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荡气回肠的史歌――试论电影《宋家皇朝》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女人无法驾驶历史片;也有人说,香港人不擅长拍摄历史片。然而,香港女导演张婉婷拍摄的电影《宋家皇朝》以其获得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而令人瞩目。看过之人无不为这曲荡气回肠的史歌而感叹,究竟该影片有何艺术魅力?
一、结构美
(一)采用回溯法
回溯法就是叙述方法中所说的倒叙,即把后发生的事情或结果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或原因写在后面。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增强吸引力。这是很多好来坞经典大片采用的方法,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等等,而《宋家皇朝》也不例外。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1981年,在北京的病榻上,宋庆龄病危,盼望着她在美国的妹妹宋美龄能够回国。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宋美龄也收到了姐姐病危的电报。镜头横移,一张张历史照片映入我们的眼帘,两位世纪老人的回忆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这时,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两个老妇人是谁?历史在她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的疑问一一得到解答:八十年前回音壁里嘻笑玩耍;参加爱国游行,焚烧舶来品;学英语,弹钢琴,出洋留学;分别先后嫁给了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等等。我们说人均有好奇之心,采用回溯法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二)主体部分以三次结婚,三次死亡构架故事
影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以三姐妹与上中国影响巨大的三位男性——孔祥熙、孙中山、蒋戒石的婚礼为纬,以宋查理、孙中山、宋母三人的逝世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纠葛为经,构架故事。为何这样处理?我想导演不仅是想把这部影片拍成一部人物传记片,一部史诗片,更是把它拍成一部关注女性的影片。三姐妹选择了不同的婚姻,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也是探索新中国不同的道路,从而着重表现了新社会女性不同的价值观与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艰难发展。我们经常说,写文章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此,电影情节集中而清晰,感情浓烈而感人,怎能不令观众折服?
(三)多处同时使用类比、对比平行蒙太奇手法
“类比”一词源自希腊文analogia,原意之一为比例,后经引申、衍化为类型的相似之比。它以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为依据,从而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而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将类比和对比同时使用,使观众感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美丑善恶,昭然若见,妙不可言。
且不提宋查理一家在北京热热闹闹的看戏而孙中山在广州被叛军包围的那一段,单是蒋介石边念《圣经》边杀人的那一段就令人拍案叫绝:蒋介石说:“你们将要看见我如黑暗中穿过玻璃……”那边却是清党行动的开始,撕破列宁画像、撕毁党旗;蒋介石说:“万民都要聚集在神子的面前,他把人们分成两群,像牧羊人分别绵羊、山羊一样,绵羊在右边,山羊在左边……”那边却是驱散“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兵”的游行队伍;蒋介石说:“基督说,你们必须宽恕你们的敌人,七十个七次……”那边却是枪杀共产党员,搬运成车的尸体;蒋介石说:“于是上帝抱起那个妓女,对众人说,你们中间没有罪的,请站出来,扔第一块石头……”那边扔的却是炸弹!相似的形式,相反的内容,绝妙的讽刺,蒋介石反动、伪善的面目昭然若揭。
当然最精彩的要数蒋介石欲刺杀宋庆龄的那一段:一边是家庭里的一种看似和平地吃饭,另一边却是宋庆龄与汽车的惊险的对话!激烈的心理斗争和汽车的急驰急停巧妙的结合,也不由让我们唏嘘历史洪流中的瞬息万变。
(四)采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顾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拍摄方法
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伏笔,所谓“顾此写彼,手挥目送”就是前后照应,影片多次使用了伏笔和前后照应的手法,使整部影片戏中有戏、情节完整、耐人寻味。
例如:
在日本结婚时,宋庆龄执握着孙中山的手在婚书上写下了苍劲的“孙文”,写出了他们二人幸福而又真挚的开始。
在孙中山弥留之际,又是宋庆龄握着孙中山的手在文件上写下了无力的“孙文”,写下了他们二人难舍的结束。
又如:宋夫人拿着《新约全书》对前来提亲的蒋介石说:“……里面有一句话,是他以前写下来的,我不会告诉你他写在哪里……”
而到影片结束时,美龄滴在《新约全书》上的眼泪赫然透出了两行用隐形墨水写下的字:“革命就是爱情爱情也是革命”。这――就是她们姐妹三人一生的写照。
再如:影片的开头,宋查理在回音壁教三姐妹跳舞以及送她们出国时说:“她们是我查理宋的女儿,是新中国的新女性,是将来做大事情的新女性。”
而在影片的结尾,则重现了回音壁雪天跳舞的情景,还有美龄真切的寻问:“爸爸要我们找的新中国,我们可是找到了?”回音壁,必回应。历史的沧桑,仿佛就浓缩在了这两个多小时里了。
二、语言美
电影《宋家皇朝》中的语言有对白,也有独白,生动形象,充满哲理,既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心情,又能概括故事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更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一)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性格
编剧罗启锐非常熟悉中国的历史,也有相当深度的文学功底,因此能够运用许多准确生动的经典台词成功地描绘出已故多年的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他们穿过遥远的时空,通过屏幕,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
爱国但是更爱女儿的宋嘉树——“我用我的生命和我的钱投资你的革命,我不能用女儿来投资你的革命”“骗子!我要永远和你断绝朋友关系!我也永远和你断绝父女关系!也永远和你他妈的革命断绝一切一切一切他妈的关系!”
