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守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

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在下降,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憾,徘徊在道德底线上。育人环境的改变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在党风政风的好坏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之间,呈现的是真切的正比例关系。道德底线的全部内容尽在人的诚实心和责任感。针对现状,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期望只能是守住底线伦理,不能太高。这条底线需要执政党、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守望。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诚信和责任之血”只有在“示范效应”的熏陶下,在他律和自律中才能“换”得出来。

关键词:育人环境 道德底线 “示范效应”他律自律

一.象牙塔之痛

箐箐校园,莘莘学子。大学历来是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道德净化机制,大学以其圣洁坦荡的本色守护着人间最干净的一方土地。这里的人们思想纯净,理想高远,作风正派,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为社会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自90年代以来,象牙塔纯洁、健康的肌体遭到了严重的侵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日渐下降,传统道德被背离被异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校园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抵触。

《中国青年报》04年9月7日报道,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历时5个月完成了《云南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在这次调研中,来自该省26所高校的1702名大学生参与了“心理健康与社会观念调查”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专家们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前五类社会问题分别是社会治安、大学生就业、腐败、人口素质和贫富差距,这些都与他们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对于像社会风气、道德、诚信、国内外政治等涉及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大学生则表现得“不太关注”或“不能意识到”。其中,认为祖国统一值得关注的只有1名大学生。在海南大学生调查中[1]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政治局势的总体看法”,有21.4%的学生“说不清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有24%的学生竟然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17%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过时了,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现代大学生社会政治意识之狭隘和道德诚信观之淡漠。另一方面,在老师的眼中,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状况也让人深思。调查表明[2],有近半数的老师(43.97%)认为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同时,有61.21%的老师“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现在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的说法。61.21%的老师“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现在的大学生道德意识很弱”的说法,只有38.79%的老师对学子的道德状况作了积极评价。在回答“当别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会如何”这一问题时,结果没有一个老师选择大学生会“不顾一切挺身而出”,认为大学生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给予帮助”的老师占25.86%,选择“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占30.17%,选择“在一旁观看”的占12.07%,选择“悄悄离开”的占4.31%,选择“说不清”的占27.59%。这样的学生,“天下任”,能担否?

目前“诚实守信”是与大学生关系最紧密、影响力最大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很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1)考试作弊。“考试作弊已成为现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考试过程中一个班至少三分之二的人都会打小抄。”(王肇辉,《大学生》2002/8)2)替考、代写论文、剽窃论文、社会实践做假、求职时复印假证书、欺骗用人单位等等羞耻之事逐年增多,蔚然成风。3)恶性逃债。随着助学贷款进入还贷期,“人们预先的隐忧开始凸现出来”(汪瑞林,《中国教育报》2002/11/13)。如,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竟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复旦大学“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款”,上海某大学“竟有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姜澎,《文汇报》2001/6/3);“广州地区到期不还的比例是38%,而全国各地中最高可达80%”(吴安亚,《大江晚报》2003/2/25)。[3]4)在年度评优、评先、评奖学金过程中,学生之间拉票及请客送礼贿选学生“官” 的作假行为较为普遍。5)拖欠学费。近年来,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由银行垫缴。此外,大约有30%的大学生可以获得可观的奖学金,真正缴不起学费的贫困生本应逐渐减少。然而,大学生拖欠学费的数量却连年上升,大学生挪用学费用以买电脑、买手机、谈恋爱,甚至用于炒股、买彩票、赌马、买六合彩,湖南一名大四的学生4年未交学费,却在学校旁和女友有了自己的安乐窝,彩电、冰箱一应俱全(《北京晨报》2003/10/28)。因此,外界对我国学生的诚信问题提出质疑。如2001年11月28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中国学生成绩是优秀的,但诚信度不高。[4]据今年7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25名上海大学毕业生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拥有者,但这份“诚信报告”似乎并未如预计那样给他们的求职带来便利,用人单位对“诚信档案”本身的客观性表示疑虑。[5]如此失信于社会,是象牙塔难以名状的切肤之痛。

