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结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母校情结】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撰文摄影/ 瑞雪烹梅

2015年7月24日,毕业30年以后,回到母校——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与同学们聚会。匆匆拍下母校身影,据说学校即将于明年撤并到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去年,听一位学妹讲,她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找几位同学在一起喝了一顿闷酒。

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的前身“新民公学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地址在新民府街东南隅文庙前。当年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学生班,计34人,冯汝奎任堂长。该学堂是经新民知府与外界地方士绅共同筹划的,以地方盐、梨、鱼、花等税附加捐为经费创办的。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新式学堂于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制度之后,逐步兴起。为进一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除继续招收简易科师范一个班44人外,又招收半年制的传习科师范一个班计34人。
【母校情结】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经校长华世桐努力,学校规模略有扩大。招收传习科一个班,当年毕业。同时又招收初级中学两个班,学生总数达128人,教师7人。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招收简易科师范一个班计40人。

宣统元年(公元1910年),因柳河张水,校舍被淹无法授课,学校暂时停办。初中部两个班学生被转送到奉天(现沈阳)北关中学学习。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学校房舍未得到正常修缮,致使学校又停办一年。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由新民县公署委任闻启元为代理校长恢复了新民办公堂,学校经费由县公署直接拨给。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除招收简易科师范一个班外,有招收讲习科副教员一个班,同时招收高级小学班数班。当年有派陈云峰任校长。

民国二年至三年(公元1913—1914年),学校仍处于恢复阶段,继续招收简易科师范、讲习科副教员及高级小学班,以适应新民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委任符庆博为校长。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三月,县令将新民公学堂改为新民县立师范学校,这是明之为“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的开始,当时柳荣春任校长。从这年起停止简易科师范班的招生,改招五年制本科师范班一个班,当年夏季柳河洪水暴涨,洪涝为患,全县受灾,收成无几,经济困难,民不聊生,每月只发给教师伙食补助费15元,维持授课。在柳荣春任校长的五年期间,由于学校变革,经费困难,以及师资、设备及多种因素的困扰,学校基本处于维持状态。

民国四年(公元1920年),常继圃人校长,加强了对学校的房舍建设。经多方筹措资金将破旧房舍拆除,改建新瓦房两栋共十二间,平房一栋共六间,并开辟了图书馆、音乐教室,使学校的面貌有改观,新民县立师范学校开始向规范化起步。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奉天省委教育厅将新民县立师范学校改为新民县立师范初级中学学校,简称“师中校”。当时有五年制本科师范班两个班,讲习科一个班,初中一个班,共有学生140余人。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全校师生声援工人运动,举行聚会游行,反动当局对学生进行迫害,致使学校停课两个月。八月初开学,派傅德成任校长。十一月又发生奉军兵变(郭松龄倒戈),由于战乱滋扰,盗贼蜂起,社会秩序紊乱,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全部解散。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七月汛期,柳河泛滥,学校校舍悉被冲毁,暂借新民县商会房舍作为教室,维持授课。学生无处寄宿,只好临时租用民房暂时寄居。当年学校共有四个班,学生计134人。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校长刘贵德到任。为解决房舍问题,经与县知事王煜斌协商,召开地方士绅会议,决定每亩土地增收加捐三分,以此为资金,重建校舍七十间,从而使学校得到恢复,并出具规模。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学校自筹经费,创办附属小学一所,招生一个班。当年秋季改为由县拨发经费,并增招高级小学一个班。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学校有本科师范一个班,予科一个班,讲习科两个班,初中四个班。除附属小学外,学生共达500余人。当年聂星岩人校长,这是学校规模发展较快,教学设施日臻完善的一年。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因“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入,社会紊乱,人心不安,学校被迫停办。教室、宿舍全部被军队占用。学校图书、标本、仪器、档案等被洗劫一空。

伪满大同二年(公元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伪县公署委人留日回国的刘贵德再次为校长。当年招收本科师范一个班,讲习科一个班,初中两个班。学校总数共263人,教职员工共12名。

伪满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学校规模逐渐缩小。招收讲习科两个班共78人,本科师范一个班共69人,教职员工共18人。

康德二年(公元1935年)继续招收三个班学生,人数为155人,教职员工共9人。当年刘贵德校长升迁,委任王辅贤为校长。

康德五年(公元1938年)日寇为进行奴役化教育,将多年的“师中校”改为“奉天省立新民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农科),学制为四年。减缩文化基础知识课,增设日语、国民道德、农业、林业、畜业、园艺以及劳动等学科。日寇为进一步推行殖民教育,强化对中国的政治统治,监视师生的反满抗日动向,派日本人为副校长掌握实权。1937年末任职的李鹤秋校长,名之为校长,但形同虚设,同时也派进一些日本或韩国人,分别担任日语、数学和劳动课程的授课教师。外籍教师约占全体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1942年校长李鹤秋调出,新任校长丛竹乃是有职无权。

