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隐忍与复仇——孙膑庞涓的生死智斗 (207-) 孙膑和庞涓
【孙膑档案】
姓名:孙膑,又名孙宾(《东周列国志》),字嘉谋、号伯灵(《孙氏族谱》)
称号:兵家亚圣
生卒:大约为公元前380年-前320年
性别:男
国籍:齐
籍贯:齐魏边境,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至甄城之间,《孙氏族谱》载为鄄城东北四十里的孙老家村)
家庭出身:兵家世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氏为舜虞后代,妫姓。先祖为陈国公子陈完,字敬仲。五世传至田书,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为孙书。孙书之孙为孙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即兵家圣祖孙武。孙武有三子,孙驰、孙明、孙敌。孙明采邑富春,又生孙膑,是为兵家亚圣孙膑。
学历:家学渊源及鬼谷先生传授
座驾:辎车(带有帷盖的小车)
武器:拐棍
著作:《孙膑兵法》
经典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战功:亲手埋葬魏国霸业
特技:虚实、待伏、治兵、纵横、连射
特长:
1.拳术(世传“孙膑拳法”,可能为后人伪托);
2.剑法(世传“一路孙膑剑”,又称子午剑。可能为后人伪托);
3.占卜(世传《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全》,可能为后人伪托)
4.皮靴发明人,被后世鞋匠奉为祖师(民间传说)
爱好:赌马
性格:坚忍不拔
缺点:轻信
最好的朋友:庞涓
最恨的人:庞涓
座右铭:富贵于我如浮云
经历:懵懂少年——残疾青年——田忌门客——齐国军师——兵家亚圣——不知所终(可能隐居在楚)
结局:归隐
【庞涓档案】
姓名:庞涓
生卒:大约为公元前380年-前341年
性别:男
国籍:魏
家庭出身:孤儿(西汉刘向《列女传》)
学历:毕业于“鬼谷子大学”
经典战役:邯郸之难,南梁之难
战功:差点将赵国覆灭
特技:强攻
特长:数灶坑
性格:暴躁,气量狭小
缺点:嫉妒
最好的朋友:孙膑
最恨的人:孙膑
座右铭:富贵于我如生命
经历:鬼谷高徒——魏国名将——不义小人——身败名裂
结局:自刎
【古人云】
齐国高士、稷下先生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外反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赵国临武君:“孙、吴用变诈,无敌于天下。”
《吕氏春秋》:“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韩非子》:“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班固《汉书?刑法志》:“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孙膑刖趾,兵略愈明。”
北宋《武成王庙孙膑赞》:“孙子知兵,翻为盗憎。刖足衔冤,坐筹运能。救韩攻魏,雪耻扬灵。功成辞赏,遁迹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毛泽东:“孙膑,攻魏救赵,因败魏兵,千古高手。”
南宋文学理论家罗烨《醉翁谈录》:“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
明代戚继光《练兵实纪》:“历观古之能兵者,必有鬼谷子之师,而后有孙、庞之剑术。”
清代钱德苍《解人颐》:“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
南宋诗人华岳:“梁惠王东败于齐,南辱于楚,西丧地于秦七百里,至于国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基于庞涓之一死。”
元曲《马陵道》:“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前言】
要写中国名将,鼎鼎大名的兵法世家孙氏是不能不提的,老孙家一共出了三位军事大鳄,春秋时的孙武,战国时的孙膑,还有三国时的孙策,孙策我们后面再提,但兵家圣祖孙武我为什么没写呢?因为此人除了一部《孙子兵法》,实在乏善可陈,唯一的攻吴之战,光芒还全被伍子胥盖了去,《左传》甚至提都没提他,以至于很多史学家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孙武这个人,所谓《孙子兵法》其实就是孙膑写的。当然,后来考古发现,孙武和孙膑并不是一个人,且各有兵法传世,不过这并不重要了,因为兵家圣祖孙武的军事思想已经牢牢烙印在每个名将尤其是他的后代孙膑的脑袋言语行为之中,写不写他都无关紧要了。
至于庞涓,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无情无义无耻的恶贼,这句话言重了,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历史无善恶,凡事无绝对,绝对这个词被造出来本来就是不能被相信的词汇。重要的是,庞涓之死直接造成了魏国霸业的衰弱,从此天下彻底陷入多元格局,其实真正的战国,应该打这儿算起。
【正文】
1.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下有山谷,谷里有个老先生,老先生有两个小学生,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史书并没有介绍孙膑庞涓的老师是谁,但后世的野史家强行给他们安排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纵横家始祖,鬼谷子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在野史中叫王诩,在道教圈子里叫王蝉,也就是评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王蝉老祖。
这么安排就有点牵强了,从《鬼谷子》一书来看,他老先生研究的是纵横家的学问,书中只讲权谋辩术,似乎并无牵涉兵法,对此野史家解释说,鬼谷子此人通天彻地,数学兵学星相占卜无一不精,纵横家道家入世出世的学问无一不晓,是个跨学科、划时代的学术带头人,别说兵家的孙膑庞涓了,就算纵横家的名人苏秦张仪,侠士里的毛遂,神仙学的徐福,道教的茅潆,通通都是他的徒弟。甚至连墨家的始祖墨翟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可真是乱套了,墨翟是楚惠王时期人(公元前488年至公元前432年),孙膑庞涓是魏惠王时期人(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9年),苏秦张仪则活跃于公元前338年-公元前284年之间,徐福更加是秦始皇时候的人(公元前210年左右),中间跨度将近三百年,简直整个战国时代都是他的身影,这怎么可能呢?难道鬼谷子真的是鬼?你别说,在道教的典籍里,鬼谷子还真成了一个神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在杜光庭《录异记》里,甚至说他生于轩辕黄帝之时,历经商周,后随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直到战国时代,才回到中国,开班收徒,本欲度化些有缘之人同归仙境,却没想无意中教出了几个军政奇才,鬼谷子神仙很生气,还痛骂了苏秦一番,说他功利心太重。
这些当然是胡说八道。照我看,“鬼谷”或许是一个神秘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历代掌门人都叫鬼谷子,该学派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七国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精尖军政人才,借此影响天下大势。呵呵,越说越玄乎了,隐秘的山谷,诡秘的门派,神秘的高人,以出世之姿暗中操纵历史进程,再写下去就是一本猎奇小说了,打住。
我们且把思路拉回来,重新聚焦于孙膑庞涓两位主人公身上。孙膑么,好说,孙武的后代,名门子弟,生性淳朴好学,是个又聪明又乖巧的好孩子;然而庞涓就不那么纯洁了,这得从他悲惨的身世说起。
日期:2009-05-31 12:16:57
据东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庞涓是魏国人,父亲早死,由母亲赵娥一手养大,后来,赵娥的父亲被仇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都已病故,该仇人自以为高枕无忧,却没想到赵娥长自燕赵之地,是个慷慨悲歌的烈女子,她竟暗藏匕首混入仇人家中为婢十余年,最终找到机会将仇人刺杀,然后自首于官,曰:父仇已报,请就刑!
有母若此,庞涓幼小的心灵该成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名门之后,一个是苦大仇深的天涯孤子,二者同学,会发生怎样一段曲折的故事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事情的缘起,就在于人类最阴暗却又最普遍的一种性格,嫉妒。
这其实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品质,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人物,甚至拥有高贵灵魂的君子,都曾产生过这种心理,可见只要嫉妒不发展成忌恨,倒是也没啥关系,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他真性情,甚至可爱的一面。
为什么?
因为同理心,因为我们大家都曾嫉妒过别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会嫉妒,愚者会嫉妒,圣人也会嫉妒,这是人的天性,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再厉害的人,也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最厉害的人,也会碰到另一方面比他更厉害的人,除非以下两种情况,否则绝无可能逃出这个死结。
第一种情况,孤僻症患者,脱离社会而生存,所谓无人可比,自然不会嫉妒了。第二种情况,自大狂患者,心理失常到自以为无论在哪个方面自己都是宇宙最强的,那自然也不会嫉妒了。
庞涓自然不属于这两种情况,所以他嫉妒,极度嫉妒我们善良淳朴的孙膑同学。
第一,他嫉妒孙膑的身世。凭什么,凭什么孙膑一生下来就是名门之后,而我却只能是一个刑徒之子,这不公平!
第二,他嫉妒老师对孙膑的青睐。凭什么,凭什么老师让孙膑当班长兼学习委员兼学生会长兼团支部书记,而我却只能干干跑腿的活,这不公平!
第三,他嫉妒孙膑学习比他好。这点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庞涓跟他的名字一样,很狂狷,他拥有一颗高傲而敏感的心。
人说越自卑的人越容易嫉妒,要我说其实越高傲的人越容易嫉妒。一个人高傲,那么他一定自恋,自恋的结果就是容不得别人比他强,尤其是容不得同道中人比自己强,其他道上的人走的远些也就罢了,同一条道上的人,偏偏走在他前面,完完全全遮住了他的才华他的光芒他的美,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儿!
更惨的是,自卑的人会把自己的嫉妒说出来,而骄傲的人永远不认为自己在嫉妒,心里明明知道对方比自己强,却死也不肯承认,这才是最痛苦的。
庞涓并不知道,嫉妒不但会令他痛苦,还会让他陷入困境,因为一个偏执的人永远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嫉妒就是幸运的敌人,也是不幸的开端。
是的,这个开端其实已经在庞涓求学的时候已经种下了,他因为嫉妒孙膑的《孙子兵法》学得好,于是刻意避开了这门学问,弃兵之诡谋而习强兵之道,却不知诡谋恰恰就是强兵的克星,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就是明证。
性格决定命运,庞涓生性好妒,心胸狭隘,注定成不了大事,或者说成了大事也得赔光。
庞涓的悲剧源于嫉妒带给他的痛苦,而孙膑的悲剧则源于他从未经历过痛苦。很傻很天真,自然很容易轻信,而轻信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因为轻信与偏执一样,都会让人对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铸成大错。
所以孙膑庞涓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类最可悲的两个性格集中体现的结果。唉,问嫉妒与轻信这两个魔鬼,自古多少英雄死于你手,奥赛罗,周公谨,李斯,项羽,韩信……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2.依依惜别
虽然庞涓内心十分嫉妒孙膑,但这并不妨碍两人之间的友谊,这就像周公谨嫉妒诸葛亮,林黛玉嫉妒薛宝钗,只要这份嫉妒还没有转变成忌恨,友谊仍然还有滋长的空间。更何况,庞涓和孙膑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物,孙膑器宇轩昂温文尔雅,是个翩翩俗世佳公子;庞涓雄壮威武个性飞扬,是个仪表堂堂大猛男;两人同样的出色帅气,又同样都对兵法如痴如醉,可以说是志趣相投知音难遇,如果不是后来受到世俗功名权利的污染,他们说不定会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然而桃花源般的生活终要结束,象牙塔里的学子终要走向社会,当毕业的时刻来临,残酷的战国乱世逼近眼前,这份同窗之谊还能维系多久呢?
庞涓率先决定提前毕业了,他听说雄心勃勃的魏国君主魏惠王正在厚币招贤,访求将相,便想下山闯荡江湖,去试一试身手,建一番功业,改变自己刑徒之子的命运,奔向前程似锦的未来。
临行之前,在毕业散伙饭上,庞涓几杯酒下肚,惜别之情顿时泛滥,于是亲昵的搭着上铺兄弟孙膑的肩膀,叫道:“某与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贵。此行若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吾弟,同立功业,如违此言,当死于万箭之下!”
闻得此言,孙膑小朋友立刻泪流满面,感动到说不出话来。想起这些年来,他与庞涓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一起逃课,一起玩闹,一起喝酒,一起打架,一起读书,一起琴棋书画……前尘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可是现在,他们却要分开了,只有重聚的誓言,在离别的月光下飞翔,挥洒着他们青春的梦,这可真令人又是感伤,又是欣喜,人生得此挚友,夫复何求?
