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秦穆公------嬴任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秦穆公

百科名片

秦穆公嬴任好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汉族,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中文名:任好

别名:秦穆公

出生地:秦国

逝世日期:公元621年

职业:政治 秦国国君

重要事件:羊皮换贤

人物生平

秦穆公是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 秦穆公

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穆公三十二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

秦穆公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另外还包括三名大臣。[1]

相关事件

秦国僻处西陲,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周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国小民弱,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与其他强国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到了秦穆公时,国势才逐渐强大起来。

秦穆公

。自秦襄公正式立国后,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

秦穆公宽厚仁爱,不计较小事。《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晋献公晚年,发生骊姬之乱,世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十四年(前646年),秦

秦穆公

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国继位,为晋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於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用绳子吊着逃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於秦不利。晋国的力量增强,相当于秦国的势力减弱,况且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共帮助晋国呢?”秦穆公於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

轶事典故

秦穆公立志称霸,因此非常重视人才,这里叙述关于秦穆公重视人才的两个著名的i 迷糊娃娃系列 故事。 秦穆公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超越其他国家,称霸天下,但苦于身旁没有贤才良臣来辅佐他。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了善于相马的伯乐,对他说:“你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知你的子孙辈中有继承你的相马本领的吗?”

伯乐回答说:“大王,真是可惜得很,我的子孙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我,倒是我的好朋友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高强,大王可以试一试。”

穆公当即召来九方皋,请他去寻一匹好马。过了三天,九方皋兴冲冲地跑来报告,说已为大王觅到了一匹第一流的好马。

穆公高兴地问:“是匹怎样的马?”

九方皋答:“是匹黄色的母马。”

穆公让人把马儿牵来,谁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于是穆公对伯乐说:“你推荐的那位朋友怎么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我怎么能相信他推荐的是匹好马呢?”

伯乐答道:“大王您有所不知,会相马的人,一眼便能看中马的内在的灵性。至于马的颜色、外貌和雌雄都不会影响到一匹好马的品性,所以九方皋把这些给忽略了,或许,他根本也没理会这些。大王,您尽可以放心。”

后来一试,果然是匹天下无双的好马。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 羊皮换贤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当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这次,有个大臣对晋献公说:“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

公子絷带着百里奚等回国时,半道上百里奚却偷偷逃走了。

百里奚

秦穆公和晋献公的大女儿结婚后,在陪嫁奴仆的名单中发现少了百里奚。就追问公子絷。公子絷说:“一个奴仆逃走了,没什么了不起。”

朝中有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叫公孙枝,把百里奚介绍了一番,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再说百里奚慌乱中逃到了楚国的边境线上,被楚兵当作奸细抓了起来。

百里奚说:“我是虞国人,有钱人家看牛的,国家灭亡了,只好出来逃难。”

楚兵见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一副老实相,不像个奸细,就把他留下来看牛。

他还是有一套牧牛的本领,把牛养得都很肥壮,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放牛大王”。楚国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后,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马。

后来秦穆公总算打听到百里奚的下落,就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人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

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看马,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

秦穆公问:“那你说说怎样弄他回来?”

公孙枝答道:“应该按照现在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一位使者奉命去见楚王,说:“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他犯了法,躲到贵国来了,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办罪。”说着献上五张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想都没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装上囚车,让秦国使者带回去。

秦穆公亲自召见百里奚,一看,原来是个七十岁的老头,不觉脱口而出道:“可惜啊,年纪太大了。”

百里奚说:“大王,如果您让我追逐天上的飞鸟,或者去捕捉猛兽,臣确实太老了;但如果和您大王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臣还不算老呢。”

秦穆公一听,不由肃然起敬道:“我想让秦国超过其他的国家,您有什么办法吗?”

