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结束,根据《马关条约》之规定,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虽然辽东半岛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归还中国,但台湾这个极具战略价值和拥有丰富资源的美丽岛屿却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半个世纪之久。
对于日本来说,获得了垂涎已久的台湾岛,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无一不是欣喜若狂的。一时间,有关于这个“大日本帝国新领地“的各种地图也纷纷出版发行,极大地满足了其国民的自豪感和全社会自下而上不断膨胀的野心。
由大阪中村钟美堂编纂出版的《大日本新地图地理统计表》,出版于明治25年(1892年),作为普通参考地图集和学校教科地图使用。到甲午战争爆发,已订正发行了十八版。明治28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编者迅速于六月就修订增补发行第一版,至十月就发行了第四版。
新修订增补版最突出的就是新增了一幅“新领地台湾岛”图,图幅包括了台湾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附属岛屿。原清廷设置的行政区划已被舍弃不用,而占领者的区划尚未出台,因而编者把台湾本岛分成“台湾”和“蛮地”两个部分。以不同颜色区分之,一左一右,基本各占一半。所谓的“蛮地”,实际上是当地原住民(高山族)的聚居地。此外,清廷设置的各个府县治仍按原样标了出来,以不同符号区别。即1887年台湾建省时所设的台北、台湾、台南三府,台中直隶州及新竹、宜兰、苗栗、彰化、云林、嘉义、安平、凤山、恒春九县(台北府附郭的淡水县、台湾府附郭的台湾县未标出),厅一级未明确标示(基隆、埔里社、澎湖按一般居民点处理,花莲港未标出)。
大家可以发现,在南部恒春县(今屏东县南部恒春镇)一带的地名标注甚为密集,特别是一些原住民聚居的部落,如牡丹社、女乃社、加济来社、高士佛社、龟术滑社、鹅兰社等等。在所谓的“蛮地”区域,为什么日人在这一带的地名标注要比其他地方集中许多呢?这里就牵涉到了1874年发生在这里的侵台事件。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国宫古岛岛民在台湾遇害事件(即“牡丹社事件”),于5月10日由海军大将西乡从道率军在射寮(今屏东县车城乡射寮村)登陆,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22日,陆军中佐佐久间左马太率领日军150人进抵石门(今屏东县牡丹乡石门村),遭到强烈抵抗,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战死。至7月,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抵挡不住日军攻击而陆续投降,战事基本结束。其后日军在龟山(车城乡射寮村境内)设立了都督府意欲长期驻扎,并对占领的琅峤一带(即恒春半岛)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和测绘。
10月31日两国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经过此次事件,清廷亦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对开拓台湾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并最终促成了台湾的建省。但也仅仅过了二十年,日本人卷土重来,如愿以偿地把宝岛收入了自己的囊中。编者根据此前的测量成果,得以详细标注这一带的地名也就不奇怪了。
《大日本新地图地理统计表》由山根秋里编著,久保田贞则校阅,后藤常太郎订正。分为地图和地理统计表两大部分。地图采用套色彩印和单色印刷的方式,历史沿革图和市街图为单色,其余为套色。行政区划图幅以道为单位,道下分国。依次按畿内、东海道、北陆道及东山道、山阴道、山阳道及南海道、西海道、北海道、台湾顺序排列,各行政区划图幅后还有该地的手绘自然人文景观图。在“西海道地图其二”中,不知是编者疏忽大意,还是未来得及改版,仍将台湾标注为“清国台湾岛”。
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103个大小城市的市街图,计32页皆为单色。其间对街道地名的标注算不上很周详,但列出了明治25年到27年三年间的城市人口变化情况。
地理统计表有46页,以表解的方式罗列出了日本全国自然人文、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人口交通等等各个方面的概括。资料详尽,包罗万象。例如在第26页的“军舰乘组定员”表中,就详细写明了各舰队所辖军舰,及该舰的构造、吨位、马力、炮位数、人数等。还有“全国铁道里程”表就占了十页之多(35—46页),甲午战争前,日本全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二千公里,而同期中国的铁路还不足五百公里。就如同图册封面描绘的一列穿过隧道向前奔驰的火车,诠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对于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蒸汽机车代表着进步与文明,是近现代工业力量的缩影,它带来了人与物陆地运输的革命,并培养了一种国民属性。这一点与当时满清朝野间固步自封,视现代文明为洪水猛兽的落后愚昧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大日本新地图地理统计表》相配套的还有《万国新地图地理统计表》一册,笔者所藏为明治31年(1898年)四月订正增补第十四版。若原与三郎编著,松本仁吉订正,美国人M.L.Richard校阅。编纂体例和方法同《大日本新地图地理统计表》一样,亦作地图与统计表两大部分,分洲或分国地图为套色彩印,各国重要城市市街图为单色印刷。
以下《万国新地图地理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