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数学 五年一班姓名:高泽群 以前,我一直认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2路汽车去青少年宫。就在车子快要出发时,1路汽车正好与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前面的这两辆车,突然笑着对我说:“泽群,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2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辆车至少要经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2路车的起点是在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泽群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要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 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评: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是数学课标所提倡的理念之一。小作者与爷爷的教学问答,富有情趣,充满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看到学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 荣获三等奖指导老师:林美鸿) 风景这边独好 五年一班陈安婷 许多同学怕上奥数课,因为一道道难缠的奥数题会搞得人头昏脑胀。而我对它却“情有独钟”,觉得“风景这边独好”。平时的课堂老师单调重复得比较多,让人乏味。每次奥赛课却给我带来新鲜感,让我学到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思考题,在这里都能迎刃而解。 今天的一堂课,又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老师教我们用“鸡兔同笼”法解题,其中一道题是这样写的: 3头牛和8只羊共吃青草42.5千克;8头牛和23只羊一天吃共青草117.5千克,如果一头牛一天吃草的千克数是一只羊的3倍,那一只羊一天吃草多少千克? 老师问:“这道题谁会解答?”我举手了,但老师没发现,自己讲解了:“其实这道题蛮简单的。我们由3头牛和8只羊一天共吃草42.5千克,可知3×3头牛和8×3只羊一天可吃……”老师的解答步骤共有4步,而我想的才用了3步。老师讲完后,我说:“老师,我只要用3步就能解决问题。”老师说:“那你说一说你的解法。”我说:“条件里说一头牛一天吃的草是羊一天吃草数的3倍,我把牛转化成羊来算后,3头羊就转化成3×3只羊,一共有9+8=17只羊,用3头牛和8只羊一天吃草的总量42.5÷17=2.5千克,求出每只羊每天吃草2.5千克了。”老师笑着说:“对,安婷的解题方法叫作替代法,用在这道题上使解答很简便,大家以后要向她学习这种不断求新的学习态度,不要只满足于一种解法。”夸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学习,我快乐,这里的“风景”真奇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吧! 评:“快乐学习,学习快乐。”是新课程所追求的,面对人人头痛的奥数题,小作者却“情有独钟,”可见其热爱数学,热爱奥数,善于从学习中寻找成功的快乐。日记真实纪录了小作者另辟捷径解决一道奥数题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开放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定势,使课堂充满活力、生机。 ( 荣获二等奖 指导老师:林美鸿) 恍然大悟 五年二班姓名:林珮 小熊在山村中开了家水果店。苹果1粒0.8元,西瓜一颗3.2元。 山村中的小鸡、小猫、小狗等都往小熊店里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小猫说:“我买苹果6粒,一粒是0.8元,6粒就是4.8元,我给你10元,你找我5.2元。”小狗说:“我买西瓜3颗,3.2×3=9.6元。”小熊忙得乱七八糟,只好连声说道:“好,好,好。” 忙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安静安静了。 不料,狐狸来了,说:“我买20粒苹果,20颗西瓜。为了方便,我们就算苹果和西瓜平均数2元。合起来是40元。” 小熊算了算,好像不止40元。还拿来计算机算一下,应该是80元,少了40元呀! 小熊和狐狸不停地争论,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俩便去找山羊伯伯。 他们找到了山羊伯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山羊伯伯。只见山羊伯伯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你们都上了平均数的当了。”后来,山羊伯伯便一点一点地告诉小熊和狐狸怎么算。 原来,应该用乘法分配律,将苹果的单价加上西瓜的单价再乘以它们总数量:(0.8+3.2)×20=40(元)。 小熊和狐狸这才恍然大悟,数学在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处,以后应该好好学习数学了。 点评:小作者以童话的形式,写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文章富有童真童趣。 (荣获三等奖指导老师:刘用炳) 数学解题 五年二班 姓名:吴晓燕 那一天我看了《小学生周报》,从一个版面上看到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一只小猴子从30米的地方搬香蕉,一次只能搬30根,而每往家走一米就要吃掉根。现有60根香蕉,小猴搬到家剩几根了呢?如果是120根呢? 