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作品赏析 肖邦降b小调夜曲赏析
肖邦原名弗雷得利克·肖邦,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肖邦一生都无处不体现着爱国思想,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1)华沙时期(1830年前);(2)巴黎时期(1831 —1849)。它的主要的题材有: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即兴曲诙谐曲奏鸣曲夜曲波兰舞曲圆舞曲马祖卡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协奏曲。
肖邦升F大调《夜曲》作品15之2)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美的一首。乐曲的构成为:甚缓板,2/4拍,三段式。第一段中,装饰成歌唱般的花音并非单纯的装饰音,它们有着与旋律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气氛如此宁静,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湖畔。',1)"> 之后,丰富的情绪逐渐加深,有的地方又象是叹气和啜泣。中段演奏速度加倍,旋律中飘散出华美的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这是为肖邦所独创的--沸腾的心被巧妙地表现出来,虽然使人感到一丝忧郁。全曲最后为第一段的再现,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中结束。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装饰的花音象蜘蛛丝般飘渺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是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钢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一位侨居华沙在一所中学当法文教员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作曲,八岁登台演出。1822年跟华沙音乐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和声、音乐理论。1825年出版《c小调回旋曲》,翌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在这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在那里他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故乡、亲人、挚友的相继离去、逝世,给他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1936年开始患的肺结核症兆在他身上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给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华沙起义时期(1830-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肖邦为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激起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巴黎全盛时期(1832-1845):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洛奈兹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肖邦《革命练习曲》赏析
肖邦共写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此作品是10 号作品《十二首练习曲》中最后一首。1831 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去往巴黎的途中抵达德国斯图加特时,知沙俄侵略华沙,波兰华沙人民起义失败,肖邦在义愤填膺中写下了这首作品。全曲采用了c 小调、快板、四拍子,运用肖邦早期波罗涅兹和马祖卡体裁中常用的三部曲式写作而成。虽采用小调色彩,左手快速跑动十六分音符让作品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悲情愤怒、受压迫人民的必胜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右手沉重的八度和弦体现了波兰人民对抗战信心的坚毅。引子开始是一个在c 小调上建立的属七和弦,,好似战士们战场上的呐喊。紧接暴雨骤雨般的高音至低音的音阶跑动,象征着波兰战士在战场上义勇奋发冲向敌阵的紧急脚步。第一段分为二部分,第二部分材料是第一部分的引申。第一部分以附点节奏呈现的主题,丰满的八度织体,虽是小调却铿锵有力。每一个动机后都有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用了不稳定的和弦,从而引出下句。下句从高音区至低音区的应答,再次表现了失落心情。左手快速音阶流动为第二部分的出现作了准备。先是微弱的主题再现,紧接以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由慢至快向上的半音进行,自然地将乐曲情绪更为激动和高涨。第二段没有明显的乐句,是一、三段的连接,带有间奏的性质。左手快速音阶跑动与右手歌唱性的和弦完美结合,前半部分都用了相同的节奏型。由深情变为坚毅,心潮澎湃转为细腻的安抚,最后经由这层层至上的转调手段把把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气氛烘托到了最高点。由第一部分的最后经过如果说第一段是战士们的呐喊声、号角声的相互助威,那么这段则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悲伤和强烈的愤怒。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加进了三连音等装饰性新织体形式的动机进一步加强了心潮愤怒之感和求胜之心的急迫,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矛盾戏剧的冲突,更富有激情。这种原旋律加花的形式是肖邦很擅长的作曲手法。尾声部分开始部分是很弱的,没有大幅度的跳进,显得平静从容。虽然战败,我们会平静的接受,但这并不能削垮我们的意志。平静是再次激情的准备,最后,又是在一阵狂有力的犹如洪钟响彻环宇的大主和弦中,再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又是一次从高至低的音节下行,那般激情再次走入人的心里。结尾的两个和弦短暂,代表波兰人民不怕挫折、对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念。斗争没有结束,未来会属于我们,属于正义!在多处运用了相同的附点节奏,自始至终强调渲染了悲情、愤怒的主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
【摘 要】 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 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 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在乐章的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宣泄与倾吐。那时强时弱、时而奔放时而收敛的旋律,构筑了在肖邦的一生中第一次的爱恋。正当你要觉得这段浪漫的爱情乐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随之而来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曲式的主题,一下把人们从缠绵悱恻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同音反复节奏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
宏大的管弦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结尾.
肖邦对祖国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热的感情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中涌动,将自己心中那段恋情融入到了对民间音乐的大爱之中.
三、对c小调练习曲的赏析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又被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惨遭沙俄的血腥镇压。正赴西欧途中的肖邦闻得此讯,为祖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悲伤,为沙俄的暴行感到愤慨,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沙俄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沙俄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渐强、渐弱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败的噩耗时那种复杂激愤的内心活动。当乐章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接着,钢琴的高声部弹出一个激情澎湃、带有英雄主义的主题,音响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随后,乐章转回原调共四小节,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结尾部分则再现了前面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结束。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冲击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结语
肖邦在其有生之年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肖邦的“自由速度”,这种弹性节奏的运用,使他的音乐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意境,这也成为了肖邦音乐旋律的重要特性标志。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族音乐家,儿时民间的马祖卡等舞曲使他着迷,农村的生活也成了他的创作基础.
在具备了深厚的音乐功底之后,肖邦开始注重旋律的调性色彩,墨守陈规从来不是肖邦的个性,他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等,这些变化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个性的旋律,让其作品既不同于舒伯特那般诗情画意,不同于贝多芬那英雄史诗般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李斯特那般技惊四座。因此赏析肖邦的作品,首先必须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结合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方能从乐章旋律的变化中去品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肖邦在黑白键搭载的舞台上展现的是他自己所抒发出的激情澎湃,一旦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听众的心灵就会感到震颤,听众的灵魂将会被洗礼。后人也将肖邦的作品作为钢琴教学的必备曲目,在钢琴大师的演奏曲目中也同样不可或缺,一代音乐巨匠的作品始终响彻在世界的音乐舞台.
