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后悔药:还俗比丘尼的无尽痛悔

(转载这两篇文章目的是警醒我们这些还在幻想寻找外在的依靠,还可能重蹈覆辙的人,虽然,我们不是出家人,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遇到这样痛苦的经历,但是,轮回中,谁能肯定我们就没有过同样的经历呢?谁又能肯定我们将来就不会遇到类似的外境呢?)

还俗觉姆

那年,在学院居士林土路上,我与邻居迎面遇到一对夫妻。丈夫在前,妻子在后,低头,回避了我们的眼。

这对夫妻曾是学院的出家人,一个是喇嘛,一个是觉姆。他们看上去温和、善良,有良好的教养和令人信赖的品质。他们忧郁、易于受伤,共有一种无声的沉寂,小心翼翼,与外界保持着距离。每年,那位妻子的怀里,会增加一个孩子。那年,那位妻子两手各牵一个,背上背了一个。

他们英俊、娟秀,身着藏服,衣着典雅、整洁,已没有出家人的痕迹。他们每年都回来,参加极乐法会。他们不能不回来,喇荣是梦魂萦绕的极乐的旧地,是无法痊愈的伤口,是他们共同的灵魂。

据说,他们曾恳求学院开许他们住在学院居士林。让违反学院纪律并还俗结婚的喇嘛和觉姆住在居士林,学院没有这样的先例。

见到这对夫妻不久,有一天课上,索达吉上师仁波切偏离了正在讲解的论典,说起他老人家去多芒寺的一段经历。

上师仁波切不会无缘无故讲故事,一定是在座的弟子中,有一个人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至尊索达吉上师仁波切到炉霍多芒寺时,当地很多老乡闻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其中一位,曾经是学院的觉姆。

那时,她很年轻。她十几岁时,第一次见到穿红色袈裟的出家人,她的心为红色袈裟而感动。她一无所有,在学院出家,在后来的几年中,她身无余物,和几位家乡的觉姆住一间非常简陋的小木屋。她参加了所有堪布和堪姆的课程,学习文字、背诵经论,念诵了大量的咒语。

那时,她很年轻,每天笑语连连。在她还俗前,法王如意宝在经堂里说:“年轻的觉姆啊,你不要以为世间的生活很幸福,男女之间的感情很值得羡慕,如果你还俗,成家,你才知道世间人的生活有多苦!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一点可以信任的地方,可那时,你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她每天要照顾三个孩子,要种地、放牦牛、挤牛奶、做酥油;煮茶、做馍馍、洗衣服、背石头、背土;要坚固房子的地基、爬到屋顶扫雪、给孩子擦洗、缝衣服、喂饭……

事情做不完不要紧,没有钱不要紧,她一坐下来,就会想起学院,以前的生活,相距尚不遥远,却不可思议,仿佛她从未拥有过!如果她曾经拥有,为什么却是现在的模样?有什么阻止她?不能回到过去?回到从前?她从来不知道,人间有这样的痛苦!她的心,阵阵地酸痛。只要停下,只要坐下,只要稍一凝神,天地就会塌陷。她面前三个孩子,她的丈夫:她无始以来的业力,一齐聚集在她面前!

她一直哭着,在上师仁波切前泣不成声。

她说:“那么好,那么好的日子,我把那么好的日子换成了现在的生活!”

她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拜见堪布。那天,她家的三个孩子没人看管,没人为他们煮饭,为他们喂水,她把他们锁在房间里,她出来的时候,他们在里面哭作一团。她的丈夫已经几天没有回家了。早上,她家的几头牦牛走丢了,她要赶回去寻找。

窗外,下着瓢泼大雨。她说,她丢掉了一生中最好的东西,她本来可以一直拥有它,可那时,她不知道。

她哭着走了。堪布仁波切起身,站到窗前,一直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德巴堪布进来,和堪布说话。堪布什么也没听见。

堪布的故事说完了。尖酸的痛楚从我心头生起,眼泪涌上我的眼眶。此时,我看见,我身边一位师父低下头去。她的这个动作令恍然我意识到,此时此刻,在经堂里,正在经历这位昔日藏觉姆绝望的痛苦的,又岂止是我们俩?