百里奚说:“秦国虽在边陲地区,但地势险要,兵马强悍,进可以攻,退利于守,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条件,乘机而进。”

穆公听了,觉得百里奚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为上卿,治理国事。谁知百里奚连连摆手说:“大王,臣有个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请大王封他为上卿吧。”

秦穆公一听还有比百里奚更能干的人,连忙派使者带着重金,到蹇叔隐居的地方请他出山。

蹇叔为了让自己的好友百里奚能安心地留在秦国佐政,便随着使者来到了秦国。秦穆公高兴极了,他对蹇叔说:“百里奚多次对我说到你的才能,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蹇叔说:“秦国之所以不能立于强国之中,主要是威德不够。”

秦穆公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蹇叔说:“治法要严,别的国家就不敢欺负您;对百姓要宽容,人民就会拥护您。要想国家强盛,必须教民礼节,贵贱分明,赏罚公正,不能贪心,也不能急躁。我看今日许多强国,霸业已经衰退,秦国一步一步富强起来,称霸的日子就不远了。”

秦穆公被蹇叔的一番话说得心服口服,心花怒放,于是封百里奚为左庶长,蹇叔为右庶长,称为“二相”。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gǔ)大夫”。

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秦穆公拜蹇叔为右相,拜百里奚为左相。

没多久,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也投奔到秦国来,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由于五张羊皮换来五位贤人的事,成为千古佳话。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春秋战国秦穆公------嬴任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译文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这样的道德行为做出来,必然会有好事回来。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问贤伯乐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老啦,您的子孙中有没有可以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

秦穆公

伯乐回答:“良马可以凭形体外貌和筋骨来鉴别,但天下稀有的骏马,其神气却在若有若无、似明似灭之间。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足不沾尘土,车不留轮迹,极为迅速。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他们识别良马。但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稀有的骏马。有一个同我一起挑担子拾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让我引他来见您。”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过了三个月他回来报告说:“已经得到一匹好马啦,在沙丘那边。”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封他说:“坏事啦!你介绍的那位找马人,连马的黄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大声叹了一口气,说:“竟到了这种地步了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鉴别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后来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

《列子》是这样记载的: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秦晋失和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二八年)。晋文公和郑文公全去世了,秦穆公便想借此机会打败晋国,谋求霸业。他和周围的谋士说:“我曾几次帮助晋国平定内乱,就连他们的国君都是我立的。理应由我出任诸侯的首领。只因晋国战败了楚国,我才让给重耳首领的位子。如今重耳已经死了,我还忍让什么,到了和晋国一争高低的时候了。”他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去打晋国。

秦穆公

孟明视率大军先攻破了一个叫滑的小国,抢到大量珠宝、粮食和衣物,然后到达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白乙丙和孟明视说:“这儿靠近崤山,地势复杂,我们一定要当心啊。”但孟明视并不以为然;他认为秦军强大,无人敢来袭击。走完了一段路,前军派人报告说路被乱木挡死了。孟明视至前面一看,但见横七竖八的木头堆在路上,上面还立着一根三丈多高的旗杆,一面红旗高高飘扬,旗上一个大大的“晋”字。孟明视虽说有些警惕,但还是令士兵放倒红旗,搬走乱木前进。

岂料秦军才放倒红旗。顿时鼓声震天,晋军从四处山野中杀了出来。原来那旗一被放倒,就是晋军攻击的信号。这时前面堵截,后是追兵,走投无路的秦军,只好退到堆乱木的地方。哪知晋军早在那些木头上洒了硫磺等引火物,就等秦军一退到这里,把火箭射来,引燃乱木,山谷顿时就成了火海。秦军死伤不计其数,争相逃命,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员大将都成了俘虏。

