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晚报数字报 淮海晚报广告部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请为老人煲一份“心灵鸡汤”






淮海晚报数字报 淮海晚报广告部

今年59岁的王老太一如既往地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她有老伴和一儿一女,这个年纪的老人本应一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老伴、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打工,于是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只有老人独自生活在城市的一角。老人每天的生活大概都是这样:早晨天不亮就醒来,挨到天亮后起床到菜市场买菜,然后呆在家里做家务,偶尔出去打打牌,傍晚则是早早吃完晚饭,然后呆在电视机前等待天黑,深夜时她却又辗转难眠。孤独的王老太已经出现了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

据悉,老年人中像王老太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年人频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呢?市心理协会秘书长、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以下六种类型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类型一:年老体弱型】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很久以来,她都难以放下自己生病的思想包袱。每当感到快乐幸福时,她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死亡会随时降临到她的头上。久而久之,老人产生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原因】老年人随着年纪逐渐增大,器官功能减弱,身体各种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身体发病概率增高,体弱多病的折磨会让很多老年人感觉到无助与绝望。研究发现,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有约60%的人会因此存在心理问题。这样的老年人轻则表现为心理抑郁、焦虑,重则表现为精神错乱、痴呆等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类型二:无所事事型】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以前是一家事业单位的“一把手”,每天按时上班,工作有规律,生活充实。退休后的一天,他到一个建筑工地拿了两块砖头用,结果被建筑工人发现并指责了一番。回家后,老人无法忘记被建筑工人指责的场景,没面子、失落感等使他越想越生气。几天后,他就因为极度抑郁引发脑梗塞离开了人世。

【原因】不少老年人特别是退休干部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的社会资历系统逐渐瓦解,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在逐渐弱化,经济待遇也有所下降,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郁心态,时间长了会出现抑郁、伤感,社会角色改变、重要性降低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这时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老人在退休后两年的时间里,发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可能性非常高。

【类型三:不服老型】一位60多岁的老人,退休以前经常加班熬夜,参加各种体育、兴趣活动。退休后,老人经常熬夜打麻将。为此,家人不知道劝过他多少次,但每次家人劝说后,老人就会变本加厉地熬夜,还经常无故发脾气。后来有一次,老人在麻将桌上连续玩了三天,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打麻将的第三天起身倒水时,因为突发脑溢血倒下后就再也没能醒来。

【原因】虽然老年人的年龄在不断增大,做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得心应手甚至根本不能再干了,但是许多老人不服老,这样的心理往往会造成老人的蛮干、蛮玩,不但会加剧心理问题,还会引发躯体性疾病甚至死亡。

【类型四:经济压力型】一位刚退休不久的老教授,因为儿女早早下岗,孙子孙女上学又需要大笔钱。无奈的老人只能在退休后接私活挣钱。巨大的经济压力让老人经常吃饭没有胃口,睡觉睡不着,心里也总是闷闷不乐。退休刚一星期后,老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导致突发脑梗塞住进医院。住院一星期后,老人由于舍不得高昂的住院治疗费,便提前出院带病继续工作。

【原因】由于现代社会“啃老族”的存在,使很多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老人,在步入晚年后依然为了孩子而打工挣钱。过大的经济压力,使承受能力逐渐减弱的老人根本无法承载,很容易转变成心理压力,导致老人出现心理问题。

【类型五:丧偶型】孙女士和丈夫携手走过30多年,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性格互补,感情甚笃。退休后,孙女士和丈夫一直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天有不测风雨,去年,孙女士的老伴突然因病去世。此后,原本乐观健谈的孙女士整日显得焦虑不安,不愿和外人多说话。儿子把孙女士从原先和老伴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平房接进了楼房。看着陌生的时尚家具,孙女士经常束手束脚,她想搬回平房住,但又担心这样的想法会引起儿子和儿媳的误解,已经变得寡言少语的孙女士便把所有想法埋在心里,不和任何人倾诉。

【原因】俗话说“少时夫妻老来伴”。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类型六:空巢型】文章开头提到的王老太就是一位典型的因空巢而产生心理问题的老人。

