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太极家蒋家骏 蒋家骏太极网

尚文精武德艺双修

——著名太极拳家蒋家骏先生

梁伟明

现代的太极拳界拳师,能融入功夫界,被功夫界各拳种真正练功夫人所认可者实在不多,蒋家骏可算是这不多中之一位。
蒋家骏是位中国传统功夫、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现代的太极拳师,大部分是太极运动爱好者,从事的是太极运动传播,而非传播原始太极拳功夫,此乃现代社会之正常现象。这与现代文明的进步、现代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观念有关。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艰辛与现代价值比的权衡,也导致许多人不会再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承传传统文化。
确切地说,清末民初流传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一种形式,并非健身操与体育运动。将太极拳从农村带入城市的杨禄禅、陈发科等人,带入的是武功拳术,有着中国传统功功夫共性的拳术形式,与后来城市人为健身养生而改变了的太极拳形式与实质内容不一样。因此,清末民初的许多其它拳种功夫承传者都交流或汲取当年太极拳功夫家的一些个异性武功经验手法,或通过学拳套来了解太极拳。比较典型的是当年不少练形意、八卦的拳师,也会练一两套太极拳套,或掌握其一些内功运动形式。这符合几千年我国传统功夫发展衍化的客观性。
中国传统功夫的承传修炼过程,与作为健身运动的太极运动不同,需要承传修炼者具备一些必要的素质及环境条件因素,在蒋家骏身上,我们能了解一二。

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承传环境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做体育运动健身完全不同。传统功夫这种传统文化的承传,通常是在少时由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全面地传授,此传授过程包括了讲解传统文化的传流、文化特征以及意识、形态体现和传统文化各分支之间关系,要求言传身授是整体的传承,传授者通常还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群体。这是需要有特定条件才能达到。
蒋家骏有幸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蒋家骏自小在江苏省徐州长大。祖上为读书人,对文物古董颇有研究,蒋家骏父亲见家骏酷爱武艺,性格适合学武,乃请陈照丕先生传授拳术。从习练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至五路(又名五套捶)、到炮捶一路、长拳108势、陈式太极门中各种长短器械,有八年之久。蒋家骏学拳认真、刻苦、执着,除了得到陈照丕先生的传授,还得到了陈家其它长辈的指点。后期,他又学到了现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认为是失传了的陈氏传统功夫,其中有“金刚十八拿”、“沾衣十八跌”和“陈式太极粘枪、粘剑”等器械的实战方法。这期间,蒋家骏又得到了陈氏家传陈金鳌先生和陈发科之爱女陈豫侠先生的经常指点,陈豫侠先生对蒋家骏特别器重,称赞他为“后起之秀”,并赠送其陈发科先生的拳照以资鼓励。
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蒋家骏已开始将所学拳艺的心得体会用文字整理出来,其中有《陈氏太极拳拳械式名练法要义说》等文,这些记载他心得的有关陈式太极拳拳械功夫理法技法方面的内容,是他带着研究精神学拳的表现。
蒋家骏在学拳的同时,还收集了不少的古拳谱、拳著,其中有《陈氏拳械谱》、《两仪堂拳谱》、《陈氏文修堂拳谱》、《陈氏家乘图要》、《三三六拳谱》、《陈氏太极拳汇宗》等,这给蒋家骏全面学习研究拳学带来极有利的条件。据他说还做了大量笔记、考证和研究心得,有30万字之多。

二、跋涉在艰苦的武学真谛探求路

蒋家骏成为洪均生门下弟子,是1964年之事。
陈发科自1928年进京城后,到1950年代,前后教过不少弟子,洪均生属陈发科的前期弟子。陈发科与许多有经验的拳师一样,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洪均生在领悟陈发科所传武学同时,结合自己的条件、体会,总结出符合自己理解的太极拳理法,这对蒋家骏影响颇大。
大凡一位有造诣的名师,其追随弟子都会有他们的理由与情感,这是中国传统功夫界几千年的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承传之共性之一。此表现在对师傅的崇拜和对师门的认可上。