想到这儿,孙膑将卮中之酒一饮而尽,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我兄弟,永不相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十载同窗,吾实不忍相别,兄弟……”庞涓哽咽着紧握孙膑之手,以至无语凝噎。
两个大男人,抱头痛哭。
庞涓要去求职的国家魏国,在战国初年是无可争议的绝对霸主。
大家或许还记得,在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在魏国轰轰烈烈的展开,李悝变法,吴起强兵,还有西河学派源源不断的为之提供军政人才,当时的魏国,领导三晋,西压强秦,简直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惜,随着文侯李悝的相继离世以及吴起的出走,大魏国一日不如一日,一路走下坡,到得魏惠王时期,只能靠着爷爷积攒下的老底子硬撑场面,名为霸主,实则百弊丛生,再也没了从前一呼百应的气势。
魏武侯六年(公元前381年),由于在魏赵韩联合伐楚伐齐的战争中分赃不均,三晋联盟破裂,赵韩二国再不唯魏国马首是瞻。
魏武侯十六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却没有立太子,公子罃(魏惠王)与公中缓争夺政权,国内大乱,韩赵二国趁机攻入魏国,干涉魏国内政,若非后来韩赵二国的国君因意见不合而退兵,魏国就算不分裂,肯定也少不了割地赔款。不管怎么说,经此大乱后,魏国元气大伤,一下子从三晋盟主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好生的灰头土脸。
日期:2009-06-02 12:58:27
于是,恼羞成怒的魏惠王对韩赵发起了疯狂的报复!
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军在怀邑击败赵军,杀死公中缓,平定内乱。
魏惠王二年,魏军在马陵击败韩军。
三晋不和,正乃齐秦所乐见,于是他们趁机屡屡出师,轮流找魏国麻烦。
魏惠王二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
魏惠王五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并夺取该地。
小小秦国也敢捋大魏虎须,魏惠王怒不可遏,于是发兵猛攻秦国!
魏惠王七年(公元前363年),魏军与秦军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交战,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赵国不计前嫌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
石门一战,秦军大败三晋,周天子特赐黼黻之服(绣有黑、白、青花纹的华服)于秦献公,魏国大失霸主颜面,惠王羞怒交集,在朝堂上连骂诸将废物!
我们看到,魏惠王即位以来,为了保住他岌岌可危的霸位,屡屡向韩赵秦等国用兵,可惜效果极差,不但没能挽回颜面,反而大伤国力,这一切的原因表面上似乎是缺少良将,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其战略及外交上的重大失误。
在霸权不甚牢固的情况下,在魏国处在中原腹心这种恶劣的地缘条件下,魏惠王最好的办法是继承魏文侯的“近交远攻”的政策,联合三晋,共同选准一个主攻方向去发展,而不是自毁联盟,四面用兵,到处树敌。另外,当时秦国虽实力远逊魏国,但毕竟民风彪悍,士兵亦极骁勇,轻开大战并不划算,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魏国强大的国力,不断发动小规模的侵袭,一点一滴的疲之,压之,拖垮之,蚕食之,最终吞并之,或与韩赵楚瓜分之,当初吴起就是这么对付秦国的。
从历史上看,魏惠王在经济方面的能力远远高于他的战略能力。他一方面迁都大梁,开凿鸿沟,大刀阔斧的实施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使得人烟稠密的魏地农业愈加发达;并任用著名经济学家、大商人白圭为相,主管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却太过急于求成,以至于在军事和外交上屡屡失策,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力消退,霸业中衰,天下第一强国的位置就要拱手相让了。
然而,魏惠王并不甘心,他认为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挫折只是因为缺少一位像吴起那样的天才名将而已,所以他大举招贤,日日夜夜面试各国优秀毕业生,求才若渴之心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秦国的新君秦孝公也在招贤,他最后召来了一个天才政治家商鞅,可笑的是,商鞅正是因为魏惠王不重视他,这才跑到秦国去的。可笑可笑,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魏惠王之所以不用商鞅,依我看这是他求才的方向有问题,他由于军事屡屡受挫,所以很想召一个名将,而不愿用一个严厉的法家,殊不知所有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不能富国,如何强兵?
恰好在这个时侯,庞涓来了,在面试中,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大受魏王赏识,于是很快,庞涓被拜为魏将。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刑徒之子提拔成全国的军事统帅,魏王也可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可惜有时候,求贤若渴,故作伯乐也是没用的,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再不拘一格又如何?
魏王舍商鞅而用庞涓,就这么一个决定,竟改变了整个战国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如果说商鞅是一副良药,可以让国家固本培元,积攒经验值逐级跃升;那么庞涓就是一针兴奋剂,足以让国家短期勃起,狂耗hp、mp秒杀boss率先破关。
的确,魏国在得到庞涓后开始接连打胜仗了。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国大将庞涓处女秀领兵伐赵,却没想秦庶长国率军趁机再次攻入魏西河重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魏惠王连忙派出魏相公孙痤领兵抵御,结果公孙痤学艺不精,一战即败,自己也当了秦国的俘虏。而此时的另外一个战场上,负责伐赵的庞涓却接连攻下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与肥(今河北肥乡西)二地,直逼赵都邯郸,赵侯闻信大窘,连忙派兵增援,庞涓连破之,次年,大军向西再下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与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二城,赵侯无奈,只得与魏易地求和,赵将其旧都中牟献给魏国,魏国则将繁阳、浮水一带贫瘠之地给了赵国。
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魏王命西河将军龙贾率军在魏西境修筑了一条长城 ,其主要目的为了防备魏国在争夺中原霸业时秦军再来趁火打劫。
看来,魏惠王始终是想着称霸中原,而从来就没想过要去侵伐秦国,这个战略举措最后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有时候,你最忽略的对手,往往是你最可怕的敌人。
魏惠王十三年,庞涓率军攻取了韩国的朱邑,又围困军事重镇宅阳(今郑州市北),直接威胁韩都新郑,韩侯大恐,连忙派使者许息至魏,将韩伸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户牖、首垣等地送给魏国,至此,韩国对魏俯首称臣。同年,魏王与赵侯在鄗邑相会,赵国承认魏国的霸权,两国修好。
魏惠王十四年,庞涓率军四面侵伐,屡屡得胜,迫使中原韩、鲁、卫、宋等二流诸侯皆来朝魏,魏国的霸业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巅峰,魏惠王开心坏了,接二连三的封赏庞涓,将他比作当年的吴起,倚之为国家干城,宠信重用以至极点。
日期:2009-06-04 12:18:41
庞涓选择了最好的时代出生,当是时,先轸伍员穰苴吴起等先贤已死,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未生,战国七雄闹起了名将荒,庞涓根本就找不到对手,再加上吴起留给他的超强魏武卒,试问天下谁能与之争锋!
然而就在庞涓威震天下风光无限的时候,一道闪电突然划过他的心头:不,还有一个人比他更厉害,那个人就是尚在闭关修炼当中的孙膑。
庞涓很清楚:没有孙膑,他就是天下第一名将,可是孙膑一旦加入竞争,他就只能屈居第二了。万年老二的滋味不好当啊,他在学校里已经当够了,他可不想在自己事业最巅峰的时候再去当一次!
——这可怎么办,孙膑迟早有一天会毕业的,寄望他留校任教绝对不可能,难不成我真的要高风让贤,坐视孙膑骑在我的头上为所欲为?
庞涓终于由嫉生恨,掉进心灵的地狱,此痛入骨髓,有如千刀万剐,让他寝食难安,夜不能寐,每每被噩梦惊醒,感觉自己生不如死。当时又没有心理医生来拯救他的心灵,他唯一解脱的办法,只能将心灵出卖给魔鬼,心已死,情已灭,那就永远不会再痛苦了……
“其实高风让贤有什么不好,君不闻管鲍之交乎?”这时,我穿越厚厚的史简,小心翼翼的提醒狂躁的庞涓说。
庞涓闻言大怒,他狂哮着对我说:“不,我不要当鲍叔牙!每读史书,我都对他扼腕不已,齐桓之霸业明明可由他达成,他为何要白白让给管仲,他是个傻子!傻子!”
我长叹一口气,飘然退回现实,心中依旧波澜起伏,感慨不已。
很显然,庞涓是个重度妄想症患者,患得患失心理极其严重,这与他功名心太强,以及幼年时期身世悲惨缺少家庭关爱有关,所以我们现在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培养你家孩子的心理健全啊,否则再聪明的孩子,都会走上不归路,教训是惨痛的,你看,连功成名就的天才名将都会心理失常,何况一般人。3. 断足之祸
孙膑早就想毕业了,庞涓早已取得学士学位顺利就业,可是他还在读,读完了学士读硕士,读完了硕士读博士,读完了博士读博士后,不能再读下去了,再读下去,可就要读成壮士烈士圣斗士了,如今七国普遍缺乏军事人才,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他没有理由继续待在学校里虚耗青春。
这段时间其实也不是没有用人单位来学校里招生,比如自己父亲的故友齐国将军田忌就多次写信给他要他回去报效祖国,但是他一直遵守着同学庞涓与他临别时那个青春的誓言,所以迟迟没有答应。
终于有一天,庞涓的信到了,信中写道:“涓托弟之庇,一见魏王即蒙重用。临别援引之言,铭心不忘。今特荐于魏王,来即驱驰赴召,共图功业。”
孙膑阅毕,心中一片温暖,万分感动,于是他迫不及待辞别老师,下山直往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而去。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庞涓所处时代的魏国都城还是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直到后来魏国打不过秦国才不得已迁到大梁去的,此言大谬。
为什么大谬?《史记》和《资治通鉴》不也是这么记载的么,说魏国迁都大梁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前339年)商鞅变法之后。但是小生要负责任告诉大家,《史记》和《资治通鉴》都错了,魏国的迁都时间应该在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霸业最鼎盛的时候,其迁都的目的也不是因为怕秦国(当时的秦国实力还没法跟魏国比),而是为了将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移,以更好的发展其中原霸业。事实上,大梁处于水网密集的黄河之滨,土地肥沃,经济发达,靠近齐赵,交通便利,比那个山隔水阻的安邑好太多了,简直天壤之别。
这个迁都时间,记载在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上,这本书被考证为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可以说是魏国的官方档案材料,相信它应该比《史记》要准确的多。事实上,班固的《汉书》和郦道元的《水经注》都引用了这个说法,人家魏国早就迁都了。
正因为如此,魏惠王在当时已被称作梁惠王,且魏国已被称作梁国,魏军已被称作梁军了。
然而以我事后诸葛亮的看法,魏国迁都迁错了,或者说迁早了,它不应该这么早东进中原的,它应该凭借吴起之余威,以西河为战略根据地,逐渐侵吞秦之关中地,并以之为大后方,西向而争天下,而不是跑到位于天下正中的“四战之地”大梁去当“活靶子”。
日期:2009-06-08 13:09:13
孙膑不日来到大梁城,他立刻被眼前宏大的气势给震住了,高厚坚实的城墙,富丽堂皇的宫室,热闹宽阔的街市,到处挤满了繁华气派的酒店商铺,真可谓车声击,人肩摩,花花世界,美轮美奂,与他从前待的冷山幽谷简直天壤之别,太他妈的震撼了!
据史料记载,魏惠王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三十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城内大街长约10里,城中居民多达三、四十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七国之中,唯有齐都临淄能与之媲美。
不可否认,魏国的确是当时天下最繁荣最强盛的超级大国,各国学子就业的首选之地,身为孙氏兵法的传人孙膑,来这里就对了!