【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昔日热闹温馨的家,老人难免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这类老人一般独自居住或者与老伴相依为命,子女因工作等原因常年在外。虽然子女经常会给他们经济资助,但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却远非金钱所能弥补。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或者发生一些意外情况,由于得不到子女的关心和帮助,孤独之感尤为严重。这类老人中,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儿女身上的老年人在成为“空巢”老人后,发生心理问题的占“空巢”老人总数的70%左右。而对于那些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来说,因为有多个生活的支撑点,能够较好的适应儿女不在身边的生活,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郑直告诉记者,有些老人在心理出现问题时会表现成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这两大系统是人体的“情绪反应器官”,人体的情绪会最直接地通过这两个系统反应出来。其中心理问题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心慌、胸闷、心悸,往往会被误以为出现了心脏疾病,但检查后要么就是没有问题,要么就是发现的问题不足以导致这样的疾病程度;心理问题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但通过胃肠镜检查却也发现不了消化系统有什么异常。

例如,一位54岁的老人,经常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经医院诊治为“频发房性早搏”,需要住院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老人仍然感到自己时常会呼吸困难、心慌、气短。有一次医生在与她沟通时发现她和儿媳有很深的矛盾。儿子和儿媳的感情不好,儿媳怀疑儿子有外遇就把气撒在了她的身上,在家里时常对婆婆破口大骂、乱摔碗筷。经过检查发现老人患的是“焦虑性心律失常”,由此才引起了呼吸急促、心慌等症状。经过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结合使用抗焦虑的药物,老人的早搏症状迅速得到了缓解。

“这就是个典型的忽略心理因素导致躯体疾病的案例。人们往往只会重视躯体的疾病,认为是生理上的问题,却忽略掉心理因素也能引起身体的不适。这使病人周旋于各个科室,做各种检查,浪费财力、物力,更耽误了诊治的时间。所以对于老人出现躯体疾病症状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疾病是不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郑直介绍道。

老年人更需要精神赡养

专家为老人心理健康“煲汤”

五种表现可发现老人心理问题

若发现老人存在不正常的现象,就应当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就诊,以避免导致“病情”严重而引起严重后果。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呢?

据郑直介绍,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60岁以后,主要有5种表现:一是当老人自己主动诉说不舒适等感觉时;二是当老人出现性格变化、记忆力下降、多疑敏感等表现时,例如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自己放的东西却总是忘记放到了哪里;三是与老人交谈时,发现老人会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产生荒谬的想法;四是当老人的情绪不稳定或情感反映不正常时,如老人经常无故的发脾气;五是当老人出现怪异的行为时,诸如喜欢收集别人丢弃的废弃物品等。

“如果老人出现了这些症状,子女就应及时把老人送往医院检查,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郑直建议道。

要想解决好当前十分突出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这需要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视。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事业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事业的投入,对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社区应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开展社区老人心理健康讲座,提高老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心理服务。

其次,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要使自己活出黄昏的精彩,不能一味地依赖晚辈,还要靠老年人自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积极锻炼身体,拓宽交往范围,发挥个人兴趣,平静对待病情;老去是人生的一个必然过程,事先了解老化是个怎么样的过程,将有助于老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老人们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和一些基本技能来保障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心理准备;中医讲治未病,就是要防患于未然,老年人平时要注重预防,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长时间抑郁不愉快时,就要尽快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以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再次,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帮助老人摆脱心理问题最基础的力量来自于家人。“随着生理、心理的相应变化,老年人倾诉愿望和依赖心理会愈加强烈。可是,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竞争加剧,年轻人忙着在外打拼,对老人的照顾相对较少,有的只知道往家寄钱,一年半载都不给老人打个电话,更难得回家看看老人。有些年轻人,尽管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但他们会想方设法想给老人精神慰藉。比如,有一对老人的独生子,虽然在上海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两三次。但是为了增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他专门为父母买了电脑,还教会他们上网,每天下班回家就会和父母在网上视频聊天,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工作与给父母精神赡养的矛盾。”

郑直呼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大大强于物质需求。很多时候,老人们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和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多陪他们聊聊天。子女和晚辈应该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不管工作有多忙,子女都应该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多和老人交流沟通,多陪老人参加文体活动,消除老人的寂寞感,让老人感受应享的天伦之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8940.html

更多阅读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日报》数字报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若干思考中山市早在1990年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近2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更加迅速,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5% 的速度增长。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议中山市

医药卫生报数字报 河南省医药卫生报

运动养生要把握好时间 早上 凌晨4点到早上9点之间,二氧化碳反流,空气质量并不好。另外,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尤其是那些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起早运动对身体很不利。因此,早上锻炼应在9点之后。锻炼前最好喝一杯水,以稀释血液、

声明:《淮海晚报数字报 淮海晚报广告部》为网友尐城姉迏温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