晋军大胜秦穆公,十分高兴,准备将秦军的三员大将杀了,闻他们的头颅来祭祖先、庆胜利。晋襄公的后母乃秦穆公的女儿,她听说这件事非常着急,就对襄公说:“秦、晋两国原是亲戚,关系很好,可别为杀这几个人坏了两家的和气。现在秦军战败,秦君肯定怨恨他们。不如放回他们去,让秦君自己来处置他们,免得我们落个杀人的坏名声。”晋襄公听她说得在理,就把孟明视等人放了,可后来又后悔了,便又派人去追。待追兵赶到黄河边上,孟明视三人坐的船才离岸。追兵没船,只得作罢。这样,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得了条命,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得知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侥幸逃回,就身穿丧服,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孟明视等人看到秦公,急忙跪下请罪。而秦穆公不但没责备他们,并自己承担了责任,希望他们勿忘国耻,以图再起。孟明视等人见秦公没有怪罪他们,仍旧叫他们掌握兵权,十分感激,决心立功赎罪。他们操练士卒,演练阵法,为报仇做着不懈的努力。又过了一年,孟明视认为秦国军队已具有打败晋军的实力了。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六二五年),孟明视向秦穆公请示,率兵攻代晋国。得到秦穆公同意后,孟明视、西乞术称白乙丙三位将军带领四百辆兵车出发了。

晋君料到秦国不会甘心的,备战的事也没有放松,见秦国来攻就派出大军迎战。两军相逢斯杀一场,秦军败下阵来。孟明视原以为这次可以取胜,没想到却吃了败仗,觉得这回秦穆公不会饶过他了。万没想到,秦穆公没有责备他,还让他继续执掌兵权,这使他对穆公感恩不已。

通过两次失败,孟明视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认识到自己的指挥才能不够,训练军队和作战的方法也有缺陷。于是他变卖家财,抚恤伤亡将士家属,亲自训练军队,和士兵朝久相处,同甘共苦。就在他正紧张训练部队的时候,晋襄公命大将先且居(晋国大将先轸的儿子),率领晋、宋、陈、郑四国军队打秦国。面对士气昂扬的四国联军,孟明视沉着冷静,认为秦军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不可应战,就命令紧闭城门,加紧训练。许多秦国人都认为孟明视输怕了,成了胆小鬼,建议解除他的指挥权。秦穆公却向大家说:“孟明视肯定能打败晋军,咱们等着瞧吧。”

崤山之战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二四年),秦军经过孟明视等将军的严格训练,已经是一文兵强将勇、英勇顽强的军队了。孟明视认为征伐晋军的时候到了,他请求秦穆公挂帅亲自出征,并且还发誓说:“假如这次出征不能获胜,我决不回国见家乡父老。”秦穆公命令给出征的军队五百辆兵车、装备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粮食,又拨给出征兵士家属粮食和钱财,以解士兵后顾之忧。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秦穆公、孟明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晋国。

秦军渡过了黄河,孟明视下令烧毁渡船,表示没获胜利便不生还。先锋由孟明视亲自担任,秦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把过去被晋军攻占去的城池收了回来。消息传至晋国都城,朝野兵民一片惊慌,群臣见秦军如此凶悍,全建议回避一下,不要和秦军作战,连大将先且居都不敢迎战。晋襄公无法,只得命令晋军坚守,不得与秦军交战。

在晋国的土地上,秦军往来驰骋,为所欲为,犹人无人之境,晋军哪敢迎战。秦穆公见失地已经收复,也挫灭了晋国的威风,憋了三年的气今日总算出了,就带领大军到崤山,在当年晋军堆乱木、树红旗的地方,把上次阵亡将士的尸骨埋好,且亲自祭奠一番。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跪在坟前,大哭不止,将士们看了全很感动。 穆公亡马

穆公在歧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著各式各样的名马,有一天几匹马突然逃跑,管理名马的牧官大为惊恐,如果被主公知道,铁遭斩首,因此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农村找到了部分疑似马的骨头,心想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穆公的牧官於是大为愤怒,把这三百个农民全部判死刑,交给穆公定夺。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於是带著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很对不起,这些农民把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免除了死刑,捡回一条命高兴的回家,心里永远感谢穆公的恩德。

