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淑(83年—149年)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有八子:荀俭、荀绲(古音“反”)、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荀旉(音“敷”),人称“八龙”。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荀氏。东汉汉桓帝时期的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中,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 荀俭,任朗陵长。荀俭早年去世,其子荀悦对后世深有影响。
荀悦(148~209),中国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汉灵帝时由于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
*荀绲,荀彧父亲,任济南相。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妻为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汉末诸侯割据,他先依附袁绍,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196年8月,荀彧提出迎汉献帝到许昌的建议,200年,曹袁对峙于官渡,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但荀彧一心令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击败袁绍。212年,荀彧反对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为曹操所猜疑。曹操南征孙权,派荀彧到谯犒军,在途中至寿春忧郁而死。
荀彧之弟荀谌,东汉末年名士,字友若。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袁曹决战官渡,荀谌为袁绍谋主,官渡战败后,不知去向。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以监军校尉守邺,督河北事。曹操征讨袁尚,高干降而复叛,遣兵密谋袭邺,被荀衍察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其子荀绍位至太仆。其孙荀融,字伯雅,与王弼、钟会俱知名。为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与弼、会论《易》、《老》义,传于世。又难何晏《大衍义》,是玄学的中心人物。
荀彧有子:
荀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妻子为曹操之女安阳公主。
荀俣,任御史中丞。
荀诜,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早卒。诜与刘邵册定法律,作《新律》、《律略》。又与司空陈群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
荀顗(yǐ),博学而意思慎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后仕于晋,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行太子太傅,泰始十年卒,谥曰康。他通“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识朝廷大仪,曾和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法。
荀粲(209?~238?),字奉倩,三国魏玄学家,崇尚道教。幼年聪颖过人,成年后以善谈玄理名噪一时。娶著名的美人曹洪之女为妻。妻子病亡后,痛悼不能已,岁余亦亡,时年二十九。
荀彧从子:
荀攸(157-214),字公达,祖父昙(荀淑兄长的儿子),广陵太守。父亲荀彝早死,荀攸少孤,由祖父荀昙及叔叔荀衢抚养。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被曹操称为“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官至尚书令。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五年(244)被追谥为敬侯。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
荀彧之孙:
荀甝,荀恽长子,本为散骑常侍,后进爵广阳乡侯,死时三十岁。
荀霬,荀恽次子,官至中领军,死时谥贞侯,追赐骠骑将军。其妻为司马懿之女,与司马昭、司马师有交情。咸熙中,开建五等,后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寓,荀俣之子,少与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来仕晋,位至尚书。
荀彧曾孙:
荀頵,荀甝之子,为羽林右监,早卒。
荀憺,荀霬长子,任少府。
荀恺(240—305)字子举。荀霬次子,晋武帝时为侍中,官至侍中、镇军大将军。封南阳公。
荀悝,荀霬三子,任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书。
*荀靖,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劭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荀靖年五十而终。
*荀爽,字慈明,少时已经十分聪明,后被董卓征召,历任平原相、光禄勋、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
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