来源:智悲佛网行者随笔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8102.msg39540#msg39540

--------------------------------------------------------------------------------------

还俗比丘尼的无尽痛悔

丽是个长相不算漂亮的女子,在这个普通的女子身上,因果却实实在在给我们大家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从此后,我就开始理性看待有人出家修行这件事。

很多年前,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她养大,原指望她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好女婿,将来不说飞黄腾达,也要光耀门楣吧,怎知道,一场不可预料的变故,令这个家庭最终被忧伤的情绪所笼罩。

那一年高考,丽没考上大学,于是开始了下一年的补习,人生所经历的挫折感,给与丽很深刻的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向母亲那样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直到老死?......”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就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得到答案,她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

如果时间继续在蔓延,就到了丽毕业后参加了工作的那一年,就在那年,丽在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些佛友,都是年轻人,大家一起学佛,丽也觉得世界仿佛变得美好了,之前心里的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似乎都有了解答的希望,于是,丽一头扎进了浩瀚的佛学中。

不久,丽的学友们相继出家为僧为尼,不知不觉丽也升起了出家的念头,可是,和父母一说此想法,立刻遭到反对,母亲甚至以死威胁,鉴于此,丽也就熄灭了出家的念头,要知道,母亲是丽心里最重要的人,也是丽在这个世界上最依赖的人。

可是,丽的母亲并没有像丽那样放下此事,由于害怕女儿再起出家的念头,母亲做了她力所能及事情,发展到后来,丽实在是受不了家庭的禁锢,也顾不得母亲两次割腕自杀(幸好都及时被发现而挽回了性命)以阻止她出家的事实,狠狠心,在母亲的眼泪和鲜血铺出的成佛之道,丽剃度出家了.......那时候,出家的决心是那么坚定啊,舍弃小家而出家修行值得赞叹,但如此状况下出家,我个人认为不值得提倡,毕竟,母亲的痛苦是存在的。

出家后的丽很快得到寺院的重视,在修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乐。

我们每个人总是有自己无始以来的因果报应,这些果报时时刻刻存在、展现,只是往往在我们不易察觉的时候,果报就已悄然而至,丽就是这样。

丽当时出家的寺院是汉地的一个小寺庙,选择在这里出家就是看中了寺庙的清静,香客不多,日常工作之余,丽还能自己看书。后来,有一天,遇到一位从西藏来的女性出家人,别人都称其是空行母。

在谈话的过程中,这位空行母告诉丽:某年某时,你的寺院要派你去参加一个佛教的学习,那时,你不要去,去了会出现很大的违缘,那时,你会还俗的。由于从未接触过藏传佛教,丽也搞不清空行母真实的寓意,对对方所说的话,也就没放在心上,还在心里窃喜:我母亲用死来威胁我,都没有动摇过我出家的决心,世间还有什么事情能令我动摇么?不可能!

世上没有后悔药:还俗比丘尼的无尽痛悔

然而,不知不觉事情也就真的那样发生了,先是在那个时期,寺院就委派丽去参加某地一个佛学院的学习会议,丽去了,在那里,丽和也是刚出家不久的一位僧人相遇了,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不自禁被对方吸引了,很快,两个人都分别还俗了。

结婚后不久,激情慢慢消退,重新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精疲力竭......那时候,夫妻俩都开始怀念寺院的清静无忧的生活,后悔为了一时的情感无法自控而还俗,人生,从长远来说,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安详,男女激情就象昙花一现,无法陪伴你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结婚、找个伴就可以依靠一生,就可以不孤独,其实,这是我们无明体现出的妄想,只有当自己身在其中了才能体会。

后来,就是我认识丽的时候,她正处于对还俗一事无比悔恨的时期,还记得那时候,每次有一些寺庙的法师、仁波切路过此地,丽都会去拜见,最主要就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出家,可是,每次,那些法师和仁波切都对她重复着同样的话:“不行。”

佛陀当年一再拒绝女众出家修行,绝对不是因为佛陀歧视女性,而是以大智慧洞察女性出家会令佛法提早500年灭亡,但即使如此,最后,在阿难尊者的帮助下,女性还是受到佛陀的首肯,有了出家剃度的机会,这机会来之不易啊,怎能轻易放弃?

当年佛陀为了管理僧团,制定了出家戒律,尤其是女性出家,除了要比男众多守100多条戒律外,还必须遵守一生只能有一次受出家戒的机会。因此,法师和仁波切们对丽再次出家的请求予以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严格守持维护僧团的必要。

所以,丽每次听到这同样的答复,都会泪流满面,号哭一场,可是,事情就是这样,没有机会了。

无奈中,夫妻俩开始分居,就这样痛苦的相互折磨着,可能会这样过一辈子,因为丽已经没有再出家的机会,那么对于丽的丈夫来说,就算佛陀制定的僧团制度中允许男众一生可以有七次出家受戒的机会,但于情于理来说,他都不太可能再出家了,除非丽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事实助其出家,否则,他也会内心愧疚一生的。

推荐阅读:

一位大学硕士对爱情本质的觉悟

神秘的亚青寺觉姆岛——世界上女性出家人最多之地

五僧一居士的佛化家庭——达照法师一家的稀有佛缘

一老太婆驳倒三位博士

钟茂森博士出家,净空法师现场见证出家盛况!

师父告诉徒儿今生怎样能成佛!

假如真的有佛,你损失了什么?

每个佛弟子都会问的27个问题(绝对精彩的开示)

佛教“征服”了众多中外名人及博士博士后们

悲欣交集:清华博士李明豪的学佛感悟

震撼感人的心灵蜕变史:一名富家女子的修行经历

徘徊在上帝与佛之间:一个普通人的出家传奇

我们为什么出家:对4个知识分子出家人的访问

徘徊在上帝与佛之间,最终他为何这样抉择?

承德露露集团总工程师出家的旷世传奇,佛法不可思议呀

绝对传奇震撼:一个女孩隐秘的翅膀!(家长和学生必看 传奇改命故事)

20岁少女遭邪魔附体折磨,绝望后学佛后的真实经历

学佛重在转心,心转境转—我的转心之路

我学佛后的真实经历:从穷人变为富人

六岁孩子用身躯徒步二千公里丈量朝佛的路死刑犯读经忏悔终得救,吃素画佛虔心行善

抉择:做一名美女还是做一名修行人?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在家学佛女众、男众的模范人物

[沉重警钟] 即使是学佛人,堕落恶趣的也不少!

绝代佳人自毁美貌,艰苦修行开悟成就!

孩子,我们回家吧!(感动热泪洗面的…

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

怎样维护自己学佛的信心?

如何走上学佛的道路?

学佛遇到磨难如何处理?

太幽默啦!大忙人如何学佛?(大宝法开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86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之说 居士菩萨戒

增空(慕西行者)看到了一些关于戒律的文章其中认为比丘戒在戒律方面是以戒身为主,只要身不犯戒(当然还包括了口)就不算犯戒,只有身犯戒了才是犯戒。菩萨戒不同,只要心犯了就是犯了戒,所以比丘戒戒身、菩萨戒戒心,是否?答:比丘戒同样是心犯戒

寻找真实修行人:比丘尼乘信老法师故事

图、文/墨岩刊载于第127期《佛教文化》诵完《午斋供养文》,华严寺七八十位僧俗弟子开始安静用食,只有三位行堂法师在穿梭忙碌。今日的午斋是馒头、白菜和小酸梨。仁利法师和仁醒法师行堂完毕,把大锅里剩余的几片白菜和一些菜汁刮

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 隆莲法师传

初识隆莲法师缘自裘山山所著的《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记得那是1998年初。看门人曾经赋诗一首,恭敬赞叹:‘矢志不渝缘佛心,芬芳桃李敬莲枝。法轮常转诸善行,人间净土笑有时。’隆莲法师,俗姓游。一九0九年三月十三日出生于四川省

请别再称呼比丘尼为“尼姑” 八百比丘尼

昭慧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笔者于年初(2月21日)中华佛寺协会春节团拜暨理监事会中,即曾提案云:建议推展“佛教僧伽正名运动”,广为倡导僧尼的正确称呼(男众称为“比丘”,女众称为“比丘尼”或“尼师”),以免媒体动不动就呼“尼姑、女尼”等语带

声明:《世上没有后悔药:还俗比丘尼的无尽痛悔》为网友故作优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