爱钱、重利的宋蔼龄——“蒋介石现在是中国最有前途的明星,假如能够结合蒋家的权力,孔家的声望,我们肯定是中国最强大的集团”“就算是投资,我也觉得是对双方有利的交易”“男人没有好坏,只有强弱。” “钱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的”。
自立自强、爱国重情的宋庆龄——“我的愿望是要解放自己,解放一个女人,要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可是这些不同的想法,是会影响中国亿亿万万人的幸福的。”“民国之前,我们是旧社会的奴隶,民国之后,我们是旧社会的奴隶的奴隶”;“我不管你怎么想,可是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是相信共产主义的” ;“就算我们什么都没有,也有足够的棺材”!
爱权但不失亲情、爱国之心的宋美龄——“二姐,我一定要以你为榜样,非英雄不嫁”“介石你听着,你怎么对付共产党我不管,可是我绝不允许任何人动我二姐一根头发” “阿华,万一出了事,你就一枪把我打死”“你就试着暂时跟你的第二号大敌人一起,先除掉你的第一号大敌人吧” 。
反动专横、虚伪残酷的蒋介石——“哼!抽烟!喝酒!懒惰!算什么军人?一个真正的军人,思想要复杂,生活要简单”、“打仗就是文明,不文明还不懂得怎么打仗呢!”“纪律!纪律!这里是中国,请用中文说话,请用大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的语言说话!”、“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三十岁之前相信共产主义是浪漫,三十岁之后相信共产主义是笨蛋”、“日本只是中国的肌肤之痛,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心腹之患”……
(二)人物独白概括故事、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心理
影片中重大的历史变革如推翻清政府、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北伐战争、蒋介石清党运动、抗日战争爆发等无一不是通过三姐妹的独白向观众娓娓道出,这种转换成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让人倍感亲切、通俗易懂、深感共鸣,尤其是宋庆龄那略含感伤、溶合着对亲人、爱人、国家前途命运的眷眷不舍与重重忧虑的倾心叙诉,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两年以后,逸仙也离开了。忽然之间,我失去了我生命中所有的男人。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我的丈夫,也许在任何革命里,死去最多的,是男人;但受伤最深的,是女人。”“……
十年沧桑,国民党仍在打共产党,中国人仍在打中国人,而日本军也就更横行无忌了……”
瞧!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胸襟!何等的革命情怀!
三、音乐美
《宋家皇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音乐大师喜多郎的配乐。他的配乐,在音乐手段的使用上,完美地柔合了东西方乐器:既有中国的二胡、琵琶、杨琴,又有西方的NorthwestSinfonia演奏的交响乐、钢琴,他将中国民乐的调式和西洋管弦乐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你可以在第一首的高潮听到左面是小提琴,右面是琵琶,而且二者相互辉映。这样既照顾了中国观众的民族欣赏习惯,又加入了西方音乐的新元素,让人听之忘俗。在内容上,配乐由十三个乐章组成:明与暗;回音壁、革命家们、策谋、宋家皇朝(终曲)、激动之序章、孙文之遗言、宋家皇朝(主题曲)、在西安里、孙文与庆玲、逃亡、父之死、斗争,紧扣剧情内容,恰当烘托人物心境,时而优美委婉,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激情洋溢,而且注意到了张驰有度、疏密有间,欢乐的快板音乐与悲伤的慢板音乐瞬间转换,让观众的情感随着剧情在历史的隧道中恣情流淌、尽情倾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四、细节美
香港的女导演,细腻客观,一如她的名字。没有太多的国仇家恨,没有太多的和谐精神。她用女性细腻的眼光,对着历史不带有色眼镜的传记电影,实属可贵。影片中的细节之美随处可见。
且不谈在焚烧舶来品的游行运动中不同年龄的三姐妹对待玩具的不同态度,也不谈查理宋在临终之前轻轻为女儿庆龄披上迟到三年的丝巾时那扯断线头的动作,更不提面对以自焚游行进谏的学生时蒋介石冷酷注视的眼睛里竟然涌出的那些许的眼痕,单是小小一个鞋子的表述就让人回味无穷。孙中山第一次见三姐妹的时候曾感慨地说道:“希望全中国四亿人将来都有鞋子穿。”随后清兵闯入,蔼玲用一只鞋子挽救了孙中山的性命;夜深时分,宋庆龄不顾父亲的反对,跳窗出逃日本,银幕上出现了两对女人的脚:大步流星走在前面的是宋庆龄穿着白色高跟鞋坚决的脚,尽力赶在后面的是穿着黑色绣花鞋的奶妈裹过的小脚,一黑一白,一小一大,一慢一快;孙中山在墓地悼念亡友时误砸向庆龄的是鞋子;孙中山教庆龄用隐形墨水写字时,画在纸上的就是一只鞋子;美龄在豪华的婚礼上,穿着佩带有曾带在慈禧太后脑袋上的珍珠的鞋子跳舞,而庆龄却在冰天雪地的苏联,从寒冷的鞋底抽出垫脚的旧报纸;抗战期间三姐妹去全国劳军时,面对的还是依然赤着脚的战争孤儿……由此可见,鞋子在影片中不仅是战斗的武器,更是代表孙中山、宋庆龄等人建立新中国的理想,然而这个目标他们奋斗了几十年都没有实现,其原因既与旧中国国民的不觉悟有关,更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有关,影片细节的寓意可谓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