二、肖邦的音乐作品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他的主要作品有:前奏曲26首、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三、肖邦的主要音乐作品赏析
(1)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 共3个乐章:(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象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2)玛祖卡舞曲
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祖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祖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祖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征。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华沙的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所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库亚维亚克等舞曲使他着迷,这些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在58首玛祖卡舞曲中,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肖邦把玛祖卡已提升为一种雏形的艺术形式,不管他写过多少玛祖卡舞曲,它们却很少雷同,每首里面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种新颖的东西。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忧郁、阴沉,时而光明和欢快,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 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的;另一种则属于市民阶层类型的,曲调线非常细致,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没有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很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较成熟的是第六号和第七号。这些作品是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如在作品第十七号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异国情调,忧伤而阴郁,内心充满沉重压抑;而中段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这首乐曲的内容构思无疑是与波兰农村中的犹太人的生活相联系的。 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对后来的音乐家有不小的影响,几乎肖邦之后的每一个波兰的作曲家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作品。此外,欧洲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四、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
肖邦的祖国波兰和我们中华民族有类似的经历,因此,我们听他的音乐,会有一种共鸣。能够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危难关头,每一个爱国的人都应该站出来,为自己的祖国作贡献。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肖邦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我常常在想像中聆听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肖邦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饱含着对祖国波兰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情绪在他的玛祖卡舞曲和波洛乃兹舞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对肖邦一往情深,她曾经写道:肖邦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她是这样描述这位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肖邦是一位性格深沉、感情纤细而
【摘 要】 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 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 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掩映在钢琴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在乐章的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宣泄与倾吐。那时强时弱、时而奔放时而收敛的旋律,构筑了在肖邦的一生中第一次的爱恋。正当你要觉得这段浪漫的爱情乐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随之而来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曲式的主题,一下把人们从缠绵悱恻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同音反复节奏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活跃的三连音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
宏大的管弦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结尾.
肖邦对祖国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热的感情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中涌动,将自己心中那段恋情融入到了对民间音乐的大爱之中.
三、对c小调练习曲的赏析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又被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惨遭沙俄的血腥镇压。正赴西欧途中的肖邦闻得此讯,为祖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悲伤,为沙俄的暴行感到愤慨,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沙俄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沙俄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渐强、渐弱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败的噩耗时那种复杂激愤的内心活动。当乐章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接着,钢琴的高声部弹出一个激情澎湃、带有英雄主义的主题,音响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随后,乐章转回原调共四小节,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结尾部分则再现了前面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
本曲为有魄力的快板,c小调,4/4拍,“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结束。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冲击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结语
肖邦在其有生之年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E大调练习曲》、《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肖邦的“自由速度”,这种弹性节奏的运用,使他的音乐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意境,这也成为了肖邦音乐旋律的重要特性标志。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族音乐家,儿时民间的马祖卡等舞曲使他着迷,农村的生活也成了他的创作基础.
在具备了深厚的音乐功底之后,肖邦开始注重旋律的调性色彩,墨守陈规从来不是肖邦的个性,他最喜欢的转调起点是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特强音上开始,后面紧接着一串串快速的音阶,也经常通过减七和弦进行转调等,这些变化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个性的旋律,让其作品既不同于舒伯特那般诗情画意,不同于贝多芬那英雄史诗般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李斯特那般技惊四座。因此赏析肖邦的作品,首先必须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结合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方能从乐章旋律的变化中去品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肖邦在黑白键搭载的舞台上展现的是他自己所抒发出的激情澎湃,一旦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听众的心灵就会感到震颤,听众的灵魂将会被洗礼。后人也将肖邦的作品作为钢琴教学的必备曲目,在钢琴大师的演奏曲目中也同样不可或缺,一代音乐巨匠的作品始终响彻在世界的音乐舞台.
更多阅读
人一生要读的60首古诗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下 古诗及其赏析
人一生要读的60首古诗【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下) 蜀相杜甫(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 组图 获奖摄影作品 组图
2011-03-05 14:35:53|分类: 【书画赏析】 |标签: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 |字号大中小订阅1、吴冠中《家乡笋》【赏析】“月是故乡明”,那么,“笋是故乡甜”。吴冠中用类比的创作手段,把自己满腔的思乡深情投射于笔下的笋。画面中那披著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作品赏析 劳伦斯阿尔玛 塔德玛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作品赏析古罗马温水浴室(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作品)19世纪末,荷兰绘画已展现不出自己的独特面貌了,一些有成就的画家纷纷定居别国,或者加入了别国国籍。就当时情况看,形成体系的大陆学院派绘画技巧,似乎也造就了
钢琴曲《升C小调夜曲》-肖邦 肖邦降b小调夜曲
据说是肖邦遗作,由弹奏者波兰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演奏,电影《钢琴师》就是讲述他的生平。老人与钢琴的结合非常完美,轻缓中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诗意般的音符缓缓飘出,让人陶醉在这样幽静的夜色和优美的旋律之中。细腻的情感随着音乐
怎样写作文学作品赏析短文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怎样写作文学作品赏析短文李真微从2005年起,湖南省语文高考推出了一个新题型:在阅读文学作品后,要求写一篇赏析短文,考生应按照试题中所提出的三个赏析角度,任选一个立意写作成文。这道题的推出,其意义不只在于更新题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其