一路惊叹,一路感慨,孙膑终于见到了契阔已久的同学庞涓。
几年未见,庞涓已从一个青衫磊落的翩翩学子蜕变为一个威震天下的无敌名将,孙膑也洗尽铅华,浑身散发出一股世外高人的卓越风姿。两位好兄弟均非吴下阿蒙了,他们的能力,已足够主宰整个天下局势。
故友重逢,倍感亲切,孙膑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庞涓却是一副心思重重的样子,让人摸不着头脑。
直觉告诉孙膑,事情似乎有些不对,但到底是哪里不对,他一时也想不出来,只得将其放在一边,与庞涓连夜欢饮,饮着饮着就醉了,醉梦之中,他与庞涓兄弟联手,并肩作战,双剑合璧,所向披靡,统一三晋,吞并西秦,名垂青史,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也不知过了多久,孙膑从宿醉中醒来,却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黑暗之中,身下潮湿冰冷,鼻中恶臭难闻,耳边还时不时传来几声凄惨的哀号,令人毛骨悚然。
“这是哪里?我怎么会在这里?这是梦吗?还是我已死了身在地狱?”孙膑慌乱的欲站起身来,却觉双腿疼痛之极,忙用手一摸,顿时天旋地转,几乎晕倒过去。
在原先小腿的地方,孙膑却只摸到了一团空气,是的,他的腿没了,膝盖以下,竟被人齐刷刷剁去。
“啊!——”孙膑一声惨叫,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如鬼哭,如枭啼,穿破无边的黑暗,穿破千年的岁月,声声血泪,仍然盈耳,至今尤令无数读史者为之感怀伤泣,悲愤难言。事情是怎么回事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随着庞涓职权愈高,威名愈重,他的得失心也越来越重,他从前对孙膑的那种嫉妒也发展成了一种忌恨。终于,庞涓在极度的心理失衡下人性扭曲,竟然假借罪名对孙膑实施了膑刑和黥刑,要他永世不得翻身,永无出头之日,而永远无法威胁到自己。
所谓黥刑,也就是墨刑。即用刀将罪名刺刻在犯人的面额上然后涂以墨。受这种刑的人,将一辈子带这个耻辱而无颜见人,更别说入仕为官一展所学了。至于出将入相建立功业,那更是想都不要想。
所谓膑刑,源于夏代,本意是指挖去膝盖骨,到了周代改为断去双足,孙膑所受的就是这种砍去膝盖以下肢体的酷刑,其实孙膑本不叫孙膑,只因轻信受此极刑,为了永远记取这次痛苦的教训,所以改为此名,至于他从前的名字,孙膑不想提,旁人自然也忘了,我们则更是无从知晓。
失去双脚的地方,路已经走完,原来的天真少年孙某已死,现在的他的名字叫孙膑,无腿的孙膑!!
至于庞涓为什么没干脆杀了孙膑,有两种可能:第一,依旧顾念同窗之谊,所以网开一面。第二,心理极度变态,欲要孙膑生不如死。
到底会是哪一种呢?我不是庞涓,我不知道,所以不予置评。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管怎么说,庞涓残忍的毒害了自己的同窗好友孙膑,却奇怪的没有杀死他。孙膑出狱后,庞涓就将他安置在一个隐秘的所在,每日供给饭食,像条狗一样喂着他,这样的日子足足维持了将近一年之久。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惨绝人寰猪狗不如的日子,孙膑竟顽强的让自己活了下来。
日期:2009-06-10 10:24:35
4.忍辱奔齐
孙膑不是没有想到死,自从身遭酷刑隔绝人世之后,他每日里中心郁结,孤愤难忍,肠一日而九回,好几次生死一念。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毁面容、断肢体,此乃辱之又辱,按照士的气节来说,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古代有句俗语叫做“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意思是说:“即使是一个在地上划出的监牢,士也绝对不能进去;即使是一个用木头削成的狱吏来审判你,士也不绝对不能去质对;受刑之前就决计自杀而不受辱,这就是一个士应有的鲜明态度。”如今孙膑因为一时的轻信,导致面被毁容脚被砍断,只能像条狗一样在地上爬行,完全成为废物,前途一片灰暗,此生已然绝望,想死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孙膑最终还是忍辱苟活了下来,他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他这样被骗受辱而死,为天下戮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孙氏先祖。
古代还有句俗语叫做“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现在这样身背罪名死去,是若九牛去一毛,与蝼蚁何异?总之,他现在就这样死了,世人也不会把他和那些死节之士相提并论,只不过认为他智虑穷尽,罪恶已极,不能自赎,终于走上死路罢了。如此则虽累百世,垢弥甚哉!
所以不行,无论如何,他一定要活下去,活不下去了也要硬撑着活下去!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所谓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是因为心中还有未了之事,这件事就是报仇!!
所以他要活,他要报仇雪耻,把一切耻辱从庞涓这个负义小人身上全讨回来。他还要把自己毕生所学流传下去,将孙氏兵法发扬光大,这样他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古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今天他这个孙膑,虽成废人,却仍要建功立业复仇羞耻、传承家学名垂后世,如此则身受百辱,亦不悔哉!
对于弱者来说,苦难是祸,受之不幸。但对于一个强者来说,苦难是祸,也是福,受之不幸,也是大幸!经过这次大难后,孙膑成长了,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很傻很天真的懵懂少年了,他现在是不屈不挠百折不回越挫越勇的坚强斗士!庞涓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号称心已死情已灭,午夜梦回之际,他会不会遭到良心的谴责我们不得而知。但孙膑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出卖,是真的心已死情已灭,试问这世界上还有谁能伤害他?
孙膑此时的心境,正如辛弃疾的那句励志名言:“男儿到此,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日期:2009-06-11 10:54:00
重新振奋起来的孙膑,在绝望之境想到了自己的祖国齐国。如果没有庞涓的诱惑来召,他可能早就到齐国任职去了。现在,他虽成一个废人,但他相信,他一定能找到机会,逃出生天,回到齐国去。
庞涓虽命人每日定时来给孙膑供给饭食,却并没有派人看守他,在庞涓看来,孙膑已成一个废人,半步都走不了,如何能逃?就算逃了也没啥,一个废人能干什么,又有哪个傻子会用他!而且按照当时的惯例,受过刑的残疾人是无法进入官场的,因为这对国家是一种耻辱。
庞涓错了,大错特错。废人也是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像孙膑这样的国宝级军事天才,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没有哪个君主不会抢着要,惯例不是问题,身体残疾也不是问题。
这不,孙膑的机会终有一天来了。
魏惠王十五年,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庞涓带兵去攻打宋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齐国派出使臣来到大梁,欲为宋国求情,齐魏二国争夺宋国的控制权已经多年,当时这样的外交行为很频繁,也很正常,但孙膑闻信却眼前一亮!
庞涓远在宋国,齐使来到大梁,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孙膑竟找了机会,悄悄爬(真正意义上的“爬”)进齐国使馆,以一个刑徒的身份,与齐使私下会见。他侃侃而谈,向齐使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又讲述天下的大势和自己的用兵才能,并表达了自己要求齐使带他回国的愿望。齐使早就从田忌口中知道过孙膑这个人,此番对谈,更觉孙膑才华过人,胆识过人,而且身残志坚,是个大有前途的好青年,再加上齐使对孙膑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于是齐使决定冒险一试,帮助他脱离苦海,偷渡回国。
流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个圈绕的实在太远太远。
百年之后,有个与孙膑命运类似的可怜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由秦使帮助从魏国逃到了秦国,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远交近攻创始人应侯范雎。看来魏国颇有迫害人才的光荣传统,其之衰亡,岂无由乎?
孙膑刖足奔齐的故事,在野史家那里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说庞涓把孙膑召到魏国后,还真把他推荐给了魏王,可同事后却发现孙膑因掌握了武林秘籍《孙子兵法》而能力高他一等,这才心生毒计诬陷孙膑勾结齐国让魏王砍了孙的脚,庞涓还假惺惺的同情孙膑,让孙膑住在他家里,欺骗孙膑默写《孙子兵法》给他看,后来孙膑发现了庞涓的阴谋,于是佯装疯狂学猪吃屎,这才骗过庞涓逃过一劫。
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孙子兵法》并非啥武林秘籍,当时它跟《春秋》、《诗经》一样都是学术界的普及读物,史料记载是“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以说是各大军事学院皆有教读。庞涓无需搞的这么麻烦,随便大街上买一买就有了,五块钱一本,比电影《功夫》里周星驰学的《大力金刚腿》还便宜。事实上,吴起当初写《吴子》一书,也是参考过《孙子兵法》里的思想的。另外,野史家们让孙膑去吃屎这也非常不厚道,人家腿都断了,还这么写人家,真太没职业道德了,鄙视他们!
5.赛马问对
孙膑来到齐国后,进入了田忌府中当门客,毕竟他是魏国逃犯,还是一个残疾人,贸然举荐给齐王很不恰当,必须找个恰当的机会才行。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很显然,孙膑之所以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残疾人士,他把握机会的能力是超强的,这点很值得我们这些健康人学习。
齐国的贵族都很喜欢赌马,田忌尤其喜欢,齐威王也很喜欢,这项现在在香港很流行的博彩运动,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风靡齐国了。
但是田忌经常输,大概他养的马太差劲,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王好,所以每次都输的很惨,前后加起来都快千金了,这可是人家田忌好几年的薪水啊,田忌很郁卒。
这时候孙膑拉过垂头丧气的田忌,神秘兮兮的说道:“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你这次只管下重注,我包你把钱全赢回来!)
田忌很奇怪,狐疑的看着孙膑:难道你认识裁判吗?你要看清楚,这是马术比赛,不是中国足球。
然而孙膑的表情很酷,一点儿不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
田忌深知孙膑之能,再加上自己也的确输红了眼,于是一咬牙把全部家当压上:一千金,我梭了!
包括齐威王在内,所有人都被震住了,田忌这家伙不会是疯了吧,全部压上?到时真把裤子输掉你可别哭鼻子。
然而田忌却仍自信满满的大声狂笑着,一副电影里赌神的可恶表情,齐威王越看越不顺眼,于是大叫一声:寡人跟了,咱们一局定胜负!
齐威王有的是钱,一千金不算什么,关键是他丢不起这人。
赌注已定,田忌却又有点心虚了,他赶紧把孙膑拉到旁边问:“先生必胜之术安在?千金一赌,不可戏也!”
孙膑笑道:“齐之良马,聚于王厩,君何能不败?依臣之计,不如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如此则君虽一败,必有二胜。”
田忌闻计,顿时恍然大悟,二人心照不宣,相视再次发出赌神的狂笑。
日期:2009-06-15 12:18:28
结果不消说了,三局两胜,田忌这次不但翻本,还赚回了一年的饭钱,他在看台上“耶!耶!”的直蹦,差点把嘴巴笑歪。而齐威王虽有些不爽,却也感到很奇怪,马还是同样的马,骑士还是同样的骑士,怎么一调换位置,田忌就反败为胜了呢?
这是由于事物的质变不仅会由单纯数量变化增减引起,而且还会由其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变化引起。展开来来讲的话就包括数学中的拓扑理论,经济学中的权衡取舍原理,以及运筹学中的对策论方面的问题了……孙膑开始说一些齐威王完全听不懂的公式以及理论推导,说完之后,齐王顿时对孙膑刮目相看,佩服到五体投地。
——果然不愧为孙氏兵法的传人,竟然掌握如此高精尖的理论知识,真是一个高人啊!不先生的思想实在太高深了,高深到寡人一点都听不懂了,咋办?
孙膑只得再解释,他这个部署是以局部的失利来换取全局的大胜,在战略上这叫做“造势”,也就是极尽一切计算分析选择一个正确的策略,从而使得劣势转化为优势,具体到战场上就是避实击虚,以劣势兵力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
齐威王听罢,所有不爽顿时化作乌有,当即开心的大叫起来:“先生智高绝代,寡人恨得之晚也!还请先生明日入宫详谈,寡人有甚多兵法之事请教!”说罢,齐王又令人加赏孙膑千金,言道:“先生于小小博戏之术,竟展奇谋而得决胜,先生之智甚矣!一策可比万金也!”
