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上海不相信爱情第三部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最近网络调侃:古天乐没有娶李若彤,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释小龙和郝邵文没有在一起,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奥巴马为了永远得到小布什杀死了本拉登,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人们一直在谈论爱情,电影电视书刊铺天盖地,不厌其烦的演绎各种爱情故事,但似乎一直谈不清楚,云里雾里,一个人往往从18岁活到48岁还是对爱情说不清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上海不相信爱情第三部

我在一期杂志看到一片文章:“大家都在谈论爱,我真看到的爱很少,我觉得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自我需要,你把它当成单纯无目的的爱,但实际上都是利益,你的舒适,你的安全…。都是你权衡这些利益之后作出的选择,然后你顶着一个爱的名义。甚至在自我表现牺牲或对他人无微不至的时候,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

这是被人滥用的爱,不是爱的真相。如果很诚实的,没有任何虚伪的来谈论自己的感情,你自己能够分辨有多少源于纯粹的爱?我觉得都很难分辨。

但我仍然相信真正的爱是存在的,但被各种东西覆盖了。爱是人最本质的善意和友爱,不是欲望,不是需要,是人与他人之间的默契,是人类存在最本质的东西吧。

一个人的爱情发展阶段一般分为:(option:性认同混乱期)->疏远异性(10岁左右)->(option: 向往年长异性)->积极接近异性→(option:模仿恋爱期)->恋爱 (中学毕业以后)。一个人在爱情上喜怒哀乐往往可以在这些阶段中得到印证---自以为是惊天动地的,断前绝后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而已。过了这个阶段一切烟消云散,当事人也奇怪当时自己怎么了。当然那些当时急着为情自杀的人是没有机会领悟到这一点的。

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

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orm me

If I don’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

首先的问题是: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爱情的本质是一种需要。需要又分为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又分为物质需要和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需要。从而决定了爱情的不同境界。

我们先来谈潜意识的心理需要

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爱情基于自身的心理需要。那么什么是需要?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你的情结越多,你对他人的依恋和需要就越多,你受到“爱情”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就越是在爱情中感到不自由,感到容易被伤害、失望、无把握和痛苦。

爱上一个理性超级强大的人,是可以把自身理性化的一面投射给对方,然后自己安心做个任性的感性的小丫头吗?

爱上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是为了投射自己感性的一面给对方,从而避免在自身中被感性淹没吗?

爱上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是否把无法达到的完美愿望投射给对方,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

爱上一个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们需要依赖此种崇拜来加强自己不坚实的强大感呢?

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

所以许多人爱情的本质是是性欲和某种需要的结合体,小孩子没有爱情,只有需要,因为他们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到具备性的能力,一旦青春期到了,大家就哭着喊着爱情啦,其实是:内在需要+性欲的出现--- 趁着性欲的发育和需要,顺风搭车来满足自身的其他内在需要。说的直白点是:用爱情来满足非爱情的需要,正如许多人用性爱来满足用其非性爱的的需要一样。

那么照这么说,如果一个人解决了自己的大部分情结,他还需要爱情吗?

他仍然是需要的。这就是我说的成长性需要。灵魂需要交流,需要彼此爱抚。这种交流和爱抚超出了一般性的意义。我们滋养对方的需要和满足自身需要变得一样重要。

我们在探索对方的过程中探索我们自身――包括身体的和心灵的。爱情的目的,是成为一条道路。我们通过这条道路,寻找我们自己。在爱情中,我们最终遇到的是自己。

理性的男人寻找特别感性的女人,然后又埋怨她。他不知道那个感性的女人是他内在的一部分,他是在寻找他的阿尼玛,同时又排斥她。当他不再排斥他内在的女性部分时,他也将不再排斥他的对象本身。事实上,当他可以允许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整合时,排斥和依赖的冲动都将减退。

在一次次爱的冲动中,我们经由反省,意识到自己有缺失感、但实际圆满俱足的那部分。

爱,变得不再与依赖、强求、占有有关。

爱,只与彼此灵魂的探索有关。

我们在此探索中,彼此依恋;在依恋中,保持着独立和圆满俱足。暂离对方,不会产生焦虑;失去对方,并不会失落自己。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的潜意识的需要呢?

