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不可为师吗

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八个字,常被世人用来对老师的要求或赞语。事实也应该如此,假如教师无真才实学、没有师德,何以传道授业解惑?何以教书育人?因此,作为老师就决不能愧对这八个字,必须始终践行“知无涯,学无尽”的求知路,始终把“做学习型人师,让书香伴随人生”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不可为师吗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并不是说学得越多越有用,但是每个人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人,都必须有选择的学习个人成长所必需的知识。正如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少。就连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现实主义剧作家、世界著名语言大师萧伯纳也说:“好书读得越多让人感到无知”。知道了自己无知,才会促进自己读书。不过,要真正做到知不足然后自省,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不足、学养欠缺,有自知之明而见贤思齐者。

读书学习除了要树立谦虚的态度,还要倡导踏实的作风。我曾经看到这么个一件事:夏衍生前在审查一个出国的京剧时,大概讲了句外行话,当时大家没有反应。散场时,马彦祥就跟他说:“你老兄,对京剧完全是外行,不要乱讲好不好?”又说:“你乱讲一气,下面不好办。”从此以后,夏衍奋发图强,到旧书店把能买得到的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书都弄来,拼命地看。作为时任文化部长的夏衍,其对待别人的批评,态度是诚恳的,其“拼命地看”的行为,既说明他看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养的差距,也同时印证了他自省的决心。

我还看到书上说的这么一件事:我国现代训诂学泰斗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以后,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3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已经点了3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在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翻这书了。”说完,黄侃又将那书扔上书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做学问的事。黄侃可谓用心良苦,其让陆宗达三点《说文解字》,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帮助他打牢学问功底。陆宗达后来常说,因为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另外,“欲知不足,弄斧到班门”也不失为提高自己的一条捷径。武侠小说中有所谓“找高手过招”,“过招”就是为了找出差距,就是学习请教,就是为了提升自我。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弄斧到班门,对不是这一行的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于己于人都无好处。只有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指点点,那么我们进步能够快些。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强信心。”华罗庚的话自是为学心得,不无启迪。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著名医生高士其说过:“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读书既是读书人的手段,也是读书人的目的,万不可作出辱没师名的丑事来。下面是辱没师名的几则实例:

1.老实说,原来自己弄不清人们常说的传统国学是什么?“国学”又称为国故。国学说大概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讲义《国故论衡》和《国学概论》中。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突出表现在儒、释、道三家学问既鼎足而立,又互相渗透共存并进。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座右铭;道家说应该“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释家又强调“因果轮回,教人从善”。究其根本,都离不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方面。故南宋孝宗皇帝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主张,以后又有所谓“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说。(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本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佛教创始人,是释迦族人,属刹帝利种姓。母为摩耶夫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故称释教,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2.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终究出丑。比如解释孔子如下语录:子曰:“知者乐yao,水;仁者乐ya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几句话一般的解释,“知者乐水”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我曾经就是这样解释。但我后来看了南怀瑾大师在《论语别裁》中的讲解,自己才知道不准确。南怀瑾大师说,如果这样解释,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显然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是很明白的意思,硬是断章取义说“知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就错了。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3.“茂才”为何能难住“秀才”?秀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贤者的一种美称。大多数人可能知道“生员”是秀才的一个别名,却不一定知道“茂才”也是“秀才”的另一个名字。所以曾有一个“秀才”因为不知道“茂才”什么意思,而出现了抓耳挠腮的尴尬场面。茂才者,即优秀人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了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秀才”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又成为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所以“秀才”也称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也用以称书生,泛指读书人。据说1995年的一天下午,身高仅1.45米左右,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的最后一位清末秀才张任天走完了他109年的人生。“张秀才”后半生在杭州度过,知道他去世的人并不多,知他是清末数学家的就更少了。

4.“烂醉如泥”的“泥”传说原来是一种虫:它见于宋代陆游的《剑南诗稿?自咏》:“泥醉醒常少,贪眠起独迟。”“泥”,传说中是一种虫,没有骨头,离开水便像一堆泥,故名。现用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连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泥虫的样子,并非是水调和的泥巴。

5.弄不清以下“称呼”的准确用法:现代汉语则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讲究尊卑长幼。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则完全是谦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令,是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成套的外交辞令似乎很虚伪;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应该具备这点基本常识,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例如:

乃父、乃师:“乃”字不是第三人称,而是第二人称“你”。所以,这里不是指“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指“你的”父亲、“你的”老师。比如陆游《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指“你父亲”。如果把第二、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变得非常滑稽。“乃”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引用。最常见的是什么:“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摆摆谱,反到辱没了自家名声。

夫人:可以称别人的太太,不能这样称呼自己的老婆。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一词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老婆张口闭口“我的夫人”就极为不妥。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男人们便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等。这种老掉牙的词儿虽已被扫进了历史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就好象别人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就须:“免贵姓……”或“不敢,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兄:不一定就指哥哥,也不一定仅限于男性。兄,虽然是指哥哥,但在文化人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亦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头子们同出一门,即便相差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另外,男人还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与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我在网上我看到: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字的另一种含义。

我曾经遇到和听说的五则趣事:1.“捉笔”说:早些年我曾听到几个参加成人自考学员在一起的议论,其中有一位学员说:“我怕自己考不过关,只好找别人捉笔。”并问另一学员请了“捉笔”人没有。显然,这个自考学员是把“捉刀”和“捉笔”的意思弄混淆了。“捉刀”一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客止》,说的是曹操让身边一个长得仪表堂堂,威武不凡的武官代为接见匈奴派来的使者。曹操自己却持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坐榻旁扮作侍shì卫。接见过后,曹操便派人暗暗打听匈奴使者的反应。使者说:“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看来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这个故事经过演变,把代人作文称为“捉刀”。如果是请人代写文章,就叫做“请人捉刀”,替人写文章的人则叫做“捉刀人”。而“捉笔”的意思是提笔、执笔,并没有“替别人写作”的意思。作为大专自考学员出这样的错误实在有辱斯文。如果真正让这样的学员取得文凭,实在是对中国成人考试的极大讽刺。可事实是,我国现在成人自考又恰恰为分不清“捉笔”与“捉刀”的混文凭者大开了方便之门。前些年参评职称的教师,明明连英语字母都不会,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请人代考英语过关。这已是多年前的公开做法。主办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没人举报,是绝不会去查办的。

2.“渔民”和“纳米”的笑话。2010年曾看到司马心先生《不是笑话》的评论,说有的领导干部因为不知IT(啊唉替)为何物,所以将“网民”混同于海边的“渔民”,又将“伊妹儿”一物错当了谁家的大小姐。其实,我们对于一些常识问题不懂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懂装懂。IT(啊唉替)的英文字母即信息产业的意思。目前,IT生产业包括计算机硬件业、通信设备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伊妹儿则是一个由三个少女组成的音乐组合,如果说不知道她们分别是赤雪、谢紫林和俸月情有可原。还有一个意思是邮件的昵称,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福州方言把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叫做伊妹样,用现在汉语写就是:“伊妹儿”。这说明:人不坚持学习就要落后啊!

也是十年之前,某地一位大官亲赴农学院做报告,说“袁隆平研究出杂交米得了500万大奖,你们如果搞出纳米,我也奖500万”,原来这位领导不知纳米实为十亿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以为是可以充饥填肚的稻米,所以闹出了世纪大笑话。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组织虽然已经满目皆是,官员的“读书问题” 却依然是“问题”。关于“渔民”和“纳米”的新“笑话”也依然在层出不穷、一幕幕上演。

3.“绀弩大道”趣话:又比如,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难得”的大文学家、大诗人聂绀(gàn)弩(nǔ)先生出生于湖北的京山,京山为了纪念这位大师,便将县城一条大街命名为“绀弩大道”。然而,一位年轻的领导竟不知道这个“甘弓”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武器,全然不知道本地出了这么一位人杰,更不知道聂绀弩自1903年出生于京山的城关镇十字街一直生活了18年,直到1921年才“走出去”。这当然属于“无知”了,也可以算作一个“笑话”。

4.“女娲补天”说:有位并不“无知”、满腹经纶的人出游神话“女娲补天”传说之地,也是一位领导同志,他口若悬河,其言凿凿,竟然说此是当年支撑老天的四根柱子如何倾倒,俺们的女娲又如何炼出五色土在此处补天,不但告诉来客“女娲补天”时掉在河里的两块七彩石现在已经找到,便是冶炼红铜(即五色土)的那1500口坩埚也可以带你们去看一看…… 这位官员比起那个“不知聂绀弩”的领导来算是“知识型干部”了,只是这样的“有知”与另一类“无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距离。