孙膑于是称谢笑纳,心中却已然汹涌澎湃,差点流出泪来:谁说我是一个废人!谁说我是一个废人!天可怜见,我终于可以一展所学报仇雪耻了……
一策千金,这就是智慧的力量。孙膑虽然肉体残疾了,但他的智慧仍然健康无敌;庞涓虽然肉体是健康的,但他的心智已经残疾变态! 很显然,这一场家喻户晓的孙庞斗智,还没比庞涓已经输定了。
是的,智慧可以改变人生,智慧可以改写历史,智慧可以变革世界。
顺便说一下,从此以后,齐王规定,所有赛马只赛一场,他不来三局两胜那一套了。
日期:2009-06-16 08:16:25
齐威王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田齐王朝最伟大的君主,就算是春秋时代的姜齐君主,也只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能与之媲美。齐桓与齐威时代,是齐国八百年历史中独二无三的黄金时代。
这个赞誉并不夸张,因为齐威王与齐桓公一样,都是在接手一个烂摊子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奇迹般的开创一番霸业,这不禁令人浩叹,虽然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人民”,但一个雄才伟略的英主,有时候的确可以改变一国的命运,主宰天下的走向。
齐威王是田齐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在他之前的三任君主,都是些只会争权夺利没啥正经能耐的政客而已。由于田氏代齐在礼制上属于篡立,所以他们对外急于得到政治承认而谨小慎微处处让步,对内急于清除反对力量而消灭异己疯狂镇压,说的难听点就是对外孬对内狠,结果就是造成齐国内外交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特别是在公元前374年,齐国公子田午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哥哥田侯剡及侄子田喜自立为国君,更是闹得国内大乱,各诸侯国趁机连年进攻齐国,把齐国打得千疮百孔苦不堪言,好好一个东方大国,变成了谁都能欺负两下的可怜虫。
田侯午二年(公元前373年),鲁国进攻齐国,攻入阳关,燕国出兵,败齐于林营,魏伐齐,至博陵。
田侯午三年,卫伐齐,取薛陵。
田侯午五年,赵进攻齐的甄。
田侯午七年,赵伐齐至长城。
从这个记录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入侵齐国的国家不但有强大的三晋,甚至还有燕、鲁、卫等小脚色,这在姜齐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等到公元前356年田午终于死翘翘,总算是把这个破败不堪的烂摊子留给了儿子田因齐,也就是齐威王了,当然田因齐初即位的时候还没有称王,我们姑且先这么叫好了。
然而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并没有显现出啥雄才伟略出来,反而是纵情声色,夜夜笙歌,醉生梦死,不问政事,就让整个烂摊子继续烂在一边不管!整个儿一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嘛,哪里有半点一国之君的样子,更别奢谈什么称霸天下了。
如果齐威王继续这么胡闹下去,齐国的烂摊子迟早得崩盘,还好这时候三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拯救了齐威王,也拯救了齐国的国运。这三个人,就是“稷下先生”淳于髡、邹忌,以及本书的主人公孙膑。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人才聚集中心——稷下学宫了。齐国的稷下学宫与当年的魏国的西河学派差不多,都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官办学术教研机构,其形式有点像我们现在的“中科院”,一方面各大学派在这里讲学辩论,空谈时政;另一方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为国家源源不断的提供各方面军政人才。稷下学宫里的“教授们”都被齐王授予“上大夫”职称,号“稷下先生”,这其中就包括纵横家的邹忌,杂家的淳于髡,以及后来的法家慎到、道家的环渊、阴阳家的邹衍,甚至还有儒家的两位巨头孟子与荀子。
可以说,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就源自兼容并蓄,学术风气极度自由的稷下学宫。正是他们的唇枪舌剑不经意间决定了我们民族持久不息的生命力与凝聚力,那儿,就是我们民族哲学与思想的源头。
看来田侯午生平干的最靠谱的一件事儿,就是搞了个稷下学宫,这可帮了他儿子齐威王大忙了!就在孙膑到达齐国的这一年,齐威王刚好被稷下先生淳于髡及邹忌用隐语点醒,终于决心洗心革面奋发图强,重振齐国霸业。
不怕干不了,只怕不肯干。很快,在齐威王一番励精图治之下,本就拥有雄厚底蕴的齐国变强了,威王于是迅速加入中原称霸的行列,连番进兵中原,并迫使原来向魏朝贡的泗上小诸侯向自己朝贡,至此齐魏矛盾加剧,其势必有一战!
当时,齐威王在吏治改革方面有相国邹忌,游说外交方面有外相淳于髡,他缺的就是一个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好巧不巧,上天又把孙膑送到了他的手里,你说他能不开心么?别说千金了,就算输了万金也开心!万金易得,国士难求啊!
比起魏惠王,齐威王求贤若渴之心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之前即墨大夫干的好,齐威王立马封之万户;再比如邹忌鼓琴讽谏,三月之后便拜相国,重用起来绝不怀疑,封赏起来绝不手软。
对于孙膑,也一样。
这次无需三个月,宫中一次问对,齐威王就立马拜孙膑为国师了,一个国君拜师于一个刑徒一个残废,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庞涓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孙膑竟然这么容易就出头了,这其实也怪不得庞涓大意,怪只怪齐威王打破常规,完全无视世俗约束,这样的国君千年也出不了一个。
齐威王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争霸之意迫,二是爱才之心切,三是他被孙膑的奋斗精神给深深打动了:一个残疾人,都能如此坚强的面对生活;我堂堂一个大国君主,有什么理由继续随波逐流,意志倾颓的混日子下去!不论学问,光凭这一点,孙膑就已经足够做我的老师了!
另外,关于齐威王与这次孙膑的这次问对,孙膑的弟子将其全部收录在了《孙膑兵法》之中,因为都是些很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总之,针对齐王与田忌所提出的十六个超难问题,孙膑都对答如流,答得齐王心花怒放。归纳孙膑的十六个答案,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军事思想:
第一,“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战争乃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一定要慎战,不可轻易开衅,要打正义之战,要有必胜把握,才能发动战争。像魏惠王那样穷兵黩武四面树敌是没有好下场的。
第二,如何“强兵”?答曰“富国”。战争其实是整个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能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富国强兵,才是战无不胜!
第三:我强敌弱,则诱敌深入;敌众我寡,则避实击虚;敌我势均力敌,则分散敌人,各个击破;穷寇阵型不乱,不可轻率追击;若欲以一击十,则须攻其不备!
第四,“必攻不守,战之急者也。”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制敌机先,方能争得主动仅,先发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消极防守是很难守的住的,比如齐国在战国后期一味消极防守,结果被秦轻松所灭;再比如我国宋明两代沦于异族之手,也是吃了消极防守的亏。
书中记载,当威王听完了孙膑深刻的见解后,不由大声赞叹道:“善哉言!先生论兵,真乃精妙绝伦,不能穷尽,寡人服矣!”
然而孙膑退出宫后却对自己的弟子说道:“齐王田忌之问,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齐三世其忧矣!”看来齐王和田忌远没有达到孙膑所要求的“道”的标准,孙膑身为齐王国师,身上的确任重道远,齐国传了三代国君而碌碌无为,他们在战争方面也该有点忧患意识了。
日期:2009-06-19 11:47:09
6.麻辣军师
孙膑莫名其妙人间蒸发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庞涓的心情很复杂,有些恼火,有些哀悯,又有些担心。孙膑虽成废人,但毕竟是控制在自己手中保险些,万一日后生出些变数总是不好的。不过庞涓并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杀死孙膑,他对孙膑的感情,是又爱又恨,又妒又怜,其间纠结,是难以为外人道的。
到头来,庞涓还是发现自己没能摆脱掉痛苦,从前是嫉妒的痛苦,现在是负疚与担心的痛苦。事实上,庞涓一生都在孙膑的阴影下挣扎,从来没有一刻逃出去过,直到死也没有。
这一切能怪谁呢?怪只怪庞涓自己心理太阴暗太敏感太狭隘,这是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说实话,我当真不喜欢庞涓,要么就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心狠手辣不留后患,要么就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堂堂正正公平竞争,像他这样婆婆妈妈外厉内荏,还真是不如去做一个普通人要好些,至少能太太平平安安心心的过完下半辈子。
然而上天给了他满腹的才华,却没能给他足够的心胸,于是,一个名将的悲剧已然注定,公元前364年魏迁都大梁后,魏国势力在中原的不断扩张终于引起各国的恐慌,不甘压迫的赵国首先发难,开始挑战魏国的霸权,从而将孙庞这对生死冤家一举推上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一场战国时代最精彩最传奇的名将斗智就此展开!
在魏文侯时代,赵韩一直是魏国的忠实小弟,当时的三晋同盟简直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随着吴起的离去以及赵韩的崛起,特别是赵国在公元前403年进行了公仲连改革国力大增后,以及公元前375年韩国吞并郑国后,三晋联盟就渐渐开始瓦解了。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大强盗带着两个小强盗一起去抢东西,刚开始小强盗武功差只能跟在大强盗后面分点小油水,后来小强盗武功变强了,分赃不均利益冲突啊自然不可避免,这时候大强盗非但不加以安抚,反而动不动就打小强盗,你说这强盗帮能不起内讧么?当然,这个例子举得并不恰当,但其间的道理还是差不多的。赵国本就是个尚武的国家,军事能力一向不差,魏惠王偏偏又一门心思求霸中原挤压赵国生存空间,于是赵国第一个不服了,它决定联合秦国和齐国,从三面夹击魏国,把最大的强盗也打成小强盗,那么实力均衡的众强盗们就都能有得饭吃了,是不是?
众所周知,多元政治比一元政治更适合中小国家的发展,我们如今的国际社会也是如此。
于是在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率先发兵向南进攻垂涎已久的魏国附庸卫国,很快攻下卫地之东阳地区,与此同时,变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国也发兵向东进攻魏国,并攻占了西河重地少梁。
秦赵同时出手,齐国却很奇怪的按兵不动了,威王和孙膑不是不想也去插一脚,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在职场争斗还是世界大战中,最佳的位置都是残局的最后收关者。因为不管这次风波多么的惨烈,一般来说最后一个出现的人总是获益者。比如二战后的美国。
魏国的霸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衅,魏惠王大怒,即命庞涓领兵八万救援卫国,务必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赵国这只出头鸡,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捣乱。
于是,庞涓带着八万魏宋卫三国维和部队出发了,目标竟是——
赵都邯郸!
赵国的军队正在卫国严阵以待,却发现庞涓的军队直接攻打邯郸去了,不由大惊,赶紧回师去救,却不想中途中了庞涓的埋伏全军覆没。庞涓趁胜扫清邯郸周围军事据点,兵临邯郸城下,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称“邯郸之难”。
这就是庞涓的实力所在了。原来早在孙膑“围魏救赵”之前,庞涓已经“围赵救卫”了!想不到吧,孙膑的把戏原来是庞涓玩剩下的,此二人的智商本就在伯仲之间,斗起智来这才叫个精彩无比。
赵国君主赵成侯万万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的一次反扑行动,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可真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咋办?赶快找帮手呗!庞涓只用了魏国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就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看来只有把天下所有强国全拖进这场大战中来,才有可能反败为胜了!
于是,赵成侯紧急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并立即迁都巨鹿,组织力量反攻。
楚王接到赵侯的求援后,不去雪中送炭给赵国,反而趁火打劫魏国,他竟派出大将景舍攻入魏境,夺取了睢濊之间(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东、皖西一带)大片土地,至此魏国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了,北攻赵,西拒秦,南对楚,一个国家竟能同时与赵秦楚三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
魏惠王派人告诉庞涓,秦楚二国有寡人顶着,你给我拿下邯郸便是,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直接灭了赵国,只管放开手打,完全不必回救!
好一个牛气冲天的魏王!佩服佩服!
庞涓很想问惠王,如果齐国也出战,魏国面对天下四大强国的联合攻击,咱们还能顶得住吗?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再说他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未打过灭国之仗,此战,就是他扬威天下名垂千古的大好机会!