因为爱情关系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再演。

这涉及到爱这种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爱这种情感发展的顺序依次是,自恋——亲爱——爱情——博爱。

婴儿的自恋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形式,和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无太多区别,在自恋的阶段,婴儿是极度自我中心,在它的眼中,自我、世界、母亲之间完全是融合为一体的,彼此没有界限,它爱护自己,对自己的任何微小变化立即做出反应,它爱母亲,是因为它把母亲当作了自己的一个部分。成年人如果出现这种爱的话,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当然,也是极为疯狂的,即便不是精神科医生的人也看得出这一点。

随着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灌注,孩子组建学会摆脱自恋这种被动的爱,学会了主动爱别人,根据心理治疗家沙利文的研究,孩子学会爱父母大约在9岁左右,这时候他学会也给父母点什么东西,一幅画,一张成绩通知单等等,而且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这时候孩子的爱还有很多自我中心和利己的成分。如果一个人的爱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个利己的人。如果他用这种爱去爱他的恋人的话,那种这种爱就很危险,因为他会要求对方像父母一样对自己无私地付出,照顾自己生活的一切,而他那么一些有限的付出会被他牢牢铭记,这样的人难免会发出“相爱容易相处难”的感慨,因为没有任何恋人可以克隆父母的爱的。这种把对父母的爱、期望、幻想完全转移到恋人那里的现象叫做“移情”。(我下文会讲到移情之爱属于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

在爱情的初期,移情现象是难免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往往停留在了亲爱的阶段。如果爱情中只有移情,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在所谓的“爱情”中双方都感到自己越来越依赖对方,越来越害怕失去对方,他们都把对方和自己看作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不是平等的人,要么要求对方丧失自我,要么自己丧失自我,爱情中充满了恐惧、害怕、愤怒、妒忌,爱情不但没有促进自己的成长,反而成为了发展的泥潭。

基本上杨过和小龙女的问题大的很。

所以,青年面临的心理发展的任务是要学习如何把移情转变为爱情,也就是把幼稚的爱转变为成熟的爱。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学会让父母以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也学会如何走进对方的内心;他要学会成为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的人;学会诚信;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学会倾听对方;学会理解和信任;学会为对方牺牲自己。而这些(尊重、诚信、理解、负责、利他、忠诚)都是日后融入社会必备的素质和技巧。爱情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必须的情感磨练,是必不可少了。

经过爱情的洗礼,我们才能继续把对一个人的这种深沉的爱扩展到整个社会,才能热爱和尊重生命。这时候,最高的一种爱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博爱”。在博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为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博爱中,信仰、事业、情感、道德娱乐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能够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所以爱情是情感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它把孩子和成人分别开。同时,它也是人际能力发展的一个跳板,经过爱情的磨练,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能够从摆脱孩子那种在人际关系中任性和依赖,从而能够磨练出一个独立的自我,再通过这个独立的自我和别人进行平等、自由、互利的交往。

但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说,爱情的出现意味着亲子之爱的弱化,意味着亲子的分离。如果为人父母者自己爱的能力没有进化到成熟的爱的程度,自然会阻挠、妨碍、误解青年的爱,也没有能力来指导和帮助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而作为孩子,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也宁愿在情感上继续依赖父母。所以,爱情中遇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孩子如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这种亲子关系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对性和爱的关系的处理上。青年人出现性欲,这是人的生物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除了性欲还有道德、良知、判断,这是我们社会性的一面。生物性的我在心理分析中称为本我,社会性的我称为超我。超我往往是父母、老师等权威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我们内心的倒影。本我和超我处于不断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通过协调好他们的关系,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自我。良好的自我的功能体现在性和爱的关系上,就是通过爱情,我们能够保证自己的性欲以道德的方式得到转移和满足。

现在很多青年出现的性关系紊乱,不是因为爱情太多了,恰恰是缺乏爱的教育,不懂爱情,把性本能、移情误以为是爱情的结果。爱是对性的转化、升华、控制和转移,而不是加强性欲的春药,这是爱情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爱情不仅仅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件,不仅仅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掌控自我的能力,一种与人进行健康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爱情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和萌芽,最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爱情中有反映。在爱情中,不仅仅有我一个人和她交往,而是有一个是生物性的我(本我),一个社会性的我(超我),一个正在成长的、协调本我和超我冲突的自我;一个童年的、过去的我,一个未来的、成熟的我,一个现在的、矛盾的我和他(她)交往,而他(她)也带着这么多个他(她)。除了这些关系以外,还有我的和他(她)的父母、老师、同学、爱情竞争者也会直接、间接地进入爱情关系中,要处理好这么多人的关系实在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初恋容易失败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人们的爱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功利之爱,另一种是自由之爱。