几年後,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平常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穆公,这次却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已体认到有战死的可能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部队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不知从那里来的部队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後撤走了,援军保护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後,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敬礼,并问他们是何方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从前吃了穆公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这些农民比穆公的部队更勇猛,他们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才拼命奋战。秦穆公的得救,完全是他以前救三百条性命的恩德救了自己。 称霸西戎

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秦国在西方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扩大地盘。特别是进入春秋以后,西周在陕西境内的土地,大都归秦人所有。从今天考古发现的秦国文物看,无论国都雍城的建筑,国君的陵墓,规模都相当宏大。像雍城中,曾多次发现青铜建筑构件,是用来装饰宫殿用的,可见其豪华气派。《诗经·驷驖》是歌颂秦襄公狩猎的诗,诗中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句子。"驷驖"是指铁青色的4 匹驾车的马。秦人用铁的颜色来形容其它物的颜色,可见秦人对铁已不生疏。在雍城一座春秋时秦国大墓中,就出土有铁铲。1978 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一把铜柄铁剑,都证明秦人使用铁较早。因此秦国在秦穆公时,经济力量就已相当雄厚。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德公的小儿子。德公死后,长子宣公即位,宣公死传位于弟成公,成公死传位于小弟穆公。穆公在位39 年(公元前659-前621 年),他在位期间相当于晋国的献公、惠公、文公、襄公4 君。秦穆公即位后,就力图东进,向晋国献公求婚,献公将女儿嫁给他为夫人。他又跨过黄河灭掉茅戎(今山西平陆县境)。晋献公也在扫灭周围小国,扩大领土。他对这位东床跨黄河东进不放心,于是派军队灭掉虞、虢两国,控制了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区,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

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①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穆分,使秦国兵强马壮。

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获得霸业。但在崤山战中,三将被俘,秦军覆没。晋控扼住东进路,穆公于是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熟悉,他的建议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 个(有说20 个),开辟国土千余里。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 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 人为他殉葬,这是自西周以来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国社会的落后、野蛮一面。秦国很有才干的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针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这样大量毁灭人才,秦人非常哀伤,作诗《黄鸟》三章来哀悼他们,也是对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

秦穆公死后,人才被用来殉葬毁灭,他的继承者们也都平平无大作为。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

史籍记载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回答道:“经过几个国家几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俩不必再说。”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著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著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么?”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后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后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

秦穆公

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晋国那边早就得到情报。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新即位的晋襄公在崤山地方拦击。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见于崤之战)。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嬴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了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 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在这紧急的关头,幸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就跳了下去。

等阳处父赶到,船已经离了岸。阳处父在岸边大声喊叫:“请你们回来!我们主公忘了给你们准备车马,特地叫我赶来送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

孟明视哪里肯上这个当。他站在船头上行了礼,说:“承蒙晋君宽恕了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里还敢再收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能保全性命,那末,过了三年,再来报答贵国吧。”

阳处父还想说什么,那只小船哗啦哗啦地,已经越划越远了。

阳处父回去向晋襄公回报了孟明视的话,晋襄公懊悔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了。

孟明视等三个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三个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的不是,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得你们打了败仗,哪儿能怪你们呢?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的大功啊。”

三个人感激得直淌眼泪,打这以后,他们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仇。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三十五年(前625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

两次较量,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

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秦穆之死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秦穆公死后,太子罃继立,是为秦康公。

秦穆公墓

秦穆公墓位位于凤翔县城文化路博物馆院内,东距陕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古典园林仅数百米。 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有清代名流陕西巡抚毕阮篆写“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历史评价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前659 壬戌 周惠王18年 鲁僖公元年秦穆公元年 陈宣公34年 蔡穆侯16年 郑文公14年 宋桓公23年 楚成王13年 齐桓公27年 晋献公18年 燕庄公32年 卫文公元年 曹昭公三年 杞惠公14年