与此同时,在齐国的庙堂上,一场关于救赵与否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之中。
日期:2009-06-23 17:07:18
与此同时,在齐国的庙堂上,一场关于救赵与否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之中。
相国成侯邹忌道:“不如勿救。”
在邹忌看来,魏国实力强大无比,还是少惹为妙,何况齐若救赵,田忌必为主将,而田忌恰恰是邹忌的最大政敌,自古以来,将相和总是最难,就连廉颇蔺相如,其实也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如果大家认真研究过历史的话。
而另外一位大臣段干朋却认为:“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看来段干朋是想跟秦楚一样去占些魏国地盘来,这叫做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
齐威王以为然,于是延请孙膑担任主将,孙膑却推辞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显齐国别无人才,为敌者所笑。请以田忌为将。”
看来孙膑在政治上已经逐渐成熟了,他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当年他就是太傻太天真,这才会被同窗好友庞涓所害,如今他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还是躲在幕后安全些吧,这样既不影响自己报仇,又不会招惹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何况隐蔽起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让庞涓放松警惕,从而轻易掉进自己的陷阱里。
唐代赵蕤《反经》尝言:“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一个真正的善战者,并不一定要冲到战场上白刃拼杀,隐藏的杀机才最可怕。
于是,在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将,田婴(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的老爸)为副,孙膑为军师,也率军八万,前往救赵。孙膑因为腿脚不方便,所以躲在一个四面有围帘的小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所谓“幕后军师”,大概就是从孙膑这儿来的吧!
多少年后,有个叫诸葛亮的也来学孙膑装酷,不过他是坐在一个四轮车里给人推,一个健全人非要去做轮椅还无论寒暑都摇把扇子,这其实装模作样的很,偏偏诸葛亮装的很成功,他反而成了个明星军师来了。看来历史人物要出名也得会表演会炒作,这跟咱们现在娱乐圈是一个道理。
比起诸葛亮来,孙膑实在是低调的很,一则他脸上刺字影响市容,二则他也不是个生性张扬的人,所以他每日只是躲在黑不隆冬的小车中,暗中操纵战局,实则除了田忌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谁都不知道齐军中竟有孙膑这么一号人物。
田忌这支军队从齐国开出时,庞涓已经围攻邯郸城整整一年了,此时的邯郸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派出的求援使者,又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个字,苦啊!
在战国各大城市中,邯郸是最倒霉的,自建城以来就老是被人围攻,在本章中它被魏国庞涓围攻,在之后的白起信陵君两章中他又被秦将王龁围攻,每次还都是耗时日久惨烈无比,两个字,苦命啊!
面对苦命的邯郸,田忌决定发扬国际主义救援精神,前往邯郸维护世界和平,然而孙膑却道:“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君不若引兵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
孙膑掉的这个书袋太深拗,我在这里用现代文翻译一下:
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加入跟着打。只要避实击虚,抓住要害,造成一种阻止纠缠、争执的形势,纷争就会自己解开。将军您不如南下攻打平陵(今山东曹县,也就是春秋时的曹国所在地,吴起的故乡也在这里)。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另外,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敌方战略重地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
这段话就算翻成了现代文,我们仍然看的莫名其妙,何况当事人田忌了。
的确,田忌当场就晕了。
避实击虚的道理田忌懂,无非就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去攻击敌人的薄弱之点,但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去攻打魏国防守薄弱的城池才对啊,为何要去攻那“人众甲兵盛”的平陵呢?而且还要故意装作不知道粮道有被切断的危险,这不是犯贱、不是自己挖坑往里面跳吗?搞不懂。
其实这是孙膑在用《孙子兵法》的“虚实”之道忽悠庞涓呢!孙膑的用兵之道,其精髓就在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假而示真,真而示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变幻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连田忌自己人都摸不着头脑,敌人那就更摸不着了。而当你的敌人永远无法搞清楚你的真实作战企图时,那你就可以在任意你喜欢的时候集中兵力给敌以致命一击,这就是孙膑谋略的可怕之处。
田忌的智商是永远无法明白孙膑的妙计的,他只能依计行事,因为他对孙膑的智慧拥有绝对的信心。
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普通的人物时,我们千万不能盲从。但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远超我等的高人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听从。
日期:2009-06-25 12:13:19
于是田忌毫不怀疑的拔营南下了,大军临近平陵,田忌又不知该咋办了,只好再去请教孙膑:“事将何为?”
孙膑笑道:“都大夫孰为不识事?”(齐国没有郡这一级行政区划,而是设立了五个都。每一都的地方长官称为“都大夫”。)
田忌不明白孙膑的意思,但仍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齐城、高唐。”(齐城:齐都临淄的都大夫;高唐:高唐的都大夫)
孙膑点头称善,好,我们就让齐城、高唐的两个“不识事”的饭桶当先锋去攻打平陵。咱们主力待在这里按兵不动。
田忌大惊!不是吧,在通往平陵的路上,要经过魏国的横、卷二邑,此二邑皆有魏重兵把守。当先锋的齐城、高唐二部,前有平陵坚城之阻,横、卷的魏军又击破其后,二大夫既是饭桶,又无我军主力支援,必然战败,甚至有被杀的可能啊……
孙膑笑道: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田忌听罢,完全傻眼,但他还是只有继续听从,把攻打平陵的重任交到了齐城、高唐两个饭桶手里。
齐城、高唐二大夫虽被公认为饭桶,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看,当下一听说让他们打头阵,顿时开心的不得了,齐声大叫道:“将军放心,我二人必定踏平平陵,扬我大齐军威!”
孙膑在心内苦笑道:不要怪我二位大夫,谁叫你们打仗水平最差呢?谁叫我现在急需打一场败仗给庞涓看又不能让他怀疑有诈呢?所以只好委屈你们了,I am very very sorry!
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利益,这与孙膑之前赛马一样,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谋略。比如楚汉相争,刘邦便是以韩信之强兵,攻打魏赵之弱兵;而以自身之弱兵,去消耗项羽之强兵。所以说打仗也并不一定都要用强兵,弱兵也有弱兵的用处,其用处就是耗敌之强兵,全我之锋锐;骄敌之强心,使之轻用其强。这就叫做以小博大,智者所为也。
结果不出孙膑所料,齐城,高唐两大夫猛攻平陵数日,城未攻破,反被魏军切断粮道,再被数路魏军前后夹攻,结果全军覆没,两大夫也为国捐躯,死在了孙膑并不厚道的兵谋之下。
败报传来,田忌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他急忙找到孙膑,哭丧着脸的问道:“吾攻平陵城不得,而又亡齐城、高唐二部,损失惨重。事将奈何?”
孙膑轻轻一笑,这才缓缓道出了他的最后杀招:“请遣轻车,西驰大梁之郊……”
田忌当下更晕,我军刚打了败仗,为何又要去攻大梁,那可是人家魏国的国都啊,城高池厚,举全齐之力都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攻下,何况就我们这七万多兵,这不是搞笑么?咱们在魏国转了半天,损兵折将,却啥正事儿还没干,你到底是来打仗还是来旅游的啊!
孙膑不顾田忌的气急败坏,继而又道:“并少分士卒而从车之后,以示吾军之寡。”
啥?攻城就攻城,为何还要示寡,这不是让大梁人笑话咱们么?不行,坚决不行,这次田忌说啥也不听话了。
孙膑只好解释,攻打大梁,只是虚招而已,目的是为了引庞涓回军救援,这时我们再在路上设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如此则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还是搞不懂,“攻其所必救”是没错,但我们示寡,庞涓反而会回救吗?我们应该极力表现兵力强大才对吧!
孙膑笑道:“庞涓我熟知也,此人高傲自大,必定回救,而且会丢弃辎重急忙回救!将军放心便是。”
7.桂陵之战
一般来说,一个超级强国的定义在于能同时打赢两个方向的局部战争。
很显然,魏国便是一个这样的超级强国,因为它现在正同时与赵、秦、楚、齐四大国交战。
如今,庞涓的八万魏军眼看就要将赵都邯郸攻破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庞涓是绝对不会退兵的,到口的肥肉怎能放弃。
就在此时,庞涓听说了攻打平陵的齐军全军覆没,他不由大笑起来。
早就知道齐国的高唐、齐城二大夫是出名的饭桶,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哈哈……
于是庞涓安下心来,继续猛攻邯郸,只有拿下邯郸,他才能放手回救,否则这一年多的辛苦岂不白费?
这下子可苦了一直坚守待援的赵军将士了,他们听说齐人猛攻平陵,本已燃起希望拼死守城,兵都快打光了,最后却发现人家根本不回救,当下斗志全消,结果坚守了一年多的邯郸终于开城投降。
无论从兵力还是心理上,赵国人都再也撑不下去了。
邯郸一战,庞涓以八万师攻破强赵之都,从此名震天下!
如果战争就到此为止,那么庞涓绝对可以问鼎天下第一名将,要知道即便强若吴起,也从未达到过如此功业!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可怜庞涓爬的越高,摔下来却要越惨了。
不久,庞涓又听说了齐军如闹剧般的骚扰大梁行动。
已经名高天下威震诸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庞涓闻报后放声大笑,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齐军的主将田忌也是一个大大的饭桶!这么点本事儿,还想围魏救赵?做梦吧!结果现在怎么样?赵也没救成,魏也没围不了,更糟的是,恐怕连齐国他也回不去了!
于是庞涓想也没想,便将辎重及大部队留在邯郸,自己则亲率轻兵,乘胜利之威日夜兼程往回赶,他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军,让这些饭桶们知道知道,魏国是不能随便惹的,大梁更不是阿猫阿狗都能随便攻的,谁敢捋虎须,谁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庞涓错了,大错特错,不知天高地厚的其实并非齐国人,而正是他自己!
日期:2009-06-29 09:24:42
三日之后,星夜回趋的三万魏军在距大梁东北百里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被以逸待劳在此许久的齐军主力逮个正着,一场迟来的齐魏决战终于爆发!
原来,田忌和在大梁城下的万余齐军全都是孙膑派出的群众演员而已,他和其他六万齐军才是真正的男主角,他们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等着庞涓了,为了这一次故友重逢,孙膑真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可怜的庞同学,他又不得不再次面对他那个又爱又恨的上铺兄弟了。
至此,无论庞涓甘不甘心情不情愿,这一仗他已经输了,在开始之前就输了。
天下皆知,无论单兵作战力还是整体攻防,齐之锐士皆不如魏之武卒,齐军先天不足,虽然人数占优,但未必就是魏军的对手。但是别忘了,一场战争胜负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战斗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就是武林高手决斗内力无法决定一切一样。
首先,庞涓由于轻敌而回军太快未作侦查,所以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以有备攻无备,优势明显。
其次,魏军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以盈待竭,优势更加明显。
再次,庞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对手竟是早该沦落成泥而永世不可翻身的上铺兄弟孙膑,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必然让心理健康状况本就不好的庞涓肝胆俱裂,精神崩溃。主帅是一支军队的灵魂,灵魂崩溃,肉体必然毁灭。
最后,孙膑在此战中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八阵”。此阵有鬼神莫测之机,魏军自然不是对手。
据《孙膑兵法》介绍,所谓八阵者,包括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换阵势。布阵的时候,每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前锋,三分之二的兵力为后续,中央兵少,四周兵多,阵间容阵,队间容队,皆侍令而动。开战的时候,以先锋攻敌,以后备压阵。当敌弱且乱,则先以精兵攻敌。当敌强且治,则先以弱卒诱之。用车骑出战时,亦分兵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地势易则多用其车,地势险则多用其骑,地势厄则多用其弩,变换往复,存乎一心,携手若使一人也。
善于使用阵式,并能提出系统的阵法理论,孙膑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人。
分析了这么多,结局自然没有悬念了,桂陵一战,齐军大获全胜,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俘,一切丰功伟业顿时沦为笑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出土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桂陵一战是就是“围魏救赵”,这一个成语也被无数军事专著提及,引为经典战术,名列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就连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当《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我们这才从其中的记载发现,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齐军的围魏是假的,齐军的救赵也是假的,魏国人也根本不是因为大梁被围而回援,齐国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郸的死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魏赵二国两败俱伤,然后果断出手,一举承二国之弊,成为最后的赢家。
我们早该怀疑的,以大梁城坚固的城墙、发达的水网,以及完整的水陆防御体系,当时军事能力并不强大的齐国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围魏救赵从何谈起!
