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开示: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南怀瑾老师开示: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我们平日打坐,心理的语言思想没有断过。很多人认为自己悟了,虽然表面不承认,表现出来的态度好象悟了,看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管有没有悟,有一个自我测验的标准,等于现在有各种病可以试验的药品,这里有个药品给你,你有没有做到“言思道断”?不是压下去的无念,也不是压下去的无著,自然而然不想,从前有个禅师说: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不是故意有心地去除妄想,是自然不想。言思道断,断是形容词,不是有意切断,是自然没有。

*****

“亡言绝行”,浅显地说,就是我们修持佛法,打起坐来,没得妄想,平常也没有妄念。“亡言”就是无话可说,不可思议,心念也没有起来。所以古代禅师有两句诗: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当然,修行功夫到达了这个境界

相当高了。这也是经论所讲“亡言绝行”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动,念头不动,就是达到一般所谓真正的空。到了这个境界,只能说达到初步独觉佛的境界。可千万不可小看这初步,我们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空”的境界,就已经不是了。

如果自然达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一点功都不要用了,几乎类似道家的“无为”。当然,这其中是有层次的,真正达到“无修无证”,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亡言绝行”,只能说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谓成佛有三身,也就是道的体、相、用三个层面。有趣的是,中国的《易经》八卦,基本上也是三爻推演而成。

所以“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这个法身到达无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当然,什么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这个境界“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是第一种,属于小乘的基础。

《宗镜录略讲》

-----------------------------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无诤慈在《金刚经》上也见过,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什么叫无诤?我看到有同学身上挂着禁语牌,不讲话,有人找你说话就指一指身上的牌子,别人就不同你讲了。但是这牌子只挡住了外面的,自己的心内还在诤。要内在心念无诤了,就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一味的平等行慈,才是无诤之慈,因为本身不起念了。

明代苍雪禅师悟道之后,在山上住茅蓬,几十年不下山,自己写了一首诗挂着,有人来了就指一指,说法就说完了,其中最有名的两句:“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他说,不是在用功夫或者听呼吸硬把妄想除掉,你想除妄想的心就是烦恼心,妄想是永远除不了的,“只缘无事可思量”就是六祖讲的“无念为宗”。到了这样境界所起的慈心,就是无诤之慈,因为无所起之故。

*****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我们再来体会空。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刚才说空,有没有一个空?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说空,现在有没有知觉?有,有知觉。那知觉不空,不!“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他?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

“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既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

*****

如何才不颠倒呢?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才不颠倒!这才有资格参禅。所有众生一动思想,一有情绪就是颠倒。

《圆觉经略说》

--------------------------------------

所谓“心”的现量境界,是我们没有起意识思维,更没有动用知性的分别思量作用时,即没有睡眠,也没有昏昧的情况,好像无所事事,但又清清明明的存在,那便是“心”的现象。例如,明代苍雪大师的诗说: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事实上,当我们心中无事,意识不起作用,当下忘去“所知”的分别活动,好像空空洞洞愣住一样,这便是“心”的现象。通常一般人,尤其是大忙人,偶然一刹那之间,有时候,都会碰到这种情况,不过,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吋,反而会起恐怖,自己会怀疑自己脑子有问题,或是心脏停止活动。便自寻烦恼,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常识,找医生,量血压,检查心电图,大多就因为自起恐慌而真的生病了。事实上,这起因是一种人我自己的心理病。

如果在这种状况中,坦然而住,反而得大休息。不过平常没有经验,对自己没有认识,没有信心的,刹那即成过去,是不可能长久保持这种现量状况的

《原本大学微言》

-------------------------------------------

南怀瑾老师开示:正确认识“无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dtsx.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919.html

更多阅读

南怀瑾老师开示:想得定要注意出气数息的窍诀

正文:如果筋肉拉不开时,用呼气的方法可以帮你伸展开来,你气吸得愈饱,愈难伸展开来。气跑到了脑子是最难放的,比下半身的气还难放掉。能把脑中的气放掉了,头都空掉了,什么智慧都发起了。真正的问题是在上面,不是在下面。下面

南怀瑾老师讲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南怀瑾老师警训】*****正文: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南怀瑾开示

[转载]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2012-06-09 18:50:27) 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南怀瑾老师原文地址: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作者:淤泥生红莲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

南怀瑾老师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像我们的思想、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抓不住。“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像水上的花纹一样,再也抓不回来。上午的时间过去了,抓不回来;上午的思想过去了也抓不回来。世界上的人

南怀瑾老师讲述:小时了了与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这一句话,青年同学可以拿来安慰自己了。书读不好的人,事业做不成功的,自认为是“大器晚成”,自认将来一定会成功的。其实“大器晚成”这句话,是以物理来讲人生,一个大的建筑物,不会建造得那么快。我们现在喜欢用西方的一句话做

声明:《南怀瑾老师开示: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为网友刀恋孤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