前658 癸亥 周惠王19年 鲁僖公二年 秦穆公二年 陈宣公35年 蔡穆侯17年 郑文公15年 宋桓公24年

楚成王14年 齐桓公28年 晋献公19年 燕庄公33年 卫文公二年 曹昭公四年 杞惠公15年

前657 甲子 周惠王20年 鲁僖公三年 秦穆公三年 陈宣公36年 蔡穆侯18年 郑文公16年 宋桓公25年

楚成王15年 齐桓公29年 晋献公20年 燕襄公元年 卫文公三年 曹昭公五年 杞惠公16年

前656 乙丑 周惠王21年 鲁僖公四年 秦穆公四年 陈宣公37年 蔡穆侯19年 郑文公17年 宋桓公26年

楚成王16年 齐桓公30年 晋献公21年 燕襄公二年 卫文公四年 曹昭公六年 杞惠公17年

前655 丙寅 周惠王22年 鲁僖公五年 秦穆公五年 陈宣公38年 蔡穆侯20年 郑文公18年 宋桓公27年

楚成王17年 齐桓公31年 晋献公22年 燕襄公三年 卫文公五年 曹昭公七年 杞惠公18年

前654 丁卯 周惠王23年 鲁僖公六年 秦穆公六年 陈宣公39年 蔡穆侯21年 郑文公19年 宋桓公28年

楚成王18年 齐桓公32年 晋献公23年 燕襄公四年 卫文公六年 曹昭公八年 杞成公元年

前653 戊辰 周惠王24年 鲁僖公七年 秦穆公七年 陈宣公40年 蔡穆侯22年 郑文公20年 宋桓公29年

楚成王19年 齐桓公33年 晋献公24年 燕襄公五年 卫文公七年 曹昭公九年 杞成公二年

前652 己巳 周惠王25年 鲁僖公八年 秦穆公八年 陈宣公41年 蔡穆侯23年 郑文公21年 宋桓公30年

楚成王20年 齐桓公34年 晋献公25年 燕襄公六年 卫文公八年 曹共公元年 杞成公三年

前651 庚午 周襄王元年鲁僖公九年 秦穆公九年 陈宣公42年 蔡穆侯24年 郑文公22年 宋桓公31年

楚成王21年 齐桓公35年 晋献公26年 燕襄公七年 卫文公九年 曹共公二年 杞成公四年

前650 辛未 周襄王二年 鲁僖公十年 秦穆公十年 陈宣公43年 蔡穆侯25年 郑文公23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2年 齐桓公36年 晋惠公元年 燕襄公八年 卫文公十年 曹共公三年 杞成公五年