题后已经给我们示范了一题60根的题,就是小猴搬30根到15米只剩下15根,返回,到原点时又剩下15根。15+15=30(根),再将30根一齐搬到家,就不会空空如也,至少还剩下15根。我看得津津有味,也想一展身手,便试解一道搬120根的题: 小猴先搬30根到15米,剩下13根;回头至起点再搬30根,到15米剩下13根,加上前面的15根一共30根。再回头搬30根至15米,加上以前的,一共45根,以此类推,最后一次也只剩下15根,合起来共60根。离家15米时再分两次搬,每次剩下15根,合共30根。这样,还有30根。 从这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肯动脑,什么都可以做成。 点评:小作者能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荣获三等奖指导老师:刘用炳) 一个 梨 的 体 积 五年三班王靓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写字台前做作业。 “叮咚,叮咚。”随着一阵的门铃响,我出去看了看门上的“猫眼”,噢,原来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打开了门,跟随着爸爸和妈妈来到了厨房,看看爸爸妈妈到底买了什么饭菜。 “啊。”我惊喜地叫道,因为爸爸妈妈买了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梨。我伸手去拿,可爸爸把那袋梨藏在了身后,我就知道他又在出鬼主意了。爸爸对我说:“想吃梨吗?”我说:“那是当然了,干嘛,不让我吃梨呀!”爸爸笑咪咪地说:“你想吃梨,那倒是可以,只不过我要考你一道题,如果你做对了,我就把梨给你吃,如果做错了,那就别想了。”我得意地说:“ok,没问题,料你也考不倒我。”爸爸说:“少自夸自耀了,你还没答出我的问题呢,这道题是这样的,怎样算出这个梨的体积?”看来这题还真有些难,我对爸爸说:“知道了,用称。”爸爸摇了摇头,笑着说:“称是算这个梨的重量。”我想着想着,突然想到了上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实验,那个实验是求一个土豆的体积,而这次是求一个梨的体积,那不是一样的吗?于是,我就对爸爸说:“我知道了,就是把这个梨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容器里,倒入水,把梨浸没,在取出梨,从杯内量出水将下来的长,宽,高,用长,宽,高相乘,就能计算出一个梨的体积,对不对。”爸爸笑着说:“对了,就是这样,不错,有进步,求一个形状奇怪的物体时,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你上课有注意听,以后的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听,都要认真地去思考。”我点了点头。 从这件事中,我还明白了要努力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还要去认真思考。我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点评:小作者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从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这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日记,希望小作者以此为契机。多动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 (荣获一等奖指导老师:孙开如) 有趣的24点游戏 五年四班陈琳琳 今天,我和启明、邱涵、先彬玩有趣的24点游戏。 我先翻“7”,他们也接着翻牌:启明“3”,邱涵“9”,先彬“6”。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只听见邱涵大声叫到:“我想到解了,3×7=21,9-6=3,21+3=24。”我一看还真是,我们只好乖乖的把牌拿了。 “一、二、三”。我们同时把牌翻开,“4、9、8、4”。“嗯,这个有点难。”我自言自语道。过了一会儿,我兴高采烈地喊道:“嗨,这么简单!小的们,听好了,4×9=36,36-4=32,32-8=24。”说完,我得意洋洋,启明见我和邱涵都有了“战绩”,而他却没有,脸上便显露出一丝着急的神色,连声喝道:“好啦,有什么了不起的。快!开始了……” 第三轮,我们刚一拿出牌,启明就说:“我想到了!”当我们问他怎么解时,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原来他不会,无奈,他只好把牌手下。 “3、8、9、1”,又是一组牌。只见启明这下沉着多了,目不转睛的盯着牌。一会儿工夫,启明就兴奋的叫到:“瞧我的,8×9=72,72÷3=24,24×1=24”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想一只快乐的小蜜蜂。 最后一次:“9、7、10、3”起先我们看了好久,都没有解法。但是,我细细的看了一会儿,觉得可能有解法:“9×7=63,63÷3=21,21和10不能组成24。哎呀,不行:10-3=7,7×7=49,49和9也不能组成24。又不行。”我不断摸索。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7×9=63,63+10=76,76÷3≈24。”虽然是近似值但也不错。我飞快地把答案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们,他们起先都认为不行,可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没办法,他们坳不过我,只好说行,于是游戏结束了。 通过这次有趣的24点游戏,让我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不断的去摸索,什么难题都难不到我们。 点评:一次有趣的24点游戏的作者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让一个个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同时几次的翻牌计算过程也写得波澜起伏,风波不断,显得童趣十足。