功利之爱属于假爱的范围,自由之爱属于真爱的范围(下面解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幼稚之爱)呈现的问题比功利之爱还要多---但这是人生必必须经历的。

自由之爱,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稚之爱,或者叫移情之爱。

第二阶段: 成熟之爱。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 什么是成熟的爱情?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心理学可以回答的。只能从哲学层面探讨。心理学可以保证你心理基本健康,却不保证你精神层面的超越。

在了解成熟之爱之前,让我们看一下其他的几种类型。

功利之爱是指在意识层面,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一起是出于某种确切知道的功利需要。比如对方的财富,地位,可以供养自己,或者满足自己结婚的需要使自己在名分上有个归属,或者其他任何什么目的等等。在清楚这些目的(不一定是物质需要)需要的前提下,再拿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来交换。

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在现实中举不胜举。

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移情之爱是指: 自发的,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喜欢对方,并且在意识层面没有什么上面功利方面的要求。但在潜意识层面出于某种匮乏性需要(而不是成长性需要)--- 一种"非爱情"的需要。这个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所以这个阶段还是处于一种匮乏性的需要,只不过自己不知道,因为这是在潜意识的需要。很难觉察。这个阶段比上面的功利阶段似乎相差不大,但是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会提到。

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往往出现在初恋爱阶段。

请注意,在婚姻的稳定性上,功利之爱往往比自由之爱中的移情之爱稳定,因为功利之爱有着商人般的交换和协议,所以反而稳定--- 但不幸福!把自己卖掉的人是注定不会幸福的! 移情之爱往往好的时候山盟海誓,不好的时候跳楼撞墙(哪及得上功利之爱冷静仔细的计算) ----- 但,却是人生的一种体验。

再说一遍: 功利之爱是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 移情之爱是潜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

接下来讨论什么是第二阶段: 成熟之爱。

成熟之爱基于一种深刻的人类的关系------在存在的层面上。

马丁。布伯曾经描述过这种关系,他把这称之为”我-你关系”,

我-你关系是全然的彼此关系,其中没有我,只有基本的我-你。如果与人真实的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必须真正的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为了以无所求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必须放下或超越自己。基本的经验模式是转向他人的”对话”,无论是静默还是交谈的对话。(而不是独自打沙袋)

最好的爱情关系,是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相处。。

那么有人会问,怎么可能爱一个人却不要求对方付出呢?我们怎么能爱而不利用不求回报,爱情怎么会没有痴迷,欲望,羡慕,或自私呢?

好,这问题下面会自然得到回答,我们继续讨论。

马斯洛的认为:人的需要是否满足导向匮乏(deficit)或成长(growth),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

成长(growth): 比较不依赖他人,比较不需要他的人赞美和爱慕,比较不担心面子,名声和回报,不需要频繁的满足其人际需要,甚至有时侯喜欢独处。不把人看作供给的来源,而能视之复杂,独有,完整的存有。

匮乏(deficit): 从效益和功利的观点来看别人,对于他人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若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之为干扰。于是爱被转变成某种东西。类似:”牛,马,羊,僕人,司机,警察或其他被我们使用的人的”关系。

匮乏之爱就是自私之爱,需求之爱。

存有之爱是无所求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主观经验。匮乏之爱可能使人满足,而满足的概念却不适用存有之爱。彼此较为独立,自主,较少嫉妒或威胁,较没有要求,较为淡然。同时也热切的帮助对方达到自我实现,更为利他,宽宏,鼓励。存有之爱能创造伙伴,提供自我接纳和值得被爱的感觉,进而强化持续的成长。

这里的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对应于上面将到的功利之爱和移情之爱。

有人会追问,这里无所求的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 )的作者弗洛姆的观点认为:

人类最根本的关怀在于存在孤独,这是所有焦虑的来源,我们主要的心理任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服孤独。

人们通常使用的克服孤独的方法,比如创造性活动,纵情的状态,宗教,性,药物,遵从团体的信念和习俗等等都有缺陷。他说:与作品的结合不是人与人的结合:

纵情得到的结合是短暂的。

顺从所得到的结合只是假的结合

完满的答案在于得到人与人的结合,与另一个人在爱中融合。

爱是我们处理孤独之痛苦的最佳方式,但爱不能根本移除我们的孤独,这是存在的既定事实,只能面对,无法彻底消除。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同样解决孤独的极度痛苦,这里有共生结合的爱(堕落之爱)和成熟之爱的区分。