前649 壬申 周襄王三年 鲁僖公11年 秦穆公11年 陈宣公44年 蔡穆侯26年 郑文公24年 宋襄公二年

楚成王23年 齐桓公37年 晋惠公二年 燕襄公九年 卫文公11年 曹共公四年 杞成公六年

前648 癸酉 周襄王四年 鲁僖公12年 秦穆公12年 陈宣公45年 蔡穆侯27年 郑文公25年 宋襄公三年

楚成王24年 齐桓公38年 晋惠公三年 燕襄公十年 卫文公12年 曹共公五年 杞成公七年

前647 甲戌 周襄王五年 鲁僖公13年 秦穆公13年 陈穆公元年 蔡穆侯28年 郑文公26年 宋襄公四年

楚成王25年 齐桓公39年 晋惠公四年 燕襄公11年 卫文公13年 曹共公六年 杞成公八年

前646 乙亥 周襄王六年 鲁僖公14年 秦穆公14年 陈穆公二年 蔡穆侯29年 郑文公27年 宋襄公五年

楚成王26年 齐桓公40年 晋惠公五年 燕襄公12年 卫文公14年 曹共公七年 杞成公九年

前645 丙子 周襄王七年 鲁僖公15年 秦穆公15年 陈穆公三年 蔡庄侯元年 郑文公28年 宋襄公六年

楚成王27年 齐桓公41年 晋惠公六年 燕襄公13年 卫文公15年 曹共公八年 杞成公十年

前644 丁丑 周襄王八年 鲁僖公16年 秦穆公16年 陈穆公四年 蔡庄侯二年 郑文公29年 宋襄公七年

楚成王28年 齐桓公42年 晋惠公七年 燕襄公14年 卫文公16年 曹共公九年 杞成公11年

前643 戊寅 周襄王九年 鲁僖公17年 秦穆公17年 陈穆公五年 蔡庄侯三年 郑文公30年 宋襄公八年

楚成王29年 齐桓公43年 晋惠公八年 燕襄公15年 卫文公17年 曹共公十年 杞成公12年

前642 己卯 周襄王十年 鲁僖公18年 秦穆公18年 陈穆公六年 蔡庄侯四年 郑文公31年 宋襄公九年

楚成王30年 齐孝公元年 晋惠公九年 燕襄公16年 卫文公18年 曹共公11年 杞成公13年

前641 庚辰 周襄王11年 鲁僖公19年 秦穆公19年 陈穆公七年 蔡庄侯五年 郑文公32年 宋襄公十年

楚成王31年 齐孝公二年 晋惠公十年 燕襄公17年 卫文公19年 曹共公12年 杞成公14年

前640 辛巳 周襄王12年 鲁僖公20年 秦穆公20年 陈穆公八年 蔡庄侯六年 郑文公33年 宋襄公11年

楚成王32年 齐孝公三年 晋惠公11年 燕襄公18年 卫文公20年 曹共公13年 杞成公15年

前639 壬午 周襄王13年 鲁僖公21年 秦穆公21年 陈穆公九年 蔡庄侯七年 郑文公34年 宋襄公12年

楚成王33年 齐孝公四年 晋惠公12年 燕襄公19年 卫文公21年 曹共公14年 杞成公16年

前638 癸未 周襄王14年 鲁僖公22年 秦穆公22年 陈穆公十年 蔡庄侯八年 郑文公35年 宋襄公13年

楚成王34年 齐孝公五年 晋惠公13年 燕襄公20年 卫文公22年 曹共公15年 杞成公17年

前637 甲申 周襄王15年 鲁僖公23年 秦穆公23年 陈穆公11年 蔡庄侯九年 郑文公36年 宋襄公14年

楚成王35年 齐孝公六年 晋惠公14年 燕襄公21年 卫文公23年 曹共公16年 杞成公18年

前636 乙酉 周襄王16年 鲁僖公24年 秦穆公24年 陈穆公12年 蔡庄侯十年 郑文公37年 宋成公元年

楚成王36年 齐孝公七年 晋怀公元年 燕襄公22年 卫文公24年 曹共公17年 杞桓公元年

前635 丙戌 周襄王17年 鲁僖公25年 秦穆公25年 陈穆公13年 蔡庄侯11年 郑文公38年 宋成公二年

楚成王37年 齐孝公八年 晋文公元年 燕襄公23年 卫文公25年 曹共公18年 杞桓公二年

前634 丁亥 周襄王18年 鲁僖公26年 秦穆公26年 陈穆公14年 蔡庄侯12年 郑文公39年 宋成公三年

楚成王38年 齐孝公九年 晋文公二年 燕襄公24年 卫成公元年 曹共公19年 杞桓公三年

前633 戊子 周襄王19年 鲁僖公27年 秦穆公27年 陈穆公15年 蔡庄侯13年 郑文公40年 宋成公四年

楚成王39年 齐孝公十年 晋文公三年 燕襄公25年 卫成公二年 曹共公20年 杞桓公四年

前632 己丑 周襄王20年 鲁僖公28年 秦穆公28年 陈穆公16年 蔡庄侯14年 郑文公41年 宋成公五年

楚成王40年 齐昭公元年 晋文公四年 燕襄公26年 卫成公三年 曹共公21年 杞桓公五年

前631 庚寅周襄王21年 鲁僖公29年 秦穆公29年 陈共公元年 蔡庄侯15年 郑文公42年 宋成公六年

楚成王41年 齐昭公二年 晋文公五年 燕襄公27年 卫成公四年 曹共公22年 杞桓公六年

