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庄村距高平市区10公里左右,西靠牛山,东临丹河,太洛路穿村而过,自古便是高平通往晋城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平阔、交通便利,相传初有苏姓建庄,故取名为苏庄。后李姓迁入,至明清,杨、贾两姓迁来,人口剧增,村庄扩大。这里依山傍水,地势优越,是高平市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民居古建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其中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这些民居从建筑工艺到数量均为高平之最。目前现存的杨、贾两家的数十处大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修的墙厚楼高,庄重典雅。与其说是一组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并巧妙地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无论是院内院外,还是房上房下,都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熂、墀头、斗拱、雀替到础石、门窗、照壁均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筑艺术珍品。
我的家乡
也想做愤青
北苏庄,位于高平市河西镇北1公里处,依山傍水,地势优越,史料称其地“诚一邑之胜境也。”该村是高平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民居古建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其中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这些民居从建筑工艺到保存数量均为高平之最。
北苏庄历史悠久,相传初有苏性建庄,但创始年代仍不可考。只是到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时,才分别有贾、杨两姓迁入,使人口剧增,村落扩大。在苏庄的贾、杨两大家庭中,贾姓迁来最早。根据现存的“贾氏世系图”和“创建宗祠碑”记载:贾氏始祖名贾景通,于明嘉靖年间携家由长治县西和村迁来,最初从事农耕,后又以商贾起家,逐步发迹。经商致富后的贾家,除了用大量钱财兴建宅地,修房盖屋外,还十分注重私塾教育,耕读传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2年),贾氏五世孙贾松年中甲子科武举,此后邑庠生、奉直大夫者又不乏其人,成为贾家最鼎盛时期。而贾家当年修建的这些住宅大院,则多为明末清初时的建筑,虽然不少院落已被毁,但多处建筑仍保存相对完好。透过这些古老的建筑,隐约可见贾家昔日的繁荣兴衰和人世间的浮华。
与贾家相比,杨家则是后来者居上。据杨氏家谱记载:杨家祖居原为高平赵庄村,约在明末清初时,其始祖杨希清才率家族迁至苏庄村。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的300多年中,杨家世代经商,从一开始做日杂、油房、槽房等小买卖,到后来开粮行、丝绸行、办盐务等做大买卖。经商不仅远足豫、鄂两省,而且从高平到湖北的枣阳、襄樊等地,在沿途的重要集镇上,几乎都开有杨家的店铺。从清乾隆初年杨家发迹起,便开始耗资在村中大兴土木,建造宅院。直至清道光年间,杨家先后在苏庄建有大小宅院近百个。这些成群的民居院落和贾家所建的宅院,为晋商的辉煌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苏庄村现存的古民居,除部分属于贾家早年的建筑遗存外,绝大多数为杨家在清代所修的宅院。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贾家的“长门院”、“老桥底院”、“贾氏老院”、“九宅院”;杨家的“翠锦堂”、“七宅院”、“厅房院”、“帐房院”、“协恭堂”、“春生堂”、“崇文院”、“东棱上院”、“杨家老院”等几十处规模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在这些民居建筑中,虽然也有北方标准的四合院和前厅后舍的双进院,但更多的是三进以上的串串院,甚至像杨家最经典的“翠锦堂”大院,内建院落达六个之多,除主体大院和书房院、马房院外,还有占地七亩的大花园。而且这些大院无论何种布局,几乎所有的院落大门均是台基高筑,门面修得高大宽敞,不少院落大门还采用了数米高的砂岩石柱撑顶,上有木雕、横枋、雀替,下施石雕柱础,大门上为精致的眺阁,迎门为工艺精细的砖雕照壁。如从大门外看,总体建筑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住宅厅房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清代晋商家族特有的居住格调和阔绰。
贾、杨两家的数十处大院,修的墙厚楼高,庄重典雅。与其说是一组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并巧妙地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无论是院内院外,还是房上房下,都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墀头、斗拱、雀替到础石、门窗、照壁均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筑艺术珍品。
村委旁边的休闲运动场所
进入村里的一个入口
苏庄大队
苏庄大队
苏庄大队
进入村里的一个入口
进入村里的一个入口
新修的居民住宅
新修的居民住宅
新修的居民住宅
进入村庄减速慢行
苏庄小学校
苏庄小学校
小别墅
泰山石敢当
进入小庙
朝厅观
高大的门楼
厅房
照壁蝙寿图
照壁一角,起舞的凤凰 花边为万字不到头
做工讲究的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