5.“干部读书”的故事。官员的读书有好读书、读好书、读得好的,但也有读《素女心经》、《厚黑大全》的,有时至今日还有只知《三国演义》而不晓有陈寿《三国志》的,更有按照领袖要求确实把《红楼梦》“读五遍”,看的却不过是连环画版的。这笑话也罢了,近时又有一“笑话”却教人“五味俱全”——说是咱们国家的一位高官访俄期间瞻仰托尔斯泰故居,诚恳地对俄方陪同官员曰:托翁的作品对我年轻时的影响很大。俄方官员大喜,便问您读过列夫·托尔斯泰什么著作?答曰:《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作者是苏联的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本书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图书)!听了此官员张冠李戴的回答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最后再提醒一下:一定要知道“哇塞”原是骂人粗话:“哇塞”一词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粗话,却曾经成了不少大陆人的口头禅。特别是一些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动不动也大喊“哇塞”!还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借以渲染节目的气氛。去年的一天晚上,“星光大道”栏目主持人毕福剑也动不动就大喊“哇塞、哇塞”!我曾写博客指出“哇塞”一词不可乱用。“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相当于北京话的“操”、上海话的“戳”、山东山西话的“日”。现在台湾自爱的艺人早不使用“哇塞”这种粗俗不堪的用语了。

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不懂文化常识,不知其出处,不知其专指含义,不知其特定用法,甚至是人云亦云的误传难免会贻笑大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喜欢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经据典,但又误解误用,也没多大事,除了引起朋友们一阵爆笑、或遭几个白眼,也许还能赢得有“幽默感”的好名声。如果你是老师就不一样了,人们在怀疑你学历水分和能力差的同时,还会骂你根本不称职,是误人之弟,早就应该被驱出教师队伍。其实,谁也不是全才,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什么都懂、都会,但老百姓不管这些,好象只要是个老师,就应该什么都会。所以当老师是极不容易干好的职业。老师尤其不能犯知识性错误。对一些常识性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前举:“乃师,夫人、兄”等例;还要记住“冒”字不可把上半部写错为扁“曰”;把“贪墨”解释成贪污了墨水;“云”字表示说话意思的繁体不可写为“雲”;把“皇后”的“后”,繁体不可写为“後”……我们作为人师,并且还是中等专业学校的讲师、助教,如果出了类似这些错不仅有辱师名,而且是不可饶恕的错中之错。我们可以水平差点,但常用字词不能搞错、教错;我们可以没知识,但不能没常识;我们不会,可以不回答。因为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什么都懂、都会,但我们不能不懂装懂。别人问,我们回答不出来,顶多说我们水平不高。如果回答错了,那就是丢人显眼、辱没师名的大事了。何况,知识本来就是科学的东西,它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不坚持长期读书学习,能为人师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9237.html

更多阅读

知其不可而不为 知其不可而不为之

知其不可而不为如果生命将到了尽头,我们不能害怕死去,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知道这件事做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不为”之,去做另外一件事,就在你正做此事时,不益而到的收获,正是你“知其不为而为之”的化身!生命也亦如此!

知其不可而为之后的尴尬、自嘲与心灵独白 心灵独白

知其不可而为之后的尴尬、自嘲与心灵独白--------儒家精神之探源(完整版)晨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子曰:“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1)世人论及孔子一生时,总忘不了冠之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后感 什么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后感这句出自《论语》的千古名言,我反复诵读,回味无穷。在没接触这句话的时候我是个自作聪明的女孩,在家里不复习,只靠课堂上的40分钟来学习课文。每到测验的时候我总是靠运气,希望测验的题目我都会。有一次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新什么意思

温故而知新——台湾、日本股票史【 原创:勇夺芳心 2009-02-16 15:29只看楼主(-1)浏览/回复9786/23】捧场收藏48推荐17加油券 0/1·发布:勇夺芳心 2008-08-2616:11 勇夺芳心  浏览/回复:86/2·读史以鉴:从1990年的台湾股市泡沫得

声明:《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不可为师吗》为网友欲念阻断信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