以中国古人名字命名的“万户撞击坑”。包括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图、色彩编码地形图。万户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纬9.8度、西经138.8度区域,直径52公里,从地球上不能直接看到。

20世纪70年代,这座撞击坑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以中国明代人万户的名字命名为“万户撞击坑”。中国明朝官员万户将自己绑在捆有47枚自制火箭的椅子上,两手各持一个大风筝,点燃后冲天而起,开天辟地写就了中国历史上飞天梦想的壮举,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飞天尝试的第一人。



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全图,高清晰图片,可放大观看。



中国探月工程大事记

1962年起,开始对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研究。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1994年中国曾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初步分析与论证,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但由于各种原因,探月计划未能启动。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2000年8月 专家小组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进行了论证评审。

2000年11月,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明确近期发展目标。

2001年 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开始了一些关键技术(如有效载荷)的攻关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的研究工作。

2001年10月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项目立项。

2002年3月 向国家提交“月球资源探测卫星工程可行性”的立项报告。

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国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

2004年6月27日,完成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测控系统补充18m天线总体技术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号”卫星月食问题得到解决。

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发射场适应性改造与建设验收。

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卫星系统与地面应用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卫星系统与测控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热平衡与热真空试验。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对接、分离试验。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始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复审2007年1月12日,运载火箭完成出厂测试。

2007年1月16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评审。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7年2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调整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号”卫星任务1:1全过程演练。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号”通过出场评审。

2007年8月10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定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场。

2007年9月20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场。

2007年10月22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择机执行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飞行任务。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环月球轨道



工程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州、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

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

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

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月球概况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中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千米,还不如亚洲的面积大。中国的表面积是2010万平方公里,所以,月球的表面积相当于1.89个中国。月球是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36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航母电磁弹射器研发成功:最新消息震撼全球

近几年来,“中国发展电磁弹射器”的说法,一直存在于坊间的传说之中,留给无数网友“不明觉厉”的印象。2014年,美国一网站公布的卫星照片,曝光了中国某地的露天电磁导轨高速牵引装置。 该网站称其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条电磁弹射器地面实

2013年7月,最新海量网语段子激情放送 海量数据

我心不古 / 文【你知道吗】“你知道中国古代为什么女性要裹小脚?”“怕她们逛街。”【生活】生活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爱因斯坦【妙联】上联:老公公的鱼杆可长可短。下联:儿媳妇的鱼塘可深可浅。横批:混水摸鱼!

声明:《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最新消息》为网友孤独比夜還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