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蝶变:波澜壮阔的中国银行业改革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向松祚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认可
2011年7月14-18日,我到伦敦参加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欧债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货币金融会议。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的演讲令人印象深刻。他着重分析了全球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历程,认为过去30多年来,欧美银行体系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银行模式,从服务实体经济转向过度依赖金融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交易,是非常不幸的转变,是诱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他最后提到,纵观世界,中国银行业是一个例外,他们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成为世界的榜样。
听到沃尔克如此肯定中国银行业,我颇为吃惊。沃尔克是全球货币金融权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退休多年的沃尔克出任奥巴马高级顾问,再度成为风云人物。很快他就提出“沃尔克法则”(WolkerRule),倡导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彻底分开,推动银行重回服务实体经济轨道。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公开批评欧美银行模式,肯定中国银行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银行家》杂志2011年7月发布的《世界银行1000家》报告。我国共有101家银行进入世界1000强,10家银行进入世界100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5、第8、第9位,中国农业银行位居第14位。全球25家综合排名进步最快的银行里,中国占据15席。中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占全球银行利润总额之比达到21%。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多项指标都处于全球最好水平。
从全球角度看,我国银行业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始终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不良贷款高企的过去
然而,曾几何时,国际国内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非常悲观,外资对进入我国银行业心存疑虑,望而却步。
1999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曾经高达3.2万亿元。官方报告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4%,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估计是35-40%,有的估计甚至超过50%。“中国金融是一颗大定时炸弹”之类的评论不绝于耳。
2003年,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1.38%。尽管当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账面价值约1.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仍然高达19992.3亿元。2003年11月26日,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表《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报告,其中两个结论震惊世界。其一、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全部被评为投机级(即BBB-级以下)。其二、标准普尔估计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4%-45%,与官方数据22.9%相距甚远。四大国有银行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评级是BB 级,农业银行则是BBpi级。12家商业银行中,没有一家获得投资级信用评级(即BBB级)。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的信用评级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致(即BBB级)。
建立“基业长青”的国际性商业银行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为何能在短短10年间创造奇迹,蝶变新生?奇迹背后有什么独特的秘诀和经验?这对未来改革和创新有何借鉴价值?我国银行金融进一步深化改革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我国正处在积极筹划,全面深化银行和金融开放的战略机遇期,深入系统回答上述问题,尤为重要。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行蝶变——中国大型银行复兴之路》一书的出版发行,可谓恰逢其时。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上述重大问题做了全方位的梳理、思考和解答,为深刻认识和总结我国银行业过去10年改革和发展的艰辛历程,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见解。
该书有两个重要贡献。首先,作者详尽阐述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路径和策略选择,即著名的“四部曲”方案:“核销损失资本金、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和引资、境内外发行上市”。或通常简称的“三部曲”方案:“重组、引资、上市”。客观地说,“四部曲”或“三部曲”方案确实是中国金融领导者和银行家的独特创造。其次,结合长期的工作经历和深入的理论功底,系统阐述了作者对我国银行金融跨国经营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构想,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建议,值得银行家们认真考虑和采纳。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任何改革战略和策略的选择,都必然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必须考虑我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优先次序和成本分享。正如周小川行长给《大行蝶变》的序言所说:“改革早期,我们拿出财政和金融资源,优先使用到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改革方面,通过让利方式促进上述领域改革。各个领域的改革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资源,当财政资源很紧、体制上又缺少灵活性时,主要就是金融业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其后果之一就是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金融改革滞后。”
因此,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模式设计,就必然面临如下几个基本挑战和抉择。如何处理消化不良资产和增加资本金?采取整体改制上市,还是采取分拆改制上市?要不要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如何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为什么要上市融资?选择哪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这些选择都和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现状紧密联系。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脱离经济体制的基本现实去设计一个所谓“理想”的银行改革方案。10年前如是,今天亦如是。《大行蝶变》以具体的案例、详实的数据、生动的经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了改革设计者和决策者的决策历程。
该书作者潘功胜博士有20年商业银行工作经验,尤其是亲自参与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家大型银行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全过程,这是一位银行家难得的机遇。不仅如此,潘功胜博士始终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日常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多年来,他发表了多篇论述银行和金融发展改革的文章,出版了多部经济金融方面的专著和译著。《大行蝶变》以很大篇幅论述了我国银行金融面向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基本挑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独特见解和具体建议。针对如何建立我国“基业长青”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他提出了五大重要课题及其解决方略。
首先在经营理念上,必须将可持续价值增长和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处理好质量、效益、速度之间的平衡,处理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平衡。其次在公司治理上,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四大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团队之间高效协作、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公平竞争、激励有效、权责明确、鼓励创新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强化资本约束机制;改进和完善覆盖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全类别、全员工的风险管理机制。再次在经营模式上,必须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刺激内需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另外在发展方式上,要继续努力降低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之比例,改变我国社会融资体系过度依赖银行业的状况,促进社会融资多元化和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最后在监管架构上,要确立和落实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新监管思维;逐步稳妥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架构。
在《大行蝶变》最后,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写道:“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梦想以搏击的天空。我们相信,已经站在新的改革发展起点上的中国大型银行,将在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基业长青的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这是中国银行家的历史使命和高远理想,也是广大投资者和客户对银行金融业的殷切期望。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因版面有限,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