二.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个人认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种种道德欠缺,任何人都没有指责的资格。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大学生们一直是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他们似乎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敢为天下先,功勋不可磨灭。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人的传统是讲道德而不注重法律。那时的中国是由儒家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内容占据着主流意识的地位,动荡的时代特点更容易激发人们的道德力量和爱国情怀。当代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物欲的泛滥使传统道德在整个社会都处于失范和断层状态。因此,当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没有强化到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标准时,道德淡化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育人环境的改变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早在战国时期,教育家荀子就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君子“居必择乡”。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环境育人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应该是见于记载的优化育人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一。当代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无一不是社会环境的反映和浓缩。一个人出生时是一张纯白的纸,在这张纸上执笔涂画的是他的父母和教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家风和校风直接决定了孩子心灵的清浊。但是,父母和教师是作为社会成员和被管理对象而存在的,他们直接受着党风和政风的影响。因此,在党风政风的好坏同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之间,呈现的是真切的正比例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在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上有很多的言行不一。例如,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今后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中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18%左右,农业事业费和支援社队的支出占国家总支出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8%左右”的规定,从《决定》公布之日起,就根本没有执行过;“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结果是道德沦丧,法制混乱;环境保护被推崇为基本国策,人们看到的只是环境的不断恶化;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国民素质不见好转;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却一再容忍和默认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压榨;坚持社会主义,两极分化反而愈演愈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即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又严重的侵蚀着社会风气。从道德层面上来说,当前中国最大的不诚实是党员宣誓时的心口不一;最大的不负责任是官员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徇私枉法、玩忽职守、公款吃喝玩乐、新官不理旧事等等。大学是政治的受害者。“学术腐败是九十年代之后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做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比如,大学普遍向高官明赠暗送高等学位,学术界头面人物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学术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熟视无睹,任其泛滥,甚至包庇纵容,等等。”[6]中国的学者和师者历来讲究“为天地立心”。那么,现在连他们都不讲究了,怎么能要求社会一般人和学生去讲究?

 

三.道德底线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到了屡屡冲破道德底线而浑然不知,甚至习以为常的程度,这个国家是危险的。“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7]这是《底线伦理》一书作者、北大伦理学教授何怀宏书中所言。“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8]

我认为,底线伦理的全部内容尽在人的诚实心和责任感。有了诚实,就没有欺诈,没有违约,没有盗窃,没有钻营,没有阿谀,没有浮夸,没有走形式,没有道貌岸然。责任感是一种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的情感。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当承当起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的责任。守住责任的底线在于德才兼修,珍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维护自己的权利,做好自己的本职;爱父母,孝长辈,分担父母之辛劳;忠于婚姻和家庭,尽父母之道养育子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损人利己,知恩图报;不践踏社会公德,不败坏善良风俗;关心政治和国家,维持民族历史感、自豪感和危机感;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等等。

道德底线对社会一般人具有普适性。而对于象官员,党员,教师,医生,军人这些头顶光环的特殊职业群体,社会有更高的道德诉求。那么,对于占同龄人口14%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期望呢?应该比同龄人高吧。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是苛求!现实一,多数大学生正徘徊在道德低线上,很多行为已突破道德底线,有些行为已一冲到底,触犯了法律。现实二,在这样一个信用稀缺,责任感淡漠的年代,要求大学生守住底线伦理,已经是大不易了。现实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理性,脱离实际的大而空的口号式的说教只会让他们反感,能够打动他们的是生活中基本的真实的东西并激发出他们人性的光辉。最重要的是,如果大多公民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道德,这个国家仍然是美好的。如果有人追求道德崇高和圣洁,那他须从底线走向崇高,从履行自己的应分走向圣洁。因此,对校园内的学生,我们只能而且必须要求他们做到:(1)诚实。不作假、不说谎、不偷盗、不欠费、不恶意贷款、不抄袭、不当“枪手”、不考试作弊、不讨分要分、不请客送礼拉票贿选。(2)负责。认真学习、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关心国家、不迟到、不早退、不赌博、不酗酒闹事、不损坏公物、不害人性命、不乱谈恋爱、不异性同居、不铺张浪费、不扰乱公共秩序、不“黑”同学、不浏览黄色网站、不偷阅别人的电子邮件,不乱扔垃圾,不伤害动植物等等。

四.谁来守望

每个大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条道德底线,这条底线需要执政党、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守望。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方说:“塑造一个贵族,要给三代人换血”[9]。由此可见育人之艰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诚信和责任之血”只有在“示范效应”的熏陶下,在他律和自律中才能“换”得出来。

1.示范效应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道德的“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具价值,从世界各国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看,也只有“从上做起”,才能真正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迅速改变和提高。[10]大学生之“上”,是执政党和政府,是父母和老师,是社会各界的成人们。

首先,就政府的示范作用而言,在政治教育方面,我们希望学生有政治信仰,挚信和坚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平等竞争加更大的社会公正。如果学生只看到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看不到政府给予所有阶层的公正待遇,如何去信社会主义?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要有一系列的制度设定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作为由纳税人供养的管理者,公务人员的任何违法违纪违德行为都是对社会的不诚实和不负责任,因此应该借鉴西方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起公务员信用档案制度。法律污点要严惩,道德污点要暴光、谴责乃至剥夺公务员资格。

其次,在高校,老师的示范作用亦是不可低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不仅是思政老师,所有的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都要作出表率。对教师和辅导员的资格审查,除了学历和业务能力之外,更要严格考察其品德的优劣。