共生之爱,包括主动和被动之爱。(施虐和被虐),在这种状态中,双方都不完整也不自由。 (共生之爱是一种移情之爱)

成熟之爱是保存人的完整性和个体性情况下结合。

成熟之爱基本元素在于给予。

爱是这样的一样东西,不是你打扮的漂漂亮亮坐在那里,怀着充满渴望的期盼的心情等待着爱的到来,不是那种希望在那里被动的被人去发现,被人去关注,被人去爱。

爱不是这样的,这样爱顶多是一种不成熟的爱,一种幼稚的爱,一种基于儿时的移情之爱。这样爱既不现实也不长久。

爱是一种主动的正向的行动,是忘我的投入,是满头大汗,是哈哈大笑,爱不是冷静的幽怨的等待,不是被动的接受。恰恰相反,爱只能通过主动的给予才能收获,才能得到,才能修成正果。被人爱恰恰是通过去爱别人而得到。

对于成熟丰富的人来说,给予是表现力量和丰富。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并增强自己的能力。

成熟之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爱人而被爱。

幼稚之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被爱而去爱人。

爱,只能通过去爱别人而得到。

认为对一个人独占的情感可以证明爱的强度和纯度,这是共生之爱,无所求的爱才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

我认为所谓无所求的爱是:

1。以无私的方式建立关系,在关系中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不要问他怎么看待我,不是寻求赞美,崇拜,性解放,权力,金钱。在那一刻只与对方的人有关系。---没有真实或想象中的第三者在观察两人的相会。换句话说,必须以整个存有与对方建立关系,如果有一部分在别处,就了说关系已经失败。

2。喜欢一个人的意思是尽可能彻底了解,经历对方的所有部分,而不是符合功利目标的部分。把自己延伸到对方身上,体认对方是有感情的存有,同样组成了关于他自己的世界。

3。喜欢一个人的意思是关怀对方的存有与成长。以真实倾听得来的完满体认,努力帮助对方在相会的那一刻充满生机。

4。爱心是主动的,成熟之爱是爱人,而不是被爱。充满爱心大的为他人付出,而不是”迷恋”他人。

5。爱是人在世上的存有方式,并不是与某个特别的人之间独占,逃避世界的奇妙连接。

6。成熟之爱会从人的丰富流出,而不是来自人的贫瘠;是处于成长,而不是需求。爱并不是因为需要他人来让自己变得完整以逃避可怕的寂寞。

7。爱是相互的,人真的”转向”他人时就会改变,当把对方带进生命时,自己也会变得充满生机。

8。成熟的爱并不是没有回报,人会改变,变得丰富,实现自我,存在孤独会减轻。透过关爱,自己也得到照顾。可是这些回报来自真诚的关爱,并不是刻意去做,法兰克说:回报是自然产生的,无法追逐而得。

当我们了解了成熟之爱的本质之后,就会看清楚现实中许多典型的功利之爱和移情之爱。

功利之爱和移情之爱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对方当作已经物化的工具,与对方的关系是一种狭窄的部分的关系(基于部分的需要),比如功利之爱:,只需要对方的财富(赚钱的部分),不需要对方这个人的其他部分,比如移情之爱:需要别人不断的确认自己来逃避孤独。没有他人就靠忙碌来杀时间。对于这样的人,一个悖论是:一方面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需要爱,另一方面无法给别人爱从而得不到爱。(因为爱只能通过爱别人而得到,上面讲到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个人不被人爱多半是源于他/她无法爱人。比如一位工程师寻找爱情的立场在一想寻找一位社交能力强的人,因为这样的伴侣符合他提升社交能力的需要。他在用一种无生命的方式接近对方而不是有生命的方式。弗洛姆告诉我们,这种市场取向的爱是毫无道理的,只有投入与他人存有的相处,会使人更丰富,而不是贫乏。

但是,功利之爱和移情之爱是有本质区别的,移情之爱虽然问题多多,但它终究是出于自发的的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一种纯粹的喜欢,是人在自由王国的产物,因为它的自由本质,所以它有一种向成熟之爱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正如我们都是从青涩的恋情磨练到现在。而功利之爱,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卖淫,是以爱情和婚姻为掩护的长期而安全的的卖淫行为,我永远不会祝福这样的关系。

以上的功利之爱的例子是物质需要方面的典型例子,在生活中,有许多功利之爱的"变种"------本质上还是功利之爱。我们看一下自由之爱的定义就清楚了: 自发的,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喜欢对方。简单的讲,除此之外,都有功利之爱的嫌疑。可以说,出于报恩,内疚,道德,献身之类的目的(只要不是自发的纯粹的的喜欢),都属于功利之爱。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这些不是很道德,很高尚的行为吗?是的,如果这些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慈善就是道德和高尚的行为,但是如果用在爱情上,就是变相的功利之爱-----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最不道德的!