魏国地处河南平原,基本无险可守,所以才会更加重视城墙的修筑,特别是国都大梁的城防,在当时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作为战国时代城防最坚固的超级都会,大梁城就从未被人力攻破过,后来秦国名将魏冉、白起也都曾兵临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整个战国时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贲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个月,直到城墙被水浸毁,秦军才将其攻破。
如此金城汤池,以孙膑之智,他可能贸然围攻吗?《孙子兵法》尝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膑自己在《孙膑兵法》中也有一章《雄牝城》介绍了哪些城池可以攻打哪些城池千万不能攻打,而像大梁这样的超级“雄城”,孙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攻破,庞涓又怎会轻易上当呢?
事实上,孙膑在内心压根就没想过救邯郸(赵国实力减弱对齐国霸业有好处),邯郸也压根就没被救下来。齐军在平陵的进攻,对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一个,骄敌。孙膑之先祖孙武《孙子兵法》尝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敌人越是卑视我方,我则越要助长你的傲气,使你头脑膨胀。庞涓攻破邯郸,本已傲到极点,孙膑再加一剂猛药下去,庞涓还不尾巴翘到天上去!
当一个名将尾巴翘上天,失去了对待战争应有的冷静,那么他离失败就不远了。
如果不是这样,以庞涓之能,他怎会急急忙忙,冒冒失失,不加防备的钻进孙膑的口袋里?
如果庞涓从容回救,桂陵一战谁胜谁负,恐怕还难说的很呢!
《吕氏春秋》尝言:“孙膑贵势”。所谓“势”,通俗来讲就是“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国兵法千章万句,无非就是要尽量调动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敌人调动,庞涓轻松被孙膑所调动,他当然必败无疑。
另外还有一点,孙膑佯攻大梁骄敌一次即可,他为何要攻平陵,这是不是多此一举?
答曰:非也。孙膑这么做,是为了让赵国多耗一些魏国的实力。
《孙子兵法》又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齐军虽然没能力攻破大梁,但攻破平陵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孙膑却故意打败,为什么?如前所述,平陵是战略要地,更是攻赵魏军的重要补给基地,一旦被破,庞涓及其8万之兵绝不会等闲视之,这样虽然有可能解赵之围,但对齐国有啥好处?到那时,在平陵的战场上,将会出现齐、魏两军的大拼杀,是赵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孙殡巧妙的攻打平陵,让赵抱持一线希望拼力死守,大耗魏军实力,接着齐军攻平陵不胜,魏军继续猛攻,魏赵继续自耗,结果是孙膑一计拼弱了赵魏二国的实力。齐国自然就一家独大了。
由此可见,孙膑用兵的谋略的确诡异多变精深玄妙,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救赵是假的,攻平陵是假的,攻大梁也是假的,直到桂陵最后一击才变成了真的,真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鬼莫测,何况庞涓?
2009-07-01 12:50:59
8.又是一个十年
现在,密集的战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我们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从容盘点一下各国战果了。
先说输家。
第一输家当然是赵国,损兵十几万,还丢了国都邯郸,以及满城的子女财帛,经此一难,赵国几十年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一个刚刚崛起的新兴诸侯顿时沦为二流诸侯,直到赵武灵王(赵成侯之孙)时期才重新崛起。
第二输家就是魏国了,它损失了三万武卒和一个名将庞涓;但好在攻下了一个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邯郸,基本可以算是持平,只是其霸主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宋卫等小国也因此而倒向了齐国的怀抱,这一点有些得不偿失。
再说赢家。
第一赢家当然是齐国。靠着孙膑匪夷所思的精妙谋略,齐国成为了收拾残局的最后赢家,经此一役,齐国坐承魏赵之弊,从边缘大国一跃成为新兴霸主,从此威震诸侯,与强魏分庭抗礼,
第二赢家是楚国。此一役,楚国趁火打劫捞到了魏国睢、濊之间的一大块地盘。
第三赢家是秦国。当时秦刚刚进行商鞅变法五年,国力蒸蒸日上,此一役,秦国趁机夺取了西河战略重地少梁,正式拉开了反攻西河的大幕。
第四赢家是韩国。韩国趁着诸侯混战,趁机攻打东周,周天子不敌,只得献上高都、利二城求和。(好没用的周天子)
大家看这个局面,是不是非常乱。没错,战国时代的一大特色就是乱,既混乱又多元,七雄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春秋时期晋国一方独霸数百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大国实力有差距,但差的并不多,任一场大战随时有可能改变各国之间的势力均衡。你看,区区的一场桂陵之战,就让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是魏国领导中原四面扩张,现在变成了齐国崛起打压魏国霸权,这不,桂陵一战刚结束,齐国就带着他新收的小弟宋、卫二国,并联合楚军,一起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今河南睢县),这一围,就是整整一年之久。
魏惠王心里那个气啊,当初是自己带着小弟围别人,现在自己的小弟投靠了别人来围自己,耗子拿杆枪还敢打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日期:2009-07-02 12:13:31
于是惠王立刻把自己手下最铁的小弟韩昭侯叫了来,要他跟着自己去解襄陵之围。
当时韩国正在申不害变法前夕,有图强的雄心,却无跟大国叫板的实力,韩侯还能咋办,乖乖听命呗!于是,在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韩魏联军大举南下,大败诸侯联军,一举将颓势扭转,齐国好不容易争到的霸权瞬间付之东流。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桂陵一战魏国并未伤筋动骨,小破皮而已,不管怎么说它仍然是天下第一强国,众诸侯的老大哥,齐国跟它比还是嫩了点儿。
事已至此,齐魏楚三大巨头只好坐下来谈判,这一场国际大战打的实在太久,波及面实在太广,大家也实在没心思继续耗下去了,早点完事儿早点好。
战胜国魏国提出,齐国交还魏将庞涓,楚国交出侵夺魏国的土地,赵国交还侵夺卫国的土地,这件事儿就算完,不然咱还继续打下去。
其他的好说,关键是庞涓,这样一来,孙膑可就没办法报仇了,齐威王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选择。
于公,庞涓是一流名将,交给魏国岂不是放虎归山?于私,孙膑是威王的老师,又是齐国的大恩人,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帮他报仇,却要如此放弃,威王也实在心有不甘。
这时,孙膑站出来表示:现在魏国仍然很强大,我们齐国还不能和它彻底翻脸,不如见好就收交还庞涓算了。至于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这次能打败庞涓,下次就还能打败他,我不着急。
大公无私,这才是一个国之良将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齐威王闻此,心中着实欣慰,当下大大嘉勉的孙膑一方,遣使同意了魏国的条件,但是有一条,魏国必须将邯郸还给赵国,这样大家就两清了。
以一个庞涓换一个大国都城,怎么算都是魏国吃亏,但是魏惠王却答应了。
在魏惠王看来,与其不得人心的占了别人的国都,不如换个名将回来,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说了,魏国占领邯郸三年,早把地皮刮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一个空城,还给赵国也没啥,只要赵国继续做我的小弟就行。
日期:2009-07-03 12:37:41
于是,在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魏国将瓦砾上的城市邯郸还给赵国,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国重新做了魏国的小弟,并不稳固的三晋联盟暂时被强权胶住,魏惠王志得意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桂陵之败不过是小小的挫折而已,根本不足挂齿。
这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襄陵一战后,魏国重新又抖起来了,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魏国回头向秦国反攻,并进围定阳(今陕西宜川西北),秦孝公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跑到彤地与魏惠王进行友好会晤,表示服软并将前些年辛苦攻下的西河之地还给魏。魏惠王这才拉倒。
至此,齐魏二国形成势力均衡,你奈何不了我,我也奈何不了你,大家各自苦练内功,等个好机会再来大干一场。
这一等,就是足足八年之久。
这八年,各国之间基本无战事,秦国埋头商鞅变法,韩国埋头申不害变法,赵国在瓦砾中重建国都,楚国继续碌碌无为,魏国则开挖鸿沟运河,继续大力发展农业。
这八年,庞涓每日卧薪尝胆,苦读兵书,训练武卒,整顿军旅,不敢片刻懈怠,他发誓自己一定要雪洗昔日桂陵之辱,在魏王面前,在魏军面前,在孙膑面前,在天下人面前,重新证明自己当世第一名将的实力。
偏狭与虚名,天下多少英雄为你断魂蚀骨,执迷不悔,执迷不悟。
这八年,齐威王在齐国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吏治大改革,齐国国力大盛,只差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已。
这八年,孙膑每日在稷下学宫辩论讲学,著书立说,日子过的平静而充实,昔日的恩怨情仇金戈铁马仿佛已成一场大梦,若不是空空如也的双足不断提醒自己,他恐怕早将过去的伤心恨事给忘却了。
喜欢沉浸于过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智的性格缺点之一,往者已矣,过去的都过去了,再苦苦执着于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来者可追,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将来,只有把握当下向前看,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所为。
很显然,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生活上,孙膑都是一个智者。面对苦难他能发愤,面对仇恨他能豁然,面对平淡他能从容,比起执着的庞涓,孙膑其实是幸福的,虽然他曾遭遇过那么可怕的不幸。
战乱频仍的先秦时代,很少有过如此平静的八年,不信你可以去翻史书。
这难得的平静,很难说没有孙膑位盖世名将的功劳,如果当时也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他至少应该得个提名。
当然,这份平静是不可能保持很久的,野心勃勃的魏惠王,怎么可能自甘寂寞?他虽然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人老心不老,甚至人越老,心越贪,经过一段难熬的蛰伏,他终于再也忍不住,竟开始觊觎起周天子的名位来。
魏惠王二十六年,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决定以朝见周天子为名,招集宋、卫、鲁等十二个小国会盟共谋攻秦,想以此一战立威,重振大魏雄风。
总体说来,惠王的战略还是对头的,秦国当时正在变法的关键时刻,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升级为强国,这时候打它是最好的,如果此战成功,也许日后统一天下的就不是秦了。
多好的一步棋啊,可惜秦国大良造商鞅实在太狡猾,跑去随便一忽悠,就将战火引开了自己,结果六国扼杀强秦于襁褓之中的最后一次机会,就这么白白丧失了,可惜可惜。
商鞅是这么忽悠魏惠王的:“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然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皆宋卫陈蔡等小国,此不足以王天下也。且魏攻秦犹如以牛刀宰鸡,名不扬,威不显。大王不如先行王服(使用王的仪仗),然后观齐楚之变,谁不归顺,则以兵加之,如此则威加海内,王业可成也。”
魏惠王一想没错啊,打乡巴佬秦国能立什么威?不如先行称王,然后打服齐、楚,彻底接管周天子的权力,征伐天下,立万世之业!
真是蠢到家了。谁都知道当时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其他什么楚王越王都是称着玩儿的,根本不敢拿到台面上来,更不敢“行王服”。(我们书中称齐威王魏惠王为王,那是他们后来称的王,这时他们只是侯爵而已)所以虽然此时的周天子已威信扫地,但中原诸侯公然称王仍然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异端之举,这相当于表示要代替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了,各大国岂能容忍?
然而魏惠王被商鞅一忽悠,竟然还真大逆不道起来,是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登基大典,称夏王(即华夏之王,夏代与周代是平级的),乘夏车(有五彩刻饰的天子之车),并使用天子的九飘带龙旗,穿红色龙袍,树朱雀七星军旗,扩建王宫,与周王天子平起平坐,并要求各国诸侯皆行臣礼,俨然以天下共主自居,颐气指使,飞扬跋扈,统领诸侯,风光无限。
好拉风,好气派,好一只聒噪的出头鸟,齐秦楚三大国于是拔出了自己的鸟枪,冷眼旁观,且看它得意到几时?
事实证明,魏国霸业未成而行王业,只不过徒惹天下戮笑而已。果然,魏国的头号小弟韩国竟第一个不捧场了。
日期:2009-07-07 09:46:53
据《战国策》记载,当时韩国大臣房喜对韩昭侯说:“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
意思是:大国利在兼并,岂会喜欢凭空多出一个“天子”来对其横加干涉,只有小国才喜欢有个“天子”来保护他们,我们韩国和齐楚都是大国,不能凑热闹跑去承认他魏王是“天子”。咱不听他的,让他和他那十二个小弟自己玩儿去,看他怎么办!