客观地说,洪均生对太极拳有较深理解,也突显其个异性。蒋家骏在洪均生先生门下,30余年相随不离。他既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精深的“理”,也学习了陈式太极拳慎密的“法”。从洪师处他深深领悟到太极拳的精巧功夫,以巧胜人的本质,深入太极拳技击的正道。通过30余年的刻苦用功,专一精练,在实践中感受到太极拳的精髓——技击功夫。
著名太极家蒋家骏 蒋家骏太极网
应该说,跟随洪均生的30余年,经过并通过实践、检验、再实践,继而提高、飞跃,对于能有今天在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与实践方面有较深刻理解的蒋家骏,是非常重要和极其关键的。
1983年,蒋家骏参加了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推手邀请赛”,他力挫群雄,获得75公斤级冠军。随后的几年里,他又多次参加了各种赛事,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蒋家骏与弟子们的对抗实战,可不是在玩游戏,是实实在在的实战对抗训练。蒋家骏一位在江苏淮安的徒弟冯大富回忆十多年前到徐州拜访蒋家骏时,亲眼目睹蒋家骏与弟子们在徐州云龙公园里试手的情形。他说,“被试者不是被蒋师截劲前发腾空一丈余远,就是被其用采、捋等手法,借劲使之双脚离地向后摔了一个大跟斗。蒋师柔化刚发,刚柔相济,时间、方向、角度、方法配合的丝毫不差。那都不是师徒配合着玩,而是随便上,随便以各种手法腿法摔打。”
說來也挺有趣,蔣家駿的不少弟子和學生,當初是不相信太極拳是武功,都認為太極拳只是健身操,經過與之實驗功夫,以各種技法實踐切磋後,方相信真有太極拳功夫的存在,才拜他為師轉而學習太極拳功夫的。如江蘇淮陰早期的一批習練拳擊、散打、其他拳種的馮大富、謝建軍、吳華強、姚士玉等十數人,就是在一次江蘇省武術觀摩大會上觀看到蔣家駿演示陳式太極刀法後,分別用拳擊、摔腳、散打的功夫與蔣家駿比試實驗,都被他用極其嫺熟輕巧以靜制動的太極拳功夫制服,才伏首拜蔣家駿為師學藝的,而這批大小夥子,現在都是當地的武林好手。
长年累月艰苦的研习、训练、实践,使现已年逾六旬的蒋家骏先生随时可以实战交手或遇敌制敌。同时,他也由此带出一班有实践体会的武学继承人。在热兵器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像蒋家骏先生及其弟子们这样不畏艰辛,甘心刻苦,孜孜不倦以实际行动研习继承传播中国传统武学武术文化的“武痴”,真是难能可贵。在需要动手时就能动手,就敢动手,而且勇于战胜对手,这是一个真正的武术家必备的素质,这需要时间、精力、汗水的付出。