爱情只能用来满足爱情本身。

我有个好朋友,正陷入爱情两难的境地,他同时面对两个心里放不下的女人。对其中一个女人A,他充满了内疚,觉得对不起她,他希望和她结婚,希望把名下的财产给她。对另一个女人B,他魂牵梦引,不能割舍。

我问他:哪一个是自发和纯粹的喜欢?

他说: B。

我告诉他: 就爱情和婚姻来说。你就和B在一起。对于A,你仍然可以为她做任何事情---但不是爱情。记住:不要用爱情满足非爱情的需要。虽然就我了解的而言,你和B在一起还有种种问题,但你们已经在自由之爱的领域,虽然布满荆棘,却是通往幸福的唯一可能的路径。我祝你们幸福!

在爱的关系中,丰富的人更加丰富,贫瘠的人更加贫瘠。

亲爱的朋友,在爱的关系中,你在哪一个境界呢?

Feng 5/8/2011 Shanghai

附上几个典型案例:

1。 学习工作和爱情的关系

马琴(化名)一进大学,就把自己未来四年的时间排满了——考研、考证、优秀毕业生……一大堆学习目标让她忙得头发脱落,睡觉计时。她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和异性交往,更别说恋爱,脑海里只有“学习、学习”。终于,她如愿以偿保送上了硕士,“可是三年之后怎么办?考博?考博之后又怎么办?”马琴迷惑,看起来她这一生很有可能要和书本为伴了,同学们给马琴取了个外号——“学习狂”。

遗憾的是,像她这样的“学习狂”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

遗憾的是,他们虽然学到了很多,却遗漏了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恋爱!

“学习狂”们逃避爱情的借口大多是一个——“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了,要抓紧时间学习,否则毕业就找不到工作。”

这种观点有几个潜在的假设

(1)学习好才能找到好工作;

(2)爱情浪费时间,必然会和学业发生冲突;

(3)事业的价值在爱情之上,为了未来的事业,必须现在就争分夺秒,而爱情是可以无限期拖延的东西。

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因为——

(1)学习好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好成绩。正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才需要学习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过时的、无用的理论。学习成绩是决定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一个方面,但仅有学习成绩远远不够。

成功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成功有70%是由情商决定的,一个根本没有爱过的人能有几分的情商呢?

(2)爱情不会浪费时间,而是人在浪费时间。

爱情分两种,幼稚的和成熟的。

幼稚的爱情是无边的、无控制、无自立性的激情,的确影响学业。(是一种满足需要的移情)

成熟的爱情则是自由的、进取的,有利于双方心智的成长和个性的独立,它对学业是有利的。

与学业发生冲突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我们没有学会怎样谈成熟的恋爱,怎样让爱情和学业能够相辅相成。爱情如果是学业的死敌的话,何以许多谈恋爱的同学都是成绩优异的?爱情如果是学业的死敌的话,我们也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绝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学生恋爱的态度都是开放甚至鼓励的,按“爱情=学业的死敌”的公式,我们推算的结果应该是这些国家的大学只能制造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何来科技发达?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过谈恋爱,爱情才成了学业的阻碍。而对爱情采取驼鸟政策只会让爱的需要变成一种焦虑,逃避爱情不会让我们学会成熟,而只会更加幼稚。逃离了理智视线的感情不会消失,迟早有一天它会像野马般重返我们的视野,造成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即在于此。正如前苏联哲学家、教育家戈洛瓦诺夫所说,“应该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的公民懂得这一切(爱情)。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3)事业和爱情无法比较。事业和爱情,究竟哪一个更有价值?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的一种恶劣的倾向,就是为了所谓的事业而牺牲爱情。夸大所谓事业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禁欲主义思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这种人性观只承认人的理性存在,不承认人的感情需要。一个正常成年人有六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自我的需要。这六个需要就像我们的五官,缺一不可。而工作只不过是满足安全感和部分的自尊感罢了。对比事业和爱情的价值,是一种市侩作风,是对爱情的侮辱,也是对事业的侮辱,尤其是对人的整体价值的侮辱!我们的事业和爱情不是两块超市里的冰冻猪肉,不是可以称斤论两,讨价还价的东西。讨论事业和爱情孰重孰轻,就像医生问病人:“你觉得大脑重要,还是心脏重要?”脑和心缺少任何一样,我们都无法生活。一个人脑子里要是只充斥着“事业”,他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颗螺丝,一个灯泡,一个尽职的工人罢了,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工人和资本家,职员和老板,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还应该有艺术家和观众,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子女等等关系,而联系这些关系的纽带恰恰是爱。爱是人类社会的得与存在的纽带。“没有爱,人类不能存在一天。”(弗洛姆)