前630 辛卯 周襄王22年 鲁僖公30年 秦穆公30年 陈共公二年 蔡庄侯16年 郑文公43年 宋成公七年

楚成王42年 齐昭公三年 晋文公六年 燕襄公28年 卫成公五年 曹共公23年 杞桓公七年

前629 壬辰 周襄王23年 鲁僖公31年 秦穆公31年 陈共公三年 蔡庄侯17年 郑文公44年 宋成公八年

楚成王43年 齐昭公四年 晋文公七年 燕襄公29年 卫成公六年 曹共公24年 杞桓公八年

前628 癸巳 周襄王24年 鲁僖公32年 秦穆公32年 陈共公四年 蔡庄侯18年 郑文公45年 宋成公九年

楚成王44年 齐昭公五年 晋文公八年 燕襄公30年 卫成公七年 曹共公25年 杞桓公九年

前627 甲午周襄王25年 鲁僖公33年 秦穆公33年 陈共公五年 蔡庄侯19年 郑穆公元年 宋成公十年

楚成王45年 齐昭公六年 晋襄公元年 燕襄公31年 卫成公八年 曹共公26年 杞桓公十年

前626 乙未 周襄王26年 鲁文公元年 秦穆公34年 陈共公六年 蔡庄侯20年 郑穆公二年 宋成公11年

楚成王46年 齐昭公七年 晋襄公二年 燕襄公32年 卫成公九年 曹共公27年 杞桓公11年

前625 丙申 周襄王27年 鲁文公二年 秦穆公35年 陈共公七年 蔡庄侯21年 郑穆公三年 宋成公12年

楚穆王元年 齐昭公八年 晋襄公三年 燕襄公33年 卫成公十年 曹共公28年 杞桓公12年

前624 丁酉 周襄王28年 鲁文公三年 秦穆公36年 陈共公八年 蔡庄侯22年 郑穆公四年 宋成公13年

楚穆王二年 齐昭公九年 晋襄公四年 燕襄公34年 卫成公11年 曹共公29年 杞桓公13年

前623 戊戌 周襄王29年 鲁文公四年 秦穆公37年 陈共公九年 蔡庄侯23年 郑穆公五年 宋成公14年

楚穆王三年 齐昭公十年 晋襄公五年 燕襄公35年 卫成公12年 曹共公30年 杞桓公14年

前622 己亥 周襄王30年 鲁文公五年 秦穆公38年 陈共公十年 蔡庄侯24年 郑穆公六年 宋成公15年

楚穆王四年 齐昭公11年 晋襄公六年 燕襄公36年 卫成公13年 曹共公31年 杞桓公15年

前621 庚子 周襄王31年 鲁文公六年 秦穆公39年 陈共公11年 蔡庄侯25年 郑穆公七年 宋成公16年

楚穆王五年 齐昭公12年 晋襄公七年 燕襄公37年 卫成公14年 曹共公32年 杞桓公16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2756.html

更多阅读

第四张 秦穆公 秦穆公称霸

秦穆公生日:前682年贯籍:陕西 宝鸡小名:嬴任好前659年,秦德公的儿子,秦宣公的三弟嬴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秦国僻处西陲,原是居住在秦亭(甘肃 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帮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得到周平王送的给岐山以西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游戏

搜索设置|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更多?推荐:用手机随时随地上百度战国七雄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更多含义>>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秦孝公------嬴渠梁 嬴渠梁和芈月

秦孝公百科名片 秦孝公画像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

百家讲坛之《战国七雄》李山主讲 笔记下 李山讲战国七雄

敬告:本人发布的文字为自己听百家的笔记,未必全面准确,而且谢绝全文转发用于商业用途,由此引发的侵权行为转发者自己负责!战国七雄(十四)苏秦倾齐·2012年8月13日(齐国的灭国,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极端案例。齐国的灭国,可以说是战国历

声明:《春秋战国秦穆公------嬴任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为网友笛声何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