韩国当时的申不害变法方有小成,欣欣向荣颇有几分小强国的样子了,韩昭侯也自觉羽翼已丰,遂决定接受房喜的建议,拒绝以臣礼朝贺魏国,大力抵制国际霸权主义。
韩昭侯要借此向天下宣布,我韩国变法大成,已迈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要寡人再像从前那样俯首帖耳任由魏国驱使,对不起,没门儿!
魏惠王闻信大怒,好你个韩侯,翅膀还没长硬就敢背叛老大我,你找死!
魏惠王本想称王之后攻齐、楚的,现在不管了,先拿韩国开刀!齐、楚若插手,就跟着一起打。
于是是年,魏惠王命庞涓为将,而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领魏军十万,大举进攻韩国。
魏惠王春秋已高,自觉时日无多,所以想用此战锻炼一下接班人,故而给庞涓空降了一个上司,此举本无可厚非,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魏惠王后来肠子都悔青了。
韩国自然是打不过魏国的,历经整个战国时代,韩国好像没就没打赢过其他六国。
老是被揍,就是揍不死,有时候还挺横,这就是韩国。
结果不多久,韩国北方重镇尽失,魏军进而围困南梁(今河南临汝西),日夜攻城不止,史称“南梁之难”。
咋办,跟赵国一样去求齐国呗,天下能战胜魏国的,只有齐国;当世能击败庞涓的,只有孙膑。
齐威王于是召集群臣商量救韩之事:“早救还是晚救,诸公说说看。”(《史记》言此时齐王已为威王之子宣王,按《竹书纪年》记载,《史记》有误。)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初讨论救赵的时候,威王是问救与不救,这次却问早救晚救,由此便可见齐国实力今非昔比,且对魏国称王极其不满,救是一定要救的,早救晚救倒是要商量一下。
2009-07-08 10:40:36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初讨论救赵的时候,威王是问救与不救,这次却问早救晚救,由此便可见齐国实力今非昔比,且对魏国称王极其不满,救是一定要救的,早救晚救倒是要商量一下。
然而齐相邹忌却仍然是救赵时的那句老话:“不如勿救。”
还是同样的心思,邹忌怕田忌再立大功,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千方百计的阻挠战争发生。
齐威王瞪了邹忌一眼,转而问田忌道:“将军以为如何?”
田忌道:“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而祸必及于齐,不如早救之。”
这时孙膑在旁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齐王眼尖,一眼看到,忙问:“军师不发一言,岂救与不救,二策皆非也。”
孙膑笑道:“然也。夫魏国自恃其强,前者伐赵,今者伐韩,其心亦岂须臾忘齐哉!若不救韩,是弃韩以肥魏,故不言救者非也。魏方伐韩,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韩享其安,而吾受其危,故言救者亦非也。”
齐王便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可?”
孙膑答道:“为大王计,宜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必悉力以攻韩。吾俟魏之弊,徐引乓而往。乃攻弊魏以存危韩,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二策耶?”
故意等到别人溺水之后方援手相救,这似乎不合仁义的要求,可是却能得到最大的美名,收到最大的功效。看来孙膑不仅懂得军事,也颇晓外交之道。其实无论军事还是外交,它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家仁义。
“善!”齐威王用力鼓起掌来,遂派人告知韩侯,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昭侯闻信大喜,自以为有了齐国这座大靠山,遂大举反扑,一连五战,战战败于庞涓之手,无奈只得再次遣使求告于齐:“大哥快拉兄弟一把吧,兄弟实在撑不住了,再打下去就真的要亡国啦!”
孙膑笑道:不急不急,韩国且没那么快亡国呢,他不是自称已为世界发达国家吗,现在就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等等,咱们再等等。
于是齐威王又遣一使告知韩侯,又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侯无奈,只得接着硬撑,等待那个“旦暮”来临。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一年之久,直到魏惠王二十七年,齐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12月,韩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齐威王这才“旦暮”完毕,乃复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抗魏援韩。
日期:2009-07-09 12:29:54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一年之久,直到魏惠王二十七年,齐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12月,韩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齐威王这才“旦暮”完毕,乃复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抗魏援韩。
这支军队离开齐国后,还是走之前的老路子,不去韩国,直接向大梁方向扑去!
魏惠王闻信,立即命令庞涓停止进攻,回师与齐军决战。
这一次,魏国并非像上次一样受到各大国的围攻,只有齐一国出师而已,所以魏惠王决定,先放弃韩国这块肥肉,集中兵力跟齐国来场大决战,问天下谁主沉浮,咱们一战定胜负!
庞涓听说了魏惠王的命令,又闻知此次齐军的军师仍是孙膑,不由所有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差点流下泪来。
对于孙膑,庞涓在心中从未认输过,桂陵一战,如果他预先知道对手是孙膑,他绝不会匆忙回师,大意被擒,而为天下所笑!
总之他没有输,他不服气!
这十年来,庞涓日日都在苦练内功,自以为实力大增,再加上这一次他是在完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去与孙膑对决,所以他信心满满,决定趁此机会一雪前耻,击败孙膑,将桂陵被擒之辱全数找回来!
十年,为了这一刻庞涓等了整整十年,现在,他与孙膑宿命的对决,终于就要在此一见分晓了!
9.最后的对决
十万魏军气势汹汹的往回赶,欲寻齐军主力决战,然而孙膑却并不想决战,他对田忌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吾军远入魏地,宜诈为弱形以诱之。”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这句话出自孙膑的先祖孙武所著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说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所以孙膑决定故意示弱,引诱魏军急行来追。
诱敌是个好办法,但怎么诱呢?用啥诱呢?田忌于是问道:“诱之,如何?”
孙膑道:“《孙子兵法》尝言:‘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今日当作十万灶,明后日以渐减去。彼见军灶顿减,必谓吾兵怯战,逃亡过半,将兼程逐利。其气必骄,其力必疲,吾因以计取之。”
这次田忌听懂了,孙膑这招在兵法中就叫做“示形”嘛,所谓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胜于众,善之善者矣!
看来田忌这些年也不是一点儿没进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跟孙悟空混在一起,母猪也未必就不会上树。
于是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命令齐军主动放弃围攻大梁,先行撤退,准备在运动中觅机消灭敌人。
于是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本就不纯洁的苍老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于是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本就不纯洁的苍老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庞涓和太子申接到命令,于是尾随齐军追去,这次庞涓放小心了,他派出大量斥候,探查有无埋伏,以免再次中了孙膑的伏击。
然而这样一来,魏军的行军速度必然减缓了,太子申很生气,多次跟庞涓吵架,痛责庞涓怯战,故意放齐军逃跑!
太子申为何如此急躁,从《战国策》的记载来看,似乎魏国内部有很多人都不看好他能打赢这一仗,所以他非常急于取胜以证明自己。设身处地想,魏惠王老不死的老死不了,弄得魏小申都变成魏老申了还无法即位,他心里的苦楚,谁又能真正体会?
庞涓真是有苦难言,魏惠王派来的这个太子申压根就不懂打仗嘛,瞎指挥,处处掣肘于我,这仗没法打了!
但是没办法,太子申是国之储君,又是魏军上将军,庞涓必须听他指挥,否则就是违抗军令。
没办法,庞涓只好领军直追,但是他留了个心眼儿,那就是派人去数齐军宿营后留下来的灶坑。这是冷兵器时代判断敌军兵力的最好办法,庞涓身为名将,深悉此道。
结果这一数下来,庞涓不由大喜过望。原来齐军的灶坑每天都在减少,第一天有十万,第二天剩下五万,到得第三天,竟然只剩下三万了。
为什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齐军的士卒大量逃散了。
《孙子兵法》有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齐军急行军后撤,所以士卒逃亡过半,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有没有可能是孙膑的诱敌之计呢?庞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正在犹豫,太子申急道:“我固知齐军怯也,今其士卒亡者过半矣,我军宜疾追之!”
庞涓迟疑道:“齐人多诈,孙膑尤之,上将军还需小心才是。”
太子申怒道:“齐人今番自来送死,公竟畏之有如妇人,无能至此,岂称天下名将乎?”
庞涓此生最怕人说他无能,一听就受不了,当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遂引大军日夜兼程,朝鬼门关狂奔而去。
关于孙膑减灶一事,后世很多学者都曾表示过质疑,比如南宋人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庞涓)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我幼时读到此事,也觉得有些太过神奇,好像有点儿野史演义的味道。但后面书读的多了,这才发现原来类似的计策,在历史中发生过多次,一点儿也不稀奇。
首先是在东汉时期有个名将虞诩,就曾经使用增灶法大破羌兵。类似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期间,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部)曾在西北战场上成功地使用增灶法,迷惑国民党追军。这两件事儿都属确凿无疑的史料,可见数灶应该是很简单的军事常识,古今都在用,洪迈老先生未免有些太过迂腐了。其实在历史中以“示形”惑敌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西晋时王濬在蜀造船,准备攻打吴国,就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来威吓吴国。还有一次是唐朝名将李靖要攻打荆州,袭击萧锐,也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让萧锐看见,李靖随即率领军队顺流而下,在萧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俘虏了他,由此平定了荆州。
日期:2009-07-13 09:38:58
庞涓并不知道,他的老同学孙膑早就在马陵(今山东郯城)为他安排好了后事,就连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都一一帮他选好了。
马陵离孙膑的家乡山东甄城很近,孙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地形再熟悉不过。这里虽然丘陵连绵,但并不陡峭险隘,一般人是不会选择这里伏击魏军的,但孙膑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个设伏高手。
孙膑命齐军砍到树木,纵横排放在马陵道里,以阻缓魏军前行。又砍割荆棘,制成蒺藜,摆在马陵道两边,这就好比是护城河。然后把所有战车一字排开在蒺藜后面,这就好比是城墙。再将大盾连起来竖在战车上,这就好比是城头的女墙。大盾之后,立一排持戈矛等长兵器的士卒,这是给马陵道里的魏军串糖葫芦的。长兵之后,再立一排持刀剑等短兵的士卒,他们是帮长兵器士卒捡漏的。在后面的丘陵高低上,则埋伏满了弓弩手和投石机,这些都是远距离杀手,到时候万箭齐发,万石尽滚,包准把十万魏军全给下了饺子!
在加紧修建埋伏工事的同时,孙膑又派出了几百名侦察兵在离马陵伏击圈五里之外撒开来,这些侦察兵有的藏在树上,负责从高处往下看,有的则藏在山下的草丛里,负责从下往山上看,孙膑还给了每支侦查小部队旗鼓,白天有敌情就挥旗,晚上有敌情就敲鼓。所有这些布置,全都记载在《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中。对此,我只能说,名将就是名将,名将不仅能借助地势克敌制胜,还能创造地势化腐朽为神奇,你看,孙膑在马陵巧妙布阵,利用人为工事转生地为死地,这就是一个超级名将的可怕所在。
黄昏时分,孙膑接到侦察兵的情报,说魏军将会在夜色初起之时到达马陵。
孙膑闻报长叹一口气道:“唉,庞兄啊庞兄,汝早不至马陵,晚不至马陵,偏偏要初夜之时至马陵,此乃天意,是天欲汝亡矣!”
说完,孙膑命人将自己推到马陵道中央的一颗大树下,他怔怔的看了那树半晌,然后取出一把小刀,将树皮剥开一大片,然后在上面刻了八个大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刻完之后,孙膑苦笑了三声,抬起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前尘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这时,田忌走了过来,正要询问作战之事,却见孙膑紧闭双眼,口中不住的喃喃念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我兄弟,永不相负!”
“军师,军师!”田忌叫道。
孙膑回过神来,睁开有些湿润了的双眼,笑道:“将军,孙膑决定告辞了,这里一切已安排妥当,将军照办便是。经此一役,齐当可最强于诸侯,雄霸天下,莫敢不服!将军也定然名扬四海了,不过孙膑走前尚有一言,将军切记,那便是——名高妒起,宠极谤生,将军小心。”
田忌大惊:“你我大功既成,大王必将重重封赏,军师怎可遽言离去!再说了,军师难道就不想亲眼看到庞涓老贼在此授首么?”
