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经历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的“事件”,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看他们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
原因一:无意行为——分不清“自己的”与“别人的”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某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件东西,而将它放入囊中,就像从路上捡回一个小瓶盖一样。对于喜欢的玩具,孩子可能是在幼儿园里没玩够;或者一直想玩,但却被别的小朋友“占”着;或者想“独霸”这个玩具,只能他自己玩。
总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有意“偷拿”的意识和能力,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大多是无意行为,因此,父母也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对孩子严厉斥责。
正确对待法:
1、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这个东西是幼儿园的,它的“家”在幼儿园。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用的,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的。如果家里有类似的东西,拿出来给孩子看,让他更直观地明白,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幼儿园的。
2、让孩子懂得,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同意。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与孩子游戏,需要用他的某个玩具或用具时,可以说:“妈妈用一下你的蓝色蜡笔,行吗?”
3、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幼儿园老师,或者让孩子主动送它“回家”,并与老师沟通。如果老师能够先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再教育他以后不能再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原因二:有意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五六岁的孩子把幼儿园东西拿回家,很多情况下,都属于有意行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已经有了“物权”的概念,知道拿集体或别人的东西不对,但他们会“明知故犯”,因为喜爱某件东西,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为,而将其拿回了家。而且,因为是有意的,所以拿回家的东西通常会“藏”起来,不易被发现。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除了培养孩子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明确不能未经允许拿幼儿园的东西之外,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教育孩子。
正确对待法:
1、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时,千万不要打骂孩子,但要严肃对待,并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2、如果孩子把东西送回幼儿园,以后连续几天不再拿东西回家,还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应尽可能给予满足,以防止孩子因为从家里得不到,而“惦记”幼儿园或别人的东西。
3、经常检查孩子的衣袋、书包里是否有来历不明的小东西,发现后要及时问清楚。最好是在接孩子的时候就检查,一旦发现,当时就可以还给老师。
4、如果孩子经常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就要与老师沟通,观察孩子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毛病。比如有的孩子只是看到大人或电视上有人经常顺手牵羊,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是模仿,教育起来也就会容易些。
考虑重点
1、询问时的态度
* 避免造成“审问”的局面。这样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会迫使孩子说谎,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跟孩子讲,自己认为是怎么怎么回事,而只是让孩子回答是与否,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 如果孩子迟迟不开口,就更不能心急,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进行思想斗争的过程。
2、与老师的沟通
*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无意的,可以淡化这件事,不必当个多大的事跟老师认真地讨论处理办法。
* 如果因为担心老师知道后对孩子态度不好而刻意隐瞒,孩子极有可能会把第二件、第三件东西带回家。
解决办法
1、碰到这种情况时,大人千万不可以对孩子打、骂、体罚,甚至是给孩子扣上“偷”、“贼”的帽子,这样说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告诉他,幼儿园的玩具是给大家玩的,是属于公共财物,只能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把它拿回家来。并且要鼓励孩子亲自将玩具送回幼儿园,还要和老师商量好,不要说孩子“偷东西”这样的话,反而应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诚实品德,教育孩子今后不要再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了。对于孩子拿别人家的东西的情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
2、改拿为借。孩子把玩具带回家,也许是想给家长看看,也许是在幼儿园没玩够。第二天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和老师沟通好,这样说:“老师,我家孩子昨天把幼儿园里的玩具拿回去玩的,现在玩好了,今天送回来了。”“宝贝,你是向老师借的吧?现在请你把它送回家吧。”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说幼儿园的玩具想带回家玩的,可以向老师来借,但第二天必须拿回来。并鼓励让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图书带来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