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 水族

拼音:nù zú

目录[ 隐藏 ]

1怒族的分布

2怒族的历史

3怒族的文化3.1语言文字

3.2宗教信仰

3.3文学

3.4歌舞

3.5服饰

3.6建筑

4怒族的生活习俗4.1饮食

4.2怒族的婚俗

4.3丧葬

4.4禁忌

5怒族的节日5.1怒族春节

5.2仙女节

5.3祭天节

5.4祭谷神

5.5新米节

6怒族名人

怒族服饰

怒族的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使用多种语言,差异明显,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怒族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火教,但也有的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

编辑本段

怒族的分布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此外,在这个自治州的兰坪县兔峨乡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境内,也有少数怒族居住。

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省怒江州)

自治乡镇:匹河怒族乡(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

怒族有四个支系:

怒苏支系,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属于彝语支,分3个方言。

柔若支系,22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说柔若语,属于彝语支。

阿侬支系,7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自称阿侬,多数已改用傈僳语或汉语,仅有380人说阿侬语,属于侬语支。

独龙支系,65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区,自称也是阿侬,说独龙语贡山方言,属于侬语支。

编辑本段

怒族的历史

怒族

怒族的族源极为复杂。现在的怒族由自称“阿龙”、“阿怒”、“怒苏”及“柔若”的4个支系组成。从兰坪、福贡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推断,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怒江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从匹河蜂氏族66代父子连名家谱的史实推断,怒族先民最迟在三国时就已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来看,怒族生活的地区在西汉时属益州郡;魏晋时,属云南郡、西河郡、永昌郡。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籍才有关于怒族的记载。南诏时,属铁桥(今巨甸)节度使、剑川节度使、永昌节度使。大理政权时,在兰坪设澜沧郡,后改兰溪郡,辖兰坪、碧江、福贡等地,泸水属永昌府。

元朝后,中国古代史籍对怒族的记载开始从含混转向具体。最早提及怒族先民集团及其居住地域的书首推《元混一方舆胜》。书中载道:“潞江俗名怒江,出潞蛮”。元时,怒族地区属丽江路云龙巨甸军民府和永昌府。明初之《百夷传》首次使用“怒人”一词,书云:“怒人目稍深,貌尤黑,额颅及口边刺十字十余”。该书对怒族的分布、体质特征、生活习俗等都作了简单记载。

明朝后,中央政府封纳西族木氏为世袭丽江土知府。兰坪、碧江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之兰州罗氏土知州管辖,贡山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的康普土千总禾娘和叶枝土千总王氏管辖。)

清雍正元年,废丽江木氏土知府,改设流官,兰坪归属丽江,土知州罗氏迁往兔峨,辖兔峨、碧江等地。175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怒族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六库、老窝两个土千总,后又增设卯照土舍、鲁掌土舍、登埂土舍,隶永昌府。福贡、贡山属维西守备厅,隶丽江府,先后受康普、叶枝土司管辖。民国开元后,云南都督蔡锷令李根源向怒江地区派了“怒俅殖过队”,分别进驻知子罗、上帕、菖蒲桶,并建起了3个相应的“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兰坪、碧江、福贡、贡山4个设治局隶丽江行政专员公署,泸水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怒江和平解放后,废设治局,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8月,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州府曾设在怒族聚居的碧江县城知子罗镇,辖碧江、福贡、贡山、兰坪、泸水五县。其中贡山于1956年改设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86年碧江撤县,原属碧江县的怒族聚居区成立匹河怒族乡,属福贡县管辖。州府今在泸水六库镇。

几千年来,怒族就一直生息繁衍在这个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中,与后来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经营着怒江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为怒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历史上,怒族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而不断掀起了反压迫的斗争。19世纪中叶后,英国殖民势力不断向怒江地区侵略扩张,美、德、法等帝国主义者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及名义侵入该地区进行文化侵略、分裂祖国及谍报等类的活动,激起了怒江地区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怒,不断地掀起了反帝反侵略的斗争,其声势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使清朝廷及地方政府大为震惊。

1948年前后,在全国革命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怒族人民与怒江的其他民族一道在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怒江的和平解放事业,并为怒江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怒族人民不仅加入了保卫新生政权的革命运动,还积极地支援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9年大军进藏,怒族人民积极为解放军背粮、修路,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及祖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本段

怒族的文化

语言文字

怒族内部分为四个具有不同文化渊源和语言相异的支系。由北向南,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和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捧打乡的怒族称“阿龙”,人口近7000人,过去又叫“贡山怒族”;居住在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和鹿马登乡的怒族称“阿怒”,人口约6000余人,过去又叫“福贡怒族”;居住在今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怒族称“怒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有8000多人,因匹河乡过去属原碧江县,因此又称“碧江怒族”;而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澜沧江两岸兔峨乡的怒族称“柔若”,人口2000余人,过去又称“兰坪怒族”或“兔峨怒族”。