最后作者联想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是画龙点睛。 ( 荣获一等奖。指导老师:陈真) 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五年四班吴晓炜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点评:在日记中,小作者通过生活中哥哥出题考弟弟的小事,发现了小数据变成大数字的“奇怪”现象,学到了课本上还没有学到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无奇不有,无所不在。尤为可贵的是,在日记中,作者还表现出了从“脱口而出”到“吓了一跳”,再到“要学好课本生活中的数学”的心理变化,笔触细腻真实。 (荣获二等奖指导老师:陈真) 今天的新知识 五年(5)班 李兴文 今天,学习了分数单元里的一部分内容--约分,约分是指将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的分数,可分子分母都要比这个分数小,化简到分母和分子是互质数为止,就是最简分数了。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不然,只要求出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是几,一直求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 中午放学一回家,我就去做数学作业了,前面的题目轻而易举就做完了,可到了后面做得有些糊涂了,就此如这道题吧,把三十五分之十四约分。我抓耳挠腮,一直想不通,没有公约数2、3、5。也没有公约数4,想得我头都大了,我真想不做了,可我转念一想: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一定要胜不骄、败不馁。我暗暗对自己说不能就这样放弃、努力。我又继续做了,我想到了公约数7,则好能除尽。三十五之十四=五分之二,原来这么简单呀,这虽然是一件小小的事,但我受益非浅。 我懂得了:数学是要钻研的,假若放弃,就等于所有的付出和期待都白费了。我相信,只要努力和汗水相结合,一定会打出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地。 点评:本文以叙事来喻理,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荣获三等奖 指导教师:黄敏心) 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五年(5)班作者:陈裕豪 这一次黄金周,我们几个家庭结伴出去旅游,一路上大人们出了很多题目,让我们来解答。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问题: 有3个人被困在孤岛上,为了回到对面的陆地上,他们用仅有的一根木头做了一只船,这只木船最多载重90千克,而这3个人分别重40千克、50千克、60千克。怎样使用这只木船才能脱险? 我们几个小朋友沉思了一会儿,高旸先开始发言了:“先让40千克的人和50千克的人一起乘船到陆地上,接着让40千克的人乘船回来。因为40+60>90,所以只能让60千克的人先回到陆地上,再让50千克的人乘船回来和40千克的人一起回到陆地上。”一松说:“第二次可以叫50千克的人,虽然50千克比40千克重,但最后还照样是5次。”爸爸说:“高旸和一松都说的没有错。” 我也不甘势弱,胸有成竹的讲:“有一个更好的妙计,再到岸上叫一个30千克或30千克以下的人乘船来接这个60千克的人,然后一起回去,这样来回总共只要3次,不要5次了。”爸爸听了我的见解说:“这方法更简单”。 全车人不约而同的为我鼓掌。 点评: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这个掌声即是对你的学数学肯定,又给他人以启迪--留心生活中的数学。 (荣获二等奖 指导老师:黄敏心) 数学的奥妙 五年五班庄谷鹤 平时,我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时侯,总是要把得到的商和除数乘起来 遇到大的数时,觉得很麻烦。 正巧,我在小学生周报上的“理科乐园”里看到了巧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叫做“交叉相乘法”。夷,这名字倒挺奇怪的,会不会简便呢?我看了看方法,原来 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商是互质以后,把原来的某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商交叉相 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方法真的奏效吗?我疑惑不解,还是试试吧,这样总会得到一些答案。于 是,我便列举了50和60这两个数,得出商后,我把50×6,这样刚好交叉,又用 2×5×5×6验算了一遍,看看结果一不一样。嘿,还真准,得数一样都是300,我 又列举了几个数,得数还是一样。这回,我可相信里面写的了,没想到,万万没想 到求最小公倍数竟有如此简便的算法,下面的“大数扩倍法”、“套用公式法”还更 是神奇。 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技巧,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的,我还要加倍努力,寻找更多简便的方法。从刚才巧求最小公倍数中,我仿佛感到数学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 点评: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记叙具有科学理、逻辑性、其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荣获 三等奖指导老师:黄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