康德十二年(公元1945年)。日寇投降时,学校共有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并行三个班,学习总共为十二个班,学生总数共600人,教职员工共30余人。

从伪满康德五年至康德十二年(公元1938——1945年),学习改为农科“国高”之名,八年时间,对文化基础课所学无几,每周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学习日语、农业与劳动。一、二年纪耕种普通作物(高粱、谷子、大豆),三年级种菜买菜,四年级耕种作物(棉、麻等)及园艺加工。由于日伪统治,推进奴化教育,致使师范教育遭到中断,使我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全县的教育事业也是个严重的摧残。

1945年“九三”胜利后,伪政府解体,新政府未及组建社会秩序尚未就绪,当时只靠地方士绅成立的“维持会”应付日常工作,因此学校暂时停办半年。

1946年初,国民党接收后,将奉天省立新民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改为“辽宁省立新民师范学校”,任高鸿威为校长,并确认为三年制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当年招收三年制中师四个班(中师一年、二年各两个班)并招收一年制和四年制简易科师范各一个班,初中七个班,学生总数达800余人。当时以新民、彰武、黑山、北镇、盘山、台安等六个县为新民师范学区。同年年末,因校长将学生服装费放债吃息,加之正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以校服做不成,引起学生激愤,掀起学潮,罢考罢课。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与摧毁,但学生斗争激烈,终于将校长赶走。

1947——1948年,萧蔚任校长,学潮平息,开始上课。当时由于国民党面临全国崩溃,群众生计维艰,哀鸿遍野,学校秩序失常,无法授课,致使师生在接头摆摊从贩;有的为寻求光明,冲出反动统治,投奔解放区。校长萧蔚于1948年夏转走,继而派关文治为校长,维持数月。

1948年11月28日新民解放,新民县人民政府派李庸夫、贾一鸣到校接管,组织开学。十二月派赵荫南为校长,由辽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名定为辽北省新民师范学校。当时学校有初中四个班,中师四个班,短期师训班两个班(两个月毕业),学生总数为474人,并设有附属小学一所。

1949年初,派吴时韵为校长,到任三个月后,有改派张维华任校长。同年七月因辽北省撤消,学校规划辽西省教育厅领导,随之学习改为辽西省立新民师范学校,学区划分仍为原六个省未变。当时有中师六个班,初师六个班,农干班一个班,学生总计607人,教职员工共56人。因与新民中学(现新民市高中前身)统一领导,当时也简称“新民联中”.

1950年,按辽西省教育厅师范招生计划,招收中师三个班,初师三个班。张维华任校长,许贵任副校长。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补充的一部分由招聘的沪杭人员担任。教师待遇按等按极以“工薪分”计算。当时在教师中二等乙级3人,工资二百分;二等丙级6人,工资一百九十分;三等甲级13人,工资一百八十分;三等乙级9人,工资一百七十一分;三等丙级5人,工资一百六十二分;四等甲级1人,工资一百五十三分,教师总数计37人。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和青年团东北工作委员会指示,学校成立团总支,当年六月校长陈翼到任。整个“联中”有校舍七十九栋计一百七十六间,有中师五个班,初师九个班,师训一个班,学生总数为694人,五月开始建二层教学楼一栋。

1951年,在教学声开始使用五级分。上半年在师生当中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各班组织为志愿军伤员腧穴队,并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奖给的由郭沫若题写的“爱休先锋”锦旗一面。全校师生1084人在和平宣言书上签名。当年师训一个班54人,体育一个班37人。同年一月招收初师350人,招收中师54人。全校初师、中师共十九个班。

1952年,赵天校长到任。为支援阜新师范学校建立,有学校调去部分教师到阜新任教,并拨给阜新师范初师学生两个班。

1953年,增设小学教师函授部,负责新民师范学区各县在职小学教师的语文、数学、教育三个科目的函授任务(直至1961年各省分别成立教师学校,函授部撤消)。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学校归辽宁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并贯彻将“联中”划分两校。师范学校由李万弼人校长,校名改为辽宁省立新民师范学校。停止招收初师,成为单一的三年制中师的中等师范学校。

1956年,共有十六个班,其中中师十二个班,师训四个班。学生总计801人,教职员工72名,其中专任教师40名。这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备日益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57年,学校改由辽阳专署教育局领导,划新民、辽中、台安、盘山等四个县为新民师范学区。

1960年,由于行政区划的变革,学校划归由沈阳市教育局领导,学区也稍有变更,只有新民、辽中、台安三个县为新民师范学区。当年因新民高中改为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新民普通完全学校”,是师范校址迁到新民一中院内(即现实验中学),直到1962年新民普通完全学校解体,师范学校又迁回原址。

1963年,重归辽宁省教育厅领导,并确定为省直属师范。学区除原新民、辽中、台安三个县外,还负担清原、新宾、昌图三个县的招生任务。

1964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思潮影响下,以新民师范作“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勒令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停职反省,被牵连的教师停课检查。