怒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四个支系却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语言。这四种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语支未定。其中,怒苏语、若柔语和彝语支语言相近,并有一些词根相同的词汇;而阿龙语和阿怒语与彝语支语言相去甚远,有类似景颇语的特点。尤其是阿龙语和独龙语基本相通,是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

在怒族各支系中,由于长期和周围傈僳、藏、白、汉、独龙等民族相处杂居、联姻通婚、交流来往,因此双语现象和多语现象较为普遍。许多怒族居民除了本民族语言外,分别都能说傈僳语、汉语、藏语和白语。而在阿怒人中,本民族语言已退化为家庭语言,社区交往转用傈僳语的趋向较为突出,同时,当地的傈僳语中也吸收了不少阿怒语的成份。

怒族各支系的语言都没有相应的文字,并且不同村寨的方言亦有一定的区别。人们世世代代用口语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人际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历史上曾一直沿袭古代“结绳记数”、“刻木记事”的原始方法来记录和传递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怒族地区发展了以本民族语言为辅助工具择用汉语文为主的民族教育事业,从而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怒族子弟上完小学到初中,获得九年义务制教育,有的还分别毕业于高中、中专以至大学,成了本民族的知识分子。

宗教信仰

怒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其发展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阶段。

自然崇拜是指怒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尚处于较低级的万物有灵阶段。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巨树、怪石等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有神灵存在,并支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水火崇拜主要表现在捕鱼捞虾的祭祀活动和天旱水涸时的祈雨仪式,以及对灶神的祭祀和对火塘的禁忌当中。而山石崇拜则集中表现在对崖神的崇拜与祭祀活动当中。

在怒族原始宗教里,崖神常常同山神、猎神以及雨神、谷神等神祗混为一体而难以区分。如在怒苏人中,崖神“米处于”仅仅是司某种疾病的鬼神之一;但在阿龙人中,崖神“吉米达”,是集山神、猎神、谷神、生育神、婚配神和保护神于一身的重要神祗。它主宰着山林的茂盛衰落和野兽的出没,主宰着谷物的生长,也主宰着人间的疾病、婚姻和生育,甚至还主宰着自然界的阴晴雨雾和月缺月圆。几乎较大的溶洞和崖壁都有崖神的传说。传说中的崖神几乎都是人变的,有男有女而以女性居多。这一点在怒族男子出猎之前和出猎归来之后对女猎神顶礼膜拜的祭祀活动和有关女猎神的诸多传说当中尤为突出。这些传说中的各种崖神同凡人一样,有配偶家庭,有七情六欲。他们之间有悲欢离合,也有相互仇杀,更有善恶之分。善良的崖神能庇护人畜平安,带来好运;邪恶的崖神或给人降灾致病,或掳人妻女。有关这方面的神话传说,在怒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善良的崖神虔诚朝拜,供以大量祭品;对作恶的崖神异常惧怕、敬而远之,或采取顺势巫术,满足其欲求,限制其恶行。而无论是祭拜还是巫术,都充满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和性器官崇拜遗迹(何叔涛:《贡山怒族的崖神崇拜》,《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在此过程中,人们把酷似人体的溶岩和山峰,视作崖神的化身加以膜拜。

总之,怒族原始宗教中对崖神的祭拜,已逐步取代了对其他鬼神的祭拜。而“朝山节”祭拜崖神,成了最主要的宗教礼仪。

文学

怒族民间文学的式样丰富多彩,内容浩若烟海,丰富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怒族除李卫才创作的《怒江在歌唱》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奖;《歌声飞出心窝窝》被省、中央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唱遍全国。怒族的文学式样仍是以民间文学为主的。1980年后,怒族的文学事业在各级党政领导及学术团体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开始起步,怒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崭露头角,许多作品发表于省内外报刊上。1988年出版的《怒族民间故事》和1989年出版的《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对推动怒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一些怒族民间文学工作者还将触角伸入到文学创作领域。1996年出版了怒族作家的小说集——《诅咒崖》,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项空白,也预示着怒族作家文学的到来。

歌舞

怒族的歌分为“火塘边坐唱的歌”及“婚礼歌”两大类。前者的内容涉及到一个氏族、家族的历史、生产生活经验等一系列内容,如同一部看不见的教科书,承载着怒族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歌的特点是歌词多为对偶,声调低沉而浑厚,旋律基音为5162,即徵、宫、商、羽调式。多由老人吟唱,歌时饮酒助兴,情至深处就时而喜笑颜开,时而怆然泪下。"婚礼歌"的旋律流畅、喜悦、婉转悠扬,基音为152,即宫、徵、商调式,演唱方法是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歌唱时,参与者都手拉手地围成圈或围着火塘或围着篝火边唱边跳。