孙膑笑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必那么执著?过往的恩恩怨怨,在马陵已将了解,我身无所系,不去何为?”
田忌低头苦思良久,只觉似懂非懂不明所以,抬起头,孙膑的那辆小车已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庞涓来到马陵道前时,天色已晚,暮色四起,黑魆魆的山林阴风瑟瑟,看起来就像没好事儿的样子。
庞涓赶紧驻马,命令大军原地扎营,太子申闻言立刻跳了起来:谁叫你扎营的,赶紧给我追啊!
庞涓忙解释道:“天色已晚,地势不明,恐有埋伏,不如暂且扎营在此,待得明日斥候探得前路,再追未迟。”
太子申再次跳起:“马陵此地我熟知也,其内道路甚宽,且山岭平易,齐军岂能埋伏?今田忌狼狈逃窜,汝竟不追,如此贻误军机,该当何罪!?”
说罢,太子申竟丢下庞涓,自率本部兵马,追进马陵道中去了。
庞涓大急,储君有险,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赶紧命大军随后保护,就这样,十万魏军一股脑全钻进了黑布隆冬的马陵道里。
然而庞涓一进入马陵道,就觉得不对劲了,只见山道越行越窄,并四处可见横七竖八的断木,士卒们不时被其绊倒,哎哟之声不绝于耳。
庞涓越想越不对劲,赶紧冲到前队,朝太子申喊道:“上将军且慢。”
太子申并没有理他,却看着路旁看着一棵树发呆,庞涓顺眼望去,却见那树被人剥了一片白白的,上面有几个大字,天色太黑看不明晰。
“看看写的什么?”太子申道。
庞涓于是点亮起那致命的火把,凑上前去,太子申在旁念道:“此树下……什么?……死于……庞涓死于……此树下!哎呀我的妈呀!”太子申掉头就跑。
与此同时,无数箭弩巨石从山上飞了下来,一时间,阴风嗖嗖声,箭弩破空声,巨石轰隆声,士卒惨叫声,扑通倒地声,骨骼碎裂声……在黑暗之中响彻不绝,整个马陵道顿时化作修罗地狱,无数生命转瞬间被黑暗吞没,魂飞天外。
庞涓却没有跑,他只是怔怔的看着树上的字,轻轻的笑了。这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当年他和孙膑同学的时候,曾无数次看过。唯一不同的是,当年那些字是上课时两个调皮小孩互相传的纸条,如今这些字是其中一个小孩给另外一个小孩刻的墓碑。
过去和孙膑在一起求学的那些日子,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庞涓眼前闪过……
山谷中的屠杀仍在继续着,魏军士卒被射杀一轮后,已死伤大半,剩下的幸存者想往谷口跑,谷口已被巨木堵住,想往山上跑,却被路旁尖利无比的蒺藜刺成筛子,战车上的戈矛手们这时如兔子一样跳了起来,用长矛疯狂的刺穿魏兵的躯体,鲜血在黑暗中飘飞,伤兵在烂泥中惨号,终于,齐军的“技击”们打疯了,他们推开战车,如潮水般从山上涌下来,抽出短兵器去砍残余魏军的头,齐国军法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的头颅,赏赐金八两。这里有十万魏军,那就是足足八十万金啊,这会儿冲下去砍头,简直比捡钱还快!
庞涓此时已身中多处箭伤,他已无力再战。他气喘吁吁的坐在那棵刻字的树下,苦笑不已。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又要被魏军俘虏了,我庞涓若是一生两次为孙膑所擒,那不但没脸见人,恐怕连死了都没脸见鬼了。
于是庞涓强撑站起身来,喟然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唉,我处心积虑机关算计,最终反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
第二种:罢罢罢,我便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吧!
两种语境,两种心情,到底是哪种,大家自己去体会。
叹完,庞涓便拔出剑来,在脖子上一抹,鲜血顿时飞溅开来,溅了庞涓满脸满身,庞涓在黑暗中咔咔怪笑着,如鬼哭,如枭啼,响了两声突地又戛然而止,只剩下朗朗回声在山谷间飘飘散散,愈来愈轻,愈来愈远,终至不闻……
日期:2009-07-15 13:04:09
10.尾声
孙庞斗智的故事结束了,最后讲讲几个主人公的结局吧:
田忌:因马陵之战功盖群臣,而深为齐相邹忌所妒,最终被谗逃楚,毕生不得归齐。
孙膑:马陵一战后又见过田忌一面,劝他小心邹忌,但很快又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跟田忌去了楚国),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孙膑兵法》89篇,另附战图四卷,可惜不肖子孙竟让它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失传了(曹操就没见过)。于是从隋唐起学问家们开始质疑孙膑和孙武是否为同一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残简440片30篇共一万余字在山东银雀山出土,千年聚讼,终于大白天下。
《孙膑兵法》是一本好书,它不仅讲兵,而且讲道,甚至还包括法家和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特别是其中“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贯穿全书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在当时那个时代非常具有进步性。由此可见孙膑不仅是个优秀的名将、军事理论大师,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他比庞涓强太多。
庞涓:马陵一战,庞涓自杀,从此被后世看做一个愚蠢自大、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无耻小人,遗臭万年,为天下所笑。
有意思的是,千年之后,极具娱乐精神的陕西人竟将孙膑庞涓这对生死冤家硬配成搭档,并肩合作为人家看起门来。在画中,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真是一对有趣的门神。
太子申:马陵一战,太子申被俘,后不堪其辱,在齐国自杀。魏太子之位遂易手于公子赫。
齐威王:马陵一战,齐军大破魏军十万,杀庞涓,虏太子申,从此军威震天下,代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齐威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36年),齐将田婴使于韩、魏,韩、魏归服于齐。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惠王,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变服折节(去王服自降身份),与韩昭侯一同到东阿去朝齐。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再次率领韩国及其他小国诸侯,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膝县东南)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其实这也是一个阴谋,魏惠王通过此举将天下对准自己的矛头成功转赠给了齐威王,齐国从此也多事了。
另外,“徐州相王”事件也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王”这个称号再也不值钱了,两代之内,战国七雄就都成了王,就连中山、宋等二流诸侯也不弱人后,先后称了中山王和宋王。战国群雄并起时代的宣告来临。
魏惠王:马陵一战,魏惠王不止失去了最精锐的十万武卒、最重要的国家接班人太子申、以及最顶尖的名将庞涓。他更失去了人生的斗志与希望。
魏惠王年纪本就不小,再加上丧军之辱,丧子之痛,从此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吕氏春秋》一书甚至记载,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将王位禅让给国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与此同时,秦国商鞅变法终于大成,秦国正式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没有想到,中原一通混战,最后的大赢家竟然是西边儿的“乡巴佬”秦国。齐国辛辛苦苦了半天,却只得其名而让秦坐享其实,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笑到最后,笑的才最美。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五月,齐将田婴伐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九月,秦卫鞅伐魏西境;十月,赵国伐魏北境。魏军皆败绩,魏大将公子卬亦被秦军所俘。
马陵大战一结束,原霸主魏国马上变成了各大国竞相攻击的目标,可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要谁一旦摔倒,就立刻会被群狼撕成碎片!
魏惠王三十一年,秦魏战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魏军再次大败,主将魏错被俘。
魏惠王三十六年,魏惠王决定改元,妄图去除衰气,拯救魏国日暮西山的国运。
魏惠王更元五年(公元前330年),秦将公孙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将四万五千人,魏国被迫将西河郡全数献给秦国,当年吴起的预言成真了,秦国至此尽占崤函之险,横空出世,东向以临天下。
至此,魏惠王任内,魏国已有六位军事统帅先后被敌国俘虏过了,他们分别是公孙痤、庞涓、太子申、公子卬、魏错、龙贾。丢人哪!
魏惠王更元七年,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陕北延安到榆次一带)献给了秦国 。
马陵一战,标志的魏国霸业开始衰弱;西河与上郡广大土地的丢失,标志着魏国霸业的终结。从此以后,魏国一日弱过一日,一年衰过一年,无论怎么折腾,依然头都不回地朝亡国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史家评论,魏国的衰落,在于人才的流失和战略的失误,照我看,魏国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曾让它无敌于天下的武卒制度。武卒制度有其进步性,但也有很大的缺陷,这我在吴起一章已经讲过了,它太耗国力,难以支持长期战争,荀子在《议兵》一文中就曾称之为“危国之兵”。我前面也讲过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武卒的服役期,但是很显然,魏惠王并没有这么做。
魏惠王更元九年,韩赵联兵围攻魏之襄陵,魏惠王不得已向韩赵求和,是年五月,魏惠王会韩威侯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
可怜魏惠王,原先付出了血的代价率先称王,到最后却不得不四处礼拜尊别人为王,悲哀啊悲哀。
魏惠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控制魏国,要废除魏太子而将流亡于楚的魏公子高送回魏国立为太子,命柱国昭阳进攻魏襄陵,占据了八个邑。襄陵这片七十年前被魏文侯强夺去的军事重镇终于重回了楚国的怀抱。
可怜魏惠王,当年多么的不可一世,现在却连自己的内政都要遭人干涉了,悲哀啊悲哀。
同年,秦又伐魏,攻取大城曲沃(当年晋国的“龙兴之地”,位于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可怜的魏国,接连丢人,接连丢地,综合国力持续衰退,天下魏国独霸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接下来的历史,是属于东齐西秦、列国相王、合纵连横的时代。
魏惠王更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一生跌宕起伏,享受过天子尊荣,也遭遇过丧权辱国的暴躁老人魏惠王魏罃在大梁黯然去世,太子嗣即位(之前的太子赫已被长寿的魏惠王活活熬死),是为魏襄王。
魏罃一共活了八十二岁,在位五十一年,是战国时代最长寿的国君,他这长长一辈子,可以说是亲身承受了魏国由盛转衰、齐秦强邻崛起等诸多不幸,他好苦好挣扎。《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他晚年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有时候,活的太长也不是一件好事儿。
(孙膑庞涓篇完)
更多阅读
2014年电视剧《孙老倔的幸福》完整演员表、图片与片花 孙老倔的幸福演员表
2014年出品的42集电视剧《孙老倔的幸福》正在卫视播映,编剧:娟子,导演:曾晓欣。该剧讲述“一家之长”孙老倔与50后亲家、60后小舅子、70后子女、80后侄女、90后孙辈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退休工人孙老倔,已到花甲之年,可倔劲丝毫不减,家
摄影包的质量、品牌与选购三 品牌机的选购
2.一类品牌:排在一类的摄影包品牌介绍五个:卡塔、乐摄宝、天域、天霸、美国国家地理。⑴ 卡塔(KATA):以色利的卡塔是业界公认的“首席”品牌。自1980年开始创业,1992年KATA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其创始人是Nitzan Kimchi 和Dror Tishler,他们均
关于对农村古建筑、古树与古墓等遗产保护的建议 古树的遗产 戈尔隆德
关于对农村古建筑、古树与古墓等遗产保护的建议丰城二中 邬有祥一、农村古建筑、古树与古墓的保护现状1、农村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当前农村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很不
盈利能力、成长性与内在价值1 期权的内在价值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3年第14期理论上的探讨常常枯燥乏味,但我仍然认为,作为一个投资者,有必要思考、探究一些关于投资的基本问题,而盈利能力、成长性与股票内在价值的关系问题就属于这样一个有必要弄清楚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
原创 名侦探柯南波本与赤井秀一的关系! 波本和赤井秀一
首先,在我看来冲矢昂就是赤井秀一,而波本极可能是赤井秀一的孪生兄弟!首先,为什么波本那么痛恨赤井秀一?一般人哪怕是Gin都没那么 痛恨秀一!而且波本说只有他才能杀死秀一!说明他一定很熟悉秀一喽!那么再加上伤疤秀一与秀一长的如此像,很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