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 《吴均帖》 吴均帖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及其笔法》

--------来一石

内容简介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及其笔法》介绍了吴让之的篆书吴均帖,并对该帖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读者可对吴让之的篆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简介

来一石,一九六三年九月生于浙江萧山,本名来萧敏,因喜弄石,又以老子“万物始于一而归于一”之意,自号一石。刻印、写字时作双重手段:“好古而愈泥,欲新而姿意。”故又自号泥巢、萧然子,并相刻之而钤诸所作。一九八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现为浙江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

出版《当代青年篆刻名家精选集-来一石》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来一石印谱》1998年荣宝斋出版社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吴让之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早年居住在仪征,青年时期因从事科考,每三年两考,他都要往返于仪征、泰州。吴让之最终只被录取为“生员(秀才)”,仅是一个普通的县学“诸生”,但从这时起,他和当时泰州的文人雅士有了比较多的交往,建立了友谊。

中年后,吴让之长期寓居扬州。据清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让之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王画吴字”为时推重,士大夫家皆以“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论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吴让之受宿迁王惜庵之托,以枣板续刻高凤翰集撰的《砚史》后半部分。此书刻成时他题有长跋,其中谈到“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扬州文汇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这里本是吴让之的用武之地,但为时不久,在清兵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文汇阁付之一炬。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吴让之54岁,为避战乱,他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其朱文印《再生人》边款云:“咸丰三年由扬避乱来海陵”。吴让之定居泰州,前后长达十数个春秋,首寓时为泰州首富的姚正镛(仲海)家。吴让之在姚家,先后为姚治印120方。吴让之在泰期间,还相继客寓岑镕(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东园)等名门,后又在刘汉臣(麓樵)家居3年之久,并曾朱书《说文》一部赠之,文末有“寄食三年,无以为报”的亲笔跋语。吴让之寓刘汉臣家不仅为其子弟课读,还为刘治印88方,刻砚一方,书画多幅。咸丰四年(1854年)甲寅八月,刘汉臣新居落成,吴让之特隶书长联一副:“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上款题日:“麓樵以高西园先生所集联文属书泰州姜堰新居,以其文与近况有合故尔。”

清同治三年(1863年),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托好友魏锡曾将自己的印蜕带到泰州给吴让之品评,赵之谦一印边跋有云:“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吴让之看后颇为感动,除对赵印作了中肯评说外,并冒酷暑即兴挥汗刻“鉴古堂”、“赵之谦”等自文四印,印作方圆相参,疏密相应,实现了轻灵古拙、浑厚平实的统一,堪为吴让之篆刻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

战火弥漫,故园萧寂。吴让之寄寓泰州,虽得旧友新知的同情与关怀,但伤感之情仍不时在诗文中流露。他在为杨石卿所作的《秋林诗思图》题句中写道:“乌桕丹枫叶渐凋,杜陵蓬鬓感萧萧。奚囊收得秋光满,聊与西风破寂寥。”在泰州,吴让之常与当地名士墨客雅集唱和,分题拈韵,集锦作画。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晚年吴让之,已穷困潦倒般借居于泰州东坝口观音庵,他曾撰八言联自嘲:“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同治九年(1870年),吴让之离世,终年72岁。

作为一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吴让之早年师从邓石如(完白山人)的学生包世臣学书,故为邓石如的再专弟子。在包世臣反对流弊较大的“馆阁体”开辟晚清一代新风中,吴让之无疑是一倾力助阵者。吴昌硕说吴让之“书画下笔谨严,风韵之古俊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乃非虚饰之言。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宋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

吴让之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由于吴让之有10年汉印的摹习功底,加之以邓的汉篆书体为依归,使隶书笔法参之入篆,以篆书笔意引之入印,书印相参,流美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洗当时印坛程式化和矫揉造作的时尚,使日趋僵化的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他在《自评印稿题记》中阐明:“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

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是吴让之篆刻的一大特点,一路横宽竖狭、略带圆转笔意的流美风格,和他的朱文印和谐统一。他擅用冲刀浅刻之术,腕虚指实,刀刃披削,其运刀如“神游太虚,若无所事”。吴让之治印广采博汲,不囿成法,在理论上他尊崇师说,但实践中他又有意和老师的风格拉开距离。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称吴让之是“善变者”,他在通力学邓后,又以自己的善变,发扬出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新境界,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机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格调。

吴让之一生治印万方,声名显卓,以致后来学“邓派”的多舍邓趋吴,除黄士陵外,吴让之对同时代的赵之谦、徐三庚,近代吴昌硕,当代韩天衡等书篆名家皆影响甚深。恰如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日:“圆朱入印始赵宋, 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原文】繁体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流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原文】简体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用笔概述

形状对称和谐,笔画中锋而见力度,墨色浓润而显厚重,是篆书的三个主要特征。概括地说:形体、笔力、质感是篆书的三要素。篆书除讲究其结体上的均衡布势外,尤为讲究笔力与墨色所并造的线条本身,这便是笔法,或称用笔。下面就《吴均帖》的用笔特征作一浅显的概述:

清代以前的篆书风尚,在起、收笔及行笔中大致是藏头护尾、骨法用笔的「玉箸式」,并以此一统天下。这从被誉为篆祖的三李小篆」可以证明。这种用笔讲究「珠圆玉润」,其起、收笔的力度与行笔的力度保持一致,因此颇讲究「意在笔先」,而不提倡「落墨成趣」。显然,这种风尚还是以实用的赏玩性为主导的,其间,虽也有「钉头钉尾」的险峻用笔,如战国的《侯马盟书》,三国的《吴天发神谶碑》等,但它们无法成其「正流」。正是如此,秦以后很长时间里在篆艺上没有多大自觉性也就不以为怪了。吴让之在此帖的篆艺,在起、收笔上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将书外功夫消化、引入,使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得以丰富、灵活,较具艺术情趣。其化隶法为篆笔的粗重笔触,化行、草书意气为篆势的轻盈起落,颇得画意;或方还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的各种收笔,亦与其印艺相融。这一些,无不体现了吴让之篆书对用笔的熟谙。

不论秦前后诸篆在起、收笔上的正变,其行笔阶段中保持用笔上的中锋还是趋向一致的。我们将《吴均帖》中诸笔画截去头尾,其行笔实质亦与之相同。《吴均帖》继承这种扎实的中锋行笔,作为作品全局,仅仅是基调的确立,即是其继承传统用笔的一面,因为行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直接影响了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而《吴均帖》的风格是明显的。有轻重,则有粗细;有快慢,则有枯润(一般来说:笔画的粗细是由用笔的提按(轻重)来完成,墨色的枯润则是由用笔的快慢(缓急)来完成,这只是指笔毫中所蓄的墨汁能充分应付所欲书写的线条而言)。细心的读者在通读此帖后可以留下一个印象,《吴均帖》中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圆润的中锋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相融于一炉的。其「枯笔」的枯燥面又是随笔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这种枯燥面在笔画面上的左、中、右发毫,使空灵的线条更增凝练、朴厚。基于此,这种强烈反差的用笔,其执笔是不可能「中正不侧」的了,而是要有所欹侧,真正发挥出「掌虚」的功能,这正是吴让之在篆书用笔上的活用,即其艺术创造的一面。

这种融继承与拓新的大胆用笔技巧,在转折上更为显明。若或横或竖的笔画中的行笔是连接起、收笔的桥梁,那么,各种转折便是这桥梁的延伸与深邃。可以说《吴均帖》如果没有似折还转,将转忽踪的虚实、缓急变化,而是一律的承袭圆润、空灵的秦篆使转,便不可能与完整的笔画(起、行、收三阶段)相和谐,也不可能将俊逸、倜傥的风格臻于完善。

这种从精心的笔墨和随意的使转上焕发的情趣,要临摹并掌握它,而又不为形式所囿,有必要了解吴让之的使笔「笔性」。《清史类稿》传吴让之从包世臣学书,并恪守师法,而包世臣的执笔是「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帖名指外拒管向左」。

吴让之小篆书法欣赏

——圆润生动浑融清健

吴让之书法早年从包世臣学习,并与由此师法邓石如,深得邓氏纂隶之精髓,其纂书用笔舒展、流畅,独具面目,使汉纂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与邓石如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

吴让之 《吴均帖》 吴均帖
书法作品吴让之篆书

吴让之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吴让之篆书体势修长,且能灵动自如,而不板滞,若与其师邓石如篆书相较,既有自己的面貌,而又不弱于邓石如,这正是其书为书坛所推崇的原因。吴让之是清代一位杰出的书法篆刻家。吴让之小篆书法作品,用笔浑融清健,圆润生动,形体修长秀美,委婉流畅,婀娜多姿,十分秀丽。尤为可赞的是,其用笔裹而藏之,然能润畅生动,不拘陈法,有自己的特色。

书法视频吴让之书法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吴让之,初名廷,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0302.html

更多阅读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马识途 马识途一一夜谭十记

《夜谭十记》之《盗官记》巴陵野老  峨眉山人摆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我也来摆一个发生在县衙门里的故事吧。你们要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县衙门里,我可只能回答一句:反正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县衙门里。我们这个县即使称不得模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泰国经典恐怖片系列之——《鬼4忌》 泰国经典恐怖片

泰国经典恐怖片系列之——《鬼4忌》《鬼4忌》又名《惨死》。在泰国的宗教信仰中认为,因老而寿终正寝的人,称之为顺终,除此之外的就称为非顺终称为凶死。凡凶的人,入棺之前都需要到其死亡地「引魂」,同时请僧道到场并诵经超渡亡魂。《惨

声明:《吴让之 《吴均帖》 吴均帖》为网友沵旳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