怒族的乐器有“达比亚”、“几咪”、“独独丽丽亚”、“匹丽丽亚”、小三弦、芦笙及竹箫等。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均有悠久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现的流传下来的舞有120多种。内容涉及到历史、宗教、习俗、军事、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舞蹈动作粗犷敏捷、深刻细腻,旋律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基本上保留了古朴豪放的艺术风格。如《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都有很高的舞蹈技艺。这些的舞蹈不仅对研究其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有"文物"功能。

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怒族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整理、挖掘、发扬本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舞蹈的实际创作出了很多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的歌舞,如《歌声飞出心窝窝》、《怒江在歌唱》、《怒族姑娘》、《蝴蝶舞》等都很有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怒族又将相声、小品、花灯、快板等艺术形式吸收进来,使其文艺形式更加异彩纷呈。

服饰

怒族服饰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米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怒族服饰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男子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都穿交领麻布长衫,穿时前襟上提,用腰带系紧,使其成袋状,以便装物。贡山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布围身腰部和足踝部。头部及胸部还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串作为饰品,耳戴垂肩大铜环。贡山地区妇女不戴耳环,而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体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米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怒族男子服饰

怒族 水族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男子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都穿交领麻布长衫,穿时前襟上提,用腰带系紧,使其成袋状,以便装物。贡山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布围身。

怒族男女佩饰繁多,成年男子均在左腰佩挂砍刀,右肩背弩弓及箭包。怒族妇女喜欢用红藤缠绕于头部、腰部和足踝部。头部及胸部还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串作为饰品,耳戴垂肩大铜环。贡山地区妇女不戴耳环,而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体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建筑

怒族的住房大多建在向阳的台坡上,一般须面向沟渠,《维西见闻记》中载,怒族“覆竹为屋,编竹为垣”。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片顶房。

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主要用木桩、木板或茅草、竹蔑笆建盖而成,一般是两层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住房分两间,外面待客,屋子中置一大火塘,火塘上放着铁三脚架或石三脚架;内屋为存放粮食和作卧室的地方,外人不得随便入内。这种房舍简单,极易建筑,也便于迁徙。

怒族民居室内

木楞房的营造有两种:一种是楼式木楞房,即以圆木横架垒墙后在墙上面铺一层木板或篾笆,再在木板篾笆上架木垒墙,用木板或茅草覆盖房顶,房上层为人居住,下层为畜厩;另一种是落地木楞房,即在挖平的地基上直接营造的一层木楞房。这种房屋,其特点是结构牢,冬季温暖,但光线极差。

石片顶房和土墙房。石片顶房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风化石,破成石片盖顶的房子,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住房。土墙房则是在较平缓的地方打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并以墙抬梁,用草或木板盖的房子。

建盖新房是怒族人的大事,因此,一户盖新房,全村人都来帮忙。盖房前,主人首先备好材料,建盖时,全村男女都来帮助。新房落成后,主人家要以酒肉酬谢帮忙盖房的人。

编辑本段

怒族的生活习俗

饮食

怒族烤粑粑

从食品种类来看,各地怒族均以玉米为主食,此外还有部分稻米、荞、麦、青稞(主要是北部怒族地区)、高粱、小米等谷物。肉类食品除猎获物外,主要有猪、鸡、牛、羊。过去怒族极少种植蔬菜,现在已有较大的改变。蔬菜种类主要有青菜、白菜、南瓜、洋丝瓜、黄瓜、豌豆、四季豆、马铃薯、萝卜、蔓菁、辣椒、葱、蒜等。此外,各地怒族均有以漆树籽榨油食用的习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0262.html

更多阅读

梵音洞观音显灵洛迦山水族闻法 观音显灵

梵音洞观音显灵洛迦山水族闻法作者:守月亮http://blog.sina.com.cn/purifiedland我们此次普陀山朝圣之旅还安排去了财善洞和梵音洞,财善洞自不必说,很多人都想求善财菩萨施以财富,求财得财,至于能否如愿,就看你的心是否真诚,人是否善良。

哥伦比亚的鱼类|水族世界杯 世界杯巴西vs哥伦比亚

来自:第一份水族微杂志 ifish世界杯是造神的地方,哥伦比亚和乌拉圭一役后,詹姆斯-罗德里格斯便成为蹿升速度最快的那颗新星,4战5粒进球2助攻,世界杯刚进入淘汰赛阶段,哥伦比亚91年出生的小将便有力压内马尔、梅西等巨星的势头。哥伦比亚的

观赏鱼店 开一家水族店,买观赏鱼需要多少资金?

  专营店面积通常在20平方米左右,店门口可陈列配以海水鱼的海洋生态缸,条件差的可陈列豪华淡水族热带观赏鱼水草缸,以吸引顾客注意;店内应有大小不同,档次各异的水族缸成品供顾客挑选。另外,与水族缸配套的各种器具、饲料、治鱼病药品

声明:《怒族 水族》为网友安葬丶余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