至于把体现人性光辉的爱情和动物的性欲等同起来,在今天就已经不是封建思想的残余的问题,而是最基本常识的缺乏。人和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恋爱这种方式来转移、压抑、延迟性欲的满足,而野猪是不会送玫瑰、写情书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在爱中学会把自己所爱的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我们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才真正摆脱了兽性,具有人性,才让本来和野兽相差无几的性欲变成了人类文明的性爱。

这种爱的培育——通过爱把兽性转变成人性——从儿童期就开始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和依恋是爱的早期形式之一,也是爱情的萌芽。这种亲情在青春期要转变成爱情,否则我们就无法成长为成人,不但无法具备成人情感——爱情,也无法具备成年人利他道德水准,从而也无法具备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的心理发育将永远停滞于一个恋家的少年的水平,这是一种确实的心理发育的迟缓,是我们需要用一生时间区弥补的伤痕。一个在年轻时缺乏恋爱体验的人,在他后来的生活中要么是倍尝孤独懊悔的滋味,要么在人到中年后才想起补课,造成了道德危机和家庭-社会问题。

恋爱是青春的必修课,逃课的人迟早要补上这一课;恋爱体验的匮乏是终生的遗憾,这意味着我们的幸福打折了!

2。 爱情会伤人么?

斯文(化名)倒是主动积极地学习恋爱,可是结果是,她后悔了,因为爱情让她受伤。

很多人和斯文一样,受到了伤害之后而裹足不前。

这是一种逃避成长的因噎废食的借口!你会因为一次小考失败就放弃高考吗?不会,因为你需要高考。而爱情也一样,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在进入爱情的世界前,我们幼稚的心灵首先收到挑战的是一系列有关爱情的不合理信念和幻想,常见的是:

(1)爱情是美好的,所以爱情中不应该有伤害:

(2)爱情是永恒的,所以爱情不应该有变化。

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旦爱情的过程中出现波折和伤害,青年们往往会感到人生暗无天日,立即出现了另外一种信念:爱情是一场无穷无尽的折磨,爱情中会让人受伤,爱情不甜蜜,爱情很痛苦。

问题是,想象的那种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吗?我们谈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吗?让我们受伤的是爱情吗?

其实,那种想象的完美的、童话般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改头换面亲情,特别是对母亲的依恋,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能量充足的壮烈的对母亲的移情。弗洛姆谈到,在孩子即将摆脱婴儿的原始的自恋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自己和母亲的区别了,她发觉母亲的身体温暖又舒服,我笑的时候母亲也笑,我哭的时候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我饿了、渴了、母亲都会出现……所有这些凝结成一种体验:我是母亲的孩子,我是被爱的,这种爱是没有条件、没有伤害、无微不至的,不需要我做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于是,很多人带着这样对母爱的幻想走入了爱情(这里的母爱是泛指母爱的文化原型,具体的这种体验不一定来源于母亲一个人),他们爱情初期的热恋阶段其实是就是这样一种童年的母爱饥渴的重现,他们希望爱情也是无条件的、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是生命的核心,意志的焦点,没有痛苦、没有误会、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磨合、不需要付出的,但是这种爱不可能长期存在,于是自然难免要失望了,而这种失望、丧失的感觉容易被我们体验为“创伤”。

到此,我们最后一个问题也豁然而解——我们如果把一个爱人对我们伤害理解为爱情对我们的伤害的话,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儿童那种以偏概全、坐井观天的思维中,这是一种自恋的思维,在依恋母亲孩子的头脑中,世界的概念就是他们家,母亲的离开就是世界的末日;我们伤害自己的方式就是,强行要求人生来适应我们幼稚的幻想,而当这种幻想破灭的时候,又责怪人生。

让我们受伤的不是爱情,而是我们自己的幻想!