1965年,省厅将新民师范下放,划归铁岭专署教育局领导,任李仁朴为校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开始停课达两年半。一九六九年秋季开始复课。从高中毕业的下乡知识青年当中,招收师训班两个班。

1970年,由于新民又划归沈阳市管辖,经沈阳市与铁岭专区协商,将学校全部搬迁至铁岭专署开原县。除新民镇内有几名教师没有随校转走外,其余大部分教师和全部学生一律迁走。学校所有设备搬迁一空,对遗留的十栋左右空荡校舍,由新民县革委会文教组接管,一部分校舍作为县知青办、文教局机关办公室。不久,将新民高中成立的两个师资训练班迁移到师范院内。

1971年,在县革委会领导下,成立“新民五七教师学校”,任陈占德为校长。学生来源从还、下乡知识青年和民办教师中选录,学制分一年制和二年制,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等专业班(原是高中毕业的班,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原是初中毕业的班,毕业够教小学)。

1972年至1977年,学校陆续开办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班。学制没有固定,根据需要,有时一年制,有时二年制,以工厂、农村为课堂,开门办学。

1978年,重归沈阳市教育局领导,校名为”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工、贫宣队撤消,以沈阳市管辖的四个郊区两个县为招生范围。从一九六六年停课后的十二年学生中招收中文两个班,数学两个班,另招收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各一个班。

1979年,经沈阳市批准学校为县团级单位,组建中国共产党沈阳市新民师范委员会,陈占德任党委书记。同年建南侧教学楼3400平方米。

1980年,省教育厅在新民师范进行全省师范系统职称评定试点,评出讲师十名。

1983年,对专业班和民办教师停止招生,全部改为普师班;对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班开设选修课。在开展面上职称评定中,又评出讲师五名。

1984年,按省教育厅决定,全省中师匀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选修课除体音美外,又增添英语、微机等科目。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在学校西侧建学生宿舍楼一幢。

1986年,刘印春任校长。

1987年,第二次职称评定,这次改称高级讲师、讲师、教员三级。

1988年,建实验楼及家属住宅楼各一栋,手国家教委表彰,成为国家教委承认的全国第一批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

1989年,将多年沿袭的三处,改为三科(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两室(行政办公室、教研室)。刘润春校长调出,柳连吉任校长,实行校长负制度,并获沈阳市政府最高奖励——“振兴杯奖”。

1990年,建音乐楼、气象园、塑像、报廊、花房、封闭操场,并美化景点,使学校整个面貌大为政观。9月23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校视察工作,并题辞“教学得法训练从严,管理有方,办出了师范特色”以至留念。

1991年,国家教委在沈阳召开“德育为首,加强学校管理”的全国中师会议。各省、市代表先后两次来校参观,普遍给予好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十月开始设立专职党委支部书记。全校共有六个支部(文科、理科、总务、办公室、离退休、附小),并组建校内党校。当年又建三米地面卫星接受站一座。

1992年,建食堂楼、报告厅共2590平方米。三月份成立学校关心下一代协会;九月份学校建第二栋家属住宅楼并招收体音专业班各一班。

1993年戴过有任校长,制定结构工资实施方案,开始建附小教学楼3600平方米,继续招收体音专业班各一班。

1994年,有四年制中师改为三年制中师、体音专业班学制为二年。

1995年,开始建第三、四栋家属住宅楼。现在学校共有教学、实验、食堂、学生宿舍、音乐、附小、家属住宅楼等十幢,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学校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卫星地面接受站、闭路电视、演播室、微机教室、语音教室,普遍实现了现代化。学生教室全部配备彩电、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教学设备,物理、化学、生物各种仪器、模型、标本,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体育、音乐、美术各种器材、设施、配备齐全。学校有农场一处,全校教职员工180人,15个教研室,27个教学班,学生1280人。

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省内名列前茅,按国家要求,在中等师范建设规范上全部达标。尤其是在办好农村中等师范方面,饮誉全国。近几年来,来校参观学习的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络绎不绝。

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为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2958.html

更多阅读

沈阳旧影 建校初期东北大学旧址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旧址

【沈阳旧影】建校初期东北大学旧址编辑/瑞雪烹梅 图片来源/@柳塘寒士东大校友会网站 文字/ 网络1.1928年建校初期的东北大学校门2.校门3.原东北大学办公楼,现为辽宁省政府办公厅4.东北大学全景5.东北大学体育场6.校长办公楼7

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

1 基本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6月1日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浙江大学(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554个 计算机科学大学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B+等(166个):沈阳化工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大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浙江

初访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校区 山东东营旅游

初访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校区)时光如梭,转眼离开母校已经四十四年了。1963年7月咱考入京城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8年8月毕业。北京石油学院于1969年11月迁校到山东东营,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继而,又于19

声明:《母校情结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为网友矫情什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