最后,一定要重视杰出人物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公众舆论对某些不道德行为的约束控制正在减弱,某些甚至推波助澜。相反,老实者被视为无能,行善者被讥为傻瓜,正直者则被排挤。这是极为有害的。学校和社会要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徐本禹在贵州贫困山村支教的义举经由网络传播后,带动了众多志愿者,这就是证明(12月6日《新闻晨报》)。

2.他律

道德的他律,主要是通过制度、法律和管理来实现的。(1)校规校纪的制定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渗透对诚信心和责任感的要求,执行要严格。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晰,特别是在一些收费高的学校。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学校对学生的承诺作为契约一定要兑现,这也是学校履行其教育职能和树立起诚信形象的重要部分。但是,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当了“上帝”的感觉。从新生入学时起,就要一再强调学校管理和教育的权威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2)借鉴外国的做法,入学时发放新生手册,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美国大学都制订有《学术诚信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规定,在新生报到之际发到人手一份。有些大学甚至将此作为最终的入学条件,在新生报到时会发给每位新生—封信,告知如署名则注册,否则将不得注册[11]。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利用各种方式反复进行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并指导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舞弊;教师在布置作业、论文及考试时应当严格检查,及时掌握学生的诚信状态。(3)硬化对学生社区服务的要求。美国人向来以义工精神为傲,孩子从小就学习要为社区和个人作各种义务服务。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形成义工传统。如果将义工精神跟正规课程结合,鼓励学生们一面当义工,一面拿学分,无疑会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实践能力大有益处。(4)建立大学生品行档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把诚信教育纳入诚信文化建设的高校(2004年02月17日 金羊网-新快报)。除了同学生鉴定“诚信承诺书”,该校还建立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诚信档案”及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诚信档案的记录将每年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并将诚信档案上网,公开透明,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在校的诚信记录。这是很具有威慑力的做法。我认为,应该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品行档案,不仅仅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优良品行,更要记录学生所有违反底线道德的行为,包括欺诈和不负责任(如对父母的不关怀)。由社会去裁决学生的诚实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力的鞭策。(5)人才录用上坚持品行的考察。能力再强,人品如有问题,用人单位也不予考虑。如果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他自然就会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

3.自律

道德的自律,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使是已经掌握了较多知识的大学生,也有一个道德教育问题,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强化道德理念。诸如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有什么重要意义,不遵守道德会有什么后果等等,都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使他们逐步理解、接受,并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因此,育人者一方面要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要强调人自身的抵御能力。要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在德育的主体、内容、形式和时效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1)德育主体。高校“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是思想教育的当然主体,挑选、培训一批训练有素的“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专门人才,并提高他们的地位激发其积极性是学校教育中的第一件事。同时,应该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要弄清楚这个领域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其效果必然要比强制学生学习纯粹的伦理道德知识要好得多。所以,专业课教师也应该成为德育的主体之一。另外,必须发挥学生集体和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是内因。

(2)德育内容。政治方面,应该利用法律手段使高校受到制约,任何学校和老师都不容许宣讲与宪法相违背的政治主张。但是,为了使学生接触和认识国内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开阔学生的眼界,应当多开设一些有关西方的民主、法制及经济思想等选修课。笔者看过浙江大学2004-2005学年第秋、冬学期本科教学校公选课开课情况表,没有一门课专为介绍西方政治而开设。在美国哈佛大学1995年26门外国文化选修课中,有关中国民主法制及领导人的经济思想的课程就有5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思想方面,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补中小学德育之缺,因此实际的做法只能是现阶段把对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并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3)德育形式。德育显然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课堂上,既要注意从灌输正统理论,收集古今中外经典箴言,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儒商的成功实例等多角度正面教育学生,又要注意不要回避社会上的阴暗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还要注意采用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教育更要灵活多样。首先要将德育生活化,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实践诚信和责任(如就餐排队,擦黑板)。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园活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加深学生的道德感知,促使其形成内生的道德习惯。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写思想日记、举行自律座谈会等形式自省、见贤思齐、改过迁善、慎独等方法主动提高自己,自觉培养道德修养能力。

(4)德育时效。大学品行教育不能仅仅是某一学年甚至一学期,应当覆盖学生整个的大学生活;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更应关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长期效应。这大概就是象牙塔之于社会的最大贡献吧!

摘自:http://www.yadian.cc/blog/29835/

谁来守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182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 ?

原文地址:发现黄帝内经2: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图)?作者:柯云路过去20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5岁,这个成绩确实有点寒碜,不止少于以色列、韩国等起点较高的国家,还少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埃及、印度等,这与GDP的巨大成就很不相称……对此,我

声明:《谁来守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为网友被神隐藏的少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