恋爱中的伤害恰恰让我们头脑清醒,所谓伤害,其实是成长的机会!

3。 没有结果的爱情? 爱情可以没有结果吗?(结合目前的爱情教育)

叶子和斯文不一样,他上大学时爱情座右铭是,“还未深爱已无情,未曾酒醉已清醒”,因为他知道“大学里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毕业了就各奔东西,没意思!”于是他干脆不谈恋爱,叶子认为自己是现实的,他看不起那些恋爱的同学,他认为爱情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罢了,而他的爱好是摇滚乐,“不爱美人爱吉他!”,他陶醉在掌声中,同时也没有荒废学业,是优秀毕业生。他原准备工作两年后就找个家庭背景好的姑娘结婚,一切都是从现实出发,他不要没有结果的爱情。可是没想到,每次他向那些家庭背景好的姑娘求婚都遭到拒绝。

叶子这样现实的人应该是理智的、成熟的了吧?不,恰恰相反。极端的东西往往类似,就像老头和小孩往往会一般任性。叶子的表现出的是另外一种的幼稚和不独立。

叶子和文首的马琴一样,停留在了对父亲的爱的阶段。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在于,父亲在大多数文化中,代表的是思想、秩序、规则、引导。父亲是孩子理智的第一个老师,他向孩子指出人世间的道路。父爱的这种严厉性是父权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形成的。父亲往往要寻找最适合继承他、最像他的那个孩子给与父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了义务,因为你像我!”父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孩子的服从,不服从的话就会受罚,另一方面,父爱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从而也是可以控制的。一个人的爱的能力要是停留在父爱时期的话,他会变得循规蹈矩、刻苦努力、过度的遵纪守法,他会像闹钟一样的准时,头脑中只有“遵从、遵从、再遵从”。表面上,他会显得很自立,自觉遵守学习、工作计划,但是内心深处,他依然还是依赖别人的——他依赖的是来自父亲、权威的评价。一旦这种评价消失,他的精神就会极度痛苦。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更不要说爱情,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永恒的打工仔,做好很多事情然后等对方的表演(表扬?John)。他的感情世界像镀了不锈钢的尸体一样冰冷坚硬。爱情对他来说是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的一桩任务,一次考试,他不在乎爱情中的鲜花、诗歌、情话、接吻,而像一粒子弹一样朝着目标——结婚——飞奔。发射这颗子弹的枪膛是他对父亲的爱。结婚之后他会像在下一个目标飞奔——生子。生子之后又期望把孩子培育的和他一模一样,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危机产生了,这一次,他可能永远到达不了目标,因为孩子和他不一样。

爱情要追求结果,不追求结果的爱情是不道德的;但爱的过程也很重要,因为爱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我们建楼不可能只建顶层,不打地基。爱情也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一味追求爱的结果那是把自己变成了一种工具,变成了爱情齿轮,是对人的价值的异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89989.html

更多阅读

《凤于九天29残更不寐》第三章 凤于九天29在线阅读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第三章博间王宫。  绮丽辉煌,专门用于招待国际级贵客的清辉殿,正沉浸于一片甯静中。  出于多方面考量,博间太子派来伺候的许多美貌宫女都被不动声色地安置在二门外,例如凤鸣睡房等几个最要紧的宫室,则由西

炊事班的故事第三部杀青了! 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部01

炊事班第三部今天关机了!今天下午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摄影棚里热闹非凡,深受大家关注的炊剧《三》顺利结束前期拍摄。二十余家新闻媒体与各路记者朋友们前来采访报道,现场气氛空前。空军宣传部的领导也到场祝贺。请朋友们注意,我们的博客

《乡村爱情》第三部演员简介一 乡村爱情7演员表

《乡村爱情第三部》在铁岭开原康屯村紧张拍摄一个月,由导演赵本山亲自选拔的“王小蒙”毕畅、“李天歌”金玫玫、“天歌妈”关婷娜、“上海专家”金鸿鸣四位新面孔闪亮登场,他们被村民们戏称为象牙乡村里的“四小天鹅”。9月14日,记者

声明:《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上海不相信爱情第三部》为网友只亽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