三、在功夫共性中求个异性

蒋家骏是一位不多见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他不畏艰辛,不惜汗水,长年累月地实践,潜心研究前人留下的拳谱、拳谚、著作,不断总结经验体会,使他对武学的理论、技理技法、战术站法等内容有较深的认识。
“手眼身法步”是我们在武术界常看到、听到的一名言,它是武术界前辈练武要求的总结,不管什么拳种门派的老师,常以此来强调学武基础要求的多个方面。然而,蒋家骏却提出,应该是“眼手身法步”。他认为在武术的对抗搏杀中,一位功夫好手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随时注视着对方,眼睛是全身一切行动的总指挥。一个人的反应是根据眼睛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而指挥四肢躯干作相应反应的。因此,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之应放在首位,放在手动之前。“眼手”与“手眼”一字位置之差,反映了武术家对武术实践应用的正确与否,也反映了武术家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水平。这是武学理论概念问题。
蒋家骏认为,缠丝劲,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特征,缠丝劲的习练和应用,表现在拳套的一招一式与进攻防守的自然反应中。在太极拳招式动作的各种运行转动里,包涵了各种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螺旋转动。这些转动动作,可分为自转与公转两种。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要求动作的螺旋转动并非现在常见到的许多习练太极拳者所做的身体随意转动或目的性不明的身体转动,这类型的身体转动是锻炼身体的健身活动,非武学研究范畴的内容。因此,太极拳攻防招式动作的螺旋转动,就好比螺丝钉钻进木头、自攻螺丝钻透铝板的作用,也好比一根快速转动的木柱子,能将飞打过来的利器弹走而不致受到击打一样。这种攻防动作的运动形式与运动轨迹,完全符合力学科学的原理,也是武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掌握螺旋圈的大小、方向、力度,又如何配合身体四肢、躯干、颈项各部位与整体的多方向运动,此靠每位太极拳家的实践经验与临场发挥。
所有这些理论概念,在蒋家骏的器械演练与实践中,是可以非常明显看得出来和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拳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的道理。
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功夫的太极拳,蒋家骏以辨证的态度,从武学概念的角度来分析太极拳的刚柔关系。他认为,太极拳的柔是“松”、是“圆”、是“静”;而同时,太极拳与其它的优秀拳种如少林拳、形意拳等,同样有“刚”的一面。太极拳的刚则是“紧”、是“猛”、是“迅”。太极拳的功夫与少林派、形意拳的功夫一样,其目的是相同的,这就是属于武学范畴的太极拳的本质。
常言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但这里说的“柔”能克“刚”中的“柔”,不是“软”,不是全身没有劲力的“柔”和“软”,而是指“柔化”、“柔走”的方法、技巧,是以“松”、“圆”、“静”的方式积蓄、调整自身能力的一种表现。蒋家骏认为,除了说“柔能克刚”、“刚柔相济”,还要增加“以刚克刚”、“以刚克柔”。这要看习练、掌握的功夫。
而要真正做到“松”、“圆”可真不容易,蒋家骏先生对我说,就是练到现在,他比起老师洪均生先生,还差得远呢。洪师那种松、柔、圆的感觉,是他一生的追求。

四、循武林规 尊师重道桃李天下

蒋家骏先生对曾经先后教导过他的几位恩师陈照丕、陈金鳌、洪均生、陈豫侠等都敬爱有加,每每谈及他们,那种拳拳的怀念之情,常使我们为之动容。在诸多位老师中,蒋先生对洪均生先生的感情最为深厚。他于1964年拜在洪师门下,直至1997年洪先生去世的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早已浓溢父子。闲暇之余洪师还常常教授他文学、书法及做人的道理,并亲书“艺无止境不负师望”等多幅书法相赠以姿鼓励,另从洪先生给他批注过的诸多篇文章、相赠的数百张拳照和回复的近千封书信中足可窥见洪公对其所倾注的超乎寻常的卷怜之爱。如今已是物在人非,蒋先生也只能睹物思人老泪湿襟了!
蒋家骏先生把对恩师的切肤之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谨继先师遗志,从实战和理论上继续探求太极拳的实用技击之术。在洪均生先生离世的这近十年的时间里,蒋家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洪师,没有离开过洪师的拳法,他每日必看洪先生生前赠送他的录像带,仔细观看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手指手心的方向。他说:“我每看一遍都有一遍的体会,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洪师练拳时的那种从容不迫、安详稳重、缠绵不断、轻松自然、圆转如意、英华内敛已达到无物无我的最高境界。我从中看到了太极拳的精华所在,理解了太极拳的真谛,也解决了我在研究太极拳时所遇到的难题”。
从1983年起,蒋家骏先后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传拳授艺,徒弟学生遍布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北京、阜新、福州、吉林、成都、安徽、淮安等地。其学生分别在当地成立研究会、武馆、俱乐部等组织,为太极拳的弘扬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88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洪公弟子--转自尚武太极网 尚武太极网

原文地址:洪公弟子--转自尚武太极网作者:蒙阴陈式洪派太极拳洪均生先生传授太极拳第二代传承人名单(地区不分先后,名单按姓氏笔划)济南地区(101)丁昌智、马文柱、王金轩、王宜珍、王英田、王奎、邓新华、王汝敏、王立、王世仁、王洪均、王

声明:《著名太极家蒋家骏 蒋家骏